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分析

时间:2019-05-14 22:5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分析》。

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分析

阅读教学教什么 肥东三中 杨正霞

叶圣陶先生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

读了叶老的这句话,我一直在思考:我的语文课老师当年教了我什么?今天,站在讲台上的我,又教给我的学生什么了?

回想自己从小学到师范,每一年都要学两本语文书。老师给我们补充的关于鲁迅的故事记忆如初,但何如给我们分析闰土的,我却记不得一丁点;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诗文至今仍能一字不漏的背完,但老师如何给我们分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活动时读的小画书,不仅读了那些书如数家珍,书中的人和事也是了如指掌,甚至那个故事在书中哪一页也历历在目,但老师教过的语文书中,好些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不禁想起在初中时,一节语文上,语文老师提问一同学:都德为什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当时我们的同学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说出来,语文老师感叹的说了句:“哎,看来我昨天教了一节课,白教了!”看着同学尴尬的表情,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笑什么?笑同学在课上不专心听讲。可我当时专心的听了,也把老师的分析一字不漏的记下了,还花了一晚上时间背诵,后来复习时,那一次不是看了一遍又一遍,可如今,我还记得吗?语文老师是真的白教了!

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又教给我们的学生什么了呢?前不久,我刚听了一位语文老师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安徒生的《丑小鸭》。上课一开始,老师就问道:“同学们,你们读过安徒生的《丑小鸭》的请举手?”哇,全班同学的手如小树一样瞬间都立了起来。有的同学还兴奋的喊着:“我读了好多遍!”。老师又问道:“你们喜欢丑小鸭吗?”这一次,声音如刀切的一般:“喜欢——”,异口同声呀!老师的情绪也被感染了,顺利的进入到了检查预习的环节。老师在PPT上打出了一组词语,请了三个学生试读,学生读的都很准确,老师又让全班同学齐读了一下,每各词读了三遍。进入了课文内容教学环节,老师在PPT上打出了一张表格,布置了学习任务:“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大家怎样对待它?”学生接到了学习任务,开始在文中紧张地寻找,填写。几分钟过了,老师开始订正学生填写的表格内容,凡是学生说的和课件上归纳的用词有出入的地方,都被老师一一的纠正了过来。订正结束,老师分别请了三个同学读表格里填写的内容(学生是三组,每组一人),然后又让全班同学齐读了一遍。这个环节,我看了一下表,共用了23分钟。接着老师问道:“大家从刚才我们读的内容里得到了那些启示呢?”不知为何,班级里的气氛一下变得凝重一起来。过了约两分钟,一个同学被老师叫了起来回答。显然那个同学不知该如何回答,但他很聪明,在老师的引导,很快就说出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接下来的几个同学无一不是围绕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句话转。我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的神情是庄重的,表情是严肃的。在几个学生回答后,老师也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她声色俱厉道:“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像丑下鸭一样,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们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随后,PPT闪出了几个大字“是金子总会发光!”。老师再一次要求同学们大声的把这句话读三遍。40分钟在同学生整齐的诵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余音里结束。下课后,我悄悄地问了一下在我身边的一个小女生:“你喜欢丑下鸭吗?”“喜欢!小时候,我读了好多遍!”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了我,我看到她眉宇间的陶醉。“今天课文里的丑小鸭,你喜欢喜吗?”小女孩一下子谨慎起来,不好意思的笑了,“没有小时候读的丑小鸭有意思。”为什么?同是安徒生的《丑小鸭》,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呢?

新课改已进行十几年了,但眼下,我们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在坚守“讲读教学”。“讲读教学”,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讲”。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这个问题不难验证,看看自己班里,语文成绩拔尖的,那个不是爱阅读的。而初中语文老师们扛着中考的大旗,忍者嗓子冒烟的危险,在课堂上声嘶力竭的“讲”着。殊不知,我们“白教”了。

为什么我们“白教”了?究其原因,是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要求落实“不到位”。

关于阅读教学的任务,2011年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对初中阅读教学是这样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再400万字以上。”

