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曾 永 飞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
摘 要 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研发投入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其核心竞争力低,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就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大研发投入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研发投入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从世界范围看,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均占有突出地位,受到各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地位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其数量众多,还因为中小企业在增加人口就业、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国际贸易和稳定经济增长方面都是大企业所无法替代的。中小企业要承担好以上角色和稳定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这样才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抢占先机。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开辟新的市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稳定的研发投入是关键,只有研发投入稳定,技术创新才能顺利开展,另据英国贸工部(DTI)发布的《2006年度企业研发排行榜》调查结果显示,盈利能力更强的公司一般是那些研发预算更大的公司。中小企业发展及其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现状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2008年11月14日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时透露,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4 200多万户,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到430多万户。中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的58.5%,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2%。中小企业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力军,吸纳了75%的城镇就业人口和75%以上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中小企业还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发明专利占全国的66%,研发的新产品占全国的82%。据了解,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
然而,中小企业总体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2007年下半年到现在全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表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渐渐迎来了寒冬。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有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导致超过2 000万工人解聘。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对于这次中小企业大批倒闭的原因,除了外部因素如信贷紧缩政策、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新劳动法出台、出口退税缩减及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外,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从而影响技术创新的开展使企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也是一大内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我国2006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达到3 003.1亿元,研发强度(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42%,而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普遍不到1%。2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 2.1 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要获得超额利润,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自身的自主创新产品。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没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是维持的边缘。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了维持现有的利益,“不想”也“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模仿别的企业的成果,有的甚至构成侵权。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比例只占28%左右,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不到1%,而国际上一般认为,企业的研发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2%,企业才能基本生存;当达到5%以上时,才具有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不够,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2.2 中小企业本身的技术因素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后进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如果它们要通过技术创新在技术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投入来进行技术创新。由此也可以看到,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导致创新过程中研发投入巨大使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望而却步。2.3 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了研发的投入。从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看,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利润不高,当前的利润率更是在5%以内,对于企业而言,日常的运转已经很难,因此,用于研发的投入就更少。从企业外部来看,首先,国家的财政科技拨款中绝大部分都是给了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从中分到一杯羹;其次,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银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的贷款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未倾向中小企业。据银监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然而只有约3 000亿元落实到中小企业,仅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0亿元;而中小企业要想从民间融资,成本更高,例如在浙江民间融资的成本是银行贷款的10倍。2.4 创新外部环境
企业进行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政策环境和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不够令人满意也是影响企业不愿投入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之一。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科技自主创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18%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曾被侵权,只有4.41%的企业对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表示“非常满意”,有65.67%的人认为“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是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够令人满意,因而许多的企业不愿投入进行技术创新。2.5 技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这些风险也会阻碍企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影响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众多而且复杂,涉及政治、社会、市场、技术和生产经营、销售等多方面,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四类风险。①政治风险,如国家政局发生变化和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企业的新产品无法进入市场,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动给技术创新活动带来困难等。②社会风险,泛指其他一切社会因素如文化、宗教、民族等所引发的技术创新的风险的可能性,如企业研制的新产品与销售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向冲突,造成销售失败。③市场风险,指技术创新后所生产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得不到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导致销售受阻,无法收回技术创新的投资的可能性。