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是建设祖国大业的中坚力量。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一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大学生背负着构建社会的建设责任,大学生应做好表率作用,作为高素质人才,应当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拼搏努力,应当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性,独立性,因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普通人有着优势,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帮助那些贫困人民脱贫致富。大学生应当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来自整个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对其所扮演的角色的认可。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大学生应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仅仅依靠丰厚的物质基础、发达的政治文明是不够的,这一目标的达成,还必须依靠和谐、先进文化的建设。大学生作为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直接教育对象, 经过大学阶段严密的课程体系的教育,在接受了系统的主流教育后, 接受、吸取、过滤、掌握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人。因此,大学生对于文化的选择和创造, 对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文化要素的不断内化、过滤, 会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从而能够形成对主流文化思想和主体价值的认同力量。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十分丰富。从根本上讲, 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人, 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质上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既给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 又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优化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较高素质的建设者之一。我们就因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好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建设社会。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历史的进程当中,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应当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共同促进祖国发展。在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之中,大学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只要我们肯于投入其中,就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上起到巨大而关键的作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肩负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一,当前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公认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和即将发生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大量的矛盾在某种情况下会集中出现,并有可能爆发,甚至带来动荡和不安。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转型时期,应该说,“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民意,也符合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力量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己经深入人心,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对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
1、加强和改进主流政治思想的引导,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
2、培育正确的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还需要培育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形势的正确思想意识和观念。(1)民族意识与国际意识(2)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2、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校园更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民族传统文化
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1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更是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种领域或方面,往往会失之偏颇。相反,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我们就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掘这一文化所内蕴的现代意义,为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化服务。
2.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性与变革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这种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变化过程。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人的文化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学术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过程。
3.中国传统文化是独立性与融通性的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既指这个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人自己独立创造的,也指这个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体系。
4.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人在争取生存空间的时候,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命不是完全服从于天命。先秦时期的道家以及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都是值得借鉴的。
5.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中国传统文化说到底是对中国人---理想中国人的一种设计和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6.中国传统文化沿袭辩证分析与直觉体悟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它超越了语言,领悟的是语言不能表述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是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在主体的感悟中浑然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它超越了西方辩证逻辑思维的程序,直见心性。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历史上很长时期一直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对中国和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和将来仍然必将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化的多样性。一个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不能发扬光大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在文化的多样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不仅外显地体现在民族风俗习惯、饮食建筑、生产生活内容甚至各种经典、文献、制度当中,而且它已经内化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渗透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成为中国人道德和理性力量最深厚的源泉,能给人智慧、勇气和幸福。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掌握一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厚德载物”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厚德载物”出自《易•坤卦•彖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原文的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于现代的理解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崇高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大学生也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与创造者,是我国未来文化的建设者。大学生特殊的主体身份也要求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同时,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大学生要学习儒家的那种对历史和社会的担当精神,那种对天地万物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意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文明因子,顺利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二、“和而不同”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
“和而不同”的思想给我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首先,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强调整体和团体的协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和”,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的一个最佳的状态。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80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可能有些更加地关注自我。因此,大学生在与其他同学、老师的相处过程中要更加学会宽容,注重集体利益与全局的协调性。
三、“自强不息”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的进取精神的培养
“自强不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古人从自然的运行现象中体悟出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这样的竞争局面给当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必须树立知难而进的进取意识,树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终身矢志不移。抱定志向,从容应对挫折和苦难。
