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时间:2019-05-14 22:1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第一篇: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内容摘要 】

为了加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课堂更适应儿童的需要和特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在小学设置了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品德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被孩子们所喜爱。但品德课堂中存在不少不良现象。本文就品德课堂中的不良现象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德育成效的几点思考:选取合适主题,促进主体参与;组织有效活动,提升主体感悟;增减有效资源,生成精巧课堂;灵活组织活动,关注主体需求。

【关键词】品德课堂 主题感悟 有效资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传统品德课堂的“形象代言人”,它有了彻头彻尾的改变。它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向学生传达它的综合性目标,同时也因为它的活动性强而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学科。我们执教者为了达到课的精彩、美丽,往往轻忽了课的宗旨和目标,纯粹为活动而设计活动,出现了不少不良现象,引人深思。

一、品德课堂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例析

活动课程是德育课程的主要形式。活动课在一般的历史理解中,以称为“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形式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要的问题。而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新课标倡导活动化教学,而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课正是德育的主阵地。品德课的生活性吸引了孩子,综合性激发了孩子,活动性调动了孩子,从而在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被孩子们喜爱,不少风格不同的 “精彩的课堂”、“美丽的片断”也频频出现,孩子们在品德课上“玩中学,学中乐”。但精彩的背后,却有着诸多不良现象。1.课堂“华而不实”。

众所周知,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活动”就被摆在了最最重要的位置。很多教师为了让课堂突出活动性,让孩子们活起来,就盲目地采用不同活动,毫不考虑活动的价值与实际收益。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组织《我的好习惯》这一主题活动时,四人小组每组一棵“习惯树”(用众多材料,精心制作而成),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好习惯写在“苹果”上,然后再贴到“习惯树”上并互说习惯。的确,课堂中一棵棵苹果树上结满了果实。但学生这些习惯并不光因为挂上果实而会真正养成。在挂果子的嘻嘻哈哈中,课堂热闹了,华丽了,却偏离了活动主题。这么大成本的投入与“养成好习惯”两者得不到等价的交换。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组织《皮诺曹的鼻子》这一主题活动时,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皮诺曹的鼻子”,活动结束时,让孩子们把这鼻子齐刷刷地扔进了垃圾筒。

且看这过程,课堂很活,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但再深入思考,孩子们扔的究竟是什么?不难看出,教师设置这一活动的主旨是让孩子们通过“扔鼻子”,改掉说谎的坏习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但这一扔,教育的目的其实达到很少甚至根本无法达到。同时,每个孩子扔掉一个“鼻子”,反而成了“浪费”的反面教育。诸如比类的例子还不少:贴星星,奖苹果……这些让课堂增色不少的“佐料”,应就形式而言,它们让课堂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但活动的实效性收效甚少。2.内容“多少不调”。

按照《新课标》所编写的教材,实现了教材功能上的转变。它的功能是“激活”,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只是一个范例,一种提示,教材的内容可增可减可改,只要切合活动的主题,任何有效的素材,都可拿来为我所用,于是就出现了“内容空泛”或“内容过于饱和”的现象。案例一:一位教师在组织《父母的疼爱》这一主题活动设计如下:

首先出现几张自己育儿图片,向孩子们讲述自己育儿的辛苦,接着让孩子们回忆自己被父母疼爱的故事,最后让孩子们谈谈对父母的感恩。但孩子们想得很少,谈得很少,课也就草草结束。

这一活动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但为什么课堂中会出现这种空洞的现象,最主要的是活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主体性发挥,没有从孩子内心引起共鸣,从而使活动内容空泛而浮在表面。案例二:一位教师在组织《衣食的来源》一课时,把“衣”“食”来源全都介绍、浪费现象全都揭示、节约教育全都落实。课堂用时五十多分钟,课后问孩子,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孩子们只能说到其中的一点,有的甚至无话可说。

分析孩子们收获甚微的原因,“衣”、“食”是生活的两个方面,应分在两节课进行分析和了解,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重点可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但本节课中两块内容全都融合在一起,重点太多,孩子们就无从把握,出现了课堂中懂得很多,课堂外所剩无几的现象。3.时间“长短不控”。

