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深圳市中医工作总结暨
2011年深圳市中医工作总结暨
2012年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键之年,深圳市的中医工作,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全面贯彻《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促进中医医疗、预防、教学、科研、文化科学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在委党组的统一部署和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框架下,中医事业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大力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中医药强市人才培训工程,抓好中医科研和继续教育,积极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为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医各项业务营运指标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 1.服务机构
目前,深圳市有中医医疗机构 302 个(2011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机构1854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611家),其中中医医院7个,中医门诊部13个,中医诊所228个,中医馆12个,中医“坐堂医”诊所42个。
2.服务能力
(1)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2319人,占全市执业医师(22657人)的10.24%。
(2)中医医疗机构床位数1522张,占全市床位数(24079)的6.32%。
(3)中医医疗机构2011年诊疗人次874.9万人次,占全市疗人数(8878.0万人次)的9.85%;出院人数48563人次。占全市出院人数(960190人次)的5.06%。业务收入达到15.3亿元。(4)5家中医院2011年门急诊诊疗人数719.94万人次,占全市中医医疗机构2011年门急诊诊疗人数的82.29%;5家中医院2011年出院人数46722人次,占全市中医医疗机构2011年出院人数的96.21%。
(二)认真贯彻《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促进中医药科学发展
一是多形式、广泛宣传《条例》。面向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厂家、药品批发商、连锁企业及卫生监督局执法人员举办《条例》培训班;组织召开《条例》颁布实施一周年座谈会,回顾、总结《条例》实施一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的推进和发展,交流经验,对以后的工作建言献策;在有关媒体上报道解读这部《条例》,引导广大市民了解、学习《条例》,运用好《条例》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制定了深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和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条例》规定,中医药发展工作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研究拟订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三是出台了《条例》的配套文件。在市场准入方面,制定《深圳市中医馆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的基本标准》、《深圳市中医馆的设置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设置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并印发施行。截至2011年12月,我市中医坐堂医诊所增至42家,中医馆12家。中医馆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的全面铺开有效拓展我市的中医药服务途径。在中医药服
务质量与能力方面,率先建立了中药饮片和方剂数字编码规则及其中药饮片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针对中药处方书写规范及中药处方调剂规范、中药采购规范、中药养护规范、中药方剂给付饮片规范、中药饮片煎煮规范等9项中医药系列技术规范。这些系列技术规范是《条例》的重要配套技术规范,同时,有利于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建设,增加中医药服务的透明度,也是保障中药用药安全,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四是草拟了《深圳市中医药行业协会章程》。中医药行业协会是由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自律组织,履行规范行业行为,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组织中医药学术和业务交流、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技术推广、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的评审;调解行业内部争议等职责。
(三)大力推进中医药进社区
制定并印发了《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将在全市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活动。全市将分为二批进行创建,确定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复核)、光明新区为第一批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单位,须在2013年12月前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确定宝安区、龙岗区、坪山新区为第二批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单位,须在2015年12月前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
遴选20项“一看就会、一学就懂、一用就灵”的中医适宜技术,编辑出版了《深圳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手册 》。以该《手册》为教材,筛选了拔罐疗法、艾灸疗法等10个中医适宜技术作为推广技术,在全市各辖区举办了6期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推广培训班,共306人参
加培训,加强了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同时,探索引用人才准入机制--取得国家人力资源保障局中级按摩保健师以上资质的人员,进行中医实用技术培训,统一准入标准和考核要求,在社区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
(四)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促进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发挥
一是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要求,狠抓中医医院管理和内涵建设。先后组织市内专家及迎接广东省中医药局对市、各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工作。并根据检查情况,下发整改通知,要求上述医院努力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市中医院获“全国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特约研究单位”称号,并被确定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省级重点联系医院之一;宝安区中医院成功创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福田区中医院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签订合作签约,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利用妇产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的优势技术力量与福田区中医院妇产科、神经内科(内二科)、康复科开展合作,合作科室挂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共建科室”,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定期派出高级医师担任相应科室领导职务,积极参与科室业务管理、查房、会诊、培训及交流。
二是督导全市各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引导并确定其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的方向,逐步完成全市各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的达标等工作,进一步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的能力。市妇幼保健院被确定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市第二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五)实施中医药强市人才培训工程
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委员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局、市教育局印发了《实施中医药强市人才培训工程暨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由政府投入中医师承工作专项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有影响的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拔尖人才。
在我市,首次先后启动了三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确定了指导老师49名,遴选了继承人54名,并给与专项经费支持;分别委托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市中医院、市中医药学会组织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到2015年,为期三年的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将全部出师。
至2011年,为期2年的“深圳市首届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顺利结束。完成2年学业并取得培训合格证的学员,在符合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可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
(六)继续抓好中医科研和继续教育
2011年,承担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39项,获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1项。市中医院肝病科获深圳市“优势医学重点学科群项目”,中医肾病科、针灸科获批市“医学重点学科”。
2011年,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71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16项,市级45项。各中医医院针对不同级别的中医从业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不断推进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如深圳市中医院主办的“全国名医论坛”系列讲座、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经典著作临床研读班等,丰富了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
