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律颁布实施10年来,在我省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呢?11月上、中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炘带领的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赴南京、淮安两市开展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劳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举措】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施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关注和认识。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继续坚持宣传《劳动法》的同时,还宣传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条例》、《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新颁布的配套法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二是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多次组织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和投诉,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对专门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劳动管理水平。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政策法规讲座等方式,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劳资管理人员、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劳动法律法规,增强了用工单位的守法意识。
【解读】一部法律贯彻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程度。只有社会大众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不断营造有利于推进《劳动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贯彻好《劳动法》的前提和基础。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机制
【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努力将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省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失业率逐年攀升趋势得到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步小幅回落,由2002年的4.2%下降至2004年3.9%,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至3.52%。农村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省新增劳务输出55万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低保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险种不断向非公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覆盖,养老、医疗保险等参保总人数及新增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基金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今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万人,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33.9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实现了全年无拖欠的目标。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各地坚持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的推广。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职工710万人,合同签订率达90%,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解读】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方面,我省积极稳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平衡、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基本保持了全省劳动关系的依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这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劳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举措】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省统一部署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管理年”活动中,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在社会保险方面,着力解决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问题;在工资支付方面,着力解决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方面,着力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内容不完善、履行不到位的问题。2003年以来,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合行动,以建设领域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为突破口,遏制新欠,解决陈欠,基本实现我省在3年的时间内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的阶段性目标。
认真实施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列出检查的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据近四年的统计,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0万户,办理立案案件6.8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3.5万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待遇110847万元。
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监察工作。各地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时组织调查,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对突发事件,劳动执法部门都派员立即赶赴现象,尽快控制局面,依法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
【解读】劳动监察部门主动依法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这是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措施。从我省近几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看,有的地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完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足,部分地区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把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与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有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政绩,不惜牺牲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出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能善待劳动者,甚至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权形势仍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求职心切,乘机从事非法职业中介,大搞违法犯罪活动,坑害劳动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职工工资增长比较缓慢且远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被克扣和无故拖欠较为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些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城镇部分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不少劳动者迫于用人单位的压力,不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
劳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仅有700多人,相对于面广量大的各类用人单位,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工作经费渠道不稳定,这些都削弱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力度。
【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自觉将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视为己任,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要增强法制意识,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调节双方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与维权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的良性互动。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紧张问题。要把转换就业观念教育作为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鼓励自主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进一步清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将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办法。
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工资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要努力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履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对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问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坚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短缺、监察设施落后等问题,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解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这使得多元利益格局主导下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我省在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行政机关今后采取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有待各级人大更有力地强化法律监督。(
