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厅长工作报告(定稿)
凝智聚力 攻坚克难 努力开创卫生改革发展新局面
——在2011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省卫生厅厅长 刘少明(2011年1月27日)
同志们:
2011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是在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十二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一五”全省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和2010年卫生工作,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中心,部署“十二五”卫生发展任务和2011年卫生工作,动员全省卫生系统团结一致,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下面,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和2010年工作回顾
(一)“十一五”卫生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卫生事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回归的重要转折期,为全面实现医改目标、加快“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政府投入力度空前。这五年,省财政通过卫生部门安排
总出院人次达365.87万,比2005年增加184.7万人次,增长101.95%。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开展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更多城乡居民开始享受针对重大健康问题特别是慢性非传染病的规范化服务。中医药作用更加突出,医学教育和卫生科技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五是制度建设向纵深推进。这五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从2005年的231.67万增加到2010年的2581.48万,制度覆盖率达到100%,人均筹资标准从30元提高到150元,县域内政策补偿比例由35%提高到60%,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三统一”一年内在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探索中推进。全省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03年的56%降低到2009年的38%,居民个人医疗卫生支出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
六是食品药品监管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省级以下垂直管理到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改革目标,权责一致的科学监管体系和机制逐步形成。监管法规配套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涵盖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制度。扎实开展食品药品集中专项整治活动,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促进优势资源转化,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制药工业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是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这五年,我省人均期望寿命预计至少增加1.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59.11/10万下降
极探索。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全面实施。全省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由307个增补到498个。积极推行基本药物“三统一”管理。及时出台了《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暂行办法》。11月份的监测结果显示,各机构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西药、中药销售额平均值从制度实施前的5.3万元和1.2万元下降到3.4万元和0.65万元,降幅分别达64.15%和54.17%。制度实施效果初步显现。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建设项目977个,落实中省资金11.16亿元。738个卫生系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627个,竣工率84.96%;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1.1万个。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建设试点启动。培养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2.62万人、乡村医生4.7万人次。落实专项经费1个亿,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万名医师培训项目”。99所县级医院与省内41所和江苏22所三级医院、729个乡镇卫生院与245个二级医院建立了长期对口支援协作关系。71个县(区)的1257个乡镇卫生院实行了绩效工资。2.54万名乡村医生落实了政府补助,年人均补助达2100元。
4.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人均21.5元。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达64.9%和55.4%;为270万城乡65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体检,27.2
以上的县(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卫生应急响应工作及时有效,妥善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起,特别是在支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和甘肃舟曲泥石流卫生救援中,先后派出339名医疗、防疫和监督人员,携带62台车辆、药械,日夜兼程,疾驰灾区,克服艰难困苦,冒着生命危险,圆满完成了应急救治和监督防疫任务。紧急接收转运的179名玉树伤员在我省6所医院得到精心救治。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持续开展了全省问题乳粉彻查专项行动、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顿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专项整治,重点公共卫生场所实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全省食品安全、就医环境状况进一步好转。妇幼保健管理取得新进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稳步推进,“降消”等项目深入实施。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开展,高陵县、周原镇等8县1镇建成国家卫生县城(镇),榆林市建成省级卫生城市,周至、子长等8个县建成省级卫生县城。建成省级卫生示范单位64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69个。
7.医疗质量安全控制和医疗服务监管进一步加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和大型医院巡查活动。36所三级医院、99所二级医院通过等级评审;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在58家二级以上医院展开,创建示范病区178个;在18所医院的60个专科中开展了临床路径试点管理。加强医疗技术准入、监管,启动了第二类临床医疗技术应用管理。推动无偿献血工作,临床合理用血和血液制品安全不断加强。
象健康体检、日常医疗服务和信息管理等工作。圆满完成了65批次大型活动医疗保障任务。
10.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分类制定了厅直系统实施意见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指导意见,围绕推动医改任务落实,加强了针对性巡回指导。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了以全员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提素质、比技能、讲奉献、树形象”岗位大练兵、大比武和职业道德竞赛活动,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广泛开展了创建“人民群众满意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活动。扎实推进卫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和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认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行业形象进一步提升。
卫生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围绕深化医改主线,开展新闻宣传,解读医改政策,反映进展成效,宣传经验做法,为我省卫生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鲁有强、杨瑞辉等先进人物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子长、神木等县区医改做法和经验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采用约稿2篇,在全省近年来少有。卫生信息化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和学会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全省20多万医药卫生工作者为维护人民健康努力工作,创造了出色业绩,是值得信赖的人民健康忠诚
些具体改革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力量薄弱,监管能力不足,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三是部分基层卫生建设项目配套资金落不实,进度缓慢,一些单位仍然存在贪大求洋、超规模建设等问题。卫生监督、卫生应急、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等成为服务体系建设新的“洼地”。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进度慢。四是一些地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粗放,质量标准要求不高,工作责任不明晰,督导考核不到位,有的服务项目严重“缩水”。一些地方资金没有跟着项目走,经费滞留现象严重。五是基层药品“三统一”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中标目录药品种类偏少,配送不够及时,部分机构对使用基本药物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财政补偿不足额和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基层单位的正常医疗活动。六是探索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公立医院转制等重大问题还没有找到突破口,子长、府谷等县改革经验还没有上升为全省性政策,公立医院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梳理和分析我省卫生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凝心聚力、脚踏实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来五年卫生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二、“十二五”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卫生工作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医改为重点,落实政府
1固和扩大创卫成果。
(二)加快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以市为单位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臵,明确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力争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任务,开展职工周转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完善城市三级医院帮扶县级医院的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城市大型综合医院与县级医院之间远程会诊系统。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监管,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深入开展优质护理示范活动。健全省市县三级急救机构为主体的院前急救网络。加强省级医疗单位发展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三)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到2015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力争达到300元,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门诊统筹覆盖所有县区。加强管理经办机构能力和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3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室、实验室。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建设陕西中医药历史博物馆,打造陕西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七)加快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化水平。开展省级综合管理、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立县级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卫生综合管理等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以平台建设和重点业务系统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我省电子政务服务平台资源,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建立并完善“居民健康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标准统一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全省卫生信息系统。
以上是我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各地要结合实际,编制好本地区的规划目标、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要把“十二五”规划任务与卫生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精心谋划、全力推进,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三、2011年卫生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近期医改重点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化医改为主线,以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县镇一体化管理试点为重点,全面完成近期医改五项重点任务,着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强化医药卫生监管,加快中医药发展,统
5得新的突破,创造经验。二是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省政府要求,各地学习借鉴子长经验,至少选择1-2个县区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建立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县域医疗资源,明确县级医院功能定位,落实政府保障责任,改革公立医院运行体制,健全监管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县域医疗技术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三是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继续开展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提升设备装备水平。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鼓励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以托管、团队式帮扶等形式支援贫困县级医院,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年底前,人口超过30万的县(市)要有一所二甲以上水平的公立医院。同时,启动建设省妇女儿童医院,加强省医院、省中医医院、省肿瘤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力争在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等服务模式转变上取得积极进展。五是围绕便民利民惠民,强化内部管理。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范围,规范先诊疗后结算、检查结果互认、志愿者医院服务、便民门诊等措施,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探索支付制度改革,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开展医疗服务价格监管,保持医疗费用合理增长。六是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加强对公立医院发展规划、投融资、财务的监管。深化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院长选拔任用、7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建设。推进基层卫生机构内部改革,重点做好乡镇卫生院人员聘后管理和绩效工资改革。实施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万名医师培训项目。继续做好为乡镇卫生院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和招聘执业医师工作。扩大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试点。以推广适宜技术为重点,抓好二级以上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广泛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
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财政补助标准提高80元。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60%以上,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倍以上。继续完善和推行单病种管理和诊次总额预付模式。在全省开展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医疗保障,提高医疗救治和保障水平。加强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全面实现参合人员在统筹区域内即时结算,力争实现跨县、跨市结算。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基金管理使用,合理控制基金结余,保障基金安全。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工作。
继续实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至25元。中、省补助标准确定和下达后,各地务必足额落实配套资金。补助标准提高后,要相应增加服务内容,调整服务标准,完善服务规范,制定并落实绩效考评办法,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任务下达到哪里,资金落实到哪里。
(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维护群众健康权益。适时启动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全面落实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继续做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督。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鉴定的监管。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卫生监督,有效控制放射危害。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检查,做好生活饮用水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督抽检。继续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净化医疗服务市场环境。
(七)强化医疗服务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强化基础质量管理,开展十项基础质量达标评价,启动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估试点工作。加强药事管理,开展临床药师试点,推进临床合理用药。进一步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急救急诊能力。加强临床用血管理,严防血传疾病发生。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所有三级医院全面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继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大型医院巡查工作。认真实施区域医疗机构设臵规划,依法规范审批权限和程序。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收费行为。严格医疗广告审批和监管。以落实核心制度为抓手,完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预防机制。实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分类管理。继续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1继续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化妆品违法添加专项整治活动和安全风险监测。完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机制,提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调查和处臵能力。
(十)统筹推进其他卫生工作。