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考试及2011年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共有101人次参加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修课统考,389人报名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七)积极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
一是制定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治未病”及其适宜技术培训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建立全市中医“治未病”及其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实行中医“治未病”及其适宜技术培训规范化管理,积极探索我市中医“治未病”及其适宜技术人才培养与执业管理机制、全面开展中医“治未病”及其适宜技术培训与服务管理工作,促进我市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建立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以各区中医院为骨干,以各级综合性医院为网络,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各类社会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中医“治未病”及其适宜技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力争在2015年以前,实现我市每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都能提供中医“治未病”和5项以上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的目标。
二是大力宣传中医“治未病”理念。从2011年12月21日起,《晶报》将用一年的时间分200余期连载《让你不生病——健康.养生.治未病》。这是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推广中医“治未病”科普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是中医“治未病”的宣教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市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举措。
(八)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是注重中医医院院内文化建设。坚持把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战略,狠抓落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树立中医医院服务文化品牌。二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在《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及行业报纸《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深圳卫生》及我委《简报》宣传和反映我市的中医工作动态;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健康讲座等,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宝安区中医院举办《“三地情,岐黄缘”宝安、安康、北碚首届中医药文化节》,3000多名市民亲临现场感受、体验、受益各项中医药服务,《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受到国家、省、市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三是尝试中医药文化的外延式发展。宝安区中医院被广东省旅游局、省中医药局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二、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12年全市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大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步伐,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全市中医药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落实“十二五”中医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市中医院,进一步完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体系
按照“十二五”中医发展规划,将市中医院打造成全国中医名院。一是加强医院内部的整合,形成学科群,重点发展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市重点学科及中医特色专科,在人、才、物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医、名科、名院。二是打造成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医院,大大提升该院的临床医疗服务水平。三是打造成中国中医研究院分院,大大提升该院的科研能力。四是将中医特色门诊部改扩建为分院,引进全国有中医特色的人才来深圳奉献技艺,并形成一部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特色大全专著。五是以推进中医医改为契机,构建以市中医院为依托的深圳市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中医慢病的管理、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培训、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项目的质量监控、宣传中医防病治病科普知识,指导全市的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工作。六是落实新建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分院项目,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市中医院床位达到1200张,服务诊疗人次达到350万以上,业务收入10亿以上。以市中医院带动各区中医院的发展,以各区中医院促进各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以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工作的发展推动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区中医院(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骨干,各级各类医院中医科为网络,以社康服务中心、中医门诊部、中医馆、中医诊所、中医坐堂医诊所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继续做好《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配套制度和细则的起草出台。协同政策法规部门尽快制定出该《条例》的实施办法,提高《条例》的执行力度。二是根据中医药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并制定有利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并惠及老百姓健康的政策,尤其是在人才准入、中医药服务价格体系的改革及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方面。三是设置联席会议制度,力争政府更多的资源配置,促进和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力争2012年5月召开第一期联席会议,6月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的中医药工作会议。四是推进中医药专家委员会、中医药行业协会的成立及深圳市中医药学会、针灸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换届改选工作。
(三)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一是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培训面扩展至取得国家人力资源保障局中级按摩保健师以上资质的人员。二是创建1-2个全国基
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三是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分类管理,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标准。与此同时,加强中医药进社区的政策研究,让中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四)继续开展中医师承工作
做好第一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的中期考核工作,开展第二、三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的理论授课及临床跟师学习,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五)实施名中医工程
在成立市中医药行业协会之后,完成深圳市第二批名中医遴选评审工作。在2005年开展评选深圳市第一批名中医的基础上,修定《深圳市名中医评选条件》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开展深圳市第二批名中医的遴选和培养,完成培养100名名优中医的的目标,打造我市中医药强市的领军人才队伍。
(六)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组织专家对48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进行中期评估,重点考核其是否发挥了中医特色优势。给予评估成绩优秀的专科专项经费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将有发展优势的中医特色鲜明的专科申报为省级和国家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指导按照现有发展态势还有潜力可挖,且具备初步的达标条件的专科进行中医特色专科的创建工作,为中医药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
(七)力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大力宣传中医药系列技术规范的重要性及意义。二是以市政府发布的9项中医药系列技术规范为标准,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饮片与中药方剂数字化管理,推动中医药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煎煮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保障中医药产
品质量和安全。三是开展“放心中药房”复审,推动我市29家医疗机构“放心中药房”率先实行中医药系列技术规范。四是与市药监局联合开展全市医疗机构中药房建设、药店中药调剂管理工作的质量检查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振奋精神,攻坚克难,求真务实,改革创新,为实现人人享有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做出的更大贡献!
