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强国可借鉴的经验
文化强国可借鉴的经验
2013年12月16日 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黄江松 郭万超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4234 现代社会的结构是由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益组织三大板块组成的。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积极培育参与文化发展的多元主体,形成相关政府部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文化机构共同参与文化发展的新格局,优化文化领域的组织结构。
目前,笔者研究了北京的文化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可以代表当前国内文化发展状况。其特点是主体略显单一,突出表现在:从文化事业的发展看,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而企业、民办公益文化单位参与度不够;从文化产业的发展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待增强以及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不突出;文化领域的同业公会、行业协会、观众之友等社会组织比较少。世界各个文化强国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多元文化发展主体的培育,形成了多元主体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局面,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运用财税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我们在研究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世界文化强国的经验时发现,尽管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建设,但是对文化发展所需资金,政府不是大包大揽,而是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私人捐助。比如,美国早在1917年联邦税法中就规定对非营利艺术团体与机构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形成了公司和个人积极资助文化事业的热潮。
普遍推行经费分担、陪同资助的模式。所谓经费分担、陪同资助,就是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资以社会投资为前提,社会投入多少,政府是美国文化资助体系的主要模式,政府只负责向文化机构和艺术家个人提供“种子资金”,如美国国家艺术与人文基金会规定,对任何项目的资助总额都不超过所需经费的50%,这就迫使文化艺术机构主动寻找企业、基金会的资助。法国制定了《企业参与文化赞助税收法》《文化赞助税制》《共同赞助法》等一整套文化赞助税制体系,对文化赞助的性质、目的、范围、条件、形式、对象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鼓励企业参与文化赞助活动。
1984年英国议会批准了《关于刺激企业赞助艺术的计划》,明确“赞助”是指企业出于经营目的,借助艺术活动提高知名度、招待客户或职工、做广告宣传等。该计划规定,如果企业赞助艺术,政府将“陪着”企业资助同一项艺术活动,而且鼓励“新投入”,即企业第一次赞助,政府陪同等量出资共同用于新发展的项目,而第二次赞助,政府陪同出一半的资金,依此类推。
鼓励吸引民办公益文化机构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民办公益文化单位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支有生力量,它们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从事公益文化活动,政府有关部门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它们的积极性。
美国将文化单位分为营利性文化机构与非营利性文化机构两类,前者交给市场,政府不控制也不分享其所有权,更不直接参与或干预其经营;后者是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求生存、求发展的,美国政府便通过税收政策或直接拨款,保护和支持这些组织机构。美国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著名的“501(c)(3)”条款,对非营利艺术团体与机构、艺术产业捐助者实行财产税和销售税的减免优惠,甚至在其寄发宣传广告等邮件时减免60%的邮资。美国的表演艺术机构基本分为音乐(含歌剧)、舞台剧、舞蹈三大类。据统计,20世纪末,属非营利机构的舞台剧团、舞蹈团、古典乐团和歌剧院,在本类剧团中分别占到52.7%、70.5%、87%;营利性表演艺术机构多分布在流行音乐和其他娱乐类,分别占到本类机构总数的86%和91%。
为了促进我国民办公益文化机构发展,需要突破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的障碍。一是为它们的登记注册松绑,允许民办公益文化单位在民政部门直接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二是允许民办公益文化单位设立分支机构。三是让民办公益文化单位切实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申请获得免税资格,但在现实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几乎享受不到任何免税优惠。比如,按照规定,捐赠收入是免税收入,但是因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能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因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很难吸引到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再如,会员收入免税,但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实行会员制,没有会费收入;政府补助收入免税,但是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民办非企业单位从政府得到的补助收入微乎其微,通常获得的政府购买服务收入还不免税。四是解决民办公益文化单位的专业人员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的困难。五是让民办公益文化单位享受小微企业的待遇,多数的民办公益文化单位属于小型微利组织,但由于是非企业就无法享受小微企业财税优惠和行政收费减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致使营利性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最低仅为10%,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却要按一般企业标准征收25%的企业所得税。
此外,建议政府部门改变公益文化事业的财政拨款方式,由针对机构拨款改为针对项目拨款。这种拨款方式的好处:一是使各类文化单位在争取政府资金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给民办公益文化单位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二是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财政资金不是用来养机构、养人的;三是在文化事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各类文化单位的竞争意识,不管是哪类文化单位,只要项目、活动有价值,政府就花钱购买。
鼓励文化单位组建行业协会、同业公会。英国的剧院同业组织为英国表演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戏剧界有两个同业组织,一是伦敦剧院协会,二是英国戏剧管理协会,它们是剧院老板、管理人员和节目制作人的同业组织。协会向会员收取会费,会费从250英镑到3000英镑不等,为会员提供单项服务额外收取费用。协会的使命是:处理劳资关系;为会员提供法律帮助;开展面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媒体的公关活动;维护演出市场的繁荣。协会主要组织如下活动来完成使命:每年举办伦敦戏剧博览会,联合伦敦地铁、铁路、公共交通、旅游、旅馆等公司和机构开展广告宣传活动,出版和发行刊物、小册子、单页介绍各种演出信息,向英国各类媒体提供演出信息;举办英国戏剧界最高奖——劳伦斯 奥利维亚戏剧奖,该奖由伦敦剧院协会于1976年设立;设立劳伦斯 奥利维亚奖学金,资助戏剧学院才华横溢但家庭困难的大二学生完成学业;发售剧院代用券,人们可以用该券在全国的150多家剧院兑换任何一场演出票。
