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
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湘发〔2012〕3号 2012年1月19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着眼于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明确了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总战略和总任务,作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率先提出和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攻坚克难、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充分展现,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破除诸多体制机制障碍,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文化领军人才和文化从业人员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迫切需要提高文化民生保障水平。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鲜明,文化与产业结合日益紧密,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自主发展的轨道。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新要求、与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紧迫感、责任感,推动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设施落后;精品力作不多,原创能力不强;基层文化队伍相对薄弱,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与发达地区相比,一些领域原有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文化建设投入跟不上发展要求,制约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湖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尤其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各级党委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开阔的视野、务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在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中奋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明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为基本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奋斗目标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到2015年,文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中西部地区全面领先,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窗口,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就是要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重点,加强理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理论武装高地;以培育和弘扬湖南精神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思想道德高地;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群众文化高地;以巩固壮大传统媒体、加快发展新兴媒体为重点,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打造文化传播高地;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文化产业高地;以出作品、出人才为重点,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和人才高地。
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就是要在引领思想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创造有益经验,在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率先实现中央提出的目标,在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培育文化名家、创作文化精品方面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3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科学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突出社会效益,增强文化软实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坚持敢为人先,推动改革创新。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发挥科技带动作用,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湖湘特色,推动做大做强。发挥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文化人才优势,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增强文化实力和后劲。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共建共享。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强省之魂。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立足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实际,总结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实践成果,加大成果的宣传普及力度,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完善考学述学评学制度,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学校和讲师团作用,加强理论学习培训。进一步完善理论服务体系,巩固领导干部带头、专家学者为骨干的理论宣讲队伍,拓展理论下基层活动。利用读书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网上学习等形式,搞好理论学习交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的运用,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通俗理论读物、社科理论活动、媒体理论传播的品牌,摄制《学习的力量》等系列电视理论专题片,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国情省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群众路线、民族团结进步和国防教育,坚定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广泛开展爱祖国、爱湖南、爱家乡活动。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加强法治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意识。鼓励各领域各行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在经济领域开展诚信文化主题活动,在机关单位开展廉政廉洁文化主题活动,在学校开展爱心孝心责任心主题活动,在社区开展友爱互助主题活动,在农村开展学科学树新风主题活动,建设积极向上的机关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解决问题,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村企共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到2015年,力争全省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达到90%,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80%,文明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80%,建成3—4个全国文明城市。
3提炼和弘扬湖南精神。征集提炼和培育弘扬以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湖南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和伟大品格,实施革命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故居及纪念设施保护展示工程,秋收起义纪念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湘南起义旧址群、通道转兵旧址等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好屈子文化园等项目。建立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补贴机制和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到2015年,争取建成3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发挥先进模范在弘扬湖南精神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质改造雷锋纪念馆,开展“雷锋号”系列创评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使雷锋精神在雷锋家乡更加深入人心。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和韶山等红色资源的教育引导功能,广泛开展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视、游红色景点活动,办好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
四、加强优秀作品创作生产,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影响广泛、传之久远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发挥湖南文蕴深、文脉广、文气足的优势,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激发活力,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1坚持正确方向,完善引导评价体系。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评价标准,着力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引导评奖机制,继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社会科学奖、湖南新闻奖、湖南出版政府奖等评选,设立湖南文学艺术奖。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氛围。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加大优秀作品推介力度,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2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四个湖南”、富民强省研究。加强文化发展研究特别是文化品牌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服务。加强社科普及,制定《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与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办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及生平研究中心和国情研究中心、湘学研究中心。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建立社科研究机构。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3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大力推动以“五个一工程”为重点的文艺精品战略,组织实施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工程,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样式,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湖湘气派的优秀作品。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加强重点题材文艺创作,提前规划,科学论证,精心制作《毛泽东》等重大题材作品。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艺术资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各类评奖重点扶持优秀原创作品。
4着力壮大主流舆论,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主流舆论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湖南日报、新湘评论、湖南广播电视台和市州党报、广播电视台建设,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资源。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加强主题报道、深度报道、民生报道、典型报道,办好面向农村的专版专栏,推出更多受众喜爱的新闻作品。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视中央驻湘媒体作用,展示湖南良好形象。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强化媒体社会责任。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治理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提高媒体广告品位,办好公益广告。
5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动互联网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红网、华声在线、金鹰网、星辰在线、尚一网、衡阳新闻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建好雷锋网和未成年人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等主题网站。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优秀作品,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文化作品。加强互联网基础管理,探索微博客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引导与管理,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舆情采集分析系统和网络文化信息监管平台,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互联网管理体制。成立网络文化协会,规范和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办好“红短信红彩信红视频”制作传播活动和中国湖南网络媒体摄影节。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虚假信息专项活动。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建设全省网络问政平台和政务微博客平台。
五、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基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文化生活幸福指数。
1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省党史馆、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省美术馆、省人文社会科学馆、省文化艺术中心、省档案馆展示服务中心、省文艺家之家,改扩建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方志馆、省艺术职业学院、毛泽东文学院(湖南现当代文学馆)等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市州和县市区按国家标准建设管理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无线覆盖提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活动场等工程建设。实施流动电影放映车、城乡公共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工程。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利用,建立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利用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与中央有关部门文化共建机制。发挥长沙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带头作用。支持长沙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立省级示范区、示范点。制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办法,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实施《湖南省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考评体系》,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年度考核范围。