附件:2011年深圳市中医工作大事记
2011年深圳市中医工作大事记
1.1月11日,宝安区中医院举办“三地情,岐黄缘”宝安、安康、北碚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刚副局长莅临指导。
2.1月13日,深圳市“中医经典与临床高级研修班”暨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理论课程培训班开课。共有89名首批深圳市师承人员和副高职称以上中医师参加了培训。
3.2月,我市出台了《深圳市中医馆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的基本标准》。这是继去年7月,深圳实施了新医改后我国首部中医药地方性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其中出现了一类此前从未有过的医疗机构名称:中医馆后,推出的方便社区市民享受多种层次的中医医疗服务的具体标准要求。
4.3月,市中医院心血管病区喜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30日下午,深圳市妇联主席蔡立出席了揭牌仪式。
5.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先后发布了由深圳市卫人委联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中药饮片与规范,中药方剂编码规则,中药处方与中药调剂等9个中医药系列标准与规范。该中医药系列技术规范是《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重要的配套技术规范,将为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和信息化,增加中医药服务的透明度,保障中药用药安全,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作用。
6.4月,《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手册》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市卫人委中医处张慧敏副处长组织编写,着眼于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结合深圳实际,遴选了20种中医药疗法作为深圳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7.4月6日,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与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签署了《在全国开展首届百名“郭春园式的好医生”协议》,并正式签发了《关于推荐首届百名“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的通知》(中会继„2011‟034号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届百名郭春园式的好医生评选工作。
8.4月12日,在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医院肝病科周大桥主任获首届“鹏城杰出人才奖”。
9.4月15,福田区中医院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签订合作签约,建立医疗合作关系,北大医院利用妇产科、神经内科、康复科的优势技术力量与福田区中医院妇产科、神经内科(内二科)、康复科开展合作。合作科室挂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共建科室”,北大医院定期派出高级医师担任相应科室领导职务,积极参与科室业务管理、查房、会诊、培训及交流。
10.5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发布了《深圳市中医馆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设置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各区卫生行政部门开始受理深圳新增分类的医疗机构--中医馆和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行政许可。
11.5月14日,罗湖区中医院莲塘新院的设计招标完成。10月19日莲塘新院设计方案通过深圳市规划局审批。
12.5月25日,市中医院中医肝病、中医肾病、中医心血管、中医内分泌、中医骨伤、中医消化、中医神经内科、中医妇科等8个专业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
13.5月30日,市中医院被确定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省级重点联系医院之一。
14.6月,宝安区中医院被广东省旅游局、省中医药局确定为“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15.2011年6月~12月,以我委组织编写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手册》为教材,遴选了拔罐疗法、艾灸疗法等10项中医适宜技术,在全市开展了6期中医“治未病”和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培养对象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生或护士1名。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课相结合的培训方法,每期培训学时为52学时。全市共有306人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6.6月25、26日,广东省中医住院规范化培训公共必修课统考。我市共有中医住院医师101人次参加必修课统考。
17.7月1-5日,2011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中医类别实践技能考试在市中医院举行。共有389人参加考试。
18.7月1日起,市中医院推出速递中药、代煎中药的便民措施。市民看病交费后可不再等待取药,只需在院内填写一张速递单,即可享受送药上门服务。
19.7月27日,广东省省情调查中心发布2010年度全省三甲医院满意度测评结果,市中医院综合满意度在全省三甲医院中名列第十。20.8月,宝安区中医院尹建平同志获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11年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21.8月9日,市中医医院蛇伤病区正式开业,这是深圳市开设的第一个蛇伤病区
22.9月14日,市第二人民医院被确定为2011年广东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23.10月,为期2年的“深圳市首届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顺利结束。完成2年学业的学员并取得培训合格证的学员,符合医师资格
考试报名资格有关规定的可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
24.10月,宝安区中医院林晓生同志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
25.11月3日,宝安区中医院成功创建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26.11月5日,市中医院获“全国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特约研究单位“称号,李顺民院长获”全国中医医院医疗业务管理优秀工作者”
27.11月-12月期间,在总结第一批深圳市名中医继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批指导老师10人,第一批深圳市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15人;第二批指导老师20人),启动了第二、三批继承工作,确定了徐晓明等21位中医专家为第三批指导老师;彭俊杰等19位同志为第二批深圳市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胡翀妮等19位同志为第三批深圳市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
