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复习要点(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4 22:0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新理念》复习要点(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新理念》复习要点(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教育新理念》复习要点(xiexiebang推荐)

教育新理念

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戚怀云

第一章

课堂教学的革命

第一节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赋秉性:

1、“创新”释义: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就个体而言的,而不是与别人比是否有所创新

从个体思维发展的角度看:一名小学生发现了他个人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创造力”释义: 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

二、创造始于问题:

1、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2、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

三、问题意识是天生本能: 现象:

所有孩子第一天走进学校的时候,面对老师的提问:

第一次:50个学生举起了100只手,这时,老师说:“同学们,要学会举手的正确方法,只举一只手,另一只手请放下来”

第二次:50个学生举起了50只手,不仅高,而且左右摇晃,这时,老师说:“举手要有正确的姿势,手臂不要离开桌面”

第三次:50个学生举起了50只手,但手臂放低了很多

反思:我国当前的教育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为什么使学生探究的兴趣越来越小,问题越来越少,性格也越来越循规蹈矩?

四、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现象:

我国教育的特点: “去问题”教育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老师通过讲解、提问、作业等方式消除学生的一个个问题,最后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

美国的教育特点:“问题”教育

学生总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反思:

在我国,学生虽然学懂了知识,但却失去了思维,为什么?

在美国,学生的知识量比同年龄的中国学生少很多,但学生的创新思维 能力却比中国学生强很多,为什么?

第二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

一、世界是综合的

人们为了认识世界,非常聪明地将世界分割开来,进行抽象分析 但是,不能只有分析没有综合,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总是浑然一体的,任何事物总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相存的

二、高分低能的本质

1、高分低能的本质:知识的割裂,表现在: ①学科割裂 ②知识与实践割裂

2、学习与运用的完美境界:

在运用时,能够调动他所具有的有限知识,当他觉得知识不够时,能够及时补充

三、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

1、当代科学发展的特点:

在学科交叉、重叠的地方产生重大突破

2、当前社会最活跃的人才:

3、当前大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专业概念越来越淡化,基础教育上移

4、综合教学的关键: 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节

研究性教学

一、研究释义:

1、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①内容

②思想、态度、方法

2、研究与学习相互依存: earning

study →

research 接受性学习

学术性研究

①从学习的角度,带有研究性的学习②从研究的角度,带有学习性的研究

3、研究性教学的心理基础:好奇心

4、研究过程:

发现问题 → 形成假设→ 验证假设→ 撰写论文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是开放性的、非标准答案的

2、需要综合运用知识

①传统教学采用分科教学法,时间越长,越是背离真实世界;研究性教学是从问题出发,是调动、综合各科知识的活动,而且常常要求学生去寻找、添加没有学过的知识

②传统教学中的作业是根据已有知识编制的;研究性教学中的作业是根 据问题需要展开的,这也决定了需要运用综合知识

3、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助学习①是有计划的,但不是唯计划的

②问题常常自发地产生于学生中间,是社会生活化的

三、确立课程意识:

教学论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 课程论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第四节

追逐前沿知识的教学

一、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严谨的思维,但对于创新思维、对于接触科学前沿却成为障碍

跳跃式学习: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有选择地学习,构建个性化的知识

因此,循序渐进必须与跳跃式学习相结合。

二、直线教学与散点教学

直线教学:教学内容是完全安排好的,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既不能跳过也不能旁骛。

散点教学:不是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三、不直接回答问题

不把灌输现成的知识作为重点,而是启发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

第二章

学科教学的新视野

第一节

反思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对科学的对立

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同时也是研究自然规律的方法。分为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内容: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1、科学知识 传统知识观的特征: 第一,知识是预设的 第二,知识被认为都是正确的 第三,知识是人格化的 传统知识教育的特征: 第一、被动接受的

第二、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记忆过程 第三、知识的学习带有社会强制性 传统知识教育的影响: 第一、重结果甚于重过程 第二、重标准答案甚于重智慧开发 第三、重教育者对知识必要性的看法甚于重社会、市场对知识的需要 第四、重稳定的知识甚于重新兴的知识

2、科学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两种思想: 第一、把知识本身作为目的

第二、把知识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学方法为目的 当前教育的弊端:

使学生掌握了某一学科的许多知识,却不懂得该门学科的科学方法。每位教师不妨自问:自己所教学科的独特的思维方法是什么?

