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现代烟草农业 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建设现代烟草农业 促进特色经济发展
——xxx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侧记
xx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种植烤烟,二十年来,在几届党委、政府,广大烟农及业务部门的艰苦努力下,使烤烟这项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xxx裕民强镇的一项支柱产业。特别是随着烟叶生产纳入烟草行业管理后,三年三大步,2007年在xxx镇xxx村建设了全省标准化烟叶工作站,xxx年和xxx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xxx村建成了“xxx现代化烟叶生产基地”,同时xx村和xx镇又先后被省烟草专卖局确定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村和示范镇,为全省开展现代烟草行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xxx年xxx镇12个村、147户烟农种植烤烟5775亩,尽管遭受前期持续低温、严重风灾、后期持续干旱及雹灾等自然灾害,烟叶产量仍然达到212万斤,烟农实现烟叶收入980万元,户均收入达到6.7万元,展示了烟叶产业明显的发展优势。
一、选准产业,坚定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通过多年的种植实践,镇党委、政府清楚地看到烟叶这项产业是最具有发展前景、最成功的订单农业和高效农业。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党委、政府把发展烟叶生产放到了头排。xxx年烟叶生产纳入行管后,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认定烟叶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因此决心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抓住机遇,乘势做大做强产业,坚定走烟叶生产这条特色经济发展之路。
二、政府主导,全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凭烟草行业之力很难承担起这一重任,需要举全社会之力来共同完成。因此,现代烟草行业建设从一开始就得到了xx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xx烟草专卖局先后将xx镇xx村和xx镇列为现代烟草行业建设试点村、镇以来,镇党委、政府将发展现代烟草行业纳入重要日程,将其当做现代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和示范产业来抓。成立了东屏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抓烤烟,并确定一名副x职抓,党政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为切实抓好试点建设,保证烟叶种植的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东屏镇政府按照县政府制定的基本烟田保护制度,以镇xx文件下发了《关于烟叶种植实行土地流转给予奖励的决定》。对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得力、扩大烟叶种植规模、调整适宜种烟土地、种烟地块相对集中的村民委员会具体负责人给予奖励。奖励标准按土地流转期限x年以上的每亩奖励xx元。同时,为了整合土地资源,连片规模种植,便于指导管理,明确提出了每片烟田最低不能少于xx亩,每户烟农种植面积不得少于xx亩。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2009年xx镇政府还针对本镇实际,对以种烟为主,能够认真按照烟叶生产流程抓好每个生产环节的烟户,给予资金补助,补助标准每xxx亩xxx元。
在烟站建设、烤烟园区建设和育苗集中区建设中,xxx镇政府从振兴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大局出发,灵活提供土地资源,并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园区附属设施建设和园区绿化美化。xx烟站、烤烟园区和育苗集中区建设总占地面积xx万㎡,为xxx政府无偿提供。政府用于园区附属设施建设和美化绿化资金已达到xxx万元。目前总建筑面积近xx万㎡的xx烟站,环境优雅,功能齐全,已经成为xxx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得到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行业扶持,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现代烟草农业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以机械化作业为标志、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基础设施为保障,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从xxx年烟叶生产纳入烟草行业管理以来,三年间,由烟草部门投资,在xxx镇新打配套水源井xxx眼、管网xxx千米;建密集烤房群xx个,共建烤房xxx座;建育苗大棚xxx栋,xx万平方米;购臵大型拖拉机xx台,旋耕机xx台,深松起垄机xx台,购臵小型农机具刨坑机xx台、覆膜机xx台,喷药机xx台;修建烟田田间路xx千米。再加上xxx标准化烟站建设,xx年间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近xxxx万元,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运行,为xxx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是全部实现了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由烟草部门统一组织育苗,不仅保证了苗齐苗壮和统一移栽时间,而且大大减轻了烟农劳动强度,实现轻松种烟。
二是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程度高。xx镇地势开阔,土地平整,烟田集中连片,为全面推广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目前该镇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xx亩,千亩村xx个,种烟专业户xx户,家庭农场xx个。从整地起垄到刨坑覆盖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高,机械化耕作全面普及,这两点是xxx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最显著的特点。
三是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正逐步形成。根据烟叶生产不同环节,成立了x个育苗服务队、x个机耕服务队、x个植保服务队、x个烘烤服务队、x个分级服务队。如:育苗专业化服务队,负责指导统一配制苗床土、统一消毒、统一催芽、统一播种、统一防病、统一水、肥、温度管理、统一分配烟苗,全部实现了商品化供苗。再比如机耕服务队,建立了机耕服务管理办法,制定了技术标准,烟站与业主签订了机耕管理协议,业主与烟农签订了耕作协议,根据烟站统一安排,具体实施烟田耕作。并根据当年费用支出,由业主、烟站、烟农协会和烟农代表统一协商制定收费标准。这些服务队伍的成立,使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加专业化,使整个烟叶生产的服务更加社会化。
四是信息化管理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烟草部门和镇政府共同努力,加强网络建设,形成了省、市、县、烟站四级联网,实现了信息和数据的快速传输。以户籍化管理为载体,将烟农自然情况、各生产环节技术指标纳入数据库,把信息化管理贯穿于“合同种植,入户预检,编码收购”等整个烟叶工作流程,提高了现代烟草农业管理水平。
五是探索出适合本地的生产组织模式。就xx镇实际运行情况看,最成功的生产组织模式有三种:即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互助组。根据种烟规模,专业户(面积在45亩至100亩)达到57户,家庭农场(面积100亩以上)3个,互助组是指将面积在45亩以下的烟户,通过烟叶协会和烟站引导,由烟户自行组织在一起的联合组织。对于种烟专业户和家庭农场,生产设施比较齐全,以自主经营为主。其中互助组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优势最为明显:减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农机利用率、减少农机重复购臵,机动灵活,生命力强。
四、协会辅助,为烟叶生产提供服务保障
成立烟叶协会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着“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烟草公司为龙头,以烟农为主体,以烟叶协会为辅助”的工作格局,在市、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了xx镇烟叶协会。一年来烟叶协会代表广大烟农的利益,在探索烟草企业、地方政府、专业合作组织和烟农的不同联结方式,提高烟草农业组织化程度,在组织开展烟叶生产、技术培训,创新生产组织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紧紧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市场化意识快速提高的有利时机,紧紧依靠地方政府,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优化烟叶生产布局,积极引导合理轮作,极大地提高了烟叶生产管理绩效和服务质量,为xx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做了大量有效工作。
xx镇现代烟草农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富民强镇之路,更为2010年现代烟草农业整体推进县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自2009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创立了。。。示范园。其主要内容包括:以转变烟叶生产方式为主体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以改善烟叶生产条件为主体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以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为主体的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把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全县重点建设项目来管理,作为做大、做强、做优烟草产业的主攻方向。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和部门协调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先导,加速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是制定政策。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了《县烟叶基础设施管护暂行办法》,同时预算资金设立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基金。
三是成立机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顾问,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的两烟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副县长为组长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烟草工作办公室,为县政府的常设职能机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烟叶生产、收购、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两烟市场管理。并根据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需要,从国土、建设、水务、农开等部门抽调工程技术人员加强和充实县烟草工作办公室的力量。设立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基础设施、土地流转、生产科研、信息资料、资金管理、环境维护等8个工作小组。
二、烟草为主,部门整合,充分发挥烟基设施的效益。
烟基建设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烟基建设中,我们着力“三好一大”,确保“三性”,即:着力规划好、建设好、管护好,效益最大化;确保项目的真实性、质量的可靠性和资金的安全性。
三、合理流转土地,创新组织形式,实现烟叶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 1
化。
我县是老烟区,种烟历史悠久,烟农种烟技术熟练程度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外出务工和烟叶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我县烟叶生产长期以来是各家各户种植的小农模式,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种烟户数不断减少,生产规模徘徊不前。在此状况下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我们的一个新课题,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以土地流转为前提,以培植职业烟农为支撑,以烟农专业合作社为创新,实现烟叶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通过规模化生产,破解了劳动力少和部分土地闲置两大难题。