第二篇: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劳动法》,是建国以来劳动保障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法律颁布实施10年来,在我省的贯彻执行情况如何呢?11月上、中旬,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锦炘带领的执法检查组,在听取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建设厅、总工会等有关部门的汇报后,赴南京、淮安两市开展了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法律的全面实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泛宣传——营造知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使劳动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举措】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施行劳动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关注和认识。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在继续坚持宣传《劳动法》的同时,还宣传了《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集体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力市场条例》、《江苏省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新颁布的配套法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二是对劳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引导、鼓励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多次组织大规模现场咨询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和投诉,进行面对面宣传。三是对专门人员实施培训,提高劳动管理水平。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政策法规讲座等方式,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劳资管理人员、工会干部进行业务培训,宣讲劳动法律法规,增强了用工单位的守法意识。
【解读】一部法律贯彻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社会大众对这部法律的认知程度。只有社会大众知法、懂法,才能做到自觉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劳动法》,不断营造有利于推进《劳动法》的良好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是贯彻好《劳动法》的前提和基础。
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劳动者保护机制
【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努力将劳动者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省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失业率逐年攀升趋势得到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逐步小幅回落,由2002年的4.2%下降至2004年3.9%,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至3.52%。农村劳务输出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省新增劳务输出55万人,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与低保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主要险种不断向非公经济组织、进城务工农民和乡镇企业覆盖,养老、医疗保险等参保总人数及新增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基金征缴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到今年9月末,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3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2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8万
人,扭转了近年来连续下滑的局面;33.9万名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了失业保险金,实现了全年无拖欠的目标。
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各地坚持把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促进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的推广。截止2004年上半年,全省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共职工710万人,合同签订率达90%,有利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各项劳动保障权益。
【解读】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方面,我省积极稳妥地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平衡、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基本保持了全省劳动关系的依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这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严格执法——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使劳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举措】深入开展劳动监察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在全省统一部署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管理年”活动中,各地以违法侵权行为多发、高发的行业和用人单位为重点对象,普遍开展了劳动保障维权专项执法检查,主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在社会保险方面,着力解决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和虚报、瞒报、漏报缴费基数的问题;在工资支付方面,着力解决无故拖欠和克扣工资的问题;在劳动合同方面,着力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内容不完善、履行不到位的问题。2003年以来,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联合行动,以建设领域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工作为突破口,遏制新欠,解决陈欠,基本实现我省在3年的时间内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资问题的阶段性目标。
认真实施劳动监察日常巡查活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每年都对当地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列出检查的重点单位,落实责任,任务到人,定期不定期上门到企业检查其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据近四年的统计,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共检查用人单位60万户,办理立案案件6.8万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13.5万件,为劳动者追发工资、经济补偿金等待遇110847万元。
积极做好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监察工作。各地进一步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群众投诉举报的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及时组织调查,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对突发事件,劳动执法部门都派员立即赶赴现象,尽快控制局面,依法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维护社会稳定。
【解读】劳动监察部门主动依法查处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这是贯彻落实《劳动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措施。从我省近几年劳动监察部门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看,有的地方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完善机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问题】一些地方对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足,部分地区的领导同志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系,把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与优化投资环境对立起来,有的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增长政绩,不惜牺牲职工群众的利益。同时,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错误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劳动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出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能善待劳动者,甚至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权形势仍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下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求职心切,乘机从事非法职业中介,大搞违法犯罪活动,坑害劳动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总体不高,职工工资增长比较缓慢且远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工资被克扣和无故拖欠较为普遍,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一些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目前,在劳动关系建立、运行、解除和终止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容易发生对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利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城镇部分职工下岗的情况下,不少劳动者迫于用人单位的压力,不敢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而在工资、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方面难以享受到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定的权益。
