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5篇

时间:2019-05-14 22:5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第一篇: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之根。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谋划好“十二五”期间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十二五”期间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课题调研组,就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畔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的城市定位,在突出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从“大文化”着眼,从具体项目着手,扎实推进“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中国书法之乡、浙江新魅力之城称号,并继续保持了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一个大气、开放、务实、和谐的城市新形象已经开始展现。

(一)坚持文化工作公益化,切实保障百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嘉兴市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将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做到了领导重视、规划科学、政策支持,有力地保障了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强化组织领导,专门建立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建设“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领导小组,将文化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管理组织网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文化工作专题会议,出台工作要点,明确保障措施,推动文化建设持续发展。优化规划引导,先后制定出台了《平湖市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规划(2005-2010年)》、《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2008-2011年)》等一系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措施。深化政策指导,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平湖市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一些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扶持。出台了《平湖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试行)》,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坚持文化工作项目化,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以“项目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每年梳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列入政府实事项目重点加以推进。近几年,在东湖景区周边先后新建了广电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游泳训练馆、沙滩排球场等一批文体设施,去年还重点引进了市外资本投入的省内一流的五星级电影院——平湖银河电影院。同时,结合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推进“五位一体”村综合服务社(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2007年底实现了标准化村级文化阵地全覆盖,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48500平方米;先后建成开放新埭、新仓、全塘、黄姑、林埭、广陈等6个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年内将全面完成镇(街道)图书分馆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等问题;此外,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房建设和新一轮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完成。

(三)坚持文化工作品牌化,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在名人、名景、名品三大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努力增强文化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平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名人文化品牌,把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加以深入挖掘宣传,先后举办了第二届弘一大师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三届李叔同湖畔音乐会、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110周年《书法》杂志第二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海上因缘——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书画沪上精品展”等系列活动,积极展示名人文化,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打响名景文化品牌,城市规划建设充分吸收了亲水文化的理念,着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景点,加强市域公共文化区域规划布局,将东湖景区和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在文化发展空间布局上分别定位为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区和商务文化休闲活动区。东湖新区已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已建成游艇码头、马会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小普陀观音禅院等高端商务文化休闲项目,并成功举办帆船、马球、赛马等多项国际体育赛事。打响名品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打响了以西瓜灯、九彩龙、平湖糟蛋等为代表的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既富本土特色、又具竞争优势的文化“金名片”。

(四)坚持文化工作民俗化,充分挖掘弘扬本土文化。坚持文化遗产基地化传承与创造性保护并举,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成文化遗产培育传承基地11处。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文艺节目创作,九彩龙表演和西瓜灯雕刻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周”展演活动。西瓜灯文化节在2008年中国节庆高峰论坛上被列为中国节庆品牌百强,2009年又被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各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2009年实现了“种文化”工作“一镇(街道)一品”、“一村(社区)一品”全覆盖。同时,积极倡导“镇镇办节”,8个镇(街道)均形成了一个特色节庆文化品牌,使我市的节庆文化成为一种常态文化,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中实现文化育民,有力地弘扬了本土特色文化,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中实现不同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城区重点开展了“十个文明我参与”活动,在农村重点开展了“十万农家创文明”活动,并以此为主抓手,深入开展“感动平湖人物”评选、“文明家庭”评创、“春泥计划”、“农民文化体育周”和“邻居节”等系列活动,同时借助“平湖论坛”、“市民讲坛”、“茶馆讲堂”、“广场课堂”、基层党校、村镇简报等载体,全面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积极培育企业文化,全市已有408家企业创办了企业报(简报),136家企业有了自己的企业歌曲,544家企业办起了宣传栏、提炼了企业精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平委发〔2006〕27号),把满足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实行“文化绿卡”制度,免费为新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每年组织开展“我们是一家人——新居民中秋联欢晚会”、乡风文明走进新居民、新居民才艺展示等活动,丰富新居民的文化生活,帮助他们融入“第二故乡”。

二、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在推进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城乡公共文化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虽然我市通过加快市图书馆镇(街道)分馆、“五位一体”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基层文化阵地硬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相关配套仍未完全跟上,文体设施还存在总体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农村,村级文化阵地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是部分设施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存在开展活动较少、设施利用率较低等现象。同时,在全市“两新”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随着集聚点大幅减少,大量已建村级文化阵地面临着“建后即搬”。城市社区特别是老小区的文化阵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区广大居民的文体娱乐需求。

