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时间:2019-05-14 15:4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第一篇: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年春期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唐代皇帝将老子李耳追认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 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嵌列子》,考试形式和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C.积极应对佛教思想的冲击 D.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

2.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一做法

A.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 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繁琐

3.明中叶以来,“弃儒从商”日渐成风,以至时人有“士好言利”之讥,而“学者以治生为本”一类观点也多见于明儒论著之中。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动摇 B.商业发展影响价值观念 C重义轻利观念不断强化 D.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4.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官办% 15.28 17.23 57.21 56.67 民办% 70.69 61.15 29.84 24.11 其他% 0 0.33 0.24 0.56 不明% 14.03 21.29 12.71 18.66 A.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第二篇: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成都石室中学 2017—2018 学下期高 2019 届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考 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涂写在答题卷上。2.本卷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并填涂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选择题(共 48 分,每题 2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伯利克利时代雅典的法庭每次审理案件时,在公民中抽签产生 500 人组成的法庭陪审团、负责监 督原告和被告发言时间的水时计监督人、法庭主持人、监票人也由抽签产生。审理中原告和被告各 发言两次,最后由陪审团以两轮投票的多数票作为审判的结果。这一审判过程 A.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开始司法权的平民化 C.体现了雅典民主特征

D.容易滋生多数人暴政

2.对于雅典人进行的民主政治试验,西方人的意见从来就不一致,在古典世界,它就有理想政体和 民众暴政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这表明()A.民主范围有限引发社会分裂 C.奴隶制下民主缺乏社会基础

B.民主力量和贵族斗争激烈 D.直接民主存在着制度缺陷

3.罗马法最初很注重形式,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 5 个以上的证人,1 个司秤,举行一定的仪式,非常 麻烦。因此,罗马人就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 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以避免法律的繁琐程式。这表明

教改革()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

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10.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家:“一个为人尊敬而又富裕的国王,有无限 的权力去行善,却无力去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从中可以看出,伏尔泰主张()A.君主与城市代表共治 C.注重培养君主的道德

B.推行自上而下改革 D.实行权力相互制衡

11.18 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休谟认为,道德规则不是由理性创造的,而是通过演化而来的。另外,任何社会中的秩序也不是由理性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某些条件下通过演化而得到的。据此可 知,休谟()A.对法国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 C.为光荣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B.认为进步必须以传统为基础 D.反对将理性作为启蒙的武器

12.据 1844 年英国官方统计,当时全英死亡率约 1:46(即平均每 46 人中有 1 人死亡),新兴城市曼 彻斯特的死亡率是 1:32.72,不包括郊区则是 1:30.75,利物浦的死亡率是 1:31.90,不包括 郊区则是 1:29.90。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社会状况()A.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条件 C.根源于当时英国的政治体制

13.1650—1749 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 33%,工业品价格下跌 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

高了 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表明此时的 英国()A.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14.18 世纪末,有个美国政治家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 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该论断的意图是()A.为

B.与英国长期的黑奴贸易有关 D.是不适当的医疗政策导致的结果

B.时空观念

C.史料实证 18.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 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 级()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推动了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19.1859 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达尔文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是因为()A.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 B.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规律

C.二者的学说都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D.进化论奠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20.19 世纪以来,一些西方画家认识到,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

描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些画家抛弃了几百年来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能够

体现这些画家主张的作品是()

21.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大众消费时代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技术革命加上市场的发展 和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彻底打破了新教徒害怕负债的传统顾虑,最终导致消费社会的降临。由 材料中可以得出美国()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C.金砖国家将D.两极瓦解使世界竞争更激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专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3 大题,共 52 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 16 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 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相反,视贫困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经常制定惩治流浪者(大多是失地 的农民)的血腥法律,并引起农民的强烈反抗。这种情况下,为稳定社会秩序,1601 年都铎王朝颁 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把贫民区分为三种(1)强壮有力而不愿工作的,(2)老弱残疾而不能工作的,(3)不幸而找不到工作的。第一种贫民不能得到任何救济,他们要接受强制劳动,对拒绝工作的人则 要被关入惩戒所,为酷刑所惩罚甚至被处死。第二种无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得到救济,对第三种不 幸找不到工作的人规定济贫官有帮助其找到工作的义务。

