第一篇:2018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
2018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考点解读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问题)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
1、生活处处有哲学。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考点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考点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考点
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考点
3、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考点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考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重改造世界。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华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考点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考点
2、什么是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考点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考点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考点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考点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考点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考点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考点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考点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考点
6、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考点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考点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考点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考点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考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考点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考点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考点
1、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考点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考点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考点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考点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
(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考点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考点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考点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考点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考点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考点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考点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部分)考点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①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②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考点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考点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部分)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考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考点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考点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考点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考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观部分)考点
1、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考点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考点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考点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考点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考点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客观条件:(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3)主观条件:(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二篇: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中考试题
西乡二中10-11学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范围:《文化生活》全册《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 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选题【以下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的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2、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面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容丰富绚烂、风格鲜明独特
③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描绘了魏、蜀、吴三国大约半个世纪的纷争和兴衰过程
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事实体现了下列道理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与经济是相互决定的 ③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④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4、200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这说明,中华文化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就是儒道文化
5、有人认为:“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上述观点
A、否认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B、肯定了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C、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19、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反映
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据2006年7月31 日出版的《嘹望新闻周刊》报道,正当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进行之时,一些地方竟然在当地新闻媒体上整版整版地做起了“政绩广告”,且多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词。从哲学上看,这种“政绩广告”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导向作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D.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的主动创造性
2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2、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2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5、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主观题:
26.“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不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GDP,忽视将速度、效益统一,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不协调,而且老百姓怨声载道。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指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追求“绿色GDP”,不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坚持求真务实,重实际、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该怎样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12分)
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8分)
27.中国经济已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但文化产业仍然是低位徘徊。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16亿元,仅占GDP的2.15%;从业人员1089万人,仅占中国全部从业人员的1.3%。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不到总出口额的l%。与物质产品相比,文化产品具有影响程度深、作用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文化力是一种更为深厚和持久的力量,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应占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没有强大民族文化的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根基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不可能充分、持久地赢得别国尊重。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
阅读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为什么说“没有强大的文化,绝不是真正的强国”?(9分)28.(08广东卷40)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9分)29.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实行计划生育,然而这一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随后我国人口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1962年到1972 年的十年间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12分)
30.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GDP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
第三篇: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永远不能被别人夺走的东西只有三样:学到的知识、心胸中的梦想和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所以,我要做一个知识渊博、胸怀大志的吃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1
