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2017-2018 年度高三“联测促改”活动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2017-2018 年度高三“联测促改”活动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
一、选择题: 24.《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 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 A.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任人为贤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 C.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 25.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 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 B.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 C.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 D.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 26.2018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了一幅绘制于明中后期的缣帛《丝路山水地图》。原为内府使 用的青绿山水手卷,包含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共画出了 211 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 都有清晰的标注。它反映了 A.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高超 B.当时中国世界地理知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我国古代绘画技法的成熟 D.当时中国与西方贸易交流空前繁荣与活跃
27.“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 宗室、百官得谥者共 10473 人,仅明清两代就有 5935 人,约占总数的 57%。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 来 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28.朱熹是理学定型的关键人物,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 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据此,下列关于“理”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B.求理方法是格物致知,以求贯通 C.重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 D.求理途径是发明本心,以求彻悟 29.孙中山在 1905 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党时强调:“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 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由此可见,他
A.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 B.试图努力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 C.认为实现民生主义必先废除资产阶级剥削 D.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
30.上海作为新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占据工业总产量的 20%,在一五计划中得到全国投资的 2.5%;到1957 年,25 万工人迁出上海到全国各地。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A.上海经济地位的下降B.上海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巨大 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31.1983 年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即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按照国家规定税种 和税率缴纳税金,税后盈利由企业安排使用。该项政策的推行 A.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有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条件 D.受到了农村改革的直接影响 32.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乡村风俗画家,他主张“面对自然,对景写生”,其代表作有《拾穗者》。该作品 A.具有空想社会主义的色彩 B.是印象派绘画的杰出代表 C.表现出工业时代农民的困境 D.对现实主义美术有较大影响 33.1907 年,英国保守党的张伯伦首先使用了“影子内阁”一词,影子内阁由下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同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影子内阁不附和当任内阁,给当任内阁施加种 种压力。它的出现是 A.政党政治恶性斗争的结果 B.“责任内阁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C.资本主义金钱政治的体现 D.英国民主政治日渐成熟的表现 34.1931 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 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 35.1948 年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各国缔结一系列双边经济协定;1949 年在此基础上组建经济互 助委员会,随后阿尔巴尼亚、蒙古、越南、古巴也陆续加入。上述历史事件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向 C.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
二、非选择题: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建立了一套非常详尽的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和户籍制度。日本实行典型的“户籍随人走”的 制度,人口流动虽然自由,但户籍制度很严格,任何人无论走到哪里,其行踪都在政府控制之下。这种制度 便于人口流动,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合法身份,都可以落地生根。注重居民身份管理不仅保证了 日本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而且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意识,使他们在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注意 遵守当地的行政措施和法令。
——摘编自朱冬梅《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958 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农业成为 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七项人口登记制度。该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也限制 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模式”逐步形成。城乡 之间建立起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由此也衍生了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 户口的“一等公民”与农业户口的“二等公民”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李平《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50 年》
材料三
1984 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7 年,《国 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出台。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 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料来源自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户籍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14 分)
(2)对比材料二、三,概括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1 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历史地图(注释)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注:左上图包含这一时期中国自建和外国修建铁路;②右上图包含货、客运专线和高铁等所有铁路;③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不在大陆中长期铁路规划之内。比较上面两张图片,提取两项有关 1949 年以前和 2008 年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 分)
(二)选考题: 44.[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明初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明朝前期,以哈密为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又派汉人充任忠顺王府长史、纪善等官,协同理事。……永乐、宣德时期,哈密及其以西地区与明朝建立比较固定的朝贡贸易联系。
西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斯藏。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祖即位后,相继派宦官显侯等多人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明朝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9 分)45.[历史—选修 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泰罗,185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年学习勤奋,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后因故辍学。当时美国经济发展很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现象大量存在,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传统的以经验、习惯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型企业的管理需要。
