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前国税稽查部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当前国税稽查部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不能尽职尽责,严重破坏国家对工作人员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从而致使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遭受重大损失,并依照相关法规应受到相应处罚的渎职行为。因此,作为国税系统中的稽查部门来说,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一直以来始终是国税系统中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税稽查是整个国税征管流程中处于最后一道关口,其主要职能是打击偷、逃、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堵塞税收流失的漏洞,促进依法纳税,维护国家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由于稽查工作处于偷骗税与反偷骗税办案的第一线,因此,税务稽查部门和广大税务稽查干部始终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所出现的国税稽查干部职务犯罪因其危害性极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作为税务稽查人员的职务犯罪,不仅干扰和破坏国家正常的税收征管活动与税收法律关系,而且由于职务犯罪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影响到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及执法活动。下面就当前我们国税稽查部门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预防对策浅议如下。
一、官僚主义的腐朽思想及钱、权、利益的驱使是职务犯罪产生的直接原因。官僚主义的腐朽思想及钱、权这两个封建等级社会 所极度崇尚的东西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则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贪婪,这种“利欲熏心”的官僚主义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公职人员目无法纪,走向犯罪道路。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在很多人的脑海中,什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什么为人民服务,什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早已忘的一干二净。他们为之追求的,是自己的升迁,自己的钱财,自己的后路,家人的享受和子女的“前程”,因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作为国税稽查干部长 期工作在复杂又充满诱惑的环境中,思想防线稍有松懈就可能跌入职务犯罪的深渊。
二、体制弊端是职务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成个人的领导,过分集中的权力为某些掌权的人提供了自由公用的可能,膨胀了个人意志。国税稽查部门属于执法机关,在稽查工作中当然会或多或少握有一定的权力,权力在使用过程中又往往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当权力过度集中而又失控或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常会处于无压的情形下,从而使掌握权力的人随意使用手中的权力。而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常常丧失原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所以说,权力越大就越是应当予以规范和约束。而现实中则是相反,即权力地位越高,受到的制约和监督越弱,使得有些人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三、法律制度的滞后和不健全是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法律制度仍处于极不完善的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立法活动才真正的步入正轨。近年来我国虽每年都有不少新法律、法规、制度出台,但法制建设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仍是显得滞后,与职务活动有关的法律制度的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行政管理和其他公共事务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公职人员在履行职务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强,缺乏明显的规范,使某些公职人员利用这些漏洞谋私利己,钻法律的空子。再者惩治职务犯罪的刑事法律不够周密,远不能够适应职务犯罪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形势。一些职务犯罪分子们仍逍遥法外。三是有关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保障不足,这直接导致了预防职务犯罪无法可依,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强有力的预防职务犯罪体系。四是民主监督缺乏法律制度保障。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具有足够透明度的、真正体现民意的、对人民负责的法律制度保证,使民主监督无法落实。另外,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行政权力的干预,往往使司法不能真正的独立依照法律对职务犯罪人作出公正的判决,这使很大一部分有腐败思想的公职人员心存侥幸,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腐败思想的蔓延。
在综合剖析了职务犯罪的成因后,现就如何预防国税稽查部门职务犯罪简要谈几点对策。
一、要加强道德、法制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提高国税稽查干部队伍素质,构筑起廉洁自律的思想道德防线,使人不想犯罪。纵观国税系统出现的李真、潘景山等税务干部犯罪案件可以发现,他们虽然违法犯罪的时间不同、表现不同、情节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犯罪都是首先起源于思想上的堕落。他们的问题,看似经济问题,但实质是理想信念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人生“总开关”的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干部队伍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要始终保持人生的正确航向,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把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抵御诱惑、处事不乱。其次要加强对稽查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道德虽然是一种社会软约束,但其在人的一生中对行为的制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加强对税务稽查人员爱岗敬业的教育,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思想,树立无私奉献意识,加强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教育。再次加强对稽查干部队伍的以依法治税为重点的法制教育。道德是一种软约束,而法律却是对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硬性的行为强制。加强税务稽查人员的法制教育对于有效预防职务犯罪有积极作用,使税务人员明白是非界线,及时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对内对外实行以法治税,杜绝人为随意性,根除滋生税务职务犯罪的客观条件。