④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创新的主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对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投放市场做出准确无误的预测,加上技术创新所使用的技术装备水平、科研力量的限制,许多因素处于不确定状态,从而产生技术风险。加大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研发投入的对策 3.1 加深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21世纪的企业要想成功,必须从效率型企业、质量型企业、灵活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认识到,企业要想发展壮大,成长为大企业,就要进行创新,加深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从而使企业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研发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才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加深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体现在企业内部,中小企业家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在企业内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创新的积极性;而作为国家,更应该倡导创新精神,对中小企业家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3.2 国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利润空间限制,它们不可能向大企业那样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10%甚至更高的资金进行研发,因此,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国家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国家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目前我国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在1.5%左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然而这部分研发投入却大部分被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大型企业分割,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的很少,因此国家在进行财政拨付时还必须制定具体的细则并加以实施,使资金能落实到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国家可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专门为那些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和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3.3 拓宽融资渠道
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能使它们获得更多资金进行研发投入。首先,国家出台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但前提是政府要对一些担保机构进行必要的支持,设立信用担保基金,通过它支持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或者建立国家级再担保机构,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次,金融市场民间化,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的许多省份,民间资本数额巨大且非常活跃,而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占了很大部分,有关数据显示为46%。但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够开放,民间借贷一直处于“地下”状态,中小企业承担了较高的融资成本,所以能逐步使金融体系开放让民间的资本合法的进入市场,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将给中小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同时也能减少融资的成本。再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加上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承担的风险可能会更高。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风险投资机构,如设立中小企业的创业基金、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基金,积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向有潜力的未上市科技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3.4 对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由于技术创新本身可能存在的风险,必须对其进行合理规避才能使中小企业敢于投入研发进行技术创新。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之前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在开展创新过程中可与大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因为他们的设备更为先进、经验也更为丰富。其次,通过风险投资来融资进行风险分散。因为风险投资可以实现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多层分摊,第一层是风险投资公司和进行创新的企业间,第二层是风险投资公司各股东之间,第三层是政府分摊一部分风险。第三,保险是对付风险的一种理想形式,企业就技术创新活动或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实际上是技术创新风险的一种转移行为,但由于技术创新风险并非属于完全可保而是部分可保的风险,因此,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通过科技保险方式只能实现风险的部分转移。另外,政府通过发布传播科技信息、对一些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信贷担保和政府购买等措施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3.5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有待改善,因此国家应努力为它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创新的外部环境好了,企业才更有信心、才愿花更多的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要完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制定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等。4 结语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推动、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它发展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加大技术创新中的研发投入力度,形成核心竞争力,有自己的自主创新产品,从而增大利润空间,进而发展壮大为大企业。否则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永远都是小企业,都只能在微利或维持甚至破产的边缘挣扎。参考文献 陈凤杰.中小企业创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等.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王娟,丁森林.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分析及评价[J].商场现代化,2007(12)4 刘伟东,陈凤杰.中小企业现代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 陆世敏.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产生的原因
1.融资环境的问题。
(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十六大”召开以前,民营经济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政策法律对民营经济扶持力度有限,发展前景受到限制。因此,民营企业原始积累规模较小,发展资金十分有限。
(2)金融政策向大型企业倾斜。目前中国的银行贷款大多给了大型企业或者是基础建设,总是投向确保毫无风险的地方,在投资趋向上非常保守,使得处于发展初始阶段的中小民营企业要获得银行贷款十分困难。
(3)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担保体制不健全。
(4)资本市场门槛过高,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还不能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国家对推出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慎之又慎,这种做法形成了对民营企业发展的软约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或由于内部条件的欠缺,导致贷款融资难;另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及作用造成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
(一)内部条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1.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财务能力弱、潜在风险大,同时又存在技术水平差、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选择合适项目的难度大,银行贷款投放既不经济,风险又大。
2.由于不少中小企业重复建设严重,管理混乱,缺少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