(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当前,我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市的“短腿”,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我市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状态,2007年至2009年三年中,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73亿元、7.96亿元和8.5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2.94%和3%,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文化娱乐业、印刷业所占比重较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等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的仍然较少,缺少文化大企业、龙头企业。

(三)文化发展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思想认识上,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客观上存在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在机制上,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鼓励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机制还不活、政策还不多,特别是在出台考核评价指标上,仍较偏重于经济增长等硬性指标。在经费投入上,对文化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还没有真正到位,缺乏一套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人才保障上,文化人才相对不足,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引进渠道不够畅通,缺乏众多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文化领军人物。同时,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遇等各个环节上保障乏力,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三、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充分感悟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切实增强加快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文化建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文化本身,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融入到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提升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民众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和推动经济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实现包容性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精神动力。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追求知识追求快乐追求美好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和社会和谐程度(“两感两度”)的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努力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作为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对于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市目前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正在向10000美元迈进,即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要再上新台阶,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真正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十二五”期间我市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思路是:以文化工作项目化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激励、人才支撑三大保障,推动平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市民整体素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省示范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新一轮“五城同创”一批创建目标,建成市文化馆新馆(科普活动中心)、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的一批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6%,确保我市文化建设水平在全国县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不断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固本强基、凝魂聚气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在全市形成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市的精神支柱。

1、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强化市、镇(街道)和部门两级中心组的示范学习作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平湖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平湖市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平委﹝2010﹞12号),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来引领学习型城市创建,积极打造“书香平湖”。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以“市民讲坛”、基层党校、广播电台(站)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工程、“茶馆讲堂”(“茶馆党课”)、“广场课堂”、村镇简报等载体,扎实推进理论宣传教育大众化。

2、深化文明创建。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牢固树立“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保稳定、以稳定求发展、以发展解民生”的文明创建理念,广泛开展“树典型、学先进、创业绩”主题活动和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在城市,重点是以省示范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全面推进“五城同创”工作,注重文明创建工作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相统一,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和城市形象。力争2012年创建成为省示范文明城市,同时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农村,继续关注农民、新居民、农村未成年人等三大重点人群,深入推进以“十万农家创文明”、企业文化建设、“春泥计划”、“双百结对、共创文明”活动等重点工作,促进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

3、净化社会环境。善待、善用、善管网络等新兴媒体,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以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扎实推进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阵地、精品、绿网、净化、帮护“五大工程”,进一步开展“倡导文明上网、抵制低俗之风”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的亲和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诉求,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成果方面的共建共享。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重点推出一批公共文化的优势项目,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建成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15分钟群众文化服务圈。强化市域公共文化区域的规划布局,形成市区以东湖为中心的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区,以南市新区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展示区,以平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新居民文化娱乐区、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商务文化休闲活动区和以广陈金龙门、曹桥澳多奇为中心的生态观光休闲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成区的亲水景观廊道建设,彰显江南水乡亲水城市特色。重点建成文化馆新馆(科普活动中心)、博物馆新馆、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书画创作培训中心、平湖围棋棋院、陈巨来篆刻陈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做好“东湖东进”文章,打造“大东湖”景区,建设市民公园、龙湫公园、新华公园、湿地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同时利用平湖城乡古建筑资源和民间收藏资源,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筹建糟蛋馆、平湖名人馆等专业性民间博物馆,完善体育中心建设(健身大厦、游泳馆、网球羽毛球馆、体育场东看台)等。

2、拓展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阵地设施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在镇(街道)图书馆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镇、街道图书分馆为纽带,村(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车为补充的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图书馆分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非经营性的公共上网场所(电子阅览室),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及新居民上网需求,规范网吧管理,进一步净化我市网络文化经营环境。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农村数字电影改革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场馆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继续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学校、机关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向社会开放。

3、开展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本地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统筹安排好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市级层面,精心办好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强化节庆活动在文化传播、助推经济、凝心聚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镇(街道)层面,在实现“一镇(街道)一品”、“一村一品”全覆盖的基础上,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强化“镇镇办节”效应,每个镇(街道)结合当地实际,整合文化活动资源,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打造好一个体现各镇(街道)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进而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

