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煤炭行业清廉文化软实力

时间:2019-05-14 22:51: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心打造煤炭行业清廉文化软实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心打造煤炭行业清廉文化软实力》。

第一篇:精心打造煤炭行业清廉文化软实力

精心打造煤炭行业清廉文化软实力(麟北煤业公司 张新拴)

规范社会秩序有两个东西,其一是法制,其二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文化属于精神规范,可它所起的约束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法制的作用。基于对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的认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和新任务向全党提出的战略要求。

如果说,企业的产品、设备、市场、人才、技术、产值和利润等是硬实力,那么,作为文化的经营理念、市场战略、管理风格、品牌价值等就是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行业、企业高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管理风格等文化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行业、企业文化的强弱程度,其自身素质、决策能力和廉正行为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

— 1 — 关键作用。尤其是清廉文化在行业、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起着导向作用。要保证煤炭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建设清廉文化,精心打造清廉文化这一软实力。

一、清廉文化的缺失是煤炭行业滋生腐败的主要根源

我国的优势在煤,发展的许多方面主要依赖于煤,问题也集中于煤。煤炭作为资源性行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垄断极易滋生腐败。特别是在解决煤矿企业“多、小、散、乱”问题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官煤勾结、权钱交易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煤炭领域的腐败,涉及面广,斗争复杂,牵扯的政府官员不少,反腐败难度非常大。概括起来,煤炭领域的腐败有十大问题:一是违规审批资源,非法倒卖国有资产;二是漏缴、欠缴、挪用、私吞煤炭基金;三是不按规定收取资源价款;四是偷逃欠税;五是伪造、倒卖票据;六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七是中介机构虚假评估、商业贿赂;八是超层越界、非法组织生产;九是以土地治理为名非法采煤;十是政府工作人员入股办矿、收受贿赂。

我国煤炭企业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较晚,没有真正经历市场的大洗礼,存在着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模式落后、人才激励机制缺失、市场应变能力较差等诸多问题。由于受旧经济体制的长期制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粗放、服务意识欠佳、职工主人翁意识不强等问题,使得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 — 大打折扣。

1、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良好传统。清正廉洁不仅被视为“国之四维”,而且被奉为“仕者之德”。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吏治比较严明、官风比较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腐败、官风腐化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历代君主都把“吏治清明”看做是太平盛世的重要特征。明代《官箴》中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被无数封建官员奉为座右铭。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要求。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制定了《井冈山反腐败训令》,高度重视革命队伍的反腐倡廉建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又开展了多次整风运动,以此来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建国后,为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需要,在党内设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政府内设立了行政监察机构,还先后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惩戒违法失职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从而使反腐败斗争经常化、制度化和法规化。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

— 3 —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是一部共产党员清正廉洁、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的历史。

2、清正廉洁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清正廉洁既是素质,也是能力,它是保证党员领导干部综合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基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堪称是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表率。如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与人民群众离心离德,只能遭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对和唾弃,成为孤家寡人。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不能做到清正廉洁,不能经受住拒腐防变的考验,就失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础,失去了提高执政能力的保证。

3、清正廉洁是党员领导干部做人做事的底线。古人云:“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华民族传统中,“清廉”是老百姓对官员最高的褒奖,“贪婪”是老百姓对官员最大的不满。领导干部要严格廉洁自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不以公权谋取私利,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要”“品德之基”,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也是人民对他们的起码要求。“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领导干部道德的主要内容。其中,廉洁是为民的前提。没有廉洁,就谈不上勤政、务实、高效。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公正清廉、公道正派。凡是立党为公、党性坚强的党员干部,都能— 4 — 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建功立业,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凡是党性不强的党员干部,轻则受到党纪、政纪处分,重则受到国法严惩。

4、建设清廉文化是煤炭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较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由于受消费高峰、天气因素以及节日储备等阶段性刚性需求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煤炭需求持续上升。尽管煤炭主产地产量逐日增加,但短期内不足以改变可供煤炭偏紧的局面,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保持上涨势头。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我国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参与矿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二是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

— 5 — 我国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9.5%,远远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了部分国有大矿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三是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强。此外,数量众多的乡镇小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安全方面投入少,煤矿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四是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了矿区生态环境恶化,治理力度落后于开采强度。五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依我看来,清廉文化的缺失是煤炭行业存在问题和滋生腐败的主要根源。建设清廉文化是反腐倡廉的基础,也是煤炭行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加强清廉文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煤炭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煤炭行业的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投身到清廉文化建设之中去,作践行清廉文化的表率。在继承煤炭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 不断创新和丰富煤炭行业的价值观,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煤炭行业清廉文化的基本内涵

