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9大案例(上篇)
2016年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9大案例(上篇)
2016年,舆情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月份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等内容,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新要求。
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继2015年提出涉法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三同步”原则后,在2016年各省(区、市)党委政法委宣传处长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舆论引导工作贯穿政法工作始终。今年国办印发的《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也对各地区各部门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作出具体规定。2016年,多起政法舆情事件引发舆论聚焦,部分案件在国内外引发广泛讨论。从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全年收录的1769起典型案例可见,舆情类型多元、舆论关注焦点多样、舆情引导成效良莠不齐。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从中筛选出舆情热度高、舆情处置特点鲜明、极具代表性的9起舆情事件(详见下表),根据应对速度、专业认可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以期对政法机关有所助益。
(点击查看大图)
周世锋等涉嫌颠覆国家政权案宣判
2016年8月2日至5日,周世锋、胡石根、翟岩民、勾洪国涉嫌颠覆国家政权案一审先后由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
法院认定周世锋等四人颠覆国家政权罪成立,依法判处七年零六个月至三年不等有期徒刑,其中翟岩民、勾洪国被宣告缓刑。4名被告人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
舆论对此判决结果表示认可,由此系列案件衍生的“警惕颜色革命”等话题也引发热议,对公众的警示意义显着。因该案历时一年之久,且涉及敏感议题,境外势力及媒体关注度较高,在案件宣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有涉案人员相关家属接受境外媒体采访,披露相关信息,但均未在国内引发关注。此系列案件的审理,彰显了我国依法严厉打击颠覆国家政权犯罪活动的决心,展示了我国对一切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零容忍态度,相关部门的舆论引导工作对公众态度由质疑转变为认可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积极预热舆论场,主动设置议题,通过发布“警惕颜色革命”等视频,揭露犯罪嫌疑人如何利用颜色革命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颠覆国家政权罪。第二,广开门庭,主动邀请境内外媒体参与案件报道,建立国际视角,利用twitter等境外社交媒体持续推送案件信息,扩大案件的国际影响力。第三,精准回应、直击舆论质疑,如天津市二中院及时公开案件庭审信息,主动曝光周世锋“不希望家属旁听”的签字文件,痛击“秘密审判说”。此外,在控制境外不实信息回流国内舆论场方面,也可以看到有关部门的努力。2016年,此类标杆性案件的审理都获得较大成功,除周世锋等涉嫌颠覆国家政权案宣判之外,狼牙山五壮士名誉侵权案、邱少云烈士被辱案等事关民族精神类案件的舆论引导同样取得良好成效。
综合观之,政法机关舆论引导的第一要义是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舆论场“不跑偏”。而在舆论引导技巧层面,既要注重前期的预热,也要有针对性的回应舆论质疑,同时还要创新引导手法,通过自制视频等释法说理,开发新媒体渠道资源,让公众看见案件背后的真相,从而使舆论引导效果最大化。宁夏公交纵火案
2016年1月5日7时许,宁夏银川市一辆301路公交车突发大火。两小时后,“@银川发布”发布消息予以确认,各大媒体引述该消息进行报道,舆情走高。
当天12时许,贺兰县政府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通报火灾伤亡人数,宁夏公安厅指挥部发出协查通报,初步判断该案系蓄意犯罪纵火行为,并对犯罪嫌疑人展开抓捕。14时许,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确定死亡人数上升至17人。16时30分左右,犯罪嫌疑人马永平被抓获,据警方介绍,其因承包移民安置区工程与分包商发生债务纠纷,遂采取极端行为报复社会。1月10日,马永平被检方批捕,遇难者赔偿方案确定。6月15日,银川市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7月3日,银川市中院公开宣判,认定被告人马永平犯放火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9月28日,宁夏高院对此案作出二审裁定,驳回马永平上诉,维持银川市中院死刑判决。12月23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银川市中院对马永平依法执行死刑。该事件涉及公共安全,与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事发后短时间内吸引了社会关注。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当地政府及时开展舆论引导和危机应对工作,有效化解了舆情。
事发后,当地政府快速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借助新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手段,把已掌握的情况第一时间公开,对事态发展、人员救治、案件侦查、官方善后进行了全面、准确、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既满足了广大网民对信息的需求,又遏制了虚假信息、谣言在网络传播,有效引导此次突发事件的议题走势。与此同时,公安机关全面开展调查,快速抓捕、还原真相,9个小时将嫌疑人抓获,有效缓解公众恐慌情绪。当前,此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对与引导成为考验政法机关危机处理能力的一把重要标尺。
纵观宁夏公交纵火案不难发现,要做好此类舆情处置工作,需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果断处置,引导舆情走向。相关部门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及时行动、坦诚处置,才能稳定公众不满情绪,避免谣言流传,赢得舆情引导主动权。其次,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合力。传统媒体权威性强,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两者优势互补,有效联动,才能形成强大的引导力量。再者,要情理兼备,重构形象,如快速妥当赔偿促进事态平息,稳定人心。
此外,对于此类案件,防范胜于处置,有关部门要立足当前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尽量避免此类报复社会的案件发生。
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离世
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准大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导致学费被骗走,在报案回家途中心脏骤停不幸离世。随后,多个类似事例被媒体接连报道,迅速推动舆论聚焦电信诈骗议题。
徐玉玉案中,当地警方在报道次日即成立专案组。8月26日,临沂官方通报该案成功侦破。针对此类问题,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掀起了打击电信诈骗的热潮。
