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湖市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
近年来,我市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重新提出“再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低碳发展、产业提升、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更加迫切。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市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巩固发展优势,研究“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无疑是保障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成效明显
“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传统产业逐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优,新兴战略产业初见规模,大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嘉兴各县(市)区处领先地位。
(一)工业经济支撑明显。近几年全市经济增长较快,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百姓收入大幅增长,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2005-2010年工业增加值从102.35亿元增长到200亿元(2010年数据为预测数,下同),年均增长15%,比GDP年均增长12.8%快2.2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4.8:64.2:31.0,工业占据重要地位。规上工业2009年实现实缴税金22亿元,比2005年增长57.1%,占财政总收入的50.3%,城市居民收入近50%和农村居民收入近60%来源于工业。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结构已由轻变重,2006年重工业占比超过50%并逐年提高,预计2010年轻重工业比将达到40:60,我市重型化程度基本处于全省平均水平,快于嘉兴市平均水平。对照“十一五”规划的“二三五”产业发展定位,2005-2010年各产业比重变化明显,光机电和临港两大产业主导作用逐步显现,占比从58%增长到63.5%,服装、箱包、造纸三大传统产业稳中有降,占比从39%下降到25%,童车、洁具、医药、家具和金属制品五大特色行业占比基本保持在5%。各产业规模、实力实现迅速提升,光机电、服装产业2006年产值就超100亿元,临港产业(含嘉兴港区化工)2008年产值突破200亿元,2010年将突破300亿元。2009年光机电产业还被列入我省首批21个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十一五”期间,我市成功创建“中国卫浴名镇”、“中国童车生产基地”、“中国旅行箱包之都”等国家级区域品牌,加上之前的“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国家级区域品牌已基本涵盖全市主要产业。
(三)企业转型步伐加快。通过持续推进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牌,“十一五”期间品牌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成功创建中国名牌3件、中国驰名商标13件,浙江名牌产品等省级品牌30件(累计44件)。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05-2009年,全市R&D经费支出从2.46亿元增长到6.04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5%增长到2.09%,规上企业技术开发费从4.19亿元增长到10.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1.2%增长到1.6%,全市专利申请1176件,专利授权834件,比2005年仅授权155件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省级企业(行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中小企业(行业)技术中心17家,全市经认定的浙江省级首台(套)产品2只,嘉兴市级的首台套产品8只。景兴纸业2006年成功挂牌上市,2007年又成功增发,全市上市企业数达到2家。2009年景兴纸业、晨光电缆列入浙江省146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
(四)资源利用水平提高。2006-2010年,通过强化投资管理等措施,工业生产性投资量质并升,完成投资从46.6亿元增长到90亿元,亩均投资强度从90万元/亩提高到110万元/亩;工业产出大幅提升,亩均工业增加值从46.95万元/亩提高到60万元/亩,亩均应交税金从4.87万元/亩提高到7.06万元/亩;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从1.02吨标煤降低到0.76吨标煤。存量资源挖潜盘活力度加大,2008-2010年三年共盘活建设用地5300亩,挖潜节地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
(五)平台承载能力增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园区承载能力和能级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全市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2.12万亩,完成基础设施和征迁投入23.1亿元,承载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园区内新增企业800多家,累计1600多家,园区工业总产值从200
5年的207.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80亿元,占全市比重从72%提高到88%,集聚度明显提高。平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加快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建成了嘉兴市纺织面料(服装)检测中心等行业测试平台和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装、洁具、童车和五金机械等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也相继投入运行。2010年建成启用的平湖市科创中心一期工程已有12个高新项目入驻。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具备产品研发、设计等服务职能,在加速研发成果产业化、吸引高新项目入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势在必然
进入“十二五”,工业经济仍将发挥推动经济发展支柱作用,通过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抢占经济制高点已成为战略共识,对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势在必然。
一是提高平湖产业层次的必然要求。我市工业以传统加工制造产业为主,尽管近年来光机电、临港等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工业产业层次仍较低,规上企业中传统企业占比70%左右,传统企业占用大量资源要素,2006-2008年工业用地调查显示,服装、箱包等传统企业新增用地4312亩,占全市新增工业用地的60%。同时我市大部分企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产业链延伸不够,成套设备生产企业少,虽然截止2009年全市共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81家,其中包括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大多数都是光机电企业,传统产业中研发型、设计型高端企业并不多。按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的发展要求,提高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是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二是平湖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我市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正向10000美元迈进,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推进阶段,但工业经济尚停留在低价格、低成本的竞争状态,制造业内部结构偏轻、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偏低的问题突出,如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用工数20.4万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仅8.45万元/人,处于嘉兴市五县(市)两区较低水平,企业生产经营受劳动成本等要素价格不断提高影响较大。我市外贸依存度较高,后金融危机时代要继续巩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开拓国内市场领域、提高国际竞争地位,改变发展模式、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市偏向于扩大投资的粗放型增长,主要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不断占有环境容量和大量使用劳动力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能源、土地等要素约束将进一步加大,工业用地将更加紧张,环境容量趋于饱和,节能减排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将大大制约工业经济发展。多重因素的“倒逼”下,必须想方设法节约集约用地、挖掘用地空间、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确保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四是把握优势和机遇的必然举措。临港、临沪的区位条件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大优势,而且目前全省正加快推进“海洋经济”,上海、杭州等城市正加快结构调整和实施“退二进三”,也为我市加速发展临港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对接带来良好的发展时机。国家、省、市新兴战略产业的提出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是我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大机遇,对照国家九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浙江省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要求,结合长三角发展规划,我市要在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选择符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且具有广阔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发展,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围绕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线,坚持“创新发展、集群发展、生态发展、集约发展、融合发展”五大发展原则,抓住“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四大重点,取得“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生态建设”三大实效,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工业生产性投资”两个翻番,达到做大做强做优平湖“工业经济板块”一个目标(简称“十二五”工业经济“五四三二一”总体目标)。在“加快发展”上取得实效,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十二五”末比“十一五”末翻一番,2015年达到1800亿元;在“转型升级”上取得实效,确保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十二五”总量比“十一五”总量翻一番,力争工业生产性投资“十二五”总量比“十一五”总量翻一番,五年累计达到680亿元,新建项目亩均投资强度每年递增10万元,达到200万元/亩;在“生态建设”上取得实效,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COD、SO2排放水平在“十一五”低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下降,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原则。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学研成果转化,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提高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坚持集群发展原则。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各镇、街道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大力发展与各产业合作配套、上下游补链和终端产品项目,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原则。加快生态园区建设,推进循环经济,加大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投入。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倡导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和再生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集约发展原则。突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工业园区投入产出率,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技改,降低能源使用成本。