1878年,泰罗到费城钢铁厂当一名普通工人,他边实践边研究,总结并提炼出以工时制、计件工资制和任务管理制为核心的“泰罗制”。在实行泰罗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泰罗的科学管理系统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科学管理运动,1906 年泰罗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专门以宣传科学管理为职业,被后世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在泰罗制被广泛推广的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构成了美国中产阶级新中坚力量。
——摘编自“百度百科”相关资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罗制出现的历史背景。(6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泰罗的科学管理成就进行简要评价。(9 分)46.[历史—选修 3:战争与和平](15 分)
联合国维和是由本组织制定的一种独特而有力的手段。“第一代维和行动”是以 1948 年向中东地区派遣“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为开端。维和行动本质上是军事性质的,包括监测、监督、证实停火,实现初期和平协定,这种传统的维和行动通常不直接介入解决冲突的政治进程。冷战结束之后的 20世纪 90年代,如恐怖主义、贩毒、移民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日益突显出来。冷战后开启的“第二代维和行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维和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了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即包括监督或组织选举,军人复员和武器控制,协助宪法或司法改革的执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维和部队的组成不仅包括军队,还包括警察和文职人员,旨在全面落实和平协议。
中国对联合国维和经历了从反对、默许到参与的变化过程。冷战结束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没有也不可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1989 年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此后中国维和人员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上所有的热点地区,为全球的和平事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摘编自联合国官方网站关于“维护和平”专题资料
(1)根据材料,指出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冷战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7 分)
四川省2017-2018年度高三“联测促改”活动
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24.B 25.A 26.B 27.A 28.B 29.A 30.C 31.C 32.D 33.D 34.C 35.D 40.(1)中日两国户籍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户
籍制度形成的背景。(14分)
主要差异(8分):
①日本户籍制度允许人口流动;(2分)
评分细则:如果答案中有日本实行户籍随人走或流动比较自由或日本户
籍制度比较宽松等,给2分。
②中国户籍制度限制人口迁移流动;(2分)
评分细则:如果答案中有关键词“限制”,得2分,如答案中有类似中
国人口迁移非常困难的表述,得2分。
③日本户籍制度保护公民的合法身份和平等待遇;(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合法身份和平等待遇之一者,得1分;如答案中
合法身份和平等待遇两组关键词都有,得2分;如答案中有日本迁移人口
能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的表述,得1分,如有如答案中有日本迁移人口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合法身份的表述,得1分,如答案中有合法身份,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的表述,得2分。
④中国户籍制度存在城市与农村的不平等差异。(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中国户籍制度造成全方位不平等的表述,得2分;
答案中如有中国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模式,得2
分;答案中如有中国户籍制度造成不公平的表述,得2分。
背景(6分):
①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国家建设需要,得1分,如有重工业建设类似表述,得2分,如有为重工业积累资金来源等类似表述,得2分。
②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分)
③对农业的改造以及人民公社的建立。(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人民公社建立,得1分,如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类似表述,得1分,如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类似表述,得1分。
(2)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意义(11分):
主要趋势:(4分)
①放松对人口流动的控制;
评分细则:答案中如有户籍制度松动的表述,得2分。
②缩小农村与城市户口的差异。
评分细则:答案中如有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公平或平等关键词,可得2分。
意义:(7分)评分细则:(任意两点4分,三点7分)
①有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的表述,可得2分。
②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可得2分。
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有利于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公平、平等或缩,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实现公平平等类似表述,可得2分。
41.示例
信息一:区域差异缩小,范围和密度越来越大。(2分)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是由于传统东部地区
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较多,外国修建铁路主要集中于该区域;
(2分)现在国家统筹安排,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因素,我国铁路向西部延伸,布局更加合理。(2分)
信息二: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专业化。(2分)
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货运、客运线路没有分离,主要是受制于经济实力和 战乱环境等未出现专业化铁路;(2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发展和铁路技术的更 新升级,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新特征。(2分)
评分细则:信息提取只要符合事实、逻辑合理即可。例:区域差异缩小(区域分布更为合理);铁路分布越来范围越来越广;密度越来越大;由外国修建铁路和自建铁路并行到中国自己修建;铁路运行速度越来越快;铁路技术程度越来越高等。说明部分不要求全面,能够说明其中原因或者影响皆可。(各2分)。
44.[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概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6分)
①对当地宗教和世俗首领采取承认、封授政策;(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册封”或“封授”或“承认”等关键词,得2分。
②派遣汉人赴边地担任官吏;(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派人去当官或担任官职或设置管理机构任免官吏等表述,得2分。
③实行边境贸易,改善边地交通。(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建立贸易关系”关键词,得2分。
(2)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9分)
①加强了对国家边疆地区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统一;(3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有利于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或管理的加强、强化等表述,得2分,如有维护国家统一的表述,得3分。
②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3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经济联系等表述,得3分。
③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评分细则:凡是答案中出现民族团结或融合的关键词,得3分。45.[历史一选修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泰罗制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①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2分)
评分细则:答案中有美国经济发展很快或飞速发展等类似表述,得2分。
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混乱;(2分)
③企业管理落后,生产效率低下。(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旧管理模式无法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等类似表述,得2分。
(2)对泰罗的科学管理成就进行简要评价(9分)①促进了经济发展,科学管理行之有效;(3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得3分。
②推动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经营管理专业化;(3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经理人开始出现,构膨了美国中产阶级力量的表述,得3分。
③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3分)
评分细则:答案中如有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的表述,得2分,如有剥削关键词,得3分。46.[历史一选修3:战争与和平](15分)
(1)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原因(8分):
不同特点(4分)评分细则
①冷战前本质上为军事性质,不直接介入政治进程。(2分)
②冷战后不仅包括传统的维持和平,而且扩展到国家建设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2分)
原因(4分)
①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国际形势或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等类似表述,得2分。
②非传统安全因素凸显,人道主义危机增多。(2分)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恐怖主义、贩毒、移民问题、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等日益突出的类似表述,得2分。