继续开展全省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办好省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继续委托第四军医大学举办临床研究生课程班,举办面向基层科技成果及适宜技术推广学习班。做好2011年省科技计划项目和省科技奖组织申报。加强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病原微生物监督管理、医用特殊物品出入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保健基地和队伍建设,做好保健对象健康管理和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积极开展卫生政策研究和卫生法制建设,重点做好县级公立医院运行和药品使用现状研究,制定并实施卫生系统“六五”普法规划。认真做好医改监测、督导和评估工作。加强卫生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和卫生新闻宣传工作,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塑造行业良好形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责任制,深化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同志们,做好今年各项卫生工作,对于实现医改三年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卫生发展开好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第二篇:冯厅长2012交通运输工作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新年伊始,省政府召开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总结2011年工作,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安排部署2012年工作,动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继续推进全省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
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全面清理政府债务平台以及撤并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使交通运输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考验。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仍然硕果累累,超额完成了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的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公路建设勇创新高。
按照省政府“保证在建的、开工必需的、缓建不紧迫的”要求,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果断采取调结构、控规模、保重点、促稳定的措施,重新安排公路建设任务。同时,狠抓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审批,加强质量管理,强力推进“五化”建设,及时召开现场会,加强标准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在最关键的时候,省政府召开了加快公路建设动员大会,出台了切实可行的公路建设相关政策,有效地应对了困难、解决了问题;提出了“科学办交通、合力办交通、勤俭办交通”的理念,明确了思路,鼓舞了干劲,使公路建设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好势头。高速公路在建规模1444公里,建成千阳至宝鸡、西安至铜川等7条高速公路500公里,新增里程400公里,通车总里程突破3800公里,继续保持西部第一、全国领先,通达全省84个县(市、区),为与周边8省区省会城市形成“快速一日交通圈”创造了条件。新开工安康至平利、榆林至佳县、延安至延川3个项目。工程质量抽检单点合格率达到94.8%,关键指标合格率达到98.8%,弱项指标合格率达到91.5%。累计取得土地、环评等批复30多件,落实高速公路用地指标10万亩,所有项目审批和土地手续基本完善。干线公路新建、改造规模660公里,建成G210榆林过境等5个项目,新开工神木至盘塘、S301店塔至红碱淖等项目。农村公路新改建3000公里,实施水毁修复工程1013公里,安保工程1480公里,改造危桥71座5420延米。
以迎国检为契机,公路养护管理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把五年一度的迎国检作为重点任务,在近两年的精心准备下,年初又部署开展了“大干100天迎国检”活动,对照标准找差距,强化措施促提升,集中力量打响了创一流路况、创一流成绩的攻坚战。实施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530公里,高速、干线公路技术状况指数达到92.1和89.6,优良路率达到100%、90.2%,农村公路好路率达到70.1%。通过集中治理,全面优化美化了公路沿线两侧及周边环境。加强治超源头监管,优化治超网络布局,推进科技治超,查处超限车辆9.38万辆,平均超限超载率0.18%。陕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综合排名由“十五”期的全国第十二位跃升至全国第七、西部第一。部检查组高度评价我省是“中西部地区的条件,东部地区的理念,发达地区的水平”。
以道路水路运输为主体,综合客货运输惠及城乡。
建成二级以上客货运站6个,省境内5个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通过部省联合审查,西安城南、城东、咸阳机场等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进展顺利。全省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比率达到87.5%,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投放通村客车1053辆,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0.4%,增长3.2个百分点。现代物流发展步伐加快,大荔农村物流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甩挂运输试点启动,城市配送、小件快运发展迅速。西北首条西安地铁2号线顺利开通运营,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驶入立体化交通时代。加快水运项目建设,改造农村渡口75处,全面开工建设我省首条国家高等级航道汉江安康至白河段。全省公路水路运输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公路、水路客货运量10.1亿人、9.0亿吨,356万人、181万吨,同比增长15.6%、17.2%,17.5%、6.5%。
以强势攻坚为突破,融资工作成效斐然。
我们把融资作为牵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广开渠道拓财路,多措并举渡难关。向省政府汇报求助,向交通运输部请求支援,向金融机构联系沟通,向社会资金敞开大门,向企业内部管理深挖潜力。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全年共落实省级财政资金19.5亿元、周转资金54亿元。争取到中央投资车购税182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前三年的总和。省、部支持力度之大创历史之最,为我们摆脱困境、稳定局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贷款规模严重受限的情况下,新增贷款195亿元。出台《陕西省高速公路BOT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遴选16个高速公路项目向全社会公开招商引资。同时,进一步加强通行费堵漏增收,全年共收取车辆通行费136亿元,同比增长34.8%。坚决贯彻中省要求,规范清理政府性债务平台,锁定省厅及公路局债务229亿元,将高速集团、交通集团由政府融资平台转为一般企业类融资平台,降低了政府债务风险。
以安全保畅为核心,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围绕群众关注的道路拥堵问题,强化治堵措施,加大收费站扩能改造,规范标志标牌,完善保畅预案,建立路警联系制度,加强对重点易堵路段的巡查防范,大面积、长时间拥堵现象得到缓解。强力推广“三秦通”缴费卡,用户突破10万,建成ETC车道134条,减免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车辆通行费9.1亿元,按照省政府部署,撤销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点36个,提高了通行效率,降低了出行成本。“陕西交通服务热线”建设扩大了信息服务广度。加强世园会、春运、“十一”黄金周等重点时段运输组织,增加运力储备。开辟14条世园会公交专线,新投放340部空调公交车和1053辆出租车,实现了“旅客安全便捷出行不滞留”的服务承诺。深入开展交通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排查隐患5497个,整改率达到99%。建成省厅应急指挥中心,修订《交通运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成功举行了渭河特大桥防汛演练、陕鄂高速联动应急演练和交通技术学院学生紧急疏散演习。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下降15%、7.1%和3.6%。
以规范高效为目标,行业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经省政府同意,与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了《陕西省交通运输“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32个专项规划,红色旅游公路建设规划顺利完成,关天经济区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全面启动。《陕西省高速公路广告设施管理办法》列入省政府正式立法计划。先后出台了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收费公路减免车辆通行费暂行规定等13项管理制度。举办运政执法岗位练兵比武竞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加强对交通重大决策和重点任务的考核督查,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黄土隧道施工技术等9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2项获得一等奖。宝汉高速科技示范路项目顺利推进,西安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示范工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全面实施,交通行业专网二期工程投入使用。推广公路隧道照明用LED灯具通用技术。开展全系统财务大检查活动,规范厅直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完成重大审计项目41个,内审监督作用有效发挥。加强国有资产运行监督管理,企业效益稳步提升。交通战备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以勤俭办交通为主题,厉行节约活动扎实开展。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深入开展“反铺张浪费、办勤俭交通”主题教育。以“三压两降一控”为重点,增收节支,挖潜堵漏。在公路建设中,强化成本意识,夯实投资控制的主体责任,优化工程设计,严控设计变更,降低工程造价,有效遏制了公路建设成本攀升现象。在运营管理中,根据线路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养护工程方案,严格控制公路、隧道、收费站的过度照明,不断提高运营效益。在日常管理中,严控一般性支出,大幅压缩“三公经费”,减少日常办公成本。全系统各单位通过压缩非建设性工程计划、停建办公楼、封存公务车辆等举措,降低了管理成本,使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了事业发展上。组织安排节能宣传周活动,广泛实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动力,党风廉政和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学习《廉政准则》,深入开展“小金库”、公务车专项治理和公路“三乱”集中治理“百日行动”。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实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开展了“重温党史、坚定信念”党史学习、红色诗词诵读、“三唱三颂”歌咏比赛。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讲文明、畅交通,我为世园添光彩”、“学习青春榜样、争做优秀青年”等主题争创活动。“陕西交通大讲堂”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经验叫响全国。文明创建再创佳绩,省厅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成为省政府唯一获此殊荣的厅局。组团参加省首届职工科技节,斩获金银奖9项。成功举办“收费中心杯”文明收费服务技能大赛,产生了全省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28家单位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巾帼文明岗”,19人获得省部“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开展“十佳”出租车、公交车等驾驶员网上投票评选活动。交通宣传成绩显著,中央、陕西电视台播发交通新闻84条。以安居工程和“四个一工程”为依托,交通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走过充满艰辛磨砺的2011年,我们在逆境中挥洒汗水,在不屈中飞扬激情,在奋进中书写华章。回顾走过的每一步,我们都充满感慨、感激和感动。
困境面前,省委、省政府鼎力支持。赵乐际书记、赵正永省长多次给交通人鼓劲加油,赵书记称陕西交通队伍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队伍,赵省长讲陕西交通今年困难最大、干劲最足、措施最实、效果最好。赵乐际、赵正永、娄勤俭、江泽林四位主要领导专门在北京会见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共商陕西交通发展大计,为交通职工鼓舞了士气,增添了动力。主管省长江泽林更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经常深入工地,现场检查指导,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仅召开交通专题协调会就达30多次,还多次带领我们跑部委、访银行,为交通争取项目、筹措资金。这些殷切的关怀和支持,成为我们战胜困难、不辱使命的强大动力。
困境面前,交通运输部大力扶持。倾斜安排项目,提高补助标准,给予空前的资金支持。同时,初步同意把我省1700多公里省级高速公路、5000多公里省道和农村公路升等为国道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这些弥足珍贵的支援和帮助,激励着我们前进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
困境面前,地方政府、省级部门和金融机构倾情相助。发改委积极简化审批程序,财政部门提前预拨资金,国土部门与交通部门合署办公,落实用地指标,金融部门竭尽所能,想尽一切办法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市县政府在土地征迁、环境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有效保障。这些全省“一盘棋”的大局观和兄弟般的热情之手,奏响共建交通的和谐之曲。
困境面前,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克难奋进。厅有关处室以难题不破不罢休的决心,跑项目,要资金,辛苦奔波。广大建设者以项目不通不收兵的毅力,战酷暑,冒严寒,日夜奋战。施工单位以确保项目不停工的勇气,顾大局,出大力,主动担当。正是大家在每一个岗位上的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才再次彰显诠释了“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精神之魂。
在此,我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向长期支持关心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为交通运输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交通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2012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题,要求继续发挥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拉动作用,切实抓好交通、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交通基础设施适度的发展速度和合理规模,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国家和省上的部署要求上来,科学研判发展大势,客观审视交通实情,既要看到交通运输面临的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更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推动交通运输更好更快发展。
(一)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对交通运输发展带来新契机。
“十二五”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将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强劲东风。我省将积极推进关天经济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咸新区建设,都给交通运输提供了持续旺盛的发展动力。今年我省将继续保持13%左右的增长预期,交通将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之一继续加强,省政府出台加快全省公路建设的决定,为公路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每年财政列资15—20亿元支持交通运输发展。同时,交通运输部进一步倾斜支持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继续在项目安排、资金补助上予以重点支持,对我省保持交通运输发展势头十分有利。
(二)陕西在全国的重要交通区位优势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是陕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尽管这几年迅猛发展,但仍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路的期盼和迫切需求,人民群众对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仍然很高。二是中央强调必须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而交通运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具体体现。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顺应民心,势在必行。三是今年国家扶贫政策给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家对红色旅游、吕梁山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联片扶贫支持将全面展开,为交通运输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发展资金短缺等突出问题对交通运输发展带来新压力。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减、取向不变,公路建设贷款形势难以好转;交通运输部车购税资金支持较去年将会大幅减少,意味着今年在建项目资金基本都需我省自筹解决;取消收费二级公路和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后,省市无法足额筹集到干线公路建设所需配套资金,加之以往欠账和债务到期偿还,公路建设任务繁重与资金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国家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立项、用地等,将使我省已开项目大干难、新开项目审批难,这给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带来巨大压力。
(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考验。
随着近几年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体制机制、行业管理、安全稳定等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凸现。干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安全生产事故处于易发多发时期,出租车、客运车辆利益矛盾长期叠加,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土地征迁补偿、农民工工资支付尚不规范,部分干部队伍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和矛盾,呼唤着新一轮交通运输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考验着交通运输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我们明确做好2012年交通运输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理念,继续坚持“科学办交通、合力办交通、勤俭办交通”的要求,稳规模、保重点、强服务、促稳定,以推进公路建设为重点,以继续加强养护管理、道路安全保畅、综合运输管理为突破,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发展质量,维护行业稳定,确保全面完成2012年目标任务,为富民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在总体要求下,还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科学谋发展。准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服务品质,保持合理建设规模,科学把握建设节奏,强化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公路建设与运输协调发展。
——攻坚保重点。努力克服资金、土地、环境等困难制约,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保证高速公路建设目标,保证列入“十二五”规划的在建项目和省上批准新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保证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
——固本强服务。牢固树立民生为先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整顿市场秩序,缓解道路拥堵,发展安全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推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
——唱好大合唱。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充分依靠省级职能部门支持,调动市县政府积极性,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金,激发交通行业创造性和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省市共建、群策群力发展交通的新格局。
——和谐促稳定。完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化解工资拖欠等突出矛盾,维护群众利益;加快行业民生建设,保持行业和谐稳定。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2年全省交通投资计划完成350亿元,其中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公路养护25亿元。需要抓好以下十项主要任务:
(一)确保高速公路突破4000公里。
按照规模适度、有保有控的原则,安排高速公路建设项目13个,在建规模940公里。建成商州至西安、榆林至绥德、西宝改扩建西安至兴平段、十天线白河至鄂陕界4个项目,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全面加快铜川至黄陵、榆林至佳县、延安至延川3个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安康至平利、延安至志丹至吴起等6个续建项目。加快完善临潼至西安、西咸北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为全面开工创造条件。
(二)全力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改造。
按照连通县城、改造拥堵、畅通出口的原则,提高一、二级公路所占比重,使其结构构成更趋合理。全面加快G210西乡至镇巴、S104扶风至凤翔、S207安康至岚皋等项目,力争开工G108渭南至汉村等一批地方积极性高的升等改造项目。
(三)稳步增强农村公路服务能力。按照“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要求,新建改善农村公路3000公里。其中,新建改建县乡油路1500公里,重点整治白皮路、特坏路,打通断头路;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1500公里,解决符合要求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对外连接的重要路段。
