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22:1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论文

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

摘要:考研与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分析来考研导向与就业导向的利弊后,以考研为动力,以就业为压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大学生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考研

就业 人才培养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以来,“考研”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十五”以来,考研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140万人,创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新高。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应届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避开就业压力。有关人士提醒,大学生考研之前应该明确目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选择,而不应该盲目跟风。

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上升,大学生的就业显得愈加艰难,其中不少人选择通过考研避开就业压力。“决定考研之后,至少我现在不用为找工作而烦恼,只要专心致志复习准备考研就行了。”广州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林告诉记者,从9月份开学后,她便为考研的事举棋不定,最后她为了避开就业难的问题,还是选择了考研。广东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小敏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班有20来个同学报名考研,他们考研的原因有很多,如缓解就业压力、考名校、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为以后找份好工作打好基础等,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迫于就业压力才打算考研。

除了应届毕业生,不少往届毕业生也加入了考研大军。小陈是去年毕业的,当时也参加考研,不过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之后也没有打算找工作,而是在家专心复习。他说:“因为家庭

经济允许,经过和父母商量之后还是决定先不找工作,再搏一搏。”原本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小严半年前也辞职投入到考研复习中,他说:“因为原来的公司发展空间有限,本来想跳槽的,但是如果找大企业的话又多数都要求研究生学历,好工作实在难找。”

被采访的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中,多数都是就业压力所致。据有关学校的调查显示,中文、法学等就业难度较大的专业恰恰是考研率较高的专业,很多考生都希望用3年研究生时间来缓冲就业压力。

考研并不意味好找工作

不少大学生都认为,如果考上研究生以后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记者采访了解到,其实,研究生找工作并不比本科生容易,他们的月薪也不一定比本科生高,因为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对学历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专家表示,目前不少大学生都是迫于就业压力才选择考研,这是很不理智的,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而不能盲目跟风。

研究生毕业的蒋小姐告诉记者,不少人都认为研究生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远远大于本科毕业生,”考研并不适合每个人,若是希望继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考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考研并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根本保障。若只是为了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考研,很可能会事与愿违,只会推迟找工作的时间,以后同样也要面对找工作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应该理性对待考研,考研之前一定要明确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从职业发展的角度衡量是否考研,而不能盲目跟风。

多方面权衡是否考研

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报考2010年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由于明年招生规模与2009年基本持平,约为46.5万名,这意味着,2010年考研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所以考研成功的几率并不比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大。而且,考研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甚至会浪费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有关专家表示,如果不是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在

所学的领域有所建树,只是为了逃避目前的就业压力、抱着不确定的心态考研,那么不妨先算清三笔账,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然后理性分析各种机会与成本,从多方面权衡自己是否适合考研。

大学生可以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三方面进行权衡。从经济成本上看,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二次、第三次,成本更加惊人,家庭经济条件是不可不考虑的一部分;其次是时间成本。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而且研究生对薪资的要求一般都比本科生高,所以很多企业宁可招能力相当的本科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机会成本了。例如你今年打算参加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那么你就势必要放弃目前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如果考不上,那么找工作的难度就大大增加,而如果考上研究生,三年后你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份工资比工作3年的本科生高的工作。所以,大学生不应该为了回避就业难的现实而考研,而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权衡。

总之,究竟是选择考研好还是就业好呢,就业指导专家指出这一点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学习、身体和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考研是否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选择就业还选择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认清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利于自身特点的结果。

参考文献:【1】郑军,当代大学生考验动因的社会分析

【j】.湖北社会科学,2005.2

【2】周其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方法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9

第二篇: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

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

考研与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分析来考研导向与就业导向的利弊后,以考研为动力,以就业为压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大学生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以来,“考研”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十五”以来,考研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140万人,创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新高。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应届毕业生选择通过考研避开就业压力。有关人士提醒,大学生考研之前应该明确目标,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选择,而不应该盲目跟风。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上升,大学生的就业显得愈加艰难,其中不少人选择通过考研避开就业压力。“决定考研之后,至少我现在不用为找工作而烦恼,只要专心致志复习准备考研就行了。”广州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林告诉记者,从9月份开学后,她便为考研的事举棋不定,最后她为了避开就业难的问题,还是选择了考研。广东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小敏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班有20来个同学报名考研,他们考研的原因有很多,如缓解就业压力、考名校、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为以后找份好工作打好基础等,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迫于就业压力才打算考研。除了应届毕业生,不少往届毕业生也加入了考研大军。小陈是去年毕业的,当时也参加考研,不过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之后也没有打算找工作,而是在家专心复习。他说:“因为家庭经济允许,经过和父母商量之后还是决定先不找工作,再搏一搏。”原本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小严半年前也辞职投入到考研复习中,他说:“因为原来的公司发展空间有限,本来想跳槽的,但是如果找大企业的话又多数都要求研究生学历,好工作实在难找。” 被采访的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中,多数都是就业压力所致。据有关学校的调查显示,中文、法学等就业难度较大的专业恰恰是考研率较高的专业,很多考生都希望用3年研究生时间来缓冲就业压力。

