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诗歌中镜意向之联想

时间:2019-05-14 22: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废名诗歌中镜意向之联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废名诗歌中镜意向之联想》。

第一篇:废名诗歌中镜意向之联想

废名诗歌中“镜”意向之联想

废名的镜子总是明净的。又常常和夜、海、女子相连,生出幽暗、危机四伏、脆弱之感。镜,常让人联想到虚幻缥缈,不真实,脆弱,残破,但是废名的镜子常常是不可破的,它包含另一个世界,可以让人偷生,殊不知也是困人一生。

1.封存的美

“我看见姑娘的胭脂 /我打开了一个箱子 /世上没有钥匙 /镜子藏一个女子” 积满灰尘的胭脂盒,若干年前,纤纤素手曾拂过雕龙刻凤的实木盖,甚至梨花泪洒妆盒。有一个女子,略施粉黛盈盈而立的姿态像风般纤弱又缠绵。没人看见她怎么离开的,就像是忽然间被风吹走了。她留下了她的胭脂盒,那镜子一夜苍老,就像是凉薄的灵魂被封进了镜子里。

世上没有钥匙,也就没有出路,更不能逃脱。

镜中女子许是境外人的像,更通灵一点地想,也许是前一个人的样貌存在了镜中。镜是封存美的枷锁。

2.困于时间毫末

“时间如明镜,微笑死生。”

从远古祖先开始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开始,他们意识到时间的概念。一炷香,一盏茶,一刻钟,时间被分割成毫末。人们以为自己掌握了时间,实则是完完全全被淹没在时间的毫末中。没有任何人可以逃离时间,所有人以及所有以人的眼光来看待的东西都被困在时间的枷锁里,破除不得,更残忍的是,他们甚至意识不到这种丧失。譬如明镜,貌似是一个视人视己的工具,却不料已将眼和心都束缚住了。没有人能逃离时间的镜框。

4.如果黑暗有尽头 “海是夜的镜子。”

夜,暗流汹涌的海,一波波浪呼啸袭来,卷起沙尘抛向海中,洗净又吞噬,夜是吞噬的,海亦吞噬。黑色的海面倒映着夜色的寂寥与深邃。没有边际的海,没有边际的夜,光明到来前,得有无数生灵消失在黑暗中,就像有无数生命消失在暗潮涌动的海中。海将夜的罪恶反射出来,也收容进去。如果黑暗有尽头,寻镜中桃源。

3.本来无一物

“自从梦中我拾得一面好明镜 /我微笑我不能将此镜赠彼女 /常常一个人在这里头见伊的明净 ”

在虚无缥缈的梦境中,拾得一面镜子,它是好的,是明的,是令“我”欣喜的。“我”在镜子的这一面微笑,仿佛看见梦中人言笑款款,百媚嫣然。“我”不能在现实里遇见她赠予她爱意的信物,只好日日对镜望,求得幻影,看得她明镜里的明净,聊慰“我”幻然中的焕然。梦中本无实,明镜亦非在,本来无一物,何以赠女来。

6.天机不能道

“病中我起来点灯,仿佛起来挂镜子,像挂画似的。”

病中“我”拖着孱弱的身躯点灯,明明灭灭的烛火,幽暗的角落,“我”用一双眼睛扫过每一个细节,灯给了“我”一面镜子,“我”就像对着镜像、对着画作在研啄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还是充满了讽刺和冷笑呢?无从得知。

“如今我是在一个镜里偷生,我不能道其所以然,自惜其情,自喜其明净。”

在镜里偷生,生出一种困兽被驱逐之意。倘若现世安稳,又何须在镜中偷生?但是偏偏后又言,“自惜其情,自喜其明净”,想来是颇有几分乐意和欣喜的,镜中大千世界,妙不可言,“我”不能“道其所以然”,我的魂灵在镜像中升升落落也不愿出去。他人言,镜中幻境使人失心智,可是,现实未尝不是一个困网,镜中世界反倒成为了“我”灵魂的避难所。

第二篇:废名《理发店》 诗歌赏析

理发店

---废名 理发匠的胰子沫,同宇宙不相干,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匠人手下的剃刀,想起人类的理解,划得许多痕迹。墙上下等的无线电开了,是灵魂之吐沫。

《理发店》赏析:

放弃言语而依赖于顿悟,不但是这首诗的诗学内容,也是废名贯穿所有的诗的诗学观念。用他自己的话,叫做“是整个的不是零星的,不写而还是诗的”。

诗人没有以逻辑来构筑诗篇、阐明诗意和触发感情,而是以大幅度的意象跳跃,无关联的词语,运用意识流的写法,庄禅哲学的顿悟来表现人际之间的隔膜,和“相忘于江湖”之禅理。何解?相忘!