四、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烟草部门的主导下,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作用,努力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创立了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广发模式和模式,特别是丘陵山区精准烟草农业示范园的创建,为丘陵山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成果在我县彰显。一是烟叶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二是烟叶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是烟农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得到实现;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得到加快;五是广大烟农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认识更加清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更加高涨。这些所体现的只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现实成效,更重要的是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深远意义,通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引导、带动、推进了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惠及的不仅是烟农,而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在此,我们对各级烟草部门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三篇: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探讨
以整县做好基地单元规划设计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探讨
国家烟草专卖局在2009年的全国烟叶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从2010年起按照整县推进、单元实施的思路,分期分批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把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作为整县推进的载体。随后,中国烟叶公司根据国家局指示精神下发了《 关于做好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的通知》(中烟叶生[2009]58号文件),《通知》文件中指出:在市级公司的统一领导和单元建设统一规划下,县级分公司根据工业企业对烟叶风格特色的需求,在辖区内根据生态环境集中建设,规模种植的原则,按照5万担左右的种植规模进行单元建设并设置基层站,在各单元中与工业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厂办基地关系,由县分公司与工业企业共同完成技术体系的建设,县分公司对各单元人员进行综合调度和区别管理。
今年8月份以来,我县适逢《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对口支援兴国县的意见》(国烟办[2013]326号文件)的出台,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全县上下欢欣鼓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很快颁布了贯彻落实对口支援政策的实施意见。现就以整县做好基地单元规划设计,推进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作一探讨。
一、厘清现代烟草农业概念
现代烟草农业是指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以机械化作业为标志、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基础设施为保障,推进生产组织以单个农户为主向规模化转变、推进生产方式由以分散经营为主向社会专业化服务转变、推进生产手段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转变、推进管理方式由传统手段为主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达到降低烟农生产投入、降低烟农劳动强度、降低烟农经营风险,增加烟农种烟收入,实现烟农简单、轻松、愉快种烟。
现代烟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包括: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向科学;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所替代,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业链;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广泛运用;形成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大生产方式、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思路、专业化分工(即工业化方法)、信息化手段。
对于现代烟草农业而言,应该同样具备上述现代农业的特征。试分析如下:
(1)烟叶生产手段机械化程度高。基本实现烟田育苗、移栽、灌溉、施药、采烤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大大降低烟农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2)基本烟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得到治理,植烟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烟农收入大幅增加。
(3)科技贡献率较高。广泛应用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使科技对烟叶生产的贡献率达60%以上。
(4)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高。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经营烟叶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高,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达到较高水平。
(5)市场化程度高。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生产经营实现企业化、品牌化。
(6)风险保障程度高。可以有效抗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
(7)烟农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健全。烟农素质大提高,能接受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经营头脑和经营能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二、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做好基地单元建设
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当前乃至将来我县烟叶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更好地实施单元建设的必要保障。根据我县人多地少的特殊情况,目前又刚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实践、探索。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要重点抓好一基四化: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开展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意义,继续加大投入,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打牢烟叶生产基础。要加强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原则,继续扎实推进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搞好综合配套,加强机耕路建设,积极为机械化耕作创造条件。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确保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烤房建设。根据基本烟田规划和规模化种植发展要求,结合各产烟乡镇烤房建设实际和烟叶发展趋势,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安排、体现先进性和实现适度集中的原则,大力加强烤房建设。逐步淘汰标准低、容量小、性能差、煤耗高的普通烤房,积极发展密集烘烤能力,加快实现专业化密集式烘烤。要加强烟叶基层站建设。基层站是联结广大烟农、基层地方政府的重要纽带,是搞好烟叶工作的基础环节。要按照合理规划、相对集中、方便烟农、有利管理的原则,对基层站进行系统规划和整合,努力建成一批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环境良好、管理高效的综合性工作站,整体提升基层站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2)加快发展规模化种植。规模化种植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必由之路。要紧紧抓住农村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市场化意识快速提高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要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种烟农户。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促进烟田向种烟能手集中。积极引导合理轮作,注重发展以烟为主的配套农业生产经营,努力提高适度规模种烟农户的综合收益。要推动烟叶种植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在严格计划管理前提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进一步优化烟叶生产布局,推动烟叶种植逐步向优势产区适度集中,努力扩**片种植规模,大力发展千亩村、万亩乡。以烟农为主体,积极探索烟草企业、地方政府、专业合作组织和烟农的不同联结方式,进一步总结完善烟草企业+村组+农户、烟草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生产组织模式,努力提高烟草农业组织化程度。围绕增强十多个重点骨干企业和十多个重点骨干品牌的原料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烟叶基地化建设。要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
(3)稳步推进集约化经营。强化科技支撑作用,通过密集使用生产要素和不断提高要素生产率,实现烟叶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既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本质要求,也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根本出路。要整体提高烟叶生产科技水平。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支撑。要着眼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认真搞好烟草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对烟草基因组计划、高香气低危害烟草新品种、无公害烟叶工程、基本烟田治理工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等科研专项的重点攻关。要不断推进烟叶技术进步,加大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密集烘烤等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基本烟田综合生产能力。要围绕重点骨干品牌原料需求,加强工商技术互动,突出烟叶风格特色,优化生产技术体系,增强优质烟叶生产保障能力。加强基层烟叶技术技能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机制,不断提高科技运用和转化能力。要坚持精耕细作和节约发展。立足于耕地资源高度紧张的县情,必须切实改变粗放型外延式烟叶生产方式,坚持精耕细作,注重土地和各种要素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成本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切实注重节约发展,努力实现烟叶生产的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保持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机械化作业是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有效保障。要加强行业内外技术合作,鼓励自主创新,加快研制功能集成、先进适用的烟草农用机械,着力改善烟草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提升机械装备水平。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专业户和专业服务组织,有效利用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力量,因地制宜地拓展机械化作业的范围和领域,优先解决起垄、采收、编烟等用工量大的环节的机械化作业。