——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1945 年,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最低原则”“普遍原则”和 “责任原则”着手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1948 年宣布建成世界上首个“福利国家”。政府给公 民的津贴与补助,名目越来越多,几乎包括了“从摇篮至坟墓”所需的所有福利项目。1960 年,英 国社保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6.6%,到 1983 年,达到 13.1%

——摘编自易梦红、佟家栋《平等与效率间的再权衡》等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 17 世纪英国福利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12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材料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英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 的选举。

1832 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重新分配议席。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 份要求,工业资产阶级和农村中的富裕农民得到选举权,改革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 48.8 万增加到

80.8 万。这次议会改革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

1867 年的议会改革法案取消了 46 个“衰败选区”,空出 52 个议席分给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 案还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使选民总数由 135 万增加到 225 万,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都获得选举 权。

1884 年,议会通过新的改革法案,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 选举资格基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达到 450 万人。

——据《世界近代史》等资料整理

(1)19 世纪英国经三次议会改革后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据材料概括其进步的表现。(9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共同原因。(6 分)

第三篇:四川省成都七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成都七中高2014届入学考试文综测试(历史部分)

1.顾炎武说“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因非一人所能操也,而权乃移于法。于是多为之法,以禁防之,虽大奸有所不能逾,而贤智之臣亦无效尺寸于法之外,相与兢兢奉法,以求无过而已。于是天子之权,不寄于人臣,而寄于胥吏。„„守令无权,而民疾若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命乎?”可见顾炎武认为国家衰落的根源是

A.皇权高度强化B.法律过于严苛

C.官员不思进取D.权力寄于胥吏

2.《周礼·秋官司寇·薙氏》载:“掌杀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绳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则以水火变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

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4.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5.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6.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第6卷1号)这段话

A.倡导以民权之说作为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B.主张以民主科学精神重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

C.呼吁尊师重教,倡导认真学习

D.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7.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主要在哪两个领域展开

①政治领域②文学艺术领域③经济领域④科学研究领域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8.“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9.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到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人类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

A.社会公正B.三权分立C.民主共和D.共产主义

10.在19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上、中等阶层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做出的任何干预。他们论证说,他们应得到幸福和成功,因为他们已证明自己较无能的穷人更“适合”,而且,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是“生存斗争”的一部分。这种观点

A.由达尔文提出B.受到了进化论的影响

C.由凯恩斯提出D.受到了相对论的影响

11.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12.“它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主要是美英两个国家为维护战后自身利益而进行斗争、达成妥协的结果,带有明显的西方金融霸权主义的色彩。” “它”指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B.雅尔塔体系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D.欧洲经济共同体

13.政权架构与运行机制是古今中外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 分)

材料一唐分官阶为九品……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若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奉侍皇帝。故就官职名义言,这三个官原本都是内廷官。中书主发令……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三省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这样设置官职的目的。(8分)

材料二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 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 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 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 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许多州政府通过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律。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 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人羡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评述材料二中对美国革命的认识。(8分)

材料三1868年6月11日,日本新政府公布了政府组织法,即《政体书》。其中规定‚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太政官之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无偏重之患‛。其中 ‚议政官‛分设上下两局,上局主要由政府官员组成,‚掌管创立政府、制定法律、决定机密政

务‛以及‚明赏罚、定条约、宣战、议和‛等权力;下局由各藩推举的贡士(优秀人才)组成,主要任务是讨论租税、驿递的章程、造货币等,实际是上局的咨询机构,而无决定权。行政官辅佐天皇督理一切政务,完备天皇亲政的体制。刑法官掌刑法、监察、裁判、警察等司法权。

——摘编自伊文成、马家俊《明治维新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日本新政府的太政官体制。(8分)

14.近来雾霾天气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已提到相当的高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哪些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治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l2月5日至l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12分)

(4)今天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你认为我国在今后城市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4分)

入学考试文综测试(历史部分)答案

1.A2.A3.A4.D5.C6.B7.D8.C9.A10.B11.B12.A

13.(1)内廷官变为政府官员(外廷官);三省分工负责,互相牵制。(4分)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4分)

(2)评述:创造出新的共和制政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实现了政教分离;用宪法和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天赋权利。(4分,任答2点即可)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首创精神;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对人类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任答2点即可)

