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成都七中2017-2018 学年度上期高2019 届半期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32 小题,每题1.5 分,共48 分)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2.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2015 年11 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5.许倬云在《我者与他者》中提到:“历史其实是不公平的,若除掉南方文化的成分,中国文化系统将失去不少颜色。试想:中国文化没有了‘南方之强’即没有了(▲),中国的韵文诗赋,将是如何?”据此判断,(▲)应该填的是 A.诗经B.楚辞C.唐诗D.宋词
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7.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演进的曲线图示。与d 点直接相关的是
A.孟子、荀子 B.董仲舒、主父偃 C.朱熹、王守仁 D.李贽、王夫之
8.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
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权利的失控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思想的出现
9.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10.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
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11.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12.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
13.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各地文字有一定差别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汉字加强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14.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 年)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
15.1842 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16.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A.工商皆本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立宪改良
17.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
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8.1902 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
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 B.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1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2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21.下面是一段学生日记
该日记作为个案反映了当时新青年
A.推崇“尊孔复古”思想 B.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C.深受西式生活方式影响 D.对传统文化批判有片面性
22.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23.20 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启蒙思想已控制中国舆论界 B.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 C.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 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
24.1919 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 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 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
26.1924 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27.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 年8 月)中写道:“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耒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这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A.批判、揭露西方资本主义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C.坚持新民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D.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28.“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 年5 月24 日)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29.下图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这本著作的名称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30.1954 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 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的提升B.科技发展的需要 C.世界潮流的推动D.对外政策的改变
31.1956 年被称为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精神的一年,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发展繁荣。这一年
A.通过了新中国义务教育法 B.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恢复了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D.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2.1977 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材料解析题(52 分)
33.(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10 分)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2 分)34.(20 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摘编自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1)结合汉代和宋代儒学的有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
争”的?(10 分)
材料二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林、魏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摘自闾小波著《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4 分)请分析出现“差异性”的原
因。(6 分)
35.(10 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4 分)(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 分)
【参考答案】
1~5 ABBCB 6~10 BCBBA 11~15 BADBC 16~20 BAABB 21~25 DBDCC 26~30 ADABD 31~32 BD 33.(1)背景: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ı兼并战争盛行;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正在形成中;百家争鸣(6 分)影响:使法家思想大放异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4 分)(2)不同:韩非子认为:法律为君主所设,为君主专制服务,不顾臣民利益,实质是一种人治。(3 分)梁启超主张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普及法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实行西方的法治。(3 分)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6 分)34.(1)西汉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天人感应”等主张对王权又具有制约作
用。南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对维护专制主义起了重要作用;而其“正君心” 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10 分)
(2)一致性:科举制下,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效忠朝廷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2 分)
差异性:开始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在思想上发生分化。(2分)
原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西方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的冲击;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或救国忧民的情怀。(6 分)
35.(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珥建立民主政治;孙中山
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4 分)(2)不对立。(2 分)
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 代发展潮流。(4 分)
第二篇:四川省乐山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政治试题
四川省乐山一中高2015届
9.对待传统文化,应遵循“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 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② 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 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④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中国好声音》在收获口碑的同时又赢得了收视率,更唱火了节目版权生意。《中国好声
音》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开发和在整个音乐产业链上的成功布局,使其成为了一笔“中国好生意”。这反映了文化