----坚持融合发展原则。做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融合,运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加速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与合作。
(三)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国家、省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充分发挥我市临港临沪区位交通、资源要素及产业基础的优势,“十二五”拟确定“三五三”的产业发展定位。
一是重点发展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主要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力争“十二五”末,“三大主动力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0%,其中光机电产业达到300亿元,临港产业达到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达到100亿元。巩固提升光机电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电子专用材料等高新项目以及汽车关键零部件、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业项目。着重推进研发中心本土化,鼓励以日本电产为主的光机电企业从组装中心向生产研发一条龙基地转型。发展壮大临港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港口码头、临港金融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港口服务业。突出发展发电、石化、港口等重型装备项目,重点发展自动化、精密仪器、超高压电缆等高技术装备。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已投产生物医药企业扩大产能并吸引更多生物医药项目落户,着力引进发展医药制剂制造、细胞因子重组、生物工程和康复护理设备、医用卫生用材料的特色医疗器械。
二是提升发展服装、箱包、造纸、童车、洁具五大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加大改造整合,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力争“十二五”末,五大传统特色产业产值在总量提升的同时占比调整至20%以内,其中服装产业超过200亿元,造纸产业超过100亿元,箱包产业达到60亿元。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对骨干企业的重点扶持,鼓励改造、整合、提升,实现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加快建名企、创名牌,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中小企业做优、做特,延伸产业链条。注重加强与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国际大企业、国际品牌的合资合作,加快发展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配套,鼓励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实现集群发展。鼓励加强技术创新,实现“制造”向“创造”转变。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意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档次,鼓励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形成一批“专精新特”产品(技术)。
三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三大新兴战略产业。主要发展目标是发展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十二五”末,三大新兴战略产值占比超过
10%,其中新能源产业达到100亿元,新材料产业达到5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达到50亿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以现有太阳能光伏产业带动产业链中后端及终端产品制造,发展光伏发电、硅晶体电池、光伏玻璃材料等新能源项目。引进核电、风电、水电、潮汐等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扩大半导体照明(LED)灯及太阳能LED应用产品制造。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引进新型建筑材料、防水保温材料、优质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建筑陶瓷及卫浴洁具项目,开发纳米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耐高温工程塑料及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制造新型节能产品和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节能设备,鼓励制造环保治理设备,开发环保产品和环保材料,引进空气、水污染、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制造项目。
(四)平台建设目标
结合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实际,按照集约集群生态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工业发展平台,形成“两区”为龙头、“六镇、街道工业园区”为补充、“三大特色产业园区”为特色的“二六三”工业平台格局,为“三五三”产业发展提供承载。
一是抓住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两区”发展“龙头”。以“整合提升”为契机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光机电、生物医药主动力产业,全面改善经济开发区形象、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呈现“工业新城”形象,力争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区镇合并”为新起点加快独山港区开发建设,加快大征迁、大开发、大建设步伐,完善港区港城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着力培育港口仓储物流,“十二五”末,“现代港口新城”和“临港工业基地”初具规模。二是提升新埭、新仓、曹桥、林埭、广陈、当湖“六镇、街道工业园区”能级。六镇、街道工业园区着力转型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三大新兴战略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十二五”末,新埭、新仓和曹桥三个工业园区达到特级工业园区标准,工业经济总量力争超过100亿元,林埭、广陈两个工业园区达到甲级工业园区标准,当湖工业园区达到乙级工业园区标准。
三是创建新埭沪浙机电制造业、新仓光伏新能源和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三大特色产业园区”。新埭沪浙机电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区要加强与上海开发区合作,重点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精密机电制造项目,大力引进和发展机械电子关键部件生产、成套机电设备制造等项目。新仓光伏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区要加快规划区域开发建设,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中下游环节和终端产品,争取亿元以上光伏产业项目有重大突破,光伏产业成为新仓经济增长点。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对规划1000亩的范围实施征地拆迁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引进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落户,推进生物医药产业成为经济开发区又一支柱产业。
(五)投资准入目标
进入“十二五”,新建项目投资强度要求达到200万元/亩,其中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于300万元/亩,注册资金100万元/亩以上。全市平均建筑容积率要求达到1.2以上,其中五金、化工、造纸、机械行业不低于1.0,电子、电器行业不低于1.3,服装、箱包行业要求达到1.5以上。
四、平湖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工作措施
(一)提升块状经济,形成现代产业集群
按照“三五三”产业定位,抓好项目推进,以生态发展原则提升现有块状经济,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集群。一是抓好产业规划编制实施。贯彻落实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导推进光机电、临港和生物医药等产业规划编制实施。研究提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体举措,大力发展各产业间合作配套、上下游补链和产业终端项目,推进产业集聚。二是抓好项目推进。强化招商引资、大企业培育等有效措施,抓紧引进一批带动产业结构提升的大项目,推进实施一批“三五三”产业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带动作用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坚持民营经济“富民工程”,着重培养一批能延伸产业链的中小企业。三是推动经济生态发展。
坚持生态发展原则,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高耗能产业实施节能技改,加大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投入,引导企业使用新材料、新能源和再生资源。
(二)加快平台建设,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以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全面构筑功能完善平台体系。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征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内交通、电力、给排水等配套设施,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和循环发展,加快生态园区建设。二是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各镇、街道工业园区,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物流服务,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构建物流、营销、研发、会展等服务体系。抓好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搭建产学研平台。三是注重行业协会商会引导。通过健全组织管理,提升协会在行业培训、行业引导、行业自律、品牌创建、组织参展、应对壁垒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制定行业标准,有效规范行业企业竞争行为,为企业间合作搭建平台,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三)培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注重培育与引进并举,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来平投资。一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通过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增发股票等方式融资。推进新秀箱包争取挂牌,指导晨光电缆、茉织华印务、莎普爱思药业、鸿禧光伏做好材料申报准备。加快欧迪恩汽车零部件、美嘉保温容器、英厚机械、中亚神力机械、亿达生物等企业股改工作。对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上市调研和上市方案论证,争取尽早在中小企业板、国内创业板上市。二是做好企业发展规划。指导服务景兴纸业、晨光电缆2家省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及筛选确定一批平湖市级重点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编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三是强化企业服务。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制度,深化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一对一”服务。注重服务指导,会同专家指导企业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和组织结构调整。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争创并打响品牌,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一是提高创牌意识。加大品牌示范企业宣传力度,使企业家了解自主品牌对竞争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提高创牌意识,加快品牌创建,以商标、质量、标准为基础提高创牌能力。二是加大创牌投入。鼓励优势企业依托研发设计中心,加大产品设计、开发,不断更新产品款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三是争创自主品牌。鼓励出口加工企业向设计、自主经营品牌转变。积极争创特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品牌,推动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五)推动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扎实推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效相结合的全方位创新,变资源驱动为创新驱动。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和加大技改投入,鼓励优势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和技术中心,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规上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二是加强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完善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生产经营能力,降低管理成本。鼓励企业延伸产品营销网络,加大信息化技改,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等营销手段。三是加强营销创新。指导企业注重国内外市场并举,强化自我宣传,通过电视、网络和期刊杂志等媒体积极塑造企业形象,增强品牌运作能力和自我推介能力,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六)加强培训指导,打造现代企业家队伍