(2)在冷战后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7分)评分细则:(任意两点4分,三点7分)①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等任意一种关键词,可得2分。
②中国更深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中国走向世界,积极担负大国责任的类似表述,可得2分。③中国对联合国及其维和行动认识的转变;
评分细则:如答案中有中国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认识变化的表述,可得2分。④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力量的参与等。
选考题未填涂题号的考生,默认该考生选择作答的题目为第一道题。
第二篇: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写写帮整理)
2014高三文综历史试题
第Ⅰ卷(非选择题,共140分)
24.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
B.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
C.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
25.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26.《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27.罗马法内容广泛,既包含《十二铜表法》、万民法,也包含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其至罗马城市行政官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法律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C.随意曲解法律的现象较普遍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D.具有适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8.苏格拉底永无休止的和朋友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一问一答的考查方式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念或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据此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智者学派强调个人感受,易导致社会混乱
B.苏格拉底强调教育作用,以培养人的美德
C.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导致诡辩学派产生
D.苏格拉底崇尚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39.《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描述某一时期的中共活动:“他们在江西和湖南腹地,开展着独立的、相对来说不太正统的活动,组织农民和创建苏维埃。”下列文章发表于这一时期的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持久战》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新民主主义论》
30.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31.逻辑方法中的归纳,是从大量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式。对多种事物、现象抽取其共
同之处加以概括,形成用以表达这种共同性质的概念、范畴、命题、论述等。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A.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B.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
D.《悲惨世界》《人间喜剧》——浪漫主义
32.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
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时代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在“五四运动”时代,推动中国思想界“坚决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③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④国民革命的发展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③④
33.据《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相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
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下列描述与“政变”之后情形相符的是
A.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C.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D.诞生了首个社会主义国家
34.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
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A.资本主义已过时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5.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便利于东西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
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者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当法律制定以后,立法者重新分散,自己也受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支配;„„但是,执行机关却必须经常存在,因为法律具有持续的效力,并且需要经常加以执行和注意,行政机关就应当担此重任。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合乎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就会树立起来。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 总之,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利于社会。„„政府基本上只具有三个功能:(1)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独立的社会之暴力和入侵的职能;(2)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和压迫的职能;(3)建立和维护特定的公共工程和特定的公共制度的职能。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我们盼望有一个建立在四项人类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第一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人人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崇拜上帝的自由。第三免于匮乏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上的融洽关系,它将保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过健全的、和平时期的生活。第四是免除恐惧的自由——这种自由,就世界范围来讲,就是世界性的裁减军备,要以一种彻底的方法把它裁减到这样的程度:务使世界上没有一国家有能力向全世界任何地区的任何邻国进行武力侵略。
富兰克林·罗斯福《国情咨文》(1941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洛克“自由”思想的内涵。(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亚当·斯密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自由思想的特点,并结合二战后史实说明这一思想的实践。(13分)
40.答案:思想内涵:(1)自由是天生的基本人权;为了维护人民的自由需要构建政府;实行法治保障人民自由;分权以限制政府权力,维护自由。(6分)
原因:工业革命;政府过度干预经济阻碍经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启蒙思想。(6分)
(3)特点:自由具有世界性;政府给予人民享有自由的经济保障;世界和平是自由的有力保障;(4分)实践:构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欧洲复兴计划;组建联合国;颁布《世界人权宣言》;建设福利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等。(9分)
41.(12分)16~19世纪是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欧洲社会发生了三个渐进的“转变”,同时它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里面包括“虚君”,包括君主立宪。„„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从16世纪,甚至可以说是从l5世纪开始,进入到近代,欧洲可以说是加速度前进,一个世纪和另一个世纪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几十年就有很大不同。这一转变当然要加上科学技术的作用,包括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第三个“转变”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l6至l9世纪欧洲“虚君”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推动欧洲文明在16至l9世纪这一关键时期“加速度前进”的基本因素。(4分)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从l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6分)
41、【答案】
⑴意义:实现了君主专制向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⑵基本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进步;思想的不断革新。(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⑶变化历程:鸦片战争后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器物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又在“民主”、“科学”的旗帜下进行思想变革。(6分)
第三篇:四川省绵阳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4.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推广 B.世袭制度的没落 C.郡县制的实施 D.井田制度的盛行
25.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26.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基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府管理失控
