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解和探讨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解和探讨
[摘要]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离婚损害赔偿。该规定对限制和制裁离婚过错者,保护无过错方,维护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及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试将就该规定的意义、法律关系主体、责任性质和成立要件以及其范围和内容等四个方面加以粗浅的理解和探讨。
[关键词]婚姻
离婚
损害赔偿
无过错。
一、概述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在夫或妻一方的有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时,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害的一种制度。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一种权利救济①。
各国立法对于破坏婚姻关系行为追究民事责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将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认定为侵害夫权的行为,在古代法上,可以对妻和通奸者处以刑罚,而近代则追究妻子通奸的民事责任;带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父权至上的烙印。第二个过程是对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责任,依照侵害名誉权的法律处理;因为妨害婚姻关系的行为常常侵害的是双重客体,既侵害了婚姻关系,也侵害了该合法婚姻关系中无过错方的名誉权。故将对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认定为侵害了配偶一方的名誉权。其实在民间就有体现,如在通奸事实发生后,受害配偶向“第三者”索取金钱赔偿“私了”的情形,就充分说明了实行妨害婚姻关系名誉损害赔偿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第三个过程,是将破坏婚姻关系认定为侵害配偶权的民事责任,实行精神损害赔偿②。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从客观上会造成侵害配偶一方的名誉权,但是这种损害结果是一种间接的结果,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是配偶的身份利益,因此,依破坏婚姻关系行为的实质,将其认定为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是最准确的。
我国于1950年制定了新中国首部婚姻法,1981年和2001年分别进行了
第 1 页 两次修改,特别是2001年的修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依法治国方略确定的前提下开展的,为建立现代生活制度,巩固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意义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81年以来,人民法院审理的离婚案件数量成倍增长,居高不下,1999年审理119.9万件,比1980年的27.2万件翻了两番还多,平均年增长8.1%③。另据有关专家统计,在离异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40%以上④。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婚姻家庭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文化引进的同时,不良生活方式也乘虚而入,社会上包“二奶”,养“小蜜”,找情人,极大地危害了正常的婚姻家庭关系,为此,对旧婚姻法中一些与时代和制度不相适应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并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使婚姻法更趋完善和成熟,这势在必行。2001年4月通过的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新增加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该规定指出,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该规定提出,既是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法定义务的内在要求,又是婚姻关系民法属性的直接反映,不仅在理论上弥补了我国原婚姻法的缺陷,实现与国际接轨,同时在实践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为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的平等、健康、稳定;维护“无过错方”或善意一方的合法权益;制裁重婚、“包二奶”、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离婚损害赔偿关系的权利、义务和诉讼主体
离婚损害赔偿关系有其自身的民事属性,包括有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依照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无过错方”享有要求“有过错方”就在婚姻存续期间所遭受的损害进行赔偿的请求权,“无过错方”为当然的权利主体,“有过错方”无法请求,并有义务支付赔偿,为义务主体。“无过错方”享受包括财产的、身体的和精神的广泛的损害赔偿的请求权,有权要求“有过错方”依法全面赔偿。
第 2 页 但是,在审判实践中,确定婚姻家庭关系一方有无过错并非易事。在婚姻家庭中,一方有可能因为另一方的虐待而产生婚外情,也有可能因为另一方不关心而产生婚外情,也可能因为另一方懒惰、好逸恶劳、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而产生婚外情,还有可能因为另一方婚前的性行为而产生婚外情,甚至可能因为对方有了婚外情,为报复或平衡心态而产生婚外情。在这些情况中,出现重婚、同居、虐待、遗弃等固然大错,但仅仅因为不关心、懒惰等较小过错而为此失去损害赔偿请求权,甚至被重婚者、同居者、施暴者等以此作为抗辩理由,使受害者损害赔偿请求落空,这不能不说有违立法初衷。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审判实践中不能拘泥于该条限制的“无过错者”,而应依照婚姻法的立法精神⑤和民法原则⑥,采取“区别过错”,过错相抵的原则来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另一方无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同样,也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并在审判中查清损害的事实,区分过错的有无、大小和程度,在过错相抵后,由过错大的一方予以赔偿。这样,就能充分体现法律的公正、公平,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离婚损害赔偿不同于其它的损害赔偿,其它损害赔偿可以单独提请诉讼,而离婚损害赔偿必须依附于离婚诉讼之上,在离婚的同时提出。在离婚损害赔偿中,不同的损害形态侵害的是不同的权利主体,故其诉讼主体也不尽相同。在重婚、同居中,侵权方是重婚的配偶和第三者,因而其诉讼主体是婚姻家庭关系中的配偶双方,(有过错的第三者虽为共同侵权,但在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中,无过错方无权向其提出损害赔偿,无过错方只能向自己的合法配偶提出,不得向婚姻关系以外的其他人提出)⑦,对于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因为暴力、虐待和遗弃的对象可以是配偶一方,也可以是家庭的其它成员(毫无疑问,虐待、遗弃、施暴于其他家庭成员是会成为离婚的理由的),在此情况下,暴力、虐待和遗弃的家庭受害成员是有权参加到离婚诉讼之中,并有权独立请求损害赔偿的。当然,离婚诉讼主体提出损害赔偿,必须是因为对方的过错导致离婚。如果不提出离婚请求或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准离婚的,无权提出此类损害请求或其请求不能得到支持。
第 3 页
四、离婚损害赔偿的原则及其成立要件
离婚损害赔偿的提出必须为无过错方在离婚诉讼中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裁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施重婚的。重婚行为,是有配偶一方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其中结婚,既包括法律婚姻,也包括事实婚姻。这是严重侵害婚姻关系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并责令加害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补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是指有配偶者与第三者在一起共同生活,在一起起居、饮食、进行性行为,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仅仅因为一、二次在一起短暂的起居、性生活,则不构成与他人同居行为,仅仅为通奸而已,而且配偶应就此提出离婚或主要因此而引起离婚,无过错方可以就此提请损害赔偿。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家庭成员的人身自由或者以其它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实施家庭暴力所侵害的对象,不仅指配偶一方,还包括侵害其他家庭成员的合法权利。侵害行为不管是侵害了家庭成员的健康权,还侵害了家庭成员的身体权,“无过错方”均有权为此提出损害赔偿。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虐待是指行为人持续性、经常性地实施家庭暴力,给侵害的对象造成伤害的行为。遗弃是指配偶一方不尽配偶的抚养、扶助的义务,使配偶另一方遭受精神上的痛苦,受害人为此申请离婚损害赔偿时,应予准许。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性质严重,构成犯罪,还应依法追究实施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并责令其向受害人赔偿损失。
作为侵权行为,离婚损害赔偿在以上四条原则下,还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首先,必须具有违法行为。即配偶一方和第三者行使了《婚姻法》所限制的破坏双方婚姻家庭关系的行为:⑴重婚的;⑵与他人同居的;⑶实施了家庭暴力的;⑷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等违法行为。
其次,必须具有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构成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之一。就
第 4 页 是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给相对一方造成了既成的财产、人身或精神损害事实。损害是指利益的减少、丧失,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财产损害是指财产的减少、丧失或者是伤害;非财产性利益是指当事人的名誉、尊严、姓名以及人的情感等。从婚姻法的规定来看,这个事实是以离婚这一结果来表现。只有无过错方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提出离婚,并最终离婚,才能享有离婚损害赔偿。如果不提出离婚请求或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准离婚的,则无权请求损害赔偿。
第三,必须具有因果关系。离婚损害赔偿必须是在配偶一方实施破坏婚姻家庭关系行为所直接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才能享有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如果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与离婚这一最终结果间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则不存在赔偿问题。另外,在实践中,即便离婚诉讼主体没有提出离婚损害赔偿,仅以“感情不合”为由提出离婚,但在审理中查明“感情不合”是由于配偶另一方当事人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等行为因素造成的,也应当适用离婚损害赔偿。
