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案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学案
1.作者(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名,字。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2.梁启超(梁任公)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 》。3.请写出易误读的字词并注上音。
①戊戌()②显宦()③莅()校 ...④步履()⑤谦逊()⑥酣()畅 ...⑦屏()息 ⑧蓟()北 ⑨洽()合 ...
1.梁治华 实秋 翻译家 2.饮冰室主人 饮冰室合集
3.xū huàn lì lǚ xùn hān bǐnɡ jì qià
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性格特点?是怎样塑造的?
作者对梁任公的性格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用了反衬手法,从侧面赞扬梁任公先生的为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样的学者当世少有。
反衬手法
解读:①反衬的内涵: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者皆相成也”。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相对“正衬”而言。
②反衬和正衬的区别:反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条件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其中“从”是背景、环境、条件,“主”是人物、物象。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是“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就是“反衬”。
③反衬的作用:在反衬中,以“从”衬“主”,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可以借此显彼,借反衬正,造成艺术上的回旋,增强作品的意蕴。
指津:①先辨别:在反衬中,按常规,被反衬的事物在作为反衬的事物的作用下,应向此方向发展,而结果却向彼方向发展。②写出手法后,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回答其作用。
技法:虚实相生
比如79三段,先写先生博闻强记,“敲打他的秃头”,酣畅地背诵,足见其“动人”;次写讲到紧张处,演讲变成表演之“动人”;再写讲完以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就更为动人了。作者紧紧抓住梁任公演讲时的感情投入,细致入微地刻画他的性格气质,令读者如晤其面,如闻其声。这是实写。而第6段说20年后“我”触景生情,“顿时”忆起先生的演讲,看似平铺直叙,实乃曲笔,辞约理微地道出先生“动人的演讲”对人有怎样深刻的影响。又如具体描写演讲过程中听者的反应——时而“屏息以待”,时而“跟着他欢喜”,时而又不自觉地“泪下沾襟”;甚至听过演讲后,“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这些显然属于虚写,从侧面烘托了这次演讲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虚实结合得如此完美,把学人本色状写得如此深透,体现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运笔自如的功力。
2.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数不胜数,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首先是因为梁任公演讲非常有特点:①开场白非常独特而见个性。②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宏亮而激亢。③演讲内容,在笔写的讲稿之外,能大段的背诵古诗或曲,而且对所讲的古诗或戏曲非常投入,几成戏剧表演。④先生的表情,酣畅淋漓,变化之至。其次是因为梁任公这个人非常有特点:①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眼神犀利,至于“光芒四射”。②讲演时一点也不刻板,而是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这样的讲演怎能不引人入胜、令人难忘呢?总之,梁任公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韵文(yùn)
(jiǒng)
B.激亢(kàng)
(píng)
C.沾襟(jīn)
力(zhuó)D.莅校(lì)泗交流(sì)
步履(lǚ)
酣畅(hān)
潇洒(xiāo)
谦逊(sùn)
弥漫(ní)
迥乎不同屏息以待
沉着有
涕
不禁(jìn)
显宦(huàn)长袍(p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______长袍,步履______,风神潇洒,______顾盼,______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肥大的稳健
左右
光芒 B.瘦窄的稳健
前后
神采 C.瘦窄的沉着
前后
光芒 D.肥大的沉着
左右
神采 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B.本文是梁实秋的一篇演讲稿。看似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的崇敬之情。C.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创作上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雅舍小品》为其代表作。D.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并称“康梁”。五四时期,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6.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B.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D.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7.“演讲”是文章的关键词,请你为梁启超先生的这次演讲出一则海报。
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请简要分析余光中致辞的妙处。
台湾学者余光中获得文艺大奖,领奖时,看到和自己同时得奖的都是年轻人,只有自己年届花甲,白发染霜,相形之下,颇为尴尬。在致辞中,他说:“一个人年轻时得奖,应该跟老头子一同得,表示他已成名;一个人年老时得奖,应该同小伙子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话音刚落,满堂喝彩。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表明了什么?
2.第二段中对梁启超先生的演讲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从这些精练的语句中可见梁启超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一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含意?
