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时间:2019-05-14 22:3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一篇: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南州中学高2019届高二下第三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第一卷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千字文》中“九州禹迹,百郡秦并”的历史现象发生于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晚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州禹迹,百郡秦并”说的是秦的统一。秦的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这是公元前三世纪晚,故选D。ABC的说法均错误,可排除。

2.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之途,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故A项正确。B、C、D三项也是科举制的作用,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隋朝时,科举制是与开凿大运河同时实行的另一项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科举制始于隋文帝时期,它不分出身和民族,按考试成绩选拔国家官员。隋炀帝将科举制度推广和普及,希望通过这一制度缓解江南汉人的不满情绪,给中下层读书人提供入仕之途。从材料中“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平等”是本材料的关键词,结合“不分民族、出身、地位”,可推断,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以维护国家稳定。

3.东晋的孙盛讨论《三国志》与《世语》有关袁绍出兵人数的差异。《三国志》写到:“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曹操根据地)许。”《世语》则记载:“袁绍仅有步卒五万,骑八千。”孙盛指出:“根据曹操曾对崔琰说,冀州户籍曾有人口三十万,再加上幽、并、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绍用兵,必然大举出动,所以他出兵十万攻打曹操应属可信。”上述孙盛所说的内容,在历史学中称为

A.叙事 B.考证 C.褒贬 D.史论

映当时

A.“进化论”的影响 B.民族主义大行其道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社会风气趋于保守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该思想的传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故排除B、C、D三项,选择A项。

7.下图中的文字是“一个萝卜千斤重,两个毛驴拉不动”类似题材的漫画在中国某个时代大量出现。这个时代是

A.过渡时期 B.建设道路探索时期 C.十年** 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幅漫画出现在“大跃进”时期,这属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故选B;过渡时期是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年—1956年),故可排除A;十年**是指“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故可排除C;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至今,故可排除D。

8.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答案】B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12.据媒体报道,2015年中国将派出70名军人组成方队参加莫斯科红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这场阅兵式举办的月份是 A.4月 B.5月 C.8月 D.9月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溃灭,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以俄国举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是在5 月,故选B;ACD三项的说法都不符史实,故可排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13.物价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并分别说明两次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 使邦联政府感到棘手的是纸币贬值。在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行过42批纸币,总额达19155万美元,此后各州也开始发行纸币。到1783年有11个州共发行了24636万美元的纸币……杰斐逊在当时讲到:“1000元的大陆纸币只值硬币1元。”

——《美国通史》

(2)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源,并运用所学说明美国为此采取的对策。

材料三 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在政府的指导下,若干工农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摘编自《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 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摘编自《现代启示录:1952年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成就的局限;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二篇:[中学联盟]重庆市第七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5-2016学(下)重庆七中期中考试

高2017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总分100分

命题人 司唯 审题人 代浩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亲情是缘,相聚是缘,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愚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A、世官制

B、察举制

C、皇帝制

D、科举制

4、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简、名称得到更改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5、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① 重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②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③ 儒学走向思辨化,进入新阶段 ④ 士大夫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6、天人关系是历代儒家反复讨论的重要哲学问题,有天人相分、天人同类、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各种学说。属于“天人相分”学说的是()A、为人者,天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天道自然,人道有为 D、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7、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8、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突出反映了()A、学术文化的活跃

B、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D、工商皆本的思想

9、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0、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11、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12、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该报道表明()A、上海风俗已经以西式为主 B、妇女解放思潮在上海已悄然兴起 C、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潮盛行 D、传统道德礼教观点在国民心中已经淡化

13、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14、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A、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B、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D、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15、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据此分析,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依然持续发展

16、淞沪会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调集黄埔系中央军力量投入战场,蒋介石主动改善与地方实力派的关系,川军、桂军、粤军及东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面抗战局面开始逐渐形成 C、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D、国民政府坚持正面战场抗战

17、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法律不单是一个特别社会的规则,乃是正义和德行恒久不变的原理的说明。”此定义表明了罗马法的()

[ A、自然法理念 B、民主性原则 C、规范性功能 D、长期稳定性

18、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反映了古希腊()A、提倡民主排斥专制 B、格外强调个人的权利 C、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D、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19、恩格斯曾指出:“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诉讼程序和封建法律形式被虔诚的保留下来这方面。”这最适合于评价()A、法国《人权宣言》 B、美国1787年宪法 C、英国《权利法案》 D、中国《临时约法》

20、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 约。”这些规定体现了()A、共和制 B、邦联制 C、联邦制

D、分权与制衡原则

21、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A、技术支持 B、原料的支持 C、市场需求 D、资本支持

22、史学家认为,15世纪欧洲大航海的主要成就,一是“发现了新航路”,二是“发现了新大陆”。这两个“发现”()A、都导致了政治革命的发生 B、都加速了商业革命的形成 C、都体现了对欧亚贸易垄断 D、都结束了欧亚的隔绝状态 23、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A、万有引力定律 B、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

2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及被外放到各地当官者,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官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公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 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l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4分)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10分)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最近几年民生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民生”一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话语之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压倒全场)时代也。„„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1905年10月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结合中外史实,评述孙中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27、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肇庆,开始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的事业,为了吸引人们到教堂,利玛窦在接待室里陈设了澳门带来的西方制造的时钟,浑天仪等物,在墙上悬挂了一幅用汉文标明地方的世界地图。为了迎合中国士大夫的自大心理,他故意把地图上的第一条子午线投影的位置转移,把中国放在正中,从1594年起,他改穿儒服,戴上儒冠,自称儒者。

1601年,利玛窦身穿儒服来到北京城,受得了万历皇帝的优礼,他向万历帝传教时说“上帝就是你们说指的天,他曾经启示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补充而已。”他在北京住了十年,连续译著了《几何原本》《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有一些是与徐光启等合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简析利玛窦在中国得以顺利传教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利玛窦的活动(7分)

参考答案

1---5 B D D C A 6--10 C A B A D 11--15 B B C A D 16—20 B A D C B 21--24 C B A D 25(25分)(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4分)