(4)深入拓展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是现代烟草农业的基本特征,是把烟农从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环节解放出来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有效方式。要进一步细化专业分工。认真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特别是育苗专业化的成功经验,注重面向市场,积极推进育苗、耕地、移栽、采收、编烟、烘烤、分级、物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烟叶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专业化分工,不断延伸专业化服务范围。重点推进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要积极培育职业烟农。培育以烟为生、精于种烟的职业化烟农队伍,持续提高种烟收入占烟农家庭收入的比重。在规模化种植水平较高的地区,努力培育一批素质高、技术好、稳定性强的烟叶生产工人。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普遍开展烟叶生产技能培训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大力提高烟农素质,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烟农。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牢固树立社会化大生产观念,支持和正确引导与烟叶生产有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烟农协会、烟农互助组发展,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主体,扶持专业队、专业户发展,促进与烟农利益合理联结机制的形成,注重让烟农得实惠。积极探索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式,进一步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5)全面加强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烟叶生产,通过信息化全面提升烟叶基础管理水平,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适当增加投资,改善基层烟叶单位的软硬件设施,加快实现信息数据的电子化处理和网络化传送。进一步扩大烟叶信息收集范围,拓宽烟叶信息收集渠道,逐步完善信息收集、传送、发布的程序和办法,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全面推广烟叶信息管理基础软件,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要求,适时集成到烟草行业统一信息平台上,实现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要加强烟叶全过程管理。按照供应链管理思想,把信息化管理从烟叶经营环节延伸到生产管理环节,贯穿于合同种植、入户预检、编码收购、原收原调、委托加工整个烟叶业务流程。积极推行电子合同,坚持以合同为主线,全面加强烟叶种植、收购、调拨、加工及仓储管理。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积极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推广应用GAP生产和管理模式,探索完善更加符合实际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和管理标准,推动烟叶生产和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行和贯彻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重视对烟叶生产环境和烟叶质量的检验检测,建立完善烟叶质量可追溯制度。探索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广精准烟草生产。
三、基地单元建设与基层管理
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不断深入,烟区基本烟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等措施的不断跟进,烟农种烟效益不断显现,基本烟农队伍得到进一步巩固,标准化生产不断落实,烟叶质量不断提高,为各卷烟工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
(1)特色定位,划片建设
在一个基地单元中根据目前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及交通条件,同时按照各基地单元千担规模为一片区的划分原则,本着密集指导,节约管理成本的精神,选定一个中心区域或以合作社所在地为半径,按照三日为一个指导周期划分子单元。
(2)风格与技术配套,实现差异化管理
基地单元依托工业企业对于烤烟品种、烟叶品质的需求,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综合条件,由工业企业、相关研究单位及当地烟叶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形成一整套涵盖育苗、平衡施肥、成熟采收及烘烤的烟叶生产技术方案,并根据技术方案要求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性强的具体考核方案进行人员考核,各单元技术方案相互独立,实行人员考核差异化管理。
(3)突出管理要素,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烟叶生产在特定时期和不同技术环节有着不同的工作量,各环节技术在掌握上也存在着难易性,同时不同技术环节在时间上也会产生重叠,例如在育苗时期同时进行着冬翻冻土、平衡施肥等技术环节,而在采收烘烤时期又存在技术相对密集、技术难度大等特点,需要较多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随着专业化分工建设的深入,信息管理员和仓管员岗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岗位也相对固定,建议按照基层站用工要求需分别设立专职站长1名、专业育苗3名、专业植保3名、专业平衡施肥员3名、信息管理员1名、仓管员1名、专业烘烤员5名,同时在技术密集时期,按照1000担/人的标准聘请技术辅导员,协助技术指导工作。
(4)集烟站综合智慧,整体提升工作效率
细化工作流程,实现专业化分工,责任到人。根据县局(分公司)下发的工作计划及考核要求,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将各项工作计划及管理权限下发到每一个专业人员,充分利用各人的计划、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结合专业技能,按照各自承担的专业工作,从工作计划入手,细化到各生产环节,通过站长结合上级要求审核后通过集体讨论,确定各项工作的阶段工作要求,在实施过程中由各专业人员对其他人员进行事前培训,事中协助管理人员进行督查考核和事后兑现奖罚。如此管理模式可有效避免由于管理层思维单一和技术偏差造成的管理和决策的混乱,同时能够充分激发所有员工的聪明才智,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人翁的工作热情,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5)明确权属划分,确保可经营性资产管理规范
一是明确产权和管护责任人
①实行烟草农机、育苗棚和密集烤房群等可经营性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受益权、处置权分离制度。其所有权、使用权一律归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烟草农机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育苗、植保或烘烤专业户所有,受益权为广大烟农所有,烟草行业拥有其处置权。未经烟草部门批准,将补贴购置的烟草农机转卖他人的,补贴新建的育苗棚和密集烤房群改建、拆毁,县局(分公司)要收回烟草农机、育苗棚和烤房群补贴款。
②按照谁所有、谁使用、谁养护的原则,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烟草农机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育苗、植保及烘烤专业户对补贴购买的烟草农机、新建的育苗棚及密集烤房群进行管护。
③烟草局(公司)要督促生产厂家及时开展售后服务,提供相关配件。
二是建立项目档案
①购进补贴的烟草农机,其主机和配件上都要有铭牌标识,铭牌标识上要印制统一的编码;补贴新建的育苗棚及密集烤房群也需设立标识牌。
②省、市、县三级烟草部门要加强档案管理,县局(分公司)要做到一机、一棚、一烤房一档。档案中要含有烟农申请书、补贴合同和其他相关文件。
三是检查验收
县局(分公司)每年组织一次验收,市局(公司)组织一次复查,省局(公司)进行抽查后报请国家局验收。
四、工商联动 共谋发展
随着工商合作的不断深入,不同卷烟工业在烟区所建厂办基地对原料风格特色需求的差异性不断显现,而目前烟叶风格特色单一性制约了厂办基地建设的开展。国家局提出的基地单元建设是对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厂办基地的一个很好的整合,既能够继续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步伐,又能满足不同卷烟工业对原料不同风格特色的需求,使烟叶生产得到更好的巩固和发展。
(1)以特色定位,配套技术措施。由工业企业就厂办基地烟叶特色需求进行具体定位,明确风格要求,同时针对风格特色要求与县分公司合作共同制定技术体系(包括:烤烟品种育苗、平衡施肥、打顶抹杈、采收烘烤等),确保所产烟叶满足特色质量要求。
(2)建立烟叶质量评价体系,不断优化技术措施。基地实施开始,由工业企业负责组建基地烟叶质量评价体系,每年对部分所产烟叶样品进行全面综合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发现问题,针对基地内技术方案进行技术改革、更新,不断完善基地烟叶配套技术,优化烟叶特色品质。
(3)建立紧密的供求关系。基地建设初期,由工业企业和市烟草公司签订烟叶购销合同,确保基地内所生产的烟叶全等级由工业企业收购,确保基地烟叶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4)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技改经费。基地建设初,由工业企业委派技术人员,针对基地烟叶特色品质需求,就相关技术对基地内烟技员及部分烟农进行系统培训,为达到各生产技术环节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工业企业也需提供必要的试验经费作为生产技术优化的手段。
(5)共同完善基地烟叶生产条件。基地的综合持续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基础设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烟用机械,因此,需要工业企业协同烟草部门,共同完成基地内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引进基地内适用的先进烟用机械,优化基地烟叶生产条件。
第四篇: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 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
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 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
十堰市农业局 刘福银
农业行政执法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规范农业行政执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奋斗目标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当前摆在农业行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与时俱进,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颁布的涉农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涉农法规,基本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领域。我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执法机构积极履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执法职责,依法监督管理,加强行政执法,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农业结构调整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十堰地区以实施《农业法》为契机,把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农业部门依法行政、转变职能、服务“三农”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整体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依据《农业法》的规定,按照“执法职能统一行使、执法人员统一管理、执法活动统一组织、执法力量统一调配、执法经费统一安排、政事政企分离”的总体目标要求,对法律法规所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执法职能进行综合,全面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主要体现在:
1、提高认识,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法律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依法治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是农业部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转变部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内容。在加强依法行政上,转变农业系统以往执法缺位越位、分散重复以及力度小不到位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其有效途径就是整合执法职能,推进综合执法。因此,各级农业部门都把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摆在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和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当中,充分认识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首先,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不仅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而且也是履行法律赋予农业部门职责的有效方式。新颁布的《农业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在职权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推进农村法制建设,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搞好农业综合执法”,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内容。农业部要求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在全国县级农业部门全部实现综合执法。因此,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不仅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需要,也是摆在各级农业部门面前需要尽快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其次,推进行政农业综合执法,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切实解决农业法制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过去我市农业法制工作存在一
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仍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思维模式和做法,不能主动自觉地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和管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的活动,依法行政、依法治农、依法兴农的思想还没有被广泛认同。二是执法主体不明确。一些农业部门不能主动履行甚至放弃法定职责,把自己看成纯技术推广部门,偏重于抓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农业部门作为执法主体的社会形象、权威还没有树立起来。三是机构设臵不合理,执法成本高。县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法制机构不健全,农业执法大多分散于事业单位之中,政事、政企不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四是投入不足,经费无保障。农业执法长期缺少经费,没有必要的执法手段和设备,有的地方把农业执法作为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单位,靠罚款返还维持其生存。行政执法中不作为问题比较突出,难以保证执法公正、公平。所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和体制原因,如果仍沿袭过去的老办法,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有效解决。推进综合执法,既是一种整合、一种改进,更是一种完善、一种提高,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践证明,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能够化解矛盾,开辟新路,是一种推陈出新的好办法。
第三,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进一步落实国家依法行政要求,转变部门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需要,也是集中执法力量,加大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力度和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把农业部门的职能从以往相对单纯的行业管理、生产指导、科技服务,转变到“支持、引导、保护、调控”上来,突出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严格依法治农,是农业系统今后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和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综合执法,是转变职能、执政为民、依法行政、便民、利民的有效措施,是突出集中、高效,整合部门执法手段,是防止多头执法的有效方式。今后农业部门行政方式主要是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按照检验检测中立、行政审批集中、行政处罚权综合的思路,对行政管理方式不断改革调整。各级农业部门要适应这种变化,已经实行综合执法的县、市(区),要在机构、人员、经费等关键问题上进一步完善,并健全执法手段,确保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没有改革的县、市(区),要抓紧着手推进,争取主动。当前,各级农口部门要用足、用满、用活已经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推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2、加强规范化建设,为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供机制保证。在借鉴农业部综合执法试点单位和省推荐的先进典型的做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机构建设综合化、执法队伍专职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法监督制度化的要求,在坚持综合执法的前提下,通过完善执法机制、健全执法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执法设施等综合措施,实现机构依法设立,职能责任明确,逐步理顺了有关事业单位和执法机构、法制机构和执法机构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有关事业单位和综合执法机构之间在行业管理、指导服务与行政执法等职能的明确、划分、转移和衔接,使依法开展的行业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工作在农业部门内部形成一个划分合理、责任明确、有机衔接的整体,推动依法行政的深入开展。十堰地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现已强力整体推进到位,并在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是市和县(市、区)两级农业主管部门都依法设立了产业政策与法规科(股),配备了精干的干部,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分工,确定了工作职责,建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综合执法机构专门抓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运行良好。
二是建立了综合执法机构。目前,市农业局依法建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确定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配备了支队长,定编45人,确定了内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统一部署和落实全市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全市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承办听证、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及应诉工作;受理审核行政许可事项;审查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的重大行政处罚案件;查处跨区域执法机构移送的大案、要案以及需要由市农业法机构协调或需要由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查处的案件。各县(市、区)依法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明确为副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均配备了大队长,竹溪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还配备了指导员。市有支队,县(市、区)有大队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已经完全建立,体系非常完备。十堰地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在全省是继荆州市之后建设非常完备的,并具有地区特色。三是树立了依法执法、规范执法、综合执法和文明执法的理念,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做到执法主体合法,程序合法,内容合法,文书规范,纪律严明;四是建立健全了以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核心的行政执法工作规范、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人员法律学习培训、行政执法公示和承诺、行政执法人员廉洁从政文明执法等项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用制度来规范执法行为。2007年9月17至21日省农业厅产业政策与法规处和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总队的主要领导来十堰地区调研工作时对十堰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3、加强基础建设,为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供手段保证。一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像抓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那样,积极争取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十堰地区按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使用财政拨款事业编制”、“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在安排农业部门预算时要考虑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将农业综合执法工作必需的经费列入本级预算”的要求,依法成立机构,配备合格人员和必要的执法设备和手段,达到“五有”(有专门办公场所、专职执法人员、专门执法设备、高效的管理目标、严格的监督制度)的建设目标,提升农业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部的工作地位。竹溪县、竹山县和房县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条件下,该县农业局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配备执法专用车辆和其他专用设备。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队和各县(市、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通过工作业绩在实践中赢得了地位,树立了形象和威信。