题目直接阐明了诗人感情和哲理贯穿始终并产生诗情的发生地——理发店。第一句,诗人便提及理发店的人物和物品,顺承而下——“理发匠”和“胰子沫”,然后说道,“同宇宙不相干”。的确,“胰子沫”和“宇宙”想要建立起直接联系是不太可能的,又似乎带着一点诙谐或者突兀之感,但紧接着一句“又好似鱼相忘于江湖”就让人渐渐知晓,此“沫”非彼“沫”,正和“相濡以沫”遥相呼应,迎合了庄子的那种“相忘于江湖”的大意境,然后相互融洽,令人从狭小的理发店看到了人生百媚,立刻鲜艳明朗,感觉人生的坦荡从容,逼人觉悟。于此,从“胰子沫”到“相濡以沫”至“相忘于江湖”,恰如其分的跳跃,表现出诗人的“反即兴”特点,感情内敛,表现扭曲而扩张,却是淡泊明净而又达观,疏朗简洁而又隆重的意境,从而现出庄禅。

然后诗人开始注意另一个事物“剃刀”,同样是理发店的寻常物。它的过程是这样的,剃刀伴着胰子沫的润滑,在脸上有规律的划动着,带着许多痕迹,可是诗人却用一句“想起人类的理解”让人一时无措,而这正是诗人的高超之处。一方面,运用穿插叙述的方式,打破传统结构,产生新意,虽一时感觉不对,转念一想却又非它不可,仅此而已;另一方面剃刀的拟人化思维正是作者所要借以表达的思想,说明人类理解时的那种深深浅浅,一笔一划式的象征方式来拓展整个诗篇的精神维度,并且真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后被作者瞄准的就是“无线电”了,在作者怀着某种心情在剃胡须的时候,下等的无线电突然开启,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一个词——“下等”,也许当时确实无线电水平不高,杂音很多,可是作者用到“下等”这个词,就不管当时是不是真的是算作“下等”的无线电,足以表现诗人的那种鄙夷之情,何以鄙夷?后面诗人就说了,是灵魂之吐沫,对啊,这不就是与灵魂的“相濡以沫”吗?因为作者深深地感觉到了人情冷暖,隔膜与疏离,牵扯却陌生之感,一时之间产生了厌恶鄙夷,可是这种厌恶仅作停留,因为作者需要的是“相忘于江湖”的博大胸怀和坦荡从容的气魄胸襟。置身江湖,漂泊冷淡,看似相濡以沫的人生,不如相忘,不如相忘。

其实,废名把艺术作为无意识活动,以观念情绪为诗,意味特质与语言的简洁明快,思维的奇僻顿悟、文体的涣散无序结合,已于此诗中悄然显现,而能在理发店中体味“相忘于江湖”的快意人生,且于其中产生美于涩的交织,时而淡雅简约,倏忽光明无限的,也只有废名了。

第三篇:诗歌中常见意向

诗歌中常见意向

折柳--送别,离情 梅花--坚贞,高尚 杨柳——(代表)惜别 菊花——傲视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古迹——怀旧 下面是我找的,你看看不知道有没有用.1、落花: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有表现忠诚的。“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第四篇:儒家诗歌中的教育意向

唐诗中的教育意义

10140316 地理科学学院 邹苏宁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我将对唐诗中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