二、要创新管理体制,构筑起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保障的制度防线,使人不能犯罪。
税务人员职务犯罪源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所以,预防此类犯罪,必须认真总结分析新形势下税收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两权”运作过程中易发、多发职务犯罪的环节,从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着手,逐步健全和完善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税务稽查权力依法、规范、有序运作。对稽查过程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运行。
三、强化监督制约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构筑强大的监督制约和法纪威慑防线,使人不敢犯罪。
税务系统违法违纪案件的事实证明,“两权” 监督制约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违纪不究,必然导致权力滥用诱发腐败。因此,抓住“两权”监督制约,加大查办税收执法和管理过程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案件,惩治当事者,震慑其他人是税务稽查部门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的关键。
总之,税务稽查部门应认真总结“两权”监督制约的经验,建立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相互配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机制,形成一套“公开透明、信息共享、过程监控、责任追究”的监督制约体系,以促进廉政和效能建设。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 必须坚持,不健全欠完善的应进一步总结完善,纯形式无效果的应即废止。认真学习、贯彻税务工作法律法规要求,形成廉洁守法、按规用法、严格执法的良好氛围。要以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税务稽查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请示报告和巡查回访等制度,加大对一线执法人员的全程实时监管。要加大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全方位的“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让权力始终置于群众和制度的监督制约之下。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上,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践证明,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打击是手段,预防是目的。没有打击的预防,是软弱无力的预防;没有预防的打击,是漫无目的的打击。只打不防,就会出现打不胜打的局面;只防不打,则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只有做到打击的同时抓预防,预防的同时抓打击,防中有打,打中有防,打防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有效遏制违法违纪和职务犯罪的蔓延。因此,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害群之马,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以发挥法律的警戒和威慑作用。同时要抓好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正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让国家税务公职人员警钟长鸣,时刻牢记法不可违,罪不可犯。
检查三科 吴洁 2011.8.1
第二篇: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2032件,结案16060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483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916人,厅(局)级干部415人,省(部)级干部15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有4775人,占受党纪政纪处分人员总数的2.9%。由此可见,职务犯罪行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形势之严峻,问题之严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惩治职务犯罪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侦破了一批职务高、数额大、影响大的大案要案,特别是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等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振奋了党心民心。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2004年11月3日在中央党校作反腐倡廉专题报告时强调,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注重有效预防腐败,从源头上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职务犯罪,就是在行使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过程中,为了个人和部分小团体(集团)的利益,不正确的行使权力,侵犯了国家和其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触犯了刑律的行为。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他们的犯罪是因为对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功能的歪曲和异化。可以说,无权力,则无职务犯罪;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无职务犯罪。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等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位高权重,贪污受贿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马德受贿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绥化市有半数以上的处级以上干部卷入其中。据黑龙江省纪委发布的消息称,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从1995年至2002年4月,疯狂敛财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已核实认定马德受贿人民币502万元、美元2.5万元。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往往背叛自己的誓言,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根据对缉拿归案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罪情”分析,发现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调查发现,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赃款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
