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椒江十二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椒江十二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十二五”时期椒江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椒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分析,对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和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重点
(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及工业化阶段判定
1、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
改革开放30年来,椒江依靠民营经济的创业创新发展,迅速从一个滨海小镇发展成为台州市的主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发展模式伴随着全国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调整,经历了从粗放型、规模扩张型发展模式逐步向比较初级的集约型、内涵挖掘型发展模式转变。先后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占有重要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低层次发展,逐步发展到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并进而发展到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同推动发展的新阶段。在1978年以前,椒江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格局。1978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格局。到198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开始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此外,进入新世纪,第二产业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代之以第三产业的快速上升,直至目前的50%左右的水平,这将是椒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所在。
2、工业化发展阶段判定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价与判断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目前所运用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价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在总结国外工业化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不能完全适应于国内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椒江的工业化源于国有工业,成长于民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先发优势,通过民间资本,依托国内外市场逐步发展而成,走的是一条市场主导型和靠内资为主的内源性工业化道路。在多年实施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过程中,椒江工业经济的实力显著增强,既表现出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加速、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的一些重要特点,而且更显露出资源消耗加速、环境污染加剧、要素制约加深、竞争压力加大等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诸多矛盾。因此,从整体上说,目前椒江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并呈现出向工业化高级阶段加快迈进的发展态势。
(二)产业发展状况与标杆县市的比较
椒江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与发展较快的沿海其他县市的比较,来反观自身的差距和问题,进而为加快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选择中国百强县中和椒江具有相似地理经济环境的江苏江阴等8个市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分析。结果是,椒江在经济总量规模、人均收入、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与百强县中的标杆县市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相对较慢,这些都是椒江进一步发展的劣势。但椒江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所有的标杆县市,这是椒江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值得大力发扬并重点推进以实现赶超的关键,也是椒江抢占新的发展先机的战略重点。且通过与标杆县市的比较,借鉴标杆县市的先进经验,也是促进椒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主导产业选择
能否正确地选择区域的主导产业,合理地确定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速度、边界、空间、绩效与综合实力。根据经典的“五基准”理论,结合椒江实际,主导产业选择可用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比较优势、产业关联等指标衡量。以正常年份2007年作比较,最终可得到主导产业排序结果(详见表1)。可以看出,椒江工业结构中传统的产业如化工、纺织、塑料制品等已处于较低的位次,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力在减弱。同时也表明,这些传统产业仍然在椒江经济发展中占较大比重,将对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拖累作用,因此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注重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同时,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也显得非常重要。
二、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趋势
(一)三大产业升级的思路
结合前文分析,对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如下:
1、发展生态化的现代农业
要加快推行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都市型农业。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以大陈岛海域为重点的优质水产品养殖。严密防控重大动植物疫病。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贩销组织、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大力建设沿海防护林,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和沿海盐碱地绿化技术。同时,要推动和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程度,加快农业新品种、新产品开发,培育在全国、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名牌产品,注册和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农产品商标和服务商标,恢复和发展一批农产品传统品牌等。
2、发展可持续的先进制造业
以现有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鼓励通过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等途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专用设备、重大机械装备、光电信息产业等领域,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关键零部件。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广泛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具备较强行业优势的企业积极争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积极推进科技项目向产业转化,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支持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开展资本经营,积极争取上市筹集发展资金,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和发展新跨越。着眼于促进就业,重视发展一批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兼具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持传统行业中的若干优势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通过跨行业投资形式积极涉足国家鼓励类产业,谋求自身跨越发展。积极应对国家推行造船业许可证制度,引导船舶修造行业通过联合协作做强做大。从政策上鼓励现有医药、化工、印染等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和尝试通过购买排污指标的方式淘汰相对落后的产品和工艺,腾出有效的环境容量新上一批轻污染型、较高技术含量的重大结构调整项目。