一、寄情于景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高望远诗把登鹳雀楼所见描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不少人作为了座右铭。千古流传。登鹳雀楼,先看到的是满目萧索、时不我待,再欲要更上一层,试图找到另外不同的答案。若前后两句颠倒,更上一层楼见到的却是一片悲凉之景,完全失去了诗作中表达出的乐观、积极探索的意境。王之涣是欲要穷尽目力,试图挽回,最后给出「更上一层楼」五字,是否更上一层?而更上一层之后,又会是如何景象?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表达了杜甫乍见泰山时的激动喜悦和惊叹揣摩之情。他长久望泰山的出神,内心豪情汹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最后两句写出了杜甫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可以看出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他自信终能有所成就,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初入官场做的。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幢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冬日归旧山李白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李白在开元九年春投刺不中,即游成、渝等地,同年与逸人东岩子在“岷山之阳”隐居,潜心读书。开元十二年冬回到匡山,这才写下了《冬日归旧山》。短暂停留后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李白对旧山的喜爱。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李白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篇中虽然描写的是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实际上表达了一种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正是诗人整装待发前的坚定誓言。

二、从军报国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著名的边塞诗前三句毫不避讳地描写了战争环境的恶劣,后一句则体现了战士的决心。战士的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难看出他们那种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阔大襟怀,充满的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阳刚之气。它反映了在这样的一个开明盛世无数戍边将士奋勇拼搏、悲壮激昂的卫国豪情和复杂逼真的精神风貌。在那个封建时期,献身边睡、以身许国,成为那一个时代积极振奋的英雄的乐章。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以唐初的一场战事为背景写起,表现了自己渴望从军边塞、渴望投身到如火如茶之战事的全过程。全诗表现了将士晓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壮志豪情。诗中出征场景和激烈争斗的景象,又描摹了志士击揖中流的斗志和气魄,给人力量,动人心魄。诗人从读书人的角度写出他对弃笔从戎的渴望和投身国难的抱负,也贯穿着文人忧国忧民的主线。对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渴望,是入世文人的一种情怀。

三、托物言志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首诗歌是杜甫前期的作品。写这首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景象。杜甫正直青春年少,富于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诗由画鹰联系到真鹰,表达了他的理想。他希望自己能像真鹰一样去战斗,除掉那些误国庸人。在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激情,他的凌云壮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始闻秋风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溜枕前觉,一夜颜妆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开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行路难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章孝标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赠言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赠韦侍御黄裳其二李白 见君乘骢马,知上太山道。此地果摧轮,全身以为宝。我如丰年玉,弃置秋田草。但勖冰壶心,无为叹衰老。

送李判官赴东江王维

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树色分扬子,潮声满富春。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岭南江行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第五篇:月亮在诗歌中的意向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本文试解读高中《语文》课本中唐诗宋词的“月亮”意象,以观照月光世界里诗人的心灵律动。

松间明月:王摩诘令明月蒙上淡淡禅意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皓月当空,清冽的月光轻柔洒落于松林的幽径;泉水淙淙,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过山溪的卧石。月、松、泉、石四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妙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体意象——因月之“明”,方可见泉之“清”。这是多么幽深明净的超脱境界:又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隐居所在!王维笃信佛教,中年以后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诗中有画”之境带有淡淡的禅意,映照出诗人恬静闲适的心境。“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松风吹解带,山月照禅林”《酬张少府》,结合王维的这些诗句看,“明月”、“清泉”暗含空洁灵动之意,成了诗人追寻隐逸生活和佛学境界的物化形式。

鉴湖皎月:李太白引皎月作为人生知己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诗人在月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合为一体。

秦淮旧月:刘梦得请旧月见证悲凉历史

《石头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瑛《诗法易简录》 : “六朝建都之地,山水依然,惟有旧时之月,还来相照而已,伤前朝所以垂后鉴也。”寂静的群山,冰凉的潮水,荒废的空城,诗人描摹的是“故国” “寂寞”的现实,返视的却是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六朝国祚短促,骤兴骤亡,刘禹锚请出月亮见证了这一段悲凉的历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旧时月”实亦“今时月”。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石头城》无一句写到六朝繁华的过去,但读者无一例外会从拍击“空城”的潮声中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巨变。诗人巧妙地以“旧时月”作为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成功地组接了历史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的是诗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江心秋月:白乐天邀秋月聆听人间仙乐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行》中以环境描写烘托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艺的名句。急管繁弦戛然而止,听众心折无声,江月分外澄澈。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巨大空间。一方面,连江心秋月也在聆听琵琶女的“仙乐”,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确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另一方面,琵琶声“似诉平生不得志”,读者已从中领略到琵琶女那种凄楚之情漂泊之意,而敏感的诗人,也从对久已不闻的“京都声”的陶醉中复归现实,触发出一种迁谪沦落的感伤之情。秋江月冷,月照离人,“别时茫茫江浸月”,江心秋月为“天涯沦落人”的情感交融提供了最适宜的时空背景。