①与经济相互交融②与政治相互交融③对经济具有反作用④促进经济的发展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2.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为政贵在行”的思想,这一思想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党上下兴起了“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的新风。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传统习俗在社会变革中发展D.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13.2012年底,中小成本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刷新了国产影片票房纪录,成为中国电影
产业化改革以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影片。接时代的地气,接当下的地气,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这表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B.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票房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D.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14.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于2013年4月18日在北京正式
启动。这是继推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大型公益活动后,主流媒体再次展开对“美”的追寻与诠释,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大众媒体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大众文化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15.近年,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新媒
体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以电视、报纸和户外为主体的文化传播格局,转向电视、互联网、报纸、户外并存的新格局。这说明
A.文化传播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B.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C.新传媒出现是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D.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最常见的手段
16.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
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7.“键盘冲击”催生网络时代的汉字保卫战。之所以要保卫汉字,是因为
①汉字本身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繁衍、发展的重要信息载体
④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句至
今仍为很多人所喜爱。从《诗经》《离骚》到元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9.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翁与宋祖英同唱中国民歌《茉莉花》,美国音乐家雅尼与中国古筝演
奏家常静合奏《琴瑟和鸣》„„央视蛇年春晚的各种混搭为观众带诸多惊喜。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中外文化具有一致性
③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有助于文化的发展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20.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居民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
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
①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② 传统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 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
④ 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分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②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材料: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方面,人们在网上发邮件、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在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监管不力,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黑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文明上网、健康上网?(10分)
22.2013年7月21日,韩国文化院携手韩国CJ集团、中国华润集团联合主办的“中韩文化交流节”在北京拉开序幕。该文化节通过现场演绎经典韩国传统歌舞、《BIBAP》及拌饭秀等极具韩国特色的节目,让在场民众零距离体验了一次最具代表性的韩国文化及表演。尤其是《阿里郎》,悠扬的曲风和高亢的演唱,更是让现场观众连连叫好。CJ集团不仅在中国推进韩国文化,也在韩国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第五届“中国电影节”也提前于6月在韩国多个城市举行。电影节期间11部优秀的中国大片在韩国展映,让韩国观众领略中国电影的魅力。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0分)
23.近年来,贵州以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创新内容、创新机制为机翼,走出了一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的文化自信和自觉,让贵州这座“文化千岛”多彩绽放。
请结合材料,说明文化创新在让贵州这座“文化千岛”多彩绽放中的作用。(8分)
24.2013年2月2日,有世界臧学府之称的甘肃拉卜楞寺举行晒佛节,展晒的巨型文殊菩萨佛像唐卡吸引了海内外成千上万的僧众前瞻仰膜拜。唐卡专门指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用彩缎织物等装裱的卷轴画,是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如今已形成了热贡艺术、宗喀艺术、臧娘艺术等代表性作品。尤令世界瞩目的是被誉为“火一样的安多唐卡”的热贡艺术,其造像、线条、色彩、构图、装饰等方面,在继承藏族传统绘画流派曼唐派精细柔美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大胆借鉴了汉地绘画的特点,形成了细腻圆润的绘画风格。
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些道理。(12分)
乐山一中2015届第三学期半期考试
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5 ADCCC6-10 DBBCA11-15 CBDCB16-20 DAAB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贻害无穷。(4分)
(2)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给青少年带来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青少年受益终身。(3分)
(3)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22.(1)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既展示了本民族的文化,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充分说明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2分)
(2)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4分)
(3)中韩文化交流的成功举办,说明了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分)
23.(1)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分)贵州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能够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贵州这座“文化千岛”多彩绽放。(1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贵州这座“文化千岛”才能焕发生机、多彩绽放。(1分)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1分)贵州以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机制,从而让这座“文化千岛”多姿绽放。(1分)
24.(1)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分)唐卡作为藏族形象艺术的经典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正是这一特征的体现。(1分)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2分)唐卡丰富多彩的内容、精湛高深的工艺正是这一特征的体现。(1分)
(3)中华文化之所以远流长,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分)热贡艺术借鉴了汉地绘画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分)
(4)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分)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分)唐卡专门指藏族地区流传的一种用彩缎织物等装裱的卷轴画体现这一点。(1分)
第三篇:成都市2009-2010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政治(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
2009—2010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政 治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要让他耽搁了哲学的研究;当他年老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对他的研究产生厌倦。因为要获得灵魂的健康,谁也不会有太早或太晚的问题。”这是因为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统一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C.哲学产生于人们对人生的不停追问
D.哲学的智慧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