(四)巩固保持公路一流路况水平。
按照“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的方针,高速公路重点整治重要路段病害、破损路面,加强通车路段日常养护;干线公路重点实施特坏路段大中修工程;农村公路养护灾区重点实施水毁修复重建工程,其他地区加强路基路面整形和配套工程。高速、干线、农村公路超限超载率稳定控制在1%、2%、3%以内。
(五)切实加快运输站场码头建设。
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为龙头,以等级客货运站为骨干,以农村站点为补充,年内建成西安城南、咸阳机场综合枢纽等项目,全面加快建设西安城东客运站及沣东物流、杨凌货运站等项目,加快完善西安国际港务区公路港、咸阳三里桥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坚持按需建设、强化监管的原则,适当安排部分农村客运站点建设。稳步实施渡口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对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对农民群众出行服务效果好的小型码头建设。
(六)构建城乡一体运输服务体系。
坚持“公交优先、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制定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在全省培育试点,稳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覆盖面,规范城乡间道路运营管理,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着力建成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城际、城市、城乡三级客运网络,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班线客运由公司化向集约化发展,新开通高速公路确保实现“路通车通”。加快完善全省交通行业GIS共享服务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期等信息化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物流、甩挂运输、城市配送试点。内河航运要加快建设汉江安康至白河国家高等级航道。
(七)全面提升工程建设质量水平。
以推进现代工程管理为抓手,进一步推进设计和施工标准化,消除路基局部沉陷、桥头跳车、路面早期病害等质量通病,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整体品质,使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工程耐久性、抗灾能力和使用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加大检测力度,在工程质量各项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上下工夫,真正保证其内在质量。
(八)改善群众安全畅通出行环境。
实施拥堵收费站扩能改造。改进收费服务方式,建成ETC不停车收费车道57条,力争征收通行费140亿元。按照省政府要求,继续做好准备工作,有序撤销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加快“陕西交通服务热线”建设步伐,提升服务品质。重点做好省界出口、山区公路、长大隧道保畅工作,实现全路段、全天候道路通畅。进一步改善车船、场站窗口形象,提供温暖舒心的优质服务。全年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确保安全形势稳定。
(九)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交通运输。做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专项行动。加快淘汰老旧、高能耗、高排放、污染大的车辆、船舶等运输装备,积极推广混合动力、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加强运力燃料消耗和排放的技术管理,提高里程利用率和实载率。实施公路隧道清洁技术推广,加快服务区、收费站新能源技术应用,积极推广废旧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和施工工艺。
(十)努力建设文明廉洁交通行业。
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夯实交通文化建设基础,加强宣传工作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重点抓好55311工程,全面铺开三项星级创建和五大服务品牌建设。在文明示范窗口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文明我先行、服务我更优”活动。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提高廉政建设科学化水平。
主要工作措施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我们面临的难题更多、肩负的责任更重,必须要以更加奋发昂扬的斗志,更加求实进取的精神,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全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全力破解资金难题,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资金问题是关系着全年目标任务能否如期完成的关键。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续在完善多元化、广渠道、全方位的筹融资格局上下大工夫。要进一步加强与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有关部委沟通,力争将更多的省级高速、干线公路项目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争取更多的车购税资本金支持。要进一步贯彻省政府加快公路建设决定,在争取省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外,督促市县政府通过纳入财政预算,足额落实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配套资金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资金。鼓励市县政府以土地或其他资源入股参与高速公路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有实力、重信誉的社会民间资本进入交通建设领域。做好第十六届西洽会高速公路项目推介工作。主动登门招商,抓好跟踪落实,力争使条件成熟的项目尽快落实。要进一步利用现有融资平台,加大与各级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抓紧评估运营高速公路,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为争取和扩大贷款规模创造条件。大力拓展中期票据、融资租赁、长短期企业债券、保理业务、承兑汇票等新的金融产品。加强与亚行等国外金融机构合作,争取利用外资。积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平台。要进一步加大通行费征收管理力度,严格执行通行费减免规定,开展公路收费专项稽查,对漏收通行费实行追损挂钩。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认真执行各项财经政策和纪律,完善资金管理内控制度,确保资金运行安全规范。
二、抓好前期准备工作,持续推进公路建设 加快前期工作事关公路依法依规建设全局,也是争取国家资金补助的前提条件。今年要按照“保通车、抓续建、多储备”的工作思路,合理掌控公路建设节奏,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在狠抓控制性工程和保证重点通车项目的同时,要充分认识今年前期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计划开工的项目距离国家规定的开工条件还有较大差距,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下大力气做好项目前期和储备工作。一是要认真落实前期工作责任制,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各设计、建设单位要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专人紧跟盯牢,扎实细致地做好地勘、工可、初设、环评、选址等各项工作,加快工作进度,提升工作质量。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年内完成“十二五”规划高速公路项目、重点干线公路项目工可编制,力争获得立项批复。二是要重视完善土地手续,积极适应国家依法依规用地政策的新要求,提前做好土地报批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占补平衡和用地指标等难点问题。继续推进国土、交通合署办公机制,按照报部催批、未报催办的思路,动态掌握报批进度,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三是要积极探索完善征地拆迁预算投资总承包模式,强化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中的主体责任,克服公铁交叉、管线迁改等征迁难点,为项目顺利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现代工程管理,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按照全省推进高速公路“五化”管理现场会安排,从今年1月起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各建设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全面落实“五化”要求。一是要深入推进工程精细化管理。始终把质量作为行业的生命,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的精细化管理。各建设单位要认真落实省厅质量工作要点,大力开展桥梁安全评估、提高弱项指标等活动。质监部门要针对暴露出的突出质量问题,加强督查,严格把关。对出现问题的要坚决问责,绝不姑息,确保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二是要打造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研究出台适合我省实际的项目管理单位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要求。项目法人要把好现场管理机构组建关,特别是要从严控制项目长及关键人物的准入条件。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合同管理、材料采购等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管钱。三是要认真贯彻《陕西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指南》。推行管理标准化、施工标准化和工地标准化,做到质量控制与试验检测检验规范、可靠。推行设计标准化,统一设计标准和典型结构,狠抓设计深度和质量。严格设计招标和设计质量责任追究,建立设计质量与费用挂钩机制。四是要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应用。各建设单位要将项目建设有关情况输入系统,及时汇总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依托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将从业单位资质管理、基本信息、人员业绩等信息予以整合并向社会公开。交通运输部将于5月份在陕西召开全国落实“五化”现场会,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
四、以先进理念为导向,切实加强养护管理
认真贯彻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方针为指导,以“养护管理科学化、养护作业规范化、路网调度智能化、运营服务精细化、应急救援快速化、路政管理法治化”为目标,以提高现有公路通行能力,尽可能保证公路产品有效使用,最大化发挥公路效益为重点,切实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第一,巩固提高“十一五”国检成果,把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养护管理投入比重,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的良性循环。第二,要修订养护质量标准,制定养护生产规程,构建完整系统的养护质量控制考核体系,建立路容路貌、路域环境、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养护工程质量过程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第三,加强科学养护和日常养护。高速公路养护以预防为主,强化日常巡查和检测,做好早期预防性养护,推行日常养护专业承包制,加快机械化养护中心建设。干线公路养护在日常养护费切块各市后,省公路局要切实履行职能,逐步由抓大中修工程向日常行业管理转变。要建立日常养护管理的考核、评价制度,把评价结果与大中修工程安排相结合。农村公路养护要落实资金,加强对省补养护工程资金的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或“二次分配”现象发生,保证省补养护工程资金到县。第四,进一步加强养护大中修工程管理。修订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建立起大中修工程项目库和质量库。今年省厅要全面安排对“十一五”期实施的大中修路段进行质量抽查。
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运输事业发展
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应当着力在六个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场会精神,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网络。深化道路客运公司化改造,对具备条件的高速班线率先实行“公车公营”。落实资金补助,灵活经营方式,提升通村客运发展质量。二是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大力发展包车客运、旅游客运、机场快线等特色品牌班线。加强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引导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等形式,在全省打造一批管理科学、竞争力强的品牌运输企业,运行规范、服务优良的精品线路以及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星级站场,带动道路运输服务品质提升。三是积极推进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小件快运、定班定线等新型货运组织形式,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及城市配送等业务的网络拓展。在农村交通物流和甩挂运输试点基础上,争取出台扶持政策并全面推广。加快全省交通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前期筹建工作。四是切实履行城市客运管理职责。尽快制定和完善城市客运管理的有关法规、标准体系,规范城市客运管理机构设置,强化对城市客运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管理,促进城市客运健康稳定发展。五是做好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组织开展运营车辆节能技能竞赛,严格落实“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得投放新运力”的规定,建立和完善能耗计量、统计和监测体系,定期对道路运输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考核,积极推动营运车辆油改气和推广使用双燃料车工作。六是紧抓国家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水路运输发展。汉江安康至白河航运工程建设要抢抓工期,科学组织,确保质量。抓紧实施船型标准化,加快淘汰老旧船舶。
六、有效解决突出问题,便捷人民群众出行
针对当前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措施,努力为群众提供满意舒心的出行服务。一是有序推进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撤站工作。按照省政府统一安排,各市要抓紧做好债务清理核实工作,争取国家撤站补助,恢复路面畅通,保证群众出行不受影响。同时,各有关市县政府及相关单位要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消化遗留债务,多渠道、多领域安置分流人员,确保社会和行业稳定。继续做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做好五部委督查迎检工作。二是不断提高道路安全畅通能力。按照省政府安排,与公安部门紧密配合,抓紧对西商高速蓝商段、西汉高速秦岭段等事故多发和易堵塞路段进行改造及管理试点,强力推进拥堵收费站扩能工程。强化事故路段分流措施,坚决消除长时间拥堵。三是深化交通服务品牌创建。深入开展“文明我先行、服务我更优”、“为民服务、创新争优”主题实践活动,深化“微笑服务”、“温馨驿站”、“舒心旅途”等五项服务品牌建设,及时发布路况、气象信息,增加便民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加快ETC建设进度,大力推广“三秦通”缴费卡和不停车收费,便利群众出行。四是加强行业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路警应急联动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备齐应急物资,开展应急演练,保障重点物资和节假日客流高峰运输,做好冬季除雪除冰和汛期抢险保通工作。推进交通战备物资储备中心库建设,开展交通专业保障队伍点验整训。
七、大力加强安全监管,维护行业和谐稳定
始终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按照交通运输部“四个更加注重、四个必须到位”的要求,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深化安全生产和应急基层基础建设,继续抓好以“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桥梁隧道和公路建设施工现场等为重点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排查公路安全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大危桥险路治理力度。高度重视道路客运安全,开展“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切实避免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发生。加强重要时段、重点水域的安全监管,确保客渡船、旅游船的安全。深入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大力推进施工安全标准化。
坚持不懈抓好治超生命线工程,加大执法力度,坚决遏制反弹,防范重特大事故特别是桥梁垮塌事故发生。切实加强源头监管,通过保证金制度等形式落实货运源头装载企业责任。强化联动治理,建立路政、运政、收费日常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综合治理,清理整顿辖区砂石料场,坚决杜绝在桥梁附近采砂取石。强化大件运输监管,规范审批制度和工作流程。
深入做好行业综治维稳工作,高度重视公路建设征地拆迁、历史遗留养路工、道路客运市场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加大调处力度,推动“事要解决”。尤其是重视做好出租车管理工作,完善规章制度,建立良性沟通机制,解决好出租车司机的住房、养老保险等实际问题。春节临近,要想尽一切办法,及时支付民工工资,严禁恶意拖欠、克扣民工工资。
八、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稳慎推进厅直系统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改革工作,深入调研,多方论证,合理安置好转岗分流人员。继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夯实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建立长期稳定可靠的养护资金渠道。各市县交通运输部门要紧紧依靠各地政府,抓紧理顺城市客运管理体制,实现统一管理,体现体制整合的优越性。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加科技信息化投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推动宝汉高速公路科技示范路建设,大力支持建筑垃圾和工程弃渣再生利用工程技术应用研究,推广隧道照明节能技术。出台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继续组织开展“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交通行业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加强行业标准化研究工作。
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行政许可审批,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行政执法,加强执法监管,确保行政处罚公正、公平。开展执法监督检查,落实执法责任制,提升文明执法水平。
九、强化队伍作风建设,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全系统要大力弘扬“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交通精神,埋头苦干,攻坚克难,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抓出实效。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反铺张浪费、办勤俭交通”活动。全行业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切实把厉行节约贯彻到建设、运营和管理全过程。优化工程设计,严格设计变更,减少日常开支,压缩“三公经费”,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领导班子综合效能为目标,配强、建好、管好各级领导班子。全面开发交通人力资源,搭建更宽广的人才工作平台。继续办好“陕西交通大讲堂”,强化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打破人才身份壁垒,多渠道解决编制限制,把政治强、业务好、懂管理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三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精简会议文件,减少迎来送往,坚持重实际、说实话、求实效。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解决复杂难题的能力,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做到敢担当、能负重、有作为。抓好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的督查督办,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日常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四是加强行业民生和民主制度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倾听群众意见,畅通职工合理诉求渠道,竭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下大气力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升职工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五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设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党纪政规、先进示范、岗位廉政教育,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诫勉谈话、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和公路“三乱”治理,突出抓好工程招投标管理,努力建设阳光工程。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加大内审力度,关口前移,跟踪审计,打造廉洁交通。
同志们,经历了2011年的艰辛,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而坚强。面对2012年,迎接交通人的将是新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昂扬斗志,鼓足干劲,为富民强省大业再立新功,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再创佳绩!