4、加强能力建设,为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提供智力保证。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差,执法水平低,是制约农业执法的一个突出问题。自2003年开始,十堰地区一直把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建设作为农业部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适应农业新阶段的新要求、转变部门职能和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一是从普法宣传和培训入手,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装备精良、高效廉洁的专职执法队伍。每年结合农资打假保春播、秋冬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对农业执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效果十分明显。2007年9月22日,丹江口市农业局举办了第二期“五五”普法推进会暨《行政许可法》培训会,局机关干部、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会上,采用多媒体演示,学习了新颁布、新补充的农业法律法规、《种子法》、《行政许可法》等内容,培训后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受益非浅。二是对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相对人的培训,规范其生产、经营行为。每年分别不同情形,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受到相对人的普遍欢迎。
三是组织开展交叉检查和农业执法案卷评比,在检查和评比中总结交流工作,在总结交流中共同提高,得到了广大农业执法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广泛响应,在实践中也受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市正在重点培训县(市、区)执法骨干,对规范执法行为和行政执法程序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市农业局也安排了相应的专业和综合执法培训,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内容统筹安排,“打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使各级执法人员素质,由一专向多能转变,更好地适应综合执法的要求。
事实证明,十堰地区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已基本建立,能够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要求。从创新体制入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加强和规范农业行政执法的必然选择。
二、明确目标,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
1、净化和规范农资市场,依法保护农民的利益。十堰地处鄂西北,素有“楚之门户,秦之咽喉”之称,与豫、川、陕、渝等地接壤。本地山大人稀,地域辽阔,生态的差异性大,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投入品的来源广、渠道多、品种杂、规模小、范围广,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净化和规范农资市场,依法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利益任务重,责任大,困难多,成本高。近年来,十堰地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按照本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狠抓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一是源头管理到位。十堰地区以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契机,以宣传推广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为主要内容,重点推广粮油作物、茶叶、蔬菜和果品无公害生产技术,全面推进科学、合理、经济、安全使用各类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国家规定的禁限农药,使农产品农药含量(残留量)控制在允许的指标范围内。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全市农资经营人员开展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规范其经营行为,从源头控制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农资监管到位。在加大宣传和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合理安全使用农药、化肥技术的同时,十堰地区把狠抓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着力查处和打击假冒伪劣、过期失效、高毒高残留和禁限农药,依法打击了违法行为、保护了群众利益,规范和净化了农资市场,保证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三是宣传到位。十堰地区每年结合打假保春播、秋冬农业开发活动的开展,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活动,把食品安全工作的宣传作为重要内容,并结合宣传,开展了对农资市场的种子、农药进行了市场整顿,查处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规范了农资市场。特别是近阶段,各县、市(区)农业局组织农业执法大队、法规科(股)、科教科(股)的相关人员组成宣传专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深入到乡镇集镇开展“送科技、送法、送放心农资”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深受社会赞誉,深受领导肯定。四是技术推广到位。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是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农学、茶学、土肥、植保、环保、食品加工等方面的专家,针对优势特色农产品制订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依托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农村信息网络,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采取以办样板、开展田间试验和示范、办培训班等各种方式加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料、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间隔期,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残留,确保
农产品质量。由于一批优质技术的推广,不仅确保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而且提升了全市特色产品的品位和质量。竹溪县茶叶产品因推广运用有机茶开发技术被国家授予“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和“全省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称号。五是组织领导到位。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为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办食品安全的具体工作。为强化责任,分别与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按照目标书的要求,安排专人认真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并跟踪检查督办。各县、市(区)还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农产品食品安全工作方案,细化了工作目标,应急预案措施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为顺利落实农产品食品安全工作任务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
2、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保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当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投入品的安全隐患较多,其主要表现在:一些巨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仍然还在不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使用过滥,有的甚至对人体存在直接的安全隐患;不合理地施肥导致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下降;大量使用地膜以及不安全的肥料、农药的填充料等;不合格的废水、废气排放及垃圾释放;不合格的饲料和饲料填加剂使用等。农产品质量即将成为限制农业提效、农民增收的瓶颈,甚至将成为导致严重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重大隐患。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法制化管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在农业投入品管理方面,国家虽已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但实用性、可操作性较差,需尽快修改、完善,并尽快建立起完整的相关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我省应及早动手,加强对农药及其他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安全性评价,促进先进、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及其他农业投入品的研制与开发,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技术集成。同时还要提高对农业投入品的检验、检测条件及队伍建设,尽快更新必要的设备,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加大检测的范围和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3、依法护农,促进了山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奋斗目标的迫切需要。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民问题是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核心。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对加强和规范农业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整合现有的农业执法力量,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将分散的执法职能相对集中,提高农业行政执法的整体实力和执法效率,实现执法人员的专职化和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增强农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才能真正做到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根本利益,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奋斗目标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191元,同比增长1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2%,接近小康水平。十堰山区“三农”发展已发生阶段性的深刻变革,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一是结构调整特色化。经过不断调整创新,走出了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特色农业新路子。2006年,全市特色产业板块基地达350万亩。其中,库区柑桔板块36万亩,秦巴茶叶板块35万亩。基本形成南茶北桔,菜药菌特,草食牧业,生态有机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特色产业产值与粮食产值之比由“十五”初的5:5调整到8:2,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具有鲜明山地特色的区域性高效生态经济,为科学化布局,集约化开发,产业
化经营,商品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奠定和夯实了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二是产业开发有机化。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设。2006年,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出口创汇1148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的三分之一。通过国际国内认证的三品品牌达114个,认证基地面积55万亩。其中,有机品牌67个,占全省的1/3强。有机农业已成为十堰知名农业品牌,显示出山地现代生态有机农业巨大发展潜力。总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关键是集约化、方向是商品化、目标是产业化。十堰山区“三农”变革的新趋势,集中反映了建设山地现代农业的新走势。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特征,必须坚持突出山地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紧扣着力点,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为山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发挥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