劳动执法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够。目前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远远不能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首先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全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人员仅有700多人,相对于面广量大的各类用人单位,可谓是杯水车薪。同时,工作经费渠道不稳定,这些都削弱了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力度。
【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自觉将维护职工群众根本利益视为己任,依法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推进。用工单位和劳动者要增强法制意识,学习、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调节双方关系,维护自身权益。
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继续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将就业再就业与维权工作紧密衔接,形成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与维护权益的良性互动。要着眼于通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紧张问题。要把转换就业观念教育作为各类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鼓励劳动者灵活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鼓励自主创业放在突出位置,激发全民创业热情。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力度,进一步清除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通过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将私营企业、改制企业及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程度。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工作,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办法。
要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大力推进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特别是要大力推进工资协商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要努力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各级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始终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切实履行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职能,对执法中发现的违法侵权问题要严格依法进行处理,坚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加
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妥善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人员编制少、工作经费短缺、监察设施落后等问题,真正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作为有成效。
【解读】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时期,这使得多元利益格局主导下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从这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我省在贯彻实施劳动法律法规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表明全面贯彻落实《劳动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待行政机关今后采取更为扎实有效的措施,也有待各级人大更有力地强化法律监督。(
第三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 王丁路 发布时间: 2010/12/13 责任编辑: 诸葛淼 来源: 金华日报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只有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才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体面劳动;才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才能落实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近年来,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注重预防、完善制度,加强调处、健全机制,保持了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目前我市劳动关系调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与用人单位制度落实滞后的矛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基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但一些企业在拥有了用工绝对自主权的同时,却忽视了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忽视了劳动管理制度建设,以老板意志取代规章制度,以企业规定取代法律法规。一是劳动合同签订不容乐观。《劳动合同法》规定不签订劳动合同要支付双倍工资,连续签订两次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一些企业为规避风险责任,在劳动合同签订上做文章,或者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或者随意简化变更合同内容,或者约定不公平条款,造成合同签订率低、合同短期化、合同不规范、合同不落实。二是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劳动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均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但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或者为方便管理,有意无意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或者仅为部分职工办理社会保险。企业对社会保险强制性认识不足造成违法的同时,也加大了自身风险。三是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一些企业忽视劳动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和落实,缺乏必须的安全防护培训,造成工伤事故频发。
二、劳动者维权意识提高与用人单位管理理念滞后的矛盾。部分企业仍然沿袭陈旧的用工管理理念,消极应对员工诉求,随意侵害员工权益。一是劳动者希望有休息休假权,但一些企业仍然实行超时加班加点。在部分低层次、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和服务企业,不能保证职工每周休息一天,少数企业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小时。二是劳动者希望获得与劳动相匹配的报酬,但部分企业仍然存在压低和拖欠克扣工资情况。根据抽样调查,我市小企业工资水平在1000~1500元之间的占27.7%,其他的也大多数在2000元以下。一些企业除低人工成本外缺乏其他竞争优势,而待遇低、环境差又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招工困难,出现劳动纠纷。根据统计,目前工资案件占劳动监察投诉案件总量的80%。三是劳动者希望实现人生价值,但一些企业缺乏人文关怀。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劳动者,不仅关注自身权益维护,更加追求人生价值体现。但有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员工尊严,在职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缺乏长远规划,造成企业没有凝聚力、职工没有归属感。
三、劳动纠纷复杂化与劳动关系调处机制建设滞后的矛盾。劳动纠纷调处工作专业性强、敏感度高,需要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履行专业职能。但是,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劳动纠纷案件,现有机制难以妥善有效处理。一是人少案多,执法力量薄弱。2009年全市劳动仲裁案件2298件,而专职仲裁员仅为32人;全市监察处理案件8211件,而在职监察员仅为96人。二是基层案多,基层组织建设滞后。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站缺乏工作经费和专职工作人员,责、权、利不对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基层调解组织职能缺失。三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尚未成型,基层工会维权组织有待加强。基层工会受制于体制现状,不能充分发挥其谈判、维权职能。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与现阶段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也与劳动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有紧密联系。面对新形势、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劳动保障部门要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新的作为,关键是扮演好“四个员”角色。
一、当好“引导员”。一是引导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更新设备、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加班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让员工体面劳动,快乐生活。二是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和民主管理,落实员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劳动者共享共赢。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探索企业社会责任考核方式方法,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以及在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当好“服务员”。一是优化服务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稳妥调解劳资纠纷,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完善社保制度。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医保覆盖面,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积极落实工伤保险浮动费率制度,促进企业开展工伤预防工作,有效加强劳动者安全保护。三是积极促进就业。通过实施“春风行动”、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组织省际劳务协作、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搭建就业平台,解决企业招工难问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为企业输送合格劳动者。
