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引进和用好人才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06:2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引进和用好人才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引进和用好人才问题研究》。

第一篇: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引进和用好人才问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引进和用好人才问题研究

无锡太湖城党工委

在经济形势严峻、发展任务艰巨的大背景下,太湖城面临着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紧迫任务。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科技和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加速器”,高端人才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一、工作现状

近年来,党工委、管委会不断加大对人才引进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激励扶持,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也广纳人才,太湖城的人才工作获得不断提升。

一是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人才队伍总量提高,区域内常住人口74218人,人才总量16939人,具有职称的人员4428人,技工9920人,技师382人,博士和硕士137人。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学历结构日趋合理,职称结构更加优化,传统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集聚度呈上升趋势,人才与经济的融合度不断提高。高端人才数量有所提升,辖区内企业已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人,成立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人、省“双创”人才8人、省“333”工程人才1人、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1人、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化工装备、坦程物联网、好达电子等一批企业与华东理工、武汉理工、南京大学等高校展开多方位合作。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储备了必要的人才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人才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健全工作机制,在党工委领导下,组织部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细化实施办法,开展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努力构建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构建形成组织、经济、人事部门统分结合、分级负责、运转协调、服务周到的人才工作机制。建立工作机构,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办公室,为引进人才提供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人才需求,积极为人才排忧解难。设立1个海外人才工作站,拓展海外人才引进渠道,一方面向海外人才宣传展示本区域现状、发展前景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作为收集海外人才信息的重要渠道,为海外人才的深入发掘与交流建立平台。完善政策扶持,制定和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积极落实专项资金申报。建立继续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安排经费用于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积极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设立办公用房补贴、房租补助等专项资金,解决人才居住的后顾之忧。

三是人才发展环境逐步优化。推进载体建设,目前拥有省级孵化器1家,合作建设的科研院所(高校)3家,初步建成物联网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37万平方米的传感信息中心一期已经建成投用。正方园科技大厦、中欧信息科技大厦、外创大厦、耀鑫科技大厦、锦汇科技大厦等一批沿高浪路高层科技研发大厦正在抓紧建设中,建成后载体总建筑面积将达49万平方米。加紧建设9万多平方米的人才公寓,预计年底前完成。用心优化服务,努力营造暖心留人的软环境,落实完善人才联系制度,经常性开展联系走访,解决人才工作、生活困难,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对高端人才落实一系列配套措施,提供项目资助和引进补贴;支持和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给予一定资金资助和奖励。在人才居住证发放、医疗服务、科技项目资助及奖励申报、投资创业注册登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到底的全面服务。广泛宣传引导,树立一批对经济、科技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先进典型,积极推荐德才兼备、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专业人士,担任各级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积极在市级、区级新闻媒体上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全面展示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成就和风采,热情褒扬他们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的作用,生动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发挥示范效应,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才前来创业发展。

二、存在难点

正处于转型发展中的太湖城,拥有雄厚基础的传统产业需要升级换代,势头强劲的新兴产业需要尽快成长,这些都离不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此过程中,引进和用好人才也存在一些难点。一是人才信息掌握滞后。一方面,政府在招商过程中,通过引进好的项目同时引进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更多地还是因企业自身需求而自行引进。对于后者,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明晰自身引进和使用的高层次人才情况。由此带来在申报“千人计划”、“双创”人才等项目时苦无对象,高层次人才在企业开展工作的情况政府部门无法及时获悉掌握动向,在工作中无法较快并全面掌握或者说详细掌握本区域人才队伍状况。

二是高层次人才仍不足。要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就需要吸收引进大量能够创新创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只有集聚起大量的一流人才,形成强大的人才优势,才能发挥出辐射和带动作用。而现阶段仍然存在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专业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人才队伍不能完全适应和胜任新兴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根本要求。

三是人才竞争形势激烈。国家出台了千人计划等政策措施,诸多省、市也结合自身状况制订了各自的人才工作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使得人才竞争形势更加激烈。本区域的人才引进工作面临着周边上海、浙江等外省市,和江苏省内其他城市、无锡市内其他区域的挤压和争夺,如何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先机,今后将是人才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相关建议

为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设物联网“人才特区”,全力打造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的目标,今后的人才工作可确立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思路,以人力人才资源的开发为基础,努力提高人力人才资源的总体素质,构建与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人力人才资源平台。