第三篇:安徽卫生厅厅长工作报告
总结成绩 明确目标
全面落实医改及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在2012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卫生厅厅长 高开焰(2012年1月15日)
同志们:
2012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是经省政府领导同意、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省第第九次党代会及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医改这个中心,总结2011年卫生工作,科学分析形势,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全面落实2012年医改及各项卫生工作任务。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这次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同志,省政府罗建国副秘书长在会前专门听取汇报,今天又亲临会议,詹省长最后还将作重要讲话,全省卫生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方面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卫生工作主要成效
2011年是近期医改五项重点的攻坚之年,也是“十二五”卫生发展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卫生系统全力以赴抓改革发展、全心全意做好卫生服务,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医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2011年初,省政府办公厅下达本医改任务细化为74项,其中卫生部门牵头负责56项,配合完成18项,卫生部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卫生部门医改主要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任务,其中,新农合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居全国并列第一,基层医疗服 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等居全国前列。
基层综合医改成果进一步巩固发展。省政府出台巩固完善基层医改30条补充政策。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招标采购及配送机制进一步改进。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次均门急诊药品费、门急诊费同比下降28.7%、20.9%、次均住院药品费、住院费下降14.5%、10.6%。抗生素使用比例下降27.2%,门诊输液率降低2.2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的体制制机下运行良好。在岗人员、离退休人员平均收入分别提高了32%、33%;历史遗留债务正逐步得到化解。
新农合制度持续巩固发展。2011年筹资标准提高到230元,筹资总额110.9亿元,参合率达98.98%。住院费用净报销比例达到了51.26%。对大病实行“保底补偿”,封顶限额提高到20万元,重大疾病净报销比例提高到70%—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已有5214名重大疾病患者受益。扩大慢性病保障范围,我省属于新农合覆盖慢性病病种最多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建成全省联网的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全部开展即时结报与“一卡通”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地以实施项目为抓手继续加强县、乡、村和社区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79所,覆盖了98.95%的城市居民。全省基本实现了每个建制乡镇有1所规范化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的目标,并全面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省统一为乡镇卫生院招聘了17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村免费订单培养485名本科和专科医学生,组织20所三级医院对口支援29所县级医院,组织实施了针对农村和社区卫生人员各类培训项目,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与素质得到充实和 提高。各地认真落实村医相关政策和待遇,稳定了村医队伍。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0类41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城乡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到50%以上;儿童和妇女目标人群管理率达到80%以上;免疫规划以县为单位接种率达95%以上;慢性病防控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任务进展顺利,共有475.2万例高血压、124.2万糖尿病、17.9万重性精神病人及559.8万65岁以上老年人得到健康管理,免费为1 4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芜湖、马鞍山继续探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得到卫生部的充分肯定。芜湖、繁昌、南陵、当涂等县正式启动以药品零差率为重点的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马鞍山等11个市建立了独立于医方和患方的第三方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在蚌埠等4个市进行扩大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全面推进优质护理、临床路径、预约诊疗,临床路径试点基本覆盖卫生部下发的24个专业329个病种,全省25所三级医院均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截至11月底,门诊预约诊疗达750422人次。
(二)重大疾病防控、卫生应急和妇幼保健工作成绩突出。卫生应急工作全面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和体制进一步完善。全年共处臵丙肝等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光气中毒等突发事件82起;道路交通等13905起安全生产事故的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得到妥善处臵;全省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实现了灾后无大疫目标。
重大疾病防治任务全面完成。全省累计救治艾滋病病人3256 人,贫困结核病人9448人,晚期血吸虫病病人5826人,超额完成省政府目标任务。疟疾防治成果进一步巩固,累计报告病例同比下降64.5%。麻疹发病率控制在 1/100 万以下,为实现2012 年消除麻疹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手足口病、乙肝、麻风、性病等其它传染病防治也取得了新的成效。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已连续26年未发现新发的地方性克汀病病例。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完成改厕16万座和16个市62个县的水质监测项目任务,11月底,铜陵市被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5个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全年94.5万人享受免费婚前保健服务,全省婚检率上升到80.9%;补助住院分娩农村孕产妇50.2万人,住院分娩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18.4万人、乳腺癌检查1.49万人,均超额完成任务。孕产妇死亡率为20.31/十万元、婴儿死亡率为8.8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三)医疗质量与服务监管进一步强化。继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全省共成立15个省级质量控制中心,覆盖不同专业的质控体系逐步建成。严格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对开展心血管介入、心脏移植等诊疗资质,实行了严格审批。加强药事管理工作,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组织开展了医院感染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督查。进一步加强医疗广告管理。切实加强血液安全监管,全省临床用血全部来源于无偿献血。
全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活动。各地普遍出台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提供优 质服务。结合医保报销政策,推进按病种付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止。全省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培训”活动,继续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扎实推进省直医疗单位防统方软件的应用工作。创先争优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其中阜阳人民医院刘晓玲同志荣获2011全国十大健康卫生光荣称号。医疗质量、服务行为和行业风气持续好转,群众就医感受明显好转。
(四)食品安全与监督执法得到加强
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继续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省政府决定成立省食安办设在省卫生厅。认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增加苏丹红等7种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的监测。完成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890个。组织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和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有效处臵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持续强化卫生监督执法。继续深化卫生审批制度改革,全年受理各类卫生行政审批项目73827件,办结率100%。依法加强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与放射卫生监管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600多件。严厉打击非法行医,2011年全省共开展监督检查7552次,查处无证行医3238户次,取缔无证行医2501户,行政罚款2212户,罚款金额7782273.8元,没收非法所得425户,没收金额41.5万元,移送非法行医刑事案件95件;组织开展医疗美容监管专项整治工作,共检查各类单位4208户次。医疗服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五)中医药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组织制订了《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我省“十二五”期间中医药发展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扎实推进。芜湖、马鞍山市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试点、中医优势病种和临床路径试点、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和示范中医医院创建工作继续推进。中医“三名”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确定91个专科、38个专病列入“十二五”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确定了100名“十二五”全省中医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医药“三进”工程,在农村、社区作用进一步发挥。
(六)其他各项卫生工作均取得新的进展。制订了全省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及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实施方案。国家补助资金2.13亿元投资建设的5个信息化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为全省15000多个村卫生室配备电脑、打印机等设备;省立医院与绩溪县等5个县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已经建成;在全省61个县级医院和20个区医院建设的PACS系统项目已全面实施。马鞍山、芜湖公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顺利推进。全省举办了7期全省卫生信息化人员培训班,培训1107人。全省卫生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今年以来,还组派了第九批援藏医疗卫生队;积极开展对口援疆工作;完成了援也门以及对口卫生扶贫任务;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医疗卫生合作。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任务。老年保健、干部保健、卫生统计、新闻宣传、党建、离退休工作等均取得新的进展。同时,省直医疗卫生单位全面完成了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指导、医学教育任务,医学科研取得了一批新的成果,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进一步加强,在骨干人才培养、学术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在规范服务、质量管理、业务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了领军示范和带头作用。
同志们:过去一年,医改和各项卫生工作顺利推进,为维护群众健康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我代表省卫生厅向重视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向关心支持卫生工作的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向全省卫生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科学分析卫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2009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医改近期五项重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期间将是攻坚克难的关健时期,卫生系统作为医改的主战场,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认清形势,进一步明确未来改革的重点难点及目标,统一认识,知难而进,迎接挑战,努力夺取医改新成就。
(一)三年医改取得重大进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经过几年努力,我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出现好转趋势,有的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已经出现重大结构性改善。
一是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医改实惠。通过民生工程的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显著改变,看病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8.5%,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速度均控制在7%以内,快速增长的势头减缓。看病贵问题有所改善。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公平性显著改善,据调查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二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实现了全覆盖。医改重新构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功能互补、上下联运,中西医机构并举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并存、协调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推进,使长期坚持的“预防为主”的方针有了制度安排,这是医改的一个突出亮点。
三是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卫生资源配臵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大幅充实,三年共投入360多亿元。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5.5%,公平性显著改善。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认可度和信任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增长较快。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目前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均已达到95%以上,监测显示,城乡居民孕产妇死亡率基本上接近,婴儿死亡率的差距缩小了5.9个千分点。
三年改革实践和成效充分表明,医改的目标、方向和原则是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是可行的,符合卫生发展规律,符合省情,符合群众的愿望。这些重大变化,不仅惠及广大群众,也促进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必将极大振奋广大医改工作者的信心,必将激励我们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把医改推向深入。
(二)深刻认识“十二五”医改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健时期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卫生事业在改善民生、拉动内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其承担的责任和任务,也十分艰巨。深化医改我们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内外环境和各方面困难因素的考验,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
首先,要充分把握卫生事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国家高度 重视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十分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对医改的领导,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协调推进机制。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及省力不断持续增强,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深化医改、增进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年来改革取得的进展为“十二五”深化医改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十二五”期间卫生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外部环境。
其次,要清醒认识卫生工作所面临困难与挑战。总体来看,我省卫生事业仍滞后于经济和其它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全省总体医疗资源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左右百分点,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皖北地区仍然比较薄弱,人才瓶颈的制约十分突出。转变基层服务机构发展方式、服务模式、改善管理、提高能力,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二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性矛盾凸显。统一高效的卫生管理体制、稳定的公共投入机制和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健全,“以药补医”机制尚未破除,体现医务劳动特点、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约束作用的工资制度和收入分配机制尚未形成,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仍存在诸多弊端。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思想观念转变,也涉及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调整,改革的难度加大,复杂性进一步凸显。三是防病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繁重。一方面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任务繁重,一方面高血压、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的重要疾病。另一方面食品安全、职业安全、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民群众健康影响更加突出。同时,卫生监管责任十分艰巨。卫生工作点多面广,医疗卫生服 务行为、血液安全、新农合制度等监管任务繁重。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管力量及能力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需要。
