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22:5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第一篇: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

‚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小学语文传统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最理想的执行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课改以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这个课题,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二、研究课题界定 1.‚预设‛

预设就是一个教师课前备课所需做的多方面的工作。它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

2.‚生成‛

‚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的概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新课程的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不变的程序,而应该在预设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一些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进行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目标和要求。

3.‚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教学必须要有预设,如果没有预设,也就说不上动态生成。教学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当然,预设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饱满‛,而要有弹性、有留白。教师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建好科学的大框架,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好相应的引导策略。

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当面对活生生的人时,作为教学的预设,一要能‚升级‛,二要有‚超越‛。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其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选择恰当的问题作动态生成的‚课眼‛,使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所以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把预设看作‚根‛,把生成看作‚叶‛,只有依靠‚根‛的博大精深,才会有‚叶‛的浓密茂盛。

4.‚策略‛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教学预设与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最优化,空间最大化。本文将从教学预设策略和课堂调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课题研究。

三、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课堂,在以前的生活经历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

2.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3.时代和形势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跟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和形势相比,教材和教学设计往往有滞后性。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人的思想、行动必须跟着变化。当课堂充分开放,充分接纳学生对时代发展的不同认识时,课堂教学便具有了极大的生成空间。

四、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基本策略,谋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深入和突破,促进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3.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语文课堂生成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生成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方面加以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适当探讨。

1.教学预设。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理念并不是要我们放弃预设。因为必要的预设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促使课堂生成。只是我们要从原来过分强调预设的情形里解放教学思路,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那么,该怎样预设呢?这是一个意义十分宽泛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不作过多的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1)教学结构设计。让教学结构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教学思路清晰,学习头绪繁杂‛是‚刚性的线型设计‛的课堂教学特点之一,而‚弹性的板块预设‛,不但要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要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2)教学问题设计。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读中感悟的催化剂,是激活思维的金钥匙,是引发情感的导火索。课堂提问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维度、学习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对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深层次的研究。(3)教学语言设计。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击力、表达的动情度;其次,要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

2.课堂生成。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们的教学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教学的开放性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级老师张化万老师曾说过:‚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跟你设计的教案丝毫不差,你千万别得意,因为这是一堂极其失败的课。‛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和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课堂生成是灵动的,有时是不可预测的,研究生成的策略也就可以是许许多多的途径。在这里,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研究。

(1)对话争论促生成。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2)多元解读促生成。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是多元的感受和体验,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使交流的信息多层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唤起认同,触动联想,产生争议,激发疑虑,使交流的内容‚增值‛。

(3)质疑问难促生成。教学中学生放飞思维的质疑问难,正是点燃生成亮点的有利时机,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鼓励他们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教师,反常规地思考、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4)捕捉意外促生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意外信息处理:有利于教学的,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与教学‚脱轨‛的,教师要巧引妙导,把学生的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5)利用错误促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有时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它特有的价值,为教所用。学生的解读偏离文本原意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引发重新审视,激发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六、课题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2010年10月启动,2011年12月结题,分三个阶段运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1月,相应理论的学习,完善本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制定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运作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9月,进行课题的系统研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案例分析总结,提炼有效的教学策略。

重点进行课堂生成的研究:‚话题争论‛、‚质疑问难‛、‚捕捉意外‛、‚利用错误‛……辅之以结合教学预设的思想。

进行综合性的研究,经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反复检验,探究规律,总结出能生成我们课堂教学效亮点的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进行课题的全面总结,系统搜集、整理,形成结题报告、课题资料汇编。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学习教育理论,分析课堂教学的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使研究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背景上,以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

2.调查研究。调查本校课堂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使研究有的放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行动研究。确定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总结、调控、积累研究成果。

4.对比研究。把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得失,及时调控。参加课题研究老师所带的班为实验班,其余平行班为普通班。

5.经验总结。

八、课题研究人员的职责: 孙力

课题组长 语文教研组长

县小语‚学科带头人‛ 本科

小学高级 教师 负责课题方案制定实施;过程管理,课堂实施及实践活动;撰写结题报告。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有几个亮点

课堂教学中有几个亮点:

1、直接导入,师问看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个题目大家想想这节课我们要掌握什么知识,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学法,自学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一些已有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还有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同时,自学又有助于学生找到困惑和疑问,确定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重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精讲精练的高效能课堂教学目标。更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想办法变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上述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在进行合作,每一个学生都在主动的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这一知识点完全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且,在整个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而是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本节课薛老师注重学生书写格式的强调,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但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没有深度,太淡薄,没有达到本堂课索要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能力的目的。还要多关注学困生,努力使它们当堂达标。在增加一些有层次的练习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善用激励性语言调动评价学生。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亮点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