1.清正廉洁的基本内涵

先看古人对清正廉洁的解释。清正廉洁包含两层意思。所谓“清正”,是指清白、正直,就是要明辨是非、奉公守法;所谓“廉洁”,是指不受财货、拒绝腐蚀。古人常讲的“公生明,廉生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就是对清正廉洁的最好诠释。

当下,清正廉洁又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清”是政治清醒;“正”是正气在身;“廉”是为政以廉;“洁”是洁身自好。清正廉洁的“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首先要求政治目的清楚明白,就是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其次要求政治头脑清醒。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结构急剧变化,国外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牢记建党90周年和建国60年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清正廉洁的“正”,强调党员领导干部树立高尚的官德,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公正廉洁,不徇私情,不拿原则作交易,敢于坚持原则,敢作敢为。

清正廉洁的“廉”,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为政以廉。首先要保证自己在经济上清廉,不白拿、不白占、不贪污,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其次要求在政治上清廉,坚守信念防线、道德

— 7 — 防线和法纪防线。

清正廉洁的“洁”,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做人的道德水准,要洁身自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健康情趣,见贤思齐,“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做一个组织和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亲属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

2.煤炭行业清廉文化的崭新内涵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显著标志。行业文化的种类大致包括:行业价值文化、行业战略文化、行业管理文化、行业企业文化和行业清廉文化等。

与其他行业文化相比,由于煤炭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略战位置,因而在长期发展中孕育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煤炭行业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先进的理论思想和管理方法,是煤炭行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行业哲学、行业精神、行业道德和行业形象的总和。

清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廉文化属于一种群体文化,主要是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建设提出的特殊要求,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马首是瞻。清廉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

煤炭行业的清廉文化不仅保留了其他行业文化的共— 8 — 性,同时也凸显出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和社会给煤炭行业寄予热切期望,对煤炭行业的清廉文化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对清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煤炭行业清廉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利益至上”的全局意识、“资本所有者就是企业主人”的人文理念、“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权力观、平等交换的市场竞争理念、人命关天的安全意识和“志”“畏”“戒”“耻”道德观等内容。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全局意识。全局意识是行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也是衡量行业高管是非合格的首要标准。它可以从高管的经营思想、管理行为和个人素质等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煤炭行业的全局意识是由煤炭行业的历史文化背景、战略地位、生产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所决定的。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煤炭行业同其他行业相比,具有“重要的行业、光荣的岗位、恶劣的环境、苦累的工作、较差的待遇、不高的地位”等特点。这就要求从事这个行业的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发扬像煤一样“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煤炭行业“国家利益至上”的全局意识,一方面体现了行业高管的使命与责任的统一、奉献与回报的统一;另一方面也

— 9 — 体现了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企业集体利益的统一。煤炭行业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获得了最佳效益, 在促进社会进步中求得自身发展, 从而实现了服务社会、建设国家、造福人民的崇高目标。我国煤炭行业的广大职工在长期经营实践中,从本行业实际出发, 造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辛苦我一人、温暖千万家、燃烧自己、奉献光热”的煤炭文化,展示了国家利益至上的崇高精神。如果凭借经济实力,垄断市场资源、左右产品价格、操纵市场行为、惟利是图、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则是不允许的。