27.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28.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29.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 宣称 “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A.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 B.民主革命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国人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D.教有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30.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被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B.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C.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D.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31.图6为l959-196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C.社会土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中苏关系交化导致GOP 增速波动
32.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然后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这反映出
A.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法庭判决主要依据的是情感 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法官判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33.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国的40%, 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A.经营方式 B.社会制度 C.工业革命 D.经济政策
34.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宜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 A.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级和 B.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 D.道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35.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A.和法国政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联合西欧抵制焚苏争霸 C.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D.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宋朝片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贾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13分)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
——招弗兰克《 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1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走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
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
——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脏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书记载,宇文泰“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宇文泰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
若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对这股起于北疆的政治集团能取得三国竞逐的最后胜利称羡不已:“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反腐的胜利。
——《人民文摘》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整倾吏治的主要摘施。(9分)(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作用。(6分)45.【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美国国务院历史学家办公室承认,“特刹是到了1947年底和1948年初,日本出现了经济危机,同时又看到共产主义力量的曼延,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占领政策”。美国当局认为“重新武装日本和一个好战的日本不再对美国构成威胁,相反,真正的威胁来自共产主义特别是亚洲共产主义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原定对日本进行的整肃工作也就成了一出滑稽剧。本来整肃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必要的政治上解除武装”,不许军国主义分子担任公职,但真正被清洗的日本官僚上层人物仅为1809人,占应被清洗人物的1%还不到;漏网人中就有今日日本安倍首相的外祖父、甲级战犯岸信介。事实上,从战后到今天,美国都竭力在实砚百年来使日本臣服于美国的梦想,而对于只有“丢脸意识”而无“罪恶意识”的日本,也正好需要向征服它的美国臣服。一个霸权主义路上逐渐衰落的美国,一个想在美国庇护下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日本,两者的结合对世界绝对不是好兆头而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凶兆。
——张宏毅《深挖日本否认二战罪行的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及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的影响。(6分)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l5分)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与他同时代的司马迁评价其“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汉武帝的一生的重大事迹。(9分)
(2)报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位史学家会对汉武帝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6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28 BBCAB
29——33 ADCDA
34——35 DD 材料解析题:(40题25分,41题12分,选做题15分,共52分)40.(25分)
(1)原因:(6分)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外政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价:(7分)
合理性: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走向海洋缺乏经济动力;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古代中国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真正世界海上强国。
片面性:汉唐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古代中国在一定时期内是世界海洋大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发展变化:从区域性市场发展为世界性市场;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从农业、手工业产品发展为工业制成品;从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全球化进程加快。(8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认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分,言之成理即可)41.(12分)
示例一 :
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起西方社会的急剧变化
论述: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化,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总之,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发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示例二 :
观点:工业革命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论述: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西方国家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在欧美广泛展开,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工业革命浪潮进一步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工业革命是一个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引起了世界的深刻变化。示例三: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论述与示例二基本相同)
44、(15分)
(1)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严格执法,严惩贪官污吏;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统一办事程序;信息公开透明。(9分)
(2)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压缩了贪腐的空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6分)
45、(15分)
(1)变化:由占领日本到扶植日本。原因:日本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两级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加剧;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需要。(9分)
(2)对日本法西斯的清算不彻底;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使日本对二战罪行缺乏深刻反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6分)46.(15分)
(1)施行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推行推恩令,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盐铁官营;外击匈奴等。(9分)