2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实施以城带乡的文化帮扶计划。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文化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继续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在城市开展广场文化,在农村开展墟场文化,办好“三湘读书月”、“三下乡”、“四进社区”、“高雅艺术普及推广”、“公共大戏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3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新媒体建设。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支持湖南卫视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芒果网络电视台,推动新媒体聚集。加快广播电视技术数字交互高清化改造,建设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现代安全播出管理体系。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传输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在边远山区推进应急大喇叭工程。加快推进红网市县分站群、手机报群和掌上红网建设,建设华声在线户外新媒体。加快长株潭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大力整合全省有线电视网络,尽快形成全省贯通一张网。建设湖南日报传媒大厦、芒果新媒体技术大厦。组建新湘评论传媒集团。
4加强研究发掘,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湖湘文库》、《红藏》等重要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加强湖南党史、地方志和年鉴的编辑出版。组建湖南博物院,新建一批现代化博物馆,鼓励发展特色博物馆,积极扶持民办博物馆。发挥岳麓书院在传承湖湘优秀文化中的作用,办好岳麓讲坛。保护、建设好长沙铜官窑、澧县城头山、汉长沙国王陵、宁乡炭河里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大永顺老司城、凤凰古城、通道侗族村寨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度。加强对张家界、邵阳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保护开发一批古镇古村古民居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组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省艺术研究院。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扶持湘剧、花鼓戏、湘昆、常德丝弦等地方戏曲及桑植民歌、澧水船工号子、江永女书习俗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长沙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浏阳烟花炮竹和菊花石雕、湘西腊染扎染、滩头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保护开发。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办好公祭炎帝、舜帝大典活动。办好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湖南艺术节、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节(汨罗)主题活动。
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以上,力争在全国第一方阵的位置前移。
1确立重大产业发展战略。把文化和创意产业作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重要着力点,发展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大湘西、大湘南为新兴增长极的品字型总体布局,推动形成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圈和湘江流域文化产业带。发挥省会带动作用,鼓励市州加快发展。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等新兴产业,提质发展印刷复制、广告、会展和收藏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与信息、旅游、体育、休闲农业等结合紧密的文化产业。壮大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巩固主导地位。加快推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贯彻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规划,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传播平台与内容表达的创新,以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演艺创意等,提高融合度,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增量。推动文化与数字湖南建设相结合,加快天闻数媒数字出版平台、电子书包、云电视系统建设。加大内容创意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力度,支持我省文化企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腾讯、淘宝、富士康等的合作发展。加快手机动漫游戏、联通阅读基地、青苹果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建设。支持株洲华强方特欢乐城、酷贝拉青少年体验中心扩容扩张。办好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原创手机动漫游戏大赛、长沙国际动漫游戏展。3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扎实推进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图书发行信息平台等国家级重点基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重点园区、基地、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推进湖南广电创意精品人才基地、湖南日报报业文化城、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和潇湘影视大厦、中南图书大厦、雷宜锌雕塑艺术展示中心、长沙月亮岛文化主题公园、烟雨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城建设。
4壮大文化市场主体。重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继续推动芒果传媒、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向新领域、上下游扩张。加快推进电广传媒、中南传媒、拓维信息、天舟文化等上市企业成为战略投资者。加强文化企业上市服务指导,加快华声在线、体坛传媒、快乐购、和光传媒、琴岛演艺、学海传播等企业上市融资步伐。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组建省演艺集团、湖南动漫产业集团、湖南有线网络集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等省管产业集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5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消费主体,丰富文化消费产品,合理确定文化消费价格。适应三网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文化旅游融合等新趋势,创新文化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开发,支持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加快发展。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进入农村设立文化物流网点、经营服务场所,开展连锁经营,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各具风格的城市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推动长沙、岳阳、永州、韶山、南岳、炎陵、凤凰、武冈、洪江等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开辟特色文化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带动作用。支持张家界建设旅游演艺中心城市。
七、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按照建设创新型湖南的要求,加大解放思想和文化改革创新力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有序改革、有情操作,确保改革中政治方向不迷失、文化阵地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损失。
1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加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加快建设高效统一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探索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文化企业监事派出制度,制定国有文化企业综合评价考核办法。
2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全省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新闻网站、广电网络传输机构、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等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着力推动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公益性国有文化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运行模式。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博物馆联盟、图书馆联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3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影视剧、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电子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大力培育文化人才、金融服务、产权与版权、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健全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以湖南有线电视网络为龙头的数字电视传输网络,以中南传媒为龙头的出版物销售网络和快捷印刷连锁服务网络,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为龙头的党报党刊发行网络,以潇湘电影集团为龙头的电影发行放映和影院连锁经营网络。支持建设一批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和文化产品交易展示平台。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渠道建设,加强银企对接,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湖南省文化旅游基金、达晨创投、盛力投资等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文化领域。支持成立省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规范文化产权和艺术品交易,推动文化产权交易健康发展。
4加快文化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大力推动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方法和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工程,加强对出版、影视、动漫等领域新技术的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抢占文化科技发展制高点。积极推动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等文化传播新载体,不断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各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文化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端文化品牌。5推动湖南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新闻发布和宣传报道,大力推介湖南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成果,全面展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扩大湖南卫视国际频道、省政府英文网在境外落地覆盖,支持省级重点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制作《湖南文化地理》等重点外宣精品。推动建设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以出版物、影视节目、动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为重点,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制定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优惠政策,鼓励和推动更多的湖南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家文化出口企业和产品目录。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外事、商务、旅游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作用,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办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继续组织好“汉语桥”、“湖南文化周”等文化交流活动。
八、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完善符合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符合我省实际的评价、选拔、培养、引进和激励保障政策体系,创造更加宽松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强思想作风道德建设,培养造就素质优良、敢为人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1造就高端文化人才。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文化党政干部能力建设培训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发挥文化大师、文化名家和文化领军人物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开展学术研究、技术创新、项目建设。选拔培育一批在全国和业内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和文化领军人物。积极发挥湘籍文化人才作用。
2培养专业文化人才。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文艺人才“三百工程”。省委党校开办高级文化人才研修班。建立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采取继续教育、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境外培训等形式,加紧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建立全省专业文化人才储备库。筹建湖南艺术学院。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和文化经营管理、服务贸易等专业,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制定引进专业文化人才的特殊政策,打破身份、资历、行业和地域限制,多渠道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向湖南文化领域集聚。继续保持入选全国“四个一批”人才总数在中西部省份的领先地位。
3培育基层文化人才。落实《关于加强全省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机构设置、学习培训、交流任职、待遇保障、表彰激励等政策措施,改善工作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开展湖南省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活动,发现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行业协会要为民间文化人才提供培训交流、职称评定、资质认证等服务。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并落实基本津贴,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明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益性服务属性,在村(社区)设立兼职文化辅导员。基层公务员招考中,注重录用具有文化工作经历或文化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4扶持青年文化人才。设立青年文化人才专项培养基金,实施青年文化人才海外研修计划,举办青年文化骨干专题研修班,推动青年文化人才快速成长。扶持资助优秀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参与重大活动,为青年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5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事业、薪酬、荣誉和情感等因素的激励功能,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政府荣誉制度。每年从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专项,开展湖南年度文化人物评选,奖励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领军人物、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改革先进典型。鼓励新办文化企业和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探索骨干文化人才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创新,形成培养、延揽文化人才的制度环境。实现各种所有制文化单位人员在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方面同等对待。加大对各级各类文化人才的推荐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建设文化强省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抓好顶层设计,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建设文化强省的科学化水平。
