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范文模版]
附件2:
200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
申报要求和项目申报指南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科学支撑和人才储备的基础研究计划。青年杰出人才基金是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资助4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员(包括海外归国的青年科技人员)。设立青年杰出人才基金是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科技前沿的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的重要举措。设立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主要资助围绕研究基地(如国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的中长期科学发展目标和若干个研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创新群体的研究既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又有利于倡导长期的合作精神。创新群体的组成一般由3—5名对群体目标有共识的、具有明显的创新潜能和良好的科学合作精神的人员组成。
现将200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申报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选项原则
(一)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申报面上项目应严格遵循《200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指南》规定的范围,指南之外的项目不予受理(指南另附)。
2、原则上不受理尚在进行中的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且未结题的项目负责人的申请,或本年度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的申请。
(二)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
1、资助对象为4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科技人员(包括海外归国的青年科技人员),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的科技人员同等条件优先。
2、为了突出重点,保证经费强度,2005年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计划资助20个左右的项目,每个项目的支持强度为10万元(省基金资助5万元,申请单位匹配5万元)。前两年匹配资金位未落实的单位原则上不予支持。
(三)创新群体项目
1.创新群体项目由3—5名核心科技人员组成,要求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项目负责人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成员具有科学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创新群体在队伍组成上要科学合理,形成梯队。在研究方向上要紧密结合学科前沿,体现原始创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同时,注重学科交叉和长期合作研究。3.创新群体必须是以研究基地为依托,鼓励跨单位合作研究。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项目的数量要求
1、为了保护申报单位的积极性,每个单位要结合各自的优势,限量申报项目,报送的面上项目总数原则不超过本单位近两年列入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平均数的300%。
2、青年杰出人才基金项目实行限额申报,受理项目总数不超过50项。申报单位应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议,严格筛选。
3.创新群体项目实行限额申报,受理项目总数不超过20项。申报单位应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议,严格筛选。
(二)申报项目的格式要求
1、根据省科技厅的统一要求,请申请人或单位进行网上申报(网址www.xiexiebang.com)下载。
(三)申报项目的时间要求
1、申报项目书面材料及软盘集中受理时间为:2005年9月25日至2005年9月30日,逾期不再受理。
2、网上申报的时间为:2005年9月25日至2005年9月30日,全天24小时均可申报(含星期
六、星期日)。
(四)申报项目的收费标准
评审费的收取依照省物价局鄂价费字[2001]123号文的规定执行。申报项目每项收取评审费300元。
联 系 人:王红斌 魏敏杰
联系电话:027-87135797 87135793
附件: 200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005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物理科学
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和方法;
刚、柔、液、控制耦合动力学建模和理论分析; 微纳米尺度动力学问题;
固体力学领域应加强与物理、材料、工程等领域的结合,以增强固体力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湍流的形成机制及内在规律的研究;
在能源、环境、材料以及高技术等领域中的流体力学研究; 奇异量子现象、突破传统“物理极限”的各种低维度、小尺度系统(器件)以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物理理论、实验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对低维与量子受限体系中的物理问题; 软物质中的基本物理问题;
电子强关联系统的实验与理论、表面、界面和薄膜结构与物理性质、凝聚态物质结构、物性表征的先进技术和方法;
功能材料的结构形成与制备过程中的物理问题; 凝聚态物理相关的交叉科学问题等的研究;
凝聚态物质与生命科学、化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交叉的物理过程、基本理论和新一代高新技术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物理问题;
原子、分子和团簇的结构与动力学过程研究; 冷原子物理、冷分子物理、强外场及其它极端条件下的原子分子物理问题;
材料、能源、生命、环境与空间等科学领域中有关原子分子物理问题;
光辐射的基本性质、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以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
超快和超强光物理、新型量子频标、光频标和量子信息的物理问题;
光在新型光学介质中的传输过程及其特性、高分辨、高灵敏和高精度激光光谱学及其应用;
能源、信息、生命和空间科学中的光物理的研究;
水声学、非线性声学、超声学、声学材料、声信息处理、声换能器、噪声及其控制、声空化与声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二)化学与材料领域 1.无机化学学科
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 新型无机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合成; 信息光电材料化学基础;
纳米化学基础;新型功能配合物、超分子化学和配位聚合物化学; 无机生物效应化学基础,无机仿生及金属结合生物大分子; 新型无机药物基础和放射化学基础;
2.有机化学学科 有机合成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特别是高选择性、高效有机合成反应和绿色化学);
新型有机功能物质材料的合成和化学基础研究;
具有生理活性的、结构比较新颖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以及仿生合成研究;
化学生物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与小分子的相互识别、作用和酶、模拟酶催化的有机合成及生物转化;
有机化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结合中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3.物理化学学科
生命体系中的物理化学问题;
纳米组装、纳米结构、纳米器件等纳米体系中的基本物理化学问题;
理论化学新方法及其在生命、材料、环境和信息等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新催化材料、新催化反应、催化反应机理及原位动态表征技术及其在能源、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
电化学反应调控及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电化学体系的基础研究; 光、电、磁等功能材料的合成过程以及液相和固相中基本物理化学过程的研究以及化学信息学和计算机化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高分子科学学科
由小分子合成均聚与共聚高分子的各种方法学研究 合成、产物结构可控的聚合反应研究与生物合成; 高分子参与的化学过程研究; 大分子的生物化学效应;