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一定的客体,是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注意力能保证人更清楚、更完善地认识事物。失去了主体参与,活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品德课中的活动让孩子们喜爱。但活动时间的调控,直接影响它的效果。过长,孩子们注意力分散就失去了应有的激动和兴趣,效果适得其反;过短,他们又会因不能“玩得尽兴”而恋恋不舍,不能对活动有深入了解。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规则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游戏需要规则”这一主题时,组织孩子们分两组进行“背夹球”比赛。游戏前讲了很多规则,游戏时孩子们只顾比赛,全然不顾“规则”。一轮比赛完了,孩子们还要再比一次(预设之外),于是,又来一次。下课铃响,“游戏需要规则”这一主题已没有时间再去深化、小结,课也就在孩子们比完后结束。

此案例中,虽然游戏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不会因为下课而失去活动热情,但失去了小结升华的机会,因为若再拖时间去小结,孩子早已没有心思再去注意。同时,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被忽略,过分重视孩子们的主体性,而使失去了活动的有效性。也有不少活动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过分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作为活动主体的孩子们。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刚在活动兴头上就草草宣布结束,立马让孩子们说说感受,谈谈收获,能说会道的孩子会被“逼”出几句。而还没有进入活动的孩子们,只是“听众”而已,更多的是被“是不是”、“对不对”等隐含性问题所敷衍。

二、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德育成效的几点思考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失败后才走向成功,任何完美都是无数瑕疵改良后的杰作。我们的品德课也正是在不断进步、不断精彩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需要思索和改良的现象,让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打磨,不断改良,进一步改进品德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德育成效。那么,我们该从何处着手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选取合适主题,促进主体参与。

活动主题的确定,虽然有课标、教材的指引,但在具体确定某一活动主题时,我们还需做到“合”。

案例一:在学习《 当冲突发生后》(《品德与社会》 第三册第1 单元第3 课)一课中,我开展了如下教学活动:

①小调查活动。课前组织“在生活中,同学之间遇到过冲突吗?遇到哪些冲突?”的小调查活动。

②小品表演活动。学生表演同学之间发生冲突的事件,再现学生生活情景,在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发生冲突,结果怎样?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假如是你会怎样处理?” ③寻宝摘星活动。开展“寻宝摘星”找榜样活动,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同学的人缘特别好?议一议他们与人交往、相处有什么优点?

在《 当冲突发生后》 的教学中,从课前组织的小调查活动中了解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己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解决生活中冲突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学时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来建构活动,采用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小品表演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争议,引领学生面对冲突能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在调查、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寻宝摘星”找榜样活动,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生活中的鲜活的榜样,由于学生寻找的这些榜样来自同龄人,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具有可信性、可亲性和可学性,因此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内心体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即在与人交往时,学会冷静处理遇到的问题,并能理解、善待别人,发生矛盾后,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宽容待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所以,活动主题要合学生,即符合学生的口味。这一点,我们平时注意得较多。孩子们喜欢的、乐意的活动,常成为我们的首选。当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时候,教师是德育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对抽象教材的具体化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具体性的抽象化上。一个合格的老师于是应该具沟通、统一学生和教材的素质,他犹如一条渡船,即将此岸之学生过渡向彼岸之教材,也将彼岸之教材渡向此岸之学生,使学生和教材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意义和生机。所以,活动主题要“合”教师。我们选择主题时,应先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个人喜好,然后再去确定活动主题,能为活动的成功起到必要的铺垫作用。如果你是位温文尔雅的人,善于循循善诱,那你不妨试试选择教育性强、谈话类主题,如《他们需要关爱》、《我们和诚信在一起》;如果你活泼开朗,你可选择活动性更强的游戏、比赛类主题。

因此,我们的主题首要还是“合时”、“合地”,因时因地制宜,总之,活动主题要“合”,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事半功倍。

2.组织有效活动,提升主体感悟。

活动是品德课的最主要形式。在品德课中增加活动成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育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加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解决道德问题、培养道德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品德课学习过程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如果同样一个活动,可以通过听、看、做、写各种形式,那就要看哪一个最有效。案例一:教学《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教师安排了以下教学的板块: ①活动板块之一:重温父母教侮,念父母养育之恩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爸爸妈妈,想知道是谁吗? 生:用热烈的掌握欢迎家长。

三位学生家长分别介绍操持家务、关怀子女的不同的生活故事。(有的家长展示有关记录孩子成长的照片、实物,有的家长还播放了有关录像。)师:听了爸爸、妈妈的介绍,看了照片、实物、录像,同学们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吗? 生:述说各自的心里话。

②活动板块之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听一听:歌曲《 世上只有妈妈好》,说一说: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什么?