(3)太政官体制力图仿效欧美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形式上实行了中央的权力分割,下局的设立体现一定的民主性,具有进步意义。(4分)但立法、行政、司法之间没有实现清晰的分权,没有实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实际上是为了加强皇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4分)

14.(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4分)

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4分,任答2点即可)

(2)原因: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煤、石油等高污染资源的大规模运用。(4分,任答2点即可)

(3)同: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干预治理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治污染。(4分)

异:中国民国时期的治污舆论监督起了重要作用,并且更加注重人伦道德。英国政府治污的法律力度更大,更加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8分)

(4)注意问题:积极稳妥逐步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中小城镇建设;注意环境保护等。(4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投稿可联系QQ:1084591801

第四篇: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启用前绝密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你现在拿到的这份试卷是满分100分,作答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共56分。)

1.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B.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C.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当地繁荣 D.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发展

2.梭伦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自由不可太多,强迫也不应过分;富厚如属于没有教养的人们,厌足就要滋生不绝。”这里他反对的是()A.贵族凭借特权的专横与压榨 B.“债务奴隶”被废除后的贪婪 C.“海岸派”的财产富有与激进 D.公民大会没有实现权力的现状

3.以下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④1861年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6.《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如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理解不确切的是()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语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7.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8.《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房屋),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实行租调制

9.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0.下列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实行连坐法 ③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北魏孝文帝曾对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项措施是()A.均田制 B.三长制 C.俸禄制 D.迁都洛阳 12.下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

A.北魏的均田制 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 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D.中共的土地改革

13.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 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反对变法 14.以下与商鞅变法内容相关的叙述,直接变革了当时旧的生产关系的是()A.徙木立信 B.铜方升 C.奖励耕织 D.废井田,开阡陌

15.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其名著《传记集》中指出,“……全希腊人的公款,竟被从提洛岛弄了出来,为雅典一邦据为己有了……希腊真是受了奇耻大辱,她显然正遭到暴君的独裁统治。她眼见自己迫不得已献出的军费,竟被用来把我们的城市粉饰得金碧辉煌,活像一个摆阔气的女人似的,浑身载满贵重的宝石、雕像和价值累万的庙宇。” 这说明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A.民主只限于公民范围内 B.公职人员侵吞公款盛行 C.存在独裁统治

D.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谋求霸权

16.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17.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18.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很大发展,表现在()①水利得到了兴修; ②劳动工具改进,注意精耕细作 ③经济作物种植增多;

④荒地得到开垦,粮食增多,人口增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提高平民地位

B.调和社会矛盾

C.保护贵族权益

D.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

2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 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 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22.下列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克里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④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汉武帝改革

B.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24.梭伦曾作诗说:我进退维谷,犹如孤狼在一群猎狗之中。这是因为()A.改革没有彻底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雅典僭主政治的建立 C.财产等级制的缺陷

D.贵族政治和氏族制度的残余

25.穿越时光隧道,当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你不可能看到公民()A.正在抽签选举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B.步行进城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26.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7.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

28.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4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根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30.改革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生命力,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

(3)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

桑,兴

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4)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个小题,共56分。)1.C2.A3.C4.C5.A6.D7.B8.B9.A10.A11.B12.A13.D14.D

15.D16.B17.B18.D19.B20.A21.B22.A23.B24.A25.D26.A27.B28.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4分。)

29.(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社会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30.(1)民生措施: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度量衡等。

(2)影响:与汉族融合,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汉化;汉化过程导致鲜卑族特色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为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3)矛盾: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不同: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制度和文化。

31.(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不能抑制兼并。因为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

(3)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4)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第五篇:河北省蠡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蠡县中学2018年4月高二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择题,共60分)1.某地有桐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桐规反映了

A.桐堂文化在中国大为盛行

B.宗法制度的影响深远 C.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

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

2.在西周的分封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旋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滲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因家政权和拓展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3.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

B.皇权相权的矛盾尖锐 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5.有学者指出: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君主政体、专制制度和暴政…面平…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鲁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该学者这样评价君主制的依据是

A皇位在家族内可世袭传承

B君主的地位是不可越的 C.君主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D.君主制速背历史发展趋势

6.秦朝建立前夕,秦相目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 认为天下不是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A.阐述了反专制的政治倾向

B.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C.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认识到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