具有电、光、磁特性、生物医用、换能等功能性高分子的研究;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新概念、聚合物结构和相转变的研究; 聚合物结晶、液晶和玻璃化等转变过程的认识;
从单链、寡链高分子聚集态到成型过程前后聚集态的研究; 受限空间高分子结构、表面与界面结构与性能、高分子微结构与尺度效应、聚合物结构的动态变化、形态、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研究;
聚合物流变学(包括复杂流体流变学与化学流变学)的研究。5.分析化学与环境化学学科 纳米生物化学分析技术;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的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 生物单分子、单细胞分析及实时、定量生命信息表达;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中草药分析及其指纹图谱; 食品分析与食品安全; 过程分析化学; 环境分析化学;
各类探针和传感技术研究;
与重大疾病相关的标志物检测与分析; 波谱、质谱分析;表面、微区、形态和结构分析; 纳米分析化学; 芯片分析化学; 化学信息学;
仪器研制(包括仪器配件和仪器微型化);
涉及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中与湖北贸易出口有关的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与技术;
POPs的超痕量分离、分析,污染物的界面过程动态分析; 环境有害因素和生物的交互作用; 复合污染的化学机制; 复合污染物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区域环境质量演变过程与机制; 污染水体及污染土壤修复机理及技术;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固体废弃物处置机理及新技术;
有毒化学物质低剂量长时期暴露的生态效应及风险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6.化学工程学学科 化学基础理论和数据; 传递过程; 分离与纯化工程; 化学反应过程; 化工系统工程; 无机化工; 有机化工;
生物化工及食品化工; 能源化工; 化工冶金; 环境化工。7.金属材料学科
金属及其合金的制备科学、微观结构、表面与界面、杂质与缺陷等及其对金属材料性能影响的机理;
金属材料的合金相、相变及合金设计的研究,并为发展新材料提供依据;
金属材料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失效与功能退化的机制及其控制有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的相关科学问题;
结合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金属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方法、原理和技术。
8.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
新型无机非金属信息功能材料的制备科学与应用基础研究; 低维材料和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物理与化学基础问题及其性能表征的研究;
外场诱导相变材料及应用基础研究; 复合材料中界面、连接度和相容性的研究,复合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及多功能化的研究;
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材料制备科学;
智能材料、能源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 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宏观、介观、微观)设计的理论和相应的制备科学的研究;
该学科支持用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和改善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性能和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
9.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
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功能化;功能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固体功能材料;
高分子材料制备科学和工艺学(如: 制备和加工成型新技术与新工艺;增强增韧、疲劳断裂、摩擦润滑的新理论;
多组份材料聚集态结构与性能; 复合材料基体树脂与界面特性; 新型胶粘剂、涂料和助剂;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有机纳米材料;
智能材料与仿生高分子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如: 防辐射、降噪音、污染防治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可再生材料)。
(三)生命科学 1.农业科学学科
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的方法与传统生物学方法结合的研究; 优质农产品生态区划研究; 新型特用作物资源研究; 农业技术机理研究; 果蔬贮运和保鲜生物学研究; 农产品安全生产相关理论技术研究。2.畜牧兽医学、水产学
畜、禽、蚕、蜂种质资源保存及优良性状的遗传分析; 农业动物杂种优势的分子数量遗传机理; 畜禽繁殖力的生理、生化基础以及人工调控;
活性物质对动物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代谢的调节机理; 畜禽场废弃物生物降解与利用的基础研究; 重要疫病发病机理;
鱼类生殖与发育的分子基础;重要病害发生、发展、控制及预防; 水产养殖动物营养生理、营养免疫及其对养殖产品质量的影响; 水产养殖容量及增养殖优化模式的生物学基础。3.动物学科、植物学与微生物学学科 动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的理论与实践; 对已知物种的界定和分类地位的重新确定;
动物胚胎学、形态学、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比较生理学研究以及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动物学科的基础性研究; 濒危动物的保护生物学和重要资源动物的持续利用、有害和入侵动物的治理等研究;
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探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生殖过程的调控机理;
三维重构、图象分析、免疫化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先进理论和技术手段的应用;
形态发生机理和发育过程的调节;
物种形成、系统发育与进化、生物地理、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等方面研究;
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
在分子、细胞及个体等多层次上对植物的物质能量代谢、生长发育调控、逆境适应与抗性机理、激素作用机理、物质和信息流动等多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分析;
我省特有、珍稀及海洋植物资源的评价,尤其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开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微生物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的研究; 微生物基因组与基因功能的研究; 微生物蛋白质组与蛋白功能的研究; 微生物代谢途径及调控的研究; 微生物与寄主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功能微生物的研究; 模式微生物的研究。4.生态学与林学学科 种间关系及协同进化; 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育生物学;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学;
天然林保护与恢复理论、工业用材林培育理论;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良种选育的遗传基础等; 重视森林重大灾害预测预报理论与防治技术,以及提高森林质量、林产品品质及利用率的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对一些重要学科如树木生理学、林木遗传学、森林培育学的前沿及交叉研究在资助政策上给予倾斜;
对如林木及花卉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研究、树木抗性生理及分子生物学、遗传种质创新、水土保持;
农林复合系统;
树木重要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或组分)分析和应用的基础研究。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以及其后的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以蛋白质晶体学和NMR测定为特点的结构生物学;