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有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6分)

(2)同: 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规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6分)

异: 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4分)

认识:实行官邸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消费,促成廉洁之风(5分)

26(12分)

第一等:(10-12分)准确提出论点并用史实加以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合理。第二等:(7—9分)准确提出论点及结论,史论结合较好,论证较为充分合理。第三等:(4—6分)准确提出论点及结论,但论证材料欠缺,论述不充分。第四等:(0 —3分)论点及论证材料欠缺,逻辑不严密,表述不清楚。示例:(1)论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同进行;或在进行社会

变革的同时要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

(2)论证:(材料)二十世纪为民生主义为主流的时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虽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由于不重视民生,致使人民贫困、社会动 荡;我国目前时机有利于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一同解决。(史实)三民主义的弊端,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3)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想法美好,但不可能实现。27(15分)

(1)用西方科技成果博取中国人的好感;尊重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皇

帝与士大夫的认可;迎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8分)

(2)促进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启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有利于西学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7分)

第三篇: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范文

重庆杨家坪中学2014-2015年学年下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总分:100 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部分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2.刘邦因宠爱戚夫人而打算废太子,大臣叔孙通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亲见也。„„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这表明()A.皇帝权威遭到臣下严重挑战 B.秦朝灭亡在于不遵循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利于统治稳定 D.各派围绕太子展开利益争夺

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C.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D.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4.《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5.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6.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7.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者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A.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战争的原因是英国预谋已久 C.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D.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8.“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9.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0.《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11.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下列事件的革命模式与此思想相悖的是()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2.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3.右图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一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把中国的抗战带入了相持阶段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战役 D.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14.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15.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的途中,毛泽东再次提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纪念1644年李自成义军推翻明朝进入北京后败亡的文章),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毛泽东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的背景是()A.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 B.北平新政协召开,筹建新中国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D.中共“七大”召开 16.右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17.美国是“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胜利者,主要表现在()①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②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④继承了日本在中国山东的特权 A.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②④正确①③不正确 D.①②③④均正确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A.经济危机冲击

B.法西斯势力增长 C.国内矛盾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1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中国战场进行百团大战时,其他战场的情况是()①北非战场正在激烈战斗 ② 苏德战场苏联处于防御时期 ③太平洋战场尚未开辟 ④ 西欧战场正在进行不列颠之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假如以“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史实中,不宜作为论据的是()A.中途岛海战 B.日德兰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不列颠之战 21.美苏争霸不同于英德争霸的特点是()①争夺全世界的霸主地位 ②以核武器作为争霸的威慑力量 ③以军事集团为基础 ④反映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较量

A.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D.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23.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安理会687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所有成员国,在1991年1月15日之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A.和平解决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维持国际均势 D.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24.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和知识领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种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的保障。”以下叙述最符合作者本意的是()A.文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B.为避免战争,世界各大文明应该趋向统一 C.文明的冲突已经取代了政治的冲突

D.各种文明间的理解与合作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二部分(主观题)

25.(25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三,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7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辛亥革命的失败)。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3分)

(2)请结合史实举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5分)

(3)请结合史实概括近代史上中共是如何从“照搬别国道路”到“走自己的路”。(4分)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月考答案

选择题:1-24:CCBBB BACAC DCAAA BBDCD BCBD 材料题:

25.(25分)(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答三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4分)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3分)

(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在回答时要侧重于评述科举制度在近代中西方不同命运的“原因”,否则就会偏离命题者的立意。

26.(12分)

(1)原因:①产生于中国内地的知识分子知识单一,不懂科技和战争。②统治阶级不愿也不善于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③年轻的革命者照搬别国制度,脱离国情。(每点1分,共3分)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社会结构变化,出现了买办阶层;经济结构变化,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生活变化,西方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传入;思想文化变化,西学东渐。(任写5点得5分)

(3)革命时代:“走俄国人的路”:在大城市举行工人运动、武装起义;(2分)“走自己的路”:把农民纳入中国革命队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任答一点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均可酌情给分。)

27.(15分)(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每点3分)(2)越南战争:改变了美苏争霸的态势,美国转入战略收缩。(3分)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解体,强化了美国的的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3分)

第四篇: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18-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教师:苗波

一、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记载:“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可见,当时的“九畿”模式 A.以血缘宗亲为纽带 B.无益于地方的自主 C.突出了周王的权威 D.限制了王都的扩张 【答案】C 【解析】“九畿”模式是指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拱卫王城,突出的是周王的权威,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血缘宗亲和地方自主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九畿”模式利于王都扩张而非限制王都的扩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秦王朝在完成对一些“化外之地”的征服后,必然会想办法使国家观念深入边缘地区,使“蛮夷”直接受到国家统治。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 A.有效地控制了边疆 B.刑罚严酷的必要性 C.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D.“文字狱”的残酷 【答案】C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3.汉朝初年,2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表明当时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故B正确。地方政府只能举荐官吏权,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故C排除。察举制之前官僚富豪也没有垄断官位的特权,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学生需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4.明朝,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嘉靖时,阁臣杨廷和为大礼议一事,“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几三十疏,帝常忽忽有所恨”。可见,当时内阁的作为 A.表现了对皇权的约束 B.使内阁失去皇帝的信任 C.完善了中央决策体制 D.改变了内阁的行政职能 【答案】A 【解析】“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帝常忽忽有所恨”等字眼足以证明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是有约束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内阁失去皇帝信任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所以内阁的作为也不会起到完善中央决策体制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内阁的行政职能并未改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6.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军机处曾上折曰:“近来督抚提镇之权,亦大盛矣,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即有过举,谁为参究?”这反映出清朝的上述举措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架构 C.注重监察制衡行政的作用 D.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清朝废除了沿自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总督、巡抚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挟赫赫炎炎之势,令人敢怒而不敢言”可知废除御史制度,总督权力渐升,打破了地方权力制衡,B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央地方的关系,A项排除;古代重视加强皇权,C项错误;废除御史制度,打破权力制约,不利于地方稳定,D项错误。