一是加快人才引进。创新引进方式,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健全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开展企业内部人才评价活动,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健全和完善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知识水平的人才评价体系。拓宽引进渠道,政府搭台,通过投资说明会、招聘会、推介会、洽谈会、会展等形式介绍创业环境和引才政策,把更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请进来。加快推进人才中介机构与海外校友会等组织的合作,发布信息,进行信息传递、预约和集聚人才,努力使之成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桥梁。

二是加大人才投入。发展基础平台,加快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相关优惠政策,为各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充分的平台。加大对专业人才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人才和高新项目需求情况的调研力度,建立专业人士资料库和重点联系对象资料库,提高引智工作的效能。加强与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展更大范围的合作与交流,聘请权威、知名高层次专业人士担任特约顾问、客座教授、技术指导等,为政府和企业等提供信息、意见和建议。加强资金保障,建立多元高效的投入机制,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人才投入体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及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资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继续加大人才创新创业财政投入力度,整合科技项目资金,重点支持拥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和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三是加速人才培养。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创新联盟的作用,通过技术开发、项目研究、咨询策划、培训讲座等方面的需求项目征集,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进行项目考察、项目对接,加速人才、技术、装备等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深入进行智力成果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引进学生科技创业等方面的合作。引导行业优势企业与对口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长期、紧密、系统的产学研合作。完善健全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享、联合办学等合作机制,支持和鼓励各类人才进行在职培训、学历教育与学位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培训机构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紧缺程度进行培训,增强培训课程和教材的专业适应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引导企业大力实施中高层管理人员在职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管理素养,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促企业采取优惠措施鼓励职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考试,提高技能水平,组织好专技人员参加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第二篇:新常态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

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以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调速不减势,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全面协调,必须把存量调整与增量做优结合起来,让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贵阳旅游产业已成为贵阳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但同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贵阳市旅游产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窘境。在新常态背景下贵阳的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常态下贵阳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贵阳市是贵州省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具有功能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已经成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城市。境内风光秀丽、森林茂密、喀斯特地貌奇特、温泉星罗棋布,森林围绕,夏季旅游气候优越,形成了“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的著名旅游品牌。同时,贵阳成功开发建设了一批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景点,基本形成了以红色旅游、城市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区。全市基本形成了包括游、购、娱、食、住、行六大要素在内配套较为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贵阳旅游业作为蓬勃发展的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成长壮大阶段性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旅游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4年全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240.1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实现旅游总收入874.39亿元,同比增长20%。全市完成住宿业营业额45.24亿元,增速13.1%。2015年,贵阳市共有17个旅游景区纳入省“100个旅游景区天坑旅游景区2个项目作为2015年省100个旅游景区的后备景区,其中4个项目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旅游景区。2015年省“100个旅游景区”贵阳项目计划投资35.2亿元,今年1-3月,17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88亿元,占省下达任务数的22.4%。旅游人次213.76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6亿元。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强省市相比,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政府主导行为过强、产品(线路)单调、地方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肤浅、产业整合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贵阳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实现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了。

二、新常态下贵阳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条件

据不完全统计,贵阳四周分布着省内的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个。还有一大批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此外,贵阳正在强力打造了“爽爽的贵阳”、“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等城市旅游品牌已经成型,显示贵阳旅游转型的基础更加凸显。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归纳如下:

第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

贵阳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民族风情等各类旅游资源 兼具。贵阳丰富多彩的旅游特色有:

1、气候特色显著

贵阳位于贵州省的中部,属黔中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约为15.3℃。一年之中,以七月气温最高,平均约为24℃,贵阳气候宜人生活,宜万物滋生发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堪为旅游度假、消暑避寒的好地方。

2、贵阳森林覆盖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最高

目前,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2.3%,新增城区绿地4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6平方米,森林公园的森林面积达620公顷,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被誉为贵阳的“城市之肺”。

3、喀斯特地貌特色

贵阳拥有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为特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贵阳属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喀斯特地貌占全市面积的85%,“喀斯特生态博物馆”具有神秘旅游特色,对崇尚自然和生态的旅游者极具吸引力。

4、民族文化特色

贵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苗、布依、土家等37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市人口的15%。镇山、李村、杜寨、黑土等一批苗、布依少数民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族建筑、服饰、风俗、节庆活动等,民风古朴浓郁,风情丰富多彩,可进一步开发建设成为向海内外游客展示我市少数民族风情的游览点。