演一演:师生、家长共同创设“爸爸很忙”、“妈妈累了”、“爸爸妈妈回家了”等生活情境,这时我能做什么?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家长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述说,通过录像等现代教育手段将父母关爱我们的真实的生活片段引入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同学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活动中人人都争着要说自己的父母,课堂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述说的事例真实动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更体现在“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什么”的情境表演中。

如让孩子们体会一分钟到底有多长,与其让孩子们听音乐、看书,不如让孩子们写几个字、跳一分钟绳,那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如要孩子体会农民的辛苦,就让孩子弯腰做一分钟的割稻动作,然后谈感受,再讲讲农民整日忙碌。相信这样,比让孩子们看几幅农民辛勤劳动的图片更有实效,更有说服力。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当然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重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视不同类型活动的整合;重视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和活动功能的优势互补。这样,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定会充满激情,迸发生命的活力。

3.增减有效资源,生成精巧课堂。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必须不断做出选择的社会,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我们迎来了一个关系、利益、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过去那样由权威人士机构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决定取舍、达成共识的价值理想想来不可能。当面前出现了众多资源之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脚踏几条船”,对每条材料都宠爱有加。要“狠”下心,对它们进行筛选、取舍,这样,课堂才会更紧凑,更精美。

案例一:我在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许衡不吃无主之梨》来明白诚实做人的道理。接着,反馈搜集到的古今中外、身边的事例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紧接着,我出示有关“安徽毒奶粉”事件的资料,让学生讨论没有诚信的危害性。

原本,“毒奶粉”事件的引入应该能激发学生对诚信的讨论,但是课堂效果却没有很明显。“阜阳奶粉事件”,对全国人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正是“诚信无价”这一主题很好的反面教材。为什么用在这儿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思考再三,认为,事件已过去几年,在人们记忆中渐渐淡去,现在的孩子们所知很少,甚至一无所知,所以这样好的素材我们只能狠心“割舍”。还有要善用教材资源,《家庭树》这一主题中,“家庭树”把孩子比作树叶,父母比作树枝,爷爷奶奶比作树根(自下往上),而“家庭关系图”却让关系自上往下,这不仅没有与前面的“家庭树”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思维刚好全都相反,这时我们要耐心“修改”,把“家庭关系图”也画入一棵树中,并且把关系也修改成自下往上。这样,孩子们对它就不会再陌生了。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精巧的 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所以对资源的增减、整合关乎课堂的成败。

4.灵活组织活动,关注主体需求。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应该是学生自主活动而不是按已经安排好的严格要求去做的形式化的行为操练和机械改变。用卢梭的话说,让儿童“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不同年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并根据这种兴趣和需要这排活动,把活动内容同儿童整个有意识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其充分享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一:在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后,可安排如下教学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程序 主题内容分工准备 热身游戏:二人三足。

玩法:将小组组员随机编成两人一组,用布条绑住两只脚,从起点到终点,最快一队为胜。教师布条

小组活动游戏:搭板过河 ①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进行活动;

②各组参加者一起借助木条,从起点到终点,路途要经过4个圆墩,全组在10分钟内完成任务;

③整个游戏过程参加者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均不能着地,如有违规,全组需返回起点再重试。每组4个圆墩,2根布条

分享小组分享,填写“活动评价表”。教师

在《集体力量大》的教学拓展活动中,我把教学活动和游戏结合起来,将课堂的学习与兴趣的发展联系起来,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将书本中感悟到的深刻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模式。

无论主题如何贴切,材料如何精美,课堂才是我们成败的关键。课堂是学生的,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因子,随时都会有变数,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所以,我们运用材料,组织活动一定要“活”,如,同样是《家庭树》这一活动。在生活常识较丰富的一个班,孩子们能很快说出“爸爸的弟弟,妈妈的姐妹”等称呼,活动很精彩,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带着同样的活动来到另一个班时,孩子们连“爸爸的爸爸”叫什么样都出现歧义,对于其他称呼就只是一味地“引导”,结果,孩子们乱猜,活动也就拖沓,活动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同样的素材和模式,对于不同的孩子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我们一定要会“察言观色”,会“灵活运用”。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鲜事、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品德课为什么会如此迷住孩子?正是它课堂中的无穷魅力。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现实课堂中的那些斑斑点点,那种种不尽人意。不断去寻找课堂问题的根源,研究改良对策,使品德课堂“活”而有序,“动”而有效,真正提高德育实效性。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实践导引》惠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3】《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刘次林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4】《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戚万学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培训资料——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邬冬星编 【6】《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丁安廉、杨茹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传统品德课堂的“形象代言人”,它有了彻头彻尾的改变。它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向学生传达它的综合性目标,同时也因为它的活动性强而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学科。我们执教者为了达到课的精彩、美丽,往往轻忽了课的宗旨和目标,纯粹为活动而设计活动,出现了不少不良现象,引人深思。