三、当好“执法员”。一是加大劳动法律法规贯彻力度。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督促企业清理内部规章制度,引导企业依法开展劳动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动态预警机制和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密切关注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状态,及时消除影响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企业工资标准和支付、工作时间等法规制度落实情况,对于严重违法企业依法公开曝光,从严处罚。建立教育、预防、处罚三位一体的劳动执法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企业依法管理、守法经营。三是完善工资增长和支付保障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维护低收入劳动者权益;推动企业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在经济效益增长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完善欠薪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制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四是加强劳动监察和仲裁调解。深入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体系,全面推广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创新仲裁工作机制,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积极落实人员经费。畅通投诉渠道,完善信访机制,做好维稳工作。
四、当好“协调员”。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积极探索三方机制有效介入的途径和办法。加快推进劳资双方平等对话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推行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制度。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以柔性化处理为手段,进一步健全调解组织,建立劳资纠纷快速处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第四篇:如何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代型劳动关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同时应当看到的,由于种种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劳动关系仍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不少劳动者的基本
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十分迫切。
一、从社会公正的高度看待和谐劳动关系问题
社会公正是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基本依据。具体到我国社会来说,只有把劳动关系上升到维护社会公正的高度,才能在基本理念进而在基本制度设计和基本政策安排上真正重视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大部分社会成员是劳动者,劳动是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活动,大部分社会成员要用大量时间从事劳动,所以劳动者基本劳动权利的保护问题理应成为社会公正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社会公正题中应有之义。显然,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就必须重视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问题,重视劳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视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劳动者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获得基本的尊严;才能使社会各个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如果不能将劳动关系问题上升到社会公正的高度来对待,那么,劳动关系将会处在一个次属的社会位置,最多只是在考虑社会稳定时将之当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变数来看待,而一旦社会趋于稳定则劳动关系依然处于不予重视的不确定境地。如果这样,我国的社会公正的维护和实现不可能从总体上有所进展,我国的社会活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持续有效的激发。
二、进一步激活工会的潜能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工会的主要职能应当是,工人(雇员)通过工会组织,通过集体谈判方式维护并改善自己的劳动权益和劳动条件。我国的工会组织有着比较重要的社会政治地位,所以,工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同市场经济相适应,那么其潜力就可以被极大地激活,从而能够有效地扮演着维护工人(雇员)基本权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总书记指出,工会应当“把维护职工群众具体利益同维护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组织职工、教育引导职工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至于如何进一步激活工会的潜能,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有效地维护工人的基本权益,应当进行多种设计,考虑多种可能的路径,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当中,进行多方位的试点,然后再选择较为成型的方式予以普遍推行。
三、注重雇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一个规范的雇主组织,对于形成健康合理的劳动关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国雇主组织建设的关键在于必须有效地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独立性。雇主组织应当符合雇主的合理利益、有着特定的职业化诉求和行为。雇主组织既不能一切皆按政府的指令行事,也不能被某个资本拥有量较大的企业主所操控。二是自律性。雇主群体的主要职能是创造社会财富,此外还应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要做到这一点,雇主群体必须有着一种内在的约束体系,即自律性。这种自律性应当通过雇主组织制定的行规为全体至少是大多数雇主所认同和接受。三是公正性。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社会各个群体都应当依照自己对社会的不同贡献,获得各自在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恰当合理的位置。从职业分工的角度看,每个社会群体都有着自己特定的职业边界而不能随意越过;从利益获得的角度看,各个群体之间应当“各得其所”,而不能随意侵占别的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
四、形成有效的集体协商制度
在劳动政策当中,集体协商制度是一项基础性的内容。集体协商制度对于形成公正合理的和谐劳动关系至关重要。劳动者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借助工会的力量,同雇主一方进行平等的谈判协商,从而形成一种能够为自己接受的、公正合理的劳动保护政策。劳动集体协商是指,劳动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劳动权利,通过工会或自己推举的代表,同雇主一方通过平等的谈判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
集体协商制度对我国现阶段的工人来说显得尤其重要。我国的工人尤其是农民工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劳动力过剩压力,劳动力价格有时容易被人为压低,劳动者在劳动待遇的争取方面处在一种不利的地位,加之工人的文化水准普遍偏低,缺乏基本的维权常识,往往不懂得使用必要的法律工具来维护自己合理的劳动权益。如果没有有效的集体协商制度,我国的劳动关系必定是不公正、不协调的。
针对我国现阶段劳动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完善集体谈判协商制度时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其一,政府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劳动者基本的劳动条件,根据各个地区以及不同
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低标准,使集体谈判协商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可以遵循;同时,政府应当大幅度扩大劳动监察人员队伍,加大劳动监察的力度,组织必需的集体劳动合同的普遍检查,督促集体劳动合同文本的规范化和具体落实的情况。其二,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将集体谈判协商作为自己最为重要的任务,并将企业集体谈判协商、集体合同签订率及其落实的具体状况作
为最为自己重要的工作考核指标。其三,对于劳动者本身来说,应当进行劳动合同知识的普及性教育。
五、把握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可行性和节奏性
基于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原则,必须把握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可行性和节奏性。第一,注重基础性劳动条件的保护。现阶段,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头万绪,难度很大。但从政府的能力以及国家财政实力的角度看,对于劳动者的基础性劳动权益亦即劳动保护的底线方面的劳动政策,如在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劳动时间的保护、消除童工和强迫现象、涉及到人的生命的生产安全的保护政策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必须做到也能够做到的。尤其是在民营企业当中,要特别重视解决好这一问题。第二,宜梯度性地推动和谐劳动政策的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我国现实社会一个公认的明显特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准同西部地区发展水准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近期是难以完全消除的。各个区域发展水准的巨大差别,使得不同区域劳动者对于劳动政策的具体要求必然有着明显的差别。同时,与发展水准的巨大差别相适应,各个地区的政府在财力、在对劳动关系的认识方面,各个地区的企业主群体在经济运作方式以及社会理念方面也必然会出现较大的差别。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对于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推动,不宜采取整齐划一的作法。在发达地区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地,可以在确保劳动政策底线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其劳动政策的水准,如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的交纳金额水准,健全劳资谈判协商机制等等。而在欠发达地区,则应将劳动政策的重心放在劳动底线的保证方面,如重视制定和实施工资最低标准、提高“三险”的覆盖率、实现社会保险在劳动者工作流动后的有效转续等。