1强化建设文化强省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施文化强省建设“一把手”工程。从2012年起,省、市、县三级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范畴,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作为文明创建和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每两年评选一次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加强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发挥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向这些组织推荐派遣党委书记制度。建立健全各级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协调配合,认真履责。
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作用,推动文联、社科联、作协、记协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2完善公共财政扶持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各级政府要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由公共财政承担的配套资金。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省、市两级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根据财政收入的增长,省本级逐步增加省级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各市州可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分别设立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制定更具操作性、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出台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具体办法。加大政府有关部门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社保、编制、信贷、价格、融资、进出口及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贯彻落实《关于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养老保险、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土地变性等方面确保落实优惠政策。同时,拓宽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
3加强文化立法执法工作。把文化立法作为法治湖南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湖南地方性文化法规和政府规章,提高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加强版权和原创保护,特别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加大文化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法治意识。依法加强文化统计工作。加大文化执法工作力度,重视和发挥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作用,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打击文化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文化安全,维护文化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4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引导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总结基层和群众文化创造的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浓厚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中央《决定》和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
第二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重点学习)
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
2012-02-02 23:01:00 来源: 红网(长沙)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中共湖南省委文件湘发〔2012〕3号
2012年1月19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于推动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着眼于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明确了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总战略和总任务,作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特别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率先提出和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全省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攻坚克难、昂扬向上、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充分展现,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破除诸多体制机制障碍,文化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文化领军人才和文化从业人员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迫切需要提高文化民生保障水平。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长,迫切需要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鲜明,文化与产业结合日益紧密,文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自主发展的轨道。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文化建设与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新要求、与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任务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紧迫感、责任感,推动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设施落后;精品力作不多,原创能力不强;基层文化队伍相对薄弱,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与发达地区相比,一些领域原有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文化建设投入跟不上发展要求,制约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湖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尤其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各级党委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开阔的视野、务实的作风、有力的举措,在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中奋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明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要求,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社会力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为基本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奋斗目标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到2015年,文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中西部地区全面领先,努力把湖南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化建设示范窗口,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就是要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重点,加强理论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理论武装高地;以培育和弘扬湖南精神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造思想道德高地;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群众文化高地;以巩固壮大传统媒体、加快发展新兴媒体为重点,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打造文化传播高地;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文化产业高地;以出作品、出人才为重点,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和人才高地。
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走在全国前列,就是要在引领思想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创造有益经验,在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率先实现中央提出的目标,在创新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培育文化名家、创作文化精品方面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3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科学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突出社会效益,增强文化软实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造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坚持敢为人先,推动改革创新。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发挥科技带动作用,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湖湘特色,推动做大做强。发挥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品牌、文化人才优势,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增强文化实力和后劲。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共建共享。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筑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强省之魂。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贯穿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立足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实际,总结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实践成果,加大成果的宣传普及力度,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完善考学述学评学制度,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学校和讲师团作用,加强理论学习培训。进一步完善理论服务体系,巩固领导干部带头、专家学者为骨干的理论宣讲队伍,拓展理论下基层活动。利用读书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网上学习等形式,搞好理论学习交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的运用,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通俗理论读物、社科理论活动、媒体理论传播的品牌,摄制《学习的力量》等系列电视理论专题片,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国情省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群众路线、民族团结进步和国防教育,坚定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广泛开展爱祖国、爱湖南、爱家乡活动。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加强法治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全民法律意识。鼓励各领域各行业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在经济领域开展诚信文化主题活动,在机关单位开展廉政廉洁文化主题活动,在学校开展爱心孝心责任心主题活动,在社区开展友爱互助主题活动,在农村开展学科学树新风主题活动,建设积极向上的机关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着力解决问题,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村企共建活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到2015年,力争全省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达到90%,文明村镇创建覆盖面达到80%,文明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80%,建成3—4个全国文明城市。
3提炼和弘扬湖南精神。征集提炼和培育弘扬以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湖南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和伟大品格,实施革命名人、文化名人、历史名人故居及纪念设施保护展示工程,秋收起义纪念园、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湘南起义旧址群、通道转兵旧址等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好屈子文化园等项目。建立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补贴机制和从业人员培训机制。到2015年,争取建成3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发挥先进模范在弘扬湖南精神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质改造雷锋纪念馆,开展“雷锋号”系列创评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使雷锋精神在雷锋家乡更加深入人心。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和韶山等红色资源的教育引导功能,广泛开展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视、游红色景点活动,办好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
四、加强优秀作品创作生产,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影响广泛、传之久远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是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发挥湖南文蕴深、文脉广、文气足的优势,加强引导、加大投入、激发活力,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要求、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1坚持正确方向,完善引导评价体系。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最高评价标准,着力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引导评奖机制,继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社会科学奖、湖南新闻奖、湖南出版政府奖等评选,设立湖南文学艺术奖。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氛围。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加大优秀作品推介力度,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2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突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两个率先”、“四个湖南”、富民强省研究。加强文化发展研究特别是文化品牌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服务。加强社科普及,制定《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与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办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及生平研究中心和国情研究中心、湘学研究中心。推动有条件的市州建立社科研究机构。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3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大力推动以“五个一工程”为重点的文艺精品战略,组织实施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工程,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样式,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湖湘气派的优秀作品。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加强重点题材文艺创作,提前规划,科学论证,精心制作《毛泽东》等重大题材作品。加大投入,设立专项艺术资金,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各类评奖重点扶持优秀原创作品。