沧海皓月:李义山托皓月感伤凄凉身世

《锦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明月高悬,蚌得月光,光莹明澈,这是一个美丽的传闻。月是天际明珠,珠是水中明月,一轮皓月笼罩于沧海之上,颗颗明珠闪烁于烟波之中,这是何等美妙的境界!这是诗句的表层意蕴。其深层意蕴则具有多解性。“如果将这些作品看作李商隐以爱情感受为主要依据,融合全部人生经验,而以感伤身世为基本主题的抒情诗,或许与事实相去不远。”(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册,第386页)这里,不妨将《锦瑟》视为感伤身世之作。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此篇乃自伤之辞„„‘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汪师韩《诗学纂闻》:“‘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诗人将伤悼身世的“遗珠”“不遇”之叹,寄寓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种朦胧缥缈的境界之中,给读者带来的审美趣味是无限的。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

清人陈廷焯评《虞美人》词: “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韶集》卷一)据宋代王锤《默记》卷上:“后主在蝎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月亮情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秋月”像一面镜子,观照过词人纵情逸乐的欢颜,也映照出词人阶下罪囚的愁容。“正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望江南》),“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后庭花》),这里描写的故国之“月”,亦即今时“不堪回首”之月。“秋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过去令作者心旌摇荡神采飞扬的月光,而今变得冷艳刺目惨不忍睹,其中包含着多少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故国”明月,寄寓着词人李煜的生命体验。

柳岸残月:柳耆卿借残月渲染离别情怀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孤客,黯然独守于天际残月之下。柳永在舒缓而又哀恻的言辞中,传递出一种抑郁伤感的情调。昨晚别离,还在“都门帐饮”,还在“执手相看”,今朝酒醒,“晓风”驱散了精神的麻木,惟有清凉的一钩“残月”斜挂天际,陪伴着孤独的词人。烟水迷离的凄美中,透出的是百般的思念和百般的无奈。此句向被称作“千古俊句”。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意象的复合写离愁别绪,词家无出其右者。“杨柳”是寄寓离别特定内涵的意象,习习晓风、熹微残月,映衬出漂泊无依的行客绵绵不尽的愁思。宦游的士子、迁谪的官员、羁旅的商人,去国思乡,愁肠百结,都可能遭际此句设置的生活情境,引发恋家思乡的情感。从此句中,可以观照由“月亮”这一意象引发的怀人思乡这种共鸣效应。

赤壁江月:苏东坡酹江月感悟人生哲理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赤壁祭奠江月,既有伤悼“千古风流人物”的吊古之情,更有感喟“早生华发”一事无成的个人忧伤。贬官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不幸,“酹江月”的确反映出一种“人生如梦”的空漠情绪。

但是,苏轼的过人之处正在于实现了精神的自我完善。在这一点上,苏轼笔下的月又充满了探索思辨的哲理意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词》)的旷达情怀,令苏子在一贬再贬的苦难人生中不断实行着精神的自我调节。与《赤壁词》作于同一时期的《赤壁赋》,“以江风山月作骨”,反复出现“月亮”意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清风明月,主客“共适”,高贵卑贱,莫能变其规律,贩夫走卒,共享人生之趣,正是在“一霎那间留下了永恒”。大江滚滚东流,一去不返,是为变,然滔滔江水,流之不尽,是为不变;月亮月半盈满,月初空损,是为变,然风月无边,你我共适,是为不变。人生百年,何其短促,是为变,然千万年来,人类繁衍,绵绵不绝,物我同一,化作永恒,是为不变。人从自然而生,复归自然而灭,自然生生不息,人即生死同一。苏子涉月诗文表现的留恋人生热爱生命的生活态度,正是得之于无边风月的深刻启示。自此而后,咏月诗又增加了其哲理内蕴。