制定实施符合实际的人才战略,抓好多层次人才培育。一是全面提升高层次管理人才素质。利用好平湖市中小企业培训服务中心资源,组织开展EMBA研修班和学习教育培训,推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学府学习,提高企业家的决策能力和管理素质。二是培养引进一批高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拓宽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人才中介机构和开发机构,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所合办科研机构、实践基地,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帮助企业
培养和引进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三是培育一批高素质“接班人”。加强民营企业接班人培训,通过新老企业家结对交流、专题座谈、企业家沙龙等方式交流思想、沟通信息、共谋发展,加快新生代企业家成长步伐。
(七)鼓励“走出去”发展,巩固扩大国内外市场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努力提高市场拓展能力,开拓国内外两大市场。一是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充分利用扩大内需机遇,鼓励出口导向型企业积极开拓西南、中部等国内市场,主动接轨上海等先进地区,主动参与制造业分工和协作配套,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对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展会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鼓励“走出去”发展,实现产业转移,发展总部经济。三是进一步拓展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利用专业批发市场、展销会、商场专柜、连锁专卖等传统营销方式的同时,加强开发地区代理、电子商务、虚拟经营、工程承包等多种营销网络,不断拓展潜在市场。
(八)完善政策激励,保障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
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强要素保障等措施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强新型工业化考核评价。完善镇(街道)、部门和企业考核评价制度,以新型工业化为衡量标准,进一步强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形成体现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发挥政策导向。制定产业招商政策,完善产业招商目录。重点支持大平台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加大新兴特色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股改上市,加强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改造。每年表彰一批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和一批优秀企业家。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合理配置土地、资金、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确保新增用地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创新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与企业加强对接,推动银企合作。坚持人才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有序开展。
第二篇: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平湖市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研究
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之根。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谋划好“十二五”期间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十二五”期间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课题调研组,就我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畔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的城市定位,在突出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从“大文化”着眼,从具体项目着手,扎实推进“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中国书法之乡、浙江新魅力之城称号,并继续保持了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省“双拥”模范城等荣誉,一个大气、开放、务实、和谐的城市新形象已经开始展现。
(一)坚持文化工作公益化,切实保障百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嘉兴市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部署,将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做到了领导重视、规划科学、政策支持,有力地保障了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强化组织领导,专门建立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抓的建设“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领导小组,将文化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管理组织网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文化工作专题会议,出台工作要点,明确保障措施,推动文化建设持续发展。优化规划引导,先后制定出台了《平湖市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规划(2005-2010年)》、《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2008-2011年)》等一系列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措施。深化政策指导,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平湖市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一些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扶持。出台了《平湖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试行)》,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二)坚持文化工作项目化,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以“项目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每年梳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列入政府实事项目重点加以推进。近几年,在东湖景区周边先后新建了广电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图书馆、游泳训练馆、沙滩排球场等一批文体设施,去年还重点引进了市外资本投入的省内一流的五星级电影院——平湖银河电影院。同时,结合创新发展“新仓经验”,推进“五位一体”村综合服务社(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2007年底实现了标准化村级文化阵地全覆盖,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48500平方米;先后建成开放新埭、新仓、全塘、黄姑、林埭、广陈等6个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年内将全面完成镇(街道)图书分馆建设,一个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等问题;此外,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房建设和新一轮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完成。
(三)坚持文化工作品牌化,努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在名人、名景、名品三大文化品牌上下功夫,努力增强文化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平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名人文化品牌,把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加以深入挖掘宣传,先后举办了第二届弘一大师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三届李叔同湖畔音乐会、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110周年《书法》杂志第二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海上因缘——李叔同、陆维钊、吴一峰书画沪上精品展”等系列活动,积极展示名人文化,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打响名景文化品牌,城市规划建设充分吸收了亲水文化的理念,着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休闲旅游景点,加强市域公共文化区域规划布局,将东湖景区和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在文化发展空间布局上分别定位为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区和商务文化休闲活动区。东湖新区已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并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已建成游艇码头、马会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小普陀观音禅院等高端商务文化休闲项目,并成功举办帆船、马球、赛马等多项国际体育赛事。打响名品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打响了以西瓜灯、九彩龙、平湖糟蛋等为代表的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既富本土特色、又具竞争优势的文化“金名片”。
(四)坚持文化工作民俗化,充分挖掘弘扬本土文化。坚持文化遗产基地化传承与创造性保护并举,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建成文化遗产培育传承基地11处。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加强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文艺节目创作,九彩龙表演和西瓜灯雕刻成功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周”展演活动。西瓜灯文化节在2008年中国节庆高峰论坛上被列为中国节庆品牌百强,2009年又被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文化报社评为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各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积极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2009年实现了“种文化”工作“一镇(街道)一品”、“一村(社区)一品”全覆盖。同时,积极倡导“镇镇办节”,8个镇(街道)均形成了一个特色节庆文化品牌,使我市的节庆文化成为一种常态文化,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中实现文化育民,有力地弘扬了本土特色文化,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以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在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中实现不同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城区重点开展了“十个文明我参与”活动,在农村重点开展了“十万农家创文明”活动,并以此为主抓手,深入开展“感动平湖人物”评选、“文明家庭”评创、“春泥计划”、“农民文化体育周”和“邻居节”等系列活动,同时借助“平湖论坛”、“市民讲坛”、“茶馆讲堂”、“广场课堂”、基层党校、村镇简报等载体,全面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积极培育企业文化,全市已有408家企业创办了企业报(简报),136家企业有了自己的企业歌曲,544家企业办起了宣传栏、提炼了企业精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平委发〔2006〕27号),把满足新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实行“文化绿卡”制度,免费为新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每年组织开展“我们是一家人——新居民中秋联欢晚会”、乡风文明走进新居民、新居民才艺展示等活动,丰富新居民的文化生活,帮助他们融入“第二故乡”。