4着力壮大主流舆论,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主流舆论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湖南日报、新湘评论、湖南广播电视台和市州党报、广播电视台建设,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资源。创新手段,丰富内容,加强主题报道、深度报道、民生报道、典型报道,办好面向农村的专版专栏,推出更多受众喜爱的新闻作品。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视中央驻湘媒体作用,展示湖南良好形象。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强化媒体社会责任。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治理有偿新闻和虚假新闻。提高媒体广告品位,办好公益广告。
5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推动互联网科学、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红网、华声在线、金鹰网、星辰在线、尚一网、衡阳新闻网等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建好雷锋网和未成年人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等主题网站。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优秀作品,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文化作品。加强互联网基础管理,探索微博客等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的引导与管理,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舆情采集分析系统和网络文化信息监管平台,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互联网管理体制。成立网络文化协会,规范和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办好“红短信红彩信红视频”制作传播活动和中国湖南网络媒体摄影节。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虚假信息专项活动。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建设全省网络问政平台和政务微博客平台。
五、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基本任务。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文化生活幸福指数。
1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速,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省党史馆、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省美术馆、省人文社会科学馆、省文化艺术中心、省档案馆展示服务中心、省文艺家之家,改扩建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方志馆、省艺术职业学院、毛泽东文学院(湖南现当代文学馆)等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市州和县市区按国家标准建设管理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无线覆盖提质、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活动场等工程建设。实施流动电影放映车、城乡公共阅报栏和电子阅报屏工程。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制定配套政策,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场所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利用,建立长效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利用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完善与中央有关部门文化共建机制。发挥长沙推进国际文化名城建设带头作用。支持长沙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立省级示范区、示范点。制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办法,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实施《湖南省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考评体系》,把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考核范围。
2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实施以城带乡的文化帮扶计划。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文化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继续实施好农村电影放映、“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在城市开展广场文化,在农村开展墟场文化,办好“三湘读书月”、“三下乡”、“四进社区”、“高雅艺术普及推广”、“公共大戏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3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新媒体建设。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为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支持湖南卫视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芒果网络电视台,推动新媒体聚集。加快广播电视技术数字交互高清化改造,建设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现代安全播出管理体系。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传输文化信息共享资源。建立应急广播体系,在边远山区推进应急大喇叭工程。加快推进红网市县分站群、手机报群和掌上红网建设,建设华声在线户外新媒体。加快长株潭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大力整合全省有线电视网络,尽快形成全省贯通一张网。建设湖南日报传媒大厦、芒果新媒体技术大厦。组建新湘评论传媒集团。4加强研究发掘,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湖湘文库》、《红藏》等重要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加强湖南党史、地方志和年鉴的编辑出版。组建湖南博物院,新建一批现代化博物馆,鼓励发展特色博物馆,积极扶持民办博物馆。发挥岳麓书院在传承湖湘优秀文化中的作用,办好岳麓讲坛。保护、建设好长沙铜官窑、澧县城头山、汉长沙国王陵、宁乡炭河里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大永顺老司城、凤凰古城、通道侗族村寨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度。加强对张家界、邵阳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保护开发一批古镇古村古民居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组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省艺术研究院。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扶持湘剧、花鼓戏、湘昆、常德丝弦等地方戏曲及桑植民歌、澧水船工号子、江永女书习俗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长沙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浏阳烟花炮竹和菊花石雕、湘西腊染扎染、滩头木版年画等民间工艺保护开发。加快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办好公祭炎帝、舜帝大典活动。办好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中国百诗百联大赛、湖南艺术节、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节(汨罗)主题活动。
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必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6%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0%以上,力争在全国第一方阵的位置前移。
1确立重大产业发展战略。把文化和创意产业作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实现“两个加快”的重要着力点,发展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大湘西、大湘南为新兴增长极的品字型总体布局,推动形成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圈和湘江流域文化产业带。发挥省会带动作用,鼓励市州加快发展。重点发展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新媒体等新兴产业,提质发展印刷复制、广告、会展和收藏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与信息、旅游、体育、休闲农业等结合紧密的文化产业。壮大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巩固主导地位。加快推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2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贯彻落实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规划,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注重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传播平台与内容表达的创新,以技术手段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工艺美术产品设计、演艺创意等,提高融合度,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增量。推动文化与数字湖南建设相结合,加快天闻数媒数字出版平台、电子书包、云电视系统建设。加大内容创意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力度,支持我省文化企业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腾讯、淘宝、富士康等的合作发展。加快手机动漫游戏、联通阅读基地、青苹果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建设。支持株洲华强方特欢乐城、酷贝拉青少年体验中心扩容扩张。办好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中国原创手机动漫游戏大赛、长沙国际动漫游戏展。
3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扎实推进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广告创意产业园、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手机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图书发行信息平台等国家级重点基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抢占产业制高点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重点园区、基地、项目,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重点推进湖南广电创意精品人才基地、湖南日报报业文化城、湖南(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长沙黄花印刷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和潇湘影视大厦、中南图书大厦、雷宜锌雕塑艺术展示中心、长沙月亮岛文化主题公园、烟雨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城建设。4壮大文化市场主体。重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继续推动芒果传媒、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向新领域、上下游扩张。加快推进电广传媒、中南传媒、拓维信息、天舟文化等上市企业成为战略投资者。加强文化企业上市服务指导,加快华声在线、体坛传媒、快乐购、和光传媒、琴岛演艺、学海传播等企业上市融资步伐。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组建省演艺集团、湖南动漫产业集团、湖南有线网络集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等省管产业集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5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培育消费主体,丰富文化消费产品,合理确定文化消费价格。适应三网融合、数字媒体应用、文化旅游融合等新趋势,创新文化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开发,支持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加快发展。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进入农村设立文化物流网点、经营服务场所,开展连锁经营,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各具风格的城市文化、区域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推动长沙、岳阳、永州、韶山、南岳、炎陵、凤凰、武冈、洪江等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开辟特色文化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带动作用。支持张家界建设旅游演艺中心城市。
七、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按照建设创新型湖南的要求,加大解放思想和文化改革创新力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有序改革、有情操作,确保改革中政治方向不迷失、文化阵地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损失。
1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加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加快建设高效统一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探索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文化企业监事派出制度,制定国有文化企业综合评价考核办法。
2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加快全省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新闻网站、广电网络传输机构、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等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着力推动改制后的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公益性国有文化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运行模式。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博物馆联盟、图书馆联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3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刊、影视剧、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电子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大力培育文化人才、金融服务、产权与版权、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健全文化市场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拍卖等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以湖南有线电视网络为龙头的数字电视传输网络,以中南传媒为龙头的出版物销售网络和快捷印刷连锁服务网络,以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为龙头的党报党刊发行网络,以潇湘电影集团为龙头的电影发行放映和影院连锁经营网络。支持建设一批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和文化产品交易展示平台。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和渠道建设,加强银企对接,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湖南省文化旅游基金、达晨创投、盛力投资等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文化领域。支持成立省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规范文化产权和艺术品交易,推动文化产权交易健康发展。