7.古希腊500人会议的议员们在任职期间可以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座位;在公元前450年后,议员也可以领取相当于成熟工匠三分之一日薪的薪资。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 A.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B.反映了财产限制走向极盛 C.对形成城邦具有促进作用 D.推动了雅典公民积极参政 【答案】D 【解析】“可以免服兵役、享有特别座位”等做法必然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所以也必然会推动雅典公民积极参政,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没体现出民主政治衰落和财产限制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描述的这些现象是对形成民主政治具有促进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8.罗马《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荒地、无主土地或自己的土地内发现的主人不明的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但如果是在他人的土地内发现的,土地主人有权获得埋藏物价值的一半。这说明古代罗马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维护公民的土地私有权 C.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 D.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 【答案】D 【解析】“谁发现归谁所有”等的规定意在强调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性,这样也是公平等的,所以材料可以说明古代罗马重视利益的自然公平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人权宣言》的规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土地私有权和鼓励公民追求社会财富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著名学者陈恒认为: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雅典民主易于导致机体暴政 B.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 C.罗马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 D.雅典民主制存在固有的弊端 【答案】D 【解析】罗马人扩大公民权的范围,而希腊人一直不愿给予外邦人公民身份,这体现了希腊民主的狭隘性,说明希腊的民主体制存在严重缺陷,故答案为D项;集体暴政主要是指雅典民主的表现形式,而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制的范围,故A项锴误;希腊民主发展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这密切了希腊与外部的联系,所以不能因希腊人不愿给予外人相应的政治权益,而认为其其有强烈的排外意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罗马人在国家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但不能体现“罗马崇尚秩序予,维护公民权益”,故C项排除。

10.2017年2月8日,英国下议院就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进行投票,结果为494票支持、122票反对。首相特蕾莎梅在投票结果出来后表示无异议。这是因为 A.首相不拥有行政权 B.英国奉行均势外交 C.首相须对议会负责 D.国王对议院的支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议会投票首相还得表示无异议,这是英国的行政程序,这是英国首相须对议会负责而导致的,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首相拥有行政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均势外交和国王对议院支持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1787年6月,新泽西代表马丁(反联邦派)说:“脱离了大不列颠,就使13个邦处于自然状态……我们加入邦联时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如果谁要把我们弄得不平等和不自由,我是绝对不会让步的。”这一主张

A.有助于推动各州反抗殖民统治 B.意味着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 C.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D.推动美国邦联政府的迅速建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担心各州的权力因联邦政府权力加强而遭受损失,故意在强调中央政府权力需要强化,协调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利益,B项正确。1783年,美英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故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材料主要围绕联邦和邦联之间权力展开争论,与旨在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理念不符,排除C。材料主要围绕由邦联向联邦转变展开争论,D项说法错误,排除。1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没有类似的限制。与英国相比,此规定的政治影响是 A.让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B.使议会的权力急剧膨胀 C.有助于权力结构的制衡 D.导致倒阁现象频繁发生 【答案】D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限制,这说明了参议院权力的膨胀,即保皇派势力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政府中的保皇派经常利用议会推翻当权内阁,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参议院权力急剧膨胀不代表众议院权力的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约与平衡,故C项错误。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共58人组成,表决时如有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普鲁士拥有17名联邦议会代表”。这 A.表明联邦议会具有唯一立法权 B.表明各邦享有绝对平等的权力 C.突出了普鲁士的地位

D.表明皇帝具有“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C 【解析】需要注意的是“14票反对,即可否决议案”,但普鲁士却拥有17票的权力,这样显然突出了普鲁士的独特地位,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帝国议会也有立法权,所以联邦议会并不具有唯一立法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各邦之间权力是不平等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国皇帝拥有实权而非“统而不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4.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 A.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国家元首均有实权 C.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议会均拥有立法权 【答案】D 【解析】17-19世纪,英、美、法、德先后建立代议制民主。英国的下议院、德国的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英国的上议院、德国的联邦议会不是由选举产生,故A错误。英王“统而不治”,故B错误。美国行政首脑对宪法负责,德国政府首脑对皇帝负责,故C错误。四国议会虽然权力大小不同,但都拥有立法权。故D项正确。

1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材料提及此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即从广东发端,曾占领北京,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故排除ACD,选B。

16.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屈服于列强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在谈判桌上,清政府争所不争,放弃所不应放弃的。而这一切是由于清政府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国家主权意识不弱,故选C。A中“彻底”太绝对,排除A;B没有揭示本质,排除。当时清政府寒没有认识到经济主权与政治主权的关系,排除D。

17.“《资政新篇》的提出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这就是它已经明显地展示出这场战争已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D.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是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太平天国顺应世界潮流、顺应近代化的时代特征,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非《资政新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政新篇》没挽救太平天国,并未给太平天国带来新生机,也未开启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所以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脱离群众思想实际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缺失无法支撑其政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四不象的天主教”与“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不是说和传统思想相对立,故A项错误;梁启超分析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不是在论述它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在说太平天国所宣传的宗教与国民心理相反,不是在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是因为它“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说明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即“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②领导这次起义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弱点。③太平天国未能科学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⑤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享乐腐化。⑥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⑦宗教迷信对革命的破坏。

19.汉诗因其独特风格在日本代表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包括日本军官的汉诗写作也形成热潮。期中,殿尾在汉诗《告子孙》中写道:“试看忠士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该诗句显示出 A.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 B.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 C.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中国 D.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 【答案】A 【解析】“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等字眼强调的是甲午战争使日本振兴,即该诗句显示出了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崛起的影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而非日本对中国文化的仰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走资本主义道路源于西方列强而非中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的甲午战争推动了日本发展而非中日的紧密关系推动了日本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0.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 A.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 C.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C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BD。

21.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并在病榻上交代了他的临终奏章:“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国家)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

A.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B.增开天津为商埠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答案】A 【解析】“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中的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而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该条约的内容,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增开天津为商埠是《北京条约》的内容,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是《望厦条约》的内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2.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 【答案】C 【解析】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1905 年,根据所学知识,此时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 望是否崇高,故 D项错误。