一、品德课堂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例析

活动课程是德育课程的主要形式。活动课在一般的历史理解中,以称为“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形式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要的问题。而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新课标倡导活动化教学,而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课正是德育的主阵地。品德课的生活性吸引了孩子,综合性激发了孩子,活动性调动了孩子,从而在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被孩子们喜爱,不少风格不同的 “精彩的课堂”、“美丽的片断”也频频出现,孩子们在品德课上“玩中学,学中乐”。但精彩的背后,却有着诸多不良现象。

1.课堂“华而不实”。

众所周知,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活动”就被摆在了最最重要的位置。很多教师为了让课堂突出活动性,让孩子们活起来,就盲目地采用不同活动,毫不考虑活动的价值与实际收益。

2.内容“多少不调”。

按照《新课标》所编写的教材,实现了教材功能上的转变。它的功能是“激活”,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只是一个范例,一种提示,教材的内容可增可减可改,只要切合活动的主题,任何有效的素材,都可拿来为我所用,于是就出现了“内容空泛”或“内容过于饱和”的现象。

3.时间“长短不控”。

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一定的客体,是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注意力能保证人更清楚、更完善地认识事物。失去了主体参与,活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品德课中的活动让孩子们喜爱。但活动时间的调控,直接影响它的效果。过长,孩子们注意力分散就失去了应有的激动和兴趣,效果适得其反;过短,他们又会因不能“玩得尽兴”而恋恋不舍,不能对活动有深入了解。

二、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德育成效的几点思考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失败后才走向成功,任何完美都是无数瑕疵改良后的杰作。我们的品德课也正是在不断进步、不断精彩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需要思索和改良的现象,让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打磨,不断改良,进一步改进品德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德育成效。那么,我们该从何处着手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选取合适主题,促进主体参与。活动主题的确定,虽然有课标、教材的指引,但在具体确定某一活动主题时,我们还需做到“合”。

当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时候,教师是德育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对抽象教材的具体化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具体性的抽象化上。一个合格的老师于是应该具沟通、统一学生和教材的素质,他犹如一条渡船,即将此岸之学生过渡向彼岸之教材,也将彼岸之教材渡向此岸之学生,使学生和教材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意义和生机。所以,活动主题要“合”教师。我们选择主题时,应先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个人喜好,然后再去确定活动主题,能为活动的成功起到必要的铺垫作用。如果你是位温文尔雅的人,善于循循善诱,那你不妨试试选择教育性强、谈话类主题,如《他们需要关爱》、《我们和诚信在一起》;如果你活泼开朗,你可选择活动性更强的游戏、比赛类主题。

因此,我们的主题首要还是“合时”、“合地”,因时因地制宜,总之,活动主题要“合”,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事半功倍。

2.组织有效活动,提升主体感悟。

活动是品德课的最主要形式。在品德课中增加活动成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育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加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解决道德问题、培养道德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品德课学习过程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如果同样一个活动,可以通过听、看、做、写各种形式,那就要看哪一个最有效。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当然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重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视不同类型活动的整合;重视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和活动功能的优势互补。这样,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定会充满激情,迸发生命的活力。

3.增减有效资源,生成精巧课堂。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必须不断做出选择的社会,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我们迎来了一个关系、利益、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过去那样由权威人士机构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决定取舍、达成共识的价值理想想来不可能。当面前出现了众多资源之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脚踏几条船”,对每条材料都宠爱有加。要“狠”下心,对它们进行筛选、取舍,这样,课堂才会更紧凑,更精美。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精巧的 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所以对资源的增减、整合关乎课堂的成败。