4加快文化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大力推动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方法和手段创新,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实施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工程,加强对出版、影视、动漫等领域新技术的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积极抢占文化科技发展制高点。积极推动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等文化传播新载体,不断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各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文化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端文化品牌。
5推动湖南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新闻发布和宣传报道,大力推介湖南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成果,全面展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扩大湖南卫视国际频道、省政府英文网在境外落地覆盖,支持省级重点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制作《湖南文化地理》等重点外宣精品。推动建设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以出版物、影视节目、动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为重点,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制定文化产品出口贸易优惠政策,鼓励和推动更多的湖南文化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家文化出口企业和产品目录。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外事、商务、旅游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作用,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办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继续组织好“汉语桥”、“湖南文化周”等文化交流活动。
八、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完善符合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符合我省实际的评价、选拔、培养、引进和激励保障政策体系,创造更加宽松良好的人才环境,加强思想作风道德建设,培养造就素质优良、敢为人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1造就高端文化人才。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文化党政干部能力建设培训计划、文化产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发挥文化大师、文化名家和文化领军人物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开展学术研究、技术创新、项目建设。选拔培育一批在全国和业内有影响的文化名家和文化领军人物。积极发挥湘籍文化人才作用。
2培养专业文化人才。实施“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文艺人才“三百工程”。省委党校开办高级文化人才研修班。建立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采取继续教育、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境外培训等形式,加紧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建立全省专业文化人才储备库。筹建湖南艺术学院。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和文化经营管理、服务贸易等专业,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制定引进专业文化人才的特殊政策,打破身份、资历、行业和地域限制,多渠道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向湖南文化领域集聚。继续保持入选全国“四个一批”人才总数在中西部省份的领先地位。
3培育基层文化人才。落实《关于加强全省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完善机构设置、学习培训、交流任职、待遇保障、表彰激励等政策措施,改善工作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开展湖南省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活动,发现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行业协会要为民间文化人才提供培训交流、职称评定、资质认证等服务。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并落实基本津贴,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明确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公益性服务属性,在村(社区)设立兼职文化辅导员。基层公务员招考中,注重录用具有文化工作经历或文化专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4扶持青年文化人才。设立青年文化人才专项培养基金,实施青年文化人才海外研修计划,举办青年文化骨干专题研修班,推动青年文化人才快速成长。扶持资助优秀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参与重大活动,为青年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
5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发挥事业、薪酬、荣誉和情感等因素的激励功能,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政府荣誉制度。每年从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专项,开展湖南文化人物评选,奖励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领军人物、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企事业单位和文化改革先进典型。鼓励新办文化企业和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探索骨干文化人才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创新,形成培养、延揽文化人才的制度环境。实现各种所有制文化单位人员在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方面同等对待。加大对各级各类文化人才的推荐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建设文化强省的科学化水平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保障,抓好顶层设计,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建设文化强省的科学化水平。
1强化建设文化强省的领导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规划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及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实施文化强省建设“一把手”工程。从2012年起,省、市、县三级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范畴,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作为文明创建和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每两年评选一次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加强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发挥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探索建立向这些组织推荐派遣党委书记制度。建立健全各级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协调配合,认真履责。
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作用,推动文联、社科联、作协、记协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2完善公共财政扶持文化改革发展政策。各级政府要确保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由公共财政承担的配套资金。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省、市两级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根据财政收入的增长,省本级逐步增加省级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各市州可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分别设立文化事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制定更具操作性、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出台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具体办法。加大政府有关部门对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社保、编制、信贷、价格、融资、进出口及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贯彻落实《关于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养老保险、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土地变性等方面确保落实优惠政策。同时,拓宽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
3加强文化立法执法工作。把文化立法作为法治湖南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湖南地方性文化法规和政府规章,提高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加强版权和原创保护,特别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加大文化法制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法治意识。依法加强文化统计工作。加大文化执法工作力度,重视和发挥各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作用,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打击文化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文化安全,维护文化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4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坚持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引导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总结基层和群众文化创造的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浓厚氛围。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中央《决定》和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
第三篇:中共惠民县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惠民县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
(2011年11月21日 讨论稿)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文化强省的意见》以及《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就加快文化强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自觉主动加强文化强县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难以取代的竞争优势,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迫切。我们必须把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深刻认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深刻认识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目标要求上来,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紧密结合惠民实际,积极主动、坚定不移地加快文化强县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文化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升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精心谋划、强化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我县涌现出李金凤、马志英等一大批省级、市级道德模范;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荣获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发展活力逐步显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孙武古城旅游区提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童话作品《毛驴开荒》荣获第四届泰山文艺奖,实现了我县历史性突破。但从我县文化发展现状看,也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有些镇(街道)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抓经济建设手硬抓文化建设手软;一些社
会成员理想信念单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设施总量偏少、层次偏低,城乡间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文化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产业门类还处于自发、分散、低水平的粗放状态,缺乏竞争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有力地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要充分认识加快文化强县是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惠民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发挥惠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以改革推动大发展、促进大繁荣,切实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把全县文化建设推向新层次、新水平。
二、明确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推动惠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文化强县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六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开展文化强县建设先进城乡创建活动,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引领能力、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文化创作生产能力、文化产业竞争能力、文化体制创新能力、文化队伍建设能力,更加有力的推动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抢抓“黄蓝”两区开发机遇,按照全县“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文化强县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创建省级文明县;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全省、全市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孙子故里〃绿色惠民”“田园风情〃生态水城”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高,丰富兵学旅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提高;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全县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强县,实现惠民文化大发