高通量、大规模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如结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的研究; DNA、RNA的结构及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基因表达调控以及RNA选择性剪接、RNA水平的编辑、snRNA在剪接体功能、snoRNA在细胞核内参与转录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及膜蛋白与膜脂的相互作用; 多糖和糖复合物的研究;
新的蛋白质晶体学方法、异核多维NMR、生物质谱、生物信息学方法等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测定和功能研究。
6.临床医学基础学科
恶性肿瘤诊疗新方法的基础研究;
重大疾病家系的收集,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 人类生殖、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 常见口腔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导致视觉或听觉缺失的常见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基础研究。7.药物学与药理学学科
机体内生物大分子与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分子设计及对现有药物的结构改造;
天然来源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及其结构与功能; 化学途径及生物途径制备及优化先导化合物;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及新筛选模型; 8.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
细胞周期,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衰老与凋亡,细胞迁移,细胞逆境适应,细胞间相互作用,物质运输(穿膜运输与膜泡运输)等细胞的重要活动研究;
信号通路中信号分子的鉴定、信号的转导方向(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对信号的接收、信号的跨膜转导、在胞内的级联放大、信号跨入核膜并激活相应基因等方面的研究;
新基因的分离、识别和功能鉴定;
基因的表达调控规律;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分子水平相互作用的研究;
基因组学研究。
9.生理学与病理学学科
心血管功能和生长发育调控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消化道和肝脏的细胞保护机制;
重要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移的病理学机制; 常见重要疾病的功能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 疾病过程中组织、器官重构的机理;
与老年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器官移植等相关的人体结构; 与节育、优生、人工辅助生殖、先天畸形等相关的生殖生物学研究。
10.预防医学与免疫学学科
重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及其群体易感性和预防; 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
对免疫学研究有推动作用的平台技术的研究; 免疫耐受的研究;
免疫排斥反应机制与临床发掘新型免疫抑制剂的探讨; 11.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 证候的临床基础研究;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难治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疗效评价; 针灸防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疗效评价; 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机理; 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
适用于中药药理研究的模型、复方药代动力学。12.药物学和药理学科
肿瘤、神经精神和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新型先导化合物、生物技术药物、药物作用机制、新的药物设计思路及新方法研究;
机体内生物大分子与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天然来源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及其结构与功能、化学途径与生物途径制备及优化先导化合物、药物安全性评价及所涉及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问题等展开的研究;
强多种给药途径新型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基础研究; 具有我省特色的天然药物研究;
在新药新剂型创制研究中应注意ADME(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研究。
13.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学科 生物信息论包括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的研究,尤其是与动物实验和临床数据密切结合的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分子、亚细胞和细胞水平的生物力学与流变学,特别强调力学-生物学(化学)耦合;
环境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微重力环境的生物学效应及防护;
关注生物芯片如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组织芯片的研究; 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结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与生物相容性的关系;
生物材料的结构、降解代谢途径及对机体的影响; 功能生物材料和器件;
人体内脏器官的持续支持与替代研究;
生物医学信号中隐含信息的提取与整合,传感技术的研究; 无创、实时、动态信息检测技术;
关注创新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如基于MRI的脑功能成像、脑磁成像、光学成像、分子成像研究中的新方法,尤其是可用于动物的实验研究的新方法。
(四)地球科学
1.地理学(包括土壤学及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空间遥感数据及野外观测数据,对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其要素相互作用;
土地变化过程、农田水文过程、城市空间格局演化、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区域分异特征的研究;
针对土壤特征及土壤环境问题,建立湖北省土壤系统分类体系,创建新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以电磁波与陆地表层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础,开展了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要素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的遥感对地观测研究、地理空间现象与规律的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环境地理在多尺度环境演变、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污染物区域空间过程方面的研究。
2.地质学(含环境地质学)
以元素和同位素示踪与定年为主体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涉及隐伏和难识别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探基础理论方法的研究; 成矿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和矿床形成后的保存发育问题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
地球化学过程的路径、速率、机理、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成矿成藏作用及资源探查技术研究。
(五)工程科学 1.冶金与矿业学科
资源开采与环境协调发展,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保障体系,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的灾害、环境问题;
物质分离与纯化特别是矿物与环境作用相关基础,矿物的转化、矿物材料与化合物材料制备方法,特色资源与矿产资源全组分利用、物质循环如冶金废弃物再资源化; 冶金反应工程学、计算(机)物理化学、冶金物理化学与材料物理化学新规律、新方法、新理论,特别是基础数据的获得与积累;
无污染绿色冶金、短流程及高效、节能、降耗冶金新技术的研究,材料制备工程中湿法合成与反应器的研究;新的材料制备方法探索;
特殊条件下的冶金及加工过程理论研究;
高纯净、高性能、高均匀性、高附加值冶金工程研究及超大、超小尺寸、超高性能及特殊要求材料制备方法探索;
矿冶工程装备与传感、检测、控制新原理、新方法。2.机械学和制造科学
交叉融合并综合应用机械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以及近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机械结构及系统、制造过程及系统中的技术与科学问题;