(三)意志薄弱,盲目攀比
职务犯罪的具体行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工作单位环境、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朋友群体圈环境等对职务犯罪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有的干部喜欢傍大款、跑富庙,接触的朋友都是一些有钱老板,时间长了,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加上平时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不分彼此,权钱交易在所难免。从检察机关办理窝案串案涉案人员多属于此类。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素质较低。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放松了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生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究其根本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法制观念淡薄。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做到依法办事。他们往往认为工政法秘书网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缺乏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法制观念淡薄。
(三)特权思想严重。在一些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事实上,几乎见诸报端的腐败分子在受到惩处后都会自我反省:“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的下场”,但悔之晚矣。
(四)管理方式尚待完善。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在行动上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实际上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在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措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517878秘书网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方面,存在暗箱操作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成了
一纸空文。这些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惩治职务犯罪是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贪污腐败,令人解气,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成克杰、胡长清、程维高等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因此,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健全权力运作程序,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在监督机制方面,要特别重视三种监督力量,一是专门监督,主要是依靠检察机关的的作用,要保证其执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作用。二是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要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而政协的民主监督则是我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宝贵政治资源。三是新闻媒体的监督,通过公开暴光和披露来促使腐败现象得以收敛,要确保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成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三)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预防犯罪工作机制。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治对政府而言,其实质意义在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泛滥。由于行政权是一种由国家行政机关主动行使的权力,其作为或不作为均必须依照法律的授权和规定,否则就容易形成腐败,要依法行政必须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法规,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执法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职务犯罪高发期,要加大惩罚的力度,要从重从快打击职务犯罪,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使职务犯罪分子不敢犯罪,犯不起罪。
最近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刻阐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意义,总结了党的反腐倡廉基本经验,明确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有关讲话中指出要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坚持不懈地抓改革、抓制度、抓预防,不断拓展源头治腐的领域,在2010年建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社会要共同参与,政法部门要加大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从重从快,有罪必惩,谨慎使用缓刑,加大罚金刑适用,营造浓厚的肃贪青年秘书网惩腐氛围,震慑犯罪,建立法律防线,使人不敢犯罪。政府各部门要抓好管理,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严格制度,加强政务公开,便于群众监督,要动员和发动群众检举犯罪,警醒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使职务犯罪无机可乘,铲除滋生犯罪的土壤,通过“三早”,即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达到“三不”,即不敢犯罪、不能犯罪、不想犯罪,最终降低职务犯罪率,确保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第三篇: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2007-12-12 19:35:1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2)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2032件,结案160602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4831人。其中县(处)级干部5916人,厅(局)级干部415人,省(部)级干部15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的有4775人,占受党纪政纪处分人员总数的2.9%。由此可见,职务犯罪行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形势之严峻,问题之严重到了触目