点睛: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是解题的关键。

23.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 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政治体制改变导致了政党纷纷建立,所以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而和民族意识、民主共和观念无关联,辛亥革命后人民的权利并未得到保障,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解答因果型历史选择题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24.中华民国在1913年公布的《外交官领事官服制暂行章程》规定:“除外交部总长之外,规定了六个等级,在这些等级之间,服饰自然都有严格区别,级别越高,服饰越复杂、考究、精致。”这一规定 A.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 B.体现了外交礼仪的规范 C.反映出外交的近代化 D.展现了服饰文化的精髓 【答案】A 【解析】“等级”的存在是和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民主、平等相矛盾的,即材料中的规定与民主精神是背道而驰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样的“等级”外交礼仪是非常不规范的,也反映不出外交的近代化,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规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并未展现服饰文化的精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1919年5月8日,北京《晨报》上一篇题为《学生界事件昨闻》的文章说:“各学生被捕入警厅后,前夕即由该厅略加讯问,未有结果。闻厅中对于学生尚不苛待……并谓在厅阅报等尚颇自由云。”材料现象说明

A.近代中国已实现了文明执法 B.警察支持“五四”爱国行动 C.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同情 D.中共进行了积极地救援活动 【答案】C 【解析】“尚不苛待”等字眼说明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了警察们同情,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近代中国并未实现文明执法,警察也未支持“五四”爱国行动,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1919年中共尚未诞生,所以中共不可能进行积极地救援活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6.1926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须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所以我们说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不仅是广东做军事准备,更要在广东以外北伐路线必经之湖南、湖北、河南、直隶等省预备民众奋起的接应”。这可以说明 A.中共革命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 B.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准备北伐 C.农民运动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 D.北伐战争推翻了三大军阀 【答案】B

27.“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诗词反映的事件背景是 A.工农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B.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到来 C.“八七会议”总方针的确立 D.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答案】C 【解析】工农红军战略转移是指长征。长征期间,毛泽东建议放弃向湖南转移,改向敌人统治薄弱的贵州地区进军,这与“要向潇湘直进”不符,排除A;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共没有掌握军队,而土地革命期间的中共军队才叫工农红军,排除B;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故选C。解放战争 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排除D。

2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题干中名称的变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故A项正确; A项决定D项,故D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产物,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排除。

29.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毛泽东著)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一认识逐步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这表明国共两党 A.实现了抗战政策的一致 B.做到了战场的协调作战 C.推动了相持阶段的到来 D.认识到了抗战的艰巨性 【答案】D 【解析】“论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等字眼反映了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抗战的长期性、艰巨性等,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共两党抗战政策是不一致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协调作战以及抗战相持阶段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0.解放战争时期,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条挑东北,一条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人民解放军在该战役中攻占了锦州,使东北和华北从“中间折断了”;结合所学知识,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选项中的A项符合题干所述。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18分,32题12分,33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孟德斯鸠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答案】(1)趋势: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监察对象从豪强官员扩大到政府主要部门;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2)说明: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与制衡。实行国会两院制,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参议院与众议院、大小州相互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制衡行政权。最高法院大法官、参议员、总统都不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防止选民权力滥用。

(3)进步性: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其目的是强化皇权。近代美国的监察制度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是民主法制的体现;较充分保障了民主,更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从机构、体系、内容、对象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归纳。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制的体现,保障了民主。

【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问趋势,“……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殿院和察院,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 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体现了监察机构逐步独立完善、监察体系逐渐严密、工作重点日益明确,从监察对象上看,从汉代“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到“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体现了监察对象从豪强“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官员扩大到主要部门,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体现了伴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不断强化。

(2)此题问做法,注意要求是从制度设计出发,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里面的三权分立原则、国会里面参众两院制衡、大州小州的博弈,政党制度里面在野党对执政党的监督、选举制度中间接选举的运用等。

(3)此题问比较,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权力监督的本质回答,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目的是维护皇权,美国是民主法治的体现,保障了民主。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

(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力制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

32.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答案】(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

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2)原因:(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政治)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五四运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3)理解: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意向,依据材料一,结合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分析得知,“旧邦新造” 反映了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第二小问阐释,依据材料一,结合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等史实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史实,从经济、阶级、思想的角度分析“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第一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三“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依据材料三“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抗日战争的意义,可以得出为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小问因素,综合材料一二三,结合前面所回答的问题,从领导者和人民的角度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意义

33.19世纪以来,日本、中国等都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日本、中国改革的共同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答案】(1)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严重。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地向西方国家学习;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直接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全面学习西方;以政府为主导;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试题分析:(1)原因:材料中“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表明落后国家因为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民族危机加剧,需要向西方学习,解决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

(2)特点:材料中“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表明日本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西方国家学习,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十分全面,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并且同时吸收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材料中“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表明日本人的学习规模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日本明治维新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的积极努力为改革的最终成功奠定基础;明治维新,基本使日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日本迅速成为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

第五篇:重庆市开州区2017-2018学年春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年春高二(下)期末测试卷

语文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统计,中国古代统一王朝、割据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共建立过21处都城,其中立都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长安,宋代以前,先后有十一个王朝、三位流亡皇帝和三位农民起义领袖曾把都城建在这里,历时长达1077年,这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长安作为国都,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中也是少见的。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更是首屈一指,它的面积比隋唐洛阳城大1.8倍,比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代北京城大1.4倍。这说明,长安在周秦汉唐时期是最适宜建都的地方,唐代以后,除李自成以外,再也没有人把都城建在长安,国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五代时多以洛阳和开封为都。两宋分別以开封、杭州为都,元建大都,明朝先居南京,后徙北京,清朝亦以北京为都。