研究其数学物理模型、模拟仿真、性能及其优化的理论方法、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及装备基础;
纳米测试计量新原理和方法;
精密高效低成本加工和成形技术基础; 仿生机械及机器人中的重要机械学问题; 面向产品综合质量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有较明显应用背景的微型机电系统的设计与制造;
基于网络驱动的产品设计及数字制造、大型机电系统设计、制造和控制的理论及技术、机械系统和制造过程中的物理模拟及数字仿真研究等领域的创新基础性研究。
3.环境工程学和土木工程学 水处理、水管网系统与优化、空气净化、城镇垃圾处置与资源化、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方面新理论及高效低耗新工艺的技术基础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复杂结构的分析、设计与可靠性等方面深层次的创新研究; 智能结构体系与性能设计理论;
土木工程基础设施与结构的灾害作用及失效机理与性态控制; 新型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现代结构实验及实测与数字模拟技术、土木工程结构健康诊断与修复等方面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结构抗灾研究要注意加强整体结构层次的研究;
岩土与基础工程方面应注重在复杂环境下土的工程性质及土工结构物和基础工程的失效机理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4.电工学和水利科学
电能产生、变换、传输、利用的新原理、新材料、新结构或系统及相关的非线性问题;
高性价比的可再生(电)能源、节(电)能、储(电)能技术及其系统,分布式发电及能量转换系统;
与电力体制变革相对应的电力系统理论、方法和技术,大规模多馈入交直流电力系统的分析、稳定、保护与紧急控制;新性能电工材料基础及其应用;
先进的电技术如脉冲功率技术和大气压辉光放电技术基础; 生物电磁学;
电磁和生物信息的传感与处理。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中的灾害机理及防灾减灾方法研究; 土体长期变形与非饱和土变形及强度,裂隙岩体锚固机理及耐久性研究;
超高水坝建设中新的水力学关键问题研究; 深水港口、海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节水灌溉方法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研究; 水域污染治理、泥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研究;
生态需水研究及生态环境水管理、重大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及水信息学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
(六)信息科学
1.信息论与信息系统、信号分析与信号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子学
电路与系统; 电波传播理论; 电磁场瞬态特性; 电磁散射与逆散射;
高精度高效率电磁场计算方法; 电磁兼容与防护;
微波毫米波器件与集成电路; 新型真空器件; 等离子体电子器件; 高功率微波技术及应用; 新型天线技术; 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 新型传感器; 纳米电子学; 分子电子学; 生物医学电子学; 生物信息检测与识别技术; 中医诊断信息的提取与处理;
围绕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及应用的编码技术、传感技术及其系统、光通信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可靠性、通信软件与协议、雷达与电子对抗技术、遥感遥测技术、微弱信号探测技术、自适应信号处理、多维信号处理、声信号处理、图象处理与成象技术、模式识别等研究方向;
探索新的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图象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先进信息处理(如人体生物特征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
为适应信息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强对如下前沿课题的研究和探索:
超高速、超宽带通信网络、移动无线互联网、新型接入网技术、多媒体通信、下一代网络与新型信息系统等。
2.计算机科学技术 计算机科学理论; 体系结构与系统软件; 程序语言与程序设计理论; 自然语言与实时智能信息处理; 自然和谐的人机环境; 网格计算与生物信息计算; 新型计算模型及核心算法; 分布式系统及分布式处理; 软硬件混成系统; 网格计算;
系统芯片设计(SOC)与测试。3.控制理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
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涌现、演化或进化等特征)的建模和控制; 兼具逻辑与时间变量动力学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网络环境下控制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多机器人协调控制; 先进检测与多源信息融合;
网络信息处理与理解;生物信息的提取、识别与应用; 认知过程及其信息处理。4.半导体科学与光电子学
0.1微米级MOS器件中的物理、工艺和技术问题,微纳机械器件与技术;
基于量子效应的人工微结构材料、物理与器件; 半导体自旋电子材料、物理与器件;
有机(聚合物)和有机/无机复合半导体材料、器件及机理; 量子信息和计算,高速光通信、光交换与全光网络单元技术与器件;
高密度光存贮、光显示新技术与器件; 高速实时光信息和图像获取与处理; 光量子信息理论与实验研究; 激光物理与新型激光技术; 超高精度光学工艺技术;
超快激光与超快过程的新现象与新技术研究;半导体照明技术及器件。
第二篇:2016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类项目指南
附件1:
2016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类项目申报指南
一.光电子信息领域
1.电子与信息系统相关基础研究
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导航与位置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信号与信息处理及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高密度光存贮、光显示新技术与器件、高速实时光信息和图像获取与处理;光量子信息理论与实验;超快激光与超快过程的新现象与新技术等研究方向。
2.计算机科学相关基础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及相关学科领域交叉;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体系结构、云计算、大数据获取与处理;软件工程与软件方法学;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等研究方向。
3.控制理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研究 网络环境下控制系统理论与方法;智能环境感知与协调控制;网络信息处理与理解;生物信息的提取、识别与应用等研究方向。
4.光学、光子学与光电子相关基础研究
片上光子与电子学的无缝集成;微纳光子学、通讯、信息处理和数据存储;先进光子学测量;通信用光电子器件;战略光学材料、显示技术;生物医学光子学等研究方向。
5.工业激光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
射频激励大功率气体激光器激励机理;激光谐振腔稳定性及本征模分析;光束偏振技术;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光学整形重排;激光增益介质特性。
新型掺杂光纤技术及光纤激光器基础;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基础;紫外激光器基础。
陶瓷、玻璃等特种材料激光连接机理;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直接切割、焊接金属材料;三维微纳结构的飞秒激光直写技术;激光制备新材料机理等研究方向。
二.人口与健康生物医药领域
1.临床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与早期诊断和预防相关基础研究。
2.转化医学在临床中的相关基础研究,如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疾病诊断、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机理。
3.创新药物相关基础研究。面向常见重大疾病,尤其是针对特异性靶点和关键环节的靶向药物等研究方向。
三.农业领域
1.植物、微生物相关基础研究
植物发育与系统进化;植物种质保存与创新;作物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作物栽培与耕作;重要经济作物及湖北特色作物的生物技术;微生物物种资源与基因资源;微生物代谢途径及调控;作物遗传改良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材料;基因组、蛋白质
组学、代谢组学和表观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方向。