第四,必须具有主观过错。过错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心理状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不良后果,而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不良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在离婚损害赔偿中,配偶一方的故意往往是明显的,应该注意的是第三者的主观故意或过失,若第三者不知婚姻一方已有婚姻事实,他(她)自己本身也处于蒙蔽、受害地位,那么就不存在主观上的过错,不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五、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和内容
侵权损害的赔偿原则是完全赔偿。离婚损害既可以是财产的,也可以是身体的、精神的等多方面的损害,“无过错方”应就此得到包括财产的、身体的、精神的等全面的赔偿。新婚姻法通过以前,就有人提出就婚姻损害予以精神损害赔偿。现在看来,仅有精神损害赔偿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包括财产和人身的损害赔偿。
第 5 页 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的内涵,“无过错方”可以就以下四种其中的任何一种向人民法院提请离婚损害赔偿。
第一,重婚的。对于重婚,如果因为重婚侵害到婚姻另一方的财产权,主要表现在重婚者为第三者提供生活费用、生活生产物资和产业或其它经济开支等。除了将这些财产作为夫妻共同财产予以分割外,还应另判重婚者予以相应赔偿,以惩罚重婚者。对于因为重婚导致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还应判决加害者向受害人作出人身损害赔偿;对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事实的,则应同时判决加害人赔偿精神损失。对事实婚姻上的重婚行为,因我国对事实婚姻实行的是限制承认主义,即有条件的承认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所以如果当事实婚姻具有法律效力时,也能构成重婚这一法律事实,无过错方也有权在离婚诉讼中提请损害赔偿。
第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由于同居与重婚只是名义上存在不同,区别不大,它们侵害的对象、侵害的形式、侵害的内容以及结果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其赔偿的原则和内容也与重婚没有区别,故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家庭暴力的。由于受害人不仅会受到身体的伤害,还可能在长期的暴力下造成精神的损害,对此,应分别予以人身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对于在家庭暴力中造成财产损害的,施暴者也应予以赔偿,受暴者因反抗暴力而损害的财产损失或由于出于自卫或紧急避险而对施暴者造成的身体伤害,则应免除赔偿责任。
第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对于虐待,受害人在身体上、精神上受到的伤害往往十分严重,甚至超乎想象,为此,应视受伤害的时间长短和伤害程度,加大惩处力度和赔偿数额。并考虑到对受害人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的后遗症的恢复、治疗问题,以充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对于遗弃,其受害人的财产损失多为主要损失,且大多存在对共同财产不知情的现象,存在举证不够,这要求审判实践中注重调查取证,正确分割财产,严惩以霸占、规避共同财产为主要目的的过错方。
在离婚损害赔偿中,正确、合理地分割夫妻财产并不等于赔偿。赔偿是分割财产以外的民事责任形式,虽然它是以财产支付,并大多以少分或不分财产
第 6 页 为外在形式,但绝不等于财产分割。在赔偿方式上,也不仅只有财产上的损害赔偿,还可以同时适用其他民事责任方式,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是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另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二十九条规定,在婚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该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其中,在无过错方是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中,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时,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单独提起诉讼。另外,当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二审时提出的,可先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可另行起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有关重大的,情节和影响严重的其它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也可以适用损害赔偿制度,以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性,体现裁判的公正性。
[main idea] The 46th clause of new Marriage Law regulates:If someone has bigamy,who has had spous still lives together with others;putting domestic violence into practise;maltreating and deserting the members of family.In divorce’s lawsuit,the one who has no fault has right to demand the hurt indemnity of divorce from the other.This rule has very important meaning,including limitting and punishing those divorcers who have fault of divorce;supporting the healty marriage families and defending the legal rights of the person concerned.This text tries to take this four parts which are prescription meaning;law relation primapal part;duty and establishing’s important condition,scopes and contents atc.into comprehending and inquiring.注释:
①胡占国《怎样依法解决婚姻纠纷指南》
蓝天出版社
第257页
②杨立新《离婚过错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检察日报正义网
2001年5月29日 ③李平《二十年全国离婚案件情况简析》
人民法院报
2000年10月3日 ④、专家阐述与修改婚姻法相关的六大问题
法制日报
2000年7月13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二款: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条:公民、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⑦2001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参考文献:
第 7 页 [1]卓泽渊《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2001年2版
[2]离婚指南——法律解析2200例
《中国妇女》杂志2004年1版 [3]、胡占国《怎样依法解决婚姻纠纷指南》
蓝天出版社
第257页
[4]、杨立新《离婚过错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
检察日报正义网
2001年5月29日
第 8 页
第二篇:浅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浅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摘要]《婚姻法》第46条确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使法律对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更进一步,明述了损害赔偿所包括的范畴,当事人可基于此条规定,既可以就物质方面受的损害请求赔偿,也可以就精神方面受到的损害请求赔偿。但是该制度在涉及实务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构成要件、范围、数额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婚姻法》第46条增加了离婚损害赔偿的规定,即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它体现了对婚姻家庭关系中弱者和无过错方的法律保护,是我国婚姻法修改中的一个突破,使我国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应该看到,新增加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这次婚姻家庭法修改论争中的两大焦点之一,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司法界都认为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等问题,就成为当前极其有意义又亟需解决的一项工作。本文将对离婚损害赔偿中的几个问题探讨、研究,以期为当前的婚姻司法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建议。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及特征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通常指配偶一方违反婚姻义务,实施法定违法事由导致婚姻关系破裂时,无过错配偶方或非主要过错方有权在离婚时诉请损害赔偿。这里所说的“法定事由”是指我国《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的;(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3)实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这是2001年修订后的《婚姻法》所新设的一项法律救济制度。
我国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以下几点法律特征: 1.法定性
指离婚损害赔偿主体是法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只能是离婚诉讼当事人中的无过错方,而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则只能是离婚当事人中的过错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的事由也是法定的,即新《婚姻法》46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形,除此之外的行为不能请求赔偿。
2.救济性 指通过过错方的损害赔偿,使无过错方的实际物质损失得到有效弥补,精神伤害能够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慰藉,使无过错方被损害的利益得到救济和恢复。
3.惩罚性