美国有很多出版行业协会,如美国出版商协会、美国书商协会、美国大学出版联合会等。这些非营利的法人组织对出版业进行管理,发挥了维权、服务、沟通、公证和监督等作用。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鼓励文化院团、文化机构自发组织起来,克服单一的文化院团、文化机构力量分散、资源有限的弊端,组建自我管理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发挥它们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沟通政府、沟通媒体、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作用。
鼓励文化单位组织观众成立“观众之友”等社会组织。欧美国家的文化单位大都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观众之友”。1909年,英国出现了第一个“博物馆之友”——英国剑桥大学的菲兹威廉博物馆之友。目前,英国已有600多个“博物馆之友”。伦敦皇家美院之友有会员7万人,年会费超过100万英镑。“博物馆之友”所做的工作,一是为博物馆筹集资金,资助博物馆购买藏品及保护藏品,以弥补博物馆经费的不足;二是为博物馆提供义务帮助和服务。“博物馆之友”的会员可享受的优惠待遇有:观看展览预展、在博物馆闭馆后使用场地搞活动、使用博物馆资料进行学术研究、参观博物馆未对公众开放的地方,等等。
很多剧团也成立了“观众之友”。如皇家歌剧院成立的“考文特花园之友”有会员19000多人,每年会费和赞助可达到70多万英镑。会员每年交少量会费,每月可收到演出信息,可优先订票,可观看排练,参观后台,订购剧院杂志,参加乐团的聚会、联欢,甚至可自费随乐团出国访问演出。通过这些活动,密切观众与乐团的联系,形成一批基本观众并影响更多的人。
“观众之友”是指有组织的支持某个文化院团、文化机构的群众团体,是把拥有共同爱好的人团结在一起的有效方式。“观众之友”实行会员制,会员缴纳会费。文化单位组建“观众之友”,一是可以通过收取会费、会员赞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单位资金不足的困难;二是培养了基本观众,任何文化产品都需要建立基本观众群,保证票房收入。
强化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吸引其他行业的企业、民营资本以及国际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扶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主体。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经营性行业事业单位仍然较多,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够明确。为了尽快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在文化市场主体建设上应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应加快推进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着眼于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努力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各国政府的普遍做法。我国应允许其他行业的企业、股份制或民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以资本为纽带,共同组建股份制的文化企业。一些距离意识形态较远的领域,允许国际资本进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资本的国际化趋势十分突出。美国最大的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公司是由索尼控股的,美国著名的纪录片电视频道——探索频道是由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控股的。
另一方面,应为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松绑,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很多都是灵活、富于创新的中小企业,如独立工作室、时装设计公司、小型文艺公司、数码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在发达国家,整个文化创意行业的增长主要依靠中小企业。英国针对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缺少资金、研发投入不足、无力开拓海外市场等问题,积极支持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私营业者,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免埋没了许多创意构思及商机。
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成长潜力大,应成为文化产业的活跃力量。但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等部分文化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进入这些市场难度大。而且,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即使手中有好的项目,因为难以获得金融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形成发展瓶颈。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是为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扫除各种政策上、体制上的障碍,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其次是扶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尤其考虑扶持那些有明确商业模式和发展规划的中小企业,在税收、资金、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技能培训、网络服务和场所等方面进一步提供优惠政策并细化操作。
第二篇: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从精神上实现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起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尤其是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本次会议的召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方向,正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从改革开发的几十年进程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正在大跨步的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过于追求物质,群体冷漠,精神的匮乏,信念的缺失……等等都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物质是生活的保障,但是精神才是生活的升华。