展大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三、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团结全县人民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群众,以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校培训、干部在线学习及形势政策报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为主要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制定党员干部学习评价激励和考核机制,切实把理论学习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综合考核评价领导班子、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强化党员干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立场的学习教育,改进群众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群众路线教
育、国防教育、党史教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都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在报纸、网站等媒体开设专题栏目、坚持经常性宣传。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激发惠民人干事创业的热情。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激励全县上下干事创业、跨越发展的干劲和热情。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教育、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实际、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创新实干,奋力加快跨越发展的步伐;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继续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不断提升发展境界,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精神风貌昂扬向上的良好局面;与提升群众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统领,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塑造知识型市民,建设学习型城市,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
(三)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精心组织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四德”工程,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加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继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
员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诚信惠民。深化政风、行风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巩固省级文明县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广泛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动员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帮扶,形成文明创建城乡互动、城乡共创精神文明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会文明程度。扎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社会化、规范化。
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可持续性的要求,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城、社区和镇(街道)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实现县区、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按照要求,2012年,县
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至少建成一座数字影院(厅)。强化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建立公共图书馆和文化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推进公益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快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强重点新闻媒体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报、台、网互动融合,扩大有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党报、电台电视台和政府网站的舆论引导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巩固其在舆论引导格局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对手机报、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的规范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增强全社会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对孙子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提升,搞好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暨武定府衙和宋代古城墙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加强对胡集书会、清河镇木版年画、河南张泥塑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二)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明创建活动的基本指标。加强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2012年底前,各镇(街道)全部建成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综合文化站,社区、行政村实现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全覆盖。以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工程带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
层和农村倾斜,加快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继续办好孙子文化旅游节、群众文化节、胡集书会、火把李庙会、大年陈桃花节等品牌性节会活动。深入开展全民读书、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常下乡,实现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基层活动经常化。
五、着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品牌打造为支撑,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发展、跨越发展。
(一)加快构建惠民特色文化产业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争创中国旅游强县为契机,突出“孙子故里〃绿色惠民,田园风情〃生态水城”两个品牌,发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势,以文促游,全面实施孙子文化旅游休闲区深度开发,积极打造山东旅游新干线,着力构建黄河三角洲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之城和唯一性旅游目的地,促进文化旅游业真正由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转变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一区两带”旅游格局。“一区”即文化旅游休闲区,统筹推进孙子兵法城、武圣园、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暨武定府衙、护城河环城水系景观长廊等景区建设,形成集千年古城、孙子文化、红色旅游及温泉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核心。“两带”即以魏氏庄园、胡集书会为重点的东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带和
以大年陈生态果园、白龙湾黄河风景区为重点的西南部生态观光旅游带。同时,结合旧城改造留足留好待恢复景点的建设用地,如阁老府、文庙、大寺、朔庙、双忠祠、钟鼓楼、驻跸台、泰山行宫等,尽快逐步复建。
(二)积极打造重点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把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拓宽融资渠道,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来惠民投资,开发建设一批有较强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大项目,培育一批有新意、有卖点、有市场的文化旅游产品,把文化融于旅游项目建设中,重点搞好孙子兵法城、护城河环城水系景观长廊、魏氏庄园旅游基础设施、温泉文化博览园、胡集书会曲艺厅、大年陈生态果园、孙子故里森林公园、武定府衙及渤海革命老区旧址等景区建设提升改造工程,促进各个景区景点晋档升级。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旅游要素质量。挖掘胡集书会、清河镇木版年画、河南张泥塑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潜力,在此基础上每年再筛选、策划、包装和申报一批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纳入文化产业项目库,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等扶持,尽快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通过举办旅游产品展销会、各行业交流会、缔结友好城市,成立孙子文化函授学院,制作装帧精美、文化涵量丰富、科技含量高的宣传画册、光盘和富有地方特 10
色的工艺品、纪念品,加强对区域文化的挖掘整理,打造文化产业知名品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开发旅游产业,真正实现游购娱吃住行一条龙服务新格局。办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增强孙子故里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知名度。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文化强县建设的不竭动力。要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为目标,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不断创新完善有利于文化强县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大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逐步实现政府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理顺全县文化市场管理职能,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机制,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扩大文化市场消费,引导形成高、中、低端分众化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加强对书画、摄影、演艺等文化协会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加强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营造文明安全的文化市场秩序。
七、积极推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加强新闻舆论引导管理,发展健康网络文化
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不断提高全县文化创作竞争力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稳定的文化环境。
(一)深入实施精品创作工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作。以参评全国“五个一工程”和省、市“文艺精品工程”为总抓手,着力创作一批体现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貌和惠民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利用魏氏庄园等惠民现有的文化元素筹拍电影、电视剧,创作歌曲和文艺作品。引导文化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导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让反映主流价值取向、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积极发挥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导向作用,完善科学的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努力在现实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创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学习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
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倾听群众呼声,反映人民愿望,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新文化形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促进文化品种、载体、风格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提高先进文化覆盖面。
(三)牢牢把握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坚持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整合各类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管理,强化正面宣传,突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加强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四)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
信息提供传播渠道。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
八、培养和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强县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快文化强县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各级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县战略,加快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按照视线向下,重心下移的原则,着力解决镇(街道)文化工作人员不足、不能专职专用等问题,要进一步制定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政策措施,鼓励优秀人才服务基层。选派有专长的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宣传文化工作。配齐配强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文化站专职人员。创造优越条件,拓宽引进渠道,积极探索外聘高层次人员的新路子,采用高薪聘用、续建档案、兼职等多种形式,引进文化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吸引优秀文化人才、经营管理领域的人才进入文化行业。积极扶持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制定政策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二)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一批群众喜爱、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家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大文化产业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健全各类文化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引导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加强经常性教育培训,对全县基层文化队伍每年轮训一遍。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建立种类齐全、层次多样的文化人才培训制度,通过与国内高校、培训机构联建培训基地、举办研修班等方式,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文化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增强县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
(三)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打破职称、学历、年龄、身份界限,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引进优秀人才,在待遇、户口、住房、子女入学、扶持资金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高层次专业人才、有突出贡献特殊人才、德艺双馨艺术名家、濒危稀有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团队,制定专门扶持保护政策。从2012年起,开展杰出文化人物评选活动,设立奖励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健全领导体制机制,牢牢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掌握好文化改革发展的领