我们正处于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做人要有个性,为人师更要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特色,犹如奇趣作文课堂。正因有特色,才富含课堂生命。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打造亮丽自我,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闪亮登场呢?我觉着这和学生写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平时写作文,我们要求学生要写出亮点,尤其考场作文,更要亮出自己的特点,吸引阅卷的老师的眼睛——一手潇洒的字体,一个扎眼的题目,一句点睛的题记,一段诱人的开头,一个含蓄的结尾,一个精彩的设计,几句精辟的议论…….都会使阅卷的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取得理想的高分。老师上课和学生写作文一样。一节好课必是亮点纷呈,有亮点才能吸引学生,有亮点方显教学个性。

那么,什么是亮点?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亮点,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亮点,一段动情的范读是亮点,学生积极的竞答是亮点,老师恰当的点评是亮点,巧妙的课堂过渡是亮点,精当的顺序安排是亮点,言有尽意无穷的结束语是亮点……

大到教学的各个板快,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亮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里主要就奇作课堂上,谈一谈几个教学亮点的设计:

一、精彩的导语设计;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导语常用的几种方式有:

1、开门见山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案列:三年级《蜡烛爆料大会》

王老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 生:蜡烛。

师:对!今天我们就利用蜡烛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蜡烛爆料大会。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案例:三年级《一片树叶》

师:从前有一只小黄牛,在树林里栽下了一棵小树,他为小树浇水,期盼小树快快成长。但后来森林里来了一群小动物,一件让小黄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会是什么事呢?

师:哟,我也很想知道是什么事情,不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3、悬念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案例:四年级《我和钱的故事》

师:说起钱,大家都眉开眼笑的,包括我自己,呵呵。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小朋友可不这么想,哎!她拿到钱可烦恼了……(师说的语气,神情都要表现出来,犹如身临其境。)

生:露出疑问的神情,为什么呀?

4、音乐感染法。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案例:六年级《听音乐 写作文》

教师先播放《野蜂群舞》交响乐,让学生想象其画面。这样的导入,通过听觉感受,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设计导入时,也需要注意:“二宜二忌”哦。

1、宜简洁明快,忌冗长拖沓;

不要在导入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了新知识的教学。教师的导入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

2、宜灵活多变,忌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平铺直叙,只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教师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学生引向新知识,使整堂课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二、小组交流,团队合作;

小组交流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相互启发的机会,重在全员参与,相互配合,集中智慧。

在课堂中,小组的分配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来分:小组有的是“强强联合”小组,使优秀人才形成片,有的是“以强助弱”小组,以优秀学生带动暂时后进生。教师在学生探讨时,也可适当适当指导。(如:“你们的建议很有特色,值得大家关注!”“ 你们很会观察,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你们能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吗?”)每个小组都可以自主成立一个小组长,集中小组的集体智慧,派代表发言,要求全员参与,鼓励不爱发言同学,作为小组代表,为组争光。交流时,要给她们一个明确的目标,围绕目标进行讨论,重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案列:四年级《小动物分享会》

师:你们分享的小动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和它之间有什么有趣的小故事呢?(班里学生分组讨论时,因为有亲身经历,都很积极,小组内互相交流信息,平时不爱表达的学生,也乐此不疲地说,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为自己小组加分,气氛浓烈。)

三、小组竞赛,奖励同步;

开展竞赛不管学生是在赛前的准备还是在参赛中,心境始终处于一个特别兴奋状态,人的精神相当饱满,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效率高、效果好。另外,因为是竞赛,学生们兴趣高、干劲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三四年级分组,是最为恰当的。因为他们的竞争心强,小组的加分、扣分,关乎着奖励,更是时刻关注着。有时候当他们精神分散时,我会故意加错分、少加分、扣分,部分同学立马反应过来,以此带动全班集中在焦点上,一举两得。

四、图文结合,直观形象;

图文结合,起到以形象辅助理解语言的作用。魔力构思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图画最具形象性,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时,简笔画或图片就能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

案列:三年级《心灵有耳》

教师通过卡通小动物的图片展示,一一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更好掌握象声词,生动有趣。再用“小鸡的大雨伞”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串出故事故事情节,形象直观,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情境教学,寓教于乐;