3、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

科学的特征:

第一、拒绝权威,更是拒绝权力 第二、拒绝意识形态 第三、是发展的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区别: 第一、科学知识强调的是确定性 第二、科学精神强调的却是不确定性 科学精神的内涵:

第一、强调怀疑的、批判的和创新的精神,就是要善于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

第二、合作意识

第三、超功利的精神、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不为任何非科学的压力所屈服

二、科学对科学教育的呼唤

1、传统教育观: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心理“统觉观”:

①人类经验中一切新东西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是对过去经验的挖掘或补充。

②观念和经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统觉团”,其作用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

教学观:

①传统教学“三中心” ②四步教学法: 明了:给学生讲授新知识 联想: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 系统:知识归类

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

2、现代教育观: 代表人物:杜威 “思维观”观: ①发现问题

②思考问题的性质和特性 ③设想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④通过推理确定哪一个假设能解决问题 ⑤通过观察或实验,证实推理是否可信 教学观:

①“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在做中学” ②现代教学三中心 ③五步教学法 a设计问题情景 b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c查找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

d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e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 现象:

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

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

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 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反思:

中美两国关于教育成功的不同衡量标准,造就了不同质量的学生,这说明我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应该进行哪些改进?

第二节

开放的数学教育

一、“开放”释义:

1、在思维上求异

2、在空间上拓展

二、数学学习的目的:

面对不同的数据或条件,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构思,建立起不同的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节

理解文科教育

一、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

1、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人文学科探求的是人生生活意义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人文学科追求的是生动性和丰富性

3、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人文学科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

4、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强调客观事实,人文学科强调主观感受

5、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人文学科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

二、文科教育的价值:

1、是精神享受的过程: ①文科课程应该是欣赏课程,在欣赏中感受,在欣赏中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例如: 哲学在于欣赏哲人的思想智慧

语文在于欣赏人性的多姿多彩、语言表达的精美 艺术诉诸人们感官形式的欣赏 ②文科教学的实际情况: 工具价值压倒了目的价值,例如: 文采飞扬的语文课变成了生词抄写课

真情实感流淌的作文课变成了八股格式的模仿课 灵智生辉的哲学课变成了1、2、3的背诵课 音乐课变成了乐谱记忆课 美术课变成了横平竖直的训练课

2、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①文科课程应该表达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具体体现在:

尊重生命的存在

尊重人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性 ②文科教学的实际情况:

文章被分解为生词、段意、大意、中心,“魂”没有了,字词句章成了目的

3、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人类只属于能够不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类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体能的、智慧的、精神的极限。这种超越精神就是获得更大自由的精神,这种追求超越极限的过程就是自由精神的追求过程。

学生在接受文科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感受这种自由精神。

但如果一篇文章被切割成了字、词、句、章,而丢弃了它们的灵魂,那么学生从哪里去感受这种自由精神呢?

三、以人文精神进行文科教育

1、文科教育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 ①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教材是体现教育思想的工具,是体现某种教学内容的例子,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

它是学习的向导,是开阔视野的镜子 ②文科教育的过程:

a感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品的风格和情调

b理解: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c表达: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 d获得精神自由

2、文科教育是多样性、个性化的教育

文科本身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文科教育承认多样性、认同个性化

3、文科教育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 文科教育基本任务: ①字词句章、谋篇布局

②整体感悟、理解、表达、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不得以词害义

第四节

提升美育

一、美育不是德育

1、道德与美的区别:

①道德具有强烈的客观性、确定性;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不确定性 ②道德是理性的;美是非理性的

2、德育与美育的区别:

①德育重在说理和模仿;美育重在感受和领悟

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是明确而标准化的;美育则要告诉人们:美的本质是多元化的,美的生命力来自于审美对象的与众不同

③德育具有强制性;美育鼓励人们自由放纵、驰骋想象,随心所欲 ④德育具有功利性;美育不带任何功利性

二、美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美的精神 美育的目的:

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孕育一种 美的精神

1、感受:所有对自然的感受,都是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的感受,如何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是美育的基础

2、情怀:是以感受为基础的,但又是对感受的提升

3、境界:审美的最高境界是超功利的境界,人生而具有追求美的天性,具有摆脱功利、超凡脱俗的意向,美育的人物就在于引导、升华这种天性进入美的境界

4、精神:崇尚美、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

第五节

把握信息技术教育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个性化

2、信息技术的人机互动模式,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程度等给予及时反馈,以便学习者掌握情况、进行调整

3、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念,是面对面的教学活动退居次要地位,知识与长者或德者分离,智慧与人格分离,师生尊卑差异消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二、网络时代的教师

1、使知识转化为智慧

以前,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做;今天,教师启发学生,世界可能是什么样,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

2、使文明积淀为人格

人格不是教导出来的,更不是信息技术传递出来的,人格需要人格的濡化,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文明能否积淀为人格,需要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

第六节

走进体育

一、体育释义

1、体育精神:是一种强力的冶炼,是一种冒险精神的培养,是一种运动习惯的养成

2、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①体育不同于达标训练,如果体育围绕达标展开,就把体育引入了应试教育

②运动不同于体育,没有运动就没有体育,但并不是有了运动就一定有体育

③体育不能仅以安全为前提,也不能延年益寿 ④体育不是惩罚的手段

二、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

1、人类原始动力 希腊文明认为:

人的本性:一半是野兽(自发性、攻击性、情绪性),一半是天使(预定性、理性、克制性)

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以保持动物原始动力的冲动,而又纳入文明的轨 道

2、原始动力的特点

①自发性,在潜意识深处经常决定或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打破我们自己建立的规范,而体育活动可以使自发性得到释放又不产生破坏性

②攻击性 ③情绪性

第七节

感悟艺术教育

一、艺术教育的任务

1、使受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某一艺术所蕴涵的基本意义

2、从艺术语言中获得共鸣、间接抒发自我情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二、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的方法

听懂或看懂:就是能够理解、感受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建筑等艺术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和意境

三、用艺术语言进行艺术教育 艺术的核心:情

艺术语言的本质:抒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艺术教育的本质:传情

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有没有打动学生

第三章、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一节

知识增长方式的变革

一、知识加速度增长

1、知识总量迅速增加,呈现出一种加速度的态势

2、知识更新周期缩短

二、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逐步成为知识增长的主要形式,成为科学创新的主要形式 知识综合化的主要方式;学科交叉

知识综合化对教学的影响:不强调分科性,强调跨学科性、综合性

三、理论迅速向技术转化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必然道路: 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技术转化→市场开发

四、知识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1、文字出现前:口传耳授

2、文字出现后:间接的、历史的交流

①文字记载在贝壳、钟鼎、竹片、丝帛上时,读书很贵,是少数贵族的享用品

②活字印刷及纸张发明后,阅读成本降低,文化走向老百姓

③电子通讯的发展,文字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历史的、间接的传授

④信息技术、网络化给人提供了无所不包的信息,可以载任何时间、任 何地点学习任何知识

第二节

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传统教学中的几个观念:

1、循序渐进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3、专业对口

4、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二、现代教学方式的变革:

1、从循序渐进向构建个性化知识结构转变 ①追逐学科前沿

a、必要性:不追求学科前沿知识,就难有创新

b、可能性:知识的前沿性与知识的难度不成正比,并不是“打好了基础才能建高楼”,并不是要把历史知识学完了才能掌握前沿知识

②建立个性化知识结构

a、必要性:知识是无限的,个人能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使自己有限的知识具有比较优势、具有发展特点,必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b、构建:知识是具有内在结构的,同时,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并不是等值的,具体到每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等特点,形成有利于自己的知识结构