具体的途径:继续发挥以缝纫设备为主导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及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电力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整个经济的强大带动作用,加大对这三个产业的技术改造、创新与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力争能在未来五年创建一个国际知名的区域品牌,培育5个以上产业集群为依托的区域品牌,每一个产业做大5个品牌企业,发展5个著名商标,提高行业和区域的竞争实力,实现由“椒江制造”向“椒江创造”转型;争创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区30%以上进出口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鼓励有条件的品牌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实现建设用地供应量最大化。支持企业改造老旧厂房和老旧经营场所,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加强工业功能区和传统商贸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块状经济产业整合提升和新兴行业发展壮大。从政策上进一步减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新增的企业负担。
3、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更加优质和全面的服务,提升主城区的产业辐射能力,满足全社会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加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积极促进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技术服务、咨询调查等资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继续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服务等)、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相对较大行业的发展和规范。抓好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具体产业政策,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市政公用行业和其他传统垄断经营行业加快向全社会开放。
具体的途径:打造服务业品牌,重点在国际贸易、港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商贸、餐饮、社区服务、旅游、娱乐等生活消费型服务业,信息、科技、文化、教育培训等知识型服务业,争创服
务品牌;提升专业市场品牌,大力引进品牌企业进场经营,引导专业市场进行服务商标的注册,提高市场的品牌信誉度;保护和发展“老字号”与知名商号。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趋势
1、产值预测
利用经济发展自身的延续性,分别以1990-2008年和2000-2008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预测并计算预测的产业结构,结果表明,由于1990-2008年间第二产业平均增长比第三产业快,使得预测的2015年的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分别达到14.9亿元、632.4亿元和604.86亿元,而以2000-2008年的三次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预测,2015年的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分别达到9.4亿元、324.7亿元和469.5亿元。由于经济发展本身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些数字仅仅是作为一个参考。但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椒江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将使得整个经济的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从而使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拓展,而第二产业发展趋缓,这也与前文对椒江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相吻合。这同时也意味着椒江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亟待转型升级,并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相配合、协调发展,共同成为未来拉动经济进步的核心动力源。
2、产业结构预测
使用预测的三次产业产值,分别计算2015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以1990-2008年平均增长速度预测的结果为1.19∶50.50∶48.30,而如果以2000-2008年的数据进行预测,则可发现由于这段时期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较快,得到的产业之比为11.75∶40.40∶58.42,二者之所以有较大差异,是因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椒江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平均增长速度高出GDP增速约5.7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高出约7.3个百分点。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与措施
产业转型升级从根本上体现为产业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而政府对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支持和促进体现在许多方面,根据产业政策理论和区域发展的实践经验,结合椒江的实际,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支持和促进椒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一)借助工业开发区的复合功能拉动产业升级
一是严把进入关,按量化的产业能级指标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借鉴《上海市工业项目工地导则(试行)》、《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和布局指南》、《上海市产业效能指南》等,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项目筛选政策,按照产业能级指标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既可以解决“好企业没地,差企业地多”的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又能避免用地面积和低价优惠等方面的暗箱操作。二是对入驻企业的产业能级进行持续考核,建立劣势企业退出机制。即使以前效益良好,但如果连续三年达不到要求,则提出整改建议,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让其退出开发区。对于效能很低但占地面积又比较大的企业,开发区给予一定的补贴让其退出。三是把工业开发区自身管理能效作为产业能级提升的组成部分。工业开发区本身也存在投资效益问题,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开发区已经对自身的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进行量化评估。椒江发展工业开发区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自身的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并进行全项目管理。
(二)建设有针对性的公共研发平台
公共研发平台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社会背景下,政府为弥补企业资源封闭对科技创新的阻碍作用,解决中小企业创新经费不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而建设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公共研发平台的内容包括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技数据共享系统、仪器设备共享系统、试验基地协作系统、专业测试检测系统、技术成果转移系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资源条件保障系统等子系统。椒江可利用处于台州市区中心的便利,探索与市政府合作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在大型科学仪器、信息数据库、研发试验室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同时,椒江也可以在优势明显的一两个产业(如家电、医化),在公共研发平台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形成特色。
(三)建立科技孵化和创新支持体系
2004年投入使用的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台州的代表性孵化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椒江的科技孵化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科技发展相对滞后,椒江应抓住创业、创新意识强的优势,突出重点,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孵化器建设之路。