离婚本身不具有惩罚功能,但若对造成离婚的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不加以追究,则是对行为人的放纵和对受害方的不公,不符合法律公平正义理念。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将离婚与离婚原因相分离,以该制度来惩罚造成离婚的侵权行为,令过错配偶为自己的侵权行为付出代价。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背景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1/4起因于家庭暴力,因夫妻一方与他人有婚外情、通奸、姘居、重婚而导致婚姻破裂的也有增无减,在某些地区已成为离婚的主要原因,占离婚记录案件的60%以上。但是除了刑法规定婚姻家庭犯罪可以现实操作外,其余的规定都不能为现实已受害的当事人提供弥补性质的法律依据。许多无过错方离婚当事人因过错配偶的侵权违法行为,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却得不到法律的救助,感到“有苦难言”。此外,因为离婚不仅使配偶间的人身关系归于消灭,还会使财产关系发生变化,所以一些经济处于劣势的婚姻当事人在想离婚时进行权衡,一些当事人为避免离婚后的窘迫生活,只好勉强维持自己不幸的婚姻,并为之付出身心上的惨重代价。建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不仅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而且消除无过错方的离婚顾虑,并使其离婚权益得到保障的同时,获得离婚损害赔偿,以弥补财产和身心所受的损失,从而为那些在不幸婚姻中挣扎的人们为实现自己离婚自由的真正意愿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功能
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种民事责任,纵观各国民法典的规定,虽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其离婚损害赔偿都有以下几项功能:
1.填补损害
这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为基本救济手段的最重要功能,通过补偿损失使受害一方即无过错方的权益得到救济和恢复。过错方违反婚姻义务,侵害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无过错方的损害,尤其是精神损害,虽然不能直接用财产衡量,但是,以财产方式补偿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对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和精神痛苦的赔偿,具有明显的填补损害功能。2.慰抚受害方
离婚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还具有慰抚受害方的心灵,减轻其痛苦的作用。虽然人的精神损害是难以用财产补偿的,但是财产毕竟还是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由侵权人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对受害人感情和精神损害的一种安慰,平息或中止受害人的怨愤、报复等不良感情折磨,有助于受害人恢复身心健康。
3.制裁过错方和警示、预防违法行为
让过错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是婚姻法对漠视配偶利益、违反婚姻义务和婚姻行为准则的行为的谴责和惩戒。这种制裁不仅是对过错方的惩戒,而且对他人也起到警示和预防作用,使行为人预见自己过错行为将产生的损害后果,以减少这类过错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婚姻家庭的稳定。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填补过错配偶的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抚慰无过错配偶的精神创伤,预防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以维护合法婚姻关系和保护无过错配偶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
依据侵权法一般原理,侵权行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主观过错、损害结果、因果关系,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也是以此为基础来构建的。根据新《婚姻法》第46条和《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以下简称《解释
(一)》)第29条的规定,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如下:
(一)有侵权行为
《婚姻法》第 46条采用了列举的立法技术,侵权行为这一构成要件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情形。配偶一方的侵权行为主要指违反了婚姻家庭义务,侵犯他方合法的婚姻家庭权利的行为。重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侵犯了他方合法婚姻权利配偶权、同居权等等;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违反了男女平等原则,违反家庭成员敬老爱幼、互相帮助以及抚养、扶养和赡养义务,侵犯了他方人身权利配偶权、生命健康权和财产权利。
(二)有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权利主体的人身权、财产权受到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因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导致离婚,致使无过错配偶遭受损害,包括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新《婚姻法》第 46条规定的四种侵权行为,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主要为精神损害;二是实施家庭暴力以及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损害事实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
(三)有主观过错
婚姻损害赔偿以配偶一方有故意的过错为主观要件,即配偶一方故意实施法定违法行为。只要具备《婚姻法》第 46条之规定情形之一,就认定当事人有过错。
(四)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即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法定行为,必须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造成无过错配偶遭受损害的直接原因,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一般只需确认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而导致的离婚,即可认定因果关系成立。但是,如果违法行为未导致离婚,受害配偶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提出追究过错方的侵权责任的,按婚内侵权行为处理,不适用婚姻损害赔偿。
(五)有离婚事实
具有《婚姻法》第 46条之规定四种情形之一,但没有被判离婚,也就不存在婚姻损害赔偿。离婚这一要件还要求离婚的客体是合法有效的婚姻,如果是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被撤销后的婚姻均不适用该制度。
上述五个要件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婚姻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
根据新《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只有无过错配偶,才能享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成为请求权的主体。从而可以得知如果受害人对导致离婚也有过错就不能请求损害赔偿。该规定在实践中操作性较差,从社会现实生活和审判实务上讲,在绝大多数家庭,夫妻发生冲突不存在无过错的一方,夫妻关系恶化甚至破裂,往往不是一方所致,存在多方原因和互为因果。如果严格依照法条规定则极易导致应该获得法律救济的人败诉,违背了原本的立法目的和宗旨。笔者认为,在审判实践中不应拘泥于该条所限制的“无过错方”,而应该依照婚姻法立法精神,采取区别过错、过错相抵的原则来裁判案件,只要一方存在新《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赔偿情形,另一方不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应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同时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并在审理中查明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在过错相抵后,由过错大的一方予以赔偿,以体现审判的公平与公正。对于因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因此而遭受损害的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也可以作为赔偿的请求权主体。笔者认为,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不宜作为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如果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造成物质和精神的损害,受害人可以依据民法通则有关保护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侵权之诉,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
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除过错配偶外,是否应包括插足破坏他人婚姻的第三者?从《解释
(一)》第29条可以看出,我国立法上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只是有过错配偶一方,而不包括第三者。法学界对此争议很大。有学者主张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不仅侵害了婚姻当事人的配偶权,妨害了他人的家庭安宁,而且冲击了法律所保护的婚姻家庭制度,这实质上就是对法律的破坏和违反,因而第三者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也有很多学者主张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只应是有过错方配偶一方,不应将第三者作为义务主体,因为婚姻以感情为基础,第三者插足是感情问题,谈不上什么侵权,由此导致离婚的,第三者不负赔偿责任。
四、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
损害赔偿属于民法侵权行为法的调整范围,按照广义的理解,损害赔偿包括人身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按照狭义的理解,损害赔偿只包括三种损害赔偿中的一种或两种,而不包括全部。
作为《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确定的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作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呢?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仍然让人费解,甚至误解。为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立法宗旨入手对其范围进行探讨。