28.12月21日,《晶报》将用一年的时间分200余期连载《让你不生病——健康 养生治未病》。这是深圳市卫生人口计生委推广中医“治未病”科普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是中医“治未病”的宣教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市开展中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举措。
29.12月21日,制定并印发了《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活动实施方案》,将在全市积极开展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活动。全市将分为二批进行创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复核)、光明新区为第一批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单位,须在2013年12月前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确定宝安、龙岗、坪山新区为第二批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单位,须在2015年12月前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
第二篇:关于印发2007年深圳市中医工作总结暨2008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解 放 思 想
真 抓 实 干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中医事业大发展
——2007年深圳市中医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思路
2007年的中医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为主导,紧紧围绕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和广东省中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按照我市卫生和中医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较好地完成了《2007年深圳市卫生局责任目标白皮书》中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2007年中医工作总结
2007年的中医工作,在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框架下,中医事业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中医社区服务网底初步形成,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初见成效,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行业亮点纷呈,中医文化功能得到彰显,为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中医发展呈现好的势头
第一,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我市中医医疗机构263家,其中医院5家,中西医结合医院2家,中医门诊部10家,中医诊所246家,比2006年增长10.97%;以上5家中医院的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1737人,比2006年增长11.2 %。其中,市中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621人,含正高级职称75人、副高级职称165人,博士后及博士29人,硕士59人。以上5家中医院的门(急)诊疗人数共398.3万人次,占全市诊疗总量的6.7%; 2007年全市出院人数670071人次。
第二,中医药立法进入快车道。市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中医药 立法工作,下大力气与市人大和市法制办等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对《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进行了反复修改,并上报市法制办。经过多方协调,《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由上半年调研项目调整为预审议项目,力争2008年通过审议立法。
第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认真落实《“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以建设市中医院为重点,带动区级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市政府投入1.8亿元的市中医院新住院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医院病床总数将由目前的400张增至600张;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经市编委批准,筹建工作进展顺利;市中医院一门诊将改建为针灸推拿专科医院,此项工作将填补省内空白;福田区中医院新大楼建成;罗湖区中医院住院楼已列入新建项目计划;宝安区中医院综合门诊部已经立项;龙岗区中医院已奠基。
第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高度关注。我局高度关注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专门组织开展了对我市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中医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偿付标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情况、中医保健服务行业的调查,并就调研结果形成了4个调研报告,提出了意见或建议。
(二)中医社区服务网底初步形成
一是建设一批中医示范社区。2007年5月,经广东省、国家两级评审,盐田区已获得国家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光荣称号;宝安区公明医院、福田区梅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被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授予“广东省首批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称号。二是加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要求每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选拔1名非中医专业医务人员,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培训班”,集训3周时间,使他们了解中医药基本知识,掌握火罐、艾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全市600个社区健康服务 中心,能开展中医药服务的中医专业人员有260多人,每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至少有1人能够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此同时,我市还有29名名优中医主动请缨,到社区服务,向社区医生传授医疗经验,直接为市民解决“看病难,看专家更难”问题。三是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为充分发挥中医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加大对社区居民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普知识的宣传,专门成立了由60名中医专家组成的“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讲习团”,确定了70多个与市民健康息息相关的题目,在深圳市各个社区免费为市民讲座,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药、认知中医药。目前,中医社区服务网底初步形成。