5、城中、城郊文化旅游产品特色

贵阳有著名古楼阁甲秀楼,历经贵阳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是贵阳历史的见证,也是贵阳发展文化史上的标志。另外,国家4A级旅游区黔灵公园是全国最大的市内森林公园,园内集山、林、泉、湖、洞、寺、动物于一体,清绝于世。在郊区,有红枫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红枫湖,水域面积达57平方公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山、水、洞、林齐全,为喀斯特地貌独有之景。

6、红色旅游产品特色

贵阳的红色旅游产品有:息烽集中营旧址,位于贵阳北郊66公里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开阳张学良将军幽禁地旧址和黔灵公园内张学良将军的幽禁地--麒麟洞等。第二、优越的区位和快捷的交通是转型升级的需求支撑

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贵阳是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川黔、湘黔、黔桂、贵昆四条铁路交汇于贵阳;上海至云南瑞丽、重庆至广西北海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干线穿越贵阳,与八条出境公路形成放射状公路网络;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和年吞吐量500万人次的4D级贵阳机场,形成了东西三横,南北三纵的立体交通网络。近年来,贵州大力推进交通建设,为全省后发赶超、跨越发展鼓足了后劲。2013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全省有68个县通高速公路,贵阳机场T2航站楼顺利建成投入运营,大幅提高运输保障能力,旅客吞吐量历史性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国内大型繁荣机场行列; 2014年底,贵广高铁全线开通。2015年6月,贵阳至长沙、上海、北京的高铁即将开通;2016年年底,贵阳至昆明的高铁即将开通;2017年年,贵阳至重庆开的高铁即将通,贵阳“高铁时代”脚步渐近。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变化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贵阳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将为其 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第三、充满活力的市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保证

旅游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更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亦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贵阳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民间资金基础雄厚,投资开发旅游的热情高涨,强大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加之卓有成效的大型旅游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都为贵阳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第四、坚实而庞大的潜在客源——转型升级的市场保障

旅游产业是一个出售风景和服务的产业,客源市场对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既是旅游产贵阳业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三、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常态背景下贵阳的旅游业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贵阳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贵阳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经济发展贵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旅游产贵阳业尚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认识上存在差距。对旅游业的战略性、带动性、配套性、唯一性和国际新的旅游理念还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体制机制的灵活性上存在差距。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需进一步加强,调节、引导市场的作用发挥还有不到位的地方。环境营造和服务上存在差距。服务理念、工作作风、人才培育还有不到位的地方。旅游产品打造上存在差距。缺乏核心旅游产品,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延伸上存在差距。旅游商品研发、市场开拓、产业融合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归纳起来是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限制和影响了旅游产贵阳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四、新常态下背景下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贵阳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有提升产业素质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优势。然而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必须探寻贵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

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整个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核心,毕竟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旅游产业有众多的旅游企业和部门所组成。拓展旅游市场,既要根据旅游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适时调整和提升市场营销策略,又要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构建结构合理、开发有序的客源市场体系。

贵阳旅游产业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挤压的结果,面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贵阳旅游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应由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建立结构合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体系,奠定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升级的市场基础。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贵阳旅游企业结构的转型应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企合一、国有为主向政企脱钩、民营为主方向转变,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企业要转变观念,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通过改组、控股等形式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网络化经营等形式壮大中小旅游企业的规模,实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以点带面,纵横贯通,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4.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贵阳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要实现贵阳市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围绕访古、生态、休闲、文化、领域,突出“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主题,完善提升贵阳市,“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 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气候——避暑——产业”旅游为骨干的生态特色旅游精品体系。

5.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着力优化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强化人员培训。二是鼓励和引导旅行社设计、开发以及组织主题鲜明的贵阳特色旅游线路,按照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观光线路、统一服务收费的要求,打造贵阳旅游的全新服务品牌。三是完善服务标准。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5.面向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 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因此,必须面向市场,加快贵阳旅游人才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看重质量,提高贵阳旅游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要构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编制贵阳旅以及各市、县的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文本,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社会化、全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其次要建立贵阳旅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促进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最后要健全贵阳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根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省市、县二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紧缺型人才,为旅游产贵阳旅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第三篇:大力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研究

大力引进和用好高层次人才研究

【内容提要】

人才问题是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使用办法主要有五个渠道:一是有效稳定,二是加快培养,三是科学评价,四是合理流动。为积极营造现有人才用得好、留得住,优秀人才引得进,业绩好,各类人才活力迸发,锐意创业的良好局面,应着力从 盘活存量,抓好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力度,为高效使用提供资金保障等方面入手。