立法机关以法律形式确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弥补法律的空白,加强对离婚当事人中的无过错一方的重点保护,保证那些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依靠过错方的收益为生活来源的无过错方因过错方的不忠等事由导致离婚而引起的精神上的痛苦能够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从客观事实上讲,因离婚本身并不能导致婚姻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受到人身损害。因家庭暴力等原因引起离婚,会使一方的人身受到伤害。但这种人身伤害引起的损害赔偿并不是离婚本身引起的。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并非一定属于离婚当事人,即使受害者就是无过错当事人,受害者仍可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获得赔偿,且不以离婚时提出为限。因此,家庭暴力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一直有法律予以调整,并不属于离婚损害赔偿范围之列。因离婚而引起无过错方自伤、自残的情形,确实也存在人身损害,这种情形下的赔偿责任是否由离婚过错方承担呢?笔者认为,根据责任自负原则,过错方对于无过错方自行引起的人身损伤并不负赔偿责任,如果因离婚引起的自伤、自残行为也要过错离婚一方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不仅没有法理依据,而且在现实中将行不通,可能会助长无过错方以自伤、自残的方式获得巨额赔偿金。故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不包括人身损害赔偿。
那么,离婚损害赔偿是否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呢?笔者认为,立法的本意之一是为了保证无过错一方在离婚时,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而现实中确有因离婚而受到财产损失的事实存在,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应当包括财产损害赔偿,但是哪些财产受到损害,可以请求依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进行赔偿呢?笔者认为必须是因离婚引起的财产实际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比如,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无过错方为了支持对方成就事业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收入;用无过错方婚前个人财产或夫妻共同财产支持过错方成就事业;过错方利用夫妻共同财产秘密地供养与其非法同居、重婚者,这部分利益在离婚时应视为无过错方受损财产。如果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依靠对方收益为生活来源的,离婚引起无过错方失去生活来源的,是否视为财产受损呢?笔者认为,婚姻关系主要是一种人身关系,因离婚所受的未来的可期待财产损失不在离婚损害赔偿范围之列,其生活困难可以依照《婚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理,但其受到的精神损害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同样的道理,继承期待权也不在本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损害赔偿之内。一方故意损毁、隐藏部分共同财产,可能会引起无过错方在进行财产分割时受到损害,但是,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适用《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首先,这部分受损财产不是离婚本身必然引起的财产损失;其次,在《婚姻法》第四十七条已专门有了这个方面的规定,即可以对转移、隐藏、变卖毁损夫妻财产或伪造的债务的一方少分或不分共同财产,离婚后,仍可以提起请求再次分割财产的诉讼。所以,离婚损害赔偿中的财产损害赔偿范围是有限的。笔者认为,《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几种情形引起的离婚给无过错方造成精神上的痛苦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是立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并且是离婚损害赔偿中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司法实践中,我们应当对《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作狭义的理解,即只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有限的财产损害赔偿。
五、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问题
赔偿数额的确定是损害赔偿的核心,也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司法实践中通常由法官综合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造成的损害后果、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情况,依法酌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在赔偿数额的确定上,法官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为此,有学者指出,应在新婚姻法中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数额规定一个“下限”或“最低限额与最高限额”,有效地对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笔者认为,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不尽相同,如对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数额作统一的划定,就会造成在适用法律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作为民事诉讼,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各异,在赔偿的数额上,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个案处理,而不宜一刀切。
另外,“对于离婚损害赔偿中精神损失的赔偿标准问题,争议较多,难度较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民事侵权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作了相应的司法解释,但离婚损害赔偿中对夫妻身份权的精神损害不同于一般的民事侵权所造成的精神损害,不属于该解释所规定的精神损害的赔偿范围,因而许多内容不适用于离婚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应内外结合解决这个问题,离婚损害的赔偿取决于过错方对受害人精神上的损害程度,这是离婚损害精神赔偿的内在因数,其具体表现在于:
1、过错方实施行为的多寡、时间的长短、手段的恶劣程度、公开度以及对无过错方的精神控制程度等;
2、对受害人肉体所造成伤害程度;
3、受害人受害后的后果。这些是决定赔偿数额的内在因素。离婚损害精神赔偿的外在因数包括:
1、过错方和无过错方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及谋生能力等;
2、婚姻存续期间和再婚的可能性,婚姻存续时间长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适当高些,妻子结婚时间长,年龄偏大,再婚的可能性小的,亦应适当增加赔偿数额;
3、原告是妻子或丈夫时应区别对待,原告是妻子时,根据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应适当增加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4、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综上,对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我们有必要根据其不同的情况,综合考虑上诉因素,制定具体的赔偿数额和标准,以达到其对无过错方经济补偿和精神抚慰的目的,以便于司法实践的操作。当然,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已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再次发生,笔者认为:赔偿金原则上应一次性给付,如一次给付确有困难的,可以分期给付,无过错方可以要求执行分期给付的另一方提供财产担保,以保护无过错方的利益。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目的在于法院通过责令有过错方对其配偶造成损害后果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受害方的精神予以抚慰,填补损害,制裁违法行为,达到保护离婚无错方配偶合法权益的目的。该制度的确立,使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一步体现了社会正义,实现了扶善抑恶,匡扶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婚姻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法学,2001年第3期 [2]杨遂全,新婚姻家庭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夏风项,论婚姻是一种契约,法学家,2003年第2期
[4]张贤钰,离婚自由与过错责任的法律调控,民商法学,2004年第1期 [5]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杨立新,论侵害配偶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法学,2008年第7期
第三篇: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本站推荐)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1.新婚姻法确立的制度,仅仅从损害赔偿的情形方面作了规定。
2.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致使婚姻关系破裂的,过错方应对无过错方的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失予以物质赔偿的法律制度。
3.在后,夫妻双方有过错的一方对无过错一方的人身和财产方面造成的损害,应当全部赔偿。
4.案例
1__1986年经人介绍与同村__相识,__年__月登记结婚。婚后__红杏出墙,与同村男青年__勾搭。__年__月__日私奔,在外同居,一起打工。__年7__生一男孩。今春,__以分居9年之久、感情却已破裂为由向__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__要求莫某赔偿3万元精神损害赔偿费。法院依据新婚姻法第46条经调解由__赔偿__1万元。
5.案例2
原告__与被告__自__年结婚以来,双方经常为生活琐事争吵。今年__月,__更是出手殴打__。__遂向__人民法院起诉离婚。庭审中,__要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就殴打行为赔偿,被告并不否认,经法院调解离婚,协议由被告赔偿原告2000元。
深圳律师:黄华(12年律师经验)
律师咨询:***
执业律所:广东蛇口律师事务所(中国首家律所)
联系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创业路海王大厦A座14层
第四篇:浅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姓 名: 学 号: 学 校: 指导老师:
目录
摘要…………………………………………………………………1页 关键词………………………………………………………………1页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1页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性质……………………………………2页
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与赔偿情形…………………4页
四、我国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8页
五、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争议问题的探讨……………………10页 参考文献……………………………………………………………16页