4、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文艺精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精华,是城市文化创新和繁荣的高度体现。要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和实施。按照“实施一批、准备一批、酝酿一批”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工程,制定全市文艺精品创作规划,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根据上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部署要求,每年举办文艺“金平湖”政府奖评选,推进本市文艺创作,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力争1-2件文艺作品分别获得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等奖项。通过设立“李叔同文艺奖”,不断提高我市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保护一批文化遗产。适时启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挖掘、保护与科学的开发利用,完善莫氏庄园保护规划。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打通南河头与东湖水系,对南河头及周边地区进行“大手笔”保护性开发建设,形成既展示平湖历史文脉,又具有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抓紧征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有计划地资助、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编纂出版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成果。在推进“两新”工程过程中,依托博物馆、民俗风情馆等文化场馆,因地制宜采取各种保护方法,加大对被征迁地域的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收集、保护。同时,依托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及展示中心,加大对“平湖钹子书”、“平湖派琵琶”、“平湖九彩龙”和围棋“当湖十局”等重点项目的挖掘力度。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深入实施“两个优先”(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一批在全省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主导产业,到“十二五”期末,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6%。

1、加快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台《平湖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切合平湖产业特色、以工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一园二区多点”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一园”是指依托城市北部正在建设的平湖?中国服装城和规划建设的平湖国际箱包城,构建一个服装箱包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二区”是依托新埭和新仓两个中心镇的产业特色,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区;“多点”是指依托其他镇(街道),包括一些大的企业,发展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点,如永成制衣面向长三角的服装研发中心、伊爱夫纺织面向欧美的动漫游戏装研发中心。

2、加快发展文化重点产业。按照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分类,依托“一园、二区、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合我市文化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在核心层方面,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影视传媒、节庆文化开发等相关行业;在外围层方面,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品牌创意、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相关行业;在相关层方面,重点发展文化产品制造等相关产业。具体而言,重点发展以下五大行业:

(1)文化创意业。依托服装、箱包等传统制造业的基础,借助平湖?中国服装城和平湖国际箱包城两大平台,利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院区、平湖科创中心、嘉兴学院平湖校区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人文积淀丰厚的优势,在传统制造业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积极打造具有平湖产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与沪杭同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海内外创意研发企业和机构,包括动漫游戏、品牌创意等企业落户平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广告业,把握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融合的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既竞争又合作的趋势,促进广告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

(2)文化旅游业。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金龙门生态休闲园列入世博旅游体验之旅示范点为契机,大力发展富有平湖文化元素的现代旅游业,重点打造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和东湖景区等为主线的现代休闲游,以莫氏庄园、李叔同纪念馆、陆维钊书画院、吴一峰艺术馆等为主线的历史文化名人游,以金龙门生态休闲园、澳多奇农庄、金稼园农业科技生态园等为主线的生态农业体验游。同时,注重海洋文化资源挖掘,积极发展特色海洋文化旅游项目;注重旅游产品的组合推荐,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历史内涵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注重与西瓜灯文化节等节庆品牌的融合,扩大节庆活动周边辐射影响力,吸引八方来客。

(3)文体产品制造业。培育扶持文体产品研发机构、设计创意服务机构和体育产品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以运动休闲服装、游戏服装、旅行箱包、乐器制造、印刷机械、童车玩具、照相器材、游艇等为代表的文体用品制造业,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形成若干知名品牌的规模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创作生产具有平湖文化特色和一定品牌基础的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

⑷印刷业。鼓励现有印刷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实施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改造我市印刷产业,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同时依托新华书店,培育形成纸质图书、电子出版物等文化出版物交易平台。

(5)新媒体传播业。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信息、网络教育、网络培训等服务。加快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力争2013年基本完成、2015年全面完成。拓展视频点播和高清电视业务,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报业经营向多元化发展,办好平湖网,开发拓展“掌上平湖”等新媒体业务,发挥报网互动、联动优势。