考研并不意味好找工作不少大学生都认为,如果考上研究生以后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记者采访了解到,其实,研究生找工作并不比本科生容易,他们的月薪也不一定比本科生高,因为现在大部分企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上升,大学生的就业显得愈加艰难,其中不少人选择通过考研避开就业压力。“决定考研之后,至少我现在不用为找工作而烦恼,只要专心致志复习准备考研就行了。”广州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小林告诉记者,从9月份开学后,她便为考研的事举棋不定,最后她为了避开就业难的问题,还是选择了考研。广东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小敏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班有20来个同学报名考研,他们考研的原因有很多,如缓解就业压力、论文相关问题请咨询期刊之家论文援助杨老师q1760405151考名校、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为以后找份好工作打好基础等,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迫于就业压力才打算考研。业都比较看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对学历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专家表示,目前不少大学生都是迫于就业压力才选择考研,这是很不理智的,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而不能盲目跟风。

研究生毕业的蒋小姐告诉记者,不少人都认为研究生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其实不然,“如果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远远大于本科毕业生,”考研并不适合每个人,若是希望继续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考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考研并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根本保障。

多方面权衡是否考研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报考2010年学历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由于明年招生规模与2009年基本持平,约为46.5万名,这意味着,2010年考研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所以考研成功的几率并不比找到好工作的几率大。而且,考研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甚至会浪费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有关专家表示,如果不是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在所学的领域有所建树,只是为了逃避目前的就业压力、抱着不确定的心态考研,那么不妨先算清三笔账,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然后理性分析各种机会与成本,从多方面权衡自己是否适合考研。大学生可以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三方面进行权衡。从经济成本上看,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二次、第三次,成本更加惊人,家庭经济条件是不可不考虑的一部分;其次是时间成本。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而且研究生对薪资的要求一般都比本科生高,所以很多企业宁可招能力相当的本科生;所以,大学生不应该为了回避就业难的现实而考研,而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权衡。

总之,究竟是选择考研好还是就业好呢,就业指导专家指出这一点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学习、身体和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考研是否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选择就业还选择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认清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利于自身特点的结果。

第三篇:对大学生考研或就业的理性思考.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大学生考研或就业的理性思考

作者:路瑞峰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4期

[摘要]“就业还是考研”是困扰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学生并非理智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形成了高校的“考研热”,“考研热”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应正确看待考研和就业,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智选择未来的道路。

[关键词]就业 考研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路瑞峰(1970-),男,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招生就业处,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河南 南阳 4730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6-0170-02

直接就业还是考研,一直是大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并非理智地加入了考研大军,形成了高校的“考研热”。还有很多同学徘徊在所谓“就业考研都不误”的两手准备中,考研未必成功,就业也受到影响。那么,如何对待考研或是就业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

一、“考研热”的成因分析

1.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以往的“天之骄子”越来越为就业发愁,“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同时,由于近几年许多高校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考上研究生也并非那么遥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形成了“考研热”。2007年全国共有128.2万人参加考试,其中应届本科生约占51.28万。为确保考研成功,一些同学甚至从大二开始就加入了“职业考研人”的行列。由于提前进入考研复习,许多学生从大

二、大三开始就不再专注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对与考研关系不密切的课程如公选课、实验课等更是不屑一顾,或以应付的心态去对待,以60分过关为目标。对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集体活动等也不热心,一切似乎都要为考研让路。这种现象不但背离了高校的培养目标,而且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一旦考研不成功,就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2.高校和学生家长的推波助澜。目前,政府和教育部门对高校就业率有硬性要求,而学生考取研究生将被统计到就业率内;况且在一些评比和检查中,高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所以,各高校对考研都表现出比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更大的兴趣,为考研的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便利条件,鼓励和帮助学生考研。而家长的鼓励也是促成“考研热”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的生活经历使他们知道社会上的人是有