再者,要明确“十二五”医改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要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要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着力提高参合农民实际受益水平。强化新农合的风险保护机制,建立稳定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继续降低农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着力推动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控制费用。着力改善新农合管理和服务,让群众更方便地享受保障制度。二是要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层机构运行新机制,实现常态化健康有效运行。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的同时,尽快进入保公益、转机制、重服务、增效率、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轨道。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切实规范基本药物采购,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一、量价挂钩。三是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今年全国300个县将先行试点,2013年在县级普遍推行,2015年遍及所有公立医院。改革的任务是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服务监管等综合改革。改革的重点是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为突破口,综合推进投入补偿、服务价格政策调整和支付制度改革,实现医药分开。要以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促进能力建设,加强重点专科、特岗人才建设,强化运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通过改革和能力建设,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总之,深化医改我们既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战略发展机遇。实事求是地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信心、准确定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更好地谋划“十二五”时期的改革任务,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十二五”医改工作。近年来,可以明显看到,群众对生活质量特别是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服务公平性和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还可以明显看到,一些与健康相关的康复保健、老年护理、健康咨询、健身养生等服务,已经由潜在需求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社会需求。这些问题都是重大民生问题,解决不好,群众不会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群众需求在不断变化,改革也要不断深化。“十二五”期间,必须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紧紧围绕群众需求,加大改革力度,使医疗卫生领域的民生问题得到更好改善,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三、全力做好2012年医改及各项卫生工作
今年全省卫生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巩固发展新农合,继续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继续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扎实推进卫生人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保障群众食品安全和卫生权益,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切实强化医疗服务监管,持续 提升卫生信息化水平,统筹各项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一是继续巩固完善基层综合医改成果。各地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出台的30条巩固完善基层综合改革的政策措施。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推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偿作用。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和落实绩效考核与工资制度,努力化解历史遗留债务,继续探索完善和落实村卫生室及村医补偿政策,加快建立村医准入、退出和养老保障机制,确保乡村医生队伍稳定。
二是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今年,每个市要选择1-2个县,推进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开展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健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深化县级医院人事、编制、分配、价格、支付制度、监督管理等综合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机制。加强以人才、技术为核心的能力建设,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提高县域内就诊率。完善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继续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继续推行优质护理服务、预约诊疗、便民门诊等惠民措施。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芜湖市、马鞍山市要继续在重大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探索,为改革积累经验。
三是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增补完善药品目录,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继续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试点工作,建立基本药物短缺监测信息上报机制。加强基本药物使用监管,各地要加强基层药品网上集中采购的管理,确保基层按照规定采购配备基本药物、补充药品、限价药品和增配药 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使用基本药物的培训,规范基本药物合理用药行为。积极推进县级以上公立医院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督促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其优先配备、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引导合理用药。启动新一轮以省为单位的医疗机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严格执行全省统一采购平台、采购目录、采购价格。启动以省为单位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
四是贯彻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各项政策。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医疗机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高水平的专科医疗康复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保健需求。同时,要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督促民营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健康发展。
二、继续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一是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300元。进一步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力争政策性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净报销比例平均达到55%以上。
二是进一步提高慢性病、重大疾病补偿水平。根据基金承受能力,扩大慢性病病种覆盖范围并提高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基金,扩大重大疾病病种覆盖范围并进一步提高报销比例。同时,进一步提高门诊费用报销比例。
三是加快推进基金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病人负担和基金支付压力。积极探索跨省即时结报(异地结算)。积极与江浙沪、京广汉等地联系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探索跨省网络互通、即时结报(异地结算)、联防套保、控制费用等措施。
四是进一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种套取新农合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基金安全。
三、继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一是加快中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09~2010年安排的5批94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期完成,并做好项目竣工验收、考核和绩效评估。加快2011年安排的21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尽快发挥效益。启动儿科医疗服务体系、继续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
二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血防、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完善卫生应急管理、预案、监测预警、指挥调度、队伍和保障体系,提高快速反应、现场处臵、医疗卫生救援和综合保障能力。
三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启动乡镇卫生院等级评审,进一步深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着力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继续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四是强化项目资金监管。深入贯彻《安徽省卫生项目资金监测及通报工作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组织开展卫生项目专项资金综合督导检查,确保项目规范执行,资金使用安全。
四、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确保预防为主方针落实。
一是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创新工作方式,完善服务模式,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均等化覆盖面。规范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城乡居民电子档案建档率要达到60%。继续规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将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深入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管理率要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民生工程。免费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婚检率要达到70%;对所有农村孕产妇实施住院分娩医疗补助。全面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目标任务。
二是继续抓好重大疾病和突发事件防控。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疟疾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切实做好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组织实施免疫规划,确保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落实消除麻疹各项措施,实现2012消除麻疹目标。稳步推进慢性病防控工作,积极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和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组织实施好癌症早诊早治等9项慢性病防控项目工作。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和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积极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及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每个市至少有一个县完成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自评及申报工作,继续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工作。
三是继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城乡卫生创建活动。指导宁国、滁州、池州等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指导繁昌县城、合肥大杨镇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镇)及当涂县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工作。继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积极组织开展病媒 生物防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宣传教育,做好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相关宣传活动。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加大控烟力度,巩固创建无烟卫生系统成果。
五、切实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卫生科教水平。一是实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出台政策,改善医疗卫生人员待遇,优化执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改革卫生职称评审工作。全面修订完善卫生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更加科学规范做好人才评价工作。更加注重对卫生管理干部、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二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在职教育、岗位培训、对口支援等方式,充实和提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与素质。切实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
三是加大培养医学高层次骨干人才力度。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程和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继续做好115创新团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培养等工作。继续在三级医院选派学科带头人参加境外培训。制定下发“江淮名医”选拔培养方案,开展第一批江淮名医评选表彰工作。
四是加强卫生科教工作。充分发挥卫生科技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加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组织开展第四周期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申报遴选工作,同时针对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现状,组织开展适宜技术调研、筛选和推广工作。
六、切实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提高卫生监督管理能力。
一是继续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着重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食品安 全信息管理,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果,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食品安全应急处臵能力,及时有效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加强食品生产经营户诚信体系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完善协管工作机制。督促各县(区)作好卫生监督机构房屋建设和执法装备建设。推进卫生监督基层网络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监督体系。推动卫生监督机构向行政执法机构转变,人员按照公务员管理,稳定卫生监督队伍。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加强卫生行政执法规范化管理,加大对各级卫生机关及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的稽查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是切实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继续依法加强学校卫生、学校卫生、职业(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等各项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执业以及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及非法采供血等违法行为。
四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文化建设。引导卫生执法人员理解卫生监督执法丰富内涵,增强卫生监督工作吸引力和凝聚力,采用正确方式开展卫生执法工作,树立卫生监督执法权威,提升卫生监督社会影响力。开展卫生监督知识竞赛、卫生执法技能比赛等文化活动。
七、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工作,持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一是继续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县级公立中医医 17 院改革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农村中医药工作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
二是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加快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医药重点建设项目督查力度。
三是切实加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建设。继续实施中医药“三名”、“三进”和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示范中医院和等级中医医院创建工作,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继续做好中医药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
四是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启动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大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开发力度;做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五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组织安徽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深化我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六是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强化中医药机构、人员、技术和设备的准入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就医安全。
八、切实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持续强化行业作风建设。一是继续扎实开展”三好一满意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突出为民服务主题,切实办好便民利民实事,进一步促进服务作风和质量全面改善。
二是切实加强医疗服务与管理。进一步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深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行预约诊疗,继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优化服务环境、18 缩短等候时间、简化就医流程,进一步推进医技检查结果互认工作,推行医保费用即时结算。加强医疗机构及人员管理与评价,继续加强等级医院评审和校验工作,全面开展医师和护士定期考核工作,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继续实施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工作,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分工合作机制。健全完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血液供应和安全保障水平,血液采集量较上年增长5%。
三是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专项检查。认真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力度,加强医疗安全及院感专项检查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专项检查,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治理,加强医疗广告监管。开展干细胞研究和应用规范整顿,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臵管理。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协调处臵机制,及时有效处理医疗纠纷与事故。