惊心的地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把惩治职务犯罪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侦破了一批职务高、数额大、影响大的大案要案,特别是成克杰、胡长清、李纪周等重大案件的查处,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振奋了党心民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2004年11月3日在中央党校作反腐倡廉专题报告时强调,既要坚决惩治腐败,又要注重有效预防腐败,从源头上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职务犯罪,就是在行使国家和法律所赋予的公共权力过程中,为了个人和部分小团体(集团)的利益,不正确的行使权力,侵犯了国家和其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触犯了刑律的行为。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他们的犯罪是因为对公共权力的性质和功能的歪曲和异化。可以说,无权力,则无职务犯罪;无权力的异化和滥用,则无职务犯罪。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职务犯罪
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比较突出的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罪等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位高权重,贪污受贿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马德受贿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卖官案,绥化市有半数以上的处级以上干部卷入其中。据黑龙江省纪委发布的消息称,马德利用职务之便和手中之权,从1995年至2002年4月,疯狂敛财折合人民币2385万元,已核实认定马德受贿人民币502万元、美元万元。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从来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往往背叛自己的誓言,贪赃枉法,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根据对缉拿归案的职务犯罪嫌疑人进行的“罪情”分析,发现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调查发现,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赃款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
(三)意志薄弱,盲目攀比
职务犯罪的具体行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引导,新形势下,社会大环境、工作单位环境、家庭小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朋友群体圈环境等对职务犯罪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在有的干部喜欢傍大款、跑富庙,接触的朋友都是一些有钱老板,时间长了,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加上平时称兄道弟,亲密无间,不分彼此,权钱交易在所难免。从
检察机关办理窝案串案涉案人员多属于此类。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素质较低。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放松了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生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究其根本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法制观念淡薄。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做到依法办事。他们往往认为工政法秘书网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缺乏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法制观念淡薄。
(三)特权思想严重。在一些职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颠倒了主仆关系,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事实上,几乎见诸报端的腐败分子在受到惩处后都会自我反省:“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的下场”,但悔之晚矣。
(四)管理方式尚待完善。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在行动上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实际上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第四篇:构成职务犯罪的成因以及预防对策初探
构成职务犯罪的成因以及预防对策初探
上海邱教军
摘要:职务犯罪是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的犯罪,或贪图不法私利,或亵渎职权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究其原因,在于主观上缺乏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个人欲望失控,并存有侥幸心理;客观上,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惩处不及时。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制度和监督体系,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使公共权力行为人“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关键词:职务犯罪;成因分析;预防策略
职务犯罪是国家公务人员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它将严重破坏行政管理的公信力,严重困扰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探究职务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有利于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维护政府的社会形象,推动政府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职务犯罪及其成因
探索预防职务犯罪的策略,首先要认识什么是职务犯罪、职务犯罪的特征和本质,并对其成因进行必要的分析。
(一)什么是职务犯罪
什么是职务犯罪,法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中外法律书籍中还没有统一的概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黄京平教授认为:职务犯罪是指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职务相关联的犯罪,职务犯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职务犯罪包括一切与职务有关的犯罪;狭义的职务犯罪则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职务犯罪1。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晓明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研究》一文中,在解析了“职务”和“犯罪”两个概念界定基础上,将职务犯罪的概念界定为: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规章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总称2。