2.据英国媒体2009年12月1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近日宣称,已经在一个废弃的地下铁矿中捕获到暗物质粒子。几十年来,暗物质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物质是可见的,而那四分之三的不可见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如果这一发现最终得到证实,它将成为近百年来物理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从哲学上看,暗物质的存在再次证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不同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D.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的很多科学幻想变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①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意识因其能动性,而成为实践的先导 ③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因之而改变 ④意识反映世界的同时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则不同
④认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⑧ 5.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的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下列关于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必然要求
②刨新是迎接未来科学技术挑战的需要,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③创新就是要突破客观规律的束缚,敢于否定一切传统的东西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0年之前,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从此,占中国陆地面积71%左右的西部地区开始进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10年之后,中国政府宣布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号角,西部发展又站在新的起点上。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
②符合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要求
③取决于意识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腱模式与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2009年7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的致辞中引用中国先哲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来阐述美中两国的任务就是要共同维护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不要让这条道路被荒草埋没。这一观点体现的哲理是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③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如今,天气预报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许多人在出门之前都要听听当天的紫外线指数、感冒指数、穿衣指数、洗车指数等。这些指数
()
A.是对客观存在的天气状况的及时反映
B.是人们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主观联系
C.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指导实践
D.能够精确预测天气状况的未来变化
9.针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奥数培训的疯狂现状,成都市教育局于2009年10月25日出台相关政策,彻底“封杀奥数”。右侧温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②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为因果的,要寻因究果
③要把握事物之间的整体联系,寻求最优目标
④要抓住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坚持标本兼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0.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在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从哲学上看,太极拳运动体现了()
①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③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 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09年12月25日,我国公布了历时两年多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的主要数据。此次经济普查主要是为了“摸清家底”,全面掌握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为国家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这体现了
()
①经济普查的根本目的在于掌握经济信息
②要坚持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看问题、办事情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文字是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十分原始的
图画象形文字,它夸张、简约、气势生动,在丽江、中甸等纳 西族地区沿用达十多个世纪。右图是东巴文中的“太阳”和 “月亮”,从中我们获得的哲学启示是
()
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
C.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内容具有客观性
13.科技是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运用科技的力量来转变发展方式,抢占经济制高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要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把握规律性
B.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
D.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14.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作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无视其本身的发展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根本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5.20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问起“危机”这个词用汉语怎么解释。有人告诉他说:“在汉语里,危机是由危险和机会两个词组成,即危险意味着机会。”材料中对“危机”的解释,主要说明
()
A.矛盾具有斗争性
B.矛盾具有同一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差异性
2009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 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据此回答16—18题。16.《决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这一论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A.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不可分割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事物都处于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 17.《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这一论断表达的意思相同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09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开罗访问了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 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表示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加强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 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建设和谐世界作出不懈努力。据此回答19~20题。
19.温总理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不同文明要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这体现了
()
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②看问题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③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1.“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未有此气,已有此理”两种观点体现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金秋时节,2009两岸关系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促进两岸产业与经济交流合作”,旨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据此回答22~23题。
22.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持续改善和发展,给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创造了必要的环境,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迈向新阶段,跃上新台阶。这是因为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D.事物的量变必然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23.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已经走过二十多年不平凡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年的经济交流合作,最生动、最典型地印证了两岸“分则两害、合则两利”这个基本的道理。“分则两害、合则两利”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24.2010年1月1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平,必将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增添新的动力,对促进世界贸易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这表明()①优化要素组合能增强事物的整体功能 ②事物间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③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要善于根据需要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5.(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重庆市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该市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主题活动,并鼓励官员、百姓编发“红段子”,传送、转发“红色短信”,引领文化新风尚。这些弘扬主旋律的文化,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了民众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重庆市是如何开展文化活动的。(6分)
