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一个粒也不能浪费[推荐]
粮食一个粒也不能浪费
——宣传贯彻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精神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体现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会议圆满成功,于3月13日胜利闭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总理的报告进行热烈地讨论,纷纷表示,“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 绝对安全、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也要节约粮食。粮食一个粒也不能浪费。”这是因为:
一、要认识到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和形势
我国耕地资源最突出的特点是:“三少”:一是人均耕地少。我国现有耕地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39亩。仅及世界人均面积的1/3。二是优质耕地少。我国中低产田与高产田的比例约为7:3。三是后备资源少。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约2亿亩,担水、土、光、热条件比较好的只占40%,能开垦成耕地的只有约8000万亩。联合国划定的人均耕地
警戒线为0.8亩,但我国2000多个县级城市中,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其中463个县人均耕地甚至不足0.5亩。目前,土地粗放、浪费现象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继续占用耕地的情况不可避免,耕地保护工作十分严重,因此,中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二、要认识到所生产的每一粒粮食,农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所投入的大量资金。
我们每天所吃的大米、面粉等粮食,都是经过从春天耕地播种,夏天中耕锄草、秋天收割到加工出成品等多种生产环节。每个环节都要付出很多人力、畜力、机械力量。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生产活动各环节中,农民购买拖拉机、锄草机、收割机、脱谷机等生产资料,还有购买化肥、农药、籽种、油料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全国粮食生产连续10年丰收。每年产粮1万1千亿斤至1万2千亿斤(黑龙江是产粮大省,每年产粮占全国
10分之1,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国家对农业生产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并对购买化肥、农药、油料进行补助。每生产一斤粮食国家投入近1元人民币。
三、要牢记我们国家在历史上缺粮食吃的教训
旧社会的中国,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广大人民群众被饿死冻死的不计其数。“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粒;四海无闭田,农夫尤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粮食由开始靠进口实现了自产自足。
从1958年起,曾发动了持续三年之久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全国“大炼钢铁”运动,犯了不附合中国国情,违反科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和生产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在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紧缺,实行定量供应,定量标准不够吃,就用瓜菜代替。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和改正“大跃进”以来的错误。毛主席在讲话中作了自我批评,邓小平、周恩来在大会上讲话,分别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作自我批评。这次大会取得了积极成果。正在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发展时期,突然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5月
开始到1976年10月持续10年之久。这场灾难,使我们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都 受到了最严重的破坏。在农业生产上喊出了反科学的口号,说什么“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严重破坏了粮食生产。从1958年“大跃进”时就开始缺粮食吃,粮、油、肉,还有些工业品凭证凭票供应持续10几年。这些年粮食缺,鱼、肉、蛋、菜等副食品都缺,广大人民群众尝到了肚子吃不饱,心里恐慌的滋味。
四、俭朴的生活总是伟大而高尚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周恩来总理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他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当然也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周恩来说:“这比人民群众吃的好多了!”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
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周恩来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见周恩来吃饭时掉了个饭粒在桌上,周恩来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
1958年3月5日,周恩来到重庆考察长寿湖规划,正值他60岁生日。周总理特地打招呼,不要虚张声势、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吃饭要简单,只吃工作餐。这天饭菜异常简单,桌上最好的菜是工作人员到长寿湖上游打捞的长寿湖鲫
鱼。事后,大家才知道那天是周总理生日,不少人都后悔没祝总理生日快乐。
1975年重新“出山”不久。邓小平便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强调:像我这样的人,到下面去调查研究,不要给地方干部增加负担,不要搞什么招待,生活方面特别是吃的问题上,工作餐,我看西红柿炒鸡蛋就很不错了。
去年12月28日,总书记来到北京庆丰包子铺,自己买单,端盘子、取包子,一碗炒肝、一份芥菜,共消费21元,并吃得干干净净。
居住在黑河市第二福利院的200多名老人。每次都把预订的饭菜吃光。虽然有些老人的手脚不太好使,但尽量不掉饭粒,特别珍惜粮食。