(2)坚持“资本所有者就是企业主人”的人本理念。在这个问题上,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四个现代理念。第一个理念是:企业家和职工都是国有企业的主人。如果无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规定性,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国有企业中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剥夺职工的民主权利的做法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个理念是:惟有资本所有者才是企业的主人。职工是不是企业的主人,还应当由企业制度的性质来决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的主人”其涵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笔者认为,只有在特定的企业制度中(如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是法定的资本所有者。这些企业的职工理所当然是合法的主人。在“国家股”这一块上,企业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地位和权— 10 — 利是平等无疑的。即使这些职工不持有公司的个人股份,可他作为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仍然具备主人的资格。但是,在其他所有制企业中,如果没有国家股,职工也不持有公司的个人股份,仅仅作为劳动力的供应者,就只能视为“雇佣劳动者”。按照股份制的特殊规定,惟有资本所有者才是企业的主人。这说明,职工要想成为企业的主人,必须首先成为资本所有者,即公司的股东。惟有资本所有者才有资格选择企业的经营者和劳动者。第三个理念是:资本增值最终来源于工人的创造性劳动。在一些人的眼里,企业的利润是由经营者创造的,或由资本本身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企业的利润和资本增值额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一旦离开工人的创造性劳动,资本增值便会成为一句空话。第四个理念是:企业家和职工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必须牢固树立“工人阶级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基本的动力 ”的思想,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主动争取广大职工的支持,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决不允许“踢开职工搞改革”。国有企业一旦离开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搞一厢情愿,只会事与愿违。综上所述,企业家和职工都是国有企业的主人,这是由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两个方面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特殊规定表明,惟有资本所有者才是企业的主人。如果否认资本所有者的合法地位、无视企业主人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

— 11 — 用,就会脱离群众,滋生腐败。无数教训表明,几乎所有的腐败分子都是从脱离群众开始的。

(3)崇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权力观。官员手里的权力究竟是谁给的?古代有“君权神授”的说法。现在的说法是“政权民授”,即官员手里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党纲申明:“我们的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名字就是旗帜,它开宗明义地表明,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为整个人类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准则。近代人民主权理论认为,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国家因受人民的委托而获得权力,人民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国家机关是根据人民的“预先协议”即宪法组织建立起来的。人民主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大致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宪法直接确认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并转化为公民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另一种是由宪法间接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即经过人民的委托转化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行政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定程序授予的。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是:权利是本源,权力是由权利派生的。必须用人民的权利监督执政党及其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力。有位美国记者曾经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 12 — 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共产党人。”对此,毛泽东同志经常告诫全党: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工人阶级给的,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劳动群众给的。胡锦涛总书记告诫全体领导干部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2010年9月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郑重指出: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自律,带头弘扬正气。可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缘故,我们在实践中并没有彻底解决“权力归属”问题,以致一些领导干部误以为“权力来源于上级领导”。在某些下级官员的眼里,上级领导是自己手中权力的来源,只有上级领导有权决定自己的升迁和前途。在某些上级官员的眼里,自己有权决定下级干部的升迁与去留,其用人标准自然以自己的价值体系来判断。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手中的权力究竟是谁给的”这个问题,所以,遇事只向上级领导负责,不向人民群众负责。不怕百姓批评造反,就怕上级免职罢官。正由于“权力来源于上级领导”这种错位的权力观,从而导致部分官员“一切以上级领导是否满意”为标准,这在上级领导看来属于正常现象。这正是产生“腐败链”的根源之一。

(4)践行平等交换的市场竞争理念。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机制。买者与卖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地位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市场既不相信眼泪,— 13 — 也不欢迎行政权力,只承认平等交换原则,消除一切特权和歧视。市场扭曲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特有的现象,有别于西方市场缺陷的理论与实践。所谓市场扭曲,是指在市场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正处在发育阶段、市场交易过程不断异化和衍生的蜕变现象。市场扭曲从表象上看,似乎相关当事人都在进行市场交易,但是,骨子里从来不是或根本不打算按照产权归属、游戏规则、效率原则、法治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交易,实际上搞的是“假市场交易”“权钱交易”“幕后交易”“吃回扣”“勾兑官场”“潜规则”以及行贿受贿等,这是对市场公平交换机制的践踏,它严重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扭曲了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理所当然要受到惩罚。

(5)坚守人命关天的安全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大量进入城市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特别是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农民工。现实情况是:农民工绝大多数没有专业技术,文化水平低,只能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险工作。由于煤矿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老板们看中的是农民工强壮的身体、廉价的劳动力、吃苦耐劳、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不太珍惜身体、安全意识差和敢冒风险的精神。因为农民太穷,致富无门,种地又不划算,只要是能挣钱的工作,他们都愿意干。

眼下,农民工的劳动力是最廉价的,农民工的劳动环— 14 — 境是最危险的,农民工的生命是最不值钱的。前几年,中国煤矿每年死亡人数在数千人左右,几乎全是农民工。农民工死亡的赔偿标准因各地的经济发展、地方财政政策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说到底,企业利润至上、政府政绩为大、老板吝啬财富、蔑视农民工的生命是矿难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扭曲了的“发展观”。发展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人命关天”是以人为本的神圣理念。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茅于轼说过:“怕死人的政府才是好政府”。农民工应该拥有平等的生命权。如果于人的生命而不顾,便无发展可言。