26.(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是改革的发祥地之一,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伟大革命中,四川书写了多项全国“第一”:1977年秋,原广汉县金鱼公社率先实行“包产到组”;1978年10月,四川在全国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1980年11月,原广汉县向阳公社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牌子;1980年12月,四川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2007年,率先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成都市成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通过改革开放,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出巨大活力。
运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分析说明改革开放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8分)
27.(16分)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
举行,分析研究2010年经济工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做好保增长、扩内需、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材料二
会议指出,为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确定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政策。(8分)
(2)结合材料二,从哲学角度说明党和国家是怎样用发展的思想指导明年经济工作的。(8分)
28.(22分)2009年12月7日一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
丹麦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为期12天的会议,商讨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地球升温灾难演变示意图
材料二
气候变化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 题。由于发达国家长期温室气体排放和当前 高人均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 发展中国家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极少,却 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受害者。为此《联合国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率先减排,同时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采 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以 共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材料三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 是发展问题。各国在促进自身发展过程中要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建立适应可持续发 展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应 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同时国际社会要加强合
作,帮助更多国家走上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发展目标的清洁发展之路,既有利于发达国家以较低成本完成减排义务,也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是双赢的选择。
(1)结合示意图,运用量变与质变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全球商讨减排协议的正确性。
(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在减排问题上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说明各国应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8分)
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每小题2分,共48分。)
1—5 DDBCB
6—10 AACDB
11—15 CDBAB
16—20 DCDCD 21—24 ABC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庆从革命老区的实际出发,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主旋律。(3分)
②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开展弘扬主旋律的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了民众的精神力量,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3分)
26.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分)
②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分)
③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为四川经济发展解决了资金短缺和 技术落后等困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2分)
④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缺一不可。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出巨大活力。(2分)27.(1)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要求。(2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2009年我国经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自然灾害频发等困难和挑战,中央确定宏观调控任务和制定货币政策要从这一具体实际出发。(2分)
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从实际出发要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客观情强。中央对宏观调控任务、政策的调整适应了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2分)
④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这是正确制定和执行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才能确保其正确性;只有从实际出发执行方针、政策,才能确保其收到实效。(2分)
(2)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指导明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2分)
②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2分)
③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2分)
④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在发展中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分)28.(1)①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导致质变的发生,我们要高度重视那些看起来不显著的、却有着重要作用的量变。全球气温每上升1度,都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和灾难。因此世界各国应共同商讨减排协议,采取切实措施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3分)
②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坚持适度原则。当气温升高3度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将彻底失控,升高6度,将使地球面临彻底崩溃。因此世界各国同意将全球温度控制目标定在2摄氏度之下,以防止灾难性结果的出现。(3分)
(2)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我们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
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国都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同时都会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害,因此,应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承认矛盾,全面分析并解决矛盾。(2分)
③发达国家长期历史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要率先减排;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少、经济发展落后,但也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这体现了对不同事物及其发展阶段上矛盾特殊性的把握,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
(3)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长期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2分)
②事物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中,要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全球气候变暖必将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自觉保护地球环境。(2分)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各国必须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气候。(2分)
④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发达国家应承担历史责任,要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尽量控制增量,二者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分)
第四篇: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13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新津中学高2010级“二诊”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