【正文】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问题是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使用办法主要有五个渠道:一是有效稳定,二是加快培养,三是科学评价,四是合理流动。为积极营造现有人才用得好、留得住,优秀人才引得进,业绩好,各类人才活力迸发,锐意创业的良好局面,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盘活存量,抓好现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稳定现有高层次人才。只有做好现有人才的稳定工作,才能更好地吸引外界人才。坚持以人为本,爱才、用才、养才,对人才必须在政治上爱护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关怀他们,1

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心理上满足他们,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2、发挥好现有高层次人才作用。一是要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局面;二是要鼓励、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转移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去建功立业;三是合理配置人才,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防止人才资源的浪费。

3、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用好现有人才的关系

加大对现有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切实避免现有人才的流失、闲置和浪费。在制定引进人才政策时,要同步考虑稳定现有人才政策,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盘活现有人才的关系。在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的同时,不能顾此失彼,只重视引进优秀人才,而忽视发掘现有人才。做到既大力引进人才,又着力盘活现有人才,稳定人才队伍,发挥人才整体效益。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创新培训模式,加强科技人才能力建设。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重点是培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为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和充分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岗位培训。对现有科技人才进行岗位培训,本着“用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对急需、短缺的科技人才,可采取“短、平、快”的培训方式,使其迅速掌握所需知识。二是在职学习。鼓励在职学习、完善带薪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鼓励人才自我提升,鼓励岗位成才,积极鼓励在职人员报考攻读硕士学位,每年由县财政资助培养急需专业的在职硕士。对业余攻读本科学历或考取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在职人才,用人单位应予以支持和鼓励。三是继续教育培训。抓好继续教育,以更新专业知识、拓展研发技能、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后备人才。四是培训网络化。大力推进教育培训的社会化,加快发展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建立覆盖全县的教育培训信息网,形成网络化、社会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是“送出去”。每年定向选送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到境外、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中短期培训。二是下基层。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三是压担子。坚持在学术、技术岗位的实践中培养人才。积极推荐、吸收优秀科技人才参加科研规划,重大项目的调研论证及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并通过压担子、交任务、轮岗交流等方式,提高现有人才驾驭全局,独立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四是“请进来”。根据目前科技人才的实际,邀请区内外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某一专题或更广泛的内容来现场讲学,增强感性认识和吸纳新科技的意识,拓宽视野,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科技人才的业务水平。五是加强少数民族“特培”。尤其要加强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继续加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的特殊培养,积极选送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到疆内外参加中短期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六是加强优秀人才培养选拔。

大力培养县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举办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加强学术交流工作。七是加强论文交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撰写论文,每年组织专家对当年的所有论文进行审核,把具有一定价值的论文汇编成论文集,并评选出优秀论文给予表彰奖励。开展论文交流活动,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借此机会互相学习切磋,取长补短。八是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经常和专家、拔尖人才、优秀人才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对有特殊专长、特殊贡献人员的评价,应打破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的限制。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新机制。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竞聘制,管理岗位实行职员制,工勤岗位实行等级制,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等环节,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建立开放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力争建立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为主导的信息化程度较高、能够辐射周边县、市的人才市场。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股权结构的市场体系。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

开的原则,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制的体制改革。

推进人才开发信息化建设。要努力办好信息网站,与疆内外大中城市、高等院校人才网站链接,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大力开展网上人才交流业务。要分门别类完善建立多个人才信息库、专家信息库,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改进人才信息传递方式,逐步建立全地区联网的人才信息系统,构建人才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推进人事档案信息化进程,探索建立人才业绩档案制度,逐步实现人才“流动、竞聘、职称评定、网上查询”一卡通。

健全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加强人才市场管理。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事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消除人才市场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县内外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建立户籍准入制度,消除大中专毕业生市场化择业障碍,扩大人事代理的范围。同时,完善劳动人事仲裁制度,妥善处理人才流动过程中的劳动人事纠纷,维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制定重要人才流动实施办法,确保重要人才资源的安全。

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力度,为高效使用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和完善分配激励制度。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允许各类人才以专利、发明、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办法,并给予政策保障;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不影响本职工作,不侵害国家、单位和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允许兼职兼薪;允许和鼓

励企业单位高薪聘用拔尖人才,有条件的可实行年薪制。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对优秀人才的双重激励作用。应找准人才积极性的“最大影响点”,发掘他们积极性的“最佳动力源”。要综合利用经济的、政治的、物质的、精神的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作用。如:有的人才政治上希望入党入团、提高社会地位,经济上渴望增加收入,生活上希望家庭和睦美满,工作上想晋职、晋级提干等,这些都是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上应该重点考虑的。