纵观我们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文朗读不到位,课堂上很难听到朗朗书声,反之,学生记笔记的沙沙声到不绝于耳;赏析指导不到位,课堂上,老师的分析替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老师的结论终结了学生的思考;阅读兴趣培养不到位,阅读教学中抽象的概括多余具体形象,读书味同嚼蜡,何来兴趣;阅读能力培养不到位,学生在阅读时过于走马观花,阅读不够详细,以至于很多细节都被忽略了,阅读时需要我们眼、儿、口、手、心,跑马式的阅读,他们的五官也用不上;课外阅读量不到位,很多老师都把学生看课外书认同为看闲书,对于大纲规定的必考名著,老师们也不会给学生阅读的,他们总是把名著里的知识点制成填空或选择题,然后把答案告诉他们,让他们死死记住就算读过了。

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忽视了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浪费的不仅是学生的时间,更是生命,对学生长远的发展不利。

细细研读新课标,我个人认为,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能力,阅读的习惯。

一、让课堂成为阅读教学的阵地

一位当代语文教师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天天一个嘴脸的讲析模式,教师总是习惯于把什么都咀嚼细了喂给学生,在细琐的环节上细研细磨,无意义的重复太多,往往令人生厌,听得学生透不过气来。”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是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是人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培养人阅读能力的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和生长,没有了阅读,也就不存在学校的学习活动。

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

二、让老师成为阅读教学的推手

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课时最多,教师投入的精力也最大。

三、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奴隶”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阅读教学。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无论课内课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帮助是非常关键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模式中跳出来,在阅读中与学生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者.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一时一地的语文成绩的提高确有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对学生长远的发展不利。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是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技能。阅读是人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培养人阅读能力的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和生长,没有了阅读,也就不存在学校的学习活动。

正是因为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培养人阅读能力的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来展开的,语言知识的传递、情感态度的发展及写作技法都可以融合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课时最多,教师投入的精力也最大。可以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枢纽。因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所以当前针对语文教育“高耗低效”的指责其实也主要是对于阅读教学的指责。早在1978年,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①吕叔湘先生讲的“咄咄怪事”其实在二十年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位当代语文教师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课堂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天天一个嘴脸的讲析模式,教师总是习惯于把什么都咀嚼细了喂给学生,在细琐的环节上细研细磨,无意义的重复太多,往往令人生厌,听得学生透不过气来。”②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程式化”、“封闭化”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阅读教学的效率仍然不高,活力仍然不够。

要打破阅读教学的这个瓶颈,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更要紧跟时代步伐改进并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客关系。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课堂上都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很少顾及学生的想法。因此,需要转换师生之间的主客关系,让学生逐渐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就是说要把阅读归还给学生。传统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注重教师的权威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存在,不少教师以单纯的阅读破解、解释结论封杀了学生无限的阅读体验的生成。许多所谓的阅读教改尝试,也只是在确立了阅读标准之后,让学生戴着镣铐去跳舞。这一切,都是仅仅把文学作品作为教师用来进行知识传授的载体,把它视为对所授知识的一种论证,忽视了文本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主客关系,首先就需要转变教师权威至上的传统观念。

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恢复、重建经典文本的作者原意,一直是语文课阅读教学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方法论,认为文本(课文)意义是已定的、永恒的。教材一次次变更,师生一代又一代,惟独文本意义的解释永远不变。这些解释作为一种历史存留,我们自然是应该理解与继承的,然而把它看成是先在的、无需读解的“真理”传授给学生,就会僵化学生的头脑,使之失去探索的兴趣和阅读的创造能力。文本的意义不应该是先在的、确定的,更不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永恒的结论传递给学生。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在不同时空,由不同的读者来阅读,意义就会有所不同。’社会时代是解释的起点,哲学家克罗齐说:“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③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与解释,也总是从当代视界出发,并应用于实践,因为读者生活在当代,受当代思想意识和生存状态所制约。譬如对《愚公移山》的读解,在当代,学生会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提出让愚公搬家,保持生态平衡;或者开发旅游,让愚公们富起来。历史留存的文本,所以生命不老,就在于一代代不断地读出新意。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意义的创造活动.在接受文本所提供的意义的同时,必有所思、有所问,继而便会有所引申、发挥与创造。如果牌生一味死读,只能成为书橱、书奴,失去创造能力。阅读是一种体验,最具个人性特征,由于

