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会专题讲话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工作?这方面的相关文件、材料很多,大家下去找时间看一下。今天早上我先作一个学习体会发言,谈一些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和体会。
一、什么叫和谐社会
什么叫和谐社会?理论界有多种观点,比较接近的说法是: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以
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关于和谐社会建设,古已有之,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他们心目中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讲的“和为贵”,老庄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讲的就是和谐。什么叫天人合一?我认为,排除唯心思想以外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谁违背自然规律,谁就要受惩罚。孟子哲学讲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他所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我尊敬任何一个老人,就像尊敬我自己的长辈和自己家的老人一样;我爱护任何一个少年儿童,就像爱护自己的小孩一样。这些都是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历代农民起义领袖,从陈胜、吴广开始,也都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的重要纲领,比如“让耕者有其田”、“均贫富”、“等贵贱”等等。“等贵贱”就是一种平等,平等就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均贫富”就是财产分配平均化,平均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和谐。《四书五经·礼记》中讲的“天下为公”倍受孙中山先生所推崇。象中国这样尊崇儒学的国家,一直把和谐作为一个目标,儒学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和谐。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能够存在两千多年,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这都是与它的政治理念有关系。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但可以肯定地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哪个帝皇上台之初都抱着爱民如子、和谐发展这样的理念来当皇帝,至于到后来灭亡了,那是阶级局限性限制了它,使它无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所以,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是我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延伸。
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命题是党的十六大以党的文件的形式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到了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就更进一步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命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美元向美元迈进的过程中,各种矛盾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处理得好,国家就迅速强大起来,处理不好,社会就畸形发展,虽然经济发展了,但社会矛盾加剧了。我国改革开放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但是,在这个大的前提和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日趋显现。
从经济层面讲,是能源短缺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第一,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矛盾。去年,中国大约占世界的,但所消耗掉的资源占世界总消耗的以上,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依靠拼资源的粗放型的发展。过去,有资源的地方一定是最贫穷、最落后的地方,因为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搞的是一平二调。在年代中期以前,云南的烤烟、橡胶、茶叶、木材、有色金属矿等,国家低价调拨给东南沿海最早开放的地区。据年的统计,单国家搞一平二调,云南每年的损失就达个亿。大庆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一面旗帜,但是大庆油田发展最艰难,整个大庆市也是发展最艰难,因为资源都被低价调走了。东川是中国有名的铜都,自汉朝大规模开采以来,到了清朝,每个人发的俸禄、军饷里面都有东川的铜。开铜矿,不但山肚子要挖空,还要砍树炼铜,所以东川现在的环境非常恶劣。东川以那么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结果是什么?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上是年代苏联专家规划的框架,经济发展又非常缓慢,多年来没有什么亮点,大量的铜挖出来运到云南冶炼厂,云南冶炼厂赚钱了发展了,东川则穷了。所以,凡属于拥有资源的地方,都是过去通过一平二调把它调穷了。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就不同了,能源战略地位不仅一直没有改变,而且能源的市场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哪里有能源哪里就是老大。这就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放眼世界,从最早的美索布达尼亚平原到今天的伊拉克,这些地方从来没有安宁过,一直是世界争夺的地方。为什么?因为有能源,争夺能源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热点。第二,分配不公,社会资源占有不均衡。随着经济迅速发展,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另外一个副产品,就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基尼系数,基尼系数越大贫富悬殊就越大。我国的基尼系数在全世界算比较高的,无论是地区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有钱的人更加有钱。广州市政府可以一次性征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我们这种地方,政策允许你征地你都征不起,这就是地区差距。对于人来说,由于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元化,贫富差距加大,各种各样的想法、矛盾就出来了,导致了社会开始逐步出现阶层分离的现象,人开始分成阶层了,就出现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从社会层面来讲,就是缺乏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人做过调查,认为教育是中国的一块净土,
第二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如流水般划过,细数曾经,多少个节日犹如繁星闪烁,又似流星般消失在无际的苍穹。
一直对“共建和谐家园”感到很朦胧,直到有幸阅读了《我们的节日》,才恍然惊觉原来“共建和谐家园”与传统的节日息息相关。
春节是新一年的伊始,家家户户都充满喜庆的气氛。吃年夜饭,放鞭炮,拜年贺喜,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一个和谐,生气盎然的社会的必然现象。文明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然而最最传统的节日是根深蒂固的,对于我们炎黄子孙,它意味着永恒。
自古以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意味着团圆与美满。耍龙灯,舞狮子,闹社火,猜灯谜„„生动有趣的习俗让我们在和谐中体会快乐,春天的气息就这样来到我们中间。
四月四日至六日的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祭祖扫墓,缅怀亲人,祭扫陵园„„我们用这种方式来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中华民族的孝敬美德在清明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划龙舟,吃粽子,悬艾草„„一个个反映了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习俗,激励着每一个人的爱国精神的大力弘扬。
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乞巧,拜织女,唱乞巧歌„„极富人情味儿的民族风俗,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与家庭的欢乐和谐。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是一年中固定的盛大节日。祭月,吃月饼,祭土地神„„我们在传统习俗中发挥了这一节日的精华,从家庭扩大到全社会,实现了全社会的和谐与美好。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正值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黄金时刻。登高远游,佩插茱萸,饮菊花酒„„这些重阳节的传统民俗,在我们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促进和谐的作用。
花开花落,燕去燕归。在美好的传统节日中,我们度过了幸福快乐的一年。不难发现,贯穿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恶扬善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时间飞逝,我们在传统节日中渐渐长大,不变的是那贯穿社会的和谐。