(四)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
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而这两者都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为此,一要重视人才的适度超前培养,把人才发展与人才结构调整纳入产业发展规划,使人才结构能够跟得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二要立足本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此外,要扶持其他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成长,与省内外著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椒江教育基地。三要大力培养和培训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不一定需要从大中专学校招聘或引进,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来解决。四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和原则引进各种所需的人才。劳动、人事和公安部门应按这一理念和原则调整或放宽相应的制度,包括暂住证、档案管理、职称评审、社会保障等方面。
(五)培养和扶持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也称为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和新兴商业模式的公司大多数获得过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支持。椒江的产业发展以本地资金和创业者自有资金为主,由于本地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相对充裕,对风险投资的需求也不是特别强烈。因此,椒江的风险投资事业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不仅本地没有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而且也没有外来风险投资在本地投资的典型案例。因此需要转变观念,重视风险投资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示范,扶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同时要拓展风险投资和准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争取国际风险投资。
(六)研究出台财税优惠政策
在财税政策扶持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常州市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常州市早在1996年和1997年就制定了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针对的对象既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也包括高新区外的企业,还有科研单位、人员,包括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以及税前列支成本、奖励、资金配套等30多项具体的政策。又如常州市还专门成立“积极财政政策课题组”,对国家和本地的财税政策专门研究后,实施了新的财政政策等等。
第二篇:中部地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产业园区是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部地区要积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园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城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关键词:中部 产业园 转型升级
经过20余年的开发建设,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园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涌现出武汉东湖高新区、郑州经开区、长沙高新区等著名园区。“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的园区要更加重视发展模式的创新,率先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扮演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主载体角色。
一、中部地区园区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一)机遇
一是世界技术革命出现新突破。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互联网+、智能化、低碳化、机器人、3d打印机等相继出现。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核心是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产业的组织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中部地区工业园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二是新一轮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深化,产业链进行全球性重组。中部地区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将在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区域发展战略凸显优势。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为中部地区园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机遇。
(二)挑战
一是新常态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全面进入“新常态”,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融资瓶颈约束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企业投资意愿放缓,给工业园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二是区域发展边缘化挑战显现。随着沪昆、贵广、南广等高铁的开通,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到沿线内陆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目前,中部地区工业园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同质化特征明显,同业竞争态势加剧。三是生态环保约束增强。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中部地区工业园的发展模式较为粗放,急需对产业进行转型发展。
二、郴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扩大。郴州经济开发区抓住产业转移的战略性机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先进制造、食品医药、有色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15年完成技工贸收入510亿元,工业产值206亿元,实现税收4.52亿元,“十二五”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5.5%、20.8%和14.6%。二是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大力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引进孵化工业企业29家,成功孵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年新增工业产值10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500多人,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引进对接了中国网库、百助通物联网科技、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打造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培育平台运行上市公司。三是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实行项目建设“双领导”机制,由园区和辖区政府各派一名区级领导推动项目建设。将审批权限下放政务中心,增加项目代办职能,实现“一站式”的审批和服务。组建了企业服务中心,与政务中心合署办公。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受早期整体规划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用地分为五个片区,产业布局零碎,对产业布局缺少前瞻性和系统性,未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产品、行业之间关联度小,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在传统的物流商贸领域,电子商务、科技、金融、信息等服务业不发达,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仅占30%。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相对薄弱,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一般性的运输和仓储。三是生产要素保障存在制约。“十三五”时期,面对繁重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任务,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仍然难以改变。征地时间拉长,征地成本上升很快,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多数企业面临职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问题,技能型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存在招不进、留不住的困境。