(三)中医行业亮点纷呈
一是“中医坐堂”率先破冰。2007年2月,我局印发《关于在中药店设置中医医疗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医坐堂”试点工作。
二是中医影响逐渐扩大。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正确引导舆论导向,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在《深圳特区报》、《中国中医药报》、《深圳卫生》等媒体开辟专栏专刊,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认知、感受中医药,享受中医药发展带来的成果。
三是中医科研硕果累累。2007年全市中医系统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06项,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34项,其中市中医院立项课题28项。全市中医系统发表论文452篇,其中国家级184篇,省级省级268篇。
四是中医继续教育不断深入。承担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44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0项,市级31项;有5674人次参加了2007年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
(四)“名院、名科、名医”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在名院建设方面,深圳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单位,宝安区中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创建单位。
在名科建设方面,深圳市中医院肝病专科通过了国家“十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验收,成为我市卫生系统第一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市中医院针灸科、肾病科和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老年骨科被国家中医药局确认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在名医建设方面,在我市评选出67位名优中医的基础上,我们提供并扩大了名中医的服务平台,下发《深圳市 “名中医馆”的建设标准》(试行),在深圳市中医院等9个单位设立 “深圳市名中医工作馆”。
(五)中医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以“医院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的主题,在去年检查的基础上,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深化医院管理年的内涵。第一,关口前移,抓好检查医院“三级”查房、中药处方、中医病历和中药饮片质量。第二,开展中药饮片和中药处方、病历书写规范大练兵活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第三,积极推进全市放心中药房Ⅱ期建设,逐步提高中药处方规范化水平及中药饮片质量。开展《处方管理办法 》暨《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培训,全市有250余名中医药人员参加培训。第四,与市总工会联合在我市开展医疗机构中医药技术竞赛活动。第五,完成了2007年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类)的报名受理、资格审查和考务工作,共受理214人报名,参加实践技能考试人数214人,参加笔试人数152人。
(六)中医文化功能得到彰显
一是借助深圳读书月活动,开展第八届深圳读书月“中医文化 系列活动”。该项活动荣获第八届深圳读书月“优秀活动奖”;二是市中医院与中国中医药报社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医药书画摄影大赛暨中医院文化建设与传播研讨会”,成为全国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的一次盛会,得到广泛的好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出席了会议;三是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把医院文化建设与业务建设结合起来。四是加强对行业学会的指导,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机遇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的发展高度重视,坚持“中西医并重”和“扶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务院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同时,16个部门联合发布实施《中医中药创新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中医药发展,都为我市卫生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
在挑战方面:近年来,我市的中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如何积极应对新一轮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思路、原则和中医药强省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如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的需求还有差距,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中医事业在区域发展中不平衡,对“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方针认识不足。二是解决中医发展瓶颈问题,未能得到市里高度关注,缺乏协调机构和机制。三是政策法规滞后,投入比重偏低,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缺乏良好的政策导向作用。四是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明显偏低、补偿机制不健全,加重了开展中医医疗服务机构的经济负担,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五是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相对滞后,乡镇街道中医服务能力弱化、西化。六是特色明显、区域影响大的中医拳头专科不多。七是中医 预防、保健、康复、养生、治疗未病的理念未能发挥优势。八是中医社区服务网底建设,仍需高度关注和重视,政府还需加大投入。九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还有待全面提升。