四是强化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卫生系统效能、政风和行风建设,强化医德医风教育,继续开展“志愿者服务在医院”和医院窗口科室(挂号处、收费处、导医台等)“微笑服务”活动。继续开展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加强医德医风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定职称、评先评优、奖励挂钩。进一步落实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责任制,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不正之风。
九、以项目实施为重点,加速推进卫生信息化。
一是制定全省卫生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全省医疗机构分级分类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和考核管理办法。统一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功能规范和信息标准,探索制定远程医疗、数字签 19 名、隐私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我省卫生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二是加快国家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进度,实现省级平台与试点市市级平台的互联互通,推进县级平台(数据中心)建设,整合业务应用系统,形成枞向贯穿省到村,横向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药品供应和卫生综合管理等主要业务领域的全省卫生信息化基本架构。
三是加快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推进区域内医疗协同和跨区域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完善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建设省级远程会诊中心,共享区域医疗资源。
四是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工作,开展部分市、县的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建设标准统一、全省通用,方便居民看病就医和进行个人健康管理的卫生系统“一卡通”工程。
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各项卫生工作。
一是加强卫生外事、卫生援外和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开拓卫生领域对外交流渠道,重点做好安徽中古友谊眼科医院建设工作和德中临床医学交流项目。认真执行卫生支援南苏丹政治任务。继续做好卫生援藏、卫生援疆、对口支援松潘等工作。
二是加强卫生统计和宣传工作。建设适应我省医改要求,具有我省医改特色的监测评价系统,完善医改监测评价体系。围绕医改等工作重点,继续开展系列新闻宣传活动,正确引导和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是做好卫生规划和法制工作。出台并组织实施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出台省级卫生资源配臵标准,指导市级区域卫生规 划编制工作。推进卫生法制建设,继续做好卫生行政审批工作。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抓好卫生系统信息公开、政务公开、事物公开、院务公开等工作。做好卫生行政复议工作,组织开展“六五”普法工作。
四是加强卫生信访、维稳、综治工作。完善卫生系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集中力量依法化解卫生信访积案。加强卫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抓好干部病房质量管理,做好重大会议、重要活动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同志们,深化医改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任务很重、要求很高、责任很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一如既往地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加自觉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领导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团结一致,务实创新,继续全面推进卫生改革与发展。一是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把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已经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倍加珍惜面临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医改主力军作用,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二是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为先,学以致用、用有所学,更加主动地适应新形势、破解新难题、推进思想观念创新。要一如既往地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听民意、察实情,通过调查研究,把形势把握得更准、把工作研究得更透,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 一如既往狠抓督促落实。今年的卫生任务已经明确,继续实行目标管理,各地务必抓好落实,行动要快、措施要细、工作要实。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及措施落到实处。三是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卫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卫生部门要牢固树立卫生工作一盘棋的思想,以统筹的思路谋划工作,以合作的精神推动落实,形成协调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加强沟通协调,主动协作配合,既要本位思考,也要换位思考。既要善于听取部门不同意见,更要善于利用协调机制解决重大问题。四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卫生工作尤其是医改涉及人员多、领域多、环节多,利益关系复杂,要根据不同对象的需要和关切,继续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引导,合理引导群众的医改预期。
同志们,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全省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继续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做好今年各项卫生工作,为保障全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2012年农机化工作报告-翟厅长(定稿)
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材料之一
加快科技进步
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翟琇副厅长 在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2日)
同志们:
全区农机化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和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11年农机化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农机化工作。这次农机化工作会议与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合并召开,议题多、议程长,要求各位代表专心参加会议,潜心研究议题,开好本次会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农机化发展持续向好
过去一年,我区农机化事业在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再突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全区农机总值达到290.57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3172.7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2.7万台,较上年分别增长9.5%、4.6%和1.2%。——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中型拖拉机达到54.76万台,同比增长6.5%,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比例达到1:0.87,远高于全国1:4.2比例;配套农机具达176.85万台,同比增长5.3%,动力配套比达1:1.7,高于全国1:1.5的比例。联合收割机达1.1万台,其中,新增玉米收获机2560台,总量达到4805台,比上年增长114%。
——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88%、78%和38%,同比分别提高0.7个、2.5个和2.1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6%,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
——农机化技术推广面积持续增加。全区完成保护性耕作1548万亩,比上年增加143万亩,推广面积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机械化节水灌溉新增125万亩,总量达到1564万亩;机械深松整地1855万亩,同比增长20.4%。
——农机化规模生产经营不断壮大。全区拥有农机原值20万元以上的大户10258户,增加1501户;农机服务组织1567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85个,增加329个;农机化示范园区450个,耕地405万亩,辐射1500万亩,同比分别增长200%、16.6%和27.5%;农机经营服务收入114.7亿元,同比增长9.2%。
——农机质量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农机产品质量、作业服务质量、维修质量基本稳定,投诉下降。农机上牌、检验、驾驶员持证“三率”分别达到68.35%、83.89%和67.8%,完成全年任务指标;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指标之内。
具体工作方面: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效果良好。2011年,全区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1亿元,比上年增加 2.23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68亿元,自治区财政7480万元,盟市财政1.32亿元、旗县财政1.34亿元。自治区财政资金中6780万元用于牧民购机累加补贴,700万元用于保护性耕作机具累加补贴。四级财政累计补贴115783台机具,91729户农牧民受益。重点强化了监管措施:一是多措并举,致力政策风险防范。农牧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健发出致全区旗县委书记、旗县长一封信,要求严格落实政策,严格管好干部;召开了规模空前的购机补贴工作会议,与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数次开展全区性大检查,化解了一些地区的潜在风险。二是及时采取补贴资金结算层级下放、资金分配分级管理措施,提高了资金使用和行政管理效率。三是启动了农牧民通过网络报名申请购机补贴资金的程序,提高了客观公正性。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管理到位,效果明显。
(二)机械化生产形势喜人。组织“三夏”抢收,完成机收小麦946.6万亩,机收率达87.3%。突出抓“三秋”生 产,大力开展机收跨区作业。全区完成机收玉米948.9万亩,机收水平达到18.1%,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通辽市开展“玉米机收推广年”活动,玉米机收水平居全区之首。乌兰察布市组织召开了西部马铃薯主要产区参加的机具演示现场会,推动主产区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全区完成马铃薯机收549.6万亩,机收水平48.2%,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兴安盟等水稻主产地区狠抓水稻机收作业,全区完成水稻机收作业118.4万亩,机收水平87.7%,同比提高11.7个百分点。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包头市全面提高机械化程度,综合水平突破80%。
(三)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推广应用有新进展。一是保护性耕作以工程措施带动规模化技术应用。目前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的旗县达到64个,正在组织申报保护性耕作工程的旗县7个。项目实施与合作社和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带动示范园区提升技术含量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规模化应用,全区规模化作业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占到30%左右。召开了保护性耕作及合作社建设研讨会,交流和总结了保护性耕作与合作社建设有效结合的经验。此外,落实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16个,实施面积 32万亩。赤峰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二是机械深松、节水灌溉等新技术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制订了全区深松整地规划,落实了2011年工作任务。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阿拉善 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大力发展机械化节水灌溉,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经济作物和小品种作物机械化有突破。赤峰市杂粮杂豆机收、甜菜秧苗移栽得到推广。巴彦淖尔市葵花收获从油葵向花葵扩展,番茄移栽、收获等机械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乌海市引进葡萄埋藤设备,提高了机械化程度。
(四)农机服务体系和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新成绩。公共服务体系以“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为核心,完成农机推广体系建设14个旗县、监理体系建设13个旗县。项目带动了基层农机机构能力建设,为下阶段全面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培育农机大户、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办示范园区、建立先进机械化模式,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为核心,经营服务内容延展到观光农业、现代畜牧业;有的经营土地,成为订单农业的生产基地,农机农艺融合得到良好体现。赤峰市敖汉旗耕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玉米滴灌项目农机作业服务10万亩,创单一合作社规模作业面积之最。乌兰察布市两年安排375万元用于补贴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呼伦贝尔市“以场带地,场地共建”活动,实现了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五)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稳步推进。教育培训工作体现了三个结合。一是与阳光工程相结合,落实项目 资金 1200 万元,培训人员3万人,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二是与重大项目实施相结合,举办了全区承担保护性耕作工程和“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旗县培训班,培养了新技术骨干。三是与技能练兵相结合,开展了全区性农机手技能培训和竞赛,并选派代表队参加全国竞赛,我区获团体二等奖,其中两名参赛选手获得竞赛个人二等奖及技术能手称号。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组织了全区农机安全监管知识竞赛,其中呼伦贝尔市、科左中旗、松山区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理机构获集体组织奖,全区7个盟市的40位职工获优秀个人奖。完成农机培训17.2万人次;完成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2130人,连续第四年超两千人,其中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成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六)草原畜牧业机械化开始破题。草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打草、捆草作业水平分别达到49.1%和31.1%;剪羊毛、挤奶、清理棚圈机械化作业持续推进。特别是我区企业自主研发了一批药浴、饮水、放牧、储草等机械设备,填补了畜牧业机械空白。在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召集专家会议,专题研究我区草原畜牧业机械化发展问题,完善了“草原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我区草原畜牧业机械化宏观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下达到5个盟市进行试运行评估。指标体系对草业生产、饲养环节的机械化内容进行了全覆盖,科学合理地反映了草原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全貌,为准确统 计和评价畜牧业机械化程度以及机械化对畜牧业的贡献提供了依据。二是按照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干旱半干旱草原、荒漠化草原和草原荒漠五个类型,设计了不同牧区机械化模式和装备格局,并将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阿拉善、鄂尔多斯、巴彦淖尔5个盟市作为自治区直抓试点。开展了牧区机械化调研,着手编制自治区畜牧业机械化发展规划。锡林郭勒盟抓牧区牧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推进牧机社会化服务很有特点。鄂尔多斯市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下大力气推广割灌机应用有成效。呼伦贝尔市开展机械化剪羊毛技术推广、流动服务,深受牧民好评。
(七)农机质量和安全形势稳定。全区农机质量监督系统集中开展了玉米收获机、捡拾打捆机、田园管理机、滴灌设备质量跟踪调查,质量有所提高,保持性能稳定,用户投诉下降。结合“3〃15”活动,全区出动宣传车426台次,执法服务人员1806名,现场解答农牧民咨询1.7万人次,展示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186台件。开展农机市场检查,共查农机市场178个、生产销售企业2675个,查处伪劣和“三无”农机产品及零配件10174台套,货值34.73万元。受理投诉案件52起,为农牧民挽回经济损失61.76万元。全区监理系统农机安全管理逐步深化,通辽市建设基层监理机构的做法得到面上推广,推进前沿化管理和服务,为贴近农牧民,开展源头管理开辟了有效途径。继续深入开展“平安农机” 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成果,考核推荐了5个新创建单位上报农业部。研究制订了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驾驶员持证率工作方案,下达全区实施,将提高“三率”水平作为农机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区全年共订制农机号牌8.2万副,完成拖拉机注册登记7.9万台,注册率达68.35%;新考驾驶员6.8万人;完成拖拉机检验53万台,检验率达83.89%。乌兰察布市政府安排30万元,对拖拉机检验、挂牌和驾驶员考试补贴。
(八)农机化宣传信息发挥了良好作用。自治区制定了《农机化新闻宣传工作要点》,全区扎实开展宣传信息工作,全系统共向政府、上级、媒体、社会报送和发布农机化宣传信息稿件2000余篇,为农机化事业宣传造势,营造了良好环境。自治区电视台、广播电台、日报社三大媒体对农机化进行了多方位宣传报道,其中《内蒙古日报》整版宣传农机购置补贴和建党90年农机化取得的成就。《中国农机化导报》对我区机械化深松整地、补贴供货企业加强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头版头条”宣传报道。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宣传信息工作扎实,其中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产业经济、机械化剪羊毛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具有启发思路效果。农机化管理统计信息准确及时,为各级政府提供了了解农机化、决策农机化的依据。赤峰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和浩特市、兴安盟 重视统计工作,统计质量高。
农机化形势大好,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三牧”工作的结果,是自治区各地区、各部门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农机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群众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农牧业厅党组向全区农机战线干部职工和农牧民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
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这次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都明确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牧区及农牧业工作的方针目标,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定发展粮食为重点,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全面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持续提高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农机化工作主题,即以科技为支撑,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一)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加快农机化科技进步的基本方向