唯物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2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
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3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4
哲学的作用
1.哲学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
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哲学与时代精神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 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5
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第四篇: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试题范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 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 塞翁失马 ④ 刻舟求剑
⑤ 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⑥ 相反相成,相辅相成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⑥
2.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
A.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实践决定认识
C.事物是发展的D.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
3.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四季更替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牵一发而动全身 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使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的东高西低的地势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注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注入太平洋了。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因而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了唐古拉山的山峰——各拉丹东雪峰。回答5—6题。
5.长江流向漫长的变化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B.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C.客观物质世界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
D.事物的发展变化千头万绪,毫无秩序可言
6.长江流向由西向东的变化历经5000万年,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D.要推动一切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与进步
7.在圆满完成13天的太空任务后,“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7月17日9点14分(北京时间21点14分)安全返回地球,降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与安全返回说明()
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②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④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军医大学附属珠江医院舒斯云教授,经过10多年的奋斗,在脑神经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新发现人脑中一个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区域,命名为“边缘区”。
8.舒斯云教授这一发现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一科学研究成果再次证明()
A.人的知识来源于人脑不同的区域
B.大脑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C.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D.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9.“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10.当人们办事情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发挥的主观因素主要有()
A.人们所面对的社会条件
B.人们的金钱观
C.人们所处的时代
D.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程度等
1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说,这是由于()
A.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
D.只有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科学的指导作用
12.十六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以德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A.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B.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在西部地区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助学工程,使大批贫困学子迈进高校大门。
13.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表明()
A.国家允许人们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B.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C.社会集体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D.集体主义已经成为人们唯一的价值选择
14.Goo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07年11月14日在博客上撰写《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中指出:高校不能过度扩招和产业化,高校培养了过多的硕士、博士,不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国高校“不能很好地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李开复的上述讲话告诫我们()
① 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 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③ 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防止事物性质的转变
④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针对目前有记者将北京‘首都’写成‘首堵’的现象,北京市长王歧山说:目前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但个别记者把‘首都’写成‘首堵’,这有点夸张。
15.北京堵车现象严重,关键是“公交”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告诉我们()
A.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B.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首堵’现象
C.要正确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D.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16.“北京堵车现象虽然存在,但个别记者将‘首都’写成‘首堵’,这有点夸张”王歧上市长的上述讲话体现了()
A.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B.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首堵’现象
C.要正确把握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
D.矛盾具有普遍性,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17.河北省政府日前对市场上几千只“涉红鸭”和几百斤“红心”鸭蛋进行焚烧处理。其负责人说:“目前没有明确标准证实苏丹红饲料能否在鸭子体内完全代谢,为防万一,我们对喂过苏丹红饲料的鸭子全部捕杀。”河北省政府对“红心”鸭蛋等的处理体现了()
A.正确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有利于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B.矛盾具有普遍性,应坚持全面看问题
C.事物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要坚持适度原则
D.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了台湾的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回答18—19题。
18.坚持“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这是因为()
A.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事物千差万别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19.台湾领导人声称“台湾不是香港,不适合一国两制”。从哲学上看,台湾领导人()
A.承认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夸大了矛盾的普遍性,忽视了特殊性
C.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D.夸大了矛盾特殊性,承认了普遍性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地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发扬刻苦攻关的精神,加快科学研究及其应用,为用科学的手段战胜“非典”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据此回答20—21题。
20.人们依靠科学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这说明人类要在与自然灾难的对抗中取得胜利必须()
A.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尊重客观规律
C.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增强人民群众战胜灾难的信心
21.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了人民的健康而舍生忘死的英雄。他们中有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优秀共产党员邓练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丁秀兰、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等。他们发扬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生命之躯筑起一道防“非典”的钢铁长城。他们的事迹表明()
①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② 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高个人素质
③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观
④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突发百年罕见的大灾变。这次灾变突发前,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做出预报。由于印度洋很少出现这种自然现象,沿岸国家减低了防范意识,在印度洋没有预警机制,从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认识事物的本质 B.要把握事物的规律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居安思危
《人民报》载文指出,目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现象屡禁不止。运用所学知识,完成23—24题。
23.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消极现象的屡禁不止说明()
A.拜金主义对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C.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
D.应高度重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24.从哲学上看,要逐步消除上述材料中的消极现象,就必须()