7.元祐五年(1090年)规定:“凡私自刊刻实录或会要着,徒二年,告者赏铅钱十万。诸戏亵之文,不得雕印,违者杖一百。”宋朝此举的目的是

A.严禁刊印历史和政治类书籍

B.规范图书市场以避免无序竟争 C.严格图书审查以维护其统治

D.实施版权保护以维护作者利益

8.《汉书“翟方进传》载:“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方法吏事,以儒雅缘伤法律,号为通明相,天子甚器重之,奏事亡不当意。……缓和二年春,荧惑守心,方进不知所出上曰“朕诚怪君,何持容容之计,将何以辅联道群下?而欲久蒙显尊之位,岂不难线方进即日自杀。”材料表明

A.丞相位高权重,但命运掌握在皇帝手中

B.张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了成胁 C.以才能的大小作为丞相任职的标准

D.废除了丞相,解决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9.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10.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遺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

A.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B.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 C.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

D.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浩

11.乾隆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成由军机,内阁乘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桌,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背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款?”据此可以得出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12.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A.汲取元亡教训

B.剥夺丞相权力 C.强化君主专制

D.保证政令畅通

13.清代某学者在其著作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林”“图世翰林”“(安微)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此现象反映了

A.封建官僚体制下世泽的延续

B.封建官僚体制有很大的弹性 C.南方士人在科考中占据优势

D.料举失去了人才选拔功能

14.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硫,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物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低化腐败

15,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國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

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

D.由封闭到开放

16.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

D.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

17.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18.西汉惠帝六年规定女子在15岁至30岁之间必须出嫁,否则多征税,此政策被历代王朝所借鉴。而民间则有“女大三,抱金砖”的婚俗。这体现了

A.政府鼓励早婚和人口繁衍

B.民间抵制政府的早婚规定 C.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D.多子多福的传统伦理观念 19.科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该史料说明当时

A.行业分工操作十分规范

B.制瓷工艺的生动 C.景德镇制瓷业的兴盛

D.制瓷业分工细密

20.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骨ヒ)、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坊纺织技术日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21.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这反映出 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

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

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费

22.天圣元汗,薛田任益州知州后,“废交子不复用,则资易非便,请官为置(交子)务,禁民私造。”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发行纸币的官办机构--“益州交子务”就此诞生。其时官方发行交子是 A.为了加强政府对商业的管理

B.世界上最早纸币出现的标志 C.胶泥活字印刷术进步步的结果

D.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23.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租有制的确立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C.小农经济的弱性

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24王家范教授指出: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量十字街,有的东西南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上述材料可以表明江南市镇 A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B统一规划,特色鲜明 C形态不一,功能不同

D.因地制宜,自然生成

25.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萄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A.消灭人的欲望

B.维护社会稳定 C.满足物质需求

D.调节社会纷争

26.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以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造作安排。该思想

A.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批了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27.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几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这种变化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28.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弃汉唐训话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颜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東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29.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如下论述:经大乱后,社会比较安宁,故人得有余裕以自厉于学;旧学派权威既坠,新学派系统未成,无“定于一尊”之弊,故自由之研究精神特盛。当时诸大师,皆遗老也。其于亲社之变,类含隐痛,志图匡复,故好研究古今史迹成败,地理厄塞。这一“演变”具体是指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宋明理学形成 C.学正统地位确立

D.明明清儒学活跃

30.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与习近平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治大国如烹小鲜”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天下兼相爱则则治,相恶则乱

第Ⅱ卷(主观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着从“大夫士”到到“士大夫”转变 春秋以前为“大夫——士”“士之子恒为士”。“得士者昌,失士则亡”流传于战国时期,“游士”们不但周游列国而且从原有身份中游离出来。“士大夫”这一概念在此时出现,指居官或有职位、社会地位的文人

(1)根据材料概括“士”的“身份”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历史因素(10分)“科举取士”——国之大事

宋·苏撤在《上皇帝书》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弃旧而为士者也”,“(明末)科举所得,十之八九皆白徒”,“士”的构成继续发生着巨大变化。马克斯·书伯在谈论官僚系统时谈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绝非关于考试技术层面的层层设计…(2)归纳宋明时期“士”的特征,分析“开科取士的深层含义”。(10分)

32.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4分)

材料二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下载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棠湖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