3.企业领导者的合同意识、履约水平和诚信观念十分淡薄,恶意举债、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企业逃废或悬空银行贷款、不良融资率高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惜贷心理”,影响了信贷投放的信心。
4.从企业负债与盈利情况看,中小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盈利能力低下。
5.抵押贷款困难。中小企业自有资产少,可抵押物更少,且抵押物的折扣率高。而且,银行抵押担保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也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随意性很大,费用也较高,造成企业抵押贷款困难。
第三篇: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
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单纯靠投入换不来的。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靠科学技术,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何总不如我们期望的呢? 巨额投入≠能力提升
对于我国科技工作的现状,政协委员十分担忧。今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收到的聚焦科技创新的提案有107件。梳理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令人深思—— 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连续多年无人问津。
取得像胰岛素那样为世界所认同、并对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成果长期没有。
在汽车工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高端车型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车型来自于仿造,发动机等核心动力部件依赖进口。
在大型民航客机制造等高端领域,我们仅限于总装、组装,核心尖端部件都源于进口。
在医疗领域,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几乎为零。以CT为例,进口品牌最高已发展到640层CT、双源CT、能谱CT,而国产品牌64层CT还没能推出来,国产16层CT仍没有心脏扫描功能,差距越拉越大。
据预测中国将会在2013年,成为世界研究与发展投资领域里新的领头羊。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担心的是,虽然投入直线上升,却很难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尖端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北京糖尿病医院院长、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委员感叹地说“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我们永远要受制于人。”
我国科技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使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速度较进口品牌落后很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种情况与我们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极不相符,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科技发展上不断增加的投入极不相符。
为什么我们国家拥有大量的科研机构、大批的科技人才,却出不了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前几年,各方的意见集中在科研经费投入上。这几年国家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2000年到2010年,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从46.7亿元增长至324.0亿元,增幅为594%。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费由13.5亿元增长到95亿元,增幅为604%。美国近10年研究和发展的投入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7%,欧盟27国为2.9%,中国为19.1%。我国科研经费增长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尽管科研创新总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是巨额投入与能力投入之间没有等号。遥感应用专家周成虎委员和中科院院士陈运泰委员说:“我国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一直令人不满意,与这种高强度投入很不相称。”
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的。我国科技发展的实践又告诉我们,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单纯靠投入换不来的。创新文化氛围缺失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认为科研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和科技评价体系的扭曲是主要的原因。”化学专家王梅祥委员一语道破。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不仅由于社会外部环境不佳,而且科技人员从事原创研究的内在动力也不足。张庆成委员这样分析:“客观总结和科学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和我国科技活动的现状,不难看出我国的基础科研、工程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研究活动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原始创新性,缺乏重大原始创新的思想、方法、技术和产品。”
王梅祥认为:“我们尚未在全社会形成真正的创新文化氛围,对‘新、奇、特’的思想和事物常持怀疑、否定甚至打击的态度。全社会也是为一味求稳、求全、求成功的理念所主导,结果导致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缺失。”。
科学家们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立项时,我们总是询问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进展,或询问他们是否获得成功。若国外无成功先例,我们自己的申报通常就被认为不可行或者可行性差,得不到资助和立项。
比如,同全社会存在的“跟风”和追逐“时髦”的风气一样,在科技研究领域,不少科研人员也喜欢追“热点”,追逐知名科学家,追赶已获得国际大奖的研究方向,美其名曰是“对前沿科技热点的敏锐性”,久而久之却成为他人研究和研究方向的追随者,甚至是复制者,彻底失去了创造和创立前沿科技研究方向、引领发展潮流的能力。
比如,学术界缺乏“批判、质疑和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评奖也已异化为追逐名利和荣誉的游戏。
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到北京、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省、市、地区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在创新过程中热情虽然很高,但创新意识难以满足客观需要,在具体实施上感到很迷惘。出现这些问题在于没有具体的科学创新理论的指导,只是按照上级的部署搞创新。
因此,王梅祥提出,现阶段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功利的管理引发恶性循环
体制性的弊端,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瓶颈。
“真正有价值的科研,要么着重于基础理论性研究,要么专注于社会实用领域研究,而这些科研课题,大多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力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而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王执礼的看法代表了许多政协委员的意见。他们讲述了国内大多数科研院所的现状,大多有着逼迫学生必须在一两年内做出东西并发表文章才能毕业的制度,这样就逼得学生和导师无心也无力做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基础性和前沿实用性的科研课题,而只模仿国外别人的课题,依葫芦画瓢,做一些没有原创性没有突破性的垃圾课题,最后匆匆发几篇无关痛痒的垃圾文章。这样,学生好毕业,导师好根据这些文章的数量申请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申请下来,又接着做另一些于社会没有多少价值的科研课题。如此恶性循环,实际上既浪费了国家的财政资源和导师、学生的精力与时间,又使中国的科研整体呈现出创新性和创造力的缺乏。
这些情况触及到科研管理体制问题,王执礼说:科研管理体制比较保守、僵化,有些还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没有像经济领域一样完全实行对外开放,真正融入世界科技发展大格局,其中最严重的一点是:急功近利而又虚浮于事。科技界的政协委员特别呼吁:“我们的科研项目审批制度亟待改进。”他们说,现在国家把大量的科研任务交给政府科研机构承担,实行科研项目立项逐级申报、成果鉴定逐级审批,缺乏公平、公正、开放的竞争机制。这种非竞争机制,使得众多的研究院所在科研领域形成垄断地位。科研项目申请者如果与项目评审成员没有学术关系、师生关系,则很难获得批准,更不可能得到项目经费。这使许多非常优秀的年轻科技人员失去了发展机会,失去了创造优秀科研成果的条件。
有的科研人员为获得项目、通过评审,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人际公关,无心真正的科学研究。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学术论文数量接近世界前五名,而真正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则位于世界100名以后,严重影响了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正如周成虎、陈运泰委员所说:“一些科研学术带头人整天忙于东奔西跑争取项目,一个研究小组同时承担若干不同方向的研究项目,或者是承担相类似的若干小项目,项目多多,成果聊聊。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既有体制问题,也有机制问题,其中科研立项体制的不合理应得到纠正。”