二、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十一五”以来,我市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在推进文化软实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城乡公共文化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虽然我市通过加快市图书馆镇(街道)分馆、“五位一体”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基层文化阵地硬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相关配套仍未完全跟上,文体设施还存在总体不足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在农村,村级文化阵地虽然实现了全覆盖,但是部分设施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存在开展活动较少、设施利用率较低等现象。同时,在全市“两新”工程建设推进过程中,随着集聚点大幅减少,大量已建村级文化阵地面临着“建后即搬”。城市社区特别是老小区的文化阵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区广大居民的文体娱乐需求。
(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当前,我市文化产业总体上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我市的“短腿”,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我市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状态,2007年至2009年三年中,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73亿元、7.96亿元和8.5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2%、2.94%和3%,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文化产业的行业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文化娱乐业、印刷业所占比重较大,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等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行业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的仍然较少,缺少文化大企业、龙头企业。
(三)文化发展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在思想认识上,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客观上存在经济工作和文化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在机制上,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鼓励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机制还不活、政策还不多,特别是在出台考核评价指标上,仍较偏重于经济增长等硬性指标。在经费投入上,对文化事业的公共财政投入还没有真正到位,缺乏一套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人才保障上,文化人才相对不足,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引进渠道不够畅通,缺乏众多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文化领军人物。同时,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遇等各个环节上保障乏力,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三、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充分感悟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切实增强加快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文化建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文化本身,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取决于文化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融入到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提升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教育、激励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促进民众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和推动经济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十二五”期间我市实现包容性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精神动力。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追求知识追求快乐追求美好的愿望更加强烈。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和社会和谐程度(“两感两度”)的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理念,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努力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我国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文化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作为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对于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市目前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正在向10000美元迈进,即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发展要再上新台阶,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真正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十二五”期间我市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总体思路是:以文化工作项目化为抓手,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全面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激励、人才支撑三大保障,推动平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市民整体素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省示范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新一轮“五城同创”一批创建目标,建成市文化馆新馆(科普活动中心)、市博物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的一批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6%,确保我市文化建设水平在全国县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不断推进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升文化发展的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固本强基、凝魂聚气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在全市形成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强市的精神支柱。
1、强化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强化市、镇(街道)和部门两级中心组的示范学习作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平湖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平湖市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平委﹝2010﹞12号),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来引领学习型城市创建,积极打造“书香平湖”。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以“市民讲坛”、基层党校、广播电台(站)为主阵地,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工程、“茶馆讲堂”(“茶馆党课”)、“广场课堂”、村镇简报等载体,扎实推进理论宣传教育大众化。
2、深化文明创建。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牢固树立“以文明促和谐、以和谐保稳定、以稳定求发展、以发展解民生”的文明创建理念,广泛开展“树典型、学先进、创业绩”主题活动和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在城市,重点是以省示范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全面推进“五城同创”工作,注重文明创建工作外在形象和内在功能相统一,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和城市形象。力争2012年创建成为省示范文明城市,同时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在农村,继续关注农民、新居民、农村未成年人等三大重点人群,深入推进以“十万农家创文明”、企业文化建设、“春泥计划”、“双百结对、共创文明”活动等重点工作,促进我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
3、净化社会环境。善待、善用、善管网络等新兴媒体,牢牢把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以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不断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扎实推进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阵地、精品、绿网、净化、帮护“五大工程”,进一步开展“倡导文明上网、抵制低俗之风”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的亲和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能体现文化的民生诉求,体现人民群众在文化成果方面的共建共享。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理念,重点推出一批公共文化的优势项目,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建成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健全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15分钟群众文化服务圈。强化市域公共文化区域的规划布局,形成市区以东湖为中心的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区,以南市新区为中心的城市文化展示区,以平湖经济开发区为中心的新居民文化娱乐区、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商务文化休闲活动区和以广陈金龙门、曹桥澳多奇为中心的生态观光休闲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建成区的亲水景观廊道建设,彰显江南水乡亲水城市特色。重点建成文化馆新馆(科普活动中心)、博物馆新馆、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书画创作培训中心、平湖围棋棋院、陈巨来篆刻陈列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做好“东湖东进”文章,打造“大东湖”景区,建设市民公园、龙湫公园、新华公园、湿地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同时利用平湖城乡古建筑资源和民间收藏资源,积极引入民间资本,筹建糟蛋馆、平湖名人馆等专业性民间博物馆,完善体育中心建设(健身大厦、游泳馆、网球羽毛球馆、体育场东看台)等。