A.反对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B.加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C.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D.高度重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有关媒体曾发表短评强调,“十一”长假,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遗憾、不足、差距、矛盾,但首先还应承认,放长假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好事不一定完美,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也是好事,今后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2)这一观点在上述材料中是怎样体现的?
27.2006年12月5日到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这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不同,这次,“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看似仅仅两个词汇次序的变化,其实有着相当的深意。“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一大转变,即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科学发展。“好”字当头,又好又快,不仅是2007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也将是今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路。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18分)
28.材料一:粮油价格上涨对城市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为此最近,国家抛售按最低价收购的“临时储备粮”,有效地引导和稳定了市场。
材料二:市场人士指出,多年来,生产资料的涨价也是粮油价格上涨的一个成本动因;另外,不排除一些粮油购销、加工企业,利用当前市场缺口,推动粮油价格上扬。为此,有关部门要加强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打击不法行为,规范不当得利,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3分)
29.材料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认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材料二:2006年12月5日到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结合上述材料,从唯物论上说明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5分)
(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说明“推进结构调整”的哲学依据。(5分)
试题答案
第I卷
1—5 ADABC 6—10 ABBCD 11—15 DACBA
16—20 CABCC 21—25 CDABD
第II卷
26.(1)上述短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1分)事物自身包含着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2分)
(2)“十一”长假“有不足”、“差距”,这体现了“十一”长假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2分)“好事不一定完美”,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2分)“发现了美中不足,同样是好事”,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2分)
27.(1)人们的认识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表明我们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必须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我们要解决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好”字当前,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又好又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经济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自然、经济、社会、国际条件。这些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不可能长期单兵突进。
(4)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已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又好又快”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和决策。
(5)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成分结构与排列次序不同也会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优化结构。又好又快,就是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6)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好又快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28.(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抛售按最低价收购的“临时储备粮”,有效地引导和稳定了市场;市场中的不法行为和不当得利,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加强了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这些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粮油价格上涨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3)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国家合理统筹城乡关系,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国家既保障农民从粮食涨价中得到实惠,又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29.(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正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并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的正确意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5分)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促成事物的质变,就要优化事物的结构。所以,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结构优化升级。(5分)
第五篇: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综合检测题 新课标 人教版(范文)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综合检测题
1.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2.漫画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右图
漫画主要讽刺现实生活中思想方法 上的()①片面性 ③诡辩论
A.①②
C.①④ ②均衡论 ④唯心轮 B.③④ D.②③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3.冥王星是1930年由美国人汤博发现的,这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是了不起的。但随着人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不符合太阳行星的标准。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投票决定,把冥王星降为“矮行星”。这表明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多数人认同的就是真理
②真理具有相对性,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可以有多个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2006年8月,北京奥组委发布了 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见右图)。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 了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 象形意趣和现代运动图形的简化特 征,达到了“形”与“意”的和谐 统一。这说明,艺术创作()
A.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
C.是意识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B.来源于艺术家的创意 D.具有主观随意性
()
5.面对英语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法语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语言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国人带着一种强烈的“语言危机感”,不遗余力地捍卫、推广法语:隆重推出持续200多天的世界法语节;每两年一次在法语国家轮流举行法语国家首脑会议,扩大法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保持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法国人之所以带着强烈的“语言危机感”去捍卫、推广法语,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B.能动的认识世界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
C.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使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D.树立“语言危机感”可以创造语言发展的新规律 多年来,冥王星一直作为行星出现在教科书、科普读物和天文馆的小册子里。但是,自1992年人们首次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发现一个暗淡小天体以来,直径超过100公里的柯伊伯带天体已经发现了几百个,冥王星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动摇。在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 届大会上,冥王星失去了它占据70多年的地位——太阳系第9大行星,从此只能被称为一颗“矮行星”。据此回答6-7题。
6.冥王星由70多年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位置“沦落”为“矮行星”,说明
A.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矛盾是事物不断发展的动力
B.人的认识水平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D.源自于实践的认识总是正确的
7.大自然不断“改写”着我们人类的认识,这给我们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启示是
①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绝对的 ③客观世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8.“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未体现的哲理是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索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十一五”峥嵘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9.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因为
A.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哲学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的
C.先进的哲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 D.哲学是与时俱进的一门学科
中国文化里,“月亮”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负载若悠悠的神话传说和深邃的文化内涌。
10.月色的朦胧、娇美曾引发历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嫦娥奔月”便演绎了一则美妙的神话。从哲学上着,神话故事