小学生多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束手就擒”,乖乖听讲,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滥用批评只能扼杀他们的天性,抑制他们的灵感,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怎么办?创设情境则是一剂灵丹妙药,镇“静”之宝。它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表达,而且让学生处于即兴状态,有利于协助写作的更好完成。

案例:三年级

学写儿歌《请到我家来做客》

王老师在课前制作了道具,课堂上让学生互相扮演小主人、小客人,学生们可投入了,都想争当小小扮演者。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开心地参与,老师引导的也具体到位,所以学生在编写儿歌环节,也就水到渠成。(学生人数少时,可以让同桌之间相互模拟一次情景,待具体表达时,她们会更完整地写出来。)

六、问题巧设,引导到位;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造。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四年级《纸杯烧水》

师:纸遇火就烧着,但今天这神奇的纸杯不仅没烧着,而且能把水烧热,这种“奇迹”在现实中真能实现吗? 生:疑惑、半信半疑、难以置信„„

师:纸杯在烧水中,它杯内、杯外的变化是什么呢? 生:围聚着看,一边说„„

师:为什么水烧热了,纸杯没坏呢? 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的问题设计应紧扣目标,循循善诱,起到引导之效;反之:你觉得自己细心吗?你刚刚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未能准确把握重点。)

七、激情课堂、循循善诱;

奇作课堂上,一节课1小时20分钟,而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在15—30分钟,学生看重的是现在进行时,他们在乎当下的感受,所以教师的激情、幽默的语言,尤为重要。教师满怀激情地去上好每一堂课,学生的热情才能调动起来,注意力才会更集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听课、思考。

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境,这是产生激情的前提。教师每次走进教室时面带微笑、神采奕奕,让学生在视觉上 “眼前一亮”。只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兴趣,他才能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激情的源泉和动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应。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只有他们进步了,我们的成绩才有进步。另外,教师要有激情,也表现在自信上,自信的前提离不开对课程的熟悉,胸有成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和幽默机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当我们看到学生在开小差、随意说话或课堂出现其它一些意外情况时,老师要懂得运用体态语言进行暗示,或运用幽默机智,让学生爆发出一阵笑声,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如:“哇!我们班成了小小动物园了,来了两只小老鼠,吱吱叫,还不热闹。你们听!我好像还听到几只小蜜蜂,嗡嗡响„„” “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奇作课堂上,如何操作,实现循循善诱呢?

首先,巧用学生的“说”。作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课堂上少不了说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口头表达,让“说”为为“乐写”打下基础。

如: 三年级《吹蜡烛》,学生活动后,师及时采访当事人的感受,孩子亲身体验的,他会说出自己的心情,并引导其说出动作,为习作做好铺垫。

其次,善用学生的“问”。学习贵在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如何善用学生的质疑问难来进行练笔呢?如:三年级《会吃鸡蛋的瓶子》时,“这个普通的瓶子,为什么能顺利吃到鸡蛋呢„„”句中的省略号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把文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三、引用学生的“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如:四年级在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许多孩子可怜、同情文中的小女孩,此时也引导孩子从自己与小女孩身上找差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八、评价得当、科学板书。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一个默许的眼神、一个赞同的声音、一个微笑等等。都足以给学生激励和赞许,并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尽力做到在学生发言时,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及时评价,发挥民主的原则和学生商量,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他们自尊。

不同的学生口头表达水平层次区别明显,比如:三年级黎晓瑜同学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学生,喜欢发言,但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是有待于提高的。他在回答关于妈妈情绪变化的实例中是较表面的,比如:“我的妈妈是一个脾气太大暴躁的人。有一次,爸爸喝酒回家,她就拿起菜刀直挥过去,爸爸没事,她又挥一次„„”,他一边讲,下面的同学早笑成了一片,笑他说得夸张,不符实事。但我即刻给予了鼓励,说:“晓瑜同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说明他很有自信,同时他一直在思考着回答问题,希望下次继续努力,把事例调整一下。”把他的自尊保护起来了,过后我告诉了他在列举事例时,要一个完整、合理的情节,再换一个事例或做修改,这样的评价方式他很高兴,以后他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更积极了。

其次,一堂好的作文课,很多时候从板书设计可以看出来。所以,课堂要亮起来,先让板书亮起来。看看你的板书是不是抓住要点,突出重、难点?是不是很美观、很有创意?能不能很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生兴趣?很多优秀老师总能结合自己教学的需要,将板书设计得充满创意,让人赏心悦目。

如:《设计个性名片》一课,张老师就将名片设计成一辆迷你型小火车,让所有学生眼前一亮,想多看几眼;

陈老师执教《观察大自然》一课时,则将板书设计柳叶、花朵、蝴蝶,小蜜蜂,引人注目。

总而言之,亮点有时是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亮点有时是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亮点有时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教学环节;亮点有时是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亮点有时是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亮点有时是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亮点有时是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它需要我们可爱的老师们,一起来努力创造!