4.梁实秋的散文主张“简单美”,请结合文章分析他的“简单美”在文中的体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悼齐如山先生 梁实秋
抗战期间,国立编译馆有一组人员从事平剧修订工作,我那时适在北碚遂兼主其事,在剧本里时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同人都是爱好戏剧的朋友,其中有票友,也有戏剧学校毕业的,但是没有真正科班出身的,因此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术颇感认识不足,常常谈到齐如山先生,如果能有机会向他请益,该有多好。
胜利后我到北平,因陈纪滢、王向辰两位先生之介得以拜识齐先生。齐先生精神矍铄,谈笑风生,除了演剧的事情之外,他的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均能谈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以知齐先生是一个真知道生活艺术的人。
齐先生收藏甚富,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抗日军兴,他为保护这一批文献颇费了一番苦心,装了几百只大木箱存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胜利之后才取出来。这时节“中国国剧学会”恢复,先生的收藏便得到了一个展览的地方。我记得是在东城皇城根一所宫殿式的房子,有三间大殿作为展览室。院里有汉白玉的平台和台阶,平台有十来块圆形的大石头,中间有个窟窿,据说是插灯笼用的,我看有一块妨碍行路,便想把它搬开,岂知分量甚重,我摇撼一下便不再尝试。齐老先生走过来就给搬开了,脸不红气不喘,使我甚为惭愧。还有一次在齐先生书斋里,齐先生表演“打飞脚”,一个转身,一声拍脚声,干净利落,我们不由得喝彩,那时在座的有老伶工尚和玉先生,不觉技痒,起身打个飞脚,按说这是他的当行出色的拿手,不料拖泥带水倚里歪斜的几乎跌倒,有人上前把他扶住。那时候齐先生已有七十多岁,而尚健康如此。
中国国剧学会以齐先生为理事长,陈纪滢、王向辰和我都是理事,此外还延请了若干老伶工参加。因为这个关系,我得有机会追随齐老先生之后遍访诸位伶工,听他们谈起内廷供奉,以及当年的三庆四喜,梨园往事,真不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由于我们的建议,后来在青年会开了一次国剧晚会,请老伶工十余位分别登台随意讲说他们的演剧的艺术,在当时盛况空前。我们为国剧学会提出了许多工作计划,在齐先生领导下,我们不时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湾,还经常看到他的写作,年事已高而笔墨不辍,真是惭愧后生。最近先生所著《国剧艺术汇考》出版,承赐一册,并在电话中嘱我批评,我不敢有负长辈厚意,写读后一文交《中国一周》,不数日而先生遽归道山!
先生对于国剧之贡献已无需多赘。我觉得先生治学为人最足令人心折之处有二:一是专精的研究精神,一是悠闲的艺术生活。我们无论研究哪一门学问,只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即有可观,这点道理虽是简单,实行却很困难。齐先生之于国剧是使用了他的毕生的精力,看他从年轻的时候热心戏剧起一直到倒在剧院里,真是始终如一的生死以之。他搜求的资料是第一手的,是从来没经人系统地整理过的,此中艰辛真是不足为外人道,而求学之乐亦正在于此。齐先生的这种专精的精神,是可以做我们的楷模的。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着,所以他能享受生活,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所以他风神潇洒,望之如闲云野鹤。他并不是穷奢极侈地去享受耳目声色之娱,他是随遇而安地欣赏社会人生之形形色色。他有闲情逸致去研讨“三百六十行”,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他肯尝试各样各种的地方小吃。有一次他请我们几个人吃“豆腐脑”,在北平崇文门外有一家专卖豆腐脑的店铺,我这北平土著都不知道有这等的一个地方,果然吃得很满意。他的儿媳黄瑗珊女士精于烹调,有一部分可能是由于齐先生的指点。齐先生生
活丰富,至老也不寂寞。看看他的家庭,看看他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风度。老成凋谢,哲人其萎,怀想风范,不禁唏嘘!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并进行排演。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百度百
②1933年,因种种原因,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齐如山对这次分手十分无奈和惋惜,此时写给在上海的梅兰芳的信,让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他的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20年了。……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万伯翱《我所知道的齐如山》)
③齐如山在剧本创作中有着充分的观众意识,在《编剧回忆》中,他特别提出了“编剧需迎合观众”的看法。他认为剧作家应运用一切办法抓住观众……考虑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梁燕《京剧巨擘齐如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与同人都不是真正科班出身,自感对平剧的传统的规矩与艺术认识不足,所以希望能有机会向齐如山先生请教。B.文中写到作者摇撼不动妨碍行路的大石和伶工尚和玉“打飞脚”倚里歪斜几乎跌倒两件事,是为了衬托齐如山先生戏剧功底深厚。C.齐先生心胸开朗,了无执着,能够把生活当作艺术来享受,但他并不是去享受耳目声色的娱乐,而是去欣赏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生。D.齐先生对民间生活习惯以及风俗沿革掌故有着浓厚的兴趣,常与贩夫走卒交往,喜欢各样各种的地方小吃,他的儿媳精于烹调可能就与齐先生的指点有关。E.本文从齐如山先生的兴趣爱好、治学、工作、生活等方面着笔,塑造了一位国剧界的老前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齐先生由衷的钦佩之情。2.齐如山先生对于国剧的发展有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除热爱京剧(平剧)外,齐如山先生的形象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齐如山先生悠闲的艺术生活对于研究京剧有哪些帮助?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
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D 【解析】A项,“逊”应读xùn;B项,“弥”应读mí,“屏”应读bǐng;C项,“禁”应读jīn。2.B 【解析】“竞”应为“竟”。3.A 4.B 【解析】“翻云覆雨”为贬义词,不妥。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本文是梁实秋的一篇演讲稿”错,本文记叙了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属于写人记事的散文。6.D
7.主讲人:梁启超
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时间:民国十年左右
地点:清华学校高等科楼上大教堂
8.用风趣化解尴尬;既称赞年轻人年轻有为,又表明自己尚未落伍,应变机敏,谈吐不俗。(意思对即可)
(一)1.表明“我们”已被梁任公先生的讲演深深吸引,“我们”同梁先生同呼吸、共忧喜。2.率直、真诚、有热情、有强烈的爱国心。
3.运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说明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对人的感化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欣赏和赞叹之情。
4.文章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文章适当地表现梁启超的演讲,活画出了一个受人敬重的热心肠之人。
(二)1.AE 【解析】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主要是为了衬托齐先生精神矍铄,身体健康;C项,原文并未否定享受耳目声色之娱,而是否定“穷奢极侈地去享受”;D项,“常”和“喜欢”与原文不符。