三、2008年中医工作思路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认真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忧患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动中医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进。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事业发展
联系我市中医工作实际,关键是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促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大发展。
(二)积极应对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医事业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发展局面
第一,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中医事业的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解决我市中医药工作存在的发展问题,要把全市中医的发展规划列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的整体规划,不断加大对中医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投入。
第二,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要统筹兼顾中医事业的发展。一是正确处理卫生改革和中医工作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领导与行业指导的联动关系。三是认真处理区域间中医事业发展的关系。四是统筹兼顾中医药事业内部发展的关系。五是认真处理我市中医工作 “两头热、中间冷”的关系。
(三)认真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全面提高中医整体诊疗水平
第一,认真实施中医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强有力推动中医药强市的进程。第二,积极推进《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的立法进程。第三,构建中医药全面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第四,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内,再创建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实验室),以及市级中医特色专科20个,省级5个。
第五,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选拔培养20名优秀中医药学科带头人,30名临床名优中医、150名中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
在《深圳市名中医工作馆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制订《深圳市名中医工作馆设置及评估标准》,促进名中医工作馆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四)积极构建覆盖社区的中医服务体系和中医治未病的保健体系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竞争实力
(六)加快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七)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管理,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八)切实加强行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既总揽全局,又勤于协调相关部门,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善于破解中医工作发展难题,推动我市中医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统一思想,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人人享有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做出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深圳市中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深圳市中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讨论修订会会议议程
一、会议时间: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下午2:30-4:30。
二、会议地点: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二楼会议室。
三、主持人:廖利平
四、参会人员:
1、各区卫生局,光明、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分管局长。
2、市、各区中医院、市二院中西医结合分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五洲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福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院长及本单位“十二五”规划主要起草人员1名。
3、我委中医处、规划处有关人员。
五、会议议程:
1、中医处武肇玲汇报《深圳市中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内容。(20分钟)
2、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及“十二五规划”,对我委中医处草拟的《深圳市中医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各区局发言5分钟,各医院发言10分钟。按照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宝安、龙岗、光明、坪山区局、市中医院、福田区中医院、罗湖区中医院、宝安区中医院、龙岗区中医院、市二院中西医结合分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五洲中西医结合医院、深圳福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序发言。)
3、规财处领导讲话。
4、许四虎副主任讲话。
请市、各区中医院、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将本院的“十二五”规划复印20份在会上交流。
第四篇:深圳市警察基金会2006年工作总结暨2007年工作意见
深圳市警察基金会
2006年工作总结暨2007年工作意见