A.源自于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B.揭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C.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D.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世界遵循这样一个辨证法,又动又不动,又静又不静。回答11—12题。11.“一切存在物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和生活”。这说明 性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①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物质运动具有绝对 A.承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B.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C.承认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我国的北方地区普遍严重缺水,烟台市的长岛县更是严重缺乏淡水资源的地区。回答13—14题。
13.面对严重缺水的现实,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和农村人们普遍提高了节水意识。这说明()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D.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主观创造性
14.在长岛,一个较长时期里,人们利用建水窖蓄雨解决用水问题,近年来,降水的减少,促使长岛人开始研究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这说明
A.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5.我国原生的龙,形象则是由远古的图腾崇拜演变而来。据民俗学家研究,它的原本形象是
一个强大部落所崇拜的蛇,后来随着这个部落逐渐征服吞并了其他的部落,陆续把其他
部落的图腾形象的一部分,如鱼的尾巴、鹿的角等等也加入到本部落蛇的形象之中,到
了最后,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龙的形象。这表明
①想象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不遵循认识规律
②想象是不依赖于事实的主观创造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
体的联系
④想象具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能动性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
()
16.辛弃疾的《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的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好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自然现象基于长期观察的合理想象
C.表明认识不一定要以实践为基础
D.表明艺术与科学没有本质区别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胜利建成通力,西藏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被彻底改写。青藏铁路沿线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开发这
()些宝贵资源,对青藏铁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据此回答17—19题。
17.为修建青藏铁路,长期以来,铁路设计部门和科研部门合作,开展了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铁路的技术研究和试验,为修建青藏铁路作了充分的准备。这说明
A.要促进质变,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B.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不可分割的C.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就能正确改造世界
D.办事情着眼于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18.青藏铁路要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难度系数很大,冻土层较多,地质结构复杂,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铁路建设面临的高原缺氧、冻土、环保三大难题已全部解决,为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提供了前提。这体现了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19.在青藏铁路成功修建之前,铁路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青藏铁路方案进行了大量筛选论证工作,经历了从多个方案到青藏、滇藏、川藏、甘藏四个方案,最后再到青藏方案三个阶段的筛选过程。这集中体现了
()
A.认识的根本目的就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
B.要获得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反复试验、调查研究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看漫画回答20—21题。20.漫画《趁年轻……》深刻揭示了 因素的制约
B.思想观念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动方式也就不同
C.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D.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21.该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B.要抓住时机,努力实现人生理想
C.要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
D.要以自身利益为标准来衡量人生价值
22.“学习哲学,终身受益”。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B.哲学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变化发展
()
()
A.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需要选择自己的行为
()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和主观
()
()C.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D.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3.“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黑格尔的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法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24.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600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蕴含的唯物论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尊重客观规律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2006年8月10日《人民日服》载文指出,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今天的环境下,回顾这一世界瞩目的伟大历史事件,愈发感到长征胜利和长征精神的宝贵与巨大历史意义,更加感到今天发展与长征精神的历史连接。今天的发展与长征精神的历史链接说明
A.只有精神才是永恒的,物质的东西比较容易消逝 B.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具体事物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 C.物质决定精神,具体物质不存在了,精神也就不存在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3日至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针对明年经济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必须稳定、完善、落实政策,做到“三个协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提法有所不同,这次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主要围绕这四个字展开。与过去相比,虽然“好”字与“快”字只是前后顺序调整,但却表明中央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好”在“快”前,将成为明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本次会议提出2007年经济增长目标为8%。
26.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说明:
A世界是物质的 B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D真理是相对的,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2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
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②各种哲学的发展方向 ③哲学的产生 ④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④
“爱心大姐"林秀贞用善良和爱心感动社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2006十大新闻人物。回答28—29题。
28、林秀贞从1976年开始,义务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资助了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在自己的工厂里安排了8名残疾人就业,她的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敬重。林秀贞的事迹表明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只有奉献社会和他人,才会得到社会对自己的承认和满足 ③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 ④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劳动和奉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9、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报道和宣传林秀贞的感人事迹,其目的在于 A.大力宣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B.实现全社会价值选择的高度统一
C.发挥正确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D.鼓励人们在完全的个人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2006年冬天,气温比常年偏高,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暖冬”。回答16--17题。30、暖冬是一种反常的气候现象,它的形成与许多人为因素有直接关系。这说明 A.事物联系是主观的,人们可以随意创造新的联系 B.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的行为官S使事物产生新的联系 C.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D.事物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31、有专家指出,除非人类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这提醒我们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B.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 C.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自然规律 D.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32.在青藏铁路的建设中,科技工作者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青藏铁路与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并驾齐驱,载入中华民族“敢为”的史册。这说明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③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3.“人知有所不为,皆赖有知耻心,如无知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风俗之美,在养民之耻,耻者,治教三大端。”这表明:
A.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D.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4.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历时四年的建设全线通车,在建设过程中,成功解决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铁路建设中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B.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规律 C.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互影响