三、郴州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一是先进制造业。积极对接长株潭工程机械和珠三角电器机械的辐射效应,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郴州银泰新能源汽车等龙头企业,依托奥美森(郴州)工业园,形成数字成套设备、自动化设备等为主导产品的先进制造业,引进配套加工企业。二是有色金属新材料。以宇腾有色公司为龙头,依托云锡郴州矿冶公司、新田岭钨业等重点企业,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深加工、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和化工材料等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企业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加速推动有色新材料的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三是医药食品产业。发展以裕湘食品、嘉华面业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以华润三九郴州制药厂、东润制药等企业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巩固以天泰烟叶、大北农饲料、九鼎饲料、郴州烟厂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二)建设创新创业园区
一是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为创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加大在创业场地、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标准厂房项目的核准(或备案)、规划、土地、建设、环保、节能、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审批事项,除国家和省明确规定不许下放的外,其他一律下放。切实加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创业扶持,全力落实创业投资、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积极扶持小微企业。依托长冲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中心,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示范,力争郴州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大园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引进、培育、扶持力度,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开花结果,做到“百花齐放”。进一步搭建孵化载体,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努力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创新成本低、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功率高的创业“梦工厂”。三是建设湘粤赣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以长冲创新创业园为核心,建设立足郴州、辐射湘南和湘粤赣省际区域的郴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深化与中国网库的合作,整合市内外资源,加快推进“郴州国际电商谷”项目建设。在建设20个单品交易平台的基础上,重点打造1―2个跨境电商平台,力推平台公司上市。
(三)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动以商招商、产业引商、战略招商,通过信息搜集、展会洽谈、经贸活动等平台丰富招商引资渠道。深入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产业链延伸等措施,提高产业关联度。二是探索飞地经济模式。积极探索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知名园区建立合作机制,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郴州经济开发区负责拆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社会管理等工作,合作方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创新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双方财力分享办法,实施共建共享。三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抢抓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设立广东自贸区等战略机遇,用好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的先行先试政策,加快推进口岸物流中心、铁路口岸配套、国际快件监管中心优化转型、电子口岸等建设,拓展口岸国际业务。
(四)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一是打造宜居环境。建设由保留山林地、水域、生产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等绿化用地组成的郴州经济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严格保护仙岭湖、郴江、燕泉河、同心河等滨水空间,强化郴州经济开发区的自然山水景观特色格局。充分利用潜在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现代文化氛围浓郁、水绿交融的经开区形象。二是提质园区品味。充分利用园区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按照“整体布局、特色鲜明、多元组合”的原则,建设精品景观与建筑,打造齐聚商务观光、科技研发、度假养老、娱乐休闲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建设特色建筑、创建和谐社区,塑造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特色凸显的城市景观轮廓线,凝练城市新形象。三是完善生活设施。完善统一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对接。增设园区公交路线、公交车次、公共自行车点以及直饮水点,完善路灯架设,解决园区出行难的问题。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加快金融、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第三篇:中国氟化工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时期
我国氟化工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时期
我国作为全球氟化工产能第一大国,优质的含氟表面活性剂产品却寥寥无几。不仅如此,我国能自主生产技术的含量高氟化工产品都寥寥无几。这已是氟我国化工人士的心头之痛。
萤石主要成分是氟化钙,属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是发展氟化工的源头。目前,全球萤石资源储量约6亿吨,我国萤石储量占54%,居全球第一。若论资源优势,我国氟化工得天独厚。但我国氟化工产业的发展情况却不乐观,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生产技术雷同,粗放式发展,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实际上,我国氟化工产业只能将低附加值的含氟中间体卖给外国,再把国外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进口到国内,掌握不了主动权。
所谓的“产业链中低端的氟化工”,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产品层次低。氢氟酸是发展氟化工的第一步,是最基础的产品,处于氟化工金字塔的最底端。而我国这种基础氟化工产品却超常规发展。氢氟酸产量从2004年的30万吨,逐年攀升至2008年的70万吨左右。但国内氢氟酸消费量并没有明显增长。2009年底,中国氢氟酸实际年产能已经达到130万吨,而产量只有60万吨左右,开工率不足50%。氟树脂和氟橡胶初级产品的产量增加也是如此。2002年,聚四氟乙烯生产能力为1.6万吨,2009年达到5万多吨,短短几年增加了3倍多;2002年,氟橡胶产能仅为800吨,到2009年产能增加了八九倍,增长速度惊人。但高附加值的含氟精细化学品如含氟表面活性剂、含氟液晶、含氟医药等产量却十分有限。初级产品的超常规发展尽管促进了氟化工产业的发展,但无疑也带来了两方面的不利影响:其一,造成我国宝贵的萤石资源大量变相出口。2006年,我国出口氟化工产品所消耗的萤石精粉占到全年用量的56%,而到2008年这一比例达到65%;另一方面,产能过剩给国内氟化工产业造成困难和压力,导致恶性竞争。