4.灵活组织活动,关注主体需求。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应该是学生自主活动而不是按已经安排好的严格要求去做的形式化的行为操练和机械改变。用卢梭的话说,让儿童“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不同年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并根据这种兴趣和需要这排活动,把活动内容同儿童整个有意识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其充分享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主题如何贴切,材料如何精美,课堂才是我们成败的关键。课堂是学生的,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因子,随时都会有变数,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所以,我们运用材料,组织活动一定要“活”,如,同样是《家庭树》这一活动。在生活常识较丰富的一个班,孩子们能很快说出“爸爸的弟弟,妈妈的姐妹”等称呼,活动很精彩,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带着同样的活动来到另一个班时,孩子们连“爸爸的爸爸”叫什么样都出现歧义,对于其他称呼就只是一味地“引导”,结果,孩子们乱猜,活动也就拖沓,活动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同样的素材和模式,对于不同的孩子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我们一定要会“察言观色”,会“灵活运用”。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鲜事、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品德课为什么会如此迷住孩子?正是它课堂中的无穷魅力。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现实课堂中的那些斑斑点点,那种种不尽人意。不断去寻找课堂问题的根源,研究改良对策,使品德课堂“活”而有序,“动”而有效,真正提高德育实效性。

第三篇:浅析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自2000年我国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小学英语也已普及到三年级。但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的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不少的问题,给学生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摸索、探究出一套适合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农村小学生在相对低起点的基础上能够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愉快地学习英语,是值得我们每个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管理不到位,教学效率低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容易兴奋。又由于人数多,活动起来,课堂秩序会很混乱增加了教师对课堂组织,调控的难度,导致教学活动进展缓慢,效率低。如:对话操练、情景表演等。一方面学生的参与率不高,一部分不参与的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无所事事,不能达到真正的操练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人数多,没有多余的空间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的活动也受到限制。

2.训练不能到位,两极分化严重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必须使机械训练尽可能地充分,尽量使每个学生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以便意义练习和交流性练习顺利有效地进行。但由于学生数量多,加之性格上比较胆小、害羞,往往练习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3.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学生不感兴趣

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4.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英语学习习惯

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由于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加之许多教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学生大多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二、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1.优化课堂管理

作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他要求学生课堂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1)明确课堂指令

课堂指令明确,高效,才能保证教学各环节顺利进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例如停止,:老师说one,two,three.学生说three,two,one;老师说Ears,ears,学生说

Listen,listen;(Eyes ,eyes---look,look.);有节奏地拍掌,学生模仿教师,拍出正确的节奏等。操练信号:开小火车信号:Let’s do , one by one或one by one,ready ,go.同桌合作信号:Let’s do , two by two.规定先叫到名字的一个学生为对话的A,另一个为B。小组活动信号: let’s do , four by four.按座位顺序规定分别为A,B,C,D。这样明确的人员和任务分 配节省了解释活动规则的时间,使整节课紧凑,高效。

(2)制定课堂纪律

①.先举手,再发言。②朗读时,书本放桌上,用手指指着读,以便老师检查是否人人都开口读,指读可加强学生对字形的识记。

③.有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必须注视发言者,有不同意见要举手,不能打断,若发言有误,不能嘲笑。

④.当自己的学习速度较快,不能坐着等,要充分利用时间读背已学内容。

⑤.当同伴有问题(开小差或看不清,不会记录时)要及时提醒,帮助。

(3)实施奖惩制度

纪律要靠学生们自觉遵守,也需要制度来维护。对于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也要适当处罚,如取消参与课堂游戏的资格,更不允许有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同时,在奖惩过程中,应主要以小组,集体为单位,尽量避免对于个人的惩罚。

(4)引进竞争机制

小学生争强好胜,好表现。因此在教学各个环节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将操练活动变成竞赛前的准备活动,将各种形式的竞赛作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让学生比学习、比纪律,既激起了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又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竞赛形式:主要分为男女生竞赛,小组竞赛,大组竞赛,四人小组竞赛等。

2、优化教学过程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热情高涨的英语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饱满的热情执教,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以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以清晰、准确到位的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模仿、操练和活用语言;以教学活动的变化为依据,变换自身的角色;以紧凑合理、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以及科学有序的训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实践中扎实地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发展能力,尝试成功,乐学会学,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3、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如何根据农村小学现状,寻找到适合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努力。

(1)设计高效的教学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英语课堂几乎是他接触英语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组织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①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个活动都应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我们要思考和明确设计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通过活动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活动与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是否相关,活动是否必要,活动是否体现了教育价值等。