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政府应不断增加人才资源开发的经费投入,根据当年的工作计划,将人才开发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给予必要的保障,重点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政策研究及宣传、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按经济增长的幅度逐步增加人才经费的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拨款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为人才发展工作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对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使用,严格进行审计和投资效益评估,保证专款专用、取得效益。

第四篇: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招工难”是伪命题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招工难”是伪命题

许国义

近日,《梅州日报》报道了梅州企业出现节后招工难现象,相比去年同期上万人的用工缺口,今年的用工形势有所缓解,仅缺工8000余人,但有少数企业陷入了“年年招工,年年缺人”的怪圈。市用工办工作人员分析,部分企业自身吸引力不足是根本原因。“博敏、五洲等公司,用工比较规范,待遇较好,在不断扩产的情况下,仍能满足用工需求”。

笔者以为,在我市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出现“招工难”的现象,这是一个伪命题。大方面看,我国当前人力资源还比较丰富,尚未进入“刘易斯拐点”。从我市的实际出发,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全面推动绿色崛起,扎实推进转型升级,淘汰一批产能落后的企业,促进了一批企业技术升级,管理升级。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50% 以上。通过转型后的企业对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同时,我市以大项目为抓手的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显著,仅2011年就引进项目390个。随着一批批项目投产,对工人的需求量增大。在人口红利日渐式微的形势下,好企业不愁招工,而少数企业之所以出现“招工难”,企业自身的吸引力不够,未能坚持以人为本是根本症结所在,或是薪水水平不高,或是管理理念落伍,或是技术能力落后。可以看出,招工难并不是用工荒,是我市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出现人才增长未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也是少数企业因转型不到位,吸引力不足导致的用工短暂缺口。

换角度看,招工难会成为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这值得我们期许。当然,招工难的现象也在提示我们,要更坚定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汪洋书记指出:“对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不折腾、不懈怠、心无旁骛。”这要求我们要以更大的魄力,更足的信心,更铁的手腕推动转型升级。同时,要扎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办好重点职业教育,通过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本地人才培养能力,缓解甚至解决人才结构性缺失的问题。此外,强化教育宣传,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营造崇商重企,尊重人才环境。

第五篇:中部地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产业园区是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部地区要积极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园区,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产城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关键词:中部 产业园 转型升级

经过20余年的开发建设,我国中部地区的产业园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模式不断优化,涌现出武汉东湖高新区、郑州经开区、长沙高新区等著名园区。“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的园区要更加重视发展模式的创新,率先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扮演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主载体角色。

一、中部地区园区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一)机遇

一是世界技术革命出现新突破。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正在进行,互联网+、智能化、低碳化、机器人、3d打印机等相继出现。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核心是大力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产业的组织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中部地区工业园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二是新一轮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国际分工体系加速深化,产业链进行全球性重组。中部地区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将在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区域发展战略凸显优势。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为中部地区园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机遇。

(二)挑战

一是新常态带来经济下行压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全面进入“新常态”,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融资瓶颈约束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依然较大,企业投资意愿放缓,给工业园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二是区域发展边缘化挑战显现。随着沪昆、贵广、南广等高铁的开通,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到沿线内陆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明显。目前,中部地区工业园与西部地区的产业同质化特征明显,同业竞争态势加剧。三是生态环保约束增强。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中部地区工业园的发展模式较为粗放,急需对产业进行转型发展。

二、郴州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扩大。郴州经济开发区抓住产业转移的战略性机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先进制造、食品医药、有色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15年完成技工贸收入510亿元,工业产值206亿元,实现税收4.52亿元,“十二五”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5.5%、20.8%和14.6%。二是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大力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引进孵化工业企业29家,成功孵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年新增工业产值10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500多人,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引进对接了中国网库、百助通物联网科技、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打造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培育平台运行上市公司。三是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实行项目建设“双领导”机制,由园区和辖区政府各派一名区级领导推动项目建设。将审批权限下放政务中心,增加项目代办职能,实现“一站式”的审批和服务。组建了企业服务中心,与政务中心合署办公。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布局有待优化。受早期整体规划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用地分为五个片区,产业布局零碎,对产业布局缺少前瞻性和系统性,未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优势。产品、行业之间关联度小,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在传统的物流商贸领域,电子商务、科技、金融、信息等服务业不发达,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仅占30%。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相对薄弱,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一般性的运输和仓储。三是生产要素保障存在制约。“十三五”时期,面对繁重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任务,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仍然难以改变。征地时间拉长,征地成本上升很快,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多数企业面临职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问题,技能型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存在招不进、留不住的困境。