为什么唐代以后的长安丧失了国都地位?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之所以失去国都地位,主要是由于长安的地理位置不太适中,地理位置固然重要,但都城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取决于地理位置,中国古代地理位置适中的都城是很少的。以“七大古都”而言,南京、杭州地处江南,开封十偏东,安阳偏北,北京更靠近东北,都不能说是“适中”,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安丧失国都地位,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是因为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关中距江南过于悬远,漕运不便.唐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中心也必须移到江南去.明清之际,江南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此时的都城并不在江南,而是在北京。至于漕运的问题,则是任何一个统一王朝都不可避免的,不论都城设在哪里,都需要得到漕粮的接济,只是漕粮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关中地区本来就是一个经济区,当关中经济繁荣之时、漕运开不占有重要地位;当关中经济区遭到]破坏后,漕运才显得重要起来。所以经济并不是长安失去国都地住的唯一原因。

事实上,长安在唐以后失去国都地位,首先是由于长安城的彻底毁灭。《旧唐书·僖宗本纪》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唐昭宗乾宁三年(896),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宫室塵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耳构之功,扫地尽矣”,而八年以后,朱全忠在长安的暴行导致了长安城的毁灭。据《资治通鉴》载:“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五代时期,在诸王朝更替的过程中,关中一带又发生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都曾造成大量伤亡,关中地区在唐末久经战乱,本来已经残破不堪,加上五代时期的这些战乱,就更加残破了。

(摘编自王双怀《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安是古代各种政权立都次数最多的地方,历史上至少有十八次立都于此。B.长安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都城,其面积远超过后来的洛阳、南京、北京。C.长安在唐以后就彻底失去国都地位,各政权立都的位置逐渐由西向东转移。D.长安失去国都地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是关中地区战争频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从立都时间长和都城规模大两方面证明长安曾是最宜建都之地。B.文章先破后立,先反驳两个关于长安失去都城地位的论断,后提出自己观点。C.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采用了引证法,运用许多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论证。D.文章否定经济重心南移和涪运不便等看法,证明经济并非立都与否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长安城没有被彻底毁灭,中国历代国都的位置就不会逐渐由西向东转移。B.既然中国古代都城地理位置“适中”的很少,那么长安失势的地理因素也很小。C.只要前朝的都城没有被战火彻底毁灭,后朝就有在前朝都城位置立都的可能。D.长安失势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长安城彻底被毁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种草不如种青稞

凌仕江

他最初并不知道种草不如种青稞的道理所在。

那是一个名叫阿里的地方。传说,那是世界屋脊的屋脊。

一个上世纪80年代进藏的中专生。他刚去的时候正值春满人间的4月,残冬的尾巴就像一道无休止的漠风扫荡了一切生机。接待他的局长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一口一声地说自己老了,老了。那个局长的样子看上去的确比其他地方10岁的人还见衰老,然而他的真实年龄却不到50岁,每看一眼局长那张脸,他就不寒而栗:难道50岁之前,我在这里也会这样衰老吗?

最初的凡天,他几乎觉得他会疯狂,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着空寂的雪山发怔,仿佛生命正在被狂暴的寂寞飞速地卷走,仿佛它每天都在自己的心灵刻下一道没有印记的年轮。

一个人的时候,他脑子里成天就转念着一个念头:明天醒来就老了!

他顶着星辰,一个人冲到山崖边,握紧拳头----他似乎什么也握不住----声嘶力竭地叫喊着。那撕心裂肺的声音节奏如花腔般颤动,像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飞过死一般寂静沉睡的荒原,向浩瀚夜空飘去,在凝固的、无边无际的、冰冻了的雪浪上飞奔、回荡,渐渐变得越来越尖细而微弱,很快又消失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人回答他,只有强劲的岁月在他声音的后面飞逝呼啸。

一个星期以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不顾一切地跑到附近的公路上,拦了一辆车,跑了。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停在狮泉河边。

那些青青的草儿告诉他:不必怀疑世界,春光依然灿烂,生命从没远逝!

他一下子平静地坐了下来,立刻为自己的冲动感到不可思议。既而是恐惧,他惧怕将为这次冲动付出沉重的代价,处分、记大过,更严厉的是开除.不过,很快,他又想,即便如此,也绝不后悔。

这何尝又不是一场壮举呢。几天后,他回到了阿里。

局长语重心长地问:“去哪里啦?” “狮泉河。” “为啥呢?”

“就是想证实世界是否还活着。” “活的,死的?你都看见了?” “看见了,世界还是活着的。” “活着,究竟是个咋样子?”

“挺好,青青的.”他从怀里掏出一株草。“嗯,好歹总算见到了绿色。”

6月,阿里草长莺飞的时候,他把房间收拾得一千二净,还学着当地的藏族人在来子上铺了一张好看的卡垫,上面摆放了一个盆景,里面只有一棵草。每天随着气候变化,搬进搬出的,像呵护一个婴儿。

局长看着这一切,蹲在墙角,燃起一支烟,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那样的表情使他本来已显苍老的脸上又增加了几道盘根错节的年轮。

终于有一天,局长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没有别的可说,局长只是胸有成竹地对他说了一句:“你知道吗,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

他不问为什么,只是狠狠地点头。

说干就干,他掏出了盆景里的冻土,垫上羊粪,他要种几株青稞试试,他的行动真是可以令万物感动。他种的青稞像他的心情一样,一天比一天长势喜人,他每天都看着青稞的变化打发寂寞时光。那阵子,局长还特意跑来告诉他:青稞虽不结实,但是有整齐的穗,也比草高,只要有风吹过,它在阳光下婀娜摇曳的样子,实在是比草好看多了。

不久,局长就退休了。后来,他也当了局长。

他同样喜欢用老局长那句朴实无华的话,去告诉新来的大学生: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他期望他们都能像老局长那样,在一个看似不顺心的地方,安心,并且长久地呆下来。

因为,摇曳的青稞,总有成熟的时候……

(选自《今日文摘》2009年1月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作者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不仅可以深入揭示“他”和老局长的内心世界,而且也便于作者站出来发表议论。

B.小说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刻画人物形象,“感动得语无伦次”“颤抖的手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等言词,表现出老局长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