自2005年10月改选深圳市警察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并成立监事会以来,理事会遵照国家、省、市有关基金会工作的精神,遵循本会的宗旨,在市局党委、监事会领导的监督和市局政治部的指导下,在各位理事的积极配合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常务理事会和办公室加大了内部管理的力度,使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2006年工作情况暨2007年工作意见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年来,市局党委高度重视市警察基金会的工作,把警察基金会的建设作为落实从优待警政策、解决民警后顾之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李锋局长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警察基金会的工作,并号召市局党委成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为警察基金会联系捐款。在李锋局长的高度重视和有力号召下,市局各级领导干部纷纷积极响应,想方设法为警察基金筹措善款,联系社会捐赠 2026万元,加上各理事单位和市局所属企业、保安公司的捐款850万元,共筹集基金2876万元。现基金累计已达5500万元。在积极开展筹款工作的同时,基金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按计划积极做好援抚工作。先后共拔出120多万元,及时对因公伤亡、因病住院的53名民警进行了援抚和慰问,对烈士、因公牺牲和在职病故民警的42名家属、对44名患癌症病的民警、2名成植物人的民警进行了慰问,对42名烈士、因公牺牲和在职病故民警的未成年子女以及就读国内大学的11名子女进行了助学活动,各项援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广大民警及民警家属反映很好,纷纷对市局 1 党委关心基层民警疾苦、解除民警后顾之忧的决策表示拥护和赞赏,为建设和谐警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热烈好评,使他们对基金会的工作更加支持。
二、工作特点
一是党委重视抓得紧。市局党委一向关注市警察基金会的工作,在去年10月,选举产生了市警察基金会第二届理事会和监事会后,市局领导鉴于前几年警察基金只出不进的状况,为使警察基金与严峻的治安形势和民警队伍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市局党委召开会议专门研究了如何壮大警察基金的问题。并确定,在市局召开第二届警察运动会时举行捐款仪式,受李锋书记的委托,市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王剑平,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刘宽志在市局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由市警察基金会理事长陈有光汇报了当前基金会工作的情况和建议;并由剑平同志传达了市局党委关于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多渠道加快警察基金筹集工作,努力为民警解除后顾之忧的精神,要求各级领导一定要把筹集警察基金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务必抓紧落实,抓出成效。
二是各级领导带头好。为了筹集警察基金,从市局领导到各分局、市局业务部门的领导都积极行动起来。市局党委从书记到委员,率先垂范,利用个人的影响力、人缘和工作关系,积极筹措善款,在很短的时间内,共联系了十多家企业商家,有的是全国、全省知名企业家,有的是港澳地区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市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王剑平,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刘宽志,除了各联系捐款200万元外,还及时督促有关领导落实捐款工作,多次通过电话联系,信息通报等形式,督促搞好基金的募捐。刘主任还要求基金办的同志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将募捐 2 工作进展情况两天一报。市局副局长王学斌经过多次做工作,一次性就联系了200万元的社会捐款,市局副局长施志刚、余新国、申少保、钱伟、李洪朗,市局纪委书记王晓南等局领导也分别联系企业捐款50万元至100万元。市局领导和各区公安分局一把手联系的捐赠总计2026万元。市和区保安服务公司纷纷以本单位名义作了捐赠,如市保安公司就捐款100万元,各分局局长、市局所属单位主要领导也主动联系社会捐赠。龙岗分局局长袁湘滨、福田分局局长罗荣才、南山分局局长苏振威和市公安消防局局长孙文荣、交警局局长许东平联系的捐款都在100万元以上,罗湖分局局长王智敏、盐田分局局长林电雄联系的捐款也近百万元。有的分局还组织基层派出所,如龙岗的横岗派出所、罗湖的南湖派出所、南山的蛇口派出所等,向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发动募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各界群众捐赠热情高。由于社会各界的企业商家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服务人民、打击犯罪的付出和牺牲有直接感受,他们深知关爱公安民警,就是关心社会治安,向警察基金会奉献爱心,就是为维护治安出力,所以当市警察基金会开展募捐活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纷纷慷慨解囊。这次社会捐赠的有145家企事业单位,有23位个人(单位)捐款在30万元以上(名单见附表)。他们当中,有知名的慈善家、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如:余彭年、王石、赖海民、马介璋、李贤义、黄文杰、王传福、陈新华、林伟光、李涛、董炳根、庄小夸、凌国强、黄世再、徐汝心、李海强、郑明添、黄隆华、刘建成等都捐赠50万元以上。捐赠最多的赖海民,达200万元。捐赠的单位和群众中,还有46个单位(人)的捐赠是没有署名的。有的群众虽然捐赠几百元,但他们的爱心 3 令人感动。
四是基金会的工作细。为了尽快落实市局党委和领导的指示,基金会常务理事会多次开会研究,精心组织,及时展开工作。基金会办公室在规范自身管理,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同时,紧张有序地开展了募捐宣传和援抚工作。如印发警察基金会简介等宣传资料,与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深圳特区警察》等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参与策划公安英烈事迹等内容的系列报导。基金会工作人员还广开门路,主动与社会成功人士、企业家联系捐赠事宜。为了搞好在市局第二届警察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捐赠仪式,警察基金会办公室制订了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不厌其烦地与捐赠单位联络沟通,加班加点做好证书、材料等捐赠仪式的准备工作,使捐款仪式顺利圆满地完成。为了搞好对因公牺牲民警的家属和因公负伤民警以及一些重病的民警进行抚恤、慰问,为特困的民警提供援助,基金会办公室的同志深入基层,认真细致地调查,掌握情况。在慰问44名患癌症病民警和2名植物人民警的工作中,基金会常务理事会自始至终都派人陪同市局领导和政治部人事处领导进行慰问。在对烈士、因公牺牲和在职病故民警未成年子女和大学生子女的助学活动中,基金会办公室会同市局关工委、政治部人事处、妇委会和宣传处,把助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不少民警的遗属感动得热泪盈眶。通过上述工作,让民警及民警家属及时感受到了市局党委的关怀和爱护,一致反映:“警察基金会及时为我们排忧解难,把市局党委的关心,社会的关爱送到了我们的心坎上”。纷纷表示要把治安工作做得更好,以回报社会。起到了凝聚警心的作用。
三、2007年的工作意见
一年来,基金会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筹集募捐的渠道还不多,援抚工作的办法还欠具体和细化,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市局党委的要求,2007年基金会的工作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做到“四好”,即对警察基金宣传好、筹集好、援抚好、管理好。争取各项工作都能达到规范的标准,主要措施是加大四个力度。
(一)、加大宣扬民警良好形象的力度。一年来,为了给警察基金会宣传造势,我们会同市局政治部人事处、宣传处与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新闻媒体,策划了“追思警魂”“公安英烈子女忆爸爸”“深圳警察故事”等报导,同时印发一批有关警察基金会简介等宣传资料,大力宣扬了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宣传了警察基金会的宗旨、任务,为激发民众爱心,踊跃募捐起到了很好作用。今后,我们更要充分利用这些舆论载体,深化宣传工作。如通过慰问44名患癌症在职民警和2名植物人民警了解到的情况,宣扬他们与疾病斗争中公安民警新出现的可歌可泣的事例,特别是对民警新的英雄模范事绩更要及时配合有关部门宣扬报导,使民警的形象在群众中可亲可敬,形成群众关心公安工作的良好氛围,宣传支持警察基金会就是关心社会治安的理念,从而激发群众慷慨解囊,主动捐赠的热情。