2、拓展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完善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阵地设施的管理,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在镇(街道)图书馆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全覆盖的基础上,积极构建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镇、街道图书分馆为纽带,村(社区)图书室和图书流动车为补充的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图书馆分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完善非经营性的公共上网场所(电子阅览室),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及新居民上网需求,规范网吧管理,进一步净化我市网络文化经营环境。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农村数字电影改革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文化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场馆设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继续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学校、机关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向社会开放。
3、开展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本地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统筹安排好各项群众性文化活动。市级层面,精心办好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强化节庆活动在文化传播、助推经济、凝心聚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镇(街道)层面,在实现“一镇(街道)一品”、“一村一品”全覆盖的基础上,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强化“镇镇办节”效应,每个镇(街道)结合当地实际,整合文化活动资源,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打造好一个体现各镇(街道)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品牌,进而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
4、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文艺精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精华,是城市文化创新和繁荣的高度体现。要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和实施。按照“实施一批、准备一批、酝酿一批”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工程,制定全市文艺精品创作规划,明确重点,分步实施。根据上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部署要求,每年举办文艺“金平湖”政府奖评选,推进本市文艺创作,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容丰富、艺术质量上乘、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力争1-2件文艺作品分别获得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群星奖”等奖项。通过设立“李叔同文艺奖”,不断提高我市文艺创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保护一批文化遗产。适时启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加强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挖掘、保护与科学的开发利用,完善莫氏庄园保护规划。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打通南河头与东湖水系,对南河头及周边地区进行“大手笔”保护性开发建设,形成既展示平湖历史文脉,又具有旅游观光、休闲购物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抓紧征集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有计划地资助、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编纂出版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成果。在推进“两新”工程过程中,依托博物馆、民俗风情馆等文化场馆,因地制宜采取各种保护方法,加大对被征迁地域的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收集、保护。同时,依托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及展示中心,加大对“平湖钹子书”、“平湖派琵琶”、“平湖九彩龙”和围棋“当湖十局”等重点项目的挖掘力度。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深入实施“两个优先”(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一批在全省有一定竞争优势的文化主导产业,到“十二五”期末,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力争达到6%。
1、加快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出台《平湖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形成切合平湖产业特色、以工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一园二区多点”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一园”是指依托城市北部正在建设的平湖?中国服装城和规划建设的平湖国际箱包城,构建一个服装箱包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二区”是依托新埭和新仓两个中心镇的产业特色,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区;“多点”是指依托其他镇(街道),包括一些大的企业,发展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点,如永成制衣面向长三角的服装研发中心、伊爱夫纺织面向欧美的动漫游戏装研发中心。
2、加快发展文化重点产业。按照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分类,依托“一园、二区、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合我市文化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十二五”期间,在核心层方面,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影视传媒、节庆文化开发等相关行业;在外围层方面,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品牌创意、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相关行业;在相关层方面,重点发展文化产品制造等相关产业。具体而言,重点发展以下五大行业:
(1)文化创意业。依托服装、箱包等传统制造业的基础,借助平湖?中国服装城和平湖国际箱包城两大平台,利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平湖院区、平湖科创中心、嘉兴学院平湖校区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集,人文积淀丰厚的优势,在传统制造业中融入文化创意元素,积极打造具有平湖产业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与沪杭同城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海内外创意研发企业和机构,包括动漫游戏、品牌创意等企业落户平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大力发展广告业,把握广告与营销传播一体化融合的趋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既竞争又合作的趋势,促进广告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
(2)文化旅游业。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金龙门生态休闲园列入世博旅游体验之旅示范点为契机,大力发展富有平湖文化元素的现代旅游业,重点打造以九龙山旅游度假区和东湖景区等为主线的现代休闲游,以莫氏庄园、李叔同纪念馆、陆维钊书画院、吴一峰艺术馆等为主线的历史文化名人游,以金龙门生态休闲园、澳多奇农庄、金稼园农业科技生态园等为主线的生态农业体验游。同时,注重海洋文化资源挖掘,积极发展特色海洋文化旅游项目;注重旅游产品的组合推荐,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历史内涵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注重与西瓜灯文化节等节庆品牌的融合,扩大节庆活动周边辐射影响力,吸引八方来客。
(3)文体产品制造业。培育扶持文体产品研发机构、设计创意服务机构和体育产品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以运动休闲服装、游戏服装、旅行箱包、乐器制造、印刷机械、童车玩具、照相器材、游艇等为代表的文体用品制造业,不断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形成若干知名品牌的规模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创作生产具有平湖文化特色和一定品牌基础的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
⑷印刷业。鼓励现有印刷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变。实施数字化战略,大力推进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改造我市印刷产业,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同时依托新华书店,培育形成纸质图书、电子出版物等文化出版物交易平台。
(5)新媒体传播业。积极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信息、网络教育、网络培训等服务。加快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力争2013年基本完成、2015年全面完成。拓展视频点播和高清电视业务,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报业经营向多元化发展,办好平湖网,开发拓展“掌上平湖”等新媒体业务,发挥报网互动、联动优势。
3、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十二五”期间,在明确文化产业主导方向的基础上,要加快对文化骨干企业的培育力度,壮大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重点是做好“三个一批”:扶持一批,充分发挥我市民间资本充裕的优势,完善民间资本办文化的市场准入机制,降低文化产业投资门槛,大力培育、扶持一批以商业性演出经纪、民间艺术展示、文化创意、广告策划、休闲旅游和健身娱乐等为经营内容的文化体育产业主体,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龙头企业;改造一批,推进一批文化事业单位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平湖市广播电视台、嘉兴日报社平湖分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采取政府贴补、市场化经营的模式,科学管理,有效发挥文化馆新馆剧场、广电剧院的作用;引进一批,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市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经营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企业。
(四)强化文化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文化的支撑力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关系平湖长远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资金投入多、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理念,把提升文化软实力摆上重要位置,自觉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形成各级齐抓共管、上下协调、合力推进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建立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指导和协调,明确工作目标,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时要给予文化发展一定的倾斜,进一步引导各镇(街道)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之中,做到“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不断完善政策激励。要对现有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政策进行及时梳理,制定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新、加大文化投入的金融、投资、税收、人才、土地政策,不断破解我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制约要素。特别是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精神,适时制定出台相应实施办法,落实中央“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定,确保新建、扩建小区配套建成高质量的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公共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考核机制,着力提高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及时出台公共文化社会投入激励政策,积极探索民办博物馆等民间力量办文化形式,并以此作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