三、争取支持,努力营造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
1999年以来,国家农业部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开展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2003年底,全国29个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有1266个县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湖北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工作起步较晚,最早是在江汉平原,以荆州市为最早,省农业行政执法总队于2004年9月才正式成立。十堰地区虽属贫困山区,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是非常重视和大力支持的。2003年以实施新修订的《农业法》为契机,郧县、房县在全市率先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随后其他县、市(区)相继都成立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并在经验不足、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基础设施和装备十分落后和没有专门工作经费的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起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十堰地区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总结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改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的关键。相对于其他行业执法,农业执法存在五个先天不足:一是机构弱小,不敢执法;二是素质偏低,不会执法;三是缺乏手段,不能执法;四是缺乏经费,无力执法;五是法律弱化,不好执法。由于先天不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自然很多。在现实条件下,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强力推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新生事物的发展更是如此。党委、政府号令是无声的行动,党委、政府的行动是无声的行动。房县、郧县、竹山县农业执法工作的发展就得益于该县县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2003年郧县县委、县政府就明确该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为副科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15人,从制度安排上在当时环境条件下是十分理想的。竹山县在十堰地区率先成立种子管理局也得益于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以下四条经验在实践中是行之有效的:一是农业部门要多向本级党委、政府宣传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争取支持;二是农业部门要改进作风,出实招、创实绩、求实效,用实际行动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三是农业部门要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放在部门工作的重要位臵上;四是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快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2、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的素质是改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的基础。人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环境的改善,业绩的创造,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农业执法队伍既是提高其执法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农业行政综
合执法环境的基础。提高农业执法队伍的素质是当前农业执法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素质的提高一靠学习,二靠实践,三靠责任,缺一不可。以培训强化学习,以执法强化实践,以履职强化责任,以制度规范行为,促进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执法队伍素质。
3、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物质装备建设 是改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的重要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条件十分落后,与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极不相称,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加强其物质装备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扩大试点范围,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逐步达标;二是创造条件,加快建设步伐。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近年来,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条件,在农业行政执法物质装备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还组建了听证室,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三是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提高。十堰各县、市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市,是典型的粗放型农业大县,初级型工业小县,拮据型财政穷县,农业部门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但各县、市都能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农业执法工作,克难奋进,在实践这不断改进手段,逐步改善条件,成效明显。四上希望级主管部门对贫困山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上尽可能多地向山区倾斜。
4、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是改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环境的必要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十堰山区农业行政执法因其地域辽阔,人居分散,农业投入品来源渠道广泛,品种多样,执法成本昂贵,若没有必要工作经费,要履行农业执法职责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农业部门的努力以及财政部门的支持,各县、市(区)为农业执法安排了一定的工作经费,较好地保障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了预期目的,收到了预期效果。
四、构建和谐,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与其他工作关系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是一项重大改革,意味着打破旧的体制格局,对执法权和原有执法人员进行重新调整、整合。在坚持推行综合执法时,要注意把握好五个重点和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
1、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应把握的重点 经过近几年探索和实践,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操作和政策层面应把握五个重点:一是调整合并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根据中央的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多个执法机构,只能归并为一个综合执法机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性质应为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或事业单位,归口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实行综合执法的重点是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二是严格执法人员的选拔标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按照公务员的标准和职业特点,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专门录用考试,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按照公务员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要不断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与制约机制,促进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公开办事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严格执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等。四是以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任务,抓好农业执法工
作。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在抓好日常执法工作的同时,要针对突出矛盾,每年按农时农事季节,集中时间,组织几项执法专项整治活动。对种植业要重点抓好农资打假工作,努力实现“打假、护农、保粮、增收”目标。五是保障执法经费,改善执法条件。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要有与其执法任务相适应的办公场所、执法车辆和办案设备。国家财政部从2003年开始已新设“农业行政执法监管”科目(编号为070108),各级政府应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给予保障,省财政、省农业厅应对各市(州)、县、市(区)财政和农业部门提出明确要求。
2、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与法制工作机构的关系。综合执法机构专司具体的农业行政执法,并接受法制机构对其执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法制工作机构主要负责执法体系建设和法制监督工作,并承担主管行业行政复议工作,主持同一级执法机构办案产生的听证、行政诉讼、行政理赔等。综合执法机构与法制工作机构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也可分设,但内部要明确分工,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不论以何种形式,应以促进工作,提高效率为要旨。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的关系。县、市(区)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专业执法可以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职权内相对独立执法,成立执法中队,接受执法大队的统一领导,也可以将授权执法的事业单位划入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统一管理,但其牌子和执法主体地位和性质不变。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的关系。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执法任务。农业行政执法队伍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队伍是农业部门的三支基本力量,综合行政执法维护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技术推广提供法律保障,而技术推广鉴定、检测、检疫又为综合执法提供执法依据和技术支撑。坚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人员不得从事执法工作的原则,保持各自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五、提升能力,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农业部门积极努力下,在广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关心下,纵向比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横向比较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执法经验不足、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物质装备落后、工作经费保障乏力和社会公信力不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特别是要从制度安排和操作层面上解决问题,否则,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就不能很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服务。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省基层农业行政执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执法机构多头,力量分散。由于农业执法受制于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机构设臵框架,造成农业执法分散于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的多个机构。这种执法体制造成执法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重大案件拿不起,一般案件抓不住,很难开展经常性执法,只能应付一些突击性的检查、整治。