第二,产品利润率低。从氟化工产业链来看,随着产品加工深度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成几何级数增长。如产业链上游的萤石,其价格只有每吨数百元,而位于产业链下游的高端氟橡胶吨价则要十几万元;含氟精细化工产品有的吨价更是达到了百万元。利润率低成为我国氟化工企业心头挥之不去的痛。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而且氟化盐、制冷剂等产品大体雷同,自我恶性竞争,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低廉,利润率低下。国际金融危机后,企业利润率不足5%。
国际上,氟化工因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而被誉为黄金产业。而我国氟化工产业为何会面临困境呢?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氟化工高端产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薄弱,已逐渐成为卡住氟化工向纵深发展的瓶颈。我国氟化工依靠资源优势和粗放发展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采取综合措施对耐火黏土萤石的开采和生产进行控制的通知》,国家发改委规定每年萤石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1100万吨(矿石量),这是我国第一次对萤石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管理。该《通知》还提出从矿山开采、生产计划管理、税收、环保、产业准入、出口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缩减萤石的开采量和生产量。毫无疑问,对于萤石原料的开采控制,结束了有水快流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开始倒逼我国氟化工产业走上精细化道路。
在国家政策方面,我国已将氟化工产业列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含氟材料定位为不可缺少的高新技术材料及实现传统产业节能减排、降低消耗必不可少的支撑材料。国家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氟化工产业发展加以规范和扶持;有关方面也正在制定氟化工产业准入条件和“十二五”氟化工发展规划。这些都为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条件。
氟化工“十二五”酝酿强制资源整合
权威人士9月8日透露,作为化工新材料之一,氟化工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单列一个专项规划。规划拟进行强制性的资源整合,并实现基本停止出口萤石、氢氟酸出口减少一半以上。
萤石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是“可用尽且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萤石储量为世界的1/2,探明可采储量仅为1/10,而产量却高达1/2。由于资源稀缺,国家从1999年开始采用萤石出口限额制度,但是萤石仍在大量出口。从1999年至2009年,我国共出口萤石916万吨。期间出口氢氟酸78万吨,折合出口萤石179万吨。直接和变相出口的萤石累计达到1095万吨,约占我国主要萤石资源省份已探明储量的8.4%。为此氟化工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出口结构优化的目标。
除了限制出口,政策还酝酿对萤石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资源的控制,基本思路是将资源由国家控制,具体担任整合主角的是大型国企。具有国资背景的氟化工行业的企业包括中国化工、中国中化、巨化股份、三爱富等,其中巨化股份与三爱富是上市公司。权威人士称,萤石行业的情况与稀土类似,政策出台将紧跟稀土,时间预计在2011年上半年。由于氟化工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控化学品管理条例》中的第四类监控化学品,将来政策调整后,生产需施行许可证制度。
在控制资源的同时,氟化工十二五规划还提出,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以资源换技术,促进我国由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升级。国内的氟化工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高端产品却存在较大缺口,技术、装置、生产控制等全面落后。规划提出,企业应重点发展为锂离子电池配套的电解质六氟磷酸锂、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关键原料氟碳醇、为医药农药新品种配套的新型含氟中间体等产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篇:福建省冶金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调换稿)
福建省冶金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冯
洁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冶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本文主要结合福建省冶金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外部环境分析,提出冶金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思路和升级重点。
关键词:冶金产业、福建省、转型升级
近年以来,福建省冶金产业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福建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行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下面对福建省冶金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简单介绍:
一、福建冶金产业发展的特点
1、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福建省冶金工业高速增长,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厦门钨业公司保持其在世界钨业界的龙头地位,三钢集团、紫金集团连续多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010分别列为第307位和294位。
2、技术水平获得有效提升。“十二五”以来,通过加快技术升级,全省冶金工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化、自动化的中铝瑞闽公司铝板带生产线、厦门厦顺铝板带箔生产线、金鹭公司硬质合金还原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钢铁企业轧钢生产全部采用连续轧制装备;三钢公司通过改造大型炼铁高炉、炼钢转炉替代了原有的中小型冶炼装备;南铝15万吨铝冶炼和加工生产线、长汀金龙稀土公司5000吨稀土冶炼分离生产线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资源特色明显。福建省钨矿资源较为丰富,全省拥有资源储量达32.26万吨,名列全国第7位,其中宁化县行洛坑钨矿储量达30.4万吨,占全省储量的94%多,为特大型钨矿。福建省钨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从矿山开采—冶炼—制品—加工—应用产品完整产业链,在生产规模、技术等方面在全国已居领先地位,在世界上也拥有很高的位置。
4、创新积累逐渐显现。厦门虹鹭钨钼工业公司“磁控线圈”、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地矿、盾构机械用超粗晶粒硬质合金”、三钢(集团)有限公司“优质船体用结构钢板” 和“高性能HRB400E、HRB500E抗震钢筋”、福州广福有色制品有限公司“高强高导高韧铜母线”等5个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2010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分别是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公司“优质船体用结构钢板”和中铝瑞闽铝板带公司“铸轧3005H26铝塑复合板用铝合金冷轧带材”。此外,冶金行业有5项成果获福建省2010科技进步奖。
二、福建冶金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优势。福建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享有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海峡西岸经济区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是我国钢铁工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为数不多的一块宝地。福建省积极支持央企和台资合作建设钢铁工业,大力促进福建海峡两岸钢铁产业深度对接。鼓励通过行业重组、淘汰落后和建设沿海大型钢铁企业,实现福建钢铁工业技术升级、结构优化。重点鼓励发展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冷轧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等目前仍大量进口的产品,增加板管等高附加值钢材的供应能力。规划到2015年,全省钢铁工业实现产值2500亿元,钢产量达到2000万吨,钢材产量达3000万吨。
2、港口优势。福建具有天然的常年不冻的大型深水港口优势,深水岸线资源居全国第一。宁德市三都澳拥有全国最好、世界少有的良港资源,且临港工业发展所需的陆域条件也很好,沿海滩涂周边无其它工业项目,离居民区较远,有较大的大气环境容量,淡水资源丰富。福建近年加快建设港口、码头、公路、铁路、航空、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水路、陆路交通十分便捷,电力供应富余,福建宁德三都澳等发展沿海大型钢铁项目条件极为优越。
3、福建有色金属资源优势。福建省钨矿资源较为丰富,全省拥有资源储量达32.26万吨,名列全国第7位,其中宁化县行洛坑钨矿储量达30.4万吨,占全省储量的94%多,为特大型钨矿。福建离子型稀土资源丰富,远景储量可超过400万吨,进入全国前三位。福建稀土主要是节能灯、显像管、激光晶体、贮氢合金、工业陶瓷等行业必须的材料。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龙岩和三明两市,储量丰富。