比较以上两个概念解释,笔者认为后者对职务犯罪主体的界定更切合实际,因为这里所说的“职务”的本质特性是公共性和公益性,公共性、公益性的职务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位上。结合社会学、伦理学、刑事法学等领域对于职务犯罪的理论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可将职务犯罪的概念作如下界定:职务犯罪即指国家公务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贪污受贿,或者滥用职权,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黄京平:《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思考》第1页李晓明等:《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研究》第2页
职责,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依照《刑法》应收到刑罚出发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职务犯罪分为二类:“贪污贿赂类犯罪”,以犯罪主体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特征,各罪都有犯罪数额的规定(刑法分则第八章共有12个罪名,刑法定为“贪污贿赂罪”);“渎职侵权类犯罪”以犯罪主体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为特征,虽然其本人没有获取物质上的利益,但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各罪均有损失额度或危害程度的规定(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九章共有42个罪名,属“渎职罪”);“侵犯公民权利罪”,利用职权侵犯公民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和人身权利,危害社会秩序(刑法分则各章节中共有40个罪名,刑法定为“侵犯公民权利罪”)。“贪污贿赂类犯罪”属于典型的贪利型职务犯罪,亦称经济类职务犯罪;“渎职侵权类犯罪”和“侵害公民权利罪”属于亵渎职权型职务犯罪。
(二)职务犯罪的本质及其特征
职务犯罪的本质,是国家权力被异化和滥用,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职务犯罪的总体特征是权钱交易、滥用权力,根据对职务犯罪概念的界定,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定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具有经营管理职责或监管财物职责的人员,以及上述单位委派到非国有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通称国家公务人员)。
2、职务犯罪侵犯客体具有多重性。所有职务犯罪都要侵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关系,既犯罪客体为多重客体,不但侵犯了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同时还侵犯了具体的社会关系。
3、职务犯罪从客观方面讲,犯罪行为与职务(或职权)具有关联性。其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利用职务的便利条件,滥用职权实施犯罪;二是不尽职责,玩忽职守。
4、职务犯罪从主观方面看,职务犯罪既有故意,也有过失,且多数主观上由故意构成。
职务犯罪案件危害性严重,既破坏了社会公权力、公信力,又污染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的心灵。
(三)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2001年5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二届政府间国际反腐倡廉论坛对腐败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一个主要观点认为,腐败的原因可以最终归结为两个因素:人和机会1。因此分析职务犯罪的成因,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条件和约束。
1、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的原因:
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少数公务人员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道德失落,价值失向,心理失衡,一些公务人员心浮气躁、办事马虎、疏忽大意、更有甚者一些个人私欲膨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欲望的驱使下,抱着侥幸心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以身试法,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房地资源系统具有与市民日常生活关联度大、公益性强、公权集中、公众关1 宋振国:《各国廉政建设比较研究》第2章
注的特点,这个领域的国家公务人员更应强化公仆意识,行业自律意识,但是由于忽视了个人手中权力的本色,原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分管土地管理的某位副局长,在办理土地批租过程中,进行“权力寻租”,收受钱财,构成犯罪1。
2、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原因
历史一再证明,如果权力失去制约,就必然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是导致腐败的重要原因2。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阶段,但由于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制度建设还不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与法制尚不健全,对公务人员的职务行为尚未形成系统高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干部队伍也缺乏系统高效的考察和监督措施。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还客观存在。例如上海某一特种纸业有限公司,在转制工程中,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放任自流,同时该公司在经营生产中,对采购、销售及财务制度环节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虽有规定实际上并未严格执行。致使该单位在采购过程中,对于采购的数量、质量、价格以及供货单位都不经集体讨论,单凭个人决定;对于业务开支也不经审核,全凭部门负责人一人说了算。制度上的漏洞,成为了孳生职务犯罪的温床,致使该单位多名部门负责人涉嫌贪污受贿纷纷落马。又如某区商业网点办主任,在忏悔书中写道:由于其所在单位是创利大户,上级主管领导基本对其放任不管,即使有群众反映问题,也是眼开眼闭,不了了之;在本单位更是一言堂,大小事情都由自己一人说了算,没有人敢提反对意见,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贪婪的私欲逐渐萌发,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二、预防职务犯罪策略的思考