3.着力强化人才支撑。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在人才。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加强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改善文化人才队伍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紧跟时代步伐、德艺双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当代平湖文化名人。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事业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形成人才培养得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通过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奖励基金、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等形式,加快优秀文化人才集聚,形成文化人才“洼地效应”,为全面提升平湖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推进措施研究
作者:李 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文章对实施和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研究,并促进了若干解决问题的举措,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道路;政策涵义;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我区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现就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谈谈全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人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开展“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转)
(一)上级号召转。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强化,触及矛盾就越深,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特别是当前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广大群众对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期待更高,对这些问题,处理的好,能有效增强发展合力,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新的压力。
(二)现状逼着转。转变式,调结构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近年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经济增长依靠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缺乏核 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较弱;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低产出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多数企业仍在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处于低质低效低价的尴尬局面。
二是外延性、粗放型模式不可持续。省委、市委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认真分析,认为“十二五”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就我区而言,近几年来,经济连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抢抓基金发展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的。根据全区的现状,“十二五”期间,我区可供建设用地有限,将会制约招商项目落地。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电力能源问题逐渐显现,中小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发展中的要素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因此,面对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日趋强化,走外延式扩张、资源高消耗拉动增长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必然使发展难以为继。为此,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工作推进中,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念,不因一时的阵痛而支援转型升级发展的决心,真正把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从我区企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更是不转不行。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民工荒”,我区也不例外。民工短缺不仅仅影响企业的招工。也在逼迫企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式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
(三)定位要求转。未来五年我区要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文明城市发展的新城区、区域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需“转型升级”。近年来,虽然我区推新工作连连在全市考核中有名次,但经济总量不大,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原口径)7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4亿元,全工业固定投资19.08亿元,要完成2012年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富民强区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新一轮区域竞争更是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既要比速度,更要比质量;既要比发展水平,更要比发展活力;既要比发展成本,更要比创业环境;这些竞争的两被表明,只有“转型升级、率先赶超”,才能为实现富民强区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我区正值厚积薄发、加速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我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服务率先崛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区要努力提升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能力,全力做好 参谋和服务企业工作。
二、着力提升内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向哪转、怎么转)
工业化仍将是我区“十二五”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充分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的层次和能级,为我区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帮强做大。进一步加大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成长型企业,加快出台《关于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意见》,突出转型升级,以开放和创新为抓手,以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为切入点,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财政支持等措施,加快培育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加强资本运作,引导企业改革产权结构,提高行业中度和整体竞争力,努力加快全区大型企业上市进程。
(二)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产业优化升级。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和资本流向,大力促进新兴产业落户,鼓励现有产业改造提升。指导企业坚持市场导向进行技术改造,创新传统工艺、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三)抓好应用突出,推进两化深度整合。进一步放大工 业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抓好省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四)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工业经济活力。强化电力管理,积极推进有序用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继续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中上企业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全区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企业融资扶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和质押手段,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五篇:市长在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座谈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以工业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加速发展。等会,XX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按照吉海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要把握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
5月9日至10日,省委、省政府在XX召开了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座谈会,对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春贤书记、伯华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在两位领导的讲话中,有很多新的思想和新的要求。5月15日至17日,春贤书记来常德考察工作,重点考察了我市的工业,17日下午春贤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强调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春贤书记明确指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认识上要深化,行动上要加速,要求我们围绕“深化、加速”这四个字,把常德的工业发展提高到新的水平。
所谓深化,就是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丰富内涵。新型工业化,突出体现为“三新”:
第一,新的背景。现在,我们推进的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全球化下的新型工业化;是沿海产业转移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是中央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收紧“两根”,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下的新型工业化;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十一五”期间在中部六省布局了大量项目,现在又有新动作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这些背景,是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考虑和有效把握的外部因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本市本县的范围内,而是要认真分析全国全省发展大势,分析沿海产业转移趋势,分析中部崛起态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借势而动。
第二,新的特征。新型工业化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同于早期高投入、高消耗的增长模式,而是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来抓工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是速度与质量相统一,既要保持速度,又要保证质量。对于新型工业化的这些特征,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掌握工业发展规律,提高抓工业的水平。