4、税收政策调整有力于冶金产业发展。增值税转型对钢铁行业的减负效应明显。自2009年1月1日起,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可避免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复征税,是减税的重要措施之一,对钢铁行业来说,我国钢铁企业每年大概都有几千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于原来可以抵扣增值税的铁矿石、焦煤等原燃料采购,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的减税效果更大;同时关税出口政策进行调整,取消部分钢材品种出口关税,改善了我国钢铁行业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刺激钢材的出口。出口关税政策调整对钢材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刺激钢材直接出口。同时,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对钢材出口实行的许可证管理,这是继国家取消钢材出口关税后,促进钢材出口增长的又一新举措。
5、央行降息及并购贷款促进冶金产业发展。钢铁行业属于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的行业,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银行降息能够使钢铁企业每年在付息款上得到很大的受益。同时降息对下游行业如银行、房地产、汽车也会产生一定积极的影响,将有利于增加钢铁总体需求。信贷支持主要是针对重点工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兼并重组,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进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中大钢企受益较大。2008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随着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的正式开闸,刺激了企业并购进程,未来钢铁信贷将向优化产业结构、并购等方向转移,受这些影响,具有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的龙头企业受交益更大。
6、整体市场力量的“倒逼”,促进冶金产业的升级发展。土地资源不足的压力,矿产资源短缺的压力,能源价格上升的压力,环境治理成本内部化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使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已经具备产业升级转型的客观条件,目前冶金产业进入了调整升级时期,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例如:完整的产业体系已经建立,并在国际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社会资金和外汇宽裕;政府对科技的政策投入和资金投入增加;研发能力提高,在很多领域已经进入了技术突破的临界点;职业培训逐渐普及,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扩大,知识型人力资源优势显现;消费结构升级,为升级后的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福建冶金产业转型升级思路
在分析福建省冶金产业发展的特点及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福建省已出台的产业政策导向及相关规划意见,未来产业发展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坚持“五个突出”(即:突出站位、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创新、突出服务),围绕优化布局、联合重组、淘汰落后、提升技术水平,抓住国家实施钢铁与有色金属产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合理布局的调整和振兴机遇,推进沿海大型钢铁与有色金属项目建设,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确保产业健康平稳较快发展。在有关的冶金产业发展意见及政府规划的文件中,其产业发展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
1、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当前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着力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同时,着眼长远,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结构调整,突出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健康平稳发展。
2、重点突破与整体发展相结合。依托福建港口、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做大若干大型企业集团,做强若干福建有基础、有优势的行业。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提高大型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带动全省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整体发展,提高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结构调整与企业重组相结合,坚持搞好总量调控。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搞好区域钢铁工业布局和总量调控。通过优化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国家要求集聚发展的导向,着力引入大型中央企业进行“高位嫁接”,整合要素资源,加快钢铁及有色金属企业联合重组和兼并,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大部分企业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挥现有大型先进生产设备的作用。鼓励部分企业通过区域结构调整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并逐步形成集约化生产方式。近年来,福建三钢集团与鞍钢集团重组建设沿海大型钢铁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0年省政府与鞍钢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宝钢重组福建德盛镍业公司、首钢重组福建凯西钢铁公司等已成功运作,省内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也明显加快。
总之,结合福建省资源特色情况,冶金产业应突出重点,着力于优势特色资源,实行保护和开发并举的发展战略,在冶金具体产品方面福建省应重点开发生产铝、铜等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和复合材料。铝材重点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电子铝箔、大型工业型材等,铜材发展电子工业用铜材、电解铜箔、铜带、铜管等,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加快新能源材料及稀土材料等开发与应用,鼓励发展钨、稀土、镁等福建具有资源优势、可批量出口的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粉体材料、合金材料、深加工制品、高纯金属等,拓展新的市场;开发5N以上高纯硅、稀土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和其他高科技功能材料及其应用产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铝、铜、钨、稀土产业集群。(见表2)为了不断提升上述重点产品的生产水平,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提升冶金产业装备和技术。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和工艺,提高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细冶炼技术和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技术,加快不锈钢、铜、镁等复合材料和稀土、新能源等新型功能材料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步伐。进一步延伸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开拓新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建筑用高强钢筋,金属加工用高线,机电、造船、汽车以及其他装备制造业用的涂镀层钢板、工程用板、容器用板和船板、不锈钢板带、冷轧硅钢板及特殊钢等;开发生产铝、铜等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和复合材料,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加快新能源材料及稀土材料等开发与应用步伐,拓展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委政研室、经贸委,《2010年福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报告》。2.福建省经贸委:福建省冶金行业报告,2010。3.福建省发改会:福建省钢铁及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2009-2011)。.