摘 要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第46条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规定了婚姻关系中一方当事人实施了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四种违法行为之一,并导致离婚的,则无过错方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这是我国婚姻法的一大进步,更全面地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实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关键词:离婚损害赔偿、婚姻、第三者、侵权 浅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第三者插足、包二奶现象等不断涌现,并成为婚姻家庭纠纷中的新热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2001年修正后的《婚姻法》所确定的一项新的离婚救济制度。这一规定是我国婚姻立法上的一个标志性突破,使婚姻家庭立法进一步完善,也使司法机关在裁判相关案件时有了法律依据。但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1、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含义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离婚夫妻,配偶一方由于过错行为侵害了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并且其过错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离婚时无过错的配偶一方对由此所受的损害,过错的一方配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民事法律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物质损害赔偿;狭义上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一般是指物质损害赔偿。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精神损害赔偿是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过错,造成无过错方精神上的痛苦和内心的创伤,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就其所受的精神损害赔偿要求过错方赔偿。物质损害赔偿是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过错,组成无过错方财产上的损害,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就其所受的损害要求过错方赔偿。
2、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特征
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法定性、救济性和惩罚性的特点。
(1)法定性。是指离婚损害赔偿主体是法定的。即只能是离婚当事人中的无过错方提出损害赔偿,而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则只能是离婚当事人中的过错方。可以请求的事由也是法定的,只能是《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况,而对四种情况以外的行为通常是不能请求损害赔偿的。
(2)救济性。是指通过损害赔偿,使无过错方的实际财产损失得以填补,精神伤害能够得到经济补偿和精神安慰,使无过错方被损害的利益得到救济和恢复。
(3)惩罚性。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就是希望对造成离婚的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加以追究,进行惩罚,从而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3、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作为一种救济措施,通过以财产赔偿的方式使离婚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损失得到填补,同时精神也得到安慰,其悲愤也可相对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平息。制裁离婚当事人中过错方违反《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行为,警示、预防那些意欲实施相同行为的已婚者。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性质
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侵权责任。因为离婚损害赔偿是由于过错方的过错导致婚姻破裂而离婚,侵害了无过错方与之共同生活的权利,并因此对无过错方的人身、财产以及精神上造成损害。所以无过错方有权就过错方的侵权行为要求损害赔偿。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违约责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是因离婚前的过错行为而导致离婚时发生的损害赔偿,并不是对离婚本身造成的损害赔偿。对于离婚损害赔偿,虽然直接受损害的是婚姻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但间接侵害的是婚姻关系。无过错方是以自己合法的婚姻关系受损害而要求赔偿,而不是以个人的人身损害要求赔偿。可见,对婚姻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性质的不同认识主要是源于对婚姻性质的不同认识所造成的。
所谓婚姻是指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自愿缔结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两性结合。关于对婚姻的性质主要有契约说、制度说、身份关系说、婚姻伦理说、信托关系说等五种学说。契约说认为,婚姻是由机能各异的当事人相互结合的有机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两个异性的性冲动的结合。基于婚姻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男女当事人为了结成生活共同体而自由意思的合意。契约说认为婚姻是一个契约,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有契约的意思:其次要有契约的能力:最后还要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来缔结。制度说认为婚姻是一种制度,持这种学说的人认为,婚姻是制度的结合,虽然当事人有合意,但这一合意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法律既定的目的即制度而作出的。婚姻当事人结婚以后,制度上的效力立即发生,而与婚姻当事人的意思如何毫无关系,夫妻不得变更婚姻效力,不得依解除的合意而将婚姻予以解除。在一方具有过错时,就侵害了婚姻制度的社会功能应当受到社会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身份关系说认为婚姻法律关系本质上是一种身份关系,婚姻双方在财产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附随于人身的权利义务。婚姻一旦缔结,男女当事人之间就自然且必然地形成配偶的身份关系,并因此享有这种身份所具有的权利,履行这种身份所应承担的义务。黑格儿是婚姻伦理说的创始人,该学说认为,婚姻是精神的统一、实质是伦理关系。强调婚姻的精神成面。信托关系说则认为婚姻是一种信托关系,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信托关系。
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婚姻是配偶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从而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应被视为违约责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婚姻关系以配偶权为基础,从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应属于侵权责任的范畴。基于上述内容,我个人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应视为一种侵权责任。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旨在补偿在离婚发生时无过错配偶一方在婚姻存续期间因过错方的侵害行为而造成权利上的损害。2001年《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从而确立了我国婚姻法上的侵害配偶权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离婚作为双方当事人婚姻关系解除,无过错方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
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与赔偿情形
1、构成要件(1)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实施了2001年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的四种违法行为之一。具体包括:重婚;有配偶这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如果实施的是法定违法行为之外的其他行为,例如吸毒、赌博重大、通奸、嫖娼、卖淫等行为而至使婚姻破裂导致离婚的,或者实施了前述四种特定违法行为但并未导致离婚的都不属于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范畴。
(2)有损害事实的发生
有损害事实的发生是指配偶过错方因实施了法定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婚姻破裂离婚,基于此无过错方受到的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具体包括:财产损害、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财产上的损害是指,由于过错方的行为造成无过错方的财产上的灭失或毁损。包括直接受到的损失和间接上受到的损失。在间接损失中,可期待性的利益是否应纳入财产损失中,多数学者认为对于过错方的违法行为造成夫妻共同财产的可期待利益的损失应被纳入。我也认同这种观点,而一些只是过错方的可期待利益不应被纳入,例如某一离婚当事人中的过错方可能接受的遗产,就不应纳入。因为此当事人能否接受遗产并未发生,且不一定就是该当事人接受,接受的数额也不能确定。人身损害是指,过错方的过错行为造成无过错方的身体上的伤害。例如某一因家庭暴力问题引起的离婚案件中,过错方对无错过方实施家庭暴力则是造成对无过错方身体上的伤害。精神损害是指,过错方因实施特定的违法行为致使无过错方产生悲伤、恐惧、怨恨、羞辱等精神上的痛苦而遭受的损害。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应具有因果联系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应具有因果联系是指过错方实施的重婚;与他人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引起离婚,并且造成无过错方物质或非物质损害的直接原因。如果这个关系不成立,则过错方就无须承担赔偿责任。
(4)实施违法行为一方必须在主观上存在过错实施违法行为一方必须在主观上存在过错是指过错方实施特定的违法行为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违法行为必然或可能损害配偶的合法权益,并且导致婚姻破裂,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错是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最重要的构成要件。在侵权法归则原则体系中,过错责任是一般的普遍的原则。所谓过错并非是离婚行为本身,而是导致离婚的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不仅意味着行为人的行为违反了法律和道德,并造成对他人的损害,而且还体现了法律和道德对行为人的否定性评价。【1】
(5)有离婚事实的发生
有离婚事实的发生是指违法行为导致婚姻关系破裂,造成离婚的后果。如果不具备该要件,即使有《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四中违法行为的发生,但没有离婚则不存在离婚损害赔偿。只有离婚的发生,无过错方才能行使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离婚是一方法定违法行为的后果,而离婚损害赔偿则是无过错放针对过错方的法定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无过错方财产、人身、精神上的损害提起的赔偿。