阅读教学中“读”得重要性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将本属于学生的时间过多的用于讲解分析课文,而忽视了应让学生充分阅读。由于学生读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熏陶,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新课标》及教材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新课标》及教材是我们施教的根据和主要材料,老师应充分把握基本要求,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葬礼”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从而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其中原因的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第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读。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四、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书读百遍”“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堂课40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

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五、课后练读

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但课后还应巩固训练。即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课后练读重在把课堂上的朗读方法放在课后再做练习。通过课后练读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的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有些讲不清的词句、说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可以表现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位臵。它不仅让学生习得一些文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获得贴切、深刻的文学体验,并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丰富情感,更新与拓展生活,提升生命价值等。阅读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审美体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身个性化的阅读,而非教师的“一叶遮百树”的模式教学。而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已经成为现今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在当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阅读教学忽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过于走马观花,阅读不够详细,以至于很多细节都被忽略了。

二、阅读教学中抽象概括多于具体形象。阅读能力其实就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文字处理的感知和理解,是对全文内容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情境无一不是寓于语言文字处理之中。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正确地理解,只能来自对语言文字的具体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性上理解课文的内容,首先必须具体、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目前我们所选的教材仍具有一定的政治说教功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太远,很难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生在教材上不得不看的文章有些已经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课外经典文章却得不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难以领会到精髓。对于乡镇中学生来说,还是应该对语言文字的意义进行具体,形象的分析之后,再进行抽象与概括。但是,目前的阅读教学往往超越这必不可少的感情认识阶段,直接便进入理性认识的过程。对课文的理性认识,一般都体现了理解的结果,我觉得更应该重视理解的过程。而阅读过程,则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字处理的分析和理解上,这一过程最具语言教学的特点。最精彩的,最生动活泼的,最名副其实的教学主要则应体现在这一过程中。

三、长期的被动式接受课堂,导致学生们形成了思维惰性和思维惯性。在我们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动的一面,教师“喂一点儿”,学生“吃一点儿”,有些学生甚至在没有读懂文章的情况下被迫地记住了一些“僵死”的答案。他们习惯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理解,宁愿在课堂上做“书记员”,也不肯开动自己尘封已久的思维之窗,阅读能力提高比较缓慢。因而试卷上所反映出的阅读部分高失分率,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难逃其咎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现象分析

爱因斯坦:“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来是素质”。

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生变成阅读的“奴隶”。(语文教学要把学生的兴趣留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断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

一个人,一旦成了阅读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

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把时间还给学生,不要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所谓天才,是那些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就没有天才。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作为语言,它主要是交际工作。语文课标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文章: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把文字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成“串”。因而,文章更多的是人文性。

阅读,文章是阅读的对象,是“披文得意”,即通过语言文字,获取文章中的信息。

文章一旦被选进了教材成了课文,他的身份就不一样了,它就成了教学内容,就有了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因此,阅读教学不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要关注形式意义——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即不但要“得意”,还要“得文”,并在得意得文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培养阅读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

潘自由先生一再说: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钱正权先生一再强调:不要把阅读课上成阅读理解课。如果只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什么办法也比不过讲解法,讲解法最便捷,最省时省力。但这样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兴趣和习惯就无从谈起了。

语文教学的“越位”现象,“不到位”现象更为普遍。吕叔湘先生说:要开发课外教学资源。“课外书”是最要的课外教学资源。

凡语文水平好的,无一不是喜欢读书的人。

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是有自己的课程的,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

著名学者陶继新先生说: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写作就有了话语基础,就不再成为困难之事。现在很多学生,包括一些教师,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捉襟见肘,关键是读书不多,特别是读经典不多。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如果拘泥于教材文本,肯定教不出有水平的学生来。只有在学好课文的同时,又“海选”一些经典进行诵读,才能真正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课标语)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课标语)多读书,少做题。才是正道(课标)

“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课标)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课堂上师生对话要有实效性

案例背景: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而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一、虚假对话

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二、精英对话

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

综观以上现象,试问:何谓有效对话?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以下案例来源于本人执教的《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案例描述:《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学习,大多数学生觉得繁琐无味,理不清的字词,释不完的句意。一开始我也想因循掌握字词、疏通文意、品析人物的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在讲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应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慷慨陈词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与秦王同归于尽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的课堂„„