“等级”之分的,而这个“等级”往往又取决于受教育的程度。所以当本科毕业出现困难,研究生就业形势要好些,而在考研也不再高不可攀时,家长就会鼓励子女早做考研准备,毕业时一鼓作气直接考研。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不充分,他们并不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后的路该怎样走,价值观几乎是父母灌输的,所以他们也习惯于听从父母的安排。

3.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大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最终以职业的形式服务于社会。考研是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是否有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也要视各人情况来决定。根据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不同类型的人格适合不同类型的职业。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考研并非有利于每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研究型人格特征的人更适宜在研究领域发展,以后取得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但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将考上研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对于自己真正的理想是什么,读完研是否就能从事自己感兴趣和适合于自己的工作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因此,考研并不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它可能只是一种盲目从众或被动选择。

二、正确看待考研和就业

1.以平常心态看读研。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人才地位、价值的变迁,研究生的内在价值明显提升。在我国,目前研究生在就业时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可以说,读研意味着人生上了一个台阶,甚至成为一个人改变生活、实现人生理想和愿望的重要方法。“知识改变命运”被许多在校生奉若圭臬。但是读研是否能改变命运,是否意味着就容易找到理想职业,这不仅与文凭有关,更与个人的真才实学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能力不能以其曾经获得的学历来判断,用人单位需要员工给其创造价值,所以他们更重视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重的是真才实学,学历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2003年,青岛一家企业为招聘高级塑料模具技工,竟然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高价,即为明例。

研究生招生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报考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录取比例并不太高,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从这几年情况看,录取率约为5∶1,某些热门的专业达到了100∶1的惊人比例。读研可能意味着眼前良好的就业机会,还要花费多年心血,较大的经济投入,承受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在此情况下,一些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分析形势,最终放弃考研,虽然可惜却不失明智。读研究生也不是学习的唯一手段,在许多领域如管理工作、美术绘画等,在实践中的学习是更重要的,而且工作以后,可以根据自己将要终生为之奉献的那个特定的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毕竟许多人可能要在市场中遨游几年,换好几个工作岗位之后,才知道自己真正的能力及兴趣所在。除了在工作中学习、自学之外,以后系统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脱岗学习、在职读研、在职进修都是系统学习的好方法。

2.以理性眼光看就业。据报道,深圳有企业曾到全国各地去招聘高级钳工,开出了6600元的月薪,结果一无所获。“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成为近两年人才市场爆出的新闻。应用型人才的紧缺现象告诉我们:直接走向社会寻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适合不适合市场的问题。只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照样能够拿高工资。一位企业负责人

无奈地说:“动辄几百万的设备,谁敢放心交给那些只有理论而没有一点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操作呢?”许多学生不重视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练习和实习实践活动,只是“黑板上开机床,嘴巴里做试验”,缺乏起码的操作经验,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这是大学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人才相对过剩的原因,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是研究生在就业道路上也不会平坦。

在我国,从学生到家长,普遍存在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当工人的思想,有人称之为“白领情结”。与“白领情结”相应出现的是“蓝领恐惧症”。许多需要就业的年轻人包括他们的家人,不能正确审视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导致了学生在选择受教育的途径时,瞄准的目标是越高越好,而对于接受就业型教育,缺乏认识,没有激情。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限度和局限,是成熟的开始。

总之,就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的现实来看,高学历、高文凭的硕博士与应用型人才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也都是能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自身不能“有文凭没文化”。在决定读研还是工作之前,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家庭情况,认真、仔细地分析,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避免头脑发热,匆忙决定。事实上,英美发达社会的常态是准备成为律师、医生、大学教授、高级咨询专家等职业的人,才会去读研究生。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理智选择未来的道路

1.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生经过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储备后最终将走向职场,其大半生也将在职场中打拼,在为推进社会进步发展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自我的幸福人生。从人职匹配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人可以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但却未必能在任何一种职业中取得成功或得到快乐。只有从事自己既喜爱又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职业才能够在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的感受。人职和谐是创造美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据北森测评网调查,有40%的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相一致的工作。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职业生涯规划正是着眼于未来发展,明确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今天的我该怎么做,将自己的今天与明天结合起来,通过培养自我职业意识,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并积极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努力。