2、赔偿情形(1)重婚行为
重婚分为法律意义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法律上的重婚是指,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事实上的婚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事实婚姻是指男女双方在主观上具有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狭义上的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新《婚姻法》将其列入损害赔偿的事由,要求过错方因此而承担赔偿责任。法律上的重婚是当事人采取欺骗的手段或方法取得婚姻登记机关的登记,法律予以认可。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一夫一妻制度。《刑法》第258条明确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是否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是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与重婚的区别。然而在这种情形中,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到底是指多长时间一起生活才能算是同居,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有学者认为最高司法机关应在审判时间中积累经验作出相关的司法解释,便于法官进行裁量。但我认为这样不妥,如果法律针对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共同生活的时间作出具体的规定那样就可能给实施违法行为的过错方一个漏洞了钻。假如法律规定以一个月为期限,如果已婚配偶一方与婚外异性共同生活一个月则视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那过错只跟婚外异性同居20天、25天….不到一个月,但这种行为却足以导致婚姻当事人双方感情破裂而离婚,就因为时间不够而达不到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标准,试问这样怎么能够体现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保护无过错方的利益呢。
(3)实施家庭暴力
实施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家庭暴力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存在。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很多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不好管也管不好,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甚至有人认为丈夫打老婆、家长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在家庭暴力妇女通常是主要的受害者,然而事实家庭暴力很多时候发生在家庭内部,比较隐蔽,不易被发觉。在中国,受: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家庭暴力通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及时解决,久而久之,极易导致婚姻关系破裂。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则构成虐待。
(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虐待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经常故意地折磨、摧残家庭成员,使其在肉体或精神上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遗弃是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抚养、扶养的另一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对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第260条明确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61条明确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制。
四、我国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
2001年4 月28日公布施行的修正后的《婚姻法》正式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1)重婚;(2)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3)实施家庭暴力;(4)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明确表明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解释》的有关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承担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对于当事人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出的损害赔偿,不予支持。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依据该条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基于该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必须在离婚时同时提出。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符合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诉讼案件,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也不基于该条规定提起损害赔偿请求的,可在离婚后一年内就此单独提起诉讼。第三十条第三款规定: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离婚案件,一审时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在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后,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经明确表示放弃该项请求,或者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
五、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争议问题的探讨
1、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1)权利主体范围的探讨
根据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只有无过错配偶才享有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但是无过错具体指什么,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多数学者认为,这里的无过错应指,该方配偶没有实施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四种违法行为。但存在争议的问题是,因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而导致离婚的诉讼案件中,家庭成员都可能成为受害方,那是否也应该赋予受害的家庭成员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首先新《婚姻法》明确规定只有合法婚姻关系当事人才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因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离婚配偶过错方因违反法定违法行为而给无过错方造成物质和非物质上损害的一种赔偿,只是针对婚姻当事人而言。而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的行为虽然可以是针对家庭成员任何一个进行,但若家庭成员遭受上述侵害时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另行起诉,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完全可以按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
(2)责任主体范围的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二十九条规定:承担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的配偶一方。即只能是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而是否将:第三者:纳入责任主体的范围一直是长期讨论和争执的焦点。所谓第三者介入家庭是指,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其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从而故意导致他人夫妻感情破裂,并希望与之成为合法配偶的行为。有学者认为,第三者是这一侵权行为的共同加害人,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有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2】但我认为,第三者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各异、多种多样的,有故意介入破坏别人的婚姻,也有夫妻感情早已破裂,难以缝合,夫妻名义名存实亡,但当事人另一方又不同意离婚的,还有第三者根本不知情的,配偶一方欺骗其已结婚的事实而与之共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第三者也是受害一方。在不同的情形下应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明知对方有配偶而故意介入别人婚姻的第三者,或者是应当知道但故意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还有在刚开始时不知道,但后来知道后仍旧与之在一起的第三者应纳入责任主体的范畴。但属于不知情的则不应纳入。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到底要不要求将应承担赔偿责任的第三者纳入赔偿范围决定权应归无过错方。因为在离婚损害赔偿中,受侵害的是无过错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第三者不断涌现,破坏了别人的婚姻,给配偶另一方以及家庭成员带来莫大的伤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只有安定了小家庭才能稳定大家庭。因此,社会舆论监督、道德谴责、批评教育显然不足以对第三者进行制裁,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惩罚,让那些轻视、践踏婚姻的一方付出代价让受害方得到一定补偿,并试图通过此种制度增强婚姻的稳固性。
2、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情形