第四篇: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的创设

——以《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优课”的标准是什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作者对“优课”标准的认识: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而教学亮点的创设则来自课前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调整与创生。

[关键词]: 教学亮点 预设 调整 创生

作为教师,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怎样教出一流的“优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召唤下,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怎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一问题,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2006学年,我参加了市优质课评比活动,此次参评让我对于“优课”的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常言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上课也一样。如果说沉闷、枯燥、平铺直叙是一堂差课的共性,好课各有各的精彩。那么我以为一堂好课它的精彩必定来自教学亮点:它可能是教师刻意设置的一个活动体验,也可能是课堂意外生成的一段精彩问答„„正是这些教学亮点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了认知与情感交融成一片的良好学习境界,使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新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也正是这些教学亮点让我们的课堂波澜起伏、高潮迭起,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令人意犹味尽、回味无穷。作为一个历史与社会教师,该如何创设课堂教学的亮点,生成教学高潮呢?笔者在此想以2006学年参评的优质课《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预设的“亮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策划才能出好戏,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亮点都是预设带来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亮点,来自教师备课时的教学创意。教学创意,是指与其他教师上课相比所没有的创新点:独到教研见解,新颖的活动体验,生动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灵感的体现,用王蒙的话说就是“亏你想得出”,它应该是出人意外又引人其中的。教学创意的优劣往往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标尺。教学创意在预设时一般可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导语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整堂课有1-2个教学高潮”“结语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礼乐文明的确立》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起始课,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教材层次清楚,内容简洁明了。教学目标很明确:要求学生认识礼乐文明制度的基本内涵;礼乐文明制度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备课过程中,我首先确定了教学中我亟需克服的几个问题:

1、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师生关系融洽有一个过程;

2、尽管学生对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有较大的兴趣,但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这类抽象概念,对八年级学

生来讲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运用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是教学的重点。

3、如何通过一节课来渗透教师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学习探究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是教学的难点。鉴于此,我在课前作了如下设计:

预设一:想象导入 师:上课之前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有没有去过杭州的“宋城”?(生„„)“宋城”有一句非常有诱惑力的“广告语”──借我一天,还你千年。确实,到了宋城,那里的建筑布局,工作人员的服饰都逼真得让人觉得似乎倒转光阴,回到了宋代,真有“今夕不知何年”的感觉。那么大家愿意借我一节课,还你千年前的文明吗?(设计意图: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不熟悉,想借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预设二:视频导入

师:现在请大家来看一段录像——《封神榜》。请同学们思考:它讲述的是我国哪一段历史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设计意图:借助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历史背景,迅速理清基本历史发展线索,从而导入分封制的教学。)

预设三:“命运选择”小游戏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简单讲述分封制和宗法制后,拿出事先准备的纸条,由四大组推选代表各选一张纸条来选择四种不同的命运:天子、诸侯、平民、奴隶。之后由教师作为错坠时空的现代记者对之采访,谈谈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看法。事先预设问题如下:(问天子、诸侯)

1、你今天的身份和地位是怎么得来的?是你自己的努力吗?

2、你会把你的王位或爵位传给谁?

3、你的兄弟姐妹你将如何处理对待?

4、现在有机会来到现代,你愿意吗?„„(问平民、奴隶)

1、你这样出身的人在周朝能否当上大官?在现代有没有可能成为中央领导人?

2、你愿意留在西周吗?原因何在?

3、西周与现代社会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感受,在西周,每个人的命运、地位不是自己决定的,有很大的偶然性。通过教师采访这一情景设置,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游戏问答中来增强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理性认识,感受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平等、竞争这一文明的进步。)

预设四:课后拓展

出示问题: 2003年,一位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曾说:“德国教师来到会场,都大大方方先往前排和中间坐,中国教师到会场大多只是静悄悄地、小心翼翼地坐在偏僻角落里。”请从礼乐制度等方面解释这一现象。由4~6人小组合作,感受现实生活中礼乐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设计意图: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今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受其影响的影子,通过问题设计,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