综上所述,职务犯罪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要在于机制缺失、制度疏漏、管理不善、监督乏力。主观原因是行为人自身素质,一是理想信念动摇,丧失精神支柱,失去职业信仰、职业操守,不能正确履行组织赋予的公共职责;二是不能恪守职责,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缺乏。对享乐的追求,对待遇的梦化,对名利的追逐,导致心态失衡,行为失范。加上或多或少抱有规避法律监督惩罚的侥幸心理,最终形成犯罪动因。预防职务犯罪,一方面要求作为公职人员的个体注意前车之鉴,提高自律意识,强化自控能力,加强自我管理,增强抵御腐败犯罪的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建立健全惩治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在注重外部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制度上强化内控机制的建设。
(一)加强教育,增强权力行使者的免疫力,使其不想为。
强化教育是预防职务犯罪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党中央发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了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性地位。2007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
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强化道德控制,有利于提高公职人员抵御外界各种致罪因素的免疫力,达到使人“不想犯”的境界,这是预防职务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相对于法制背后的国家强制力而言,道德固然是一种“软约束”,但是道德的柔上海人民检察院反贪局:《道一声珍重》第1页[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第8章
性特征正是对法律的有益补充。道德规范一旦内化为人的信念,其作用是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的。同时,任何法律和制度都是靠具体的人去操作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自愿地遵守法律制度,接受外界监督。
国外对公职人员的道德教育也是相当重视的,有的国家在大学乃至中学就开设有关从政道德的课程,还有的国家将从政道德法制化,如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从政道德法》、韩国在1993年颁布了《公务员道德法》等。我们中国历来重视“德治”,预防职务犯罪就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道德的“软约束”作为第一道防线,并同法制的“硬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教育,要注重教育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典型示范、活动激励、警示教育等,还要加强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专题教育的探索,促使公务人员分清是非错对,明辨善恶美丑,提升道德境界,自觉践行职业道德,使得公务人员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做到慎独、慎欲、慎微,能自省、自尊、自爱。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近日公布的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作风建设行为规范指出“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秉公执纪、务实创新、牢记宗旨、顾全大局、清正廉洁、情趣健康。”是每个政府公务人员都应学习和遵循的。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制约,减少犯罪机会,使其不能为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约束权力的运行,是遏制职务犯罪的根本途径。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狭义地讲,监督是从外部对权力进行制约,制约则是从内部对权力进行监督。很多职务犯罪与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有关。如果监督管理不到位,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得不到执行、落不到实处,就会增加职务犯罪的机会成本,从而引发职务犯罪。
加强制度建设,就要与深化改革、规范权力运行相结合。首先,通过制度建设,使权力的配置要科学有据。合理划分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个岗位间的职能,既适当分工又要相互制约,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其次,通过制度建设,使权力的运行公开有序。通过再造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以技术上防止暗箱操作,切实解决权力运行中可能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做到既不能滥用职权也不能玩忽职守。最后,通过制度建设,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要全面有效。要明确建立并落实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发挥行政监督、监察功能,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监督。另外还要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并且发挥司法监督、法制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使其不敢为
预防和打击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防止犯罪的发生。对职务犯罪的严厉打击,不仅为有效开展预防工作奠定了基础,而且打击是最有效的防范。如果对职务犯罪的打击不力,不仅使犯罪人员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后果,还会助长一些人的侥幸心理。因此,加大打击力度,使犯罪人员受到相当的惩治和处理,对于减少犯罪的发生和再生十分必要。
通过查办和揭露职务犯罪,以打促防,打防并举,标本兼治,警示教育国家公务人员。各单位、各部门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和部门本身的相关规定,配合纪监、检察机关严肃处理职务犯罪。实事求是,严肃纪律,惩前毖后方能治病救人。
加大打击力度既要对犯罪分子依法严惩,又要提高定罪概率。近代著名刑法学家贝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定罪的必定性。”如果定罪率相对于职务犯罪的量太低,必然客观上形成职务犯罪的诱导,行为人会怀着侥幸心理实施职务犯罪。这就要求在建立完善的预防职务犯罪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各级党政领导、纪检负责人与司法机关紧密协作,在发现、调查、取证、量刑、定罪等各个环节上形成合力,共同打击职务犯罪。
三、工作中预防职务犯罪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建系统的职务犯罪居高不下。据调查,上海市房地资源系统的职务犯罪涉及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多个领域,发人深省。为了吸取教训,更好地防止职务犯罪地出现,根据对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徐汇区房地局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素质