(2)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司马迁从军事成就角度、班固从儒学发展角度、司马光则从政治制度角度;所处的时代也不尽相同。司马迁是当时人,比较直观,但无法从长远影响来评价。班固是东汉人,可以从汉武帝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来评价。而司马光则是宋朝人,能从秦皇汉武的比较中得出汉武帝时期政治制度改革的影响来评价;立场也有所不同。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措施政策并不完全认同。班固作为东汉儒家学者,对汉武帝提拔儒学赞赏有加。司马光作为政治家和史学家,写史主要目的为皇帝提供治乱兴亡的历史借鉴。(6分)
第四篇:四川省绵阳市2017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4.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推广 B.世袭制度的没落 C.郡县制的实施 D.井田制度的盛行
25.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新思潮冲击儒家传统信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26.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府管理失控
27.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A.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28.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29.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刊物大声呼吁“教育救国”, 宣称 “强国强种,惟教育者之功。”五四运动前后,“教育先行”、“教育救国”的观点成为时尚。这主要反映了
A.回应时代挑战的有意探索 B.民主革命促进民众素质提高 C.国人己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D.教有近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30.1939年1月,国民党发布国军第二期作战指导方案,强调:“国军应以一部增强备战占领地区内力量,积极开展广大游击战,以牵制消耗敌人”。同时,主要部队配置于铁路要线,“保持现在态势”,“尽量牵制敌人”。这说明国民政府
A.消极抗战的应对之举 B.全面抗战的战略构想 C.对日军力量的新认识 D.战略战术的适时调整 31.图6为l959-196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C.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中苏关系交化导致GDP 增速波动
32.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然后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这反映出
A.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法庭判决主要依据的是情感C.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D.法官判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33.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量仅为英国的40%, 19世纪中叶也没
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中英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A.经营方式 B.社会制度 C.工业革命 D.经济政策
34.冷战时期,中、苏、美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是针锋相对的。但在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这一问题上,却心照不宣
地严守机密,而且一守就是好几十年。这一“心照不宣” A.体现了冷战局势的缓和 B.意在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C.说明三国有着共同利益 D.避免了世界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35.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为维护独立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反映了中国政府 A.和法国政府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联合西欧抵制美苏争霸 C.认识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D.支持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穆斯林商人和水手成为亚洲诸海中活动的伟大创业者。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灯。因而,宋期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要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13分)
材料二 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40.(25分)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招弗兰克《 白银资本》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12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工业革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传统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走一场“突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革命“渐进论”兴起。概念之争论体现的是对工业革命总体认识的分歧,这场争论势必还将延续。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经济发展存在渐进性和连续性,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进步及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工业革命实际上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它不同于政治革命,但其意义绝
(1)原因:(6分)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对外政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评价:(7分)
合理性: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走向海洋缺乏经济动力;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古代中国没有成为近代意义上真正世界海上强国。
片面性:汉唐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海上丝绸之路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古代中国在一定时期内是世界海洋大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发展变化:从区域性市场发展为世界性市场;从以中国为主导到以欧洲为主导;从农业、手工业产品发展为工业制成品;从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全球化进程加快。(8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认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分,言之成理即可)41.(12分)
示例一 : 观点: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起西方社会的急剧变化
不亚于后者。所以,开始于经济领域,继而发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的这场重要变革,完全可以称作是一场革命。论述: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社会生产力的一次空前飞跃。引起社会经济——杨宁一《世界近代史的学术动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探讨(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脏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书记载,宇文泰“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脏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宇文泰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脏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建立文案程式,所办事项都要绩效勾检,确保落实。所有收支都要黑笔记入,红笔记出,收支数据一目了然。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格对这股起于北疆的政治集团能取得三国竞逐的最后胜利称羡不已:“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
结构的急剧变化,使人类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之,工业革命是一场突变,引发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示例二 : 观点:工业革命是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
论述: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了西方国家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浪潮在欧美广泛展开,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完善;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工业革命浪潮进一步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进步。总之,工业革命是一个突变和渐进的结合,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引起了世界的深刻变化。示例三: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论述与示例二基本相同)
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反腐的胜利。
44、(15分)——《人民文摘》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整倾吏治的主要摘施。(9分)(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宇文泰整顿吏治的作用。(6分)
(1)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严格执法,严惩贪官污吏;坚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统一办事程序;信息公开透明。(9分)(2)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压缩了贪腐的空间;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强了国力;为隋唐社会的高度繁荣打下基础。(6分)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28 BBCAB