2、执法体制不顺,执法行为不规范。全省不少县、市执法队伍建设差异大,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受委托行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脱离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的管辖范围;有的在未经行政执法委托的情况下违法执法;有的既从事技术推广甚至经营,又履行行政执法职能,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3、执法队伍素质不高,执法水平低。全省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中,非法律专业人员绝大多数。大多数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属农技人员“半路出家”,法律专业培训不够,素质不高,执法水平低,致使执法过程中不时出现违反法定程序执法,适用法律法规条文不当,法律文书填写不规范等现象。
4、执法经费困难,执法手段落后。由于农业行政执法未列入财政预算,执法经费得不到保障,执法检查、人员培训及必要的交通、通讯、勘验取证、装备所需经费无法落实,严重制约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事实证明,我省现有的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已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依法治农的要求,必须从创新体制入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实行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是加强和规范农业行政执法的必然选择,势在必行。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准确界定农业部门的职能定位。农业,从国民经济角度划分属于基础产业,而从组织职能上划分属于一级政府组成部门则属于行业管理,从实践层面看履行的也是行业管理职能。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农业部门应将其职能定位在行业管理上,“三农”问题涉及范围广泛,农业部门现有职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此,农业部门的职能定位应界定在四个层面:一是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智能;二是履行行业管理职能;三是当好本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和决策参谋;四是机构改革后按照“三定”方案划分的职能。准确定位部门职能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部门在履行职能时出现错位、缺位、不作为和滥作为的风险,更好地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
其次,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业务专项培训,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水平和能力。从全省范围看,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管领导进行集中轮训,提高领导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领导者,加强领导;二是对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内设的法规科(股)长集中进行轮训,提高其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指导和监管水平与能力,执行者,履行职责;三是对各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大(中)队长集中进行轮训,提高其实际执法水平与能力,当事人,恪尽职守。四是对各级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提出执法业务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纳入业绩考核。
第三,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执行能力。当务之急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重点解决:一是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统一着装,提高其在执法实践中和公众中的公信力;二是加强农业执法基础设备设施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执法,改善农业执法条件,改进农业执法手段,提高农业执法水平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把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制度化,为农业执法提供有力保障。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要从依法行政和推行“问责制”的高度予以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问题便罢,出了问题则是大问题。
第四,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自身建设,提高其发展和服务能力。其重点是:一是促发展服务“三农”;二是抓宣传扩大影响;三是转职能提高能力;四是建体系优化结构;五是强素质加强培训;六是重服务改善条件;七是创业绩营造环境;八是立规范文明行为。
第五篇: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关于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及发展思路
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石龙镇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过渡的地带。全镇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33个村民小组,6495户,25048人,其中农业人口22811人,劳动力1.1万个。全镇版图面积301平方公里,有耕地8.2亩,其中水田6.2亩、旱地2万亩,林地12.5万亩,水面1.2万亩。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6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380元。
石龙镇在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在上级领导下、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显示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石龙镇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省和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马世骏、石山、王兆骞、张壬等专家先后多次来我镇指导工作。《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对我镇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报道。国家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亲临我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1991年,我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1992年、1997年镇党委两度被评为“乡镇党委十面红旗”之一,1994跨身于“全省生态农业十佳”。全镇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生态、经济系统初步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局面。在1998年9月,我镇代表京山县接受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的检查,在国家确定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15项指标中,有14项达到了发达阶段的二级标准,其中有7项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即粮食单产、农田土壤养分平衡指数、资源利用适宜度、人口科技素质、系统商品化程度、土地退化治理率、环境质量状况指标)。多年来,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985年以来,全镇共开发荒山,建成林果基地6万亩,开挖精养鱼池0.5万亩,改造塘堰库坝1万亩;改善牧场1万亩,年发展草食动物2多万头(只),其中牛0.5万头,羊0.5万只,鹅1万只,使用沼气的农户占10%;实行地力补偿的耕地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耕地复种指数达2.13,改造自然生态环境100平方公里。
2、农副产品产量增长幅度。2008年粮食总产4.35万吨,比1985年增长20%,2008年人均产粮1737公斤,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棉花产量916吨,油料产量5360吨,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生猪出栏3.6万头,比1985年翻了一番;水产品产量3800吨,比1985年增长6倍,鲜蛋产量2600吨,比1985年增长2倍多,果品产量8300吨,比1985年增长近13倍;蔬菜产量15万吨,比1985年增长3.4倍。2008年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
3、农业经济结构变动情况。石龙镇在保持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围绕镇域生态农业建设,突破性地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全镇多种经营产值达1.4亿元,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37%上升到63%。
4、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二十年多来,全镇森林覆盖率由23.5%上升到40.8%,植物光能利用率由0.33%上升到0.45%;耕地有机质含量由1.7%提高到2.1%;水土流失率下降80%;旱涝保收农田达到7万亩,占86%;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危害程度减轻;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林网化、田园化进展较快,农村村落布局合理,庭园经济颇具特色,全镇70%的农户改造了住房,有30%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农村面貌景色一样。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较多,潜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石龙镇境内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4至347米之间,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具备良好的发 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从事大面积的粮食生产,而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还具备独特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石龙镇土地资源有三大特点,其 一,人均占地面积大,开发前景广阔。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耕地更为宝贵,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石龙镇在土地资源上 的这一明显优势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之所在。其二,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质量较优。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石龙镇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8个亚类,17个土属,38个土种,通过土 壤评级,石龙镇耕地中的绝大部分是生产潜力较高的二、二级 土壤,非耕地中适宜各种树木生长的四、五级软土占65%,可以发展以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其三,丘 陵、平原诸全,生产经营门路广阔,多样化的地形类型为广开生产门路创造了可供选择的条件。