2.生态、林木、园艺、植物营养与植物保护相关基础研究 植物生理生态;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林业食用药用资源利用;园林规划与景观设计;果树园艺、食用菌种质与栽培;植物营养调控机理与养分高效利用;作物-土壤互作过程与调控;植物病理与生物防治;林木、园艺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等研究方向。
3.食品加工贮藏相关基础研究
食品科学基础;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的生物学基础;食品微生物与生物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贮藏与保鲜;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饲料青贮、加工技术等研究方向。
4.动物、畜牧、兽医和水产相关基础研究
动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动物物种鉴定、描述、分类和动物保护;畜、禽、蚕、蜂种质资源保存和基因资源发掘;农业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及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畜禽常见疫病预警及控制;畜禽饲养环境控制及粪污无害化处理;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水产资源与保护;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生物免疫与病害控制;动物重大疾病快速诊断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方向。
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
1.以功能为导向的化学合成、表征新方法与应用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的合成、表征、功能化组装与复合;新型功能配合物、超分子化合物和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纳米材
料的化学合成与应用;材料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有机、无机仿生过程;物质结构和性能调控新机制;物质组成的表征新方法等研究方向。
2.有机功能分子合成及应用
理论化学的新方法及其在有机功能分子设计中的应用;功能有机分子在人口健康、食品、农业、能源、环境、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新催化材料催化机理及原位表征技术;有机化学的分子制备、识别与组装;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机理;天然有机化合物仿生合成理论;单分子、分子聚集体以及凝聚态物质中的化学成键机理等研究方向。
3.高分子化学与材料
高分子新材料与计算模拟;新型生物医药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结构和相变;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智能材料与仿生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聚合物相转变规律和机理;可降解高分子新材料的应用与研究;特种纤维、纺织面料的加工与应用基础等研究方向。
4.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表征 金属基复合功能材料的组成与性能;金属材料表征新方法;金属材料的腐蚀、磨损机理等研究方向。
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铁电压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低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功能化修饰及性能表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表界面及功能一体化设计等研究方向。
五.先进制造领域
1.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研究
激光智能制造;无人机控制理论及制造基础;空间科学卫星、深海科学探测装备;智能成套设备、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系统协同;高速液压伺服;先进焊接;装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化印刷;工业和民用智能机器人控制理论及应用机理等研究方向。
2.数控机床/纺织装备制造相关基础研究
串联机器人实时双目视觉跟踪及精确定位;高性能齿轮近净成形与形-性一体化调控;高速磁悬浮式驱动织针阵列中的多物理场动态耦合机理;铝合金无匙孔搅拌摩擦焊接;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旋转机械故障识别与预测等研究方向。
3.交通装备制造相关基础研究
汽车关键零部件绿色制造;汽车轻量化制造;汽车线控转向;船舶安全航行保障优化控制理论;深海装备高性能海水液压系统;深海船舶动力定位系统;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轮椅制造基础等研究方向。
4.冶金/能源设备制造相关基础研究
基于压电材料的油气管道损伤识别理论与方法;连铸机器人理论与应用基础;多场耦合作用下脱硫喷枪损毁机理;深孔顶驱岩芯钻机动态特性等研究方向。
5.重型数控机床制造相关基础研究
智能传感器;碳纤维复合材料机床零部件;重载传动;齿轮机床动态补偿系统与伺服;3D打印过程中离散材料致密化机理;3D打印用新型高精度计算机模型表达;锻压成形装备智能控制;瓦楞辊高速啮合性能分析;油气钻井装备与井下工具的相关技术理论与实验等研究方向。
六.资源与环境领域
1.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研究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变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生态学;大型工程与江湖演变;水域污染治理与修复;水体污染物与泥沙相互作用机理;水处理、水管网系统与优化;土壤发生过程、空间分布、侵蚀与退化及其机制;大气污染防治与空气净化;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时空演化等研究方向。
2.资源开发利用中相关基础研究
非常规油气的地质背景、成藏机理与勘查;成矿作用的地质条件与过程;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资源勘查;特色资源与矿产资源全组分利用;废弃物再资源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及水信息学;物质分离与纯化;矿物与环境作用;氢能利用技术等研究方向。
3.灾害防治相关基础研究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表踏陷、滑坡等地质灾害;地下工程灾
害诱发机理及监测预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施工与灾害防控;资源开发利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工程结构失效机理与性态控制等研究方向。
第三篇: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基金项目)的管理,根据《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简称基金计划)以进一步提高我市原始性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根本目的,主要资助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少量基础研究项目。
第三条 基金项目分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两类,重点项目资助经费为20-40万元,一般项目资助经费为2-4万元。
第二章 项目申请
第四条 市科委每年发布《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报指南》,指导基金计划重点项目的申请工作。一般项目围绕我市重点学科和支柱产业进行自由选题申报。
第五条 在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项目依托单位提出基金项目立项申请:
(一)填写《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立项申请书》;
(二)项目组织部门签署审查意见后向市科委申报。
第六条 基金计划重点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我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指南要求,有重要应用前景;
(二)具有创新的学术思想,明确的研究目标,课题设置合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先进可行,经费预算合理;
(三)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精干的研究团队;
(四)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有望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重大成果;
(五)项目负责人年龄一般应在5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博士学历。
第七条 基金计划一般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二)创新性强,立项依据充足,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具体,技术方案合理可行,经费预算合理;