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我国采取梯度性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策略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做法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而且,在和谐劳动关系上先行一步的经验,对于后来者无疑有着重要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有益的并且是具有鼓舞性的前景。
第五篇: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建筑业
扎实开展创建活动 提升工会工作水平
努力构建劳动关系和谐建筑业
滕州市建筑工程管理局(2008年11月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滕州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行业优势,以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为目标,大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单位)星级创建活动,督促企业依法完善经营管理,规范用工行为,履行社会责任,有效地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了我市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建工系统已先后有市建筑设计院、集团公司、中地公司3家单位荣获“枣庄市二星级劳动关系和谐单位”荣誉称号;市二建公司、三建公司、腾飞公司、建兴公司、鲁南公司、瀚邦公司、远东公司、华夏公司、六建公司等13家单位被评为 “滕州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工系统星级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创建率达到了97%。建工系统工会也多次荣获全市“工会工作信得过单位”、“全市先进系统工会”等荣誉称号。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真正夯实创建活动基础
自2006年以来,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建工局把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建筑业”的有效载体,纳入局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建工系统星级创建活动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按照“四个一”的要求开展工作,即将创建活动与建筑业发展工作“一并部署,一并检查,一并考核,一并落实”。一是建立领导机构。我们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为组长,工委主任为副组长,局机关和系统各单位工会主席为成员的建工系统劳动关系和谐单位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工作。二是落实目标责任制。我们严格实行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班子成员按照责任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创建工作担负起全面领导责任。局工委积极组织有关部门抓好任务分解、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工作,健全完善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全员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三是积极做好创建活动宣传。通过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开办宣传栏、黑板报等,使企业、职工都能了解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高了对活动的关注和参与力度,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创建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确保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多措并举,切实保障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
一是健全工会工作机制。我局工委建立了工会与同级行政的联席会议制度并坚持开展活动。所辖各单位工会均建立了与自身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工会维权五大工作体系”:
1、以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为主体的劳动关系协调体系;
2、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职工民主管理体系;
3、以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载体的建功立业激励体系;
4、以送温暖活动为平台的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体系;
5、以经费收缴为主要来源的工会物资保障体系。通过五大工作体系的建立,形成了建功系统全面、科学的维权工作体系,为实现全总“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提供了机制保障。我局在认真开展调研,掌握系统职工信息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和“一对一重点结对帮扶”对象的动态管理档案,及时对困难职工给予帮扶,筹措专款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积极开展了“帮扶送教育”和“金秋助学”活动,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普遍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感受到了工会大家庭的温暖。
二是积极协调劳动关系。我们充分发挥工会与行政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的作用,从源头上保障职工的权益。从劳动关系建立的起点抓起,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指导职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合同的内容,加强对劳动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使劳动合同真正发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目前,所属企业均全员签订了劳动合同,签约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通过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依法进行平等协商,确定和规范劳动标准和条件。所属工会组织均代表职工与单位行政平等协商,签订了集体合同。并签订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合同和劳动安全卫生专项合同。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和非公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制度等,通过有效途径和办法,保障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我们通过建立职工法律援助制度,及时化解各种劳动纠纷。针对当前职工群众最关注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解决,努力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三是搞好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我们以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和“职代会保安全”活动为契机,在全系统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建立健全了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共聘任了100名职工安全生产监督员,加强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队伍建设。企业行政方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累计投资 万元,所有单位、工地全部配齐必要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同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提高了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杜绝了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系统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四是保障职工经济利益和民主权益。系统各单位基本做到了职工工资随效益增长并按时发放,按规定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5种社会保险,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按规定计提拨缴工会经费。今年1-10月份,累计收缴养老保障金1639.3万元,收缴民工工资保证金424.24万元,清理拖欠工程款1193.427万元,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649万多元。所属企业均建立了职代会制度。企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积极开展了“双爱双评”活动,有力地保障了职工的民主权益。
三、加强培训,优化职工队伍素质
建工系统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充分利用建工局作为山东省建筑职业技能岗位培训滕州基地的优势,与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紧密合作,在滕州开办了工民建专业大专班、本科班,对各类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建立起了一支能打硬仗、拉得出、调得动、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综合施工队伍。先后培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2450人次、中级(关键)岗位人员5240人次、项目经理3000人次、特殊工种4143人次、“三类人员”1620人次。2007年在系统具备条件的企业设立了农民工业校,完成了500名“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目前,全行业完成了63名一级建造师、297名二级建造师注册工作,117人取得职业技师资格,关键岗位人员、职业技能人员3万多人,各类技术工人8万余人。全行业持证上岗率达43%,外出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已达95%,全面激发了产业活力,树立了文明产业形象。建工局工委还积极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技术大比武、素质大提高”活动,为广大职工构筑了一个展示技能风采的舞台和岗位成才的快速通道。多次选派人员代表滕州市参加上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技术比武活动。在枣庄市“泉兴杯”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分别荣获建筑瓦工、装饰木工、安装管道工第一名,并夺得装饰木工、安装管道工团体一等奖,建筑瓦工团体三等奖。今年5月,成功地承办了枣庄市“鲁班杯”建筑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并荣获团体一等奖。
尽管我局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领导的要求和兄弟单位还有距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创建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引导企业认真贯彻劳动法律法规,努力做到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建成企业与职工“良性互动、利益兼顾、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和谐滕州”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