②活动要重兴趣,贴近生活。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让学生在语境中在活动中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选择符合农村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活动。教学中,我们教师在确保最基本学习内容的落实同时,我们还应当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孩子们把所学的语言运用到更多的生活场景中,灵活全面地掌握和运用语言。做到“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拓展空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夯实基础。设计的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和探究。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③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是要充分考虑到各个不同水平能力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让少数优秀的学生成为课堂的绝对主角,让他们的光芒掩盖了多数默默无闻的学生。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我体验自我展示和自我升华的机会。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即同桌学习(pair work)、小组学习(group work)。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大量的发言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大大调动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也能及时了解所有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程度,调整教学策略。有效的小组合作,能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①重视小组的优化组合。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小组规模过小,提供信息必然有限,不利学生间的互助与交流;小组规模过大,小组成员的参与又会受到限制,主动参与者的数量反而下降,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我们在分组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我们可以根据我们教学的特点,目标、任务与学生的年龄,可分为四人小组,同桌之间的pair work 等。

②建立合作学习的平等关系。英语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享受乐趣,首先应建立起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特别注意消除学习差一些的学生的恐惧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平等的良好气氛,让这类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陈力就列”。根据他们的能力给以不同的任务,促使他们参与合作。通过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与别人是平等的,一样有能力为小组的成功出力。

③合理利用多媒体功能。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幻灯、录音、录像、电脑等多种现代教育媒体,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力,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优势,增加了课堂密度,教学的内容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使英语教学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

4、优化学法指导

优化学法指导要从研究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方法、习惯等方面着手,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结合起来并将学法指导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使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达到优化和谐的结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我们的农村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教授,而经常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1)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如能把好识记关,教给学生有效的记忆策略,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特征记忆。如表示星期的七个较长的单词都有相同的后缀“day”,让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学起来便简单多了。只要英语教师做个有心人,几次训练下来,学生便能自己运用这种特征记忆的策略,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

②感官协同记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记忆信息有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或4%靠触觉和嗅觉等。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单凭视觉是听觉的一倍,而视觉、听觉协同起来作用则是听觉的十倍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运用感官并用的方法。例如:在操练单词“left”和“right”时,让学生边说边向左向右转,结果证明学生的记忆效果很好。

③联想记忆。联想的方法就是将相同或相反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分类,是较有成效的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单词时,让学生换一个字母变一个单词,如由单词“make”联想到单词“cake”、“lake”等;由单词“give”联想到单词“live”等。实际操作时学生的表现往往令教师预想不到,思维异常活跃,不仅容易地习得了新单词复习了旧单词,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他们显得更为重要。

(1)明确目标。首先让学生明确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应当经常向学生进行目的教育,要时时讲、处处讲、事事讲,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是多变的,做思想工作是对他们的一种导向。

(2)培养感情。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如意,或是自己的思想变化而冷落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爱上你的英语课。

(3)激发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也可以改变的。教师要经常举办兴趣活动,不断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

(4)锻炼意志。学习外语需要坚持不懈,没有一定的意志力是不行的。

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对于缩小城乡之间学生英语水平的差距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都应为此而不断努力,一句话,不要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第四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张 传 杰

单位:龙江县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江县第一中学 张传杰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很多问题不断涌现,如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汇集于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上。因此,本文从转变历史教学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论证这一问题,与同仁共勉,不正之处请指教。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观 教学方式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而“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因此,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了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统一。

2.教学过程: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模式化备课

当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 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二、转变历史教学观

1.树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性?我们可以从原始人钻石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事迹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但身处顺境,不骄不躁,陷入逆境,不恨不怨;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的心态中感悟到为人应有的达观、充实与平和。我们认为,一个现代的中学生去阅读一本历史书,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阅读下去的兴趣,由“论他”变为“论我”。同时,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的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史学拨动自己的心弦而把个体有限的生涯化进无限的永恒中,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当史学成为人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时,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就会带来极高的学习热情。

2.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历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 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使“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显身手

知识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知识最终是在使用中获得其意义、效果和价值的。实际上,对社会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恰当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知识,拥有知识的量有多大,并没有关注拥有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只关注知识的静态存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的动态运转。同时,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无法从实际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和激发洞察力,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失误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跃升。

4.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彼种教学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故巴班斯基认为:“有关最优化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些条件、另一些专题、另一种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是不适应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广大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三、探索历史教学方式

1.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和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对讲授法的躲避及对讲授法低评价的现象。不可否认,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 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与做法不是抛弃,而应是对之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

2.再现历史的情景复现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型。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同时,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学生由“问题”学习始,终于更多的问题的形成和探究。

“注重消灭问题”是我国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判断学生知识掌握与否是以有无问题为标准的,判断教学成功的标准则是学生没有问题。然而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的产物,结束问题则意味着停止思考。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始于新问题。知识发展的推动力正是来自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成功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存疑、思疑、质疑、解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4.理想的“无模式”境界