(三)项目负责人年龄一般应在50周岁以下,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第八条 项目负责人在同一个内只能申请一项基金项目,且上一个基金项目未完成前不得再申请新的项目。
第九条 基金计划重点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基金计划一般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不超过2年。
第十条 对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科研人员申报的基金计划一般项目,原则上均给予资助,并简化立项程序:
(一)项目负责人为前一从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回来的、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学习研究一年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申报项目当年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
(二)项目负责人为前一从外地新引进的年龄在50周岁以下的博士生导师。
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项目,除填报《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立项申请书》外,还应提供项目负责人博士学位证书、出入境签证(或使领馆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或引进博士生导师的有关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并经项目组织部门和市科委对相关证明材料原件核对无误后,方可列入计划予以资助。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一条 基金项目承担单位要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应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匹配资金,确保项目按任务书要求完成各项研究目标和任务。项目完成后要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结题,并加强对取得的科研成果的管理。
第十二条 基金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金计划一般项目实行委托管理,将部分管理职责委托给有条件的项目组织单位和科技中介机构(以下简称受托单位);对基金计划重点项目和暂未委托管理的基金计划一般项目由市科委直接管理。重点基金项目负责人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市科委报送上项目执行情况,并积极配合市科委组织的项目中期检查。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准备结题资料,并送市科委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方可组织结题。
第十三条 实行委托管理的基金项目,由市科委与受托单位签订委托管理合同(协议),并按本章下述条款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受托单位的基本职责是:
1.受理和审查基金项目;
2.组织专家对申报的基金项目进行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提出立项建议;
3.按照市科委下达的基金项目立项计划,审查基金项目任务书,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管理;
4.负责组织基金项目结题;
5.报告基金项目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
6.完成市科委委托的其它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市科委根据受托单位的立项建议,在综合考虑全市科技发展优先领域的基础上,确定计划支持项目,并下达立项计划。
第十六条 受托单位应在基金项目计划下达后的一个月内,与项目负责人签订《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任务书》,报市科委盖章备案。
第十七条 基金项目完成后,受托单位应及时组织结题。
第十八条 受托单位应于每年1月底前,向市科委报送上基金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报告;市科委不定期对受托单位管理的基金项目进行抽查。
第十九条 市科委定期对受托单位的基金项目管理水平进行考评,对管理绩效差的单位,终止委托管理。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即行废止。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参照《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解释权属市科委。
第四篇: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2007年修订)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2007年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基金项目)管理,进一步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凝聚和培养科技人才,提高我市原始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市,主要资助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
第三条 基金计划设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杰出青年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项目类型。
(一)杰出青年项目是为了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国内科技前沿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而设立的,主要资助本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进行原始创新性项目的探索研究。
(二)重点项目主要资助有重要应用前景,并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的项目,或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
(三)一般项目主要资助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进行前期自由探索的项目。
第四条 鼓励在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与市科委共同出资,联合资助探索性和创新性较强的项目。
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针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对基础研究的重大需求方向,并与市科委共同出资组织开展研究。
第五条 基金项目的评审、立项和管理工作遵循“尊重科学、激励创新、人才为本、择优支持”的原则,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申请条件与受理
第六条 市科委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制订优先资助领域、项目指南等,公开向全市发布,引导基金项目的申请。
第七条 在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可通过项目依托单位提出基金项目立项申请。
第八条 申请者必须正式受聘于项目依托单位,是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申请项目的研究工作。
第九条 申请杰出青年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者热爱党,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
(二)申请者当年1月1日未满40周岁,且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相当于副教授级(含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三)申请者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
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或创造性成果,或对本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等,并对获资助后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思;
(四)申请者依托单位具有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精干的研究团队等基本保证;
(五)在同等条件下,对已列入“巴渝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后备人选的申请者给予优先资助。
对已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科技人员,市杰出青年基金不再重复资助。