第三篇: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和实践要求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研室主任、教授秦刚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的脚步和理论创新的脚步都在加快,而且这两个加快是相互促进的。从理论创新上看,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和 战略思想,这里面有两个亮点:一是科学发展观,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门做出了决定,实际上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推到了一个更突出的位臵。
一、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的依据和意义在哪里?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实践的呼唤、现实的要求、经验的总结、理论的升华。从理论上看,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相互关联;但真正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来看,不是理论的推导,完全是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社会矛盾有所增加。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老百姓对各级党委、政府意见最少的时期;是共产党人事业最辉煌的时期,但不是共产党人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最高的时期。导致如此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老百姓的要求从比较单一到多方面,好多在改革发展初期根本算不上事的问题,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都成了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改革发展初期,对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系列做法感到深恶痛绝,恨不得把一切东西都推向市场,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随之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已经突显出来。我们工作中存在着偏差、失误,由于体制、认识、方式方法上的原因,这些偏差、失误好多解决的不好、不到位,甚至积累成了矛盾。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从总体上解决这些矛盾,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更具体的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当前的社会发展在结构上正在进行着两大转变,一是在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社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另一个是由计 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也是一个牵动全局的转变。随着向工业化
1社会和市场经济转变,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信仰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等。我们的社会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社会,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了,思想要跟上这种变化,还要通过提出新的思路来引导这种变化。
(二)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这里面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事业之间。其次是收入差距拉大,而且是越来越大。如果不解决好这种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从表面上看是分配领域的问题,但时间长了就会成为社会问题,再往后就会是政治问题。第三是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社会倡导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的主流,但在主流的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冷漠、猜疑,最基本的诚信和友好在逐步消失。做人的底线,最基本的人性在一些人身上已经丧失了。第四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对于环境,改革初期我们的保护意识不强,后来是保护力度不够。以河流为例,我国的7大水系,初步考察 一半以上被严重污染,3成是重度污染。资源浪费是同我们的发展模式相连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式的,其特点是资金投入高,资源消耗太大,随着全方位的技术大引进,我国的资源消耗日益加大。世界上有两类国家比较富足,一类是资源型国家,一类是创新型国家。资源型国家以海湾地区的石油国家为代表,他们的特点是富而不强,受制于人。创新型国家主要是日本、韩国、欧盟、美国等,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国未来发展只有走创新型的发展道路,使我们的社会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总结历史经验的新认识
从外国的经验看,巴西是前车之鉴,他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500多美元,但贫困人口占三分之一左右,收入差距两极分化格外严重,社会安全产生问题。而我们自己,伴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群体、新阶层。新群体包括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独资、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等等。对这些新群体、新阶层,党内、党外的认识分歧很大,如果处理不当,也会产生问题。我们还要从和谐的角度,改变用斗争思维去看矛盾的习惯,解决利益矛盾靠协调,想办法
让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二、基本内涵和特征
和谐社会是我们社会发展确立的新目标,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共产党人治国的新理念,说明我们共产党彻底告别了斗争思维,而用执政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
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要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从阶级思维中提出来,而把出现的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均推向民主法制轨道。要把出现的一些问题看成是维权,因为其中大部分都是由利益引起的,需要用法去衡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提法在毛主席提出时是有前提的,是把社会矛盾从政治上划了两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们没有这个前提,要把整个社会的矛盾都看成是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维护整体利益;二是协调群体关系;三是保障个人权益。在维护好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这方面《物权法》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对于维护整体利益和保护个人权利上都要讲求一个度,任一方面过度了就会对另一方面产生影响。在社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还要突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不仅要考虑到随时帮助人也要考虑到被救助人的心理感受。
(二)和谐社会的特征
首先是相对富裕的社会,如果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就谈不到和谐了。其次是协调发展的社会,但我国现在存在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明显不协调的问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建设等均跟不上经济建设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不足总投入 的4%,而4%是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最低线;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我国的医疗资源只占世界的2%,而且这2%的资源里面的80%还集中在大城市。和谐社会还要是安定有序、诚信友好、民主法治的社会。只有这些特征都具备了,我们才能说我们的社会趋向和谐了。
(三)和谐社会的相关联系
一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过程中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与小康相对的是贫困,强调建设小康是要求生活更加富裕;与和谐相对的是不稳定,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是要求社会矛盾的化解,问题的解决。两者间还有
一体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着和谐社会建设,但小康社会到2020年就要完成,而和谐社会是无止尽的,只有相对状态的和谐而永远达不到绝对的和谐。二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前者是统领,后者是目标。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但理论要用以指导实践,建设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认同度非常高的具体实践。