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贪欲之害》等警示教育片,还安排了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题讲座,结合身边的案例,以案说法,教育干部职工要注意把握社会交往分寸,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在开口的时候想一想这话该不该说,在迈腿的时候想一想这一步该不该走,在伸手的时候想一想着东西该不该得,要保持时刻清醒,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
积极抓好廉政教育,让职工在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从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防线的同时,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正确用权,真正为人民群众办成好事的能力。通过工作例会、业务交流会、特殊疑难案例讨论会及专题讲座等形式,让职工记牢不正确行使权力,因疏忽、懈怠而产生不良后果,即使没有伸手拿钱,一样可能犯罪。
(二)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行政行为
制定了《内部工作人员回避制度》、《登记工作岗位职责确认制度》、《受理、审核、缮证过错责任追究规定》、《治理商业贿赂实施方案》等多项制度规定,其中《内部工作人员回避制度》主要从回避的范围、要求与措施、操作程序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房地局职工与前来办理各类行政审批、登记的当事人,有直系亲属关系和一定利害关系的,都要主动申请回避,并填写《内部回避申请书》,交分管领导,从而确保行政工作的公证性,有效杜绝违规操作的发生。
(三)深化改革,分解权力,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
交易中心原来设有受理部、审核部等业务部门。登记受理后,就进入件袋审核程序,这一过程完全在审核部内部操作,即业务件袋的初审、复审权力全集中在审核部。针对审核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部门的弊端,交易中心对部门设置进行了调整,增设立了综合业务部,审核权一分为二。审核部负责初审,综合业务部负责复审,而终审由领导班子负责,同时领导班子之间对终审的业务也是各负其职,避免“一人说了算”。通过部门调整和权力切割,改变了以前审批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加强了受理、初审、复审等岗位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参考文献:
1、郝银飞、吴建雄:《预防职务犯罪与构建惩防体系专题讲座》中国方正出版社
2、车承军:《职务犯罪控制论》法律出版社
3、最高人民法院职务犯罪预防厅:《中国预防职务犯罪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4、宋振国、刘长敏等:《各国廉政建设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5、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厅、中共上海市房地资源局纪律检查委员会:《道一声珍重---上海市房地资源系统治理商业贿赂警示录》
6、[美]苏珊·罗斯·艾克曼:《腐败与政府》新华出版社
7、[加]里克·斯塔彭赫斯特、[美]萨尔·J·庞德:《反腐败》经济科学出版社
8、裴文.郝银飞:《职务犯罪一定要防》《人民日报》 2007.09.05
第五篇:浅论国税系统职务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浅论国税系统职务犯罪的成因与对策
严桂新
近年来,国家各级税务机关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认真实施人才兴税和管理强税战略,切实加强税收法治建设和征管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了税收管理职能作用,为努力推进和实现“扎实保增长、全面达小康”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国税系统职务犯罪也时有发生,这些案件社会影响重大,危害后果严重,不仅侵犯了纳税主体的合法利益,破坏了征纳关系,还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应对这些职务犯罪案件作出原因分析,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有效遏止国税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高发态势。
一、国税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税务稽查职务犯罪高发。国税系统从上到下都负有税务稽查职能,各级税务稽查部门负责对计划确定的重点税源企业和税务违法案件进行查处、审理、执行,税收案件举报的受理、转办,牵头组织税收专项检查工作等。这些部门作为一线税务执法单位,与纳税企业接触最多,稽查谁、稽查频率、稽查的深度、处罚的幅度,都在该部门的掌握中,因此一些掌握公权的人趁机捞取不法之财,索贿受贿案件屡有发生。
(二)权钱交易比较突出。一些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到政府机关职务活动中来,利用工作职权作为交换资本,以权谋私,以税谋私。这种畸形交易关系的目的是通过权钱交换,以牺牲国家或集体的利益为代价,以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条件,来满足个人或小团体的私欲。
(三)“一把手”犯罪比较典型。“一把手”往往以国税权力为本源,进行职务犯罪,有的数种犯罪手段并用,呈现出多样化、智能化特点。这些“一把手”在子女出国、儿女婚嫁、家属生病住院、购买商品房、外出旅游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染指。有的甚至不管是份内份外,事情能否办成,有钱则收,收则不退,贪得无厌。
(四)贪、赌、色集于一身。一些人走上领导岗位后,便热衷于待遇享受,开始讲排场,摆阔气,结交一些有权、有钱的人,甚至与一些偷漏国税的犯罪分子相勾结。他们花天酒地,大肆挥霍,打牌玩赌,昏天黑地。身边的女人也频频亮相,毫无羞耻心,既损害了国税形象,又败坏了机关风气。他们总认为手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声色犬马、“莺歌燕舞”,灵魂嬗变,权、钱、赌、色成为他们人生的四部曲。
二、国税系统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
(一)抵挡不住诱惑。税务机关是国家和政府税收工作职能部门,它通过贯彻国家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来组织各种税收收入,运用税收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这种经济权利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利益的包围,有的不法分子为偷税漏税拉拢腐蚀税务干部。一些意志薄弱者经受不住“物欲横流”的诱惑,思想防线决堤,走上不归路。
(二)体制还不够完善。税务部门在执法中自由裁量活动的空间过大,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对罚款规定的弹性过大,导致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更大,增强了一些人实施职务犯罪的投机心理,为滋生以税换贿提供了土壤。同时,一些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强,希望通过偷逃税款达到致富的目的,以为只要和税务征管部门搞好关系,就可以少缴税甚至不缴税或者少罚款、不罚款,因此把一线税务人员作为拉拢腐蚀的主要对象,税务人员经受不住利诱就会被腐蚀走上犯罪道路。