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的四种违法行为是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但在现实生活中,仅仅这四种行为很难涵盖一方因过错行为严重伤害另一方导致婚姻破裂离婚的情形。如一方经常实施赌博重大、长期与别人通奸、吸毒、卖淫、嫖娼等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也会严重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造成另一方物质和精神上的严重伤害,从而导致离婚。有学者认为,通奸、卖淫、嫖娼等行为通常是秘密进行的,通奸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不宜由法律来规范;而卖淫、嫖娼行为主要是危害社会公共秩序,我国刑法和有关行政处罚条例对其已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赌博重大、【3】而我认为,长期与别人通奸、吸毒、卖淫、嫖娼等这些行为足够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而这些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成为许多家庭破裂的导火线。况且,离婚的法定事由还包括吸毒恶习屡教不改、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因感情不合分居满两年、嫖娼、赌博等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试想,如果一对夫妻,丈夫偶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养育的孩子是妻子与别人生的,而自己也已年迈不可能再从新生育,他受到的是何等的伤害。如果这样导致离婚,丈夫不能请求损害赔偿,又怎么能体现保护无过错方的利益呢。可见,增加损害赔偿的情形实在是已迫不及待。
3、关于过错放和无过错方提法的争议
新《婚姻法》规定只有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有学者认为应废弃过错方和无过错方的提法,认为任何一个破裂的婚姻夫妻双方都没有绝对的过错和无过错可言,只有过错的多与少之说。应删除对离婚损害赔偿权利主体的无过错要求,将其改为受害方,因为无过错的要求既会产生歧义,又难以把握,而在离婚中财产受到损害,精神受到伤害却是十分明显且易于把握的。【4】在离婚诉讼中往往双方当事人都会有一定的过错,只不过过错的轻重程度存在差异,夫妻之间没有绝对的无过错方,一方实施的重大过错违法行为也可能就是另一方有意、无意之间引起的,也有可能一方事实了法定的违法行为,而另一方也实施了能够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但只是不在特定的违法行为之列,因此不应用过错来衡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十一条规定: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者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显而易见,次出所指的过错方和无过错方是针对《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的四种行为中因实施任何一种行为而导致婚姻破裂 离婚,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过错与无过错。因实施了四种特定违法行为之一导致离婚的是过错方,另一方为无过错方。其实明确的过错方和无过错方更便与公众鲜明的价值判断,更切实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举证责任问题的探讨
无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能否实现,依赖于无过错方能否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过错方存在特定的违法行为。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无过错方负有证明对方有错过的举证责任。然而在实践中,离婚损害赔偿的举证往往是较为困难和复杂的。多数情况下,过错方 在实施这些过错行为时采用的都是一些比较隐蔽的手段,很难取证。无过错方通常只能以跟踪、偷拍等方式获取线索,但往往又会因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等原因难以被认定和采纳。就拿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来说吧,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形当事人只能自己调查证据。过错方与他人同居很少会采取公开的方式,更多的时候是采用秘密手段,无过错方有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会很难发现,于是只能通过跟踪、偷拍、捉奸等方法查找线索来取得证据,但最后很可能因为取得证据的合法性的原因而不被法庭认定和采纳。多数学者认为,应降低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或者是由无过错方提供线索,人民法院主动取证。还有学者认为可以考虑规定派出所、居委会、村委会、物业管理部门等应有义务向法定机关出具共同居住事实的证明。现实生活中无过错方常处于弱势地位,【5】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其自身的能力或经济条件都不如对方,很难取得确凿的证据来指证对方。适当的降低无过错方的举证责任,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过错推定原则,这样比较充分地发挥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无过错方的保护作用,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5、诉讼时效问题的探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
(一)第三十条明确规定,无过错方只能在离婚诉讼同时或离婚一年内另行起诉。但我认为若离婚时无过错方根本不知道这项权利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和文化不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随着离婚案件的逐年上涨,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在离婚后或作为被告在离婚后一年才知道有这项权利,有或许,这时候才有足够的证据能够提起损害赔偿,但却因为过了时效而不能行使。假如,一队夫妻,一方因遭受另一方的家庭暴力而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无过错方作为原告在离婚后或者是作为被告在离婚一年后才发现自己因家庭暴力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如果不允许其提出赔偿请求显然有失公平。因此,过错方知 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在离婚时或离婚后一年内提出;如果无过错方在离婚时不知道权利被侵害可以在离婚后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时起一年内提出。
另外对于离婚损害赔偿是适用于诉讼离婚还是登记离婚存在争议,《婚姻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在离婚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后,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但当事人在协议离婚时已明确表示放弃该项请求,或者在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一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很明显,离婚损害赔偿既可用于诉讼离婚也可用于登记离婚。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中国作为一项新的婚姻法律制度,将为保障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婚姻法律制度的有利结合能使我国婚姻家庭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带来我我国婚姻法律体系的新进程。我深信,随着司法实践的增多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我国的离婚损害制度将会更加完善。注释:
[1]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8-75页 [2]杨立新,论侵害配偶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15页
[3]陈苇,离婚损害赔偿法律适用若干问题探讨,法商研究,2002年第二期 [4]于东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5] 何志,婚姻法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552页
参考文献:
【1】 夏吟兰,蒋月,薛宁兰,《婚姻家庭关系新规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 【2】 深雪红,《婚姻案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
【3】 于东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 【4】 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陈爱萍,姬新江,《婚姻家庭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 【6】 何志,《婚姻法判解研究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7】 曹诗权,孟令志,麻昌华,《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五篇:浅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范文]
浅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提纲: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特征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
五、离婚损害赔偿的其他法律问题
六、总结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最近这十几年,我国的婚姻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改变,离婚案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其中的一个最为突出和较关注的问题就是我国《婚姻法》确立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四种违法行为而导致的离婚案件,这类案件的受害者是由于过错一方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导致婚姻破裂而提出离婚,造成了自己身心受到严重的损害而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救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措施,同时还规定了制裁在离婚时有过错方实施的违法行为所应受到法律的追究和惩罚。使司法机关对相对案件进行裁判提供了一定的法律证据。
一、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又称离婚救济制度。是指离婚的夫
妻双方,由于配偶一方的过错行为使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并且其过错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而离婚时无过错的配偶一方对由此所受的损害,要求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民事法律制度。其中,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上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而狭义上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仅仅是指物质损害赔偿。物质损害赔偿:是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过错,造成了无过错财产上的损害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在此,无过错方有权就其所受到的损害要求过错方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是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过错,给无过错的一方在精神上造成的痛苦和内心上的创伤,导致了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无过错就有权就其所受的精神损害要求过错方赔偿的一种民事权利。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特征