“常将有日思无日,没待无时想有时。”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强调“粮食一个粒也不能浪费”是有道理的。节省粮食,一是保障全国13亿人民有饭吃;二是为备战备荒做足够的粮食储备。一旦发生意外,我们不会措手不及。
节约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口众多,节约潜力大。每人不浪费1两粮食,全国就节省粮食1亿3千万斤。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全国人口1400人。我们每人节省的1两粮食够他们吃20年。
科学发展观适合社会科学,也适合自然科学。对饮食量
也应讲科学。
《人生格言录》对节食的格言:
1、要让食欲服从理智。---西塞罗
2、食欲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富兰克林
3、克制了食欲,你便征服了人的本能。---狄更斯
4、有节制的饮食能延长生命,放纵食欲就缩短生命。---韦.德.利萨尔迪
5、对于营养过好的人,肉体反而会打击他们。---罗曼.罗兰
五、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慰然成风 党中央《八项规定》中明确规定要“励行勤俭节约”。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中指出:
“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基本国情,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受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等不良风气影响,加之相关监管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食品浪费现象广泛存在,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据笔者调查,当前浪费粮食和食品的行为,在层次上表现为生活富裕的家庭;在年龄结构上表现为中年和青年;浪费粮食和食品的场地主要为饭店和食堂等公共饮食场所。)
中央文件第一条,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第二条,推
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单位食堂应按照健康、从简原则提供饮食,合理搭配菜品,注重膳食平衡。条件具备的地方实行自助点餐计量收费,多供应小份食品,方便用餐人员适量选取。第三条,推行科学文明的餐饮消费模式。鼓舞餐饮企业积极发展大众餐饮,提供标准化菜品,方便消费者自主调味,推行商务餐分餐制,发展可选择套菜,多提供小份菜。倡导一料多菜,一菜多味,物尽其用,避免浪费食材。第四条,减少各环节粮食损失浪费。第五条,推进食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第六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第七条,健全法律法规,第八条,加强监督检查。
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的中华儿女。做为一名中华儿女,要为社会创造价值,特别是青少年,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过紧日子的心态,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不浪费食品,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物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使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用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黑河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宣讲团
黑河市“五老”宣讲团
二O一四年三月十九日
联系电话:***(赵志诚)
第二篇:绿色包装不能浪费粮食
绿色包装不能浪费粮食
从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中提取可降解物质,可以制成环保包装。日前,在绿色包装及企业的评选会议上,有关专家指出今后绿色包装将提倡高性价比,在其规模化生产的同时可能会有所限制。
在绿色包装的企业中,目前不少都在研制利用可再生的粮食制作绿色包装。“过去常常使用石油这种短期不可再生的原料,现在使用粮食这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将大力提高资源的可使用程度。”一位研发专家说。
如聚乳酸(PLA)为代表的新型合成材料可以加工成塑料制品。聚乳酸是由乳酸为原料聚合而成,而乳酸是由淀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得到,而淀粉的获得可以来自玉米,还可从土豆等农作物中获得。
“这样的生产流程一旦成为规模化生产,会否造成粮食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供应呢?”接到记者这个问题后,上海包装技术协会绿色包装委员会秘书长陈昌杰高级工程师表示,近期发改委叫停了“玉米加工燃料乙醇”的项目,对粮食变身绿色包装这一问题同样有提醒的作用。
上海化工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吴超对记者说,用粮食做原材料最重要要考虑其性价比,粮食产量在我国依旧有限,不能大规模用以生产其他产品。用粮食做燃料,尽管看起来环保,但其性价比并不高,事实上却可能造成另一种程度的浪费。
陈昌杰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外比较流行使用甘蔗渣等废料进行绿色产品加工,国内的研究方向也要向废料变宝方面靠拢。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在使用粮食开发绿色产品上也不例外。”陈昌杰说,“今后粮食制作绿色产品一旦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我们行业协会将会出台一些建议给相关企业,不能无序使用粮食,要有一定限制。”
第三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陇县堎底下社区中心小学六年级余芝琪
指导教师:徐亮
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看完之后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敏芝老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己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她为了找到那个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过火车站的广播室,去过超市买笔和墨水,写了寻人启事,然后又去了电视台„„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魏老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老师”,这一刻,多么的让人感动啊!