29——33 ADCDA
34——35 DD 材料解析题:(40题25分,41题12分,选做题15分,共52分)
第五篇:高三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精品试题
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
2.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主要原因是()A.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C.中美国家利益的冲突 D.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3.“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新设置了一些新节日。这些节日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是()
A.国家宪法日———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 B.国家公祭日———1937年南京大屠杀
C.烈士纪念日———1949年新政协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抗战胜利纪念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4.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特点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 ④选官与考试始终紧密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1497年达·伽马航向印度洋、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些历史事件反映了()
高考精品试题
A.地中海时代被大西洋时代所取代 B.欧亚陆地强国霸权的结束 C.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 D.欧洲资产阶级开始主宰世界
6.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7.下图是20世纪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苏联,下图所反映的大国关系所处的年代是()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
8.2008年8月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宣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在美国电视观众中深受欢迎,收视率达到21. 5%,仅次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的27%,超过了其他任何在美国以外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是()A.法国巴黎 B.英国伦敦 C.美国纽约 D.德国柏林
9.有人说,中华民国是“美国式的共和国”,但也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其“英国政体特点”主要表现为()
A.责任内阁制 B.三权分立 C.总统制 D.民主共和
10.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高考精品试题
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A.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11.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写道:“据他们(指英国民众)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在外交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15年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结束而告终;在国内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32年随着《改革法案》的产生而完结;在帝国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59年随着印度兵变的被镇压而终止。他们有一切理由为历史的这种结束所赐予他们的永久幸福而庆贺。”当时的英国民众产生这种“永久幸福”感的主要原因是()A.外交:推行“独立主义”,开始确立欧洲霸权 B.国内:议会改革,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帝国:逮捕甘地,对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D.思想:启蒙思想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巨大
12.阅读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从表中信息我们能够得出()A.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 B.中国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向近代转型
C.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二、非选择题
高考精品试题
13.(15分)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14(22分).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
高考精品试题
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2,原载《新青年》6卷2号)(1)简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论争的社会背景。(2)概述材料中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的主要分歧。(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陈独秀中西文化观的认识。【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探究]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16.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
高考精品试题
时代的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拥有的核弹头达5万枚,约占世界核弹头总数的97%,足以把人类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毁灭20次,使世界上每个人头上顶着3吨炸弹过日子。
材料二近年来,一些大国与我国纷纷建立各种“伙伴关系”,如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后,中日双方宣布致力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1950年到1990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311倍,1989年至1996年,商品、服务越过边境的贸易额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增长,几乎是同一时期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2倍。到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达6.7万亿美元。
材料三 高技术武器造价非常昂贵,如一枚“爱国者”导弹价值100万美元,一枚空对空“麻雀”导弹价值169万美元。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各类导弹5 500多枚,仅导弹一项一天耗资就有1亿美元。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制约现代战争的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以来的时代主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爱因斯坦
材料二 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爱恩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所创造的概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理论非常深奥”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高考精品试题
(2)1952年11月8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提名爱因斯坦为总统候选人。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被提名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原因。
高考精品试题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出现于古代社会,故A项错误;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斗私批修体现在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万元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2.【答案】C
【解析】国家利益是了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根本出发点,造成题干中美关系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再于国家利益的冲突,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影响中美外交关系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B,D项错误。3.【答案】D
【解析】之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为“国家宪法日”,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为纪念1937年南京大屠杀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将此日定为烈士纪念日突出了“国庆勿忘祭先烈”,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为1945年9月3日日本签订投降书,而不是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答案】A
【解析】从秦汉到明清,我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故①正确;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及至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②正确;为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不断加强监察和控制,设立刺史、通判等机构,故③正确;选官与考试紧密结合开始于隋唐科举制,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后商业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新航路的开辟,不能说明欧亚陆地强国霸权的结束,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是在14世纪,故C项错误;15世纪资本主义处于萌芽时期,欧洲资产阶级没有取得政权,还没有开始主宰世界,故D项错误。