经济兴国,文化强国,一个真正的强国不仅仅拥有高楼大厦,不仅仅是高收入、高消费,更加重要的是民族的凝聚力,民众的爱国、互爱之心和一个正确的,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经济的发展是物质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精神的社会主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提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执政90年来,不断地以思想文化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的方向,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力量,推动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从理论上讲,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这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但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这就要求全国各族人民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当然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只有当我们的整个文化体系具有现代性,具有领先性,能够吸引全世界的人民来学习,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化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实现了,中华文化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整个中华民族才可以说真正复兴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
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涵。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类。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交往的广泛和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拓展,使得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力量。目前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这就预示着各种文化产品,作为社会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容器和出口,它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会加倍地呈现。文化及其产品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人们看得很清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在这中间,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形成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凸显。文化产品有认识、审美、教育等功能。文化产品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力,属于教育功能的范围。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行业,教育系统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
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要深刻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为“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添砖加瓦。
第三篇:文化强国
胡锦涛《求是》撰文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下为原文: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共同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为实现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第一,深刻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和一大政治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新的奋斗目标迈进,文化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从国际看,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许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背景下,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从国内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从我国文化建设自身看,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西强我弱”的国际文化和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诚信建设、文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发展、流动人口文化生活、网络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加以解决。
总之,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党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丰富,具体体现在全会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之中,要全面领会、全面贯彻。这里,我想强调几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才能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我国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建设理论,使我国文化各方面发展建立在深厚理论基础之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教育人民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
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鼓励创作生产更多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科学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推动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工作格局;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无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兼顾、立足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既要全面贯彻又要突出重点,最重要的是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关于推
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中的“四个以”来抓好落实。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障人民各项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改革发展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化改革发展重大关系,统筹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完善文化布局、文化结构、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一日之功,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和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须大力繁荣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要加大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间。要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要围绕构建充满