我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农村的生活多么苦啊,连教室也那么简陋,我们应该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农村,让他们可以和我们一样。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
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简评:通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小作者对老师最纯洁的责任心有了深刻的理解,默默立志,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第四篇: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朱廷龙
这是张艺谋的又一部经典之作,相信同学们看后会有同样的感慨.经典在它的寓意,而不是里面的那个稚嫩的小老师.因为她与章子怡比起来,差距太大了.所以,对里面的人物,我们估且先不谈论,而是先来一个读文解字.《一个也不能少》,这个电影文题起得好,表现方式通俗,情感留露突出明显.这正如我们的班主任和辉哥所要求的,在卓越班里,我们一个都不能落下,一个都不能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跟我们上第一节班会课时,都巧合地提到的根本原因.当然,身为班中的一员,我想所有同学都有共同的想法.因此,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维持属于我们的荣誉,来保证我们班的完整性.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据目前我所了解,还有一些同学抱怨学校的不好.其实,我们所享用的资源中,不管是硬件的教学设备,还是软件中的师资力量,都比同校的其他院系专业优惠好几倍.即使走出校门,除了那些贵族院校,跟其他同等的相比,也是遥遥领先.因此,我们所要考虑的,不是去挑剔,而是去寻找高效率利用资源的路子.在这方面的思想中,我猜应是与
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不谋而合.有关如何高效率利用资源的路子,我寻找了一个多月了,仍然觉得一无所获,这就是我所遇到的最大困惑.在此,希望老师能为我指点迷津.行走在图书馆中,书不知从哪本看起;面对各种活动总会有时间冲突,从而难以取舍;上自习课做完作业后,觉得无事可做,虽然试着超前预习,但又觉得像是高三;老师讲课很模糊,觉得自学效果胜于听课……众多的困惑,难以分析呀!但这必须得面对.电影中的女主角所面对的困境与我们的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性质上是一样.她所能走过的,我们一定也能走过.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我们都很重要,我们既然选择了,就努力做到最好,做出自己的品牌,为我们,也为学校,尽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眼泪开始湿润,最后终于忍不住哭了,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思绪万千,脑海中一直闪现每一个催人泪下的镜头。教室的墙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戏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独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世人都害怕的黑暗降临了,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为了什么?一个信念,一个老师的应尽的职责。为此,她享受了饥寒交迫的待遇。
魏敏芝老师在电台镜头前哭了的镜头最揪人心痛,不仅是她哭了,我想在座的每位观众都哭了。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找回张慧科。魏老师这种责任心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是很多老师所缺少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未来人民教师学习和发扬。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最近让人心酸,跟多的是悲哀的中国教育事件——河南高三学生李金川同学服毒自杀。为了钱,为了红包,老师用等级眼光看待学生。没钱的就靠边站。跟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老师竟然在办公室看黄色录像,被学生逮住。这许多的黑暗教育让班上名利前茅的李金川觉得是耻辱,与这样的人活在同一个世界是对自己的亵渎。是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抹黑,是对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埋葬。这些问题,作为免费师范生的我们更值得思考。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农村所以贫困的恶性循环:因为贫穷,没办法上学,于是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因为魏敏芝老师可以说是什么也不懂。她连一个最简单的数学计算都不会,还要求助于学生。尽管她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她将学生关在教室里,什么也没教,而学生呢,什么也没学到。这样的一个都不能少有用吗?至少作用不是太大。为了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把张明仙藏起来,使她不能去县里体育学校训练。用我的今天的话来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不是抹杀学生的前途,埋没人才吗?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如此偏远的山区有几个大学生回去呢?在这样的山区,能有个像魏老师那样能写会读的人已经很不错了。这也许就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漏洞,缺陷吧!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自2007年开始国家拨款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这不仅缓解了农村孩子无钱上大学的困境,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缘山区没有老师的难题。我想,只要每一个中国人看了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电影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每一位老师都能有魏老师那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中国的教育问题将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