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衡南 龙新星
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将从以上七个方面来解说这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编排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洪水卷走了的故事。文章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它呼吁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相信这个略带伤感却又寓意深刻的文章,定会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重点,编者的主要意图,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本单元训练重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教学难点为: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分析理解能力,通过前面两课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中已经潜藏着很强的环保意识,小村庄的故事能进一步把这意识激发起来。教学起来应该得心应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三、教学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根据这一理论,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模式。“科学导入——预习检查——生成话题——自主合作——集体交流——总结延伸。”让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
四、教学设计
本课共安排两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上课伊始,我以多媒体呈现小村庄的图片,(问:同学们,这个小村庄漂亮吗?这么美丽的小村庄,到底会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环节通过直观画面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2分钟就完成了。
(二)、检查预习。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检查学生预习。我采用指名读、齐读、指读的方式,先检查生字新词的朗读,并对个别难掌握的字词加以强调。第二步,我采用抽取重点段落指名读的方式 1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这一环节四五分钟就完成了。然后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进入第三环节。
(三):对比质疑,生成话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美丽的小村庄图”,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小村庄的美丽。接着出示这段文字,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当孩子们还陶醉在小村庄的美景时,我接着播放了下面的画面。强大的视觉冲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小村庄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的?本课的探究话题由此就生成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把课文重组,力求通过强烈的对比,把学生的求知欲迅速调动起来,将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到本课的重点。]。第四环节。
(四):自主合作,探究原因。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针对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我首先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2至4自然段,勾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句。
2、在感悟深的词句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后,再让学生参考提示,在小组内展开学习,探究小村庄毁灭的原因。在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我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引导。学生经过有目的地思考,有针对性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
最后小组成员汇报交流的学习结果,把学习所获全班共享。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引导他们重点感悟这些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下来。”在这个句子中,孩子们能通过“谁家”、“拎起”、“一棵一棵”等词语时体会到人们上山砍树非常随意,没有计划。针对“拎”这个词让学生可以通过做动作来体会。同时指导学生把刚才的种种体会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2、“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在学习这句话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还”的用字之妙,懂得人们的幸福生活过得很勉强,不会长久,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3、“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较少,裸露的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通过对“一年年,一代代”;两个“不断”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同时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排比。强烈的体现了人们的自私、随意。一个省略号,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学生充领会的基础上,再一次让朗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我配上了这样的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4我还设计了这样的口语练习。“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森林变得();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村前的河水();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天空()„„激发学生想象森林遭到破坏后,环境日益恶化的情景,这样的设计,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真正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20)
(五):情感升华,明白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学生充分了解小村消失的原因后。我问学生:“孩子们,面对着曾经美丽可爱而今却变成一堆废墟的小村庄;面对着曾经在此欢歌笑语,享受农家乐如今却命丧黄泉的乡亲们,你们想说些什么?”怎么样使这个小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呢?”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同时让其明白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让学生懂得树可以砍,但要学会合理利用和维护。树立以人为本,但也要尊重自然,二者和谐统一的观念。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升华情感,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中。在学生走 2 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后,接着进入第六环节。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我让学生读读自己收集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然后观看我收集的环境污染的图片。在学生情感的波澜汹涌澎湃时,我鼓励学生在摘抄本上设计一句环保小标语。
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于是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是:作业自选厅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及补救措施,与同学交流。
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两项来做。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美丽
什么也没有了
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一目了然重点突出而又意义深远,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六、课堂评价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这节课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入手进行评价。
孩子们展示课文朗读时,看其是否做到了有感情,而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及时给予激励性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小组合作时,针对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其中,而采取小组评价。小组长先评价组内成员(学生互评),老师再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学生设计的环保标语一环节采取教师评价,老师及时鼓励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思考创作。小结: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处处以学生为本,努力追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力求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大家!