C.小说结尾写道“他也当了局长”,说明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只要能够像青稞一样扎根一处,有所作为。

D.小说以“他”去到、逃离、回归和最终扎根阿里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生命只有安下心长久呆下去才会走向成熟。

5.小说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阿里地区环境的恶劣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6.局长说“在阿里,种草不如种青稞”这句话有哪几层意思?(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下文简称“川航”)由重庆飞往拉萨的3U8633航班,在四川空域内飞行时,驾驶舱右侧玻璃突然破裂,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在意外发生后,万米高空中,机组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吸”了出去,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机组向地面控制台发出了“7700”信号(表示遇到紧急状况),紧急求助。危急关头,机长刘传健在自动化设备失灵情况下依靠二十年飞行经验,手动操纵,于7时40分左右,成功让飞机备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整个备降过程前后仅仅20分钟。由于此次备降难度极大,这场紧急备降也被媒体形容为史诗级备降,机长刘传健也因为超级稳定的操作,被网友们称为“中国版萨利机长”。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2018-05-15)材料二

事发原因即事件的焦点----飞机的风挡玻璃是如何破裂的?引起了大众的关切和关心。公开信息显示,正常来讲,空客的飞机,风挡玻璃的使用是三万次循环,该飞机2011年出厂,已经飞行了7年,飞行1万多个循环(一个起飞和落地的过程)据川航介绍,脱落的右侧风挡玻璃为该机原装件,投入运营至事发前,未有任何故障记录,也未进行过任何维修和更换工作。

张起淮说,3万英尺以上遭受外来物撞击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肖登国认为,风挡玻璃可能存在老化的情况,在对飞机检修和保养的时候,需要航空公司每个部门的配合和衔接,所以可能存在不到位的情形。肖登国特別强调,川航3U8633次航班是从重庆飞往拉萨,飞机遇到大温差、高海拔等“小气候”因素,也是造成风挡玻璃破裂的原因之一。机长刘传健说,这条航路是非常复杂的,被业内形容为“飞行禁区”。

如何防止此类事件发生?肖登国告诉记者,航空公司作为第一责任人,在购买或者租赁飞机时,产品要通过国际和国内的标准认证;其次,飞行员技术要达标,要有相关的资质认证和高度的责任心。

“加强训练和培训,在飞行时集中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张起淮认为,加强飞机的维护维修和定检,机组人员的高度责任心和整体配合,都是缺一不可的。

(摘编自《法制日报》2018-05-15)材料三

《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美利坚航空公司1549号航班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的真实英雄事迹改编的传记剧情片.2009年1月15日,切斯利·萨伦伯格执飞的飞机起飞爬升过程中遭黑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杋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最后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四

海恩法则由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法則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下图是民航总局首次公布的2005年一季度航空公司飞行事故征候排名情况:

(摘编自百度百科)

7.下列关于川航备降事件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3U8633航班飞行途中驾驶舱右侧玻璃意外破裂而成功备降,一个重要原因是航班此时正在四川空域内飞行,距离成都双流机场不远。

B.3U8633航班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碎后,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机长刘传健在地面控制台帮助下,手动操作,备降成功。

C.3U8633航班飞机不大可能发生类似《萨利机长》中飞机遭外来物撞击的情况,因为飞机当时飞行在万米高空,而非起飞爬升过程中。

D.机长刘传健被称为“中国版萨利机长”,从与电影《萨利机长》中情况相比看,二者备降难度大小不同,但机长超级稳定的素质是相同的。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概略介绍了川航备降事件的经过和结果:材和料二就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裂的原因作了明确的分析和判断。

B.3U8633航班飞机已经飞行7年,飞行1万多个循环,使用年限太久,加之重庆至西藏航线恶劣的“小气候”,这是事故发生的客观因素

C.从材料四图表看,四川航空运输飞行征候万时率排名远高于其他航空公司,这说明3U8633航班飞机出意外也可能符合“海恩法则”。

D.脱落的风挡玻璃为该机原装件,投入运营至事发前,未有任何故障记录,也未进行过任何维修和更换工作,这说明问题出在飞机厂商那儿。

E.川航3U8633航班飞机备降成功是史诗级的,机长刘传健也是英雄级的人物,但这次创造奇迹的背后,也不可忽视对安全与常识的尊重

9.川航备降事件后,你认为作为一家航空公司应该有哪些反思和行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滕康,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又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尚书工部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靖康二年,元帅府闻康习宪章,召至济州。..康率群臣劝进,除太常少卿,使定登极礼仪。凡告天及肆赦之文,皆康为之,辞意激切,闻者感动。会显谟阁学士孟忠厚乞用父任减年迁官,康言:“忠厚,隆祐太后之侄也,太宗以来,凡母后兄弟之子无为侍从者。”武义大夫康义用登极恩,迁遥郡刺史,康又封还词头,言:“恩例迁官一等,谓于阶官上进一阶。今康义得特旨转一官,自武义大夫躐上遥郡刺史,..名为迁一官,实升五等,紊法之甚也。自古召乱之源,非外戚挠法,则内侍干政,汉、唐可鉴。”凡再降旨,竟不肯行。知江州陈彦文用刘光世奏,录其守城功,迁龙图阁待制,康以光世所上彦文功状前后牴牾,阁而未下,宰相力主彦文趣康行词,康论不已,宰相衔之,会布衣省试卷子不合式,康以其文取之,谏官李处遁论奏,遂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宰相吕頤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未几,上请太后奉神主如江西,以参知政事李邴权知三省枢密院事,康为资政殿学士,同从卫以行。邴辞疾,又命康权知,以刘珏为贰,赐康褒诏,许缀宰执班奏事。

康从卫至洪州,刘光世护江不密,金人绝而渡,康等仓卒奉太后趋虔州。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康与珏无忧国之心,至使太后涉险,为敌人追迫,责授康秘书少监,分司南京,永州居住。未几,许自便,复左朝请大夫,提举明道宫。绍兴二年九月卒,年四十八,八年,追复光龙图阁学士。