煤炭属于高危行业。煤矿生产多系地下作业, 井下生产系统复杂,环境艰苦,条件多变,同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打交道。目前煤矿用工形式多样,既有长期工、合同工,又有农轮工、临时工,职工的文化水平比较低, 技术素质比较差, 加上单独作业, 导致“三违”频繁发生。

生命,是煤矿生产的最高理念;安全,是煤矿生产的第一理念;投入,是煤矿生产的第二理念;责任,是煤矿生产的第三理念。责任重于泰山,崇尚人的价值,珍惜生命,善待矿工,未雨绸缪,确保安全,这是煤炭行业领导干部的天职。那些无视人的生命、于矿工安全而不顾的渎职行为本身就意味着犯罪,不用说酿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了。如果草菅人命,— 15 — 更不能宽容。我们要在大力发展煤炭工业的同时,牢固树立人命关天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从安全、一切服务安全、一切优于安全、一切保证安全”的大安全观。决不能吝啬安全投入,千方百计确保安全生产。

(6)塑造“志”“畏”“戒”“耻”的道德观。“志”,即意志、立志、明志。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的行动是由意志决定的。意志一旦树立起来,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意志有高远与平庸之分。有了高远的意志,就会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就可以远离腐败和堕落的陷阱。中国共产党立党为民、建国为民、执政为民、以民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以民为本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畏”。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有了这个规矩,对其有敬畏之心,时刻想到“不越矩”,得到的将是更大的精神自由。在今天看来,“畏”就是行廉政,拒腐败。党员领导干部心中时刻要有个“畏”字。陈毅元帅告戒我们:“手莫伸,汝言惧捉手不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其实这里说到了一个“畏”字。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共产党员,特别是— 16 — 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习近平同志曾说:在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许多贪官落马,走上不归之路,就是心中少一个“畏”字。至少是这个“畏”字还没有对他产生最大的威慑力量。死,是令人可怕的,而羞耻可足以让人去死,可见耻给人带来的压力有多重,所产生的精神威慑力有多大。民如水,领导干部驾着一条船,水随时都有“覆舟”的可能,需要“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屡薄冰”的危机意识,时刻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抗得住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戒”。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告诉人们要有“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是说: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有三件事情时刻警惕和戒备:年轻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不能贪图女色;壮年人体魄强壮,精力旺盛,不能一味地争胜夺强;老年人疲惫衰弱,不可以贪得无厌。要想到为政如履薄冰,容易翻船,时刻把“戒”字放在心上。

“耻”,即羞耻之心。关于“耻”文化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人的性格有许多弱点。中国佛教说:人身上都缠着三条毒蛇,这就是好女色、想权位、爱金钱。许多人被这三条毒蛇缠死的。怎样才能从三条毒蛇的缠

— 17 — 绕中解救出来呢?没有其他方法,就是要有自己解救自己的勇气,而这勇气是从“知耻”的道理中来的。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做)人之大节”。自我修养应从知耻开始。康有为则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现在贪官犯赃,怕的是刑法,就是不怕羞耻两字。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3月4日在第十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次会议的讲话中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让民众,首先是领导干部懂到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光荣。耻字从耳。“耻”字的原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打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一切与此有悖的思想论点都要扫除干净,诸如“市场经济必然产生腐败”“腐败搞活经济”等谬论,这些都会使腐败分子对自己的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旦领导干部丧失了耻辱心,就到了药石难救的地步。

第二篇:打造文化软实力

打造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结硕果

...集团是一家具有60年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建设、宣传企业文化,使集团的愿景、使命、规划和各种管理理念成为职工的积极追求和自觉行动,成为集团实力、活力、竞争力的核心,促进集团实现了规模式扩张和跨越式发展。集团被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省企业家协会、省企业文化研究会选树为“省企业文化示范单位”,集团公司及两家子公司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一、深入谋划,战略引领,吹响集团文化建设的“集结号”