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文化法制建设。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围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要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深入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总之,全党要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第四篇:文化强国建议
文化强国建议
文化强国就是国家强大的精神状态,同时文化属于软实力不能脱离力硬实力而存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所以脱离硬实力的软实力不能存在,文化强国中的“强”的内涵就是加强,存在一个比较意思,一个竞争状态,比上一个时期要强,比别的国家要强。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硬实力的强大上来,最终是改善物质条件这些都需要人才。人才需要能力,比较也是需要能力,人才、能力都来源于教育,同时也是相互依托共存的,这就是英才教育。
美国强大最终极的秘籍就是扩张,其他什么人总结的什么规律或者定律就是为了美国实行扩张服务的。如同许多开国皇帝一样,他们为什么能取得国家,有人说他们法律纪律严明,让他们的军队形成严明的战斗力,将领能力强指挥作战勇猛,严明就是为了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服务的,扩张就让他们的将领必须适应它们扩张的需要。战斗力强大了做什么,当然是扩张了也就是占领地盘。很多人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却当成了必然,研究现在什么大湾区说他们的经济活力强,我们也在搞这个大湾区建设,现在粤港澳备受政府重视,我相信一定降低了这个区域的活力。
在大家眼中的美国,是那么强大。在很大一部分国人的眼中美国强大是来源于美国的法治效应,的确美国的法治是美国发展强大的基石,其实这源自于美国人的不互信的表象。但是真正使美国强大的原因是美国的扩张——全面的扩张。当我们翻阅美国《宪法》的时候我们发现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定义——资本至上主义,在美国那些给与国家较多税收的,有能力调动资源的人才能在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或者说影响政府决策(资本调动能力),而这些人他们或者从事工业、商业、金融等,无论这些人从事哪些门类的工作,他们基本上都应该有自己的公司。
我们这样来看其实美国就是一个公司联盟型国家,也就是说我们看美国其实就是一个公司联邦。所以美国是一个盈利的集体。美国政府是一种官方的盈利半后勤服务组织。我们查看公司的发展史,我们会看出来公司目的是盈利,但是动作却是扩张;它是积集外部力量或者资源扩张的,在全世界进行资源掠夺用于扩张。
这种逐利现象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一直和势利是差不多的概念。但是却是美国进步链条的重要一环。他们的扩张伴随着暴力和温和(非暴力)等方式。他们极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人权,这要求他们的产品(偏商业性的产品)的温和扩张具有很高的质量,这样的产品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无论任何地方都是实用主义至上的。他们为了更好的扩张,吸引人才,把人才看做资本。暴力的扩张有,在他们的军事防卫思想中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想到达以及控制的地方有非己类的哪怕是预期到达目标都是美国应该打击的目标。所以美国不是一个受到打击而反击的国家,美国需要抑制强者。中国不能一厢情愿的认为不去伤害美国,美国就不来伤害中国。在他们的思维中你只要发展强大就是对他的一种威胁。所以中国在军事演习的时候无论有整多少媒体传达不针对的意愿,其实这样对美国是没用的,意识形态的差异,注定了中国的徒劳无功。
美国的央行属于私人股份公司,运用货币发行权力对军事和政治进行整合的私人国家。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上面来,系统的分析一下这个主题到底有多么优越,给美国带来了什么。我们知道中国秦朝的扩张是单一的肌肉性领土扩张,在统一中国后那种暴力方式的受体发生改变后便是王朝的覆灭的开始。我们毛泽东先生时代的半反击式扩张(抗击扩张并且成功)。
我们只有坚持并且加强党的领导来实现这一目标。其实毛泽东先生的真正思想是扩张只是在时代的潮流下显现的是抗击扩张,这是一种主动出击的防卫思想。同时不难想象抗美援朝对于整个中国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对于整个世界都是意义非常的。其实毛泽东先生的思想是扩张的,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本人则是向着淡出国家治理的方向迈步。我们再看看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听说他酒量不错,最爱茅台,但对外言语犀利中透露出流氓口气。但是对于人民只是苦口婆心平气和,这就是团结(积集外部力量)。对外交往,他却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出我们中国有两个厕所。这个虽然是被动反击,却显现出主动出击的自信(可以看做扩张)。他们的思想对外很有指导意义。时过境迁,我们不再需要他们那个时候的内政思想,我们需要的是发展,我们需要变革内政思想。我们需要人才,缘而教育是我们的主体,我们不再需要我们的人民防卫我们的邻居过多,我们需要我们的人民扔掉偏见,团结邻居发展。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培养人才来迎接美国的扩张的挑战。第一步是我们稀释消化内部弊端团结抵抗及打击外部威胁。我们中国人的天性不设防,友好在对外事务上也给我们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步我们合理积集外部力量合理发展。
我们加强党的领导,欧美对中国的打击首先目标就是打击国有公司,目标就是拆散党的领导,形成分散的小目标加以打击控制。对于我们的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资源市场收归国有,制定合理的政策为优质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可以避免一些势力通过债券市场化窃取中国的发展成果。中国在发展同时实施英才教育计划,对人才全球优选,全球培养,政府服务这些英才,提供优质需要的资源使他们努力成才,教育就是培养国民应对发展(走向强大)途中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国家的优秀项目高校和公司联合发展计划,我们拿华为为例,加拿大拘留孟晚舟女士,我们应该加大对华为的支持,让华为可以在全国自己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在华为公司需要的几所大学进行培养,如同中科大少年班一样的优选人才,来实现文化强国。
在中国任何时期的衰落都是上下交流沟通的渠道被某些原因阻断造成的,这个国家走向强盛特殊时期我们需要打通沟通渠道,上下交流沟通,上层带动下层,调节人民情绪,应对发展的危机。越是困难的时期核心层越是需要和人民沟通交流,优秀人才的建议能够被决策层听见并运用,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压力管控在外部,使得他不至于侵入我们的内部,内部稳定,上下沟通则政治清明,任贤使能国家文化强大指日可待。
张捷 王安琪 王苏琪
20210831
第五篇:“文化强国”读经典
“文化强国”读经典
河南省西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牛正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文化强国‛的任务,这一伟大号召,将把党员干部,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坚定性推进一个新的热潮、高潮、大潮。也就是‚文化强国‛要多读书、读好书,尤为重要的是读经典。古人云:‚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在漫长的历史演义、变迁、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先贤、圣人、哲人创造了、积淀了、留下了灿烂、辉煌、历久弥新的文化、泽被后世的中华经典。经典,是浓缩的文化精品、是岁月长河中的精华、是民族的智慧、是人类的结晶、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具有恒久的真理性、科学性和生命力。经典,有文学、史学、诗歌、伦理、哲学、楹联、故事、小说、绘画等形式,它记录了、印证了、表达了、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受千百年的考验之后,其沧桑的历史、智慧的光芒、思想的价值,跨越远隔的时空,是至真至纯的思想和情感,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汇聚着人类最重要的理念、生存经验和生命智慧,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具有普及性与现代价值,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永久脊梁。从分量上看,经典以一当十。读点经典,在理想信念、修养品德、做官从政和为人处世方面,能够给我们以指导,提升我们的境界和层次。司马迁《报