《宋史 卷一百三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B.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C.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D.宰相吕颐浩议幸武昌为趋陕之计/既移/跸建康又议欲尽弃中原/徙居民于东南/康力持不可上悟而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亦称“表字”,人的别名,古人的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如滕康的字与名即是。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使用靖康年号刚二年时,宋钦宗赵桓投降金国,成为俘虏。

C.刺史,又称刺使,中国古代职官。秦时每郡即设此,任监察之职。后来各朝代一直沿用,刺史制度成为维护皇权的手段。

D.省试,科举中的吏部试,在唐、宋、金、元时称省试,在明、清时称会试。考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吏部主持,每三年一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滕康学识丰厚,文采卓越。进士出身,还考中词学兼茂科。对宪章制度、典庆礼仪都较为精通,靖康年间,其拟定的朝廷文告,感人至深。

B.滕康忠于职守,直言进谏。太后至亲要求提前升迁官职,滕康上奏阻止;武义大夫康义破例升职,滕康直接退回封赏文书,抗旨不从。

C.滕康不畏权贵,刚正有节。刘光世上报朝廷陈彦文守城有功,但前后说法不一,滕康不顾宰相意愿,没有同意陈彦文升迁官职。

D.滕康仕途坎坷,屡遭贬降。曾经因为省试试卷原因道人弹劾而降职出京为官,后又因为太后涉险一事,被降职担任永州地方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宰相力主彦文趣康行词,康论不已,宰相衔之。(5分)(2)邴辞疾,又命康权知,以刘珏为貳。赐康褒诏,许缀宰执班奏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4-15题。

马嵬(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其一)(唐)李商隐

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

14.下列对两首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袁诗第一、二句认为相爱却分离的情况司空见惯,因此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不值得“长恨”,“莫唱”二字含有对为其赋诗者的批判。

B.袁诗第三句借杜甫《石壕吏》中描写的亲人分离的悲惨事实,暗示了战乱不仅给君王以影响,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C.李诗首句采用借代手法描写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来势汹汹,意在反衬唐玄宗为爱情而导致国势衰颓的现实。

D.李诗第二句中两个“自”字连用,一写唐玄宗不得已杀了杨玉环,一写唐玄宗自己一片真情化为飞灰,包涵了唐玄宗的无限痛苦。

E.两首诗歌题材相同,但李诗重在就事言事,袁诗则通过典故和对比,明显地表现出借帝王生活的题材表现百姓遇的主题。

15.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是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两句化用而来。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两句所描写的情形才是真正的逍遥游。(3)白居易《琵琶行》开篇“ ”一句描写秋景,突出了萧瑟清冷,渲染了悲伤气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滴滴司机急于赶路,没有走自己熟悉的路线,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偏僻小路,....结果走进了死胡同,进退两难,耽误了乘客行程。

②“重庆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虽然生活在异国他乡,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抽时间回到这....里,吃吃火锅,尝尝小面。”他打趣地说,“我是重庆的‘铁粉’。”

③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对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总结,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休戚相关。....④中国的芯片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确实有差距,但说我们不能望其项背,显然是没有看....到在这一领域我们进步神速,产业链各个环节都有了巨大的突破。

⑧交流信息、沟通联絡,微信群很方便;而一些人利用微信群开展商业推销,发布产品广告,造成信息干扰,让人不胜其烦。....⑥那些穿着婚纱、挽着手臂的一对对情侣接踵而来,不绝如缕,他们一边呼吸着大海清....新的空气,一边欣赏着浪漫而充满现代化的景色。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教育部门根据学生网瘾问题不同程度主要采取两类措施:第一类作为预防性手段在学校开展预防网瘾的讲座等:第二类是对网瘾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方式矫正或治疗。

B.距今已有176年历史的“五常大米”,是中国仅有的7个大米名牌之一,以销售五常大米为主的这家商贸有限公司这次带来了新的产品。

C.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直播平台都提供摄像头直播服务,内容包括街景、旅游景区、生态农业等领域。但同时发现视频直播带来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问题。D.针对近期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教育部表示将进一步健全幼儿教师资格,推进学前教育立法,为依法办园、规范管理提供保障。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分)A.自合同生效之日起,如一方无故违约,违约方须支付对方违约金10万元整。(合同)B.物业公司将于2018年5月7日进行地面路桩改造,请各业主务必将车辆停入地下车库,不准停放在地面,以免给您出行造成不便。(物业公司通知)C.王主编,您好!鄙人有点写诗的业余爱好,现寄上拙作《夏日》,望您费心一读并斧正为荷。(书信)D.我们是90后(个别同学是00后),我们是自信向上的一代!未来的路会遍布荆棘,但我们无畏无惧!(校园广播稿)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天山峡谷古道,名不见于中外古籍,但却是历史上真实的存在。①,距今4000多年前,欧亚大陆上的早期居民就已经发现、利用天山峡谷的天然形势,开始西走东行,这一古老的民间交通,②,却“运送”了古老的文明,推进了社会的发展。自远古迄明清,人们牵驼走马,一直在天山峡谷中行走,未稍停息,但种种因素使然,③。21.下面两句话的推理都有问题,请分别指出两句的问题并填写在横线上。(5分)①这台机器的每个部件都很轻,因此,整部机器都很轻。

②小明答应小光一起吃午饭,小明应该信守诺言。因此,小明不应该去救助遇难者。问题:①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年春高二(下)期末测试卷

语 文 参考答案

1. A(B盛唐时期的长安才是规模最大的都城;C唐以后还有李自成在长安立都,并非彻底失去国都地位;D根本原因是战争致使长安城毁灭,并非仅仅因为战争多。)

2. D(文章没有否定经济重心南移和漕运不便的事实,否定的是二者与立都与否的必然关系,而且经济也是立都原因之一,只是不是唯一原因。)

3. A(说法绝对,长安城被毁灭,只是长安失势的一个原因,历代国都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就不转移。)

4. C(“越是艰难的环境反而越容易使人获得成功”于文无据。)5. ①自然条件:春满大地的四月没有生机,只有空寂的雪山;

②老局长的老相: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二十岁;