8月25日,公安部刑侦局官微紧急提醒公众警惕170、171号段电话。9月20日,公安部成立我国首个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查控中心。9月23日,公安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9月26日,公安部集中发布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10名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9月30日,最高检、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对21起社会影响恶劣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进行挂牌督办。12月20日,两高一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严惩电信网络诈骗。徐玉玉案等“诈骗血案”引发了舆论对电信诈骗现象的担忧,在共情效应的作用之下,之前累积的“不满电信诈骗破案率低”、“担忧个人信息安全”等负面情绪得以喷发。公安机关以个案为突破口,通过省市不同层级的有机配合,迅速抓捕罪犯、侦破案件,有效纾解了舆论焦灼情绪。而面对持续高热的舆论形势,以公安部为首的全国政法机关,全面展开打击和预防电信诈骗活动,由中央到地方多层级、多部门联动处置推进问题化解,以实际行动对接群众期待,也为打造公安机关形象发挥重要作用。舆情个案受到社会集中关注,往往与其背后存在的社会问题紧密关联。面对电信诈骗现象带来的社会负面情绪,政法机关及时有效引导舆论,做到依法处置、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从中可见,处置此类舆情,相关部门首先要通过一连串的雷霆行动整治犯罪,高度契合民意呼声;其次要主动进入舆论场,有策划、有步骤地进行宣传报道,强化公众对政府解决问题的信心;再者要将重大专项成果予以集中展示,积极宣传典型案例,展现相关部门不遗余力扞卫公众利益的决心,推进全社会形成法治共识。4 聂树斌案再审改判无罪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该案自2014年12月,由最高法指定山东省高院“异地复查”以来持续受到舆论关注,期间曾4次延期审查也引发一定争议。
2016年6月,最高法罕见提审案件增加了舆论对冤案平反的期待。之后,媒体就再审听证会、律师取证等环节多次予以报道。再审宣判之后,最高法通过新华社等媒体就多个问题答记者问。当日,河北省高院通过官微表态致歉,同时启动国家赔偿程序,并表示将严格追责。之后,各方舆论就该案展开反思和讨论,话题层次丰富、焦点集中。作为我国司法史上的标志性案件,该案历经21年、4次延期、数次波折,最终改判无罪。
案件前期因多次延期一度引发猜测,难以满足舆论对错案纠正、匡扶正义的高度诉求,令政法机关面临巨大挑战和考验。不过,法院部门在复查、再审过程中顶住了舆论压力,将“开门办案”原则一以贯之,无论是山东省高院异地复查还是最高法提审等多个“首次”,都旨在夯实每一处法律细节。此案再审宣判之后,最高法及时就焦点问题答记者问,细致回应案件疑点,展现了主动纠错的担当和勇气。之后,政法机关还应保持舆情敏感,对追责和赔偿工作持续关注,实现舆论引导过程全覆盖。2016年,冤假错案的纠错工作仍是重中之重,聂树斌案、陈满案、江西乐平案等一系列历史旧案被重新改写。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政法机关主动对疑案错案进行再审,无疑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良好体现,也是司法正义在制度化错案纠正中的兑现。
冤假错案普遍因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法制环境形成,其复杂程度极大考验政法机关舆情处置能力。因此,政法机关宜提前整体规划舆论引导工作,实现官方主导传播格局的效果。同时,通过环环相扣的纠错过程,将法治精神贯彻始终,以程序透明托起司法公信,更要以疑案错案为镜鉴,将舆论基调最终落脚于制度建设上。北京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
2016年4月5日,网民“@弯弯_2016”连续发布多条微博讲述她在北京和颐酒店遭遇陌生男子拖拽的过程,并配发现场监控视频,相关微博经网络大V转发后引发热议。其中,微博中描述警方在处理其报警时态度消极,引发网民质疑警方不作为。此外,舆论揣测酒店长期容留卖淫与警方包庇有关。
5日,“@平安北京”首次发声,承诺将对违法现象依法处理。此后3天,“@平安北京”3次发声,抓获了涉案嫌疑人并厘清了案件事实,使舆情得以消解。11月4日,“@北京朝阳法院”通报称,涉事男子李某因介绍卖淫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5000元。宣判后,法院就案件中暴露的酒店管理问题,向和颐酒店及如家集团发送司法建议。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标志着舆情进入“十亿量级”传播时代: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次生舆情发酵迅速等特点鲜明。舆情初期,北京警方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作案男子疑似醉酒”等说法引发网民质疑。随后“@平安北京”介入,发声表明态度以稳定人心,有效避免猜测性回应误导舆论。
伴随质疑声音,“@平安北京”4次发声,逐步公布案情进展,消解舆论争议。随着涉案人员的落网,舆论出现大量“转粉”现象,“警察辛苦了”、“点赞警方办案效率”等舆论声音成为主流。此次事件触发了公众对女性安全议题的广泛讨论,“害怕成为受害者”的同理心在传播中起到了助推作用,加速了信息扩散。
政法机关在处置此类舆情时,应充分考虑通过恰当的方式提升公众的“安全感”,如通过多次、及时的信息发布,填补公众因信息“空窗”引发的恐慌;重点强调案件的特殊性而非普遍性;加强日常综合治理力度,提高社会安全系数,避免此类舆情在传播中被不断放大。
第二篇:舆情应对
网络具有容量大、传播快、影响广、覆盖面宽的特点。应对网络舆情,首先,要摒弃封堵思想。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记者,以对媒体和记者的尊重和诚恳赢得理解和支持。要按照从“网上来”到“网上去”的思路。加强与网络的沟通,以面对面的方式和媒体的语言风格,确保新闻和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虚假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先入为主,确保更准、更快、更好地引导舆情。其次、要抢占舆论先机。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面对网络舆情,要有政治敏感性,要迅速核清事实,拟定对外发布口径,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增强对网络舆情把握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引导先机和主动,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引导网络舆论,要由新闻发言人或网络评论员把话说出来,避免把政府第一首长直接推到前台,以保留更大的回旋余地。再次,要回应虚假信息。网络舆情由于上网人员的隐蔽性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信息真假难辨,致使一些政府或部门很容易成为不准确信息或舆情的受害者。面对虚假信息,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对抗,对现今领导提出了挑战。如果以回避或对抗的方式出现,就难免发生舆论危机。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舆论风潮;略一迟缓,就可能带来难以控制的舆论审判,可谓“一言兴邦,一网丧言”。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员队伍,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贴和讨论,号召广大领导干部参与网评,扩大网上主流声音,增强正面控制力;同时,也可以有选择的邀请一些媒体或“意见领袖”做一些专访或现场报道,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影响公众、引导舆情。通过这些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驳斥一些消极的、失真的社会舆论,消除其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作为行使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机关,对网络舆情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及时与网民进行网络交互,把网络打造成沟通的平台、理解的平台、宣传的平台、监督的平台。