集团党委、董事会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纳入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部署。一是坚持以战略引领文化,形成凝聚职工的奋斗目标。自2003年以来,先后提出了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海外业务和项目投资“四轮驱动”战略,做实做强、做强做大、做大做优“三步走”战略,打造百亿集团、提前实现集团“十一五”规划的跨越发展战略,母公司经营多元化、子公司管理扁平化、分公司体制法人化、项目部机制股份化,母公司转变为投资决策和战略管控中心的“四化一转”战略,做强两大主业、打造五大板块等战略,1均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全集团万名职工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二是把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与集团发展规划统一计划、同时落实、同步检查,使集团文化建设与集团愿景规划、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精品战略、创新战略等相匹配、相融合、相支撑。三是党委制定集团文化具体实施方案,实施软实力工程,把任务和职责分配到有关部门和人员,明确时限和质量要求,确保集团文化及时提升、各种宣传活动不断创新,建设成效持续改进。近年来,集团文化建设系统成绩突出,为集团获得“省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工会”、“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省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称号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理念武装,愿景激励,树立集团文化建设的“风向标”

集团万名职工发扬“优质、高效、团结、奉献”的企业精神,一丝不苟打造精品,实现了企业兴、职工富,打造了领军河北、多元发展的建工集团新形象。集团先后荣获国家、部、省级优质工程奖...余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项,彰显了集团的综合实力。集团继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位次提升了76位;连续第8次入选中国承包商企业60强,位次提升了9位;市场覆盖面已经扩大到30个省、市、自治区,美誉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强化。

回顾集团做大做强的历程,每当在集团爬坡进位的关键阶段,集团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宣传和树立的先进理念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全员入市的大讨论,催生了全员入市经营开发机制。2002年,党委大力宣传全员闯市场、人人扛指标的理念,重点强调思想入市、行动入市,奖励入市中标承揽工程的部门和主要贡献者。这场讨论促成了集团职工的思想和角色由行政管理主体向市场竞争主体的重大转变,开辟了集团新的发展道路。集团母公司产值规模连年跨越增长,从2002年到2012年扩大了50余倍。二是国有企业体制、民营企业机制观念的大讨论,加快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三项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形成了上岗靠竞争、晋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的改革成果,成为集团向百亿集团迈进的强大动力,全集团职工年均工资每年增长,住房和办公条件迅速改善;三是产值规模的大讨论,激发了母子公司职工“快鱼吃慢鱼”的危机感和做大做强、争当排头兵的紧迫感,实现了产值连续翻番,8年增长了10倍。四是产品、市场、经营、产业结构单一的大讨论,孕育了“四化一转”战略的实施,当前,集团正在形成以建筑施工、房地产为两大主业,建材物流、设计咨询、科技引领、海外业务、项目投资五大板块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成为集团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加速器”。

三、海纳百川,鼓励特色,培育集团文化建设的“百花

园”

集团不断整合企业文化,提出了集团经营理念、管理方针、市场理念、人才理念和集团职工行为准则,制订了集团VI系统使用范围和标准,颁行了《集团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范了工地各部位宣传内容和样式,对集团标志、名称等做出了统一规定。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各部室文化,由集团党委统一设计制作并公开张贴。

对于具有五、六十年光荣传统的子公司文化建设,集团尊重历史,鼓励各子公司在集团文化的大原则下进行探索完善,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集团文化、子公司文化、部门文化构成集团文化的立体结构,主次分明、相互映衬,极具企业特色和时代特色。

四、强化阵地,丰富载体,铸就集团文化建设的“桥头堡”

集团母子公司不但建立了报纸、板报、条幅、标语、橱窗、学习园地、图书室、娱乐室等传统阵地,而且利用电子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内外网站、电子屏幕等快捷阵地。利用这些阵地,集团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和发展成果,高扬主旋律,使这些阵地成为职工培养情操、钻研业务、丰富生活、健康休闲的重要去处,为广大职工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快餐。

集团母子公司党委还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领导党群组织创设了书画摄影展、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卡

拉OK比赛及健步走、游泳等文化体育活动载体,定期开展活动。集团职工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正在组织第6届,成为集团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受到企业内外的广泛赞誉。每年暑期集团分批分期组织职工及其亲属休闲旅游,增进了职工之间、职工家属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企业报均多次被评为省会优秀内部资料性出版物。集团一个职工书屋被评为全国优秀职工书屋,多个工地图书室被评为省直建设职工“十佳书屋”。