第十条 申请重点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我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指南要求,有重要应用前景或重大科学意义;
(二)科学问题明确、学术思想新颖,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先进可行,经费预算合理;
(三)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精干的研究团队;
(四)已开展前期探索研究,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有望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五)申请者当年1月1日未满5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相当于副教授级(含副教授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一条 申请一般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二)项目创新性强,立项依据充足,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具体,技术方案合理可行,经费预算合理;
(三)申请者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二条 对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科研人员申报的一般项目,原则上均给予资助,并简化立项程序(以下简称“直通车”):
(一)申请者为前一从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回渝并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学习研究一年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且申报项目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的中青年科研人员;
(二)申请者为前一从外地新引进的、当年1月1日未满50周岁的博士生导师。
第十三条 申请者通过项目依托单位向市科委提出基金项目的立项申请:
(一)杰出青年项目应填写《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杰出青年项目申请书》,并提供科技项目查新报告和相关的证明材料。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应填写《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立项申请书》(以下简称项目申请书),重点项目还须提供科技项目查新报告;
(二)“直通车”项目除填报《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立项申请书》外,还应提供申请者博士学位证书、出入境签证(或使领馆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或引进博士生导师的有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原件经市科委审核后退还)。
第十四条 项目依托单位负责对项目申请者的资格和填报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后,在规定的受理时间内通过市科委网络申报系统进行录入并提交,同时将项目申请书送市科委项目管理中心。
第十五条 联合资助项目不单独受理申请和进行评审,由重庆市科委从市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中,依据专家评审意见和择优的原则选择联合资助项目,经与联合资助方协商后,提出联合资助项目计划。
联合资助项目与市自然科学基金其它资助项目同样对待,并执行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规定。
第十六条 申请项目的主体研究内容已获得国家或市级相关科技计划资助的,不得重复申报。
第十七条 申请者在同一个内只能申请一项基金项目,且前一个基金项目未结题不得再申请新的基金项目。
同一申请者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先后承担基金计划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分别累计不得超过二项。
第三章 项目评审与批准
第十八条 基金计划项目评审按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公示、市科委审定等程序进行。
第十九条 形式审查:市科委项目管理服务中心负责申请项目的形式审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
(一)申请者不具备规定的申请资格;
(二)申请材料含有虚假信息或撰写不符合要求;
(三)申请项目主体内容明显不符合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
(四)申请经费超出基金项目资助范围。
第二十条 专家评审: 杰出青年项目和重点项目采取会议评审方式。
一般项目采取网络评审的方式由计算机在专家库里自动匹配相应领域的评审专家进行网上匿名评审。
第二十一条 专家应按照基金项目评审标准和要求,摒弃非科学因素的影响,做到客观公正,充分阐述个人观点,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认真填写《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专家评审意见表》,并就以下内容提出意见:
(一)项目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和计划进度等是否需要修改和补充完善等;
(二)对评分在85分以下的项目应明确指出其不足;
(三)对低水平重复研究,违背科学规律,无科学意义和价
值的项目应明确提出否定意见。
评议意见过于空泛或明显有失公正的,视为无效评议。
第二十二条 参加项目评审的人员,实行保密和回避制度,对评审过程中的各种不同意见以及项目的内容负有保密责任,并遵守知识产权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公示:“直通车”项目在资格审查合格后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对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项目直接予以立项资助。
杰出青年项目在通过专家评审后对拟资助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7天,对公示期满无异议的项目经审定后下达资助计划。
第二十四条 审定:市科委根据专家评审的意见进行综合审定,及时公布资助的项目。
第二十五条 在同等条件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项目给予优先资助:
(一)申请者以往承担的基金项目完成质量好、成果突出;
(二)申请者拟依托于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三)申请者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以往未曾受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青年科技人员。
第四章 项目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 项目依托单位对本单位的基金项目管理承担以下职责:
(一)落实项目匹配经费,监督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定期向市科委报告项目管理和实施情况;
(二)协助市科委实施项目检查,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
(三)负责项目经费决算和研究工作总结等结题资料审查工作,按要求向市科委提出验收申请或总结结题报告;
(四)组织做好项目结题和统计分析工作。
第二十七条 获得资助的项目,由项目依托单位在接到书面通知后1个月内与市科委签订计划任务书,无正当理由逾期未签订计划任务书的,视为自动放弃。
第二十八条 市科委依据计划任务书,将项目经费划拨给受资助单位。项目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和挤占。经费支出范围和要求严格按照《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九条 对已立项资助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变更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和项目依托单位;对研究内容、目标等因不可抗拒的原因确需变更的,须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报市科委批准后,方可变更;杰出青年项目和“直通车”项目获资助者不得替换,资助经费不得转让或挪用。
第三十条 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每年年底应撰写《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情况报告》并附相关的证明材料,由项目依托单位统一报市科委。
第三十一条 项目依托单位应在每年年底对本单位承担项目的执行、管理、人才培养、成果和奖励、后续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并形成本单位《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总结报告》报送市科委,否则,不受理该单位新项目的申请。
第三十二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准备结题资料。一般项目以总结结题为主,重点项目和杰出青年项目以验收结题为主。