(二)、加大筹措基金的力度。利用去年社会各界积极向警察基金会捐赠的大好形势,继续依靠市局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依靠市局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工作,依靠全体民警的理解和努力,积极联系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贤达为警察基金会捐赠,争取在2007年使基金增加2500万,达到8000万元的规模,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公安队伍的需要。具体包括:
1、各理事单位和所属企业、保安公司参照2006年的捐赠数额再作一次捐赠(可筹款约850万元)。
2、市局各级领导干部继续联系社会捐赠,市局党委成员、各行政区公安分局局长、消防支队和交警支队支队长,每人联系社会捐赠50万元以上(可筹款约850万元)。
3、在适当时候(建议在2007年春节前后)发动全体民警向警察基金捐款100元以上。(民警100元,科级300元,处级600元,局级900元,可筹款约300万元)。提倡民警要在自愿的前提下捐款,特别是对个别确有困难的民警,不搞摊派。
4、为了让广大群众对警察基金会的宗旨、目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发动各派出所到辖区的企事业单位和群众中去做好宣传工作,从而激发捐赠的热情。同时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联系一些单位和企业向警察基金会捐赠(科级所5万元,处级所10万元,可筹款约300万元)。但不作为硬性指标,各所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5、参考内地一些城市政府财政拔款支持警队优抚工作的做法(如辽宁大连一次性拔款一仟万元),结合朱穗生同志在全省公安机关贯彻公安部“三基”工程建设电话会议上提出“落实因公牺牲专项抚恤制度”的要求,呈交专题报告,争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为警察基金会拔出专项资金。可采取一次性拔款或每年拔付专款的方式补充警察基金,待进行专项调研后再形成专门报告。
6、继续深入动员企业商家、社会成功人士向警察基金会慷慨解囊。
(三)、加大援抚工作的力度。为使抚恤慰问因公殉职、负伤民警,奖励有功警务人员,援助特困民警的工作深入细致,及时 6 发挥基金的服务效能。一是不定期地召开基金会常务理事会议,及时研究审批各单位报送的申请材料,适时予以援抚,为他们排忧解难。二是春节前对英烈民警遗属,再进行一次探访慰问。三是完善、落实烈士、因公牺牲和在职病故民警未成年子女教育助学制度,这项活动基金会已会同市局、关工委、妇委会举行了启动仪式,今后每年都要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体现市公安局对他们的关爱。
(四)、加大对基金管理的力度。首先,科学选择储蓄或投资方式,以增加基金的收入。今年基金会办公室,对资金进行了有效的安排和投放,经估算,全年累计收益可达170万元左右。明年我们还要继续选购确保基金万无一失的投资产品项目,如债券、申购新股等。通过投资回报收入,使基金安全增值。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基金会的管理制度,使基金会的管理在规范化、制度化上更上一层楼。同时要加强自我监管,增强基金会管理的透明度,年底请市局审计处进行审计,及时收集和征询向警察基金会捐赠单位(人)的捐赠意向或协议书,严格按《深圳市警察基金会援抚和奖励细则》开展援抚,使基金的管理、使用不断完善。再次,要通过召开理事会全体会议,请市局领导、名誉会长、理事共同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形势,提出意见,使基金会的工作在依法建会、诚信立会、民主办会、文化强会方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新的一年,我们一定要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局党委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凝聚警心,稳定警队,构建和谐深圳,把基金会的工作做得更好,以不辜负上级的信任和广大民警的期望。
第五篇:2010中医工作
大邑县晋原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0年中医工作总结
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我中心进行了规范化中医科、中药房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中医、中药、康复服务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
1、在开展中医药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
2、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应用中医药学理论和方法,熬制中药展开疾病预防和控制。
3、应用中医药方法与适宜技术展开对诊断明确的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支气管炎、结石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穴位注射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服务。
4、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妇女、亚健康等重点人群开展养生保健。
5、应用中医药康复手段,结合现代理疗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残疾人等疾病进行康复治疗。
6、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科普活动,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推广使用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引导社区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7、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品种数量能够满足中医药服务需要。
8、我中心的门、急诊总人次达7020人次,中医服务量达3016人次。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公招多名中医类支医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对中医药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对其他医护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准备建立标准化中医馆,加强学科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好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的传承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人员不足。尽管我中心配置了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但人员数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2、对中医认识不足。当前许多居民对中医的认识不足,认为中医医疗效慢,宁愿采取西医治疗。
3、我中心缺煎药机器,不能更好地推广中药汤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
2010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