2.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其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安排下学习。另外,中学阶段他们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行业与职业分类,不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没有对自己的需要、能力、特长、价值、就业机会等做比较充分的考虑,导致在报考专业时有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进入大学后,有的同学专业思想不稳定,有的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如何学,也不知道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更谈不上如何去达到目标。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是没有职业规划,还有一部分学生虽有规划却不够科学,要么自我评价和职业期望过高,要么职业路径设计想当然等。如大学生中出现的跟风考研现象,就是没有职业生涯规

划,没有真正结合自身需要的不理智选择。有的学生一旦考研不成功,因缺乏职业方向性,在毕业之际仓促应战,乱投简历,求职成本很高,成功率却不高。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是目前大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确定如何安排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关键。

3.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明确未来的道路。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渴望通过提升自身条件,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业难可以说是形成校园“考研热”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真正的原因应当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当然,对就业或是考研的困惑,也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后果。那么大学生应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首先,高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注意教育的连续性,帮助学生在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知识、技能、道德水准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在大学生的四年生活中,每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重点都不一样,高校应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比如,一年级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想从事的职业和本专业的就业方向,结合自我个性特点制定职业目标;

二、三年级应帮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自己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并督促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四年级就应该帮助大学生检查职业目标是否需要修订。其次,大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和专业学习需要,早日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好自己的阶段性目标、长远目标和实现途径,按照规划安排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修订和完善,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在一步步的实际行动中实现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至于是考研还是就业,由于有前期根据自身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有了脚踏实地的准备过程,因此,在如何选择方面也许就不再困惑,也避免了盲目被动和从众跟风。

[参考文献]

[1]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胡敏,赵姝.关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07(6).[3]王征,陈国祥.职业生涯教育: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J].现代企业教育,2007

(9).[4]赵建彬,等.加强就业指导全程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6).

第四篇:公共财政理性思考论文

近年来,公共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财政理论界将其视为我国财政体制根本性改革的关键,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在公共财政这个大标题下尝试着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实践。尽管多年来我国许多财政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公共财政的性质,但更多的只是“外围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财政虽已初步具有公共财政的轮廓,但离真正的公共财政尚有相当距离。因此,为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发展,对公共财政的本源、公共财政同我国社会环境的相容性、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的重要性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我国推行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公共财政。历史证明,无政府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成本很高,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引导。通过对市场行为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达到资源配置最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公共需要,这一公共需要呼唤政府的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财政所面对的基础,已从作为行政附属物的企业和个人,转到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上来,财政的“独立主体性”正在形成,财政活动也正转到为经济主体的公共利益提供服务上来,成为满足经济主体公共需要的基本手段。国家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建时就被充分认识到,而起调控作用的财政应采取公共财政的形式,则是近些年才被我们逐渐认识到的。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国家财政不应是延续计划经济诸多特征的传统财政,而应是与市场经济的公共需要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营造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所谓硬环境,就是要能保证市场的物资流动、资金流动和信息流动畅通。这种市场环境只能由政府来提供。所谓软环境,是指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并有一套相应的机构,来监督这些“游戏规则”的实行。

2.公共财政是提高政府支出效率、遏止腐败的一剂良药。公共财政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政府预算建立在一整套科学公开的运作程序之上,这就为精打细算、有效地使用政府经费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避免了由预算制度流于形式所造成的政府支出铺张浪费现象,大大促使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公共财政的又一重要特征,是通过对政府财力的法律制约,将所有政府预算内外的收入都纳入政府预算中,将政府的一举一动都纳入到法治范围之内。政府收支行为如果不能受到有效的法制约束,政府预算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就为权力腐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因此,公共财政的推行实为医治政府权力腐败的一剂良药。

二、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向纵深推进所面临的难题

1.在公共财政体制下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始终是一种客观存在。西方公共财政学建立在以私有经济为主的“社会共同需要”之上,我国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体制时如何给大量的国有经济定位,就成为一大难点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财政应该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提出所谓的公共财政双元结构论。也有学者将国有经济视作构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的庇护。“公共财政双元论”本身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这一初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也即是说,国有资产财政只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公共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至于将国有经济视作公共财政的障碍、主张放弃对国有产权庇护的观点,与我国政治经济的本质特征相违背,也是不符合国情的。