第三,新的要求。也就是春贤书记提出的“三个立足”:一是要立足现实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已有优势。特别是象我们这些工业欠发达的地区,在现阶段,推进新型工业化主要是立足做强现有产业、壮大现有企业,在做大做强现有工业的基础上,实现新的提升。二是要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不能就工业论工业,要跳出工业抓工业,把工业发展与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快发展工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要立足惠及全市人民。发展的目的是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考虑扩大城乡就业、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注重差异性,坚持多层次发展,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所谓加速,就是要迅速行动起来,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的速度。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工业发展速度不快,是当前我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是19.1%,全省是20.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我市是34.7%,略高于全省34%的平均水平,但比全国低7.1个百分点。今年1—4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是18.4%,全省是19.9%,比全省低1.5个百分点,在各市州中列第9位,排在邵阳(27.5%)、郴州(24.6%)、益阳(23.6%)、衡阳(22.6%)、湘潭(21.8%)、永州(21.4%)、XX(20.7%)、怀化(20.1%)之后。如果工业再不加速,我们整个的发展就会落伍。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现实基础,抢抓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把工业发展的速度搞上去。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有较高的起点。从工业总量来看,具备了加速的基础。2005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62.6亿元,绝对额居全省第三;实现利税105.1亿元,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从产业发展来看,具备了加速的平台。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烟草、铝材、机电、纺织、造纸、食品、电力、建材、医药、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去年这些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92%,其中烟草业增加值达到95.5亿元。从骨干项目来看,具备了加速的后劲。全市目前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1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37家。特别是2002年9月以来,全市新上投资过千万的工业项目304个,总投资253亿元。其中已经建成投产的217个,总投资154亿元;在建的87个,总投资99亿元。另外我们还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即将开工建设,比如常德电厂新建、常德烟厂60万箱芙蓉王生产线技改项目、创元铝业扩建、恒安三期等。这些项目建成后,必将形成推动我市工业加速发展的强劲动力。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有较好的机遇。主要是三大机遇:第一个,就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机遇。4月15日,中央下发了10号文件,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具体政策措施。国家将在中部地区支持建设“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即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这些政策措施,含金量很高,为我们加快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已经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传达学习,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组织专门班子认真研究这些政策。找准中央政策和地方实际的结合点,赴省进京,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第二个,就是全省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的机遇。在全省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启动“3+5”城市群建设研究,即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城市群建设,边研究边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包括支持老工业基地建设、支持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同时,省里明确了“十一五”重点培育的50个工业产业集群,我市有6个,分别是烟草、铝冶炼及深加工、化学原料及中成药、粮油水产品、汽车零部件和纺织集群。这对我们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政策支持,加速工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第三个,就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目前,正值世界范围内第三轮产业转移,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抢滩登陆。东南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面临产业升级换代,需要向内地实行产业转移,这种转移 在“十一五”将会达到一个高潮。这些机遇,我们抓住了、抓好了,常德的工业发展就一定会有一个新的面貌。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有较强的优势。随着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常德发展的利好因素不断增多。一是交通优势。我们规划的六条高速公路,常长、常张高速已经建成通车,常吉高速正在修建,按照省里最近公布的方案,常荆、常岳、常邵高速都将在明年开工,在2010年建成通车,到时候,六条高速公路将在常德交汇。另外,我们的机场、铁路、水上运输能力也正在逐步提高。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使我们经济联系的方向更为广泛,向南可融入珠三角、向北可加入武汉经济圈、向西可接纳西部大开发、向东可承接长三角,这无疑是我们赢得发展先机的一个重要砝码。二是体制优势。我们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全面清盘扫尾,这在全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都是走在前面的。三是资源优势。常德是“鱼米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发展工业是有资源条件的。全市粮棉油肉等农产品的年产量近700万吨,造纸林木近400万亩、800万立方米,矿产储量有100亿吨以上,按照规模企业标准理论测算,充分利用以上三类资源可以直接催生规模企业分别约3000家、400家、1300家,而目前我们这三类规模企业仅有130家、24家、73家,发展的空间很大。同时,我们还有较好的工作基础,现在,全市上下抓工业的共识已经形成,抓工业的氛围已经起来了。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种态势,把抓工业的劲头鼓得更足,把抓工业的力度下得更大,把抓工业的各项措施落实得更到位,就一定能够实现工业的大发展。
二、要突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重点
1、突出抓项目。一方面,要举全市之力抓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对于我们市县而言,一个重大项目就能造就一个大的产业、撑起一方经济。桃源的创元铝业就是很好的例子,去年的产值达到了12.6亿元,税收达到5700多万元,现在每天的产值接近500万元,相当于每天产生一个规模企业。按照规划,到2008年,创元的产值要达到100个亿、利税20个亿,可望成为我市第二个过百亿的产业。所以说,工业能不能加速,成败的关键就在大项目。这次,市委、市政府按照“四个一”(一个项目、一个领导挂帅、一个部门为主负责、一个工作班子)的要求,对十几个重大工业项目下达了前期工作责任制,每个项目都明确了挂帅领导、责任领导、第一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这十几个项目都是投资规模比较大、带动能力比较强、而且已经具备了较好前期工作基础的项目,有些项目进入了国家和省规划笼子,这些项目能不能如期建成,直接关系到全市“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实现。我们相关的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一定要主动承担责任,组织精兵强将,集中精力开展攻坚。各个区县(市),都要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进行重点突破。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中小企业项目。产业集群是大中小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企业群体,没有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我们推进工业化就失去了依托。同时,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体。因此,无论是从工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还是从惠及全市人民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把中小企业的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应当说,我市发展中小企业是有很大潜力的,我们的农产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我们的土地、人力和水、电成本优势,为我们承接和引进沿海中小企业的转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总而言之,上项目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重大工业项目,一手抓中小企业项目。上大项目,主要是靠向上争取,靠向外引进;发展中小企业,更多的是要靠启动本地的民间资本。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我们在集中精干力量抓重大工业项目的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中小企业群体。
2、突出抓园区。鼓励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是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对中部地区发展势头好、产业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国家将给予重点扶持。这对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全面提升市县工业园的目标是个很大的支持。现在各级建设工业园区的决心比较大,工作来势比较好,但目前我们的园区发展水平普遍还不高。推进常德的新型工业化,必须把园区作为主阵地,把园区打造成核心增长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发展定位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不强求一律。可以是先有园区,再有企业;也可以是先有企业,再有园区。先不带条条框框,发展起来了再说。但是,无论是哪一类园区,我们都要根据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通过规划和引导,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能够最有效利用区域资源的园区。因此,我们在进行园区产业定位时,既要考虑现有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又不要背现有产业层次低的包袱,要着力延长产业链,提高聚集度,这也是符合省里发展产业集群的要求的。二是公共要素建设的问题。首先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德山开发区的基础建设,总的盘子已经定了,要一年有一个新面貌,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各个区县(市)都要统筹安排资金,尽快完善园区路网、电网、自来水网、下水道网和通讯网络,为现有入园企业和引进新企业创造良好条件。园区还可以组织标准厂房的建设,园区有标准厂房,老板来投资,就只要考虑购设备,风险会大大降低,时间会大大缩短,投资会大大减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将会大大增加。我们可以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像商业房地产开发一样,搞工业房地产,引进老板,提供土地,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建成以小企业创业园为主体的标准厂房。三是管理和服务的问题。要按照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项目建设、有利于为企业服务的原则,改善和加强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在管理体制方面,各级要根据开发区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强有力的干部担任园区主要负责人,适当增加开发区领导职数。赋予开发区相应的办事职能,下放相关管理权限。在服务方面,开发区要全面推行“多家费、一家收、分头拨”的收费改革,这里面涉及到省管部门,也涉及到市直、区直部门,大家都要配合支持。要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相对封闭的实体,努力做到行政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成为服务最好、环境最优的一流平台。