2、从接受性学习向探索性学习转变 ①学习成败评价标准的转变: 分数高低→是否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 学习方式的转变:

接受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从线性学习向T型学习转变

1、线性学习:学习是一条通向未知的射线,是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线性过程。

2、T型学习: “T”的含义:

“T”的“横”代表横向思维,常用在组织、协调、沟通、管理等方面,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从生理学上来讲主要使用右脑来实现

“T”的“竖”代表纵向思维,常用在某一专业学科、某一专业领域朝纵深发展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从生理学来讲主要使用左脑来实现。

“T”型学习: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四、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

1、学会运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

知量总量的膨胀,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我们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到知识的重复上。

现在是网络时代,知识无处不在,任何世界、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任何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花太多世界去死记硬背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五、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

1、社会品质与学习品质是一致的,社会活动只要不过度,不仅不影响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2、在社会活动中可以提高自信心和责任心

第四章

素质教育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一、定义: 素质教育:是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专长,使他们的需要、兴趣、爱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专长得到充分展现和发展的教育。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及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立足点: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和专长 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目标: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及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

1、当前教育的缺点:

①学生升学压力太大、学得太苦太累,普遍有厌学情绪 ②学生学习被动,自主性、创造性低

③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 ④学生实际社会生活能力差

2、素质教育的理想:

①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不仅是教育理想,而且是社会理想

②倡导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这不仅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而且是民主的基本理念

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蕴涵了多方面的发展潜能,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也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④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较好结合,即要有统一的标准重视基础性,又有不同的评价方案,重视多样性

三、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

1、强调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

①应试教育把分数和看着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

②素质教育把学生看做能动的主体,主张立足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并不是要取消分数与升学,分数与升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只不过它不是目的而是结果

2、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主张根据学生千差万别的自然本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个性的发展

3、强调可发展性

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

4、强调大众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

1、学生好学、乐学;教师喜教、乐教

2、学生学习压力主要是学习内部压力,而不是分数压力、升学压力;教师的压力主要是学生挑战的压力,而不是学生分数的压力

3、师生关系不是“警察与小偷”式的紧张对立关系,而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五、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性与操作性 现实性:指素质教育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 操作性:指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

六、对素质教育的几种误解

1、把素质教育误解为非知识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或忽视知识教育,而是主张对“教”与“学”进行深层改革

2、把素质教育误解为非考试教育

考试具有的诊断功能、选拔功能,是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的,不过,素质教育主张对现有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目的、考试形式进行深层改革

3、把素质教育误解为非升学教育 基础教育的两大任务 ①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 ②为就业做准备

升学对素质教育而言,不是目的而是必然结果

4、把素质教育误解为课外活动 教学改革成功的标志:课堂教学是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课堂同样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5、素质教育有统一的模式

素质教育应该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环境、内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第二节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一、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

1、知识的加速增长、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 要求我们把接受性、积累性学习转变为探索性、发展性学习,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2、知识综合化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要求我们注重学科交叉、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

3、知识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对人才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 要求我们掌握信息技术,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国际性的要求: 要有现代国际观念,要有国际沟通的基本技能

二、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体系

1、知识经济的本质

将知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呼唤教育创新体系 ①更新人才观念 ②更新办学评价标准 ③打破单一教育体制 ④改革落后的课堂与教学系统 ⑤培养新型教师

三、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社会人才观

树立新型人才观:以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标准

四、以创造性应变能力为本位的个体人才观

1、人才成长相关性最高的因素: 创造性的社会适应能力

2、创造性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要素: ①灵活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团体协作精神 ③创新意识

五、重新审视教育目标

1、传统教育注重:对知识的摄入

2、现代教育注重:对知识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创造性的运用

3、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创新

一、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道路

1、实现多元化的高考制度

多种形式、多种时间、多种标准的高考制度 ①从高考主体说,有教育部、具备相应资格的高校

②从考生说,可以从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出发,报考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学校和专业;可以有更多的报考机会