第二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本
第三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以一把斧头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小村庄从美丽走向毁灭的过程。课文文字浅显却寓意深刻:保护环境、爱护绿色家园。文章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这组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
二、说目标、: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下面我将围绕第二课时进行详细的说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三年级学生爱表现、易感染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本课的训练重点就是“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所以我变为:认通、读懂课文,明白小村庄由美丽走向毁灭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鼓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充分地鼓励则能使人发挥其自身能力的80%-90%,所以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法品读等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型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受小村庄的美
我用课件出示“美丽的小村庄图”,引导学生描绘小村庄的美丽。学生可以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看着画面,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描绘小村庄的美丽。此作法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生充分描绘的基础上,我出示一幅幅美丽的村庄图。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的“美丽”给自己带来的那种震撼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学生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让他们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
(二)、感情朗读,感受小村庄的毁灭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确,书是学生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老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因此,在“感受小村庄的毁灭” 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使其在读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村庄发生了什么事的自然段,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当时的情景。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雨下得特别利害的句子“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我接着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这句话,有全班齐读,配乐读,个别读,评读,赛读„„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提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的方法理解“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学生通过朗读,说体会,评价,再读,这样将“读”与“思”结合起来,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越读越有味,趣味无穷。而且朗读时的声情并茂,将学生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劲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
在学生充分感受小村庄的毁灭后,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提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即“小村庄为什么被洪水卷走了?这场悲剧真正的制造者是谁呢?”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创新学习的开端。我以引导学生质疑的方式,在他们兴味盎然时,过渡到第三个板块的学习中。
(三)、小组合作,探究“小村庄毁灭的原因”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第三个环节里,我首先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参考提示,在小组内展开学习,探究小村庄毁灭的原因。在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时,我适时引导。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而不是让这一学习方式走过场。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这时,我让学生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各有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想法。在听取汇报时,我耐心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我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人们通过(斧头),把(树木)变成了(房屋、工具、农具),最后变成什么(都没有了)。学生汇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此时出示句子“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保护环境。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升华情感,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中。在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孩子们,面对着曾经美丽可爱而今却变成一堆废墟的小村庄;面对着曾经在此欢歌笑语,辛勤劳作,享受农家乐如今却命丧黄泉的乡亲们,你们想说些什么?”我以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争相发言。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读读自己收集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然后观看我收集的环境污染的图片。在学生情感的波澜汹涌澎湃时,我鼓励学生设计一句环境宣传小标语。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善良的。他们在倾听和观看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小标语的创作中。一句句热情的、包含心愿的小标语告诉我们,他们这节语文课是有收获的。
最后在优美的环保歌曲中,我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把这节课的学习引向了课外,让语文学习和生活连在了一起。
(五)、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六)说创新点
纵观我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 “读”与“思”结合起来,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将学生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劲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为学生日后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板书 房屋
树木
斧头
工具
都没有了
要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家具
第四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胡嵘苹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第五篇:ppt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首先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山谷中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然而人们肆意的乱砍乱伐,致使大地失去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它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材虽短,但语言朴实,含义深刻,所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应作为教学重点。
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为了贯彻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课堂理念,课堂教学我运用情景教学法,情感陶冶法,以读促讲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为此,课前我结合自主记录卡布置了前置性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词,会读会写。
2、联系语句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3、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进行教学。
(一)谈话导入
组织学生交流“听过什么故事?为什么喜欢故事”,让学生明确每个故事都蕴含了一定的道理,为学好课文做好铺垫。接下来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还要读一个故事,有关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读音指导“裸露”、“喘气儿”,注意多音字、儿化音。
2、书写重点指导“黎”字右上部分,强调只有一撇;“裸”字的意思是不穿衣服,所以是衣字旁。通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首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并通过各种层次的读来展示小村庄的美,如个人读、齐读、范读等,并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随机板书:美丽)在学生赏心悦目的欣赏时,教师适时地出示洪水过后小村庄的图片,(板书:什么都没有了)然后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种设计有两个意图:
1、重视文本阅读。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读书,直接与文本对话,体会出小村庄的美。
2、加强语言文字积累。
读了首尾两段后老师导言过渡:“同学们,一个如此美丽的小村庄在若干年之后被一场洪水无情的卷走了。是什么原因吗?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小村庄,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这样设计在学
生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小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呢理解村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依据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在学习课文二至四自然段的时候,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这一环节分为两步:
第一步,学生小组合作,自学探究。
主要是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讨论学习。
第二步,小组汇报,交流展示。
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3个重点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重点理解“谁家”、“拎起”、“一棵一棵”“裸露”等词语时。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较少,裸露的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通过学生对“一年年,一代代”;两个“不断”连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同时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构成排比。强烈的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自私、随意。
3、在读学此句时我设计了口语练习。“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森林变得();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村前的河水();一年年,一代代,人们肆意砍伐,天空()„„此处拓展练习,结合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语,激发学生想象森林遭到破坏后,环境日益恶化的情景,这样的设计,原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训练实在而灵活,真正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让读成为语文课上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所以在学生领会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基础上,此环节我采取自己读、合作读、范读等朗读方式,让学生站在“读者”的地位上理解课文内容,注重语言训练的由浅入深,在品味中体现人文性,感受到文本的语言魅力。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将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4、“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没喘气儿”。让学生体会,破坏大自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学完本文后,我联系实际用课件展示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现象,让学生说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接着问:“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你想对全社会说什么?”(随机板书:破坏环境,受到惩罚)设计意图是使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在交流感受时,我适机出示“保护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教学达到又一高潮,唤起学生们的热爱家乡美好情感和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
(六)作业设计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我设计的作业是:自主选择一项。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2、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及补救措施,与同学交流。
这样的作业力求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造空间,在作业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多元阅读、扩展延伸,等几个层次,使学生从懵懂到理解到震撼,最后走进生活。这种设计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开辟了一条道路。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也体现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更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