3、林业生产优势明显。石龙镇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 和森林覆盖率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石龙镇人 工造林发展较快,面积达6万亩,基本上达到了速生高产 林标准。且林种结构优化,用材林占83%,经济林占17%。石龙镇丰富的森林资源对于维 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森林 工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草场水域资源潜力很大,开发后劲较足。石龙镇草场面积约2万亩,发展牧业具有良好的杀件。石龙镇水域广阔,库面、塘堰、泉眼、机井诸全。为开发引用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石龙镇实施沿库开发战略,开发水库消落区,建成渔、果、畜、禽模式的立体养殖基地5处面积1000亩,效益显著。
5、粮食生产基础较好。石龙镇在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有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能源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 基础。全镇已建成稳产高产农田6万亩,还有一部分低产 田也已具备了改造提高的物资技术条件。农民种植粮食的生产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石龙镇稳定粮食生产有保障,提高粮食产量有希望。
6、农村工业原料充足。石龙镇发展农村工业 的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充足,如粮食商品率高、土特产品生产量大,非金属矿产资 源多。这些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不断加工增值,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在分析石龙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制约石龙生态农业建设的各方面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农业环境潜伏危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土壤肥力减退。多年来重种轻养,重有机肥投入轻无机肥投入,以致土壤对无机肥胃口越来越大,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土攘肥力减退。其二,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渐突出。近几年,由于集镇、公路建设和农村建房热 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潜伏着危机,将会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 不利影响。
第二、农业整体功能较差,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现阶段,石龙镇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转换功能薄弱,种、养、加之间缺乏配套协作和互补机制,尚未在较广范围 内,较大规模上,较深层次间把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原料通 过食物链、生产链、经济链进行延伸增值,具体表现为资源 综合利用率低,农副产品加工层次低,商品转换增值率低 整个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低。
第三,市场机制发育不良,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生态农业的发展,石龙镇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 环节都必须提供完善的服务,否则,农业社会化生产的链条 或循环过程就会中断。石龙镇目前的市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如在农业生产资供应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方面的不适应状况,在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不完善状况,在市场信息 方面的封闭状况等等。
第四,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奇缺。由于目前乡镇专业科 技人才由县指派,加上过去对科技投入得不够,导致石龙镇专业技术员奇缺。目前,全镇农、林技术人员15人,与全镇农业人口总数比,则所占比重更小。生态农业实质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科学 农业,按照这一要求,石龙镇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状况是显而 易见的。
第五,现行政策研究不够,利益关系待调整。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利益矛盾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能否有效地启动利益调节机制,确定合理的利益结构,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在运用经济政策来确定合 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在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和保障正确处 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方面,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各项经济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作用。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石龙镇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还要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主导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成效为中心,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强“精品”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精品”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石龙镇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精品”建设还不理想。为此,要加快开展生态农业“精品”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还要对精品实行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重点倾斜。
2、抓好生态工程配套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良性循环发展。要围绕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两个循环配套,即一是抓好生态系统的循环配套。在生态农业基地中进行猪、鱼、沼、果或山、水、田、林、电、路、村的综合治理。二是抓好经济系统的循环配套。主攻产供销环节的衔接配套和加工增值。目前,石龙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批量,对这些产品的加工转化已成为实行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重点抓好优质稻、优质油等骨干品种的开发深加工项目,真正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着眼市场选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与市场经济接轨。要选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项目和品种进行开发。优质稻、花生、西瓜等项目的开发,在品种的定向上使用优良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注重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提高规模效益。
4、注重资金配套,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由“扩张型投入”向“效益型投入”方向转变。为了加强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配套上继续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在资金筹措上调动国家、集体和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投入上形成合力,拓宽投资领域,进行引资开发、合股开发,筹措资金。二要在资金投入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骨干项目和基础项目上,针对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现状,采取股份制、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使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成为投入的主体。同时,加快引资开发,促进投入机制的转换,加快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5、依靠科技驱动,强化农业技术物质装备。根据石龙镇目前的技术、物质条件,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即建立组、村、镇三级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短期培训学校等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三是建立水、土、大气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积极引进,推广生物防治,环境保护,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良种良法等先进技术。大胆引进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积极增加农业耕作环节上农机具的功率投入,有计划地配备各种适用农机具,增加农业机械使用量,普及率达到90%以上,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
6、综合治理山水,改良生态环境。一是植树种草,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村、组为单位,抓紧大、小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水源。动员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工作的配套设施和维修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好当家塘堰,形成水利灌溉体系,增强抗旱排涝能力。三是遵循生态规律,提高耕地肥力。首先,要实施生物循环手段,安排好用地养地的合理组合和对地力消耗异化作物的组合,达到种植模式的良性循环。其次,实施生物归还手段,将农作物副产品在多层次多途径加工利用后,最大限度的将土地的供给物和太阳能的合成物归还土地。再次,实施人为补充手段,推广地力培肥制度,保持农田养分的供求平衡。同时,实施配方施肥手段,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农田增产潜力。四是积极控制污染,保持环境净化。增加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清理污染源,防止再生源。治理农业污染,要运用生态农业防治技术,保护天敌,降低病虫害基数,控制草害繁衍。施行化学防治措施时,要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药物污染。使我镇水质、土质、生物质的污染程度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五是改良农村人居环境,节约非生产用地。按照既相对集中,又方便生产的原则规划建设好农村住宅区和物质、文化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美化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石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 二OO九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