生1: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一下子全班炸开了锅,很多学生在喊:“随时可能会死”,一生干脆站了起来„„)生2:反对!唐雎说完话后就“挺剑而起”了,表明他已经想要和秦王拼个鱼死网破了。师:唐雎到底只是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呢,我们首先看看,他怕死吗?生3:唐雎不怕死,文章第一小节已经说到“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已经不高兴了,此次出使秦国本身就带有一定危险性。生4:唐雎不但不怕死,似乎还有点故意激怒的味道呢,因为他说“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口气很强硬,让秦王“怫然怒”。师:秦王好惹吗 ?他是怎样一个人?生5:骄傲自大,蛮横无礼的一个人。师:那面对秦王,唐雎退缩了吗?生5:没有,而是非常冷静沉着,和秦王正面交锋。师:秦王的反应怎样?生6: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色挠,长跪而谢之”。师: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当时的唐雎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是吓唬吓唬秦王还是真的想和秦王同归于尽,但从这场智勇斗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唐雎?生7:很有胆识!生8:智勇双全!生9:不畏强暴,有勇有谋!案例分析:

(一)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变动。”(《给教师的建议》)。在案例中,原本打算在逐段分析内容的同时品析人物性格,但由于一个另类声音 “老师,我觉得唐雎不会真的去死,他不过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打破了按部就班的课堂,引发学生对“挺剑而起”的争论,如此一来不仅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中唐雎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逐渐饱满、立体起来,学生对唐雎这个人物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了。

(二)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问题引导。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事实上很难下定论这到底是古人的一种外交技巧和智谋还是他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因此我觉得没有必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身纠结不清,我另辟蹊径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唐雎,到对话结束,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感受到唐雎那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对话中,教师依然不可放弃的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这个重要角色。

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期盼有效对话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产生活力,显现魅力。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 “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 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 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编辑短评:

作者对于《 <论语>十则》的教学确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还有教学反思。课改需要这样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会教书又会作文的老师。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与评课,本人认为在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既要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又要谨防流于形式。我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从以下案例《春》予以肤浅分析,愿与同仁共勉。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一方面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方法指导下,不断有“疑”,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便是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因此,在这节课里,我便设置了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根据“两名同学介绍的背景,结合这首诗的标题,大家想一想,这散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这种对“春的喜爱”’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能不能举例说明?”通过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欣赏了本文美的情感,离突破本文难点又前进了一步。在把握这首诗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继续设疑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这篇文章‘美’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还美在它的语言它的富于音乐性上。请同学们就这两点做简要分析。”这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学生的回答,更突显出学生对这节课的难点——朱自清的散文风格:节奏整齐、押韵和谐;音节抑扬、结构反复;语言清新、流畅自然;比喻新鲜、准确生动——的掌握更进一步。

教师的设疑犹如溪水中的踏脚石,但想要真正度过溪水,就必须依靠学习者自己的努力。这就是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的自主探究意味着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学习;也意味着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教师、教参的依赖,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变得独立和有所创造,这正是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具体表现和创新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有关情况调查及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有关情况调查及分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课程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让学生全面发展,又要凸显个性,尊重差异,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了切实搞好我校《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课题组在我的主持下于2011年12月——2012年3月在永顺一中、永顺民族实验学校和勺哈乡初级中学和勺哈乡中心完小对师生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我采取的抽样调查,学生的调查在上面各学校的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中进行,并抽取130人的问卷调查时行分析;教师情况是在以上各学校共走访了22位老师。现就调查有关信息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调查结果