高考精品试题
6.【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题目,涉及的时间范畴是1912——1915年,事件是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的减少。可用排除法解题,A选项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B选项是在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所以D项也排除。7.【答案】C
【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与题中中苏对抗不符,故A项错误;60年代中美关系是敌对的,与题中中美合作关系不符,故B项错误;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由敌对走向缓和,美苏仍然冷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90年代苏联解体,中苏、美苏结束了对立局面,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电视为英国人贝尔德发明的,故世界上首次播送电视节目的国家和城市应该是英国和伦敦。故此题应选B项 9.【答案】A
【解析】 中华民国建立后成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为限制袁世凯,又实行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体的特点,故选A项。10.【答案】D
【解析】由朱熹编著的课本名称、受教育的对象及提出的具体行为规范可看出D项正确。A项中的“治学”超出材料的主要意思;B、C两项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11.【答案】B
【解析】英国在近代实施的外交政策是“大陆均衡”政策,故A项错误;1832年的《改革法案》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参加选举的权利,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甘地是20世纪初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题干中1859年印度兵变无关,故C项错误;启蒙运动并未引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爆发,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表格中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故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银行资产总额从无到有,在高考精品试题
金融机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钱庄、典当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故B项正确;1920—1936年间,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从来,并没有放松对华侵略,故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官僚资本的信息,无法得出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故D项错误。13.【答案】气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出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第一小问“新气象”注意设问的时间要求“明朝中后期”和角度要求“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农业方面”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玉米、番薯等……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作答;“手工业方面”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棉花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方面”根据所学可得出“会馆的出现”等结论。第二小问“政府的老政策”结合所学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4.【答案】(1)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民主与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引发部分知识分子的不满。
(2)对民主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民贵君轻可以作为民主主义的基础,而陈独秀则认为这只是民本主义,跟民主精神想去甚远;对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记者认为纲常名教可以与民主政体相融合,而陈独秀则认为两者无会通余地;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记者认为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可以不变,陈独秀则认为政体改变政治原理亦应随之变化。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
答案l:能将陈独秀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解读是基于自身文化救国的理想,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投射于文化的结果。
答案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答案3:就文本本身内容提出观点:陈独秀对中西文化有绝对化之嫌。答案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陈独秀主张全盘西化等。评分项二:史实
答案1:能提取文本提供的信息,并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
高考精品试题
答案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答案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答案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答案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答案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答案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答案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答案1:叙述成结构。答案2:叙述连贯通顺。答案3: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1)根据材料出处《新青年》及材料所述陈独秀与记者之间的论争内容可知是关于封建的纲常名教君道臣节等与民主共和的政体是否能相融合的问题,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前期这个时间,所以结合新文化运动前期批判封建文化即引发的结果去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中的“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与 “现代之民主主义”可知是对民主的认识不同;由“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与“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可知是对中国的纲常名教的认识不同;由“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与“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可知是对政体与政治原理的关系认识不同。
(3)这一题考查的能力要求较高,考查知识迁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和语言表达等诸多能力。解答这一题需要考生现根据材料提炼出想要论证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相应的背景、思想主张等史实作为论据,还要在答案中将史实和观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逻辑联系,并用历史性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15.【答案】(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高考精品试题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 第(1)问中的弊端从“他们的奴隶地位”可以看出平民地位低下,从“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看出他们缺乏政治参与权;社会危机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雅典社会贵族和平民、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的关系分析。第(2)问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政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措施包括财产等级制和民主政治改革等。第(3)问根本原因根据材料“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分析;据“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以公正为本”等信息归纳梭伦的观念。
16.【答案】(1)因素:核战争毁灭性后果;国家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
(2)依据:时代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变化: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理由:制约战争发生的因素增多,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三世界的崛起等。(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
【解析】 第(1)问要对三则材料逐一分析,材料一是从核武器对人类的毁灭性角度阐述的;材料二则体现了国与国之间联系的密切;材料三体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消耗。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直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格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题、制约战争的各种力量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等方面分析即可。17.【答案】(1)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爱因斯坦在科学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是犹太人中的杰出人物。
【解析】第(1)题,考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者主要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2)题,可从材料中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以及犹太人的身份等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