四、“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现象、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我们的社会也出现了道德失范和价值观念上的混乱,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传统与现代,正确与错误相互交织的义利思想左右着大学生的价值取舍,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使大学生产生了种种困惑甚至迷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危机、道德的滑坡不是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历史必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优秀的成果对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有一定的抑止和消解作用。因此,发掘和借鉴中国的传统义利思想,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经济转轨的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对当今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社会责任感的确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的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确立等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中包含很多当今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值得借鉴的精髓。高校工作者应该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从而提升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台湾问题
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主流。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
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来得何等不易,几代中国领导人和两岸同胞整整奋斗了六十年.当前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1,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还会有波折和阻力.胡锦涛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是相互信任,信任基础是要共同站在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制高点上,两岸领导人要强化互动交流机制和不断扩大两岸同胞的经济文化交流,一定会实现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2,两岸走向统一的路是曲折,漫长的.当前要继续推动两岸谈判进程,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加拿大促统会梁会长提出“两岸30年和平发展方案”值得参考.他提出用20年时间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用十年时间推动两岸关系政治统和,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3,两岸经济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当前积极推动两岸三地经济一体化,建立经济自由贸易区,统一市场和货币,促进同行业的联合,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更需要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加强合作,共度时艰.4,积极促进台湾同胞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认同,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思想基础.台湾金门县长李柱炐提出“建立金门一国两制试验区”是很好的建议.加拿大促统会去年在澳门召开了“金门定位选择”论坛.两岸三地著名专家学者参会(绿营也派学者参会).大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金门是大陆和台湾的桥梁,金门了解大陆,更了解台湾,金门前进一小步,两岸关系可能前进一大步.当前积极推动建立金门一国两制试验区,有助于消除台湾同胞的疑虑,促进两岸同胞在思想上的统一。
5,坚决反对一切分裂活动,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实践证明“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但是,在民进党内还有人对“台独”抱有幻想.当前我们要一手反独促统,一手抓化独促统,把争取人心放在首位.化解“台独”情节是“釜底抽薪”,旨在从根本上动摇“台独”的社会基础.化独促统要向岛内延伸,向民进党内延伸,向民进党上层延伸,这是台湾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总之,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根本利益所在,是海内外同胞的迫切愿望,是中华民族历史重任,我们的目的一定会实现
当前,两岸关系的总体势头是好的,双方在发展两岸关系上形成了许多重要共识,推动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我们将继续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两岸关系进程,继续巩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并致力于不断增强和深化彼此的互信,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加强两岸各领域互利合作,同时为逐步破解两岸关系的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
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重大的积极变化。发展两岸关系应当抓住机遇,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主张已经得到了两岸双方的认同,要把这一精神贯彻于两岸商谈之中。在商谈中要做到平等协商、善意沟通、积累共识、务实进取。平等协商,就是在商谈中双方要平等相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善意沟通,就是在商谈中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多从善意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想法,消除不必要的疑虑。积累共识,就是要不断扩大共识、缩小分歧,这样才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果。务实进取,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真正解决问题,做到行稳致远。
对于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今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要双方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为重,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找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两岸同胞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基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学校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当代大学生首先应具有爱国意志、民族意识,热爱我们的祖国,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人为骄傲。同时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答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爱护国家的公共设施。具有社会公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破坏国家统一、威胁国家公共安全的行为做坚决斗争,配合政府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一定要自信面对未来。在这迅速变迁的世纪,一定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的脚步。
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时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重要条件。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对祖国的和平和发展很重要;祖国的统一和独立,对国家的和平和发展很重要。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来说。我国在各民族一律平等下的民族团结和祖国的统一,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历史和国家赋予每个人的神圣责任;同时,依据宪法规定,公民要认真履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自觉同一切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一切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将受到国家法律的严厉惩罚。祖国统一和民族统团结,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也是我们的重要国策,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艰难的历史过程。所有的地方都是国家的一部分,所有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都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的职责和义务
大学生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与文化习惯;参与乃至帮助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同一切危害民族团结的言论与行为做斗争;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事等。
作为新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要想所作为,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基本要求。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用“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反对、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较强的法纪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克服价值观念混乱、理想信仰迷惘、政治意识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今后人生的奋斗的征途中,一定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好本领,练好基本功,掌握新的知识,使自己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拓、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塑造无悔的青春!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建设息息相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这标志着首次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新一轮改革将向社会管理领域重点突破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以民生导向的发展理念,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在宏观战略上实现由“强省”向“富民”转变,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重财富增长”向“重民生投入”转变,在价值评判上实现由“效率优先”向“兼顾公平正义”转变。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市场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当前,特别应当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重点民生工程,着力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了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空前改善;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为人民生活幸福提供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空前提高。