(一)教师走访的有关情况

72.7%的教师对于语文课表现一般,9.1%的老师选择了“不喜欢”,有18.2%的教师说是喜欢的。老师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63.6%,有时用占36.4%。在授课前27.3%的教师选择了“部分预习”,72.7%的教师认为学生课前不预习。所有的走访的教师都认为现在的学生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说得太少,所有的走访老师无一例外地都同意语文教材教学和生活实践联系得太少,都认为只有个别学生拥有工具书。54.5%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作业布置时,会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不同,27.3%的教师偶尔注意这个问题,18.2%的老师从来没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对于“你是否同意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如举办讲演比赛、辩论赛等,为培养语文能力拓展空间”这个问题,54.5%的教师同意,45.5%的教师选择“一般”,他们不是不同意,是认为搞这些会添麻烦,增加更多的工作量,活动搞多了正常教材会授不完。关于“你是否同意当前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这个问题,36.4%的人同意,45.5%的人表示为一般,还有18.2%的人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对于终身学习的问题,只有18.2%的老师在不断充电,45.5%的老师偶尔为之,36.4%的老师根本没有主动学习。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什么?回答最多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作文教学;教的和生活实际相悖;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不听,不动脑,不问。

(二)学生调查的有关情况

1、对语文课的喜欢与否

调查发现,64.6%的学生喜欢语文课,13.1%的学生只是有的老师上课时喜欢,20.1%的学生表现一般,还有2%的学生明确表态不喜欢上语文课。调查还中发现,差不多有70%的学生不重视或不太重视语文科目。理由是学习语文,成效不太明显的。数学、物理一天不学,一节不上,一个公式定理不懂,做题就吃力,学习就衔接不上,而语文旷课一天、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对自己的学习影响不大或根本没什么影响。

2、对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方式

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有30.8%,师生共同探讨的占43.8%,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有11.6%,以学生读为主,教师适当讲解的有13.8%。就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的问题,老师有时用的占17.7%,教师只在公开课使用的有7.69%,老师不用的占74.6%,老师经常用的没有。

3、对于教师的相关情况

老师的类型有:民主型、严格型、宽松型(朋友型)、知识渊博型、幽默型。学生喜欢而言,喜欢幽默的有78.5%,喜欢宽松的有66.2%,喜欢知识渊博的有45.4%,喜欢民主的有30.8%,喜欢严格的有18.5%。涉及到老师的教学技能有两个问题,一是:语文课堂上,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A选项“课文内容大家都懂了,教师还在大讲特讲 ”有26.1%,B选项“一堂课,教师提问很多的问题”有60.8%,C选项“教师匆匆忙忙走进教室,没有准备好就上课 ”有14.6%,D选项“课中,老师突然停课,长时间训诫一个或多个学生”有29.2%,E选项“下课时,老师还有好多内容没讲,总是拖课”有20%。F选项“没有以上情况”有5.38%。二是:如果你认为上语文课很枯燥,主要原因是什么 ?A选项“老师讲的内容我听不懂 ”占据10%,B选项“老师上课形式单一,老师过多的提问和讲解”占26.9%,C选项“其他”占26.9%,D选项“老师语言太乏味,缺少吸引力”占13.1%,E选项“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枯燥无味,离我们生活远 ”23%。

4、有关学生的情况 就工具书的调查,学生没有的有24.6%,学生有,但很少用的有46.2%,学生有,经常用的有21.5%,学生认为需要工具书有老师讲的有7.7%。就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以听老师讲为主的占38.5%,常处于思考感受中的占16.2%,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的19.2%,经常走神的占22.3%,根本没听课的占3.8%。对于“现在学生读得太少,写得太少,说得太少”的问题,13.8%的学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26.9%的学生同意,表现一般的有36.2%,只有23.1%的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实际上的调查中,90%的语文老师苦不堪言,他们认为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积累更多的素材,扩大阅读面是少不了的,只有仅靠几本语文课本、几节语文课是满足不了的。而在课外阅读方面,普遍存在家长反对看小说等书籍,老师也不支持。而学生95%的都在课外看漫画一类的书,一部分看流行的穿越、言情之类的,这些书都全是盗版的、粗制滥造的,对于写作没一丁点好处。

5、有关作业情况

对于“教师是否考虑到学生能力差异”这个问题,经常考虑的占26.2%,偶尔考虑的占49.2%,从不考虑的24.6%。对于语文老师的作业形式,抄词的有13.8%,做练习册有62.3%,造句或作文的有8.5%,布置课外阅读的只有15.4%。就最讨厌语文老师作业而言,作文占了30%,写日记占了23.8%,做练习册占了10%,其他占了36.2%。