照汗青‛,等等。河南省内乡县衙古迹几幅楹联,意蕴绵远,至今仍引人深思:‚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为了加强对官员的警示,有的甚至辅之以鬼神知、因果报、子孙福的劝诫。如‚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要一分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己,远报儿孙‛等。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内化经典、运用经典,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灵魂。特别是在眼下这个‚深刻变革、深刻变动、深刻调整、深刻变化‛的时代,读经典能帮组我们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与历史、与国家、与财富等各种关系,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能让我们的人生态度有所依归、理想更加坚定,更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感。当今,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国‛中读点经典,对于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能增强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又能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凝聚民族力量,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大有裨益的。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知民意。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在历代经典中充满着民为邦本的思想、理念。‚读典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从《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左传》、《战国策》、《史记》及后来的
(鉴)‛,‚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凶‛;有以民为秤的标准,比如,谚云:‚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古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从古代经典中,使我们明白了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为官以民为本,对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存之本、胜利之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深知党的宗旨是‚执政为民‛,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我们的官员是‚人民公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当官就是为民,为民才能当好官。要求我们共产党人只有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理念,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目的,才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判断,体现了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才能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树官德。中国经典文化传统的主体和核心,在于道德修养理论,特别是为官从政者的‚官德‛修养尤为重要。老子说,爱民治国集中表现为‚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怎样才能实现爱民治国的‚四自‛理想状态和治国目标呢?老子认为,最重要的是治国理政者具有无为而治的政德。
无形、可以侵润万物‛,‚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这种以义至上的道德观,将会鼓舞激励人们追求道德高尚,重视礼义廉耻,坚持人格尊严,从而,在政治上凸显‚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文明特色,从而在价值取向上明确了‚明辨义利、明理节欲‛的修养和在道德上明确了以义树德的尊严及标准;在社会上能形成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礼仪之邦‛的道德风尚。二是修己求仁。古人在看待做人者、当官者,把修己求仁这个道德范畴,既作为做人的标准,又作为从政的标准,特别是做官从政者,要求更应严于修己求仁。做官先做人、做人先树德,所以做官要修己求仁,求仁立德。《论语》载:‚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复礼‛就是按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行为规范行事。通过这种强制性复礼活动,‚仁‛就会逐步内化为人的本质、转化为德。‚求仁‛要靠主体自身的努力,才可能求仁而获仁,如果没有这个努力,便不可能达到休养为道德的目的,这就是‚求仁由己‛,求仁者德。在这个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反身而诚‛、‚存心‛、‚养性‛的修养方法。荀子提出了‚化性起伪‛,形成以礼教为主的修身方法。同时,古人还提出了‚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福生于清俭,命生于种畅‛,‚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不难看出,以‚修己求仁‛为中心的修养之道是内外统一、主客一致、以自律为主与自律他律并重的修身之道,是‚德‛以生存的内在因素。三是修齐治平。修齐治平,这是道德修养的
从政无德不足于建功‛,‚立身立业,必先养德‛,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党政干部来说、德的核心是党性,德的要义是心纯,德的内涵是品正,德的表现是清廉。要常学习以明德,善修身以立德,保本色以养德,用好权以行德,勤为民以施德,严律己以守德,强监督以严德;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居高官而纤尘不染,理万财而分文不贪‛。清清白白为官、实实在在办事、堂堂正正做人,始终做到宗旨永不忘、名节永不丢、品德永不褪、本色永不变,展示出‚修齐治平‛之品德。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重廉洁。中国廉政文化精大博深,内容广泛,引人注目,历代相传,为之生辉。老子在自律方面有‚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在‚圣人不积‛上,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讲私欲是罪恶之源上,有‚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足,咎莫大于欲得‛;在推功揽过上,有‚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在为人勿贪上,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在施政勿乱上,有‚无为而治‛;在待民勿欺上,有‚圣人无常心,当以百姓之心为心‛。