2.①收藏并保护包括剧本、道具、乐器、图书、行头等一批文献,通过展览宣传国剧; ②领导国剧学会组织多种活动,研讨如何整理、研究、保藏、传授国剧的艺术; ③写出国剧方面著作; ④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热爱京剧是本文主人公最突出的特点。要概括其他方面的特点,就要细致地寻找文章中对于主人公的各方面的记叙和描写。如,文中说“他的兴趣旁及于小说及一切民间艺术”,可知他兴趣广博,由“在齐先生领导下……”,可知他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从“他不吝与贩夫走卒为伍”,可知他有生活情趣;从他与梅兰芳的信件中,可知他倔强骄傲;从他七十多岁仍搬石打飞脚,可知他身体健康。4.①有助于他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认识,写出大量的研究著作。②有助于丰富和创新表演艺术,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基础。③有助于了解观众心理,使京剧艺术能抓住观众。④广博的见识有助于专业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都应有所涉猎。【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全面分析齐如山先生这一形象。由文中可知,齐如山先生悠闲的艺术生活对于他研究京剧有很大的帮助,如有助于他创新表演艺术,了解观众心理,写出大量著作。从他身上,我们可知应涉猎多方面的知识。
1.BD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为考核内容,其中ACE理解出现偏差。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取重点词语“严谨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分条作答。
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对第二段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注重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严谨笃实”的角度作答。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应该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方面概括。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文章的第三段主要论是“世人的楷模”,链接①论述“经学大师”,注意提取文中的重点句子,链接部分注意重点词语“经世致用”“开清代朴学风气”。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的是顾炎武“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文章第三段和链接①的概括,重点注意段首句,然后提取关键的词语从“经学大师”和“世人楷模”两个角度作答。4.示例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二者综合的题目,首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顾炎武身上的具体体现,然后结合现实分析具体的意义。
第二篇: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2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谈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了解其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体会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感知性阶段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民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是谁?(梁启超)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师,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板书课题)2.相信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我想找四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生字
莅()临
戊戌
叱咤()风云
精悍()
激亢()
箜()篌()
蓟()北 3.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简介梁实秋和梁启超
明确: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主编过《时事新报》和《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提倡“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的文学主张,与左翼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对立,批判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否认其本身的价值。他所谓的“人性”本质上是以理
制欲的人性论,即以理性为代表施加自我的控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另有《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 “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
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又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长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
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4.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习题一,做旁注。(3分钟)
板书:开场白——独
特
外貌——短小精悍……
声
音——沉 着 有 力
梁启超:有学问
内
容——丰 富 有 趣
有文采、有热心
演讲——博闻强识、旁征博引、表情——表演酣畅淋漓
肠
手舞足蹈、生动有趣 5.有学问、有文学,大家都能看出,我想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回答
第二课时
(二)理解性教学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我给同学们留下一道题,不知大家思考怎么样了。(提问)
明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
2.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2)达官显
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3.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明确: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4.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用语要准确生动。同时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师,大家的文章也有错,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写文章和阅读时要树立正确的批判价值观,要仔细检查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5.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第三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我再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3、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
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
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2016年第12期《杂文月刊》)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帮助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
”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1927年说的两点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 参考答案:
4.A 5.AC 6.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理解错误,是“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理解有误,是“梁漱溟等
受到了‘新民说’的影响”,并不是梁启超直接传递的;D项,“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文中未曾提及;E项,“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理解有误,“甚至更多”是后人的评价。
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分为两问,第一问的答题的区间在第4-5段,可总结出“新人”的特点;第6-7段可分析出提出此观点的原因,要点有“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_》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肖毅
莅.校()迥.乎()精悍.()步履.()谦逊.()激亢.()屏.息()拭.泪()蓟.北()涕泗.()箜.
篌()
二、品读体会
1.品读下面一段对梁启超先生的外貌描写,体会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2.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
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1)将句子中的空缺补充完整,体味这样描写的妙处。
(2)将能够表现听者和演讲者融为一体的句子抄下来,仔细品读,想想为什么梁实秋他们能够那样沉浸于其中。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分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B.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C.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D.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庇.护 媲.美 穷乡僻.壤 开天辟.地 B、赦.免 涉.猎 拾.级而上 退避三舍. C、孝悌. 谛.听 众矢之的. 根深蒂.固 D、汲.水 吸.取 岌.岌可危 负笈.从师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昭雪 好高鹜远 一鳞半爪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幅度 唇枪舌剑 殚精竭虑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C、荫庇 名燥一时 大放厥词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相儒以沫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题目简说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3、内容提示
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教师寄语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参考答案
一、莅校(lì)迥乎(jiǒng)精悍(hàn)步履(lǚ)
谦逊(xùn)激亢(kàng)屏息(bǐng)拭泪(shì)
蓟北(jì)涕泗(sì)箜篌(kōng hóu)
二、1、这段关于梁启超先生外貌的描写文字不多,但是很传神的将他的精神状态和个性刻画出来了。
2、(1)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绘声绘色的将梁任公沉醉于自己的演讲的状态描摹了出来。(2)句子略;作为受传统文化浸润很深的知识分子,梁实秋确实能够与梁任公的爱好产生共鸣,对古典文学爱之愈切,沉浸其中亦愈深。合作探究答案
1、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其次,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2、首先直接表达
(1)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份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2)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3)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4)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5)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6)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其次含蓄的表达
(1)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3)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当堂检测答案
12、B(A心中,之中;B均为好比;C控制、停止,与“未”相反;D产生,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
3、A(“大约”与“左右”意思重复。)
4、B(B均读shè;A“庇”读bì,其余都读pì;C“悌”读tì,其余读dì;D“吸”读xī,其余都读jí)
5、B(A“鹜”应为“骛”,是“追求”之意;C“燥”应是“躁”,是“(名声)广为传扬”
之意;D“儒”应为“濡”,是“沾湿”之意)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与写作背景。
2、学习人物形象,品味本文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3、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5、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学习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习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知识链接】 人物介绍:
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梁启超(1873-1929),广东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梁实秋(1902-1988):浙江人,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幽默风趣、朴实隽永,有小品论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解题:
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起来是记事的,其实是写人的,作者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之中。【学习过程】
一、重点字词
1、字音
莅()校 迥()乎 精()悍 步履()谦逊()激亢()屏()息 拭()泪 蓟()北 涕泗()箜()篌()精悍()酣()畅 戊()戌()
2、词义 叱咤风云: 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 博闻强记:
3、字形
欢度佳节 渡过难关 炯炯有神 迥乎不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2
二、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场景张目。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梁先生的讲演稿整整齐齐、书法美观。但读其文和听其演讲相比,那趣味却相差太远,从而强调梁任公先生演讲的魅力。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勾勒出梁任公先生的肖像(短小精悍、稳健潇洒、光芒四射)
第4段,写梁任公先生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的一个亮点。虽只有两句话却表现了先生的谦虚和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第5、6、7段,写梁任公现实讲演生动有趣、旁征博引、内容丰富。《箜篌引》一首古诗任先生一讲,“活化出一出悲剧”,以至于20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情感涌动。第7段中所描述的先生的“博闻强记”更令人敬服。“用手指敲秃头”的动作生动形象,读后使人倍感亲切,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先生由衷的爱戴。