农机化既是现代农牧业科技的载体,也是现代农牧业的要素,是农牧业第一生产力。实践证明,每一次农机技术进步,都有力地带动了农牧业科技进步;每一次农牧业科技变革,都伴随着农机化新技术的有力支撑,助推农牧业科技上 升到更广阔的崭新领域。农机化的过程,是以工业化理念建设农牧业,实现现代农牧业的过程。农机化创新了农牧业科技,融合了先进农艺技术,培育了新型农牧民,提升了农牧业生产力水平。世界上任何发达国家都是通过机械化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机械化有力推动农牧业现代装备、劳动力、技术集成运用,突破了人畜力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满足现代农艺技术更高层次要求。目前,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转变,农机化在现代农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没有农机化就没有现代农牧业。农机化过程,也是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农机化发挥了变革生产关系的关键作用,以机械化力量,推动农牧业生产集约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只有农机化才能实现现代农牧业技术推广、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农牧业生产要素规模化运营,使社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进步。
去年12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牧)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农牧业机械化是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求着力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实施意见》对提高农牧业装备水平、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实施意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农机化发展方向,抓住机遇,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以科技第一生产力摆布农机化发展,充分发挥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作用。
(二)总结经验,认真查找阻碍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的主要问题
我区农机化发展成效明显,但以加快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农牧业的要求衡量,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农机化整体质量和水平仍然不高,关键环节薄弱。按照现行机械化统计指标体系,我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进入基本实现农牧业机械化阶段,但属于低层次、简单机械化阶段,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仍低。玉米机收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9个百分点;玉米、马铃薯、大豆、水稻等作物全程机械化尚未实现;设施农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机械化装备不足;葵花、甜菜、番茄、烟叶、葡萄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和秧苗移栽还没有大面积推开;田间管理、植保、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很低;现代信息技术、航空技术在机械化生产中的应用基本空白。二是农机装备与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有差距。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下,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状况逐步改善,但是,代表机群结构优化程度的大型动力机械、联合收获机及配套机械保有量仍然不足,其中动力配套比距1:3基本合理比率有较大差距;高性能机械短 缺,机群整体质量不高。三是农机服务体系发育不全,能力不强。全区农机维修网点达到7205个,但一级维修点仅17个,仅占全国一级维修点总数的1%。随着农机装备不断优化,大型高科技产品保有量快速增加,维修难将成为严重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功能单一,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够高,全区规模化作业比重仅30%左右,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普及受到制约。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机质量监督、安全监理、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投入少,特别是基层机构运行困难,制约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发育成长。四是农机产品创新乏力,新技术应用不足。我区农机工业小而散,实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仅有30%左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产值2900多亿元,我区仅不到20亿元,占全国的0.7%;能承担“高精尖”新产品开发的大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数农机企业以传统的“短平快”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生命周期短。日益增长的农机化需求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制约着我区农机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五是草原畜牧业机械化长期低水平发展。草业生产中,草场改良、人工种草、草原保护等机械化作业薄弱;牲畜饲养环节机械化程度十分低下,机械化剪羊毛、挤奶分别占2%和40%左右,牲畜棚圈清理、粪便加工利用、运输抛撒机械化基本空白;风能、太阳能发电、12 提水、采暖、热水等清洁能源为主的牧区生产生活设备利用率很低。
针对以上问题,要认真调研,广开思路,寻找有效途径,破解历史难题。
(三)把握重点,认真落实加快农机化科技进步的基本要求
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要求,“把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具体概括为“四个围绕、四个着力”,即围绕满足农牧业生产实际需求,着力推进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围绕提高农机化技术应用水平,着力推进农机化主体建设;围绕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着力推进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增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及服务活力,着力推进机制建设。要结合我区实际,贯彻落实好上级工作部署。
第一,充分发挥农机化科技生产力作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牧)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建立以政府支持为保障、市场机制为要素、公益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充满生机活力的农机推广体系;强化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壮大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实力;推行农机服务信息化建设;保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常规化、制度化;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推进农机工业技术进步。《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落实 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农(牧)机科研、生产、质量监督、鉴定、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安全监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牧)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些规定和要求,都是增强农机科技生产力固体强基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运用政策,建立健全政策奖励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引导企业间联合协作,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突破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转化瓶颈制约,改变我区农机产品落后、农机技术储备不足、农机企业发展乏力现状,加速转变我区农机科研制造落后局面。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质量监督、安全生产力度,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建立农机与农牧业技术融通机制,有效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第二,着力打造农机化科技载体。一是加强公益性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建设。抓住有力时机,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机推广管理机构,强化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建设,不断满足广大农牧民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需求。二是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用好现有政策、联结相关政策、争取更有力政策,集中扶持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主导机械化生产,承载新技术应用。三是加强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开展适应性试验和机具配套研究,集成机具、品种、工艺和技术,建立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第三,继续强化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设高素质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保障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农机化系统高效贯彻执行。二是培养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检测鉴定、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理人才队伍,保障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快速普及应用。三是培育以农机手为基本力量的新型职业农牧民人才队伍。加强对农机手驾驶操作、维护修理、经营管理、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服务质量、致富能力,为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四,大力推行先进生产方式。依靠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大力推行农机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机资源向农机大户和组织集结,集中先进生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农机化专业生产模式,主导农牧业生产,引领农艺技术变革。推广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农牧业资源集中整合,在耕地草场使用权限不变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全面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
我区农机化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承接大好局面,再创事业辉煌,全面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是今后全区农机部门和农机人的任务。2012年我区农机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科技兴农兴牧方针,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装备和结构布局、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 广保护性耕作为主的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重要任务,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科技水平,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建设人才队伍,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动我区农机化全面发展。
2012年农机化的发展目标是,农机总值达到320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334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05万台,机具配套比达到1:1.8;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8%、81%和42%,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以上。
围绕工作总体思路、发展目标,突出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抓落实政策,建设支持保障体系。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牧)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阐述了加快推进农机化对发展农牧业的意义,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要借助《实施意见》出台,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大力宣传、有力贯彻。要按照《实施意见》规定,争取落实相关政策,把2012年作为争取政策支持年,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出成效。一是争取财政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投入,扩大对玉米收获机、保护性耕作机具、节水灌溉设备等重点机具补贴;增加对畜牧业生产所需机具设备补贴;新增农机作业补贴,对机械深 松整地、根茬还田、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作业内容及残膜回收作业给予补贴;特别是增加体系建设投入,解决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年欠账问题。二是争取金融政策,为农牧民、农机服务组织购机、建设机具库棚给予贷款支持;对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以及农机流通、维修设施建设予以支持;研究中小型企业、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努力争取政策优惠。三是争取税收政策,抓住国家增值税改革机会,落实农机制造高新技术企业、流通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四是争取科研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保险优惠政策,支持农机研发机构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农机生产、流通、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机使用者参与农机保险、互助保险。要通力协作,举全系统之力,争取和落实政策,建立起与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联系的政策沟通长效机制,形成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二)抓农机购置补贴,充分发挥政策带动作用。2012年农业部安排我区中央财政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8亿元,比上年第一批资金增加0.9亿元;自治区财政继续安排7480万元,用于牧民购机累加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购置累加补贴,资金已下达各盟市。今年起,全国统一取消补贴产品目录,国家农机推广目录经选择的产品和自治区推广目录上的产品即为补贴产品。自治区发布补贴额度一览表,对补贴产品分类分档,同类同档产品统一补贴标准。这一新规定,目的是避开针对产品的以价定补行为,更加科学公正对待每个企业;同时避免因补贴额差异误导农牧民,为农牧民自主选择补贴产品提供空间。要准确解读、充分宣传、严格把握这一规定,把好事办好。今年起,农业部启动企业黑名单制度,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凡有违规违法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序列,按照农业部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加以处理。农机管理部门对违规企业知情不报或包庇搪塞的,一并追究连带责任或渎职责任;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今年起,农业部明确执行补贴资金“因素分配法”,即对一个地区的资金安排,既考虑该地区农牧业资源条件、农牧民需求,也考虑该地区落实政策的工作效果,并更加注重绩效因素。我区将按照农业部要求,出台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具体落实“因素分配法”,并召开年中会议,通报全区半年工作执行情况,提升全区工作实效。对于工作效果的考评,一方面考核政策执行本身效果,重点是一个地区落实农业部、自治区各项政策规定的情况、执行各环节工作时限要求的情况、有关违纪违法行为防范及处理的情况等;另一方面考核政策对事业发展的带动效果,重点是一个地区落实自治区补贴重点,以及利用购机补贴政策有效解决当地农机化发展突出问题的情况。当前全区需要突出重点带动发展的方面,一是进一步加速提升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机收水平,快速推进全程机械化;二是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 等机械化新技术应用,增强我区农牧业持续发展后劲;三是力推畜牧业全程机械化,引导牧民积极购置机械装备,特别是牲畜饲养环节机械装备,加速发展畜牧业机械化。要把握政策力度,抓住农牧民购机热情高涨的机遇期,不失时机推进事业快速发展。
(三)抓体系建设,带动机械化规模生产。组织农机化规模生产,是当前农机化管理的重要任务;农机服务体系是机械化规模生产的主导力量。要深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办农机化示范园区,作为规模化生产的核心基地,逐步辐射扩展,形成规模化作业主导的机械化生产格局。要进一步加强示范园区建设,集成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牧业新技术,把示范园区建成农机农艺融合基地,探索现代农牧业的有效实现形式。各级农机推广、培训、信息、质量监督、安全监理机构构成各级政府农机化事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为农机使用者提供公益性服务,保证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能机构,是科技兴机的重要载体。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特别关心、关注这支队伍建设,向本级政府汇报体系情况,特别是多年投入欠账面临的窘境,争取政府了解、赢得政府支持、增加资金投入、扶持发展壮大。自治区将研究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标准化建设与管理。要狠抓两个体系建设,塑造经营性与公益性两轮双驱的农机规模化生产主力军,推进规模化生 产突破性发展。
(四)抓新技术推广,推进新技术集成应用。一是大力推广成熟技术。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根茬还田、机械深松整地等先进技术,已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多年,广为农牧民接受,要做出全区性规划,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扩大推广面积,使适宜应用的地区都得到推广应用。二是突出推广农牧业节能环保新技术。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重中之重,严格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示范项目,并发挥工程项目引领作用,依托农垦企业、家庭农牧场、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规模化应用,2012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600万亩以上,其中规模化作业面积达到35%。围绕马铃薯、玉米、牧区饲料基地、设施农业,积极推广滴灌、喷灌机械化技术,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总面积达到1764万亩。三是积极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总结各地经验,集成成功做法,推广葵花收获、番茄甜菜移栽采获、烟叶采集、棉花收获、葡萄剪枝采摘、绿豆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技术推广面积明显增加。要以先进理念指导技术推广,统筹技术应用,突出联合作业、复式作业、农机农艺技术融合,引导技术集成应用,减少耕作次数,提高作业效率,实现节本增效。
(五)抓牧区机械化,促进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编制下达自治区畜牧业机械化规划,落实2012年畜牧业机械化工作 任务。加大牧民购机补贴政策力度,扩大牧民购机补贴品种范围,提高部分牧机产品补贴额度。提升草业机械化装备,围绕牧区饲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饲草种植、收获、加工、贮存机械化,大力推广饲草基地节水灌溉技术;围绕牧区打草、捆草机械化生产,大力发展大型、联合作业机械设备。要突出发展牲畜饲养环节机械化,当前重点发展剪羊毛、牲畜药浴、清圈、厩肥加工利用等机械化作业,快速扭转牲畜饲养环节机械化薄弱现状。搞好风能、太阳能、风光互补等清洁能源设备使用,发展生态型机械化畜牧业,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牧区机械化,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区全盘工作的特别侧重点,各地要密切配合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根据自治区下达试行的不同草原类型机械化发展模式方案,因地制宜建设机械化畜牧业典型,以点带面,实现全区畜牧业机械化突破性进步。要引导牧区牧机集约化经营,组织规模化作业,转变牧区生产方式。与饲养大户、牧业合作组织、各种类型牧场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牧机大户,发展牧区牧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机械化示范园区,集成牧机与畜牧业先进技术应用,汇聚先进机械化发展模式,建立有效联系机制,发展牧机社会化服务,快速壮大牧区机械化实力。