3、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十二五”期间,在明确文化产业主导方向的基础上,要加快对文化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壮大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重点是做好“三个一批”:扶持一批,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完善民间资本办文化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文化产业投资门槛,大力培育、扶持一批以商业性演出经纪、民间艺术展示、文化创意、广告策划、休闲旅游和健身娱乐等为经营内容的文化体育产业主体,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龙头企业;改造一批,推进一批文化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平湖市广播电视台、嘉兴日报社平湖分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采取政府贴补、市场化经营的模式,科学管理,有效发挥文化馆新馆剧场、广电剧院的作用;引进一批,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市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企业。

(四)强化文化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的支撑力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关系平湖长远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资金投入多、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理念,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摆上重要位置,自觉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形成各级齐抓共管、上下协调、合力推进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建立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和协调,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时要给予文化发展一定的倾斜,进一步引导各镇(街道)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之中,做到“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不断完善政策激励。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进行及时梳理,制定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加大文化投入的金融、投资、税收、人才、土地政策,不断破解我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制约要素。特别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精神,适时制定出台相应实施办法,落实中央“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定,确保新建、扩建小区配套建成高质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公共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考核机制,着力提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及时出台公共文化社会投入激励政策,积极探索民办博物馆等民间力量办文化形式,并以此作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

3.着力强化人才支撑。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在人才。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加强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改善文化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紧跟时代步伐、德艺双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当代平湖文化名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形成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奖励基金、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等形式,加快优秀文化人才集聚,形成文化人才“洼地效应”,为全面提升平湖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篇: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

【导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振奋人心。

【正文】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县文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为突破。一桩桩文化惠民举措滋润百姓生活,一个个新家园引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项项文化体制改革措施相继实施。灾后重建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做强文化事业,做大文化产业,我县文化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和发展。我县将独特而丰厚的文化资源要素全面融入灾后产业振兴中,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加快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变。把各类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把保护、传承、发展藏羌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文化产业由“软实力”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截至目前,我县现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21个,村文化活动室149个,“农家书屋”152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2个,业余演出团体4个;参加活动的农村群众达30余万人次。在城区中心地段建设了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个覆盖全县的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马锐

第三篇:提升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新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际竞争力 国民素质

一.文化软实力的提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新时期,我们将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历史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软实力内容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之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文化的软实力呢?关其键在于此种文化的有效性,我们所说的有效的文化是说:

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

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与影响的人,聚拢起来,友好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仇视与分裂。

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第四、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同时又有足够的对于自身的传统的珍爱与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文化软实力作用及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具有强化精神、思想先导的作用。文化软实力是社会文化力量的综合体现,其作用有:

第一,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

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

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第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现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能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

第五,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一,夯实物质基础,提高硬实力。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会拥有强大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第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

第三,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面对新世纪的文化竞争,我们应该传承我国优秀文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优秀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上的成就,更应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而又对外有吸引力、亲和力的文化,且能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启示和影响。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有切实措施。

第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加强媒体宣传。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这样才能确保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掀起发展的热潮。同时,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力和综合力强大,但是媒体落后同样也会被动挨打。我们要研究如何形成有利于我国影响力提升的传播制度,采取合乎传播规则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融入主流,保证信息传播正效应的最大化。

第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促成了我国经济“硬实力”的提升,要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体制的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应当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新的侧重点。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认识到文化本身也是生产力,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生产力。应抓紧时机,争取在较短时间里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迅速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体系,并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升级换代。总体来看,我国的文化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我国强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主流文化市场应进一步扩大影响,包括要不断扩展外贸的基础。当前,急需政府通过多种手段对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予以扶持。如积极扶植我国的电影、文学、艺术等走向国际社会;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为文化企业的金融环境改善出台帮扶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等。

第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利用文化创意拉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创意产业近些年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英国曾是世界制造大国,现在则由“世界工厂”而成为“世界创意中心”。在美国,2002年创意产业即创造了近800万个就业岗位,接近其全国就业人口的6%。在纽约,其就业人口甚至超过12%。以至于美国有人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感叹!当前,我们应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逐步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五,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崛起的有力支撑。我国历来重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这也是软实力增长和提升的关键所在。当前,应进一步用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用优秀文化培育人,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作品感染人。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瞄准学术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大胆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将哲学社会科学家作为“思想库”、“智囊团”来看待,把软实力当做硬任务来抓,并积极主动地经常联系哲学社会科学家,向他们进行咨询,进而将他们的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之中,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第四,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第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因此,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六,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既要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又要加到文化的传播力。