③“他”的感受:喊叫没有回应,觉得生命在虚度,内心充满恐惧,逃离阿里。(每点2分,共6分)

6. ①自己好好活着,再艰苦的世界也有生气;

②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生命也不要甘于平凡,而是要出类拔萃; ③在艰难的环境中,更需要的是像青稞一样地有所奉献和作为。(答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5分)

7. D(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比较两位机长的素质,且两名机长素质也不可能相同,至多是相似。)

8. CE(选对1项给2分,2项给5分。A中“明确的分析和判断”错,只是推测;B飞机应当在正常使用年限内,不存在年限太久的问题,何况最大限度是三万次循环,该飞机才一万多次;D说“问题出在厂商那儿”是武断的。)

9. ①保证飞机质量。在购买或者租赁飞机时,产品要通过国际和国内的标准认证;

②选择技术达标、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飞行员。飞行员技术要达标,要有相关的资质认证和高度的责任心;

③加强飞机的维护维修和定检。做好每一个细节,工作要到位;

④加强航空公司每个部门的配合和衔接。机组人员以及各个部门要有高度责任心和整体配合的精神;

⑤加强管理,敬畏“海恩法则”。落实安全责任,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努力降低运输飞行征候万时率。(每点1分,最多4分)10.C 11.D(省试由礼部主持。)

12.D(不是担任永州地方官,而是管理南京事务,到永州居住。)

13.(1)宰相竭力主张彦文催促滕康颁布褒奖文书,滕康的判定没有定下来,宰相怀恨滕康。(“趣”、“行”、“已”、“衔”各1分,整句1分)

(2)李邴因为生病辞去官职,皇上又任命滕康代为掌管,用刘珏为副手。赏赐给予滕康表彰的诏书,准许他和宰相一起上奏事项。(1句1分,共5分)

14.AC(选对1项给2分,2项给5分。A因果关系错,应为不只是关注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更要关注百姓遭遇的亲人分离之痛;C没有反衬国势衰颓的现实。)

15.相同点:都有对唐玄宗荒废朝政、误国殃民的批判。(2分)

不同点:袁诗对只是同情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长恨歌》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对饱受战乱摧残的百姓的同情;(3分)李诗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怀有同情。(1分)

16.(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2)若夫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

(3)枫叶荻花秋瑟瑟(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7.B(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此处并没有另外开辟一条路,而是“选择”。魂牵梦萦: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思念情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应该用“息息相关”。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18.B(A语序不当,应为“教育部门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网瘾问题”;C搭配不当,“街景、旅游景区、生态农业等领域”不是“内容”,可以将“包括”换作“涵盖”;D成分残缺,在“教师资格”后加“制度”。)

19.C(A“无故”应删,“10万元”前加“人民币”,且“10万元”应为大写;B“务必”“不准”措辞不合语境;D广播稿中不能用括号。)

20.①它开拓得很早 ②虽不过是驼与马的来去

③这一古道未能唤起全社会的关注(每空2分,共6分)

21.①每个部件轻,并不等于部件加起来的整部机器也轻,因为部件数量可能很多。

②信守诺言固然没错,但不去救助遇难者带来的后果远大于此次违背诺言的后果,两害相权应取其轻。(答对1点给2分,全对给5分)参考译文:

滕康,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人。崇宁五年进士及第,还考中词学兼茂科,授予秘书省正字的官职,又任著作佐郎、尚书工部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靖康二年,元帅府听说滕康熟悉典章制度,把他召至济州。滕康带领群臣劝说他做皇帝,授予滕康太常少卿之职,让他制定皇帝即位的礼仪。所有祭告天地和赦免的文章,都是滕康所作,文辞激切,听到的人都很感动。恰巧显谟阁学士孟忠厚希望因为他父亲的关系提前升迁官职,滕康说:“孟忠厚,隆祐太后的侄子,太宗以来,凡是母后兄弟之子没有成为近侍的人。”武义大夫康义因为皇帝登极的功劳,破例提升为遥郡刺史,滕康又退回封赏文书,说:“因功按惯例应该升官一等,是说官职上升一阶。现在康义得皇上特旨升职,从武义大夫一下升迁至遥郡刺史,名义上是升迁一官,实际上升了五等,扰乱法纪太过分了。自古以来,乱下召的根源,不是外戚扰法,就是内侍干政,汉、唐都有例子。”两次降旨,滕康也最终不执行。听闻江州陈彦文因为刘光世上报朝庭,说他守城有功,被升迁为龙图阁待制。滕康以刘光世所奏陈彦文的功劳前后说法矛盾不一,搁置而不下达。宰相力主陈彦文升迁,催促滕康颁布褒奖文书,滕康的判定没有定下来,宰相怨恨他。恰逢读书人的省试卷子不符合规格,滕康就是因为他的文章录取的,谏官李处遁上报朝廷,于是任集英殿修撰管理杭州洞霄宫。

建炎三年,宰相吕颐浩上奏君上临幸武昌、西行入陕的计策,既要离开建康,又商议完全放弃中原,把人都迁徙到东南地区居住,滕康极力坚持不同意,皇上醒悟,于是停止。没过多久,皇上请太后奉旨入主江西,命参知政事李邴暂代三省枢密院士,滕康任资政殿学士,与随从卫兵一同出行。李邴因病辞官,又命滕康暂代,刘珏为副手。赏赐给予滕康表彰的诏书,准许他和宰相一起上奏事项。

滕康跟从护卫到达洪州,刘光世护江不严密,金人越江而过,滕康等仓促保护太后到虔州去。殿中侍御史张延寿上奏说滕康与刘珏没有忧国之心,致使太后涉险,被敌人追赶逼迫,责备滕康并予降职担任秘书少监,分管南京,在永州居住。没过多久,允许自由行动,恢复左朝请大夫的官职,管理明道宫。绍兴二年九月去世,享年四十八岁。绍兴八年,追赠龙图阁学士。

下载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綦江区南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