但是,伴随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和社会深刻转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不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困扰许多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高仍然是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
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在新世纪新阶段,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利于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目标任务
在当代中国,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就是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规范企业行为,落实国家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加强劳动执法监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要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建立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
四是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重点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健康水平。
五是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使人民住有所居。要加快推进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特别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尽快缓解群众“住房难”,努力使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六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和谐。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挥好首都“护城河”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两新”组织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必须将中央决策部署与我省具体省情相结合,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贯穿于我省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全过程,体现在我省“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各个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 高度重视,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加快推进。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消除“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倾向,切实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切实办好我省今年社会建设重点办好的10件实事,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 以人为本,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全面发展需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为更多的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要围绕广大群众的生活、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社会公共服务,贯彻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真正实现人民愿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 统筹兼顾,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协调推进。要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使各项建设协调并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各方面良好互动。要兼顾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兼顾养老、医疗、失业、救济、扶贫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兼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兼顾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管理,从而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协调推进。
――― 形成合力,实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稳妥推进。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鼓励各个社会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自治组织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解决社会问题、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既要看到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紧迫性,积极主动加快推进步伐,又要看到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长期性,做到制度科学、政策合理、举措有效、工作扎实,使我省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人民生活幸福和谐与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早日变成现实。
第二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如流水般划过,细数曾经,多少个节日犹如繁星闪烁,又似流星般消失在无际的苍穹。
一直对“共建和谐家园”感到很朦胧,直到有幸阅读了《我们的节日》,才恍然惊觉原来“共建和谐家园”与传统的节日息息相关。
春节是新一年的伊始,家家户户都充满喜庆的气氛。吃年夜饭,放鞭炮,拜年贺喜,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个和谐,生气盎然的社会的必然现象。文明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然而最最传统的节日是根深蒂固的,对于我们炎黄子孙,它意味着永恒。
自古以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意味着团圆与美满。耍龙灯,舞狮子,闹社火,猜灯谜„„生动有趣的习俗让我们在和谐中体会快乐,春天的气息就这样来到我们中间。
四月四日至六日的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祭祖扫墓,缅怀亲人,祭扫陵园„„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中华民族的孝敬美德在清明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一个个反映了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习俗,激励着每一个人的爱国精神的大力弘扬。
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乞巧,拜织女,唱乞巧歌„„极富人情味儿的民族风俗,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与家庭的欢乐和谐。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是一年中固定的盛大节日。祭月,吃月饼,祭土地神„„我们在传统习俗中发挥了这一节日的精华,从家庭扩大到全社会,实现了全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正值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黄金时刻。登高远游,佩插茱萸,饮菊花酒„„这些重阳节的传统民俗,在我们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促进和谐的作用。
花开花落,燕去燕归。在美好的传统节日中,我们度过了幸福快乐的一年。不难发现,贯穿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恶扬善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时间飞逝,我们在传统节日中渐渐长大,不变的是那贯穿社会的和谐。
第三篇: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实践要求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研室主任、教授秦刚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的脚步和理论创新的脚步都在加快,而且这两个加快是相互促进的。从理论创新上看,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和 战略思想,这里面有两个亮点:一是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门做出了决定,实际上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推到了一个更突出的位臵。
一、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的依据和意义在哪里?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经验的总结、理论的升华。从理论上看,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相互关联;但真正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来看,不是理论的推导,完全是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社会矛盾有所增加。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老百姓对各级党委、政府意见最少的时期;是共产党人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但不是共产党人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最高的时期。导致如此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老百姓的要求从比较单一到多方面,好多在改革发展初期根本算不上事的问题,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都成了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改革发展初期,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系列做法感到深恶痛绝,恨不得把一切东西都推向市场,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已经突显出来。我们工作中存在着偏差、失误,由于体制、认识、方式方法上的原因,这些偏差、失误好多解决的不好、不到位,甚至积累成了矛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从总体上解决这些矛盾,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更具体的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当前的社会发展在结构上正在进行着两大转变,一是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另一个是由计 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一个牵动全局的转变。随着向工业化