(四)和谐社会的有利基础和前提
一是强有力的政党结构。人类的政治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以后就逐步演化为政党政治,到今天就更加明显了。我们共产党成立之初代表的是劳苦大众的利益,但今天我们作为执政党,要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这是共产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加强共产党的结构,就是想办法把社会的优秀人才和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尽力集中在党内,或者以民主党派和各种组织的形式团结在党的周围。现在,这方面我们党已经做的很好了,在此情况下只有两种情况能使我们党垮台:信念的丧失和腐败现象的蔓延。想把社会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必须要有共同的事业、追求和信念,所以如果共同的信念丧失了,这个党就会很快散掉;腐败现象的蔓延会严重削弱党执政的合法性,从而逐步使这个党垮掉。现在腐败现象的蔓延已经影响了我们党的形象,同时我们也正在努力的治理腐败现象,这是考验共产党人智慧和执政能力的关键时刻。对于腐败现象,就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也仅仅是抑制了腐败的蔓延,所以两党或多党执政并不是解决腐败的途径和良 方。但有一条必须意识到:权力必须用权力去制约,否则永远解决不了由权力导致的腐败。
二是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后盾,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十六大以后我国特别强调了和平发展、构建和平世界,中国的发展主要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从而创造更安定的发展环境。
三是普遍认同的社会发展目标。现在我们党提出了一个社会各界普遍接受并认同的发展目标一一强国富民。我们必须承认,爱国的人不一定爱党,所以我们党要团结民众,增强凝聚力,就要提出能让大家都接受的目标,然后坚持不懈的走下去,让老百姓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认同。
三、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的要求
我们党乃至整个社会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我们的认识和观念转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同时,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要重于实践、力求实效。
(一)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
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我们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立足现实情况,逐步积累经验,从而真正解决好具体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关注群众的要求,用社会大众情绪的好坏作为检验解决问题成效的标准,(二)用制度保障落实
制度是规范行为的基础和保障,但制度建设往往同纠正失误联系在一起,是在纠正失误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从目前看,要着重完善三方面的机制:一是健全决策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强调科学民主;二是完善政绩评估体系,这样做就能较好的避免领导干部只关注某一方面的情况;三是建立问责制度,对于实践过 程中做出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要做到赏罚分明。
(三)提高人的素质和境界
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人的教育和培养。一是加强基本思想道德的培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二是注重文明习惯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但要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仅靠马克思主义肯定不是好办法,我们要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存其菁华、去其糟粕,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三是改进思想宣传及教育方式。思想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但应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们的具体工作方式要有所改进,使之能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教育方式也亟待改进,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人才。
(四)加强社会管理和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社会建设方面基本上还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已经无法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首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职能由命令变为服务。其次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人民创造财富,各负其职,各尽其责。第三要拓宽沟通表达渠道,使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都能够及时表达,这是化解矛盾的一个好办法。第四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
(五)强化执政骨干的责任感
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党的领导干部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党的水平和能力,所以,加强学习,提高执政能力水平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加强的地方。同时,我们的领导干部还要发挥好社会表率作用,当社会倡导一套价值体系之后,必须有一个群体作为表率去体现这套体系。
第四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
摘要:和谐社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有责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睦,更加完美,我们要懂得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怎样建设和谐社会,怎样才能让和谐社会持续的发展下去。通过我们的努力社会这个大家庭会更加和谐。
一、携手共创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的愿望。孔子曾言“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等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的社会状态……这些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顾名思义,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使整个社会达到均衡、稳定、有序,广大人民群众达到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
那么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呢?这就需要我们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创造,要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不久前,有件看似平凡的事就让我深有感触,使我对“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一个盗车贼像刚出洞的狐狸,贼头贼脑地将一户人家停放在家门口的一辆两轮摩托车的车锁撬开,慌忙牵着摩托车就跑。这时,恰巧被周围的一个邻居老大妈看见,只见她大声呼喊:“快来人啊,有人偷摩托车啦!”周围的其他邻居们老老少少闻声而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一起向那个盗车贼扑过去,不出200米大家就把盗车贼追上,将他人车擒获,扭送到当地派出所。事后,那些见义勇为的群众纷纷说:“现在我们最痛恨的就是这种盗车贼,我们要团结起来,见一个抓一个,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安宁、和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爱心,这个社会就回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富有人情味。如:前段日子,曾有一些渔民在台风期间为了捕鱼而冒险出海。不料,海浪汹涌澎湃,如千条巨蟒挣扎着、盘旋着。一个巨浪咆哮而来,将渔船打翻,使渔船和渔民瞬即消失在大海里。当渔民家属们听到这个噩耗后,无法承受,整日以泪洗面,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县政府有关部门为了点燃这些渔民家属们对生活的信心,立即组织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纷慷慨解囊,把带着颗颗爱心的钱送到这些渔民家属们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和政府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这感人至深的爱,这不可阻挡的团结力量,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投入到创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来,付出我们的爱心和辛勤的工作,那我们的社会必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平安幸福的“和谐社会”。