③从考试的准备说,不必再去猜题、押题,而是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2、建立弹性教育制度

让各种特别才能的人有充分的发展机会,如:跳级学制、“三明治”学制、学分学制、加权学分折算学制、校际协作交流学制

3、不拘一格的人才标准

4、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目标

管理制度建立后,管理者就会要求事情服从管理规章,而把超出常规的需要拒之门外,这其中,最受伤害的就是人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因此,应该建立管理目标,而不是管理制度,制度应该服从于目标

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气氛

1、为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校园文化

“平庸蕴涵于标准之中,创造蕴涵于个性之中”,因此,应该营造一个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有利于人们自由表现的文化环境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表现自己

第四节 知识教学的革命

一、知识的特性

1、功用性

2、思维性

二、知识教学的革命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功用性,而忽视知识思维性的弊端,强调“功用性”、“思维性”二者并举

1、在教学过程中: ①强调“发现”知识

②强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精神

2、在教学方法上: 以“问题”为纽带

3、在师生关系上: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

第二篇:2014教育新理念

2014教育新理念

直线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完全安排好的,既不能跳过也不能旁骛,我们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并见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和检查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知识是最基本的,是无法跳过的。可是这样的假设既缺乏事实根据、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散点教学则是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内容的编排方式,它不是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选择好了给学生。而是选样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补充他自己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

二、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教师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它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指导、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中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发展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师个人,都需要以—种新的姿态迎接这—转变。

二、科学教育包含哪四个层面的教育?

四个层次的内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三、有没有正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有没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什么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四、简述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对教育第三次飞跃的促进作用。61—62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强化了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进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结构,突破单科进修的固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第三篇:教育新理念

教育论著读书笔记1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以及《教育新理念》,给我带来了新的感受,感到教育教学的压力,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内练功底,平时必须多学习,在暑假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多多。

拜读最多的是《教育新理念》,说实在的在阅读之前,我的思想包袱很大,权当是任务吧!因为不大喜欢看全理论的书。《教育新理念》。一听书名就知道要给我进行一次“洗脑”,灌输一些枯燥无味难以消化的理论了,可是当我读完前言,“任务”的意识反而淡化了很多,随之产生了拜读的愿望。这本书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知识、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要更新的教育新理论。从客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有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比如他在书中写到:小孩子因为无知上学,所以小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正确或提出的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果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提出的问题都是高质量的,倒是不正常的了。可是把这种现象视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的现象变为正常现象。孩子们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了或提出荒谬的问题时,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而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也逐渐降低,所以在学校里看到的情形是,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了,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廖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有谁还愿意不

断地被老师批评和嘲笑呢?不回答,不提出问题则不会有任何麻烦,二回答得不好却有不愉快的结果,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出仅仅是一个手段,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消极地听课,等待老师的自问自答。随着这种态度的发展,问题意识也在日渐淡化。

在阅读这些事例的过程中,引起了我强大的共鸣,我在想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问题意识,问扫描长大以后越来越弱,甚至成人后消失了呢?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我想这里要承担责任的除了孩子的地衣启蒙老师父母那漫不经心的应付搪塞外,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扪心自问,对于孩子那无穷无尽的问题给予热情的应答或指导了吗?非也。我觉得我们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病,课堂上总是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教师帮忙给予标准答案。经常教完课文后不忘问上一句:都懂了吗?当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也就放心了。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袁振国先生把它称之为“去问题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先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进教室,教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惑、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教师走后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上来了,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纽带的教育。就是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于教学在于教师。我还清晰的记得蔡祥同学在语文课上提了一个上课讲过的问题,在学生们哄堂大笑时,我也跟着笑了几声。朱淑盈同学提了很浅显的问题时,我问了她一句:“这个问题你还不懂啊?”她红着脸坐了下去。更多的是有些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或牛头不对马嘴时,教师满脸的不高兴,甚至打断了他们的说话,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孩子们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欲望,当看到教室里稀落的小手时,心里又是那么憤憤不平,认为现在的孩子太笨了。是他们笨吗?不是。是教师磨灭了他们心中的热情。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话语成了一张空头支票,走进孩子的心灵,善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成了一句戏言。我究竟在无意中扼杀了多少好奇的童心?