1社会和市场经济转变,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等。我们的社会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社会,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了,思想要跟上这种变化,还要通过提出新的思路来引导这种变化。
(二)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里面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事业之间。其次是收入差距拉大,而且是越来越大。如果不解决好这种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分配领域的问题,但时间长了就会成为社会问题,再往后就会是政治问题。第三是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的主流,但在主流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冷漠、猜疑,最基本的诚信和友好在逐步消失。做人的底线,最基本的人性在一些人身上已经丧失了。第四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对于环境,改革初期我们的保护意识不强,后来是保护力度不够。以河流为例,我国的7大水系,初步考察 一半以上被严重污染,3成是重度污染。资源浪费是同我们的发展模式相连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式的,其特点是资金投入高,资源消耗太大,随着全方位的技术大引进,我国的资源消耗日益加大。世界上有两类国家比较富足,一类是资源型国家,一类是创新型国家。资源型国家以海湾地区的石油国家为代表,他们的特点是富而不强,受制于人。创新型国家主要是日本、韩国、欧盟、美国等,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国未来发展只有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使我们的社会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总结历史经验的新认识
从外国的经验看,巴西是前车之鉴,他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500多美元,但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左右,收入差距两极分化格外严重,社会安全产生问题。而我们自己,伴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群体、新阶层。新群体包括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独资、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等。对这些新群体、新阶层,党内、党外的认识分歧很大,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问题。我们还要从和谐的角度,改变用斗争思维去看矛盾的习惯,解决利益矛盾靠协调,想办法
让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二、基本内涵和特征
和谐社会是我们社会发展确立的新目标,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共产党人治国的新理念,说明我们共产党彻底告别了斗争思维,而用执政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要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从阶级思维中提出来,而把出现的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均推向民主法制轨道。要把出现的一些问题看成是维权,因为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利益引起的,需要用法去衡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提法在毛主席提出时是有前提的,是把社会矛盾从政治上划了两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们没有这个前提,要把整个社会的矛盾都看成是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维护整体利益;二是协调群体关系;三是保障个人权益。在维护好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这方面《物权法》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于维护整体利益和保护个人权利上都要讲求一个度,任一方面过度了就会对另一方面产生影响。在社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还要突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不仅要考虑到随时帮助人也要考虑到被救助人的心理感受。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首先是相对富裕的社会,如果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就谈不到和谐了。其次是协调发展的社会,但我国现在存在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明显不协调的问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均跟不上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总投入 的4%,而4%是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最低线;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我国的医疗资源只占世界的2%,而且这2%的资源里面的80%还集中在大城市。和谐社会还要是安定有序、诚信友好、民主法治的社会。只有这些特征都具备了,我们才能说我们的社会趋向和谐了。
(三)和谐社会的相关联系
一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过程中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相对的是贫困,强调建设小康是要求生活更加富裕;与和谐相对的是不稳定,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是要求社会矛盾的化解,问题的解决。两者间还有
一体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着和谐社会建设,但小康社会到2020年就要完成,而和谐社会是无止尽的,只有相对状态的和谐而永远达不到绝对的和谐。二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前者是统领,后者是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但理论要用以指导实践,建设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认同度非常高的具体实践。
(四)和谐社会的有利基础和前提
一是强有力的政党结构。人类的政治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以后就逐步演化为政党政治,到今天就更加明显了。我们共产党成立之初代表的是劳苦大众的利益,但今天我们作为执政党,要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这是共产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加强共产党的结构,就是想办法把社会的优秀人才和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尽力集中在党内,或者以民主党派和各种组织的形式团结在党的周围。现在,这方面我们党已经做的很好了,在此情况下只有两种情况能使我们党垮台:信念的丧失和腐败现象的蔓延。想把社会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必须要有共同的事业、追求和信念,所以如果共同的信念丧失了,这个党就会很快散掉;腐败现象的蔓延会严重削弱党执政的合法性,从而逐步使这个党垮掉。现在腐败现象的蔓延已经影响了我们党的形象,同时我们也正在努力的治理腐败现象,这是考验共产党人智慧和执政能力的关键时刻。对于腐败现象,就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仅仅是抑制了腐败的蔓延,所以两党或多党执政并不是解决腐败的途径和良 方。但有一条必须意识到:权力必须用权力去制约,否则永远解决不了由权力导致的腐败。
二是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后盾,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十六大以后我国特别强调了和平发展、构建和平世界,中国的发展主要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从而创造更安定的发展环境。
三是普遍认同的社会发展目标。现在我们党提出了一个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并认同的发展目标一一强国富民。我们必须承认,爱国的人不一定爱党,所以我们党要团结民众,增强凝聚力,就要提出能让大家都接受的目标,然后坚持不懈的走下去,让老百姓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认同。
三、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的要求
我们党乃至整个社会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我们的认识和观念转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同时,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要重于实践、力求实效。
(一)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
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立足现实情况,逐步积累经验,从而真正解决好具体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关注群众的要求,用社会大众情绪的好坏作为检验解决问题成效的标准,(二)用制度保障落实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基础和保障,但制度建设往往同纠正失误联系在一起,是在纠正失误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从目前看,要着重完善三方面的机制:一是健全决策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强调科学民主;二是完善政绩评估体系,这样做就能较好的避免领导干部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情况;三是建立问责制度,对于实践过 程中做出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要做到赏罚分明。
(三)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一是加强基本思想道德的培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注重文明习惯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但要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仅靠马克思主义肯定不是好办法,我们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存其菁华、去其糟粕,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三是改进思想宣传及教育方式。思想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但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的具体工作方式要有所改进,使之能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教育方式也亟待改进,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人才。
(四)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方面基本上还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已经无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首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由命令变为服务。其次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人民创造财富,各负其职,各尽其责。第三要拓宽沟通表达渠道,使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都能够及时表达,这是化解矛盾的一个好办法。第四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