以往的教改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可以使历史教师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摆脱单

一、传统、粗放型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并寻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由于诸多原因,也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模式化教学现象,使一部分教师患上“模式瘾”,随之出现所谓的“模式化教学”(所谓“模式化教学”,一般是指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或简单套用某些教学模式,或缺乏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而形成的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聂幼犁先生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认为:(所有历史教学模式)“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一个个的‘招式’,是分散的而不是组合的,是‘标准’的却又是‘静止的’,要使一招一式在真正的‘实战’——也就是教学中发挥效用,就离不开‘活动’的因素——人的因素,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因此,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模式优化组合,又要及时对既定的教学模式作及时的调整。‘组合拳’和‘随心剑’的比划,真所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教育在发展。历史教学模式也正以动态、开放的形式不断向前发展,他们在不同的教学时期,在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着不同的使命。教学模式的发展折射出课程改革的步伐,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教师成长的轨迹。在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动态、开放、发展、多样的特征给新时期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历史教学模式也必将伴随着新时期历史教师的成长而发展。我们坚信:这个过程虽然艰辛而又漫长,但我们必然会走向理想的教学“无模式”境界。

第五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于香伟 王永刚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实施“导学-自学-互学”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目前的课堂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教师仍然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预测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表面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参与度不同,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组间安排有的没有做到同质。

6.反馈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激励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导向、纠偏、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8.课堂教学的监控问题。没有对教师教学工作细节上的明确要求,对课堂管理还比较宏观,教师的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备课组不能及时地针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教师们对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够深入,缺少有效的尝试。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师观念要彻底转变。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对教师们的教育观念进行革命,没有教师们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向“学生为本”育人观的转变,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改革。教师们在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下,习惯了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学生,替代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接受和记忆。而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教师们要把学习知识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调动、指导服务。传统教学就好比是教师把做好的馒头直接交给学生;现在要求教师们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让学生自己来做馒头。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只要自己会“做馒头”就行,而高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不但自己是“做馒头”的内行,还必须具有组织调动、指导服务、协调勾通等方面的“领导人”的能力。“高效”的本质意义不在于单位时间内多完成了几道习题,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自信心是否得到增强、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意志品质是否得到锻炼、行为习惯是否得到养成”,学生能自己学会的知识占多大比例。高效课堂更看重的是学生“投入学习的状态”——是否有趣、是否深入、是否专注、是否愉快等。所以,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人”的研究和调动上,教师必须从改变自己做起,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志同道合式的朋友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2.导学要坚持四个“必须”。一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必须体现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杜绝只有分工没有合作的现象;二是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诱导、指导”过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铺垫性、诱发性、过度性问题;三是引导过程必须体现学法指导,导学案的语言表达要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收集、联想、记忆、思维、交流、合作、探究、自测等;四是必须体现教学目标的分步达成、学习过程的分层要求、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并在每个环节上都有时间上的要求。提供给学生的导学案主要内容是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铺垫性和引导性问题以及学习过程安排,需要补充的学习资源和习题,可利用多媒体、学习卡片等方式进行呈现。

3.“四学”要注重落实。建议对学生预习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特别是开始阶段和新知识的学习阶段,并建议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师导学。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设置悬念、激活思维、明确目标、提出要求等。学生自学。通读教材,整体感知;按照导学案钻研教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保证安静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及时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学生互学。按照导学案的要求,相互检查自学情况,并相互帮助,尽量解决不懂的问题和探究问题。互学的小组学生相对固定,并提出帮扶目标。组内群学。组内群学的主要方式是展示。首先要求组长对组内学生学习情况有充分了解,然后确定组内展示的内容,安排小组展示活动,重点解决还太明白的问题,这个过程要鼓励人人参与。同时,组长要及时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部分小组的活动中来。

4.“主导”作用要在展示中发挥。一般来讲,全班的展示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挖教材,培养能力,所以,对都会了的和都不会的问题不展示。需要展示的内容主要是:一是反映重点内容的核心知识和典型问题,二是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义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挑战性问题,四是学生在预习环节自主解决不了但经过全员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五是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善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表达的条理性;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发现新问题,能非常机智地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形成思维碰撞,这是最能体现“展示意义”的事情,每当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时,教师要不惜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争论中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在新授课上,教者要在“新观点、新发现”上做文章,而不是知识的难度,要重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资源,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同时,展示活动占用的时间不能太多,要防止只有表面的热闹,内容选择要精准,展示过程要精彩。