我国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担负的责任,远比西方的一般企业多,它们不仅承担了大量理论上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而且在经济发展中充任了“龙头”作用,带动了大量的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现如今,国有企业担负的政府职责不可能马上全部转给政府承担起来,同时,能替代国有企业龙头作用的经济力量尚未真正形成。在此情况下,如果让国有企业“一刀切”式地退出,很可能出现一些“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运用和调动是不利的,为此,在公共财政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去留,应该注重效率标准。真正有效率的企业,应予以保留和发展;确实无效率的,应予以裁撤。就我国国有经济目前发展的势头看,随着国企脱困目标的如期实现,国企上交给政府的利润必将大幅度增长,如果将此部分收入用于国企高新技术项目的投资或安置下岗职工,这或许更能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即将与国有经济相关的财政收支定位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之上。

2.如何根本变革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如果说我国多年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大多数改革都只是“外围战”,尚未触及财政旧模式的核心,那么这个核心就是政府预算制度。乍一看,我国的政府预算也是按照必要的程序编制的,但更多的仅是流于形式而已。预算编制中长官意志过强,主观随意性过大,政府预算草案是在预算已开始之后才提交人大会议审议,且审议、批准时间过短,使得人大会议实际上难以深入地对政府预算进行审议和修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法律的权威性,确定了的预算可以不执行,而没有预算的也可以随意收支,预算的追加、追减没有执行相应的法律程序,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和长官意志性。大量的预算外财力的存在,直接否定了政府预算应包括所有政府收支的基本原则,使之无法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

迄今为止,我国的政府预算未能真正决定和约束政府行为。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只是政府安排自身收支的粗略的计划,而不是真正的政府预算,这决定了公共财政尚未在我国建成。为此,我们必须下决心根本变革政府预算制度,构建科学的预算编制程序和规章,增强人大对预算的审议和批准的实效性,对违背政府预算的行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将预算外财力也统一纳入政府预算之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制度,确保公众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从而真正构建起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

第五篇:论大学生就业与考研

考研还是就业,大学生如何做出抉择

作者:孔祥宇

年级专业:09级人力资源管理

学号:20090512676

指导老师:郑俭

摘要:当今社会,考研还是就业,一直是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就业和考研越来越来受到大家的关注,就业和考研的选择就像一道难题横在毕业和还未毕业的大学生面前。到底我们该选择哪一条路走呢?众说纷纭,在我们看来,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盲目跟从。

关键词:考研就业选择

一、就业与考研的优势分析

就业与考研,在八十年代被称为“红道”与“白道”,即毕业后在国家机关就

业的就算是走“红道”,而考研则是走学问之道,故称“白道”。由于当时大学生就业是由国家包办,所以不存在考研与就业之间的交叉现象。于是大路朝天,一人半边。而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上世纪末第一批扩招的本科生已经毕业,而就业的市场有限,于是就促使一大批本科生往考研的路上转移,这可是人生的战略转移。于是,考研便不再仅仅具有学术意义,或者说学术意义正在淡化。为了规避艰难的就业形势,为了学历升级以提升自己就业的价码,为了考博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就业与考研的优势各是什么呢? 就业的优势:1.就业最直接的好处是可以解决衣食住行。2.可以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积累处世财富,不断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自己与象牙塔逐渐脱钩。3.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通过工作实践,不断修正自身不足,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4.可以通过劳动成果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从中得到最大满足。

考研的优势:1.学术追求。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因而考研,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2.为了好就业。专科生供大于求,本科生供需持平,研究生供不应求,这是今年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谁都看得出来,如今研究生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而且,拿到硕士文凭,便等于有了一块进入大城市工作的敲门砖。3.为未来增加一个筹码。人才高消费是未来的趋势,今天的人才市场上还是本科毕业生在“扛大头”,也许明天就会演变成硕士学历者的天下,还是趁着年轻,多拿一个学历在手里,未来更有保障。4.升职发展。高学历者更容易得到提拔,不能说这是百分百的规律,却是比较普遍的现象。5.延缓就业压力,推迟就业期的到来;有些城市,有些学校能给研究生解决户口的问题提高自身学历,增强竞争力。6.国家出台了新的研究所扩招政策,考研相对容易,能够拿到更高的文凭;学术上有创见,可以沿着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毕业后获得稳定的工作。