这样的科研项目审批制度容易滋生科研腐败,不仅腐蚀了政府官员,而且腐蚀了科技人员。时至今日还有人通过学术造假产生论文,搞虚假数字和简单重复劳动,浪费了宝贵的精力、财力。除了科研项目审批制度,如何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价制度,也引起了政协委员的关注。王梅祥说,在我国,科技评价一直颇受争议,至今尚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以及新产品开发等不同研究属性的研究活动的评价标准时常互相混淆。结果是基础研究不注重原创性发现,工程技术研究不注重重大发明,产品开发人员不关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更有甚者,临床医生也不比一心一意救死扶伤,却比发表的论文数量。在科技评价中重论文数量,轻科研质量,忽视科研的真正价值,忽视科技活动所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对科技发展的贡献。
与此同时,在科技评价中缺乏批判和质疑的精神,自我吹嘘,相互吹捧的浮夸风仍较盛行,甚至也时有造假等违背科研道德规范的事件发生。大家都说,这样的科研管理体制不改不行了!轻视非职务发明阻塞创新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一方面严重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民间却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难以得到支持和承认。一方面我国90%以上企业没有专利,另一方面大量非职务发明专利成果却难以转化实施。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玉光注意到的。
什么是非职务发明呢?它是指非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非依靠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若申请专利则专利权属于个人。
据统计,自1985年起至2010年底,我国非职务专利授权总量累计已超182万件,占全部授权量的47%,相应的非职务发明人约140万人,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大的社会创新群体,其中既有科技人员和干部,也有个体工作者、农民、工人、医生、教师、退休人员和学生,这一群体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但现实情况是,非职务发明难以得到科技界主流的重视和认可,难以得到金融投资界的支持,专利成果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李玉光委员在《关于重视、支持非职务发明,促进科技创新的提案》中提出:虽然非职务发明专利水平参差不齐,但这是发明创新的源泉,其中不乏重大原创发明。现在缺少发现、鉴别、培育、支持这些专利成果的政策和机制,导致一些重大原创发明被埋没,也导致这一创新群体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有些人多年付出精力、财力执著于发明创造,得不到经费支持,家庭生活趋贫化。他们不仅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且普遍存在不满情绪。李玉光认为,解决非职务发明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也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与轻视非职务发明相仿的是许多高校、科研院所瞧不起横向合作,轻视社会服务,关起门来培养人才,关起门来搞学科建设,把论文、职称和奖励当作科研目的。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陶凯元委员说:近年来,企业研发投入逐年高速增长,已
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以上。现在,有的高等院校主动深入企业、与企业合作研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高等院校获得来自企业委托的经费已经超过来自国家财政纵向科技经费的3倍。但是,也有许多高等院校不屑于同企业合作,致使我国协同创新动力不足。
为什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样的科技公共资源只对体制内单位开放,将民间科技力量拒之门外?张庆成委员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体制封闭、崇洋媚外、文凭歧视是重要的原因。一说到原创科技,许多人只知道古时的“四大发明”,这是何等的无奈。要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反思,全面进行改革。
把科技创新搞上去,不仅是科技人员的使命,也是全社会的义务。
第四篇: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足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足及对策
摘要: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由于人员规模、资金实力等因素的约束,导致在多方面的“先天不足”,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人力资源源管理分为六个模块: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岗位设计与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大概有1000多万家,绝对数量非常可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但从其管理水平来看,相对于大型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许多企业的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没有从战略的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其职能无非是制定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方案。这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使得许多企业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人事部门,没有设立高层次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thldl.org.cn开发部门,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估、激励措施,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难以显现。
(2)人力资源管理力量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多数处于资金积累的成长期,而且大多数从事薄弱的传统产业,资金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外融资又非常困难,所以资金实力相对薄弱。在引进人才上,和大企业引进人才时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年薪相比,往往显得无能为力。比如你让一个小规模的加工厂拿出几十万年薪去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运营企业,是很不现实的。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年薪甚至就是一个小企业的纯利润。要企业拿出大比重的资本来引进这些高层人才,也会为企业的运营带来较大风险。在培训人才上,中小企业也很少投入。很多企业根本没有开
展培训工作;即使有,也是对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进行临时培训。
(3)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或相关专业近期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十分活跃的头脑,敢想敢干,可塑性十分强。这些人士分布在各种类型的企业中,特别是外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聘用的较多。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知识与经验并重的工作。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还要十分熟悉劳动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更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和积累才能掌握。
(4)企业战略目标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不可能有明确的计划,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在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招聘公司急缺人才时,任意调整公司薪酬制度,提高薪酬水平,吸引人才。有闲置人才时又找借口,任意降低薪酬,减少经营风险。由于缺少规划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使得人员流动性较大,最终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5)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由于创立与成长的特殊性,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难免会遗留其过去的经验,如管理中过分依赖企业主个人能力、经验、魅力和威望,常借助于传统的家族式、命令式、随意性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不规范,当企业主意见与规章制度冲突时,制度往往让位于企业主意见,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和效应,制度适用在家族成员与雇员时执行偏差太大,造成对其他管理措施的冲击
(6)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潜能未能发挥
企业员工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指从员工的能力和业绩贡献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价,是员工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行员工晋升的基础,量化考核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设定的一种考核标准。但是在绩效考核指标制定时的不科学,考评人员在考评过程中的不严格,以及对考核结果的使用不规范等,使员工的能力不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价。同时中小企业缺乏全方位的激励,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种种因素造成员工的潜能难以调动和发挥,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强化重视人才的观念,在企业中创造“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良好环境。制定更多的开发利用人才的政策和提高人才待遇的政策,切实提高人才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改变以往单单“以组织目标为目标”的管理思想,树立“人与组织共赢发展”的新观念。