5.“小组”建设要切实重视。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喜欢学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需要重视这三项工作:首先是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小组长培训与指导,提高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各小组自主确定奋斗目标和学习常规,明确小组长的检查、督促、安排等工作职责,适当组织才艺类的小组展示竞赛活动。

6.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习评价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教师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点,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全体学生把“努力做一个好人”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所以,在评价学生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成为好人的愿望”,既不让表扬变得廉价、肉麻,又不能随意打击和嘲笑,要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美好的东西、善良的品质和进取的本性,对他们的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关注。

7.反馈要做到及时回授。反馈是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的一种信息收集,在这方面,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职业敏感,并注意畅通反馈渠道,有适量的作业和检测,确保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但反馈不是目的,目的是对收集到的信息作以科学的判断,并有效地进行回授,把学生的问题及时化解。这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智慧和现场决策能力,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8.“学得慢”要积极应对。目前教师们普遍感到为难的问题是:学生不会学、教学进度慢、教学不落实、课堂难调控等等一些现象上的问题,特别是在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教师们又不敢大胆放手,所以不少教师采取的是回避问题的态度,改革工作只能停留在表层上,不能有步骤地推进。建议教师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要知道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的改革的目的,只要我们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改革也就成功了,所以说,回避问题就是回避改革。我们所应该持有的态度是:对问题有充分的估计,并有整体的思考;对问题我们要认识到,问题的形成是有过程的,所以解决问题也必须通过“过程”来解决,做到既有长远的安排,又有短期的目标,分清主次、分步推进,追求点滴的进步和突破。比如:教学进度慢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不能因为它是正常的而不作为,应该明白“慢”的原因是学生“学得慢”,在这个现实面前,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开始的时候,我们适当降低对学生自学内容的要求,侧重点放在“增强学生自学意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指导学生自学方法、养成学生自学习惯”上面,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达成一些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了解的、认识的、知道的。当大部分学生比较适应之后,再逐步地把理解的、探究的、运用的知识目标交给学生自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保证教学进度,又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要反对那种一开始就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学的做法,明明知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要坚持着让学生自学。课堂教学改革绝对不是为了封住教师的嘴,必须遵守“以学定教”的原则,在学生还不会学、还学不会的情况下,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过去的教学进度虽然比较快,但是新课后的大量重复练习同样浪费了大量时间,如果学生们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可能就没必要再用题海的办法进行知识巩固了。所以,整体上讲,只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是落实的,时间不是个问题。

9.教学过程要精益求精。种种现象表明,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还没有达到“精耕细作、精准操作”的要求,“过得去”“粗线条”式的工作习惯还没有根本性转变。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要把“领导人”的工作放在首位,这就必然要求再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对学生发出的任何一项指令、交给的任何一项任务,教学过程设计,必须是谨慎的、科学的、深思熟虑的。

10.教学流程要因人因科而宜。总体上讲,现在的课堂只要是把过去传统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还给学生就对了,课时划分应该保持原来的习贯,反对把预习、展示、反馈作为三种课型分开安排的做法,至于每节课上这三个环节各用多少时间,由于学科不同,各学科的课题内容不同,不做统一要求,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精打细算,并灵活处理。需要提醒的是,教学难度的把握和教师心态的调整是比较关键的。在新课阶段和改革开始阶段,不要因为兼顾所谓的题型,而人为地加大了教学难度,也不要因为学生暂时的“不会学”而心浮气躁。建议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和学科特点,在高效课堂建设总要求的指导下,自主构建能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流程,或者说是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实力才有魅力”。教师们在改革的过程中,思路要开阔,思想要活跃,研究要深入,工作要精细。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不要生搬硬套模式,只要紧紧围绕让学生“会学、好学、学会”这个目标来开展教学,把自己的优势做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才是改革的最大愿景。

下载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田庄镇九年制学校 高利飞 (校本研修学习材料之六 2014年6月3日)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堪忧,教师普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

    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教学实践和听课评课活动,不难发现当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依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开展研讨,引起大......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一直是......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吕霞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当前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教学忽视......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西平县宋集中学范国伟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有了不少新发现、好做法。通过下乡听课调研,了......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当前的新课程环境下,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培养学生会合作,既符合素质教育方向,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形势对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

    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岘中学 张恩辉 我校高效课堂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体验了高效课堂模式所发挥的教学功能,我们看到了课堂上学生大大方方的......

    第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课堂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第二课堂实施情况 第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学生学习活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