13.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择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联邦政府——三权分立 B.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统而不治 C.经济全球化——欧盟——欧元
D.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萌芽
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这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A.实行行省制度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设立内阁制
D.增设军机处 15.从古代的“文学精舍讲堂”(公元前141年)、“文翁石室”(历代大多这样称谓),到“锦江书院”(1701年),到近代的“成都府师范学堂”(1902年)及“成都府中学堂”(1904年),直至现在的“石室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人才。在同一地址连续办学已达2153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依据材料可得出的是 A.改办新学顺应时代发展
B.实现了教育办学的“可持续发展” C.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D.形成了深厚的石室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教育理论
16.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南方
北方
南京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京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48
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7.一直坚持原创的歌手后弦歌中:“三百首偶尔路人念,谁把地上霜劝归我床前,寒窗苦读瘦了谁的脸,兰亭有摘落在你案前,一卷空白,心照的人不宣„„”,从中歌词中读出的相关信息是
①初唐诗人李白是浪漫主义的诗人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成为新的选官制度
③歌词中《兰亭序》作者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 ④行书把中国书法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8.建国初期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9.2013年为中国的蛇年。公元前6世纪希腊伊索留下的《农夫和蛇》等故事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所蕴涵的道理既浅显,又发人深省,公元前5世纪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是:
①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②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个人的感觉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④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1.“如果说工业化在开始时不得不满足于现有的交通工具,那么现在它就自己来发展新的交通工具,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以下对新的交通工具“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工业化开始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船、火车等 C.生产力发展对交通工具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D.生产力发展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22.2012年11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开幕。其实我国古代人民早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如西周律法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唐律》中更是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等。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我国古代就意识到全球变暖问题
B.加强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C.立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D.重视生态平衡自古就是全球关注的问题
23..2012年12月8日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材料中莫言所说的马尔克斯
A.是20世纪60年代“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代表 B.主要代表作《百年孤独》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C.其作品文学形式是美洲传统文化与神话、传说的结合 D.文学创作属于坚持传统的文学流派
2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专用答题卡上。2.答卷前将专用答题卡上的项目填写清楚。3.本卷共2大题,共52分。25.(32分)2012年9月10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财富的增长与国家海权而非陆权的扩张是同步上升的。这是因为,海洋是地球的“血脉”,因而也是将国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将世界财富送返资本母国的最快捷的载体。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摘编自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以15-18世纪世界殖民霸权的转移为例论证这一观点。(20分)▲
材料二长江深入中国内地,而且很大的轮船从海上可直接沿长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也依靠长江与外界便捷地来往。地理上,长江介于中国南北之间,从而对商品的分配和战争的进行都颇具影响。所以,一旦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了势力,就在中国内地有了优势,并且能自由、稳定地通过长江沟通海洋;而在长江地区的商业优势又会加强其他方面的有力地位。这些合在一起,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而中国由此得到的益处也会被更广泛地、均衡地扩散到全国。在长江流域丢下一颗种子,它会结出一百倍的果实,在其它地区也有三十倍的收获。——摘编自[美[马汉《海权论》(1890年出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马汉提出的“海权论”内容和对“外部海上国家”的建议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6分)▲
(3)如何看待“外部海上国家„„施加影响”给中国带来的“益处”?(4分)▲(4)结合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2分)▲
26(20分)近代以来,实现民主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赠后世„„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1)材料一表达了什么观点?与古代雅典的直接民主制相比,近代英法的民主政治有何明显不同?(4分)▲
材料二 17~19世纪,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尽管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于国情差异所呈现的特点各异,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2)英、德、美三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所呈现的特点各异”,请用史实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三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3)改革开放后30多年我国实现的“民主增量”主要有哪些表现?(6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4分)▲
新津中学2010级高中毕业班二诊考试模拟 文科综合(历史)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I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3.A 14.D 15.B 16.C 17.C 18.A 19.B 20. A 21.A
22.C 23.B 24.B Ⅱ卷共2题,共52分: 13.(32分)
(1)观点:控制大海是控制世界财富的关键(或答要加强海洋控制)。(2分)论证: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凭借国家力量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当时世界的殖民大帝国;(4分)
16世纪后期-17世纪:获得政治独立的荷兰共和国凭借发达的商业资本,组建了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夺取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8分)
16-18世纪:英国通过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签订《巴黎和约》等殖民战争,最终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6分)(每例均应包括控制大海、获得殖民利益2个要点)(2)内容:主张美国建立强大的海军,夺取亚洲、太平洋和拉美的霸权;(2分)建议: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2分)理由:长江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通过控制长江可以从政治上控制中国,维护其政治、经济特权。(2分)(3)中国:西方势力的深入,会引起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2分)但同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2分)(4)既要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又要和平利用海洋。(2分)14.(20分)
(1)观点: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成果为后世英、法等国所借鉴。
不同:雅典是原始的直接民主,而英法则是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2)说明:英国确立的是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制;德国确立了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的君主立宪制;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3)表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识: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主政治的实施由于国情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五篇:辽宁省开原市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全球通史》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其中“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不会出现在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