礼乐文明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借此告诉学生历史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课后能自觉探究,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诚然,预设好的教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的展现。但由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它必然要求教学活动能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僵硬的套用教案,不知调整和变通,教师上课就会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紧张地回想事先准备的讲解过程”。这种“按部就班”的“表演”,又何来亮点可言呢?因此,教师对教学亮点的预设不仅要适度(针对教学重难点),而且还要留有空间,(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弹性空间”)。教师的预设,更多是预设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预设学生在各种可能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的是教师的总体实力,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

二、调整和创生的“亮点”

新课程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爱好各有不同,教学环境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主观可以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信息及时进行调整,那么在课堂中会失去很多亮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在调整中创生教学亮点。

在《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中,尽管我自我感觉良好,课前的预设很充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作了很多变动。可我很高兴,因为正是这些变动创生成了教学亮点,打动了学生的心,也打动了评委的心。

变动一:课前几分钟抓紧时间与学生闲聊,无意中得知本周班会课将举行成语故事大赛。我立刻决定变换导入,既节省时间,又能产生我想要的氛围。设问导入:“同学们正在准备周四的成语大赛吧!老师先来助你一臂之力,先来考考你。你知道‘临阵倒戈’这个成语故事吗?”(生„„)“那‘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你知道吗?”因为切合学生实际,所以原本我预设要两个环节完成的任务,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而且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原本相当紧奏的教学时间也有一定的缓解。

变动二:“命运选择”小游戏中,有学生突然提问:“老师,这种礼乐制度既然是为了维护古代等级制度,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为什么我们还要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还为自己是‘礼仪之邦’而沾沾自喜?” 怎么办?我事先没想过这个问题,看着这个男同学骄傲又有点狡猾的笑容,我突然之间有了主意。我知道他是一个调皮又聪明的学生,我首先表扬他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然后开始设问“同学们认为该不该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我们被誉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全盘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缘故吗?”同学们一下子炸开了锅,讨论非常热烈,我乘机要求男女生作为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在辩论

中,我顺势点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并不是照办照抄,全盘吸纳的,在历史长河的演化中,礼尚往来、礼贤下士、尊老爱幼、这样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渐渐沉淀下来。殃殃中华之所以被誉为“礼仪之邦”,就是因为这些良风美俗使炎黄子孙展现着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风采。而西周礼乐制度中那种森严的等级观念早已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渐渐消逝。本来这一知识点应该在新课完成后的小结中提及,但机会来了,我们就不应拘泥于预设的环节,随时调整,不但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知识点得到落实,而且为九年级文化部分的知识作了铺垫。

„„

面对教学中“节外生枝”现象,甚至是一些干扰教学的不协调因素。需要教师即兴发挥教育机智,随机调整与创生,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产生出奇而又合理的教学艺术,创设出课堂教学的亮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融洽的课堂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因为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

2、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传播技术和渠道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往往不再满足于课本知识,开始在课堂内外广涉新奇的知识和事物。他们对教师敢于大胆发问,有时会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令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丰富、补充、更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起来,提升自己文化知识的层次。

3、课堂上要以生为本,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不同反应、给学生留下足够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只急于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那么课堂又将走回教师为主体的老路,学生的主体性就很难体现,课堂的亮点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了。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课堂教学中,惟有教师课前科学的预设教学亮点,以及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调整创生亮点,我们的课堂上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课堂才能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案例设计与教学评价》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求实尚活的课堂教学》 曾宪一 浙江教育科学 2006年第5期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我有时也这样)——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二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为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蜡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最后要说的是,我这样说,绝不是否定多媒体、否定表演等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手段自然会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现在,该用我也照用。

下载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亮点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的亮点

    学生的错误 课堂教学的亮点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学生所犯错误及其......

    “课堂教学亮点”给我的感触

    “课堂教学亮点”给我的感触 带着几分欣喜,带着几分渴望,2011年5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亮点”现场教学展示活动。在柳城县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里,我观摩、学......

    打造课堂教学的亮点(共5篇)

    《打造课堂教学的亮点》学习提纲 1.尊重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前提。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P1-P4) 2.怎样理解“学生喝彩才是真正的精彩”?(P13-P16) 3.如何提......

    让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一个亮点

    让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一个亮点 ——谈“你知道吗?”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使用 通川区金山小学 卢兰平本学期,我在上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中的“探索规律”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他们本人(不教书的理论家除外),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

    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学生的错误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经过不断教学实验,做课老师虽然来自不同的省份,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许多共同之处,正像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评课所说,这次老师们......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河池学院数学系07数应(1)班李雨倩(2007104223) 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行为。同时,让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08年12月05日 《中学语文课堂艺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立项单位:河南安阳市文峰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