6、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95%的语文教师不喜欢上写作课,因为自己既缺乏写作经验,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上批改作文也是很伤脑筋的事。98%的学生也不喜欢上写作课,他们认为好多语文老师上作文课讲解得太少或者讲的对自己写作没有多大帮助,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更多是写一个题目就算完事,让学生听到写作文就头痛。

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1、得过且过,教师没有行动

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及个人素养等原因,教师上课和对课程改革缺乏热情和激情,得过且过,把教书育人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

2、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

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生活实践,这是极其有害的。直接的社会实践,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而且对学生意会大量的语文模糊性知识,对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现在学生识字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很少看书,或是根本不看书。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和实践,对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养成都是致命的。

4、重术轻人、偏离培养目标

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僵化化、能力训练机械化。

阅读教学程式化: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多余的板书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削弱了、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文教学僵化化: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背范文,教给学生一些套路,让学生去套,搞得学生一写作文,就翻出作文书找范文。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无灵性,学生在作文里表露的也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导致学生说假话,虚情假意,作文就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了无新意。

能力训练机械化:题海泛滥,机械操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都让题海淹没了,教师成了解题“操作工”,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人”。学语文,一个“练”字怎样代替“学”呢?

三、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创设乐学的情境

3、课堂教学的方法多元化

4、进行课程拓展

(二)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给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机会

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计的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跟随老师的思路动脑、动嘴、动手。

(1)设置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思考

要让学生动脑,就是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语文备课时就针对第一节课的知识内容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贯穿在观察、引探、分析、总结规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针对问题去思考,只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积极思维,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来,这样学生对新知识才能够“记忆深刻”,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

(2)课堂上动嘴、动手,让学生集中学习精力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语文复习中,不要求学生一一回答,这样比较省时有效。在课堂上,另外,我发现一部分同学怕单独答题,觉得答错了很愚笨,别人会笑,而一齐答题时,就敢大胆的回答。我观察到在课堂一声不吭的同学学习效率低,容易走神,思维不活跃,把自己置身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习没起色。培养这部分同学开口答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经常提醒,督促每堂课让绝大多数同学动嘴答题,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动手,就是要学生适当做笔记,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3、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鲜感、直观感,刺激的新颖和变化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保持刺激的新颖和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首先,注意对语言的润色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在讲重点、难点、疑点时,需要学生思考,应稍停顿或拖长语音或者提高语气,通过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引导学生重视并诱导思考。语文教学的感召力也来自教师语言的风采。教师如能运用精练、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运用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经典和警句,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其次,注意教学的直观性

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注意力能够集中,但持续时间不长,好动、急躁等身心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直观、文字直观、实物直观、电化直观等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特别是录音、录像、投影、漫画、多媒体等电化直观手段,能够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素材,强烈地吸引学生,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且有利于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也就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内容。

4、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装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③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借助录音、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化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为声、像、图文教学,在更加生动、直观地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方法多元互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久之,必然对被动接受知识产生厌倦,缺乏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方法,是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模式,采用“讨论式”、“启发式”和“自主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传授的课程感兴趣。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自己,就要注意塑造自身的形象。广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高尚的人格是教师形象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思维方法上影响学生,而且以自己的整个人格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下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到位”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案例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速读......

    制度执行不到位原因分析

    制度执行不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 本文认为,影响执行制度不到位的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即:制度监管不到位;责任部门不作为,缺乏严格细致的处罚机制;老好人思想作怪,思想教......

    基础护理不到位原因分析

    1.1 护士的职责界定问题 医院内辅助支持系统工作不到位,临床各类药品、物品的领取、标本和报告单的送取,带病人去检查、网络化管理后的微机输入等大量非护理工作全由护士承担,......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语》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语》教学在各语文网站的“论坛”上,经常看到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的帖子,理由无非是时代久远、学了没用、枯燥乏味之类。也有语文教师向我说倾诉过同样......

    初中语文《心声》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3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张洪海 七年级下半学期进行了语文的模拟考试,试卷中出到了古文《赵普》,里面有这样一道题:赵普晚年手不释卷学习《论语》,请你写出《论语十则》中的一......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4(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寻求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对话” 义合中学 李爱林 案例背景 苏格拉底与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3500字 背景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