导权,不断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将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创新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重视从文化工作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加大从基层优秀宣传文化干部中选任领导干部力度。成立文化强县建设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加强对文化强县建设的领导和协调。从2012年起,组织开展文化强县建设先进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筹备组织一年一度的社会文化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目标考评细则,提高文化改革发展成效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权重,把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进一步助推文化强县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同财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
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提升、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预算。2012年起,全县财政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县财政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文艺创作生产专项资金、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专项资金,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镇(街道)、社区和村文化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以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价格政策为主要内容,建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文化产业增长幅度高于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长幅度,文化产业投入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入增幅,新兴文化产业增幅高于整个文化产业增幅。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建立文化产业统计上报制度。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自2012年起,县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按照“谁主管谁使用”原则,完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全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份额用于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三)齐抓共管,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十六次全会精神,把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文化强县建设上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文化发展的强
大合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人大要依法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监督和视察,加强文化法制工作。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加强民主监督。文联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要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动员和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大力支持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开创全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第四篇: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和谐山西的意见
中共山西省委
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建设和谐山西的意见
(2006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和谐山西,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部署和要求上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的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谋划,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从总体上系统解决影响社会和谐问题的气魄和智慧,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高屋建瓴,目标任务明确具体,原则要求全面系统,主要措施扎实有力,完全符合山西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指导我们建设和谐山西的纲领性文件。
目前,我省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贫富差距呈拉大趋势,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和“四矿”(矿城、矿业、矿山、矿工)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见;有的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领域还存在腐败现象。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更加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学习领会《决定》精神,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部署和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建设和谐山西的历史使命。
二、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和谐山西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决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进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结合我省实际,要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扎实推进和谐山西建设。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部署,加强规划、加快实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三农”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业,增强农村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公共资源支持“三农”的力度。财政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积极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翻身”的战略部署,以产业开发为龙头,以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结合“两区”开发推进扶贫工作,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尽快改变全省贫困山区面貌。
继续支持太原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实现率先发展;推进太原与相关区域在金融、公交、通讯和市政公用设施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和发展太原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立发展思路,形成区域性发展极。依托“人”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推进沿线市县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构筑高速公路经济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促进区域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全国主要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合作。加快实现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对接,与中部省份的经济融合,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协作。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提倡自主就业,扶持自主创业,鼓励灵活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措施,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统筹做好城乡就业工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水平提升工程、高等教育强校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等各类教育工程。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集中力量加快对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改造。切实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完善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努力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推进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施城乡、区域间教师交流制度。将义务教育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和医药卫生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医务工作。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健全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流动医院,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理顺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加强药品生产和市场监管,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提升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投入机制。搞好文化产业规划,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体现民族风格、山西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群。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全省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三)全面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加强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确保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和落实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及时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通过立法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夯实建设和谐山西的法治基础。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制约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入手,逐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人权保护。以合理分配财权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为重点,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国民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在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抑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重点是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的工资调控,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落实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同时,要注意完善与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让资源开发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加大社会保障费的征缴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基金监管制度,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计发办法,做实个人帐户,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继续推进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众的救助,认真落实我省出台的十二项救助制度,解决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农村特困群众和“五保户”、受灾群众、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加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救助活动。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协作、责任明确的社会保障工作机制。
(四)认真解决改革发展中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切实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企业改制重组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保障群众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落实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时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方式,解决好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确保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认真落实城镇拆迁补偿和安臵政策,规范城镇房屋拆迁管理,依法保护拆迁户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完善并落实好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职工安臵的配套制度,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加大对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打击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和用药安全。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力度,规范建设和分配办法,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大“纠风”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等行为,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
高度重视解决“矿城、矿业、矿山、矿工”问题,加快矿城转型步伐,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以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为契机,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重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制定矿山环境恢复相关规划和措施,加大矿区水资源保护、废弃物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快实施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强化煤炭行业管理,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发态势。加强对煤矿工人的劳动保护,改善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
(五)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和法制健全、行为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全面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构筑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微观基础。