(1)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法定性。所谓法定性是指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是法定的,只能是离婚当事人中无过错方提出的损害赔偿,可以请求的事由也是法定的,只能是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列举的四种情况提出,这四种情况是:①重婚②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③实施家庭暴力④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根据以上这四种情况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而如果是这四种情形以外的行为,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能提起损害赔偿的。因此,离婚
损害赔偿制度具有法定性。
(2)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救济性。所谓救济性是指无过错方通过损害赔偿,使其所受的实际财产损失得以填补,精神方面的伤害能够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从而使无过错方被损害的利益得到救济和恢复,主要的救济措施包括:劝阻、调解、制止、处罚等。
(3)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具有惩罚性。所谓惩罚性是指对造成离婚的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加以追究,并对这一违法行为进行惩罚,从而体现法律的公正性。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
在我国所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基础是侵权行为,随着《解释》的出台,规定了:“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对于当事人是基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不予支持,从而在婚姻关系存续间当事人不起诉离婚而单独提起赔偿请求是得不到人民法院的受理的,所以,只有过错方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导致离婚的情况下,才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如果没有出现离婚这个最终结果,即使是违法行为已经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也是不能请求损害赔偿的。”因此,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必须是离婚时违法行为人的过错造成的,才能提出赔偿的请求,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许多外国民法典都有规定,如法国民法典第226条规定:“如离婚的过错全在夫或妻一方,则该方得被判赔偿损害,以补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日本民法典第151条规定:“因离婚而导致无责配偶一方的生活有重大损害时,法官可允许其向他方要求一定的抚慰金。”从上述两个国家的民法典对其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可以看出: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就是这一制度都是建立在婚姻契约原则上的。因此,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实质是侵权损害赔偿。
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
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有违法行为,有损害事实的发生,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方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是在主观上存在过错,离婚五项要件构成,这是其中,离婚是一项特殊的要件。
(1)违法行为:是指实施了2001年4月28日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四种违法行为的任何一种,而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等其他情形,并不能产生离婚损害赔偿,这就使得我国在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上过于狭窄,但是,如果因赌博、吸毒等恶习造成夫妻感情破裂引起离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具体情况,在调解或判决离婚的同时,对无过错方给予损害赔偿。
(2)有损害事实发生:是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过错导致违法行为的出现而婚姻破裂,达到离婚的情形,在这一情况
下,无过错方受到的财产上的损害和非财产上的损害。财产上的损害和人身方面的损害以及精神方面的损害三种情形,对于其他的如:吸毒、赌博等引起的损害并不是离婚损害赔偿上的“损害”。所谓财产上的损害是指由于过错方的行为造成无过错方的财产上的灭失或毁损;人身方面的损害是指由于过错方的行为造成无过错方的身体上的伤害;精神方面的损害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规定实施,其赔偿数额的确定,需由侵权人过错程度、侵权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经济能力和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多重因素予以确定。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过错方实施的2001年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行为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而引起的离婚,并且造成了无过错方物质损害和非物质损害的直接原因,如果这个关系不成立,那么,过错方就不必承担赔偿的责任。
(4)一方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在主观上存在过错有在主观上的故意,指过错方明知道自己所实施的违法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损害配偶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破裂,却还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过错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中最重要的一个要件,必须是实施了《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才认为当事人有过错,因此,行
为人实施的过错即违背了法律和道德对行为人的否定性评价,同时也违背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造成了他人饿损害。
(5)离婚,这一要件是要求离婚的客体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婚姻,如果没有离婚这一要件,也就不存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因此,我认为:离婚只是构成离婚损害赔偿的程序意义上的要件,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要件。
五、离婚损害赔偿的其他法律问题(1)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
根据《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赔偿责任主体是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的配偶一方提出的,而不是配偶以外的第三人作为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并且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在夫妻关系之间都会产生侵权事件,也会发生损害赔偿问题。因此,应该把婚姻关系中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规定为配偶,家庭成员等,因为在离婚损害赔偿中,不同的损害形态侵害的是不同的主体,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在重婚和同居中,侵权一方是重婚的配偶和第三者,所以,在重婚和同居中,诉讼的主体就是婚姻法家庭关系中的配偶双方,有过错的第三者就成为了共同侵权者参加诉讼。在家庭暴力中,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中,受害的家庭成员有权请求离婚损害赔偿,提出的主体可以是配偶一方,也可以是其他家庭成员。
(2)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离婚损害赔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协议离婚,一种是诉讼离婚,因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两者之间都有相同的法律效力,采用协议离婚的,当事人双方有权就给予损害赔偿方面的问题进行协议约定,约定不成时,可以提起诉讼离婚,因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就是法律规定的对弱者和无过错方的扶助保护,在无过错方协议离婚时,可能对享有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不是很了解,在此无过错方只有通过诉讼,法院就该问题应该允许其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出损害赔偿,从而维护无过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的若干解释》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无过错一方有权就其所受到的损害要求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在婚姻法关系中,法律保护离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需要,而且《婚姻法》还规定了侵害配偶权的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无过错的一方就可以有效地运用民事制裁手段制裁重婚,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并且在经济上予以制裁,对受害一方给予一定的补偿,以保障婚姻家庭中的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保护合法婚姻和保障无过错的配偶的合法权益。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也赋予了在离婚案件中无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婚姻家庭法的的立法体系,使司法机关对相关案件进行裁判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备,也促使着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更加完善,离婚损
害赔偿制度也将会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巫昌祯主编《婚姻法学》2002版,第252-256页; [2]翟树山著《婚姻法赔偿论》2002版;
[3]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8-75页;
[4]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