五、多出人才,多创精品,扮靓集团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人才培养和使用等理念是集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员工,集团确立了“三年独当一面、五年撑起一摊”的理念,完善了青年培养、使用、考核、认定、奖励、淘汰的配套做法。对全体员工,集团形成了赛马场上选骏马、不拘一格聘中层的理念,和三年一竞聘、一年一考核的成熟做法。为加速职工成才,集团坚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逐年提高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学习专业知识创造各种方便条件。每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各种专业的培训千余人次,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壹级建造师考前辅导,奖励考取专业职业资格的人员并向其发放津贴。集团与高校联办的硕士班成为青年才俊知识更新的好平台。目前集团共有中级以上技术人员近两千人,其中教授级高工近百人,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人,国家认定的壹级项目经理和壹级建造师近四百人。集团拥有。。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各种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撰写的。。部专著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十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拥有省级以上工法近百项,取得国家专利数十项。广大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这些技术成果和发明创造既解决了诸多施工难题,也提升了工程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筑造的精品工程既是职工实践集团文化的成果,更成为深化文化创建、扮靓集团名片的新动力。

文化因发展而生,发展因文化而兴。发展的持续跨越源自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集团将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建设更加适应市场、更加善于更新、更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武装和激励职工创造科学发展的新辉煌!

第三篇: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

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

乌 画 王国平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9日07 版)

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是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时应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要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及时反映时代的新发展、群众的新风貌,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从而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治国理政、强国富民的经验源远流长。比如生产方式提倡不涸泽而渔,消费方式提倡量入为出,生活方式提倡简朴自然,思维方式倡导“致中和”等。在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旨的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思想恰恰是中国的重要比较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

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焕发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源泉。

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积极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打造强大文化软实力,需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第四篇:谈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纲领性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的宏伟目标。全会发出的声音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西班牙的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在其《中国实施‘软实力’战略面临挑战》一文中指出:“经过多年的概念尝试后,‘软实力’时代看来已经正式来到了中国。不久前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将这一概念全面添加到官方政治词典中去,并将其作为未来的优先议题逐步落实。”同时指出,“我们都认同保护中国的国家形象,这需要一个坚实有力的文化产业。中国在文化领域竞争力的显著提高将助推巩固国家安全和提升影响力。”把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提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认定和定位,显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对“中国软实力”的直观认识

2000年,失明8年、37岁的杨佳以惊人毅力考上了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她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还超出学校规定多学了3门课程。她的毕业论文《论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征服了曾效力于4位美国总统的顶尖教授大卫·戈根,破例给她打出了哈佛的最高分“A+”。在2001年的毕业典礼上,她从该院院长手上接过证书时,“软实力”发明人约瑟夫·奈对她说:“祝贺你,佳,你是中国的软实力。”顿时全场几千名师生自发地起立,为哈佛建校300年来第一位获得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鼓掌欢呼。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文化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是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产生影响的大小强弱来衡量。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原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在《政治学刊》、《外交政策》等刊物上连续发表系列文章,提出“软实力”概念。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既包括由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实力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导向力、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赞赏和认可程度等要素构成的“软实力”。他强调,“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最近,约瑟夫·奈在他发表的《世界政治面临两种实力转换形式》一文中认为:“在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打胜仗,更取决于谁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在中美实力对比分析方面,他强调,“当前所做的全球均势将向中国一方倾斜的预测大都主要基于一点: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实现线性增长。但他们忽视了,实力还包括军事实力和软实力,更不用说要将这些实力综合成巧战略会面临诸多政策难题。”该文通篇都在向崛起的中国叫板,充满了火药味。这预示着信息时代,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在显现为文化竞争,也提醒我们更加关注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文化战争和文化安全问题。

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向度和着力点

近日我国顶尖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参加北京一个论坛时说:“中国经济至少还能高速发展20年,但同时要提防中国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消失。”据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同时他指出,“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昧着良心而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和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林毅夫先生的话,既不是“唯GDP主义”,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逆耳忠言。在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不能“人们的钱袋子鼓了而脑袋瓜子空了”。前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价值观的迷失和意识形态防线的全面崩溃。