在对待清廉的品位上,庄子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桀士为夹‛;在廉洁的情怀上,庄子曰‚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在廉政形象上,庄子曰:‚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在内心素净上,庄子曰:‚清静无为,忘我无欲‛,‚至人无己,才能看到百姓的心,有廉心的人,才有大爱,照亮一方天地;有廉心的人,才能为民造福而无怨无悔;有廉心的人,才有人性的馨香。今日现实社会之纷繁、欲望之无穷,党员干部只有具备清廉的高尚品质,才能真正懂得乐不藏在自身和自心,美不源自自私和自大。古人云:‚公廉第一难。‛对于公职人员来说,廉可以促公,公可以补廉,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公廉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治国思想,在古代社会绵延数千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的先贤们都非常崇尚和追求公正清廉的人格品质,《淮南子〃修养训》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述:‚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指出统治者只有做到公正无私,他的主张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一致赞同。宋人吕本中所著《官箴》说:‚当官之法,为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我们要以此为座右铭,做到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做一个不法之言不说、不义之财不取、不净之地不去、不正之友不交,心灵纯洁、两袖清风,无私奉献、品德高尚,行为端正、正派做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文化强国‛要读经典长气节。气节,即志气、节操。气节,是人的第二生命,是精神之骨和支柱,体现的是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人性上的坚定性、原则性、纪律性、纯洁性。中华民族自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临时守节‛,‚时穷节乃见,1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一样东西不可少——气节。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特质‛。任何人,一旦没了气节,即使他身有再大的官职,在世人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个‚大写‛的人。古往今来,为了守住做人的气节,有的人可以把尚未戴热的‚乌纱帽‛抛而弃之,有的人甚至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也要呵护人格尊严。如古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于公元405年秋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不久,上司派了一名既粗俗又傲慢的官员前来视察。一向气正骨直的陶渊明感叹道:‚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的人折腰。‛他遂辞去只当了80多天的县令职务,又如东魏元景皓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最终遭到高洋的杀害,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人诠释了‚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刻寓意。同时,在历史上王安石有‚矫世变俗之志‛,王贞仪有‚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岳飞有‚壮志饥餐胡虏肉‛,魏源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周恩来有‚面壁十年图破壁‛,毛泽东有‚不到长城非好汉‛,都表达出非凡的志气。气节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一种气魄、一种境界,它是一个人的情绪、精神、心理、气度、志向、人格的综合反映。气节,是横马立刀的胆识,是壮怀激烈的抱负,是仰天长啸的豪气,是力挽狂澜的魄力。气节,具有君子之胸,哲人之怀,平和之态,愚公之志。经典里倡导的人生气节,应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今天仍应得到弘扬,其主要表现应在于心系天下,志在为国,为民谋利。然而,在如今某些领导干部身上,却很少看到革命先辈
3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新的重要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方面取得新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诗人李白说:‚忽魂悸以魄动。‛亚里士多德认为:‚肉体只是质料,灵魂才是实体。‛灵魂是生命的绿洲,失去它,思想的旷野只能是一片杂芜,行动的驼队永远也不能走到理想目的地。从读经典中所知,在历史上、史书上,中华民族之魂其本质,就是爱国主义。读经典,有助于铸造爱国之魂。春秋时期孔子的保卫‚父母之国‛,强调的‚君君、臣臣,君子之仕行其义‛的思想。孟子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国思想隐约包含其间。战国末期,出现了楚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诗歌《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穿越时空,至今感召后人!《汉书》的《苏武传》对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幽武臵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臵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明朝戚继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清朝林则徐
5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献身;从中折射出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情怀,彰显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格,绽放出了献身于祖国的鲜血之花,这就是忧国之情、爱国之心、献身之行派生的大气、豪情、雄心、赤胆。试看,在经典国魂之精神的支配下,钱学森、朱光亚等许多科学家毫不犹豫地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历经周折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数十万人民解放军将士用热血和青春修建了被称为‚天路‛的青藏公路,4000多人为此长眠雪域高原;今天成千上万个爱国者,脚踏祖国的大地,背负民族的重任,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为祖国作出无怨无悔的奉献,特别是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海内外炎黄子孙和衷共计,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赞誉。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尚,使中华民族虽历尽沧桑和劫波,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正因为如此,在祖国大地上,才有摇篮里婴儿甜蜜的酣睡、校园中琅琅的读书声、田野间五谷丰登的飘香、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繁荣、、、、、、,所以,当《歌唱祖国》的幼嫩童音声响起时,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没有爱国主义焕发出的强大力量,就没有中华民族和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中华经典,包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