三、郴州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一是先进制造业。积极对接长株潭工程机械和珠三角电器机械的辐射效应,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郴州银泰新能源汽车等龙头企业,依托奥美森(郴州)工业园,形成数字成套设备、自动化设备等为主导产品的先进制造业,引进配套加工企业。二是有色金属新材料。以宇腾有色公司为龙头,依托云锡郴州矿冶公司、新田岭钨业等重点企业,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深加工、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和化工材料等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企业区域总部和研发机构,加速推动有色新材料的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三是医药食品产业。发展以裕湘食品、嘉华面业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产业集群。发展以华润三九郴州制药厂、东润制药等企业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巩固以天泰烟叶、大北农饲料、九鼎饲料、郴州烟厂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二)建设创新创业园区

一是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为创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加大在创业场地、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标准厂房项目的核准(或备案)、规划、土地、建设、环保、节能、安全、职业卫生等方面审批事项,除国家和省明确规定不许下放的外,其他一律下放。切实加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大创业扶持,全力落实创业投资、科技创新、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积极扶持小微企业。依托长冲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中心,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试点示范,力争郴州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大园区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引进、培育、扶持力度,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开花结果,做到“百花齐放”。进一步搭建孵化载体,强化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努力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着力打造创新成本低、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成功率高的创业“梦工厂”。三是建设湘粤赣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以长冲创新创业园为核心,建设立足郴州、辐射湘南和湘粤赣省际区域的郴州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深化与中国网库的合作,整合市内外资源,加快推进“郴州国际电商谷”项目建设。在建设20个单品交易平台的基础上,重点打造1―2个跨境电商平台,力推平台公司上市。

(三)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动以商招商、产业引商、战略招商,通过信息搜集、展会洽谈、经贸活动等平台丰富招商引资渠道。深入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产业链延伸等措施,提高产业关联度。二是探索飞地经济模式。积极探索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知名园区建立合作机制,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区中园,郴州经济开发区负责拆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社会管理等工作,合作方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创新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双方财力分享办法,实施共建共享。三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抢抓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设立广东自贸区等战略机遇,用好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的先行先试政策,加快推进口岸物流中心、铁路口岸配套、国际快件监管中心优化转型、电子口岸等建设,拓展口岸国际业务。

(四)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一是打造宜居环境。建设由保留山林地、水域、生产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等绿化用地组成的郴州经济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严格保护仙岭湖、郴江、燕泉河、同心河等滨水空间,强化郴州经济开发区的自然山水景观特色格局。充分利用潜在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创造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现代文化氛围浓郁、水绿交融的经开区形象。二是提质园区品味。充分利用园区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按照“整体布局、特色鲜明、多元组合”的原则,建设精品景观与建筑,打造齐聚商务观光、科技研发、度假养老、娱乐休闲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建设特色建筑、创建和谐社区,塑造功能齐全、层次分明、特色凸显的城市景观轮廓线,凝练城市新形象。三是完善生活设施。完善统一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对接。增设园区公交路线、公交车次、公共自行车点以及直饮水点,完善路灯架设,解决园区出行难的问题。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加快金融、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

下载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引进和用好人才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引进和用好人才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研究 *市煤炭产业转型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市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进行了“有水快流”式的开发。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为繁荣*经济,增强地方经济实......

    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支撑研究调研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苏人社〔2011〕318号 关于开展“我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 人才支撑研究”调研活动的通知 各市、县(市)人社局,省内各化学工业园区管委会,各石化企业:......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下)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下) 2013-1-10 9:48:02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0期构建区域合作共享体系。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外部保证,也是作为国际贸......

    浅议珠三角产业升级与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1

    浅议珠三角产业升级与转型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摘要:从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经济政策,迅速走过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但是,珠......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外来人口管理的调讲解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外来人口管理的调 研与思考 ∙2012-12-20 14:35:56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网 作者 : 赵国强 胡锦涛同志在 2012年 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

    福建省冶金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调换稿)

    福建省冶金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冯洁 (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冶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本......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河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河南省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炭产业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以棉纺、丝绸、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为主,在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印染、家纺等领域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