西楼满月:李易安向满月倾诉闺阁忧怨

这是一个月满西楼的静寂之夜。“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夜不成眠的女词人李清照伫立西楼,推窗望月,想像着大雁飞回时,丈夫赵明诚或许会托雁传书,带来平安的信息。在《一剪梅》中,这一情境以一个倒装句推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想像夫君的“锦书”,实写自己的思念。其时,李清照结婚未久,赵明诚负笈远游,夫妇天各一方,“花自飘零水自流”,所以才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叹。词人的闺阁之思也是人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月亏还盈,花好月圆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月满”而人不“圆”.反衬出词人内心的一种忧怨。清澈的月光、飘浮的云影、轻飞的大雁,组合成一种朦胧的境界。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生体验感知月象,情感显得特别的细腻和婉约。

淮扬冷月:姜白石以冷月烘托劫后荒凉

《扬州慢》: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扬州,何其繁华阜盛。而今,维扬名桥静卧水上,但已不见了昔日的欢声笑语玉人笙歌。只有一轮“冷月”悄无声息投影清波随波荡漾。这是“胡马窥江去后”出现的残破景象。月,本无所谓冷热。月之“冷”是客观物象作用于词人心灵的感觉,似乎月也懂得人间的苦难。残桥、冷月、清音、凄情,构成了一种清远空灵的境界,词人以灵动之笔写出了扬州城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她的空明、澄澈、高洁的品性,她的暗示、隐喻、象征等效用,令无数诗人倾倒。于是,月亮意象无处不在地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就作品的血脉和灵魂。

在人类的文学宝库中,中国的古典文学是其中的瑰宝,而中国的古诗,中国的唐诗宋词,是这瑰宝中的钻石。我们今天来欣赏古人吟月的诗篇,这些诗篇,只是中国古诗中的沧海一粟。

中国古诗中写到月亮的,不计其数。古代的诗人为什么喜欢吟月?我想,是因为月亮的美丽和神奇。在人类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天象中,月亮是最美妙的,月亮挂在夜空中,阴晴圆缺,亘古如一,神秘而亲近。古人不明白月亮出没变化的科学道理,便编出很多神奇的故事,生发出很多诗意的联想。月亮出现在中国人的诗中,绝不是单纯写景,有人望月思乡,有人咏月抒情,有人借月讽喻,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际遇,诗人笔下的月光便有不同的涵义。在《诗经》中,便已出现写月亮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自然的月亮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

写景的咏月诗篇非常多,我只能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大家共赏。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其中有很多吟咏月光的名句,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这些诗,尽管只有一两句写到月亮,但我们诵读,却能感觉到通篇皆是皎洁明朗的月光。譬如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宁静优美。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的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唐代诗人李朴的七律《中秋》,也是写月夜美景的佳作。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李朴的《中秋》,把中秋之夜的月色写得有声有色,犹如阔大壮观的画卷。我们可以欣赏这首诗的前面四句。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像一面宝镜般升起来。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惊叹美妙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此时,整个宇宙的主角就是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满月,把无边的天地照耀得一片通明。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人文的月迹

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结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后面四句,描绘皓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白还有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的五言诗,写于他在京师失意时,是以月寄情泄愤,诗中的隐喻,现代人读不出来。这首诗的前面那几句,非常形象地描绘对月亮的想象,也写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双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这首诗,和《把酒问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用一个个提问,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

飞天登月,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去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升空绕月飞行,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在中国的古代,不少诗人曾经梦想自己变成飞鸟,梦想能腾云驾雾,乘风飞入太空。飞上天后干什么?当然要看看天堂的景象,要看看月亮上的风光。而这样的风景,全凭诗人的想象。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的奇景: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是中唐的诗坛奇才,被称为“诗鬼”,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的诗歌却是唐诗中一座巍峨峻拔的奇峰。他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就如李商隐所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出不朽的诗篇。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老兔寒蟾”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惨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丁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对天堂的描绘,也就到此为止。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