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从维护大多数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社情民意通道。完善以人为本、分级负责、源头防治、督查督办为重点的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把群众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目标责任制,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妥善处臵群体性事件,防止局部问题转化为全局问题、经济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扎实推进“平安三晋”建设,建立健全以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综合治理各项制度,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盗抢犯罪,保障公民人身及财产安全。着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势头。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积极探索和完善公众参与和市场化运作的治安管理模式,及时向社会发布治安预警信息,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强化交通管理,有效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六)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蓝天碧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围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园区循环式运行,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县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征地规模;重点抓好煤炭、焦炭、冶金、化工、电力、建筑等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技术改造;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大对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重点地区要早日实现排污总量削减和工业污染源控制全面达标,污染严重城市要尽快退出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行列。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标准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制。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村镇绿化、厂矿区绿化、环城绿化、城市绿化等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总结推广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优美城镇、生态示范园区的经验,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努力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三、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山西提供坚强保证
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建设和谐山西的能力。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不断夯实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省党员干部头脑,不断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山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团结,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注重选拔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优秀干部充实领导班子,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绩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形成科学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规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改革的协调性和政策的针对性,富有成效地推进和谐山西建设。
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和谐山西上来。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增进社会的团结和睦。高度重视和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贴近群众的优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释疑解惑、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和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动力机制,广泛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创业热情,在全省形成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建设和谐山西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把反腐倡廉作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紧迫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党纪法纪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提高监督实效。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依纪依法惩处腐败分子。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依法查处商业贿赂案件。针对群众更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治理。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进党风进一步好转,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建设和谐山西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组织带领全省人民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山西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篇: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
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
设文化强市的决定
(2011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直辖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宣传文化工作,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专题研究文化建设,全市上下形成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未来,也是抓民生、抓发展的内生动力。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加快把重庆建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高地、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
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深入开展“建学习型党组织、做学习型党员”活动,改进创新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加强市委讲师团建设和管理,经常开展理论宣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创新推进面向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推动重庆科学发展和“为民服务、共同富裕”的实践之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传承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培育重庆精神,增强干事创业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加强民主法治、反腐倡廉和国防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创新社会管理,让重庆成为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2.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发展先进文化。进一步深化创新“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建立“唱读讲传”长效机制,内容提供更加突出广泛性,形式表现更加突出生动性,群众参与更加突出自主性,活动开展更加突出层次性,深入推进“唱读讲传”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引导群众广泛自发参加。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优中选优,遴选古今中外文化精华,建立“唱读讲传”内容库,编辑出版一批精品畅销图书,扩大《读点经典》发行量,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扶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合唱团、管乐队,设立经典讲堂和箴言传播中心,培育一批“唱读讲传”活动示范点,不断丰富重大节庆和传统节日活动内容。
3.努力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社科理论成果和文艺精品力作。发挥高等院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重要作用,加强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建设,深入研究并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成果,策划举办一系列全国性专题研讨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剧、舞台剧目、大型文学作品。大力繁荣美术、杂技、书法、舞蹈、曲艺、音乐、摄影、民间艺术、数字动漫等文艺门类。办好《红岩》等文学期刊,加强文艺评论。把艺术水准、社会影响、市场认可统一起来,完善文学艺术作品评价机制和评奖办法。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加大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扫黄打非”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4.全面提高现代传播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以重庆日报、重庆卫视、华龙网为龙头,整合都市类媒体,办好新兴媒体,推动媒体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努力把重庆日报办成西部影响力最大、全国一流的省级党报;办好《当代党员》、《党员文摘》,提高《改革》、《探索》、《电脑报》和高校学报等期刊的影响力。努力把重庆卫视办成在全国富有影响的公益精品卫视,培育一批品牌栏目;提高重庆电视台地面频道和广播频率的品位;加快网络电视台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综合性网站、各类专业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建设,努力把华龙网办成“西部第一、全国前三”的省级新闻门户网站。做强重庆出版社。加强新闻传播秩序规范管理,加强网络监管和行业自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重大舆情有效引导机制,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努力把重庆建成新闻舆论引导示范区。
5.用先进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优化中小学德育课程,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五心四好”主题教育实践和文明礼仪教育。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改革开放教育,扎实推进“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高校时事政策报告团建设,办好“红岩网校”等校园网站。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馆(室)、塑胶体育场和学生活动中心建设,建成一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和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6.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城镇“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促进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新建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区县博物馆、区县公益性影剧院和便民书报亭。实现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覆盖。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城乡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惠民工程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健全农家书屋图书更新机制。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区县演艺团体,加强公园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军营文化建设,引导群众在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持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送春联“六送”下基层活动。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帮扶力度。
7.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挖掘保护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三峡移民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三峡文物和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利用。大力实施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有效保护一批抗战历史建筑本体和重要抗战遗址,建设一批抗战历史风貌片区。推动涪陵白鹤梁水下题刻、合川钓鱼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红岩联线,加强统战文化建设,把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建成国家一级馆。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教育普及活动,管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理布局一批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雕塑和户外公益广告。
8.着力建设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重要增长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着力培育大中型骨干文化企业的同时,扶持发展一大批微型文化企业。努力把两江新区建成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示范区,加快推进两江国际影视城、新闻传媒产业中心、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各区县规划建设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发行院线向基层延伸,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扩大文化开放,办好中华红歌会、中国西部动漫节、重庆文化艺术节、世界“汉语桥”等重大节会。深化与中央部委合作,共建国家级文化工程项目,建立与兄弟省市和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机制。
9.为建设文化强市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推进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建成由文化专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基层文化志愿者为主体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家大师和市内领军人物。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要奉行“举旗、为民、敬业、创新”的价值取向,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努力追求德艺双馨。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保证一定数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的办法,扩大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和宣传文化基金会的资本金规模。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创新方法手段,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全市人民文化创造活力,为把重庆建成具有特色富有影响的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