(三)制度得不到落实。各级国税机关在规范行政管理权、税收执法权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如税收管理员和稽查员“勤廉双述双评”制度、税收违法案件一案双查制度、基层分局勤廉巡查制度等等,但由于少数领导干部维护制度、坚守制度的自觉性不够,把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把党和政府赋予的公共权力私有化、商品化,不能严格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致使不少制度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监督过于弱化。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一些国税部门和单位在对干部的监督管理中,存在着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的问题,监督还没有渗透到税收执法的全过程和干部的“八小时之外”,从而给个别私欲膨胀的干部留下了空档和可乘之机。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存在盲区。上一级国税机关对基层国税局长、分局长尚缺乏刚性的监督制约机制,表扬的多,批评的少,谈工作的多,找问题的少,缺乏警示教育和警钟长鸣,因此一些领导干部老抱着侥幸心理违法犯罪,甚至铤而走险。
三、国税系统职务犯罪防治的对策
(一)优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严防自由裁量权滥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岗责体系,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业务衔接,要实行税收管理定期轮岗制、稽查、审计和监察首查责任制、复查制,通过完善征管体制,形成权力层层分解、工作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制约的科学严密的管理链条,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有效防止不廉行为的发生。同时,还应当调整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应重视税收日常管理工作,不过分倚重税收稽查。过分税收稽查就存在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可能性。对减免税收、不处罚、不罚款税收案件,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或上调一级管理机制,最大限度遏制因裁量权滥用而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预警机制建设,突出廉政风险防范。要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原则,畅通预防信息渠道。要通过来信来访、领导班子考察、专门督察、巡视检查、经济审计、案件查处等途径,获取有关信息。特别注重从机构调整、人事变动、重大节日、婚丧嫁娶及税务干部社交圈、生活圈、娱乐圈了解和掌握信息,加强预警信息的评估和分析,对获取的信息要及时进行梳理、分析,正确评估和判断腐败行为的苗头和动向,从中发现案件线索,并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不断完善机制和制度,关口前移,防范在先,把腐败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要建立健全“定期会诊”制度,经常对税务工作各环节进行风险排查,针对暴露出来的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剖析原因,举一反三,及时制定规范,堵塞漏洞,做到未雨绸缪。同时,针对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漏洞,加强税收政策的研究、改进和完善,避免执法风险。
(三)开展行业专项整改,狠刹行业不正之风。要针对案件暴露出的各种问题,进一步查找本行业本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深刻反思,认真剖析,制定整改措施,很抓落实。建议开展一次专门的行业专项整改活动,重点纠正税务干部与纳税企业吃吃喝喝、打牌赌博等消费娱乐现象;重申禁令,严格排查税务干部收受企业单位红包、购物卡等违令违纪问题,严肃查处税务干部以各种名义投资经商办企业,借服务之名为公司企业生产经营充当马前足等问题。对税务干部与纳税企业单位非正常性接触,要制定严密的综合性防范措施,加大督察力度,对发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要及时进行警示通报,防止小苗头演变成大问题,小疾病引发成流行病,小隐患酿成大要案,坚决遏制行业歪风。
(四)规范干部选拔任用,防止用人失察失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通过民主测评等形式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拟任人选的意见,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个人品德。凡考察对象在现任工作单位时间不满三年的,还应到以前工作单位进行延伸考察。考察对象在考察过程中应申报住房、投资等财产状况和配偶、子女从业及出国(境)求学、定居等个人有关事项。有意隐瞒报告事项的,取消其拟任用资格,已经任命的,撤销任命。要规定配偶和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公职人员不得担任党政正职和重要部门的班子成员。对于违反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要对上一级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对于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查处,或者对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党风廉政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或者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等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形,要按照规定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
(五)改革权力运行机制,重点预防“一把手”犯罪。多年来,由于监督机制、体制的原因,导致监督缺乏应有的力度,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制约仍然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因此,要实施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分解“一把手”过于集中的权力。要建立和实施“一把手”对本单位工作负总责、履行决策和监督职责的制度。规定和实施在领导班子分工中,“一把手”不具体直管人事、财务、审批、执法等事项,明确由班子其他成员协助正职分管。“一把手”着重对班子其他成员具体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行使否决权。班子其他成员应认真履行分管职责,主动接受一把手“的领导和监督,及时向一把手”报告分管情况,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
(六)严格税收征管考核,确保管理制度落实到位。要建立健全以税收征管工作规程为标准,以考核评议为手段,以过错追究为保障的执法责任制。建立一支专门的税务督察队伍,加大暗访和突击检查力度,真实掌握各项制度的落实状况,并督促制度落实。要围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税款征收、增值税发票管理、稽查处罚、出口退税审批、业务经费及预算外资金管理、基建工程和大宗物品采购的招标投标以及人员录用、干部提拔等案件易发、多发部位和环节进行督察,从严执纪。不管涉及到什么部门、什么单位、什么人,违反禁令,触犯红线的,都必须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决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打消一些人的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