(六)抓质量与安全,保障农机化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机质量信息员队伍建设,开展质量信息跟踪调查;以“3〃15”活动为核心,并结合农时季节,重点针对玉米收获机、马铃薯 系列机械、畜牧业机械开展质量监督,深入开展农机打假查劣活动,做好农机投诉受理和维修企业的监管工作。要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制订建设计划,依靠系统力量,分期分批,先易后难,编制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标准,开展调研,探索制定和试行农机更新报废质量标准,健全自治区的农机质量标准体系。要扎实推进农机教育培训工程,重点培训农机驾驶操作、营销、维修等专业人员,提高从业队伍素质。要密切驾驶员培训与考试办证工作的衔接配合,保证驾驶员培训考试质量;加强对购机补贴营销人员、规模以上企业维修人员的政策培训、专业培训,保证政策落实质量。开展试点试验,探索农机购置补贴营销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持证上岗路子。要强化农机安全责任,实行农机安全一票否决制。要关心农机监理机构建设,实现全系统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要加强基础工作,推广苏木乡镇、嘎查村农机监理分支机构建设成功做法,深入开展农机安全村、“平安农机”示范旗县、盟市建设,强化源头管理。要探索政策支持农机保险、农机手互助保险的路子,保障农机驾驶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要下大力气狠抓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和监督管理,努力提高农机上牌率、检验率、驾驶员持证率。
(七)抓信息宣传,推动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当前,农机化事业面临全面发展,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必须紧跟步伐,搞好配合。一是开展政策调研。结合重点工作,深入实践,深 入生产第一线,针对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机制、推进机械化规模生产、农机质量保障、生产安全管理、促进农机制造营销维修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将调研成果报告政府,变成政府的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将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二是搞好农机化宣传。密切与各地主流媒体的联系,及时宣传报道农机化发展动态,深层宣传农机化发展中的热点、亮点,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机化事业。要培育农机系统宣传队伍,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参与实践,建设农机化宣传主力军。三是统筹信息资源。建立农机化网络信息、期刊简报、统计资料等信息资源有机融通机制;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农机化发展动态信息和农机跨区作业市场信息;加强农机化统计信息工作,丰富统计指标体系,搞好信息调度,提高使用效力;探索与电信部门联合建立手机信息发布制度,为机械化生产第一线农机手提供便捷实用的信息服务。要加强信息管理职能,强化自治区级信息中心作用,整合信息资源,推进信息规模化建设,将农机化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以信息化配合、服务农机化,实现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八)抓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机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机制造、营销、维修体系是农机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部、部分发达省份均将农机工业、营销和维修企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并实现了全国性、区域性跨越式发展。我区规模以上农机 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并培育了自治区的玉米联收机、马铃薯联收机生产企业;但农机工业整体落后状况没有改变。去年,自治区党委胡春华书记在赤峰市调研时强调发展内蒙古农机工业,继自治区《关于促进农牧业机械化和农(牧)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我区将陆续出台具体扶持农机工业,带动农机营销、维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致力于农机制造、营销、维修产业发展,一是研究自治区的农机工业政策和产业布局,掌握地区产业资源,形成产业发展思路,并争取企业所在地区政府配套政策和投入,配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进农机工业发展。二是依托规模以上农机流通企业,发展区域性农机物流产业,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建设农机市场,集农机经销、展示、组装、维修、租赁为一体,成为农机产品集散地和交流场所,壮大产业规模。三是按照规模以上农机供货企业都要在其主销地建立所经销产品维修机构的要求,建设一批高质量农机产品维修网点,发挥示范作用,带动维修企业行业发展。要以大思路、大战略统筹设计谋划产、销、修产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要充分发挥农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指导和带动整个产业化发展。
同志们,2012年是农机化工作承前启后的关键年,更是创新思路、加速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推动年,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围绕明确的目标任务,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全面做好2012年农机化工作。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第五篇:厅长讲话材料
在全省扫盲教育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省教育战线正在深入学习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制订我省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下,今天,省教育厅在这里召开全省扫盲教育培训会议,这对于在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下,继续深入抓好全省扫盲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扫盲教育及其培训工作。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市(行署、总局)教育局主管扫盲教育的科(处)长、各县(市)、乡(镇)扫盲管理干部,以及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专职或兼职扫盲教师。我们这次会议采取“以会代训”方式,具有研究、部署工作任务性质。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既有国家教育部领导讲话,又有全国知名专家高端专题讲座,还有集中授课和分散辅导,更有分组互动研讨,还要进行培训结业评价。
为了认真贯全教会精神和国家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和突出“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的要求,切实进一步抓好我省的扫盲教育,提高我们这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借此机会,在这里,我简要地与大家交流一下我省在扫盲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经验与问题”、“任务与目标”和“措施与保障”三方面的意见。
一、经验与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特别是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在“普九”和“扫盲”的“两基”攻坚过程中,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加大扫盲教育工作力度,到1996年底,经过国家验收,我省青壮年文盲率降到了0.75%以内。截止到2007年全省“两基”通过国检,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跨越。到目前,我省的青壮年文盲率就一直控制在了1%以内。认真总结我省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历史经验,可以简要概括为:“坚持一个方针”、“明确四项目标”、“采取四种形式”、“贯彻六项制度”和“严把四个关口”。这些基本经验和做法,对于新形势下继续强化抓好扫盲教育工作,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一个方针。
就是“一堵、二扫、三提高”。“一堵”就是狠抓“控辍保学”堵住新文盲产生的渠道;“二扫”就是重点扫除青壮年文盲;“三提高”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扫盲后继续教育,防止复盲。按照这一工作方针,确定了我省切实可行的扫盲工作目标。
第二,明确四项目标。
一是确定扫盲目标。在1996年国家验收通过基础上,及时提出了“高标准”目标,即全省城乡用三年时间,将全省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以下。到1997年底,全省各市(行署)、县(市)、系统152家单位全部实现了这一目标。二是确定分区规划目标。“十五”至“十一五”期间,首先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基础好的市县和
铁路、农垦、森工系统,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成人文盲,使青壮年脱盲人员普遍接受继续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能力;其次在经济、文化、教育中等发达的市县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进一步扫除50周岁以上的剩余文盲,使非文盲率达到99%以上;再次在试点的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使青壮年文盲率大幅下降,使妇女文盲下降到5%以下。三是确定控流堵盲目标。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及时把“普九”纳入法制轨道,将小学辍学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从根本上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渠道。四是确定脱盲巩固目标。按照《扫盲条例》规定复盲率要低于5%的要求,多年来,各地探索多种形式,在脱盲后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各类专项教育活动,切实巩固扩大扫盲成果。
第三,采取四种形式。
在扫除青壮年文盲过程中,一是举办扫盲学习班和业余小学班。省统编教学计划和实用语文、算术、科技教材施教、考核验收;二是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以《扫盲学习报》、《黑龙江农村报》等为载体,有效开展读书、读报活动;三是普及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农村脱盲人员掌握实用新技术与提高脱贫致富能力相结合;四是实行多方联合办学。各级教育部门与农业、科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办学,开展“双学双比”、“科技之冬”等活动,把扫盲教育同科普、普法、新农村建设、学习型社区建设相结合,提高了扫盲工作成效。
第四,贯彻六项制度。
一是实行政、教“双线承包”扫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二是实行扫盲定期检查督导制度;三是实行扫盲定期报告制度;四是实行扫盲表彰奖励制度;五是实行脱盲人员进行复查制度;六是实行扫盲档案管理制度。
第五,严把四个关口。
一是严把普查关;二是严把堵盲关;三是严把扫盲质量关;四是严把扫盲验收关。
总之,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省青壮年文盲率一直控制在1%以内,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野间扫盲奖”,教育部奖励我省100万元,许多同志还荣获了“中华扫盲奖”。
上述这些经验和做法,我们要认真总结、梳理,要在新一轮扫盲教育工作中认真加以推广。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省扫盲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按照新时期、新阶段对扫盲教育所提出更高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大力开展扫盲教育工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扫盲教育工作与还存在许多差距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可以有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到位。表现是认为已完成国家规定的扫盲指标要求,对继续深化扫盲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形式、轻落实,以及没有形成工作的合力、完善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等问题。二是一些地方还存有畏难情绪。随着城镇化
进程所产生的农村人口迁移和流动,对进城务工人员中文盲的扫除,无论在户籍地和流入地,都遇到前所未有的实际问题。三是扫盲的薄弱环节有待加强。当前剩余文盲主要集中在贫困、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文盲人群以妇女、少数民族、散居人群为主。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任务繁重等条件制约,为扫盲工作深入开展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四是相关政策制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比如扫盲教育经费投入、县(市)、乡(镇)成人教育干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专职扫盲教育人员的配备、扫盲教育目标责任的进一步落实,以及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形式载体的创新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强化、完善和落实。
二、任务与目标
扫盲教育工作,必须一以贯之地认真贯彻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中办国办关于转发教育部等12部门《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扫盲教育十五规划”要求。
第一,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全教会和国家《规划纲要》精神,确定我省在新时期扫盲教育的主要工作任务是:继续按照我省确定的“高标准、高质量”巩固提高扫盲成果要求,坚持杜绝新生文盲、扫除现有文盲与使脱盲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扫盲工作成果,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的扫盲教育。大力开展扫盲课程 5
和教学改革,建立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主要工作目标。
根据新时期扫盲教育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我省在新时期扫盲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一是扫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15-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鼓励50周岁以上的文盲接受扫盲教育。二是已经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区),要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扫除15-24周岁有学习能力的青年文盲,使青壮年脱盲人员普遍接受继续教育。三是控制复盲现象,在巩固扫除文盲成果的基础上将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或提高到99%以上。四是城镇和富裕乡村要巩固提高扫盲工作成果,积极探索功能性扫盲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把扫文盲同扫科盲、扫法盲结合起来,把扫盲教育与建立学习型社区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三、措施与保障
根据工作任务与目标,各地要有针对性地落实措施与保障。第一,扫盲教育措施。
一是继续堵住文盲产生源头。对15周岁以下的文盲,由当地中小学校负责进行补偿教育,使其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或达到个人脱盲标准。二是继续巩固扫盲成果。要制订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使脱盲人员普遍接受继续教育在青壮年脱盲学员中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适用技术培训及各类专项教育活动,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切实巩固、扩大扫盲工作
成果。三是继续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和成人学校在扫盲工作中作用。要把设臵扫盲课程、承担扫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要把教师参加扫盲工作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考核晋级、评选先进的依据,把在校学生参加扫盲活动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之—,纳入学校计划。为此,各地要制定有关政策,为农村中小学校和成人学校承担扫盲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四是要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的扫盲教育。在贫困县、乡、村,扫盲教育要与当地脱贫致富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少数民族地区,除加强双语教学外,还要增加民族民风、传统文化等方面教育;妇女扫盲工作要与妇联在农村广泛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妇女卫生保健常识相结合,使妇女扫盲符合妇女特点。五是大力开展扫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转变扫盲教育观念,建立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改革扫盲教育的评估方法,重视扫盲教育的过程评估。将以识字量为主的评估,逐步转变为以考核学员实际能力为主的过程评估。探索多种形式的功能性扫盲的途径和方法,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群众生活的需要。
第二,扫盲教育保障。
在新时期、新阶段,基于继续全面巩固提高扫盲教育工作水平,为把我省以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盲教育的任务落实到位,必须按照《扫除文盲工作条例》要求,把扫盲工作作为衡 7
量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列入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政府行为,以保障扫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要继续实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双线”承包责任制,把扫盲任务列为县、乡两级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行政负责人的职责,作为考核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把扫盲任务落实到人。二要继续建立健全扫盲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扫盲,指导、推动这项工作健康深入地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扫盲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扫盲任务重的地方,要有专门人员负责扫盲教育工作,并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三要继续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要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扫盲教育十五规划”中提出的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各项具体要求,切实落到实处。四要继续多渠道解决扫盲工作经费。要继续按照《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规定,保证扫盲工作经费。除中央财政继续安排的扫盲工作奖励专项经费外,各级政府应视自身财力状况设立扫盲专项经费,用于扫盲项目及其表彰奖励。五要继续强化新形势下扫盲教育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对随着城镇化进程所产生的农村人口迁移和流动给扫盲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应认真总结经验,制定政策措施。同时,还要继续重视和加强,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扫盲课程教材建设,以及针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盲工作的有效途径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扫盲教育,以科学的
方法提高扫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六要继续坚持对扫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各地要建立扫盲工作复查制度,以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依据,对已验收的县(市、区)进行复查。复查中发现主要指标下滑的,要采取切实措施限期整改达标。七要继续建立扫盲工作的报告与通报制度。各县(市、区)、乡(镇)政府每年年初要向省教育厅报送扫盲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计划。省教育厅要对各地扫盲工作进行不定期的调查研究和检查,并对各地情况进行通报。
总之,以上所提出的三方面意见,请同志们结合学习领会教育部领导讲话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抓好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