(2)招聘合适的人才并加以培训
中小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是非常大的。定期学习和培训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两点。为了公司以后的持续发展,为了吸引和挽留优秀的员工,必须要加强企业的学习氛围,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此外,加强上下层之间的经常性沟通,使员工释放挫折感和不满情绪。加强同级之间的自由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互补,获取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3)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并提高其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比较陌生,它的引进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即使有人来担任此职位却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陌生的管理方式被引入到企业必须有熟知它的人才能将它落实到实处。所以,企业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可以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为他们购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书籍、资料,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其次采用外部培训的方式,组织他们到有这方面经验的公司去学习交流。再则可用外部招聘的方式,聘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人来担任此职务,并鼓励其将所掌握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传授给经验不足的管理人员。
(4)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
建议由劳动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岗位供求、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等进行一次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中小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此确定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战略目标。
(5)利用网络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充分利用网络,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训,高效地完成招聘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网络化的最大优势就是使企业内部血脉通畅,信息传递迅捷,焕发活力,成为大网络组织中的一个信息灵通的活跃结点。具体地说,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聊天室、公告栏、建议区、个人主页等,每位员工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部门或个人进行横向、纵向的交流。这样,传统的科层制度也被流程式、矩阵式等以网络为依托的管理方式取代。
(6)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与激励制度
许多企业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
很多,这正是效率不高的根源。必须从观念上改变这种管理模式,通过绩效考核再造新的管理模式,使员工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减少重复和浪费。另外,可以从制度化入手,建立一个确保绩效考核运行的基础。
参考文献:《管理学类杂志-C93》
《人力资源杂志》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分析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仅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但是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却显得尤为匮乏,难以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竞争。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我国中小企业蓬勃,不仅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小企业标准:资产3000万元以内,年额3亿以内,员工3000人以内(此为大致标准,各行业有不同标准)。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有1000多万户,从业人员1亿多,注册资本金16万亿)虽然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份量越来越重,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尤其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在多个方面是明显不足的:
1、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大都是耗能高、浪费大的企业。其设备大部分很陈旧,全国中小企业1/4以上的设备超过了折旧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技术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单位产品能耗普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产品可靠性和寿命低20%。
2、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也就难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技术开发与吸收能力不强。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技术创新的技术源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技术创新方法主要来源于外部(约占70%),而不是内部(约占30%)的研究与开发,表明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强,这就使得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技术储备,在市场竞争中难形成技术优势和技术特色。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在引进的过程中,将主要资金用于生产设备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的引进,缺乏对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4、技术创新市场信息匾乏
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大、周期长,具有很大的风险。而企业作为向社会提供产品的部门,其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到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制约,要化解技术和产品蕴含着的风险因素,增加成功的百分比,就必须灵敏、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但是我国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据调查,缺乏信息或技术和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造成企业在信息调查、收集、处理、预测、决策、反馈等方面的滞后。企业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服务,而陷入“被动创新”,即“不创新死,创新找死”。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既不知创新进展,也不知竞争对手的创新谋略,而处于盲目创新状态。
5、技术创新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
技术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有一个搜寻、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许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些方面力不从心,或某类资源缺乏。这些均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综合、互动和集成的优势。
我国中介机构数量少、中介组织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机构设置不合理、技术设备落后等使市场中介组织不能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桥梁”、“助手”作用。此外,中小企业之间协作联系薄弱,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中小企业间的交易费用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6、我国科技竞争力下降。
自1979年起,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要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其中能够表明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是技术指数。已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1-2002》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75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5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02-2003》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80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3位;《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中,中国技术指数在参评的10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65位。以上是近三年的数据表明,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还比较弱,并且落后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巴西和印度。