3、突出抓技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一手抓引进新上工业项目,一手抓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从企业的层面来讲,抓技改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常德烟厂这些年投入20多亿搞技改,生产规模从70万箱扩大到135万箱,跻身全国烟草行业十强。杰新纺织收购桃纺后,投入技改资金1亿元,产值增长了3.6倍。但总体来看,我市目前大部分企业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必须加大技改投入,改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提高竞争能力。从产业的层面来讲,抓技改是提升产业层次的现实需求。现在,我市的产业大多是传统产业,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技术创新的加快,不少产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比如造纸行业,全市34家制浆造纸企业,年生产能力5万吨以上的没有1家,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上的也只有6家。按照国家2004年出台的产业政策要求,对年生产能力5万吨以下、环保治污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五年内必须强制关闭。如果不抓紧搞扩改,全市将有90%以上的造纸企业面临关停危机。比如机电业,全市78家规模企业,现有各种设备9100台(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不到1/10。再比如水泥行业,虽然生产能力居全省首位,但现有52条生产线中,只有6条湿法旋窑生产线,其余全部为落后机立窑生产线,生产能力6.6万吨以下的有31条。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今后将逐步以先进干法日产2500吨以上生产线取代落后的湿法生产线以及机立窑生产线,我们整个水泥行业的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形势。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过来我们的酒业、塑料、泵阀等产业,在省内甚至国内都是有一定位置的,由于没有及时跟进搞技改,现在只能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从政府的层面来讲,抓技改是提升工业实力的有效手段。引进新上一个项目,从意向到投产一般需要2年时间,而现有企业搞技改,一般只要半年时间就会发挥效益,抓技改是件事半功倍的工作,有吹糠见米的效果。鼓励技改和鼓励引进新上同等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社会和各个方面的资金参与技术改造,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4、突出抓品牌。有人说,一流企业做品牌,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品牌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常德目前有3个国家驰名商标、55个省级名牌产品,但总的看,我们的品牌还是少了,有影响力的大品牌更少。像温州,他们有10个国家驰名商标、65个国家免检产品。青岛“海尔”一个品牌,去年全球营业额1039亿元,品牌价值高达702亿元。因此,我们要把打造知名品牌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举措,走品牌经济之路。一方面,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各个企业都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自主品牌。这方面,我们自己是有榜样的。1999年常纺机在艰难的处境下,研发经编机,并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一下就抢占了竞争的制高点,迅速占领了市场。常德卷烟厂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快,靠的就是重视研发,重视品牌价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抓品牌,最有希望在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中实现新突破,常德烟厂、创元铝业、恒安纸业、金健米业、洞庭药业、湖南车桥、寰球电子、太平集团、杰新集团等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品牌建设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手段去引导和推动。我们要从体制机制、产业导向、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着力,营造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运用好税收、融资等经济杠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认真做好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认真做好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工作。市委、市政府对新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的,将继续给予重奖。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要通过奖励导向,形成争创名品名牌的浓厚氛围,在市场上打响“常德制造”这个大品牌。
三、要落实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保障措施
1、要切实集中领导力量。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精神,自觉地把工业发展摆在经济工作优先考虑的位置。要认真实施招商引资、大办工业一把手工程,进一步配强抓工业的工作班子,切实把主要领导抓工业、集中主要力量抓工业这一措施落到实处。要进一步理顺工业管理体制,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专门人员专职开展工作。各区县(市)也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调度体系。二是要高度集中工作精力。春贤书记在常德考察时要求,各级干部要有足够的精力抓工业。吉海书记提出,党委一把手要用30%的精力抓工业,政府一把手要用60%的精力抓工业,分管负责人要用主要精力抓工业,其他领导干部包括部门负责人都要承担抓工业、抓项目的工作任务。三是要落实责任。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责任,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到单位、到个人,包括招商引资、规模工业企业发展、重大工业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等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千方百计抓落实,不折不扣完成好。
2、要有效实施激励政策。最近,市委、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在集中清理原有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新的需要,起草了《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工业发展奖励政策,包括加快园区发展、大力引进项目、完善金融服务、促进产业升级、实施财税激励等。一个总的思路,就是根据工业发展实绩,把奖励兑现到个人,奖到企业老板,奖到县委书记、县长,奖到部门一把手,奖到其他有功人员,一级奖一级。这些政策措施经过大家讨论完善之后,将以正式的文件下发。对这些激励政策,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和各种招商活动,广泛宣传。年底,要按政策论功行赏,考核兑现。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意见,对推进新型工业化,都有非常具体的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研究透,争取够,使用足。
3、要不断扩大金融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工业化离不开强大的金融支持。5月份以来,我们先后在XX举办了金融工作情况汇报会,在市里召开了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银企合作融资洽谈会,两次会议的效果很好,签订了342个合作协议,总金额达64.3亿元。对这些成果,我们要抓紧搞好具体衔接,争取资金尽快到位。扩大金融支持,政府、银行、企业三方都要作出努力。一是政府要搭建银企合作的平台。不断推进银企合作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帮助解决好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支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要按照“政府引导、多元融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创办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个区县(市)至少要发展1家。同时,积极争取更多的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二是银行要扩大对企业的信贷规模。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于各个金融机构来说,也是一种机遇。金融机构要确立地方发展我发展、企业兴旺我兴旺的理念,摆脱惜贷、惧贷的思想束缚,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今年,市政府将进一步完善银行增贷奖励办法,鼓励各家银行扩大对工业企业的贷款规模。三是企业自身要创造条件赢得金融支持。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开发有效益的好项目、好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建设,重信誉、守合同,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建立良好信用,实现银企互利双赢。
4、要大力加强基础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基础”,即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性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不论是在产业集聚时期还是分散发展时期,交通、能源、通讯、港口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均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产业集聚发展时期,完善的基础设施加速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分散发展时期,一方面,发达的基础设施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基础设施通过改变时空的相对距离,扩大了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和影响,从空间上使产业链条得到有效延伸,产业得到合理布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可以引进,而基础设施是刚性的东西,不建就没有,引进不了。为此,我们要按照“十一五”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新建和扩建一批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5、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在经济转轨、体制转型时期,要实现工业的加速发展,既要重视市场“无形的手”,也要重视政府“有形的手”,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主要抓好四件事,一是搞好规划引导,二是加强政策扶持,三是强化公共管理,四是改善公共服务。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公共服务问题。政府工作的产品是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多、范围广,但现阶段最紧迫、最重要的公共服务,就是要为各个市场竞争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生产经营环境、诚信环境等。当前,投资者、企业老板对服务环境还是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对发展环境问题,我们出台了很多制度,抓了很多回合,要继续坚持。我感到,今后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好限期办结的制度及约束措施,所有的行政审批和办事项目都要按照简化程序、缩短时限的要求规定办结时间,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办结的,上溯两级追究纪律责任。另一方面,要根据差异发展、非均衡发展的规律,推进土地、信贷、政府采购等重要资源适度向已经确定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集群。
同志们,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富裕人民群众的重大举措。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为全面提升我市工业化水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