第四篇:提升文化软实力(范文模版)

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

王斌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眼点。在城市发展日趋人文化的今天,城市的理念已经由传统的管理型跃升为经营型。经营就意味着竞争,而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角逐,也是文化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衡量标尺,对于连云港来说,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将她作为新一轮沿海开发的后起之秀,定位为苏北沿海开发的龙头城市,我们在抢抓机遇,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后发崛起中,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仅包括经济、科学、军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则是指软实力中的与文化相关的部分,它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文化品牌的创造力、文化形象的亲和力、文化环境的吸引力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效力,既是一个城市在竞争中为之努力的进程,也是一种不断追求的完美目标。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叹服的成就。但是,客观地讲,我市与周边一些发达城市相比,特别是与苏锡常地区相比,综合实力的提高仍然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基础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等方面,其中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的主体——人的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包容精神的不振,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忆往事,我市的发展曾经多次与机遇擦肩而过,失之交臂,都可以从思想观念上找到原因。当我们面临新一轮崛起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时,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动力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城市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尊重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并使之在建设富有特色的当代城市文化中焕发生命活力,绽放灿烂光彩,从而彰显城市自信,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一种凝聚力。这方面,我市历史文化工作者几十年来,付出了世人为之赞誉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如何将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激发城市创新的活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篇需要去认认真真做的文章。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把握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所谓文化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带有全局性的架构安排,是重点与一般、先行与缓办、亮点品牌与铺垫项目的有机统一。以我市来说,继续打造西游记文化品牌,就是一个战略重点;但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智力努力打造像徐福东渡、镜花缘、海州二刻等在国内外已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通过学术研讨、文化旅游、出版专著、文物保护、演艺造势、影视媒体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它们与西游记文化共同形成一种“集约”式的文化“组团”,产生一种始终激励人心的主轴效应,政府的作为就是运用手中的行政资源予以指导和推动,并通过职能部门、民间社团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实现战略目标。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看,应对“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之路的转型期,发展文化产业正逢其时。对我市来说,由于原先的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苏南一带长三角地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是那么尖锐,产业布局中有很大的绿色、低碳空间,因此在我市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夯实沿海开发的产业支撑,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与环保、新医药、新传感网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态农业与海洋旅游观光业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十分需要给文化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中留予一个大的发展空间。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其中既要有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事业部分的投入,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市场化运作,要通过政府的公信力、号召力和政策效应,大力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参与。

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其品位的象征,它不仅表现在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档案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量与质的方面;也表现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城市公园、公共绿地等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方面;还表现在大众娱乐消费空间如影剧院、歌舞厅、文化广场等所体现的现代人文气息等等方面。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把爱祖国,爱家乡落实在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上,就像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的牧羊人能随意地向客人如数家珍似地讲述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那样,如果我市的市民也能信手拈来地讲一段西游记和镜花缘,说一说秦东门和将军崖,哼一曲五大宫调和淮海戏,那就证明我们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文化自豪的城市;更上一层,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市民都能像普通美国人,对南北战争时期留下的至今不到300年的历史文物都视为珍宝那样,爱之惜之地对待我市每一处千百年以上的古石刻、古建筑、古遗址,那就证明我们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文化自觉的城市。就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而言,当今之世,在文化多元的声浪中,不乏有拜金主义、损人利己、腐朽低俗的文化噪音,其实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把历史文化中的优秀积淀和当代开放包容、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民主法制与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和人文的关怀结合起来;把唱响主旋律与广泛性、普及性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从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倡导文明这些点滴小事做起,持之

以恒、锲而不舍,我们这座城市就将成为一个具有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家园,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民众中提升了。