当然这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落后的情形下同时也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融资渠道不畅、财务管理能力偏弱等问题对企业发展的限制。这些中小企业虽然目前不容乐观,但是还是有有效可解决的方法。
一、创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1、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良好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开发贷款政策、技术开发经费成本化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融资等政策。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中小企业 的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的培育、建设和规范,形成全国统一的科技市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成果的全国共享与转化,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也有待完善。在美国,政府就建立了小企业管理署专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一系列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我们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条件。
3、运用政府采购等政策行为,形成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需求,或者运用“购买行为”来影响技术创新。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采购和出口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府部门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大市场,通过政府购买自然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的问世。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都依赖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能开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体
1、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增强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2、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完善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从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规划和创新决策上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三、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积极推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各有所长,不可替代。科研机构与高校偏重于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在涉及技术原理方面的创新具有明显优势,拥有更多科技发展动态信息,高校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企业擅长工程制造、工艺、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建设
市场信息不足是阻碍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增强技术创新市场信息使得企业知道进行哪方面的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对手的创新策略,不至于处于盲目的创新状态。中小企业要面向市场,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
五、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员
我国从事科技创新的人员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要低许多,而且我国科技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科学家健康状况不佳等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供给。因此要加快培养我国的技术创新人才。以中小企业互助和联合办学等形式,加大各类人才培训力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鼓励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逐步加大知识资本投资入股的确认比例,形成良好的聚才机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之中。
六、要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
要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研究开发水平,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一是加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二是加大金融部门对技术创新的贷款,建立资金投入风险机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加强宏观协调和指导,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携手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七、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 是基于组织而实施的, 它与组织创新是密不可分的。知识管理是通过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知识联网和知识流动, 来实现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 即实现和推动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组织应变能力、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最终达到形成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可以促进组织创新, 而组织的各种创新也会影响知识管理的策略、方法, 组织创新是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 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两者相辅相成。
八、企业文化
培养敢于冒险的创业文化。这种文化的精髓在于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工艺、开发新资源、采用新的组合形式的企业, 来实现自己抱负和理想。这种创业精神在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身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我们就要培养这种创业文化, 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内的不利影响,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要解决我国文化中创新能力阻碍因素,必须从教育入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国民从小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态度,尊重和崇尚创新,逐渐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完善和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对私有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引导和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造、创意欲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职工工资,工资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特别是应大幅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职工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过渡,同时应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南大学商学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创新: 中小企业成长之道—2006 年
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报告[J].资本市场, 2006(7).[2] 何鹏.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基于成长的研究视角.2006(12).[3] 胡怀敏.略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J].科技管理研究, 2002(3).[4] 顾立汉 李画画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2008(5).[5] 孟庆伟等: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2,(2).[6] 魏江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学管理,1998.(11).[7] 顾良丰:基于模块化的企业全面创新学习机制研究.博士论文.2005.(4).[8] 李时椿:美、日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宏观经济研究,2001,(10).[9] 蒋永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