第五篇: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河南省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愈加困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结构性矛盾凸显,诸多因素叠加使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河南省必须顺应能源革命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发展。
一、河南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受能源资源赋存制约,河南省以煤为主的生产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今年来,河南省不断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促进产品多元化,在煤炭产业转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5年底,全省累计查明煤炭地质储量289.47亿吨,年均增长0.66%,建成了平顶山、义马、郑州、焦作、鹤壁、永城6个大型煤炭基地。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五年来兼并重组小煤矿490个,淘汰关闭215个,累计去除产能3300万吨/a;在建矿井数量为15处,新增生产能力为1293万吨/a。截止2015年底,河南省现有生产矿井及在建矿井共有517座,其中大型矿井48座,中型矿井80座,小型矿井389座,总设计生产能力为22654万吨/年。但是受国家经济增长和煤炭形势的影响,河南省煤炭产量逐年递减,2015年产量为1.25亿吨,与2010年相比,煤炭产量累计下降41.3%。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经过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河南已形成以河南能化、平煤神马、郑煤、神火等四家企业为主,地方煤矿为辅的煤炭资源开采格局,产业集中度达到了95%,煤电一体化、煤电铝、煤化工等链条逐渐完善。骨干煤炭企业选煤厂56座,总入选能力为1.05亿吨/年,原煤入选总量为7540万吨,原煤入选率达到71.8%。5家煤制合成氨公司,年生产能力合计为124万吨合成氨和192万吨尿素;7家煤制甲醇公司,年生产能力为135万吨;5家煤焦化共公司,年生产能力为700万吨;煤制其他化工产品(煤制焦油、煤制液化天然气、三氯氢硅歧化生成硅烷)年产量33.6万吨。初步形成了集煤田地质勘探、科研教育、煤矿设计、矿井建设施工、煤炭生产开发、矿山机械制造、洗选加工和煤化工、煤发电、煤层气开发、煤化工等于一体的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为中坚力量,社会广泛参与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科技创新机制正在形成。五年来,全省煤炭工业推广应用了一批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推动了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了一批国家 1
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区、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已成为高校、科研单位的主要转变方向。
矿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积极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效明显,2015年土地复垦面积为1597公顷,比2010年增加77%。随着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燃煤电厂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大幅增强,煤矸石、矿井水、煤层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煤矸石利用率由2010年的87%提高到2015年的99.0%,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由85.5%提高到87.4%。
二、河南煤炭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政策探索期“四期叠加”阶段,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提出了新要求,河南省煤炭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煤炭开采成本高,缺乏价格竞争优势。河南省煤矿开采历史普遍较长,有些已经超过百年,长期高强度开发导致资源接续紧张、煤层埋藏深、开采条件复杂等问题,煤炭生产成本普遍较高,不具竞争优势。目前,省属骨干煤炭企业吨煤生产成本一般在300元左右,而同期山西、内蒙、新疆吨煤生产成本一般在130—220元、80—180元、50—120元。与西部地区相比,河南省煤炭开采条件和成本处于劣势,这种局面从长期看难以改变,由此对煤炭下游深加工产业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这是谋划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加工转化处于低端,优势产品领域较少。目前,河南省煤炭深加工主要包括煤化工、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电盐化等领域,除部分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外,主导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精深加工产品少,大宗产品多,同质化严重,加之资源、能源价格较高,相当一部分产品处于亏损状态。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低廉的电力价格优势,大力发展高耗煤大型转化项目,在甲醇、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煤化工大宗产品上占据显著成本优势。河南省煤炭成本劣势决定了以煤为原料的化工初加工领域竞争力逐渐减弱,在煤炭下游加工产业竞争力的持续减弱,也对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
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生存发展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亏损大幅度增加,资金链紧张,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断加大。2015年底河南省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骨干煤炭企业平均达到80%以上;今年以来,在国家去产能相关政策调控下,煤炭价格有所回升,但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经营困难状况没有实质性改变,河南省煤炭企业到了不转型就被淘汰、转型慢也会被淘汰的境地。面对严峻挑战,河南省煤炭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科学谋划发展路径,才能实现脱困发展。