一般项目须在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完成时间前提交《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总结结题证书》,并附上研究工作报告、发表的论文和论著、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等有关材料复印件一式四份,由依托单位审查和签署意见后,统一报送市科委办理结题手续。
第三十三条 申请验收的基金项目,须在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完成时间前一个月,由依托单位向市科委提交以下材料(一式七份):
1、《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验收申请书》和查新报告;
2、《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经费决算表》;
3、已发表的论文、论著材料;
4、执行情况自评估报告;
5、研究工作报告;
6、有关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
7、项目申请书和计划任务书复印件;
8、按要求需要审计的项目,须提供审计报告。
验收程序按照《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计划任务书规定的期限内结题的项目,项目依托单位应提前1个月向市科委提出延期申请,并报送《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修改(补充)合同》,经批准后方可延期,最长期限不超过一年。
第三十五条 基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停拨经费、追回已拨经费、中止或撤消项目、不通过验收、一定时限内取消其项目申报资格等处理:
(一)弄虚作假、违背科学道德;
(二)项目执行不力,未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三)未按要求上报项目执行和进展情况,无故不接受市科委对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与审计;
(四)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不符合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或其他违反基金项目规定与管理办法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市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评审、批准和实施过程中违背科学道德或违反基金管理有关规定的行为,向市科委监察室举报。
第五章 成果管理与应用
第三十七条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科学发现等应及时申
请专利进行保护。
第三十八条 对已完成的基金项目实行跟踪制,项目承担单位每年可从已结题的基金项目中筛选出有重大应用前景的项目推荐申报市级相关科技计划。
第三十九条 资助项目研究所形成的论文、专著、软件、数据库、专利以及鉴定、获奖成果等,均应按规定用中文或英文标注“本研究得到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XXXXXXX”或“This research is funded by Chongq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The project No.is XXXX”,未标注的不予验收。其他语种参照翻译。
第四十条 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鉴定或评议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经评议或鉴定的研究成果,除市科委或有关部门审定需要保密的外,一般予以公开。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即行废止。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科委负责解释。
第五篇:2016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类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2:
2016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杰青、重点类项目申报指南
一.光电子信息领域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1.移动互联网;2.智能感知;3.云计算;4.大数据复杂事件处理;5.内存数据库管理;6.内存分析与预测分析;7.物联网;8.车联网;9.光通信;10.导航与位置信息网络平台;11.新型光纤制备及其应用基础;12.遥感信息;13.新一代存储;14.新一代光刻光源;15.地球空间信息及探测;16.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机理;17.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18.生物声学感应;19.图像及信息处理;20.语音翻译;21.可穿戴用户界面交互理论;22.无线通信;23.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24.信息安全;25.大功率深紫外LED;26.神经网络应用;27.新型编码与调制;28.激光器机理研究及激光新应用。
二.人口与健康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1.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2.非传染病性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新技术及预防;3.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和新型疫苗的制备机理;4.常见健康相关危害的预防和干预;5.本地常见多发难治性疾病成因的相关机制以及治疗新策略;6.干细胞治疗的作用机制;7.地方特色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活性成分的发现与分离及其作用机制;8.化学药物构效关系、分子结
构修饰与改造、天然活性成分合成;9.生物蛋白、新型抗体与疫苗等;10.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活性成分的全合成;11.生物制造基本理论与方法;12.发酵工程;13.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14.生物活性成分的高效分离与纯化新方法;15.新型制剂及创新给药方法。
三.农业领域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1.农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育种;2.园林植物种质创新与遗传育种;3.植物高产高效机理与植物保护;4.作物遗传育种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材料;5.农产品贮藏与加工;6.畜禽及水产品遗传繁育;7.健康与高效养殖;8.农林及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9.绿色农药合成;10.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中相关基础研究。
四.新能源领域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1.非常规油气的成藏机理;2.深部资源探测;3.生物质能源;4.能源转换与储存;5.半导体储能;6.无线充电技术;7.新型清洁能源;8.电网稳定与高效安全理论;9.纯电动乘用车动力总成;10.动力电池关键技术;11.高效汽车电子系统;12.汽车节能技术;13.混合动力商用车动力系统。
五.新材料领域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1.医用生物材料;2.光电功能材料;3.化工新材料;4.新型
焊接材料;5.新一代半导体材料;6.智能可穿戴设备新材料;7.功能耐火新材料;8.高性能特种金属材料;9.微重力金属合金材料;10.磁性新材料;11.纳米新材料;12.人造组织材料;13.钢材高洁净度冶炼及成分偏析控制;14.高品质钢材深加工技术;15.金属材料循环再生;16.绿色建材开发与再生;17.储氢材料;18.超级电容器材料及制备机理;19.高性能复合材料大型功能结构件设计制造及评价;20.碳纤维复合材料废弃物低成本回收及其应用基础;21.全复合材料格构体节点连接;22.材料表面改性。
六.先进制造领域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1.交通装备制造;2.数控装备制造;3.冶金能源设备制造;4.电力系统装备制造;5.新型传感器;6.智能微尘技术;7.工业控制系统;8.系统协同;9.装备在线或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10.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11.3D打印;12.空间飞行器;13.智能机器人;14.自动驾驶汽车;15.先进成形制造;16.智能化印刷;17.新一代高速液压伺服;18.智能制造。
七.资源与环境领域重点支持研究方向
1.水资源开发与水污染防治;2.全球变化与流域环境响应及预警;3.生态监测、评估、修复与环境保护;4.湿地演变与水源地保护;5.工程安全及灾害防控;6.地质灾害诱发机理与防控;7.矿产资源高效勘探、绿色开发与综合利用;8.环境监测、风险
评价与污染治理;9.节能环保城市建设;10.城市污染治理;11.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12.循环再生材料制备;13.再制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