D.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认识利用铁路建设规律至关重要
35.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在一次春游时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下列说法,与王守仁的观点相一致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⑤存在即被感知 ⑥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36.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篆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重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这体现了()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
37.据《人民日报》报道,产品供大于求,售价持续下跌,是近年来市场给钢铁企业出的一道难题。对此,邯钢人没有听之任之,坐等市场好转,而是把“冷市场”当作一次技改的好机遇,邯钢人的做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坐等时机 B.应抓住时机不断促成矛盾双方的转化 C.办事情应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主、次矛盾都不容忽视
()
38、“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 在本质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表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存在的性质由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 D.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 39.下列和唯心主义观点根本对立的说法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物是观念的集合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⑤人病则忧惧,忧惧愚昧见鬼出
⑥气者,理之所依也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⑤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形势稍好,尤需兢慎。”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是闻说有沉沦。”据此回答40—41题。
40.这首唐诗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矛盾双方的对立性是绝对的 B.矛盾双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41.下列成语与材料中唐诗所蕴涵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A.居安思危
B.掩耳盗铃
C.循序渐进
D.画蛇添足
4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A.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索取
B.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C.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43.“八荣八耻”就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 ②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本要求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赋予青少年新的有感染力的人生信条
④传承了中华文化,吸引了外来思想文化,发展了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4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6分)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建社会和谐文化,是由建设有中国特色注意的经济、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分)
②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和谐文化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和谐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分)
47.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杜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苏南地区作为经济上率先起飞的地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继续领先全国一步:善于“从剖析矛盾入手,以科学发展解题”,坚持尊重规律、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坚持在发展中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不断破解各种矛盾冲突中获得了新的发展。该地区推行“幸福指数”,他们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在发展中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打通城乡间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
苏南地区的有益探索,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哲学启示?(12分)(1)苏南地区“善于从剖析矛盾人手”,启示我们矛盾是普遍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正视矛盾,善于用矛盾分析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问题。(3分)
(2)“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启示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尊重规律,坚持实事求是。(3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的主休,苏南地区“尊重群众”“把老百姓的幸福感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体系”告诉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分)
(4)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苏南地区始终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和综合的思维方式。(3分)
48.1928年,弗莱明第一个发明了抗生素——青霉素,当时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抗生素问世后,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使许多疾病消失无踪,如肺炎、脑膜炎、产褥热、败血症、结核等。许多人因此而相信疾病从根本上是可以治愈的。
如今,抗生素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药品。然而抗生素的大规模应用使其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一是它的副作用,如氯霉素会导致血液疾病等;二是它的耐药现象。日益严重的耐药菌、顽固的超级细菌的诞生使得细菌耐药问题成为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现在医学界也不再把抗生素看成是灵丹妙药,而是慎重使用抗生素。
请运用哲学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并指出它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抗生素的认识及使用方法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3分)(2)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5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对疾病的认识也是这样。(5分)(3)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4分)49.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各地都开展聘任大学生任村官,帮助农村发展生产。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曹艳春于2005年4月成为北京平谷区大华山镇首批大学生村官,担任胜泉庵村村长助理。
胜泉庵村地处半山区,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卖桃。工作没多久,村里的合作社派曹艳春进城卖桃。由于曹艳春大学的辅修专业刚好是市场营销,他的特长有了发挥的空间,为了开辟更多的卖桃途径,曹艳春给村里开通了网站,在网络上展示村里的大桃,让外界多一个窗口了解胜泉庵。同时,为了让村民及时从网络上了解相关信息,曹艳春又在农闲时开起了电脑培训班。“那是北京去年最冷的几天,起初我们都以为村民不会来了,没想到有村民赶了6、7里的山路过来。看到那么多人都准时赶到,我心里很感动。”曹艳春回忆道。而这个经历也让他明白,农民很渴望获取新知识,只是以前缺少途径。
从曹艳春的经历中,我们感受到认识论的哪些道理?(8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曹艳春为了开辟更多的卖桃途径,他给村里开通了网站。为了让村民及时从网络上了解相关信息,他又在农闲时开起了电脑培训班。办班也让他明白,农民很渴望获取新知识,只是以前缺少途径。这些都体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4分)
第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由于曹艳春大学的辅修专业刚好是市场营销,村里的合作社派曹艳春进城卖桃,使他的特长有了发挥的空间,他还利用所学的知识,给村里开通了网站,举办电脑培训班培训农民。这些都体现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4分)
50.2006年9月17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鸟巢”完全独立地矗立在世人的面前。但是四年前,“鸟巢”的初步设计方案施工后,14名院士上书国务院,指出“鸟巢”设计方案既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又忽视了“安全、实用、环保”的要求,该方案被暂停施工。北京市政府根据“节俭办奥运”的原则,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对“鸟巢”的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方案取消了原方案中使用可开启屋顶,并扩大了屋顶开口,优化了钢结构,大大减少了用钢量,同时缩小投影屏幕以减少光、声污染。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如“纳米易洁玻璃幕墙”、“区域性综合节水”、“体育馆钢桁架高空滑移”、“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等被首次使用。修改后的“鸟巢”方案不仅保持了原方案的设计理念和中国风格,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充分体现了“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际奥委会的认可。
请运用有关哲学知识,分析说明“鸟巢”方案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优化的?(16分)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暂停“鸟巢”施工,反复论证修改最初设计方案,就是从我国的资源国情出发,从安全、实用、环保的实际出发实现方案优化。(3分)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鸟巢”的设计建造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的规律为基础。对“鸟巢”的设计方案的修改建立在对生态环保规律的尊重的基础上,从而实现了方案的优化。(3分)
③坚持辨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鸟巢”的修改设计方案是在最初方案的基础上产生的,既保留了方案一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中国风格,又大胆创新,增添了更利于安全、环保、实用的新的要求,从而实现了方案的整体优化。(3分)
④坚持联系的观点,立足整体,统筹全局,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认识事物。“鸟巢”的设计和修改运用了系统优化方法,从“安全、实用、经济、美观”这一整体效果着眼,通过取消开启屋顶,缩小投影屏幕等这些部分的改变,以寻求最优目标。(4分)
⑤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鸟巢”的设计和修改都始终围绕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充分体现安全、环保、实用的原则,实现了方案的优化。(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