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近年来,河南省多次出现出现持
续大范围雾霾天气,郑州市位居2015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第九位,不断引发公众对空气质量尤其是PM2.5的关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长期的燃煤积累是大面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煤炭开采利用对水、土壤等污染程度逐渐加深,煤炭清洁化生产程度不够,煤层气、矿井瓦斯和矿井水利用水平低,全省采煤沉陷面积达到1.1万公顷,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伤害。同时,随着新安全生产法和环保法的实施,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
三、河南省煤炭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河南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突破,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以去产能为主线,加速淘汰煤炭落后产能。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开采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煤种没有竞争优势的矿井一律关停,其中包括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确定的13类落后小煤矿、产能小于30万吨/年的煤矿、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采煤方法与工艺且无法实施技术改造的煤矿、具有灾害隐患严重的煤矿、开采深度超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煤矿、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化三级的煤矿。到2018年,累计淘汰煤炭落后产能6254万吨。
(二)以优化煤炭结构为核心,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从煤炭品种来看,河南省除了褐煤外,其他煤种均有赋存,其中以贫瘦煤、炼焦煤、无烟煤居多。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河南省煤炭除无烟煤、炼焦煤、动力煤等部分优势品种外,相当一部分煤种不具价格优势,但河南省靠近煤炭主要消费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还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河南省应结合煤电、煤电化工、煤焦化工、煤电铝等下游产业需要,发挥无烟煤、炼焦煤、贫瘦煤等煤种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优质无烟煤、炼焦煤煤矿接续项目和煤电一体化发展、符合政策要求的动力煤煤矿接续项目,在满足省内产业下游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拓展省外市场。
(三)加快煤炭产能指标交易,实现先进产能替代。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贯彻落实国家去产能的政策下,实行产能指标企业内部无障碍置换、企业间市场条件置换和地区间指标交易补贴制度。对于煤炭企业内部,在符合环保、安全等要求前提下,快速实现资源禀赋条件好、埋藏浅、煤层厚、构造简单、开采成本低的矿井对长时间高强度开采成本高的矿井替代,不设置门槛和障碍。对于企业间交易,成立国家级和跨区域的煤炭产能指标交易平台,实行竞拍方式实现产权的有效交易。对于跨区域交易,以新增税收的部分比例向去产能地区进行补贴。
(四)加快智慧物流发展,提供一站式能源服务。要适应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引导河南能源集团、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等骨干煤炭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煤炭储配园区,积极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
设区域煤炭电子商务平台,优化以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为核心的煤炭价值链,构建煤炭开采、洗选、掺配、配送、信息、金融、法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能源物流产业链,实施绿煤战略,提供煤炭改性提质、炼焦配比、煤炭清洁利用等个性化的专业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能源需求,实现为客户提供从矿井向车间延伸的一站式能源综合供给服务,提供个性定制服务和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五)加快产能技术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要充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全方位开放战略,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提升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效率,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提升河南省煤炭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河南省骨干煤炭企业在资源勘查、现代化矿井建设及运营、煤炭机械制造、煤炭洗选和掺配、坑口电厂建设集运营、煤基产业链开发等优势,加大对内蒙、新疆等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同时,加强与中亚、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等地区能源合作,推动煤炭优势产能和技术输出,收购国外优质煤炭资源,建设现代化高效矿井,发展境外能源合作园区。
参考文献:
[1]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中国煤炭市场发展报告[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2] 岳福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 牛克洪.新常态 新方略 中国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实策[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4] 曹海霞,王宏英.新形势下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煤炭2015年(1):6-10.[5]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7]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行业解困的意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