二、抉择——考研与就业

1.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还是考研。应届大学生就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首先,要依据个人的特点和条件而论。那些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确实对自己学科或其他学科有浓厚兴趣的人,读研继续深造是进行能动选择的好机会。但对那些不适合或不愿意在专业技术方面发展的学生,盲目跟风考研并不一定是好事。相反,走上社会在实际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更可取一些。从职业规划来说,就要确定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了。决定是否考研关键还要看个人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如果本身都没有方面的爱好只是一味随大流,那么也许这一部分人可以考虑放弃考研。当然考研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因素要考虑。想不想考是一个方面,还有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至少应该知道自己的基础如何,是否有考上的可能。如果有一科比较重要的课程严重缺腿,那么考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研究生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留在高校作研究的机会,所以我们也应该考虑自己是否适合搞研究。

2.多方面权衡是否考研。大学生可以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三方面进行权衡。从经济成本上看,如果考得上,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字,如果一次考不上,还要考第二次、第三次,成本更加惊人,家庭经济条件是不可不考虑的一部分;其次是时间成本。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更重视的是实际能力、实践经验和可塑性,因此一个新踏上社会的研究生并不一定比有着3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有太多优势,而且研究生对薪资的要求一般都比本科生高,所以很多企业宁可招能力相当的本科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机会成本了。例如你今年打算参加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那么你就势必要放弃目前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如果考不上,那么找工作的难度就大大增加,而如果考上研究生,三年后你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份工资比工作3年的本科生高的工作。所以,大学生不应该为了回避就业难的现实而考研,而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权衡。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理智选择未来的道路。职业生涯规划是当前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目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其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安排下学习。另外, 中学阶段他们没有接受相关的职业教育, 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行业与职业分类, 不了解不同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 也没有对自己的需要、能力、特长、价值、就业机会等做比较充分的考虑, 导致在报考专业时有很大的被动性、盲目性。进入大学后, 有的同学专业思想不稳定, 有的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知道大学里应该学什么、如何学, 也不知道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 更谈不上如何去达到目标。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还是没有职业规划, 还有一部分学生虽有规划却不够科学, 要么自我评价和职业期望过高, 要么职业路径设计想当然等。如大学生中出现的跟风考研现象, 就是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没有真正结合自身需要的不理智选择。有的学生一旦考研不成功, 因缺乏职业方向性, 在毕业之际仓促应战, 乱投简历, 求职成本很高, 成功率却不高。因此,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是目前大学生的迫切需要, 是确定如何安排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关键。

三、结语

总之,考研和直接就业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关键要作出一个理性的选择,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考研与就业作客观比较、分析,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争取个人创业。最大程度的使我们培养的每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尽量使每个人成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窦震海考研VS就业——浅析当前大学生的考研误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02).[2] 路瑞峰.对大学生考研或就业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06).[3] 李梁.两难的选择:考研还是就业——浅谈大学生毕业前期的双向选择问题

[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8).[4] 徐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5] 李冰仙.从就业难看大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基于职业地位获得目标的理性选择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5).[6] 刘玲玲,毛素平.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正确选择考研与就业[J].科技信息, 2008,(35).[7] 洪玉华.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考研与就业的心理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4).[8] 姬晓青,常太华.浅谈考研与就业[J].中国电力教育, 2006,(S4).[9] 肖云.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考研?[J].心理世界, 2006,(04).[10] 张磊,李四化,郑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下载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论文[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论文[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大学生就业与考研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组织行为学》结课论文 题 目 考研与就业分析 成 绩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班 级 财务101 姓 名 徐文洪 学 号 100208113 2013 年......

    大学生考研与就业(大全五篇)

    大学生考研与就业 一.分析考研与就业的现状 1. 大学生考研的现状 1.1考研的念头的来源 想学到更多的知识 父母的压力 从众心理 想进名校,取得更高的学历文凭 1.2考研遇到的压......

    劳动法与大学生就业论文

    《劳动合同法》与大学生就业 引言: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就业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就大学生就业问题而言,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文 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业创业。每一个大学生再进大学门的时刻就应该为以后的就业问题考虑,因为这是他们走出大学校园......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是全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带来了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率的下降。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是一个世界普遍存在......

    形势与政策论文——金融危机与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论文摘要: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种压力大学生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及时......

    考研与就业

    考研VS就业 考研与就业是摆在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面对复杂的博弈与抉择,无论选择怎样的出路,都要保持良好心态,做最好的准备。 考研篇 对于考研不是只有成功......

    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论文

    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 同为爱国情怀,同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屈原选择投身碧涛;苏武执着于孤独守望;岳飞遗恨于九州未同;钱学深、华罗庚、朱光亚、程开甲在新中国百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