情感的月光

“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

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有一个外国评论家,在读了中国古人那些咏月诗之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月亮悬挂在中国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孤寂的观众,一切都在她的注视下,她所观察到的一切隐秘、激情、悲伤和欢乐,都被转化成美妙的比喻和文字,她无声地连接起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这样的评论,也在我的心里引起了共鸣。

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二十个字影响更大了。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佳句。

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间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个至亲好友。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全诗率性纯真,虽然浪漫奇特,却毫无做作。对此,编《唐诗别裁》的沈德潜这样评价:“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在李白写《月下独酌》之后,曾有很多后人也在诗中邀月,但想要超过李白,似乎没有可能了。

前年秋天,在台北和一批台湾作家共度中秋之夜。从高楼餐厅的窗户可以俯瞰台北夜景,电光曳动,灯火璀璨。但是,大家的目光只是注视着天上的那一轮满月。月华如水,满世界流动着宁静和安详,中秋的明月,照耀着全世界的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此时,心魂都会在月光中飘飞回故乡,和亲人团圆。坐在我身边的是一位台湾女诗人,我问她,此刻,如果要你选一首诗表达心情,你选什么诗。她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也被在座的所有人赞同。

古人诗中吟咏中秋的篇章,不计其数。流传最广的,也许应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之夜把酒问月,怀念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也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把酒问月,是受了李白的影响,但苏东坡这首词完全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脱化出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这首词仿佛是诗人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诗中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感动并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

如果说,中国古代诗人中有谁在吟月的题材上可以和李白相媲美,我以为,非苏东坡莫属。因为《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吟月亮的诗词。其实,苏东坡还有一些中秋吟月的诗篇,也写得意味深长。他的七绝《中秋月》,写清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题中有看潮,诗中却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月上中天后,可以踏着月光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是《中秋见月和子由》,也和他的弟弟苏辙有关,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二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苏东坡在这首诗中把明月比作天公之眼,这样奇特的比喻,前所未有。而“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这两句的气势,也是非同凡响。使我感动的,是诗人自己在月光中的影子,“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这是一个沉浸于月色的诗人,是一个既浪漫又忧伤的思想者和梦游者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古代文人为何钟情于这一物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用月色渲染气氛,表达贬谪的悲剧、怀才不遇的感慨

古代为官清政廉洁、敢于直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文人,往往逃脱不掉被贬官流放的命运。因而古诗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数量就很可观。而月亮这一审美物象,便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他们人生无常的感慨。如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首词写于他被贬黄州之时,是一首咏物词,咏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词的开头,便用缺月、疏桐等景物渲染了一幅凄清、幽冷的气氛,为下文孤鸿的出现设置了特定的场景。作者借对这只离群失伴、形单影只孤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在受政治迫害后孤独的处境和悲伤的心情。这首词和他同一时期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发问,正是这种处境和心情的真实写照。

二、借月亮抒发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古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往往在月园时想起自己的父老乡亲,想起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亲友。他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把这种思念之情倾注于笔端,希望通过月亮来祝福和表达情意。这方面,李白是咏月的高手,他的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是明证。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抒写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一方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一方面也抒发了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自许的旷远境界,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了浓厚的哲理意味,并在词的结尾把对亲人的思念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表达出对天下有情人深深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外,像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借月来表达乡思乡愁的。

三、借月亮抒写亡国之痛、爱国之情

此类作品,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南唐后主李煌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了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烘托他国破家亡的悲伤心情。那冷冷的月光,既照见了愁人“无言独上西楼”,也照见了失去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陈子〉〉)。这一切在冰凉澄澈的月光下失去了任何遮掩,不容人不正视这严酷的现实人生。王沂孙的〈〈眉无,新月〉〉开篇写到“渐渐痕悬柳,淡彩穿插花,依约破初瞑。‘”传神地写出了新月升起之态。

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 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 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 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 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 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 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 的天问 意识和人生喟叹。

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 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 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 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 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 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 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 征物。这不正标志着在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 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 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 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 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 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 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

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

美境界。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

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

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下载废名诗歌中镜意向之联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废名诗歌中镜意向之联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