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
党的十六大,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贯彻精神时指出,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
设、改革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并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领导艺术。那么,在新世纪头二十年,什么是对于全国人民“具有感召力的目标”呢?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他的各个目标,都是服从服务于这个总的奋斗目标的,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强调了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提出了社会和谐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对“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进一步展开、深化和具体化。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来把握和谐社会建设,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又要注意“社会更加和谐”同其他五个“更加”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
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后者,和谐社会建设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更长远。但在当前,还是要紧扣总目标,突出总目标,从实现总目标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社会关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经济发展、民主建设、依法治国、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增强社会活力、加强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脚踏实地地干社会主义。
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种是将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看作是并驾齐驱的两个东西,把二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改变为并列关系。另一种是以和谐社会建设为总题目,把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内容统统归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名下,也不管是否牵强附会。这些做法的意图,自然都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和谐社会建设的地位。但是,如不注意却可能会淡化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关注。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中把握和谐社会建设,还必须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特点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说,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坚持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矛盾,警惕和防止往回看的思想苗头。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后必然产生的。解决这些矛盾,关键还是要靠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激发社会活力。这就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未富、先富帮未富;通过改革,进一步确立竞争激励机制,等等。新阶段的新问题不可能用老办法来解决。
三、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胡锦涛同志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我们大家也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民主法治,即人人享有充分的民主和权利,一切都依法行事;公平正义,即社会公平和正义成为人们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诚信友爱,即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即每个人的知识、劳动、创造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安定有序,即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富足的生活与优美的环境相得益彰。建设这样的社会,就是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和谐社会不会凭空而至,也坐等不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司其职,承担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尽职尽责,做好本职
工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各守其则,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不仅有赖于扎实的行动,也需要理性的思考。理性是现代社会成熟的标志,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有的重要素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上升为行为理性,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各种矛盾,从大局出发维护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一个公民应有的作用,也才能为社会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在当前很有现实意义。近年来,日本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开倒车,屡屡失信于中国人民,使几十年来恢复和发展起来的中日友好关系受到伤害,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表示强烈不满。我们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完全能够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对日关系面临的各种问题,坚决贯彻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让我们把爱国热情转化强国力量,把爱国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负责,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定,快乐,和谐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去维护,让世界充满爱,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同心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明天!
第五篇: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对于“和谐社会”这个名词,大家一定都不感到陌生吧,在新闻中、报纸上、我们所学的政治书中,到处都能看到。我国积极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在2008年的第一场雪降临在南方之后,我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那是2008年的第一场雪,北方人沉浸在天降瑞雪的喜悦之中,而南方人起初则因为这少遇的白雪而感到爽朗。但是好景不长,这雪一下就再没有停下来,且愈下愈烈,这时高速公路封闭,百万车辆拥堵,机场航班延误,南方居民断水、断电。交通堵塞,导致一切生活必需品被阻截在路上,再加上南方取暖设施的簿弱,这时的人们可谓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这场五十年不遇的暴风雪,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冰雪无情,人有情。就在雪灾发生后不久,国家下达命令,全国紧急动员一切力量支援灾区,国家紧急拨款几十亿元资金用于保障灾区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军队、武警以及民兵预备役人员被紧急派往一线破冰除雪;当地电力职工紧急抢修受损电塔、电线、变电站;煤矿职工全部加班加点生产电煤,运往灾区支援发电。另外,许多好心人也自发捐钱捐物,为国分忧,为灾区人民送去一份爱心。海外华人华侨也十分关心祖国安危,纷纷捐款捐物。这可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次体现了和谐社会的伟大。
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特别关心这次雪灾。除夕之夜,胡总书记还在外面奔波慰问煤矿职工,带着党中央和国家领导的关心慰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拼搏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也体现出了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接受住了天灾的考验,证明了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