2、“苛政猛于虎也”、“民贵君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古代名句反映了儒家的哪一思想
A、正名思想B、民本思想C、忠恕思想D、无为思想
3、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已成为我们迫切的任务。中国古代思想中有利于实现“让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绿色的地球”的美好愿望的是
A、“天道自然无为”B、“制天命而用之”C、“尚力”“节用”D、天与人“不相胜”
4、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是他的座右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他主张君主专制独裁B、他认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C、他认为一切人应服从法律D、他认为君主的意见高于法令
5、董仲舒堪称我国古代主流思想史上分水岭式的人物,经他改造和发挥,儒学获得“新生”。西汉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宣扬“仁政”B、为统治者服务C、神化封建统治D、反对苛政刑杀
6、如果向陆九渊请教做学问的方法,他的回答应是
A、尚学,学以致用B、学习前人的经验与心得
C、注重内心的涵养功夫D、注重实践,致良知
7、明末清初,“经世致用”说曾悄然流行于主流思想界,下列言论不属于经世致用
思想范围的是
A、“八股之害,甚于焚书”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
C、“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D、“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
8、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的深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9、右图为镇江南山风景区内的招隐寺山门,上书
“城市山林”四字乃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真迹。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四
字应书写于:
A.汉朝B.南朝C.唐朝D.北宋
10、《清明上河图》在无声的倾诉中折射出了时代的光泽。“时代光泽”是指
①商业兴盛②国家统一③城市发展④文化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的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说明《诗经》
A、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12、通过文学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可读性最强的作品是
A、“三言”“二拍”B、《红楼梦》C、《聊斋志异》D、《儒林外史》
13、关于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宋代南戏主要反映是官府的有关机构创作B南戏主要反映上层统治阶级的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元杂剧主要出现在南方
第 1 页
14、“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和鞋子,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A、水是万物的本原B、感觉即知识C、人是万物的尺度D、知识即美德15、2007年,时任希腊文化部部长的米哈伊勒·利亚彼斯说:“在中国举办希腊文化年„„将希腊文化传播给中国及中国人民。”在希腊文化年举办期间,我们能接触到的古希腊文化是
A、人文精神B、社会主义C、三权分立思想D、仁政思想
16、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最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17、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免除封建地租B、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C、取消什一税D、反对出售赎罪券
18、卢梭认为,“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的特点在于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针对共同目标、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封建王权B、阐明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C、否定了宗教神学D、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19、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20、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1、“用锋利的笔头真实地再现社会的众生万象,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同时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地揭露和强烈地批判。”该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下列哪一文学流派的特点
A、浪漫主义文学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C、现代主义文学D、后现代主义文学
22、“我不是靠一篇论文一举成名的,从儿时起,我就努力理解历代贤哲们的思想,为的是使自己博学起来。艺术家应为推进人类文化作出贡献,否则就是一种耻辱。”贝多芬的作品风格中,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蕴涵着深沉的哲理B、充满乐观主义精神C、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概D、反映社会重大题材
23.恩格斯说,他的作品“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说的作家是
A.巴尔扎克B.雨果C.司汤达D.都德
24.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鉴宝》栏目自开通后,引起了广大艺术品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强烈关注,收视率节节攀升。它所体现出的价值包括①近距离的收看丰富了人们的艺术鉴赏力②使普通人有了欣赏艺术品的大好机会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④电视成为实现艺术大众化的最好媒体
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25、一个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人可以①去德国欣赏有贝多芬出演的音乐会②去法国欣赏印象派画展③去电影院观看有卓别林出演的默片电影④通过电视观看第14届奥运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6、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包括
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B、反思中国战败的教训
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
27、“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
2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29.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重大突破D.被全社会所认同C.推动了政治改革D.取得了彻底成功 30.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B.民国建立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D.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
31.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
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人们秉承他的遗志,拟订每年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
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A、民本思想B、民族主义思想C、民权主义思想D、民生主义思想
3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①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④都对中国的革命或建设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④
3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导人分别是
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
34、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
35.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论是: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第Ⅱ卷(非选择题 30分)
二、材料解析:(本题共2道大题,第36题17分,第37题13分,共30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
5材料
2、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
3、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
4、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请回答:
(1)材料1与材料3分别代表哪个派别(2分),他们的主张有何共同之处?(2分)
(2)材料2属于哪一派别(2分),它和材料3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3分)
(3)材料4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并据以上材料,请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4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在全国各类电视节目中,法制类节目异军突起,渐成气候,无论对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对电视市场,还是对社会的影响,都在日益扩大。许多法制栏目,如中央台的《今日说法》、《社会经纬》,北京台的《法制进行时》,山东台的《道德与法制》,上海台的《案件聚集》成为了所在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屡创新高。
材料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报道:某市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大的综合性医院,前来看病的人很多,最近这几年逐渐成为药品推销人员竞相光顾的地方,医药回扣现象比较集中。
请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电视的什么功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电视的基本功能。
(3)电视为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成为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同时也给世人带来负面影响。请简要说明。
(4)现代电视剧《蜗居》、《乡村爱情》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