第8段,写先生的演讲感情充沛。本文主要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描写先生的形象。或喜或叹、或哭或笑,手舞足蹈。这演讲到紧张处真成了“表演”。梁任公先生是博学多才的大学者,又是“热心肠”的性情中人!
第9段,写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感染力的影响力——不少人由于受到感动,从而对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记述这次演讲的原因,高度评价梁任公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综观全文,文章开篇介绍梁任公,结尾评论梁任公,中间按照梁任公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并穿插个人的感受和评论。通篇着眼于梁任公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来表现他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三、梁任公演讲的特点
演讲前:准备演讲稿(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地、书法秀丽、十分美观)——反映了办事认真
学问和书法修养很高; ——铺垫
入场: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着肥大长袍——前奏 动作: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开场白:语言独特:“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谦逊、自负、风趣 动作神态:走,打,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生动有趣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朗诵声情并茂(“五有”——文采出众、技巧纯熟)(20年后回忆——侧面描写)
背诵有趣(博闻强记、旁征博引、记不起就敲头)表情:于紧张处成为表演(手舞足蹈、两哭——感情丰沛)
于讲后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上为正面描写
效果:深入人心,学生感动,对文学产生强烈爱好——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3
四、评点大师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课外拓展】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 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 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 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 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 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 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 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 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 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 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 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 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 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 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 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 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 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 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 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 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 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 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 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 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 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4 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 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 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 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 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 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 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 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 “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 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 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 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 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 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文章开头说“他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结合全文,请简要概述作者这样说的 原因。
2、从全文看,作者是在赞美他的老师,为什么在第2段中却要描写他古怪的相貌和油迹斑斑的袍子?
3、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较为详细地写课程内容以及同学们的听课状态?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梁任公先生精彩的一次演讲,表达了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比敬仰之情,也表现了梁任公先生博学多识、自由潇洒、谦逊自负的性格特点。【布置作业】
请模仿本文的写人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 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300字左右 【学习反思】
参 考 答 案
1.(1)先生性情凶(2)相貌古怪(3)生活习惯不好(4)先生醉酒后的责骂(5)批改作文方法独特(6)教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2.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恰恰突出了徐老师的个性特征,使他变得有趣、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衬托了内在的美。
3.(1)交代徐先生责骂学生的原因(2)点明“我”对徐先生的印象深刻的原因(3)为下文写徐先生对“我”的严厉做铺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