从文化功能来说,它的影响力、凝聚力、生命力和传播力是超时空的。我国古代兵书圣典《孙子兵法》,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美国西点军校、海军指挥学院和英国皇家指挥学院的第一本必读书。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重视被称为“新的文化软实力”的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传播力和杀伤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文化产业已超过传统的航空、重工产业,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生产总值约占美国GDP的25%左右。据国内专家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居世界第7位,显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力是不相称的。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向度应是“以文化人”、“文化天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讲述中国故事和建设新的文化软实力等五大系统工程是支撑点和着力点。对内强调“以文化人”,充分发挥它的“凝聚党心民心”功能,通过文化精品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发展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全面提升全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和价值的凝聚力。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凸显“文化天下”的向度,即“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在当前全球化大背景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动。在这些“流”背后都承载着不为人察觉的“文化流”。讲述生动的、鲜活的、具体的“中国故事”,乃是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宏伟工程之要义所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远方的家》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尝试,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史”的浓缩版。(柳中权)(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五篇:如何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如何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流行的关键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了“软实力”的概念。它主要强调: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在我国,有关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资源和社会实践古已有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子路》)的治国理念,构成了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的文化涵育力量,铸就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现状。

在近现代我国文化建设落后了。因此,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新的文化力量”与“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一起,作为革命胜利的“三大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不仅需要迅速摆脱经济上的“穷”,而且需要迅速填补文化上的“白”。他亲自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章。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落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显著提高。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已经具备两个根本优势:一是思想理论优势,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二是政治制度优势,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两大优势,保证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文化落后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从量的角度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在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从质的角度看,集中表现为我国文化对内的凝聚力还不够强,对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还不够强。存在这“三个不够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文化体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文化发展的实际要求还不相适应。这样,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成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三、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作用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过来给经济、政治以能动的影响。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即人化,是人的外化,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的文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发展是以渐进的积累的方式进行的,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和熏陶才能实现。一方面,文化如火,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它照亮了民族解放的道路,鼓舞了人民斗争的士气;另一方面,文化如水,滋润万物而又悄然无声,它浸润着人的心田,滋养着人的精神,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升华了思想,提高了境界,陶冶了情操,这就是文化的独特作用和特殊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才能对文化建设实行正确有效的领导,才能防止和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党和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建设。

四、如何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提高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营造和平发展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提高认识、深化研究。

1、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一元主导和百花齐放的关系。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这就需要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整合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对主流价值观的知晓、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主要命题有哪些、真理性和说服力在哪里等,都需要加强研究和推介。二是处理好事业性与产业性之间的关系。以“壮大产业、繁荣事业”作为文化发展目标,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业并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共进,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三是处理好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地学习世界各民族有益文化,以增加新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因子和元素,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处理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设立阶段性、较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短期目标。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和盘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资源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探索一条从国情出发、向国外延伸、与国际接轨,既不崇外又不排外、既以我为主又不唯我独尊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之路。

2、认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价值观的内涵。可以说,在当今这个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深入的时代,一个大国的软实力主要表现在其政治价值观、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是不是具有合理性和共享性。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所创造的理论和学说的研究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到位。一些学者习惯于用别人的理论标签来看待我们的理论、政策和意识形态,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的政治理论和概念来剪裁中国的历史、衡量中国的事情,这样自然得不出正确结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开展工作,综合运用政府、学界、媒体和民间的资源,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认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价值观的内涵,勇敢地加以宣讲。在涉及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问题时,要掌握概念定义权、使用权、议题设置权和讲故事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知晓度和认同感,让全世界听到中国人讲的有关自己的民主故事、自由故事、人权故事和法治故事,让世人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

3、做好国家营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我国的硬实力,但西方媒体渲染的所谓中国商品倾销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国家营销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西方国家运用经济的、文化的方式,以各种产品和服务为载体来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其方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具体而言,以国家形象推广为核心的国家营销包括:打造国家形象文化产品,其中既包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也包括国家形象建设者如政府、企业和国民所应具备的品格;明确国家形象品牌定位,或创新、或严谨、或时尚,建立国家品牌;拓展国家形象传播渠道,政府间交流、民间交往、媒体宣传、商业运作以及各种社会活动都可用来推动国家形象建设。

下载精心打造煤炭行业清廉文化软实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心打造煤炭行业清廉文化软实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着力打造妙峰山镇文化软实力——2011京西发展博士论坛有感在门头沟区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建设门头沟新城区,实现经济社......

    浅谈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浅谈文化软实力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 其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

    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

    浅谈文化软实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什么是文化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09金融 曾小芬“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关键词,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硬实力”是指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

    文化软实力(范文模版)

    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摘要】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目的是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底蕴向世界展示"中国品格"和改善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世界扭曲了的中国形象,......

    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文化软实力(范文大全)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