打造城市形象,推动城市营销。现代城市需要输入一种经营理念。所谓城市经营就含有营销学上的一定意涵。当然,远不是那种简单的商品营销,而是在一种在更大空间和时间上的城市综合实力的营销,通过这种营销换来的是城市的人才汇聚、国内外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从而吸引投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才需要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上努力打拼。一是要打出名人名片牌,特别要打出与近现代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名人名片牌。南通人打出张謇名人名片牌就打得很好。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也是近代文化的奠基者之一。南通人讲到南通文化几乎是言必称张謇。同属江北名流的海州人沈云霈,在海属地区大兴近代实业,力主东陇海铁路以海州为终起点,为使连云港成为今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地位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他是我市近现代实业的奠基人。而且,其诗词歌赋、书法作品亦颇有造诣。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不但宣传得不够,挖掘研究的深度也不够;更有甚者套在沈云霈头上的“大地主”、“保皇党”、“封建余孽”、“复辟狂”等等紧箍咒似乎还没有彻底解禁;既使是正面评价他的文章,每到赞颂之后总留有一笔但书。其实纵观沈云霈一生,功大于过,特别是对家乡的近代经济的历史贡献,可以说功德无量。对于历史人物,毛泽东早就讲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对沈云霈这样的历史人物,要放到清来民初那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保皇”、“复辟”固然可以评论,但主要的是要看他对那个时代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贡献和建树,看他在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上是否顺应潮流,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在这个楔入点上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有功于港城人民的沈云霈来。因此,我们主张恢复沈云霈故居,建立沈云霈纪念馆,矗立沈云霈雕塑,出版沈云霈年谱和研究专集,开展沈云霈实业思想研究活动并适时举办专题研讨会。沈云霈是一张不可不打出的名人名片牌,岂能熟视无睹、等闲视之。二是挖掘整理名人名事牌,如孔子相鲁会齐侯故事、李宝水师抗金故事、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王同疏浚蔷薇河保民故事、万毅将军指挥连云港保卫战故事、陈毅元帅智擒郝鹏举故事等等,史书上、方志里、民间流传中有许多版本,需要研究、整理、包装,推出一批出版物、影视剧和纪念地,为我们的地域文化壮色,为城市形象添彩;三是要把人文景观旅游、风光旅游与地域文化中最富特色的,别人没有唯我独有的文化亮点结合起来。现在的情况是缺乏点与线、线与面的结合,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譬如将军崖岩画、孔望山造像、东海庙遗址、徐福村遗址、花果山西游记景观等等这些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关联的、孤立的点,其实如果从中国道教的源头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看,从天神星象崇拜——巫术信仰——黄老崇拜——多神崇拜一路走来,它们之间确实又有一条道教文化(包括佛教)的线贯穿其中。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类颇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连云港道教文化游”这一别人没有唯我独有的旅游文化品牌,不但能激活地域文化的生命力,也将极大搞活旅游的经济收益,两者相

得益彰,何乐而不为?然而,眼下的历史文化研究有一种倾向,似乎年代越久远,神秘色彩越浓厚,考证起来越玄奥莫测越好。放着现存的、可行的、具体的人文景观不去操作和整合,放下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事不做,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和人才“空转”。克服这种倾向,固然需要历史文化研究人士研究课题的自觉调整,也更需要在社科领域营造一种求真务实,不尚空谈的学术氛围。当然,社科主管部门在科研规划上也要有所侧重。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正确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的城市竞争的上上之策,也是一个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远大目标。对此,我们既不可望洋兴叹,无所作为,也不可企图一蹴而就,一举成功。既然是软实力,就要靠软功夫。政府主导和拉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民间的参与和企业的投入是一个积累过程,薄积厚发、蓄势待发,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能保持一种按比例的均衡同步发展。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扬别人没有的文化优势,最终就能将我们这座山海相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海滨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和谐相融、生活幸福、具有尊严的东方大港。

分享0

第五篇: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文化建设。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任何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改变人类思维、理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事实和影响,都被称为文化的一种因素。

在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要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的发展,都要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我们还要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积极资助国际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承担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历史责任。

即将到来的各种盛会,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千载难逢的机遇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 实力”(Soft Power)概念,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要加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高“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软实力”夯实基础;

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进行文化创新;

④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⑥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⑦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

⑧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各种途径,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下载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近年来,我市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重新提出......

    加强财政文化建设,提升财政“软实力”

    加强财政文化建设,提升财政“软实力”财政文化是财政广大干部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和升华出来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软实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软实力 摘 要: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中倡导、积累、提炼所形成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软硬约......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软实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软实力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学校软实力 ——《卓越学校的文化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与行动》讲座有感近期,我市在持续开展“增强忧患意识,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活动;而今,听了北京......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十堰软实力

    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十堰软实力 陈天会 2009年第5期 ——文化建设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近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软实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提升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