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生俱来的本能,并不需要培养,孩子刚刚勉强学会走路,就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离开成人认为天经地义、习惯了的大马路,去那泥塘、石子、杂草丛生的不是路的路上去。说它不是路,那是从成人的眼光来说的。孩子们本来并没有关于路的概念,那是因为家长的反复教导和强迫,孩子才放弃了每次不一样的路,走上了大家公认的马路。一旦走上了认识的马路,就再也不去探索泥塘、石子、杂草丛生之地的乐趣和新奇了。小手的提问题,回答问题的现象也莫过如此了。

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他们思维的火花在闪烁。孩子有了问题,说明他们有思考,而一个人的创造总是从问题开始。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发现道路。所以,保护和发展先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当孩子有了问题意识,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时,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回答他们,或有意识的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孩子更多的问题。因为提问是孩子创造力的摇篮,是孩子创新的开始。我暗暗下了决心,我要以新的姿态迎接我的学生们,我会多多关注他们的提问,是异想天开也好,是不合乎逻辑也好,幼稚也好,荒诞也好,孩子们敢于提,我有什么理由不郑重地对待,去善言地去回答的呢?也许多年以后,正因为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使他们成了社会各个领域了不起的人才呢?要真正的关心爱护每个孩子,就从最简单的第一步,认真应对他们的每个提问吧!

第四篇:《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吸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袁振国教授编撰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从我们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出发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对教育新理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一本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的学习用书。全书包括五部分,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上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第五篇: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近日,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感觉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渐渐地为书中那朴实无华的文字风采所吸引,书中的许多鲜活的、耳熟能详的教育教学例子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用符合教育发展的思想武装自己。

读了《教育新理念》,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素质教育的定位到底在哪里?怎么样的教育真的不愧于“素质”的称号呢?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事业本来就是一项具有理想性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是不存在的。第一素质教育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第二,素质教育的发展推进过程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过程。素质教育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第四,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它要求全面发展与个人特性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

二、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它的价值观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影响着管理的风格、师生关系的类型,影响着学校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首先,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但素质教育不满足于每个人的一般的、共同的发展,而是根据人的千差万别自然本性,鼓励并极力创造条件促进个性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素质教育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和活动能力的发展;重视接受性的学习,更重视独立的、创造性性格的养成。最后,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育。以学生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生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从单一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

三、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素质教育要创造学生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喜教、爱教、乐教的境界。

有创造才有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1、树立学生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先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思维的火花。

2、营造创新气氛和环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才能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极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害怕因素的心理压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气氛及自由的环境。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难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3、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创设动手的机会和空间。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汲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一些创造性的任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扩展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之处。

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墨守成规、守株待兔、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站在教育改革的潮头,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迎接教育的变革,主动地去适应、参与教育实践,用我们的热情挖掘我们的智慧,追逐前沿的教学理念、教育技能、技巧。

王丽丹

下载《教育新理念》复习要点(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新理念》复习要点(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新理念》(5篇)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教育新理念心得体会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后箐完小 董有良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当然,没有成功的教师,成功的学生也就无从谈......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

    教育新理念读后心得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今年暑期,我认认真真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读名著、读教育论著,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本学期我拜读了袁振国先生撰写的《教育新理念》一书。其敏锐......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

    《教育新理念》读后感过去常常听说,美国孩子的家长经常问孩子的问题是:你今天准备向老师问什么问题?你今天向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如果孩子说今天向老师问了许多问题,家长会非常高兴......

    教育新理念学习体会

    《教育新理念》学习体会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基础教育也出现了一......

    教育新理念有哪些

    教育新理念荟萃 教育新理念的内容较多,主要是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自主讨论、自主研究、合作学习等新的模式下教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自有教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