(五)强化执政骨干的责任感
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党的领导干部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党的水平和能力,所以,加强学习,提高执政能力水平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的地方。同时,我们的领导干部还要发挥好社会表率作用,当社会倡导一套价值体系之后,必须有一个群体作为表率去体现这套体系。
第四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睦,更加完美,我们要懂得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怎样才能让和谐社会持续的发展下去。通过我们的努力社会这个大家庭会更加和谐。
一、携手共创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的愿望。孔子曾言“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等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的社会状态……这些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顾名思义,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使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有序,广大人民群众达到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
那么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不久前,有件看似平凡的事就让我深有感触,使我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个盗车贼像刚出洞的狐狸,贼头贼脑地将一户人家停放在家门口的一辆两轮摩托车的车锁撬开,慌忙牵着摩托车就跑。这时,恰巧被周围的一个邻居老大妈看见,只见她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人偷摩托车啦!”周围的其他邻居们老老少少闻声而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一起向那个盗车贼扑过去,不出200米大家就把盗车贼追上,将他人车擒获,扭送到当地派出所。事后,那些见义勇为的群众纷纷说:“现在我们最痛恨的就是这种盗车贼,我们要团结起来,见一个抓一个,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安宁、和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爱心,这个社会就回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富有人情味。如:前段日子,曾有一些渔民在台风期间为了捕鱼而冒险出海。不料,海浪汹涌澎湃,如千条巨蟒挣扎着、盘旋着。一个巨浪咆哮而来,将渔船打翻,使渔船和渔民瞬即消失在大海里。当渔民家属们听到这个噩耗后,无法承受,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县政府有关部门为了点燃这些渔民家属们对生活的信心,立即组织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纷慷慨解囊,把带着颗颗爱心的钱送到这些渔民家属们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和政府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这感人至深的爱,这不可阻挡的团结力量,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创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来,付出我们的爱心和辛勤的工作,那我们的社会必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
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
党的十六大,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贯彻精神时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
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领导艺术。那么,在新世纪头二十年,什么是对于全国人民“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呢?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他的各个目标,都是服从服务于这个总的奋斗目标的,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了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对“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进一步展开、深化和具体化。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和谐社会建设,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社会更加和谐”同其他五个“更加”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后者,和谐社会建设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更长远。但在当前,还是要紧扣总目标,突出总目标,从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社会关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经济发展、民主建设、依法治国、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活力、加强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干社会主义。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将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看作是并驾齐驱的两个东西,把二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改变为并列关系。另一种是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总题目,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统统归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名下,也不管是否牵强附会。这些做法的意图,自然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的地位。但是,如不注意却可能会淡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关注。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把握和谐社会建设,还必须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说,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坚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矛盾,警惕和防止往回看的思想苗头。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必然产生的。解决这些矛盾,关键还是要靠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激发社会活力。这就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通过改革,进一步确立竞争激励机制,等等。新阶段的新问题不可能用老办法来解决。
三、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胡锦涛同志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我们大家也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民主法治,即人人享有充分的民主和权利,一切都依法行事;公平正义,即社会公平和正义成为人们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诚信友爱,即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即每个人的知识、劳动、创造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安定有序,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富足的生活与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
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不仅有赖于扎实的行动,也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有的重要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行为理性,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各种矛盾,从大局出发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一个公民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在当前很有现实意义。近年来,日本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开倒车,屡屡失信于中国人民,使几十年来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受到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表示强烈不满。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坚决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让我们把爱国热情转化强国力量,把爱国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负责,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定,快乐,和谐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去维护,让世界充满爱,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同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明天!
第五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对于“和谐社会”这个名词,大家一定都不感到陌生吧,在新闻中、报纸上、我们所学的政治书中,到处都能看到。我国积极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在2008年的第一场雪降临在南方之后,我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那是2008年的第一场雪,北方人沉浸在天降瑞雪的喜悦之中,而南方人起初则因为这少遇的白雪而感到爽朗。但是好景不长,这雪一下就再没有停下来,且愈下愈烈,这时高速公路封闭,百万车辆拥堵,机场航班延误,南方居民断水、断电。交通堵塞,导致一切生活必需品被阻截在路上,再加上南方取暖设施的簿弱,这时的人们可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这场五十年不遇的暴风雪,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冰雪无情,人有情。就在雪灾发生后不久,国家下达命令,全国紧急动员一切力量支援灾区,国家紧急拨款几十亿元资金用于保障灾区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军队、武警以及民兵预备役人员被紧急派往一线破冰除雪;当地电力职工紧急抢修受损电塔、电线、变电站;煤矿职工全部加班加点生产电煤,运往灾区支援发电。另外,许多好心人也自发捐钱捐物,为国分忧,为灾区人民送去一份爱心。海外华人华侨也十分关心祖国安危,纷纷捐款捐物。这可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次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伟大。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特别关心这次雪灾。除夕之夜,胡总书记还在外面奔波慰问煤矿职工,带着党中央和国家领导的关心慰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拼搏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也体现出了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接受住了天灾的考验,证明了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