笔者认为,在网络审计信息公开上须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重”而不要“藐”。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面对网路舆情不能不理不睬,也不能只言片语,敷衍了事。审计干部在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便捷性,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了解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与要求的同时,一定要正视网络的严峻挑战,把网络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来对待,各级审计机关都要明确1-2名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人。应对网络舆情责任人,每天要坚持“上网看看”,搜索网上信息,了解相关舆情,包括正面的、反面的,对重大反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并根据舆情的不同情况,研究确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二要“导”而不要“堵”。审计对网民曝出的审计信息,不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对正面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呼应;对网络出现的负面信息和过激言论,要立足于疏导、化解的原则,不能不理不睬或者简单否认,更不能采取删贴、删除ID、封网、堵截、对抗等简单粗暴的措施,这些都会给网友以误导;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舆情、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及时发布消息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同网民坦诚沟通,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要“急”而不要“缓”。传播迅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特点,面对涉及审计工作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审计部门不能久拖不决、消极对待,而要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抢占舆论先机。对于确有其事的,一方面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公布有关情况,表明态度,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初始状态,并随着事件的进展及时发布最新消息,释疑解惑,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造谣生事甚至恶意诽谤的,则要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予以澄清。另一方面,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反映真实情况,争取支持。(彭夫恒)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为领导干部而言,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党委政府的形象。本人以为,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应把握三个关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领导干部应当了解互联网,这是正确应对的基础。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领导干部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
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
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论的落脚点。具体要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既是政府的职能之所在,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坚持包容并蓄的原则,对于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一时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进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释,解释要尽量做到详细,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纳,而且要讲清楚在什么条件下、经过多长时间会采纳,同时,还要讲清楚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研究熟悉网络,重视网络舆情处理,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只要科学应对,善于运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必须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让互联网成为执政党学习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把互联网作为向实践学习和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借助互联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良好氛围。网络反映的问题,有些不完全准确,有些偏颇过激,这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判断力,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把网络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寻找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目前,敏感度高和容忍度低,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民生事件的共同特征。而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主管官员对事态的判断,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才是决定舆情应对得当与否的关键。若将私利和仕途置于政府公信力之上,致力于黑箱操作,一味地“捂盖子”,甚至干涉舆论监督,就会使问题的处理偏离正常的轨道,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点,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上就有充分的显露。换言之,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唯有公开透明、依法行事、接受监督、秉持正义,才是应对舆情的正道,才是促进官民理性互动、实现双赢的良策。
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J.艾卢尔在《宣传:人类态度的形成》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在重要敏感事件中,“沉默”未必是“金”。2003年SARS时期,政府向公众对SARS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有效的平定了谣言、避免了恐慌;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透明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在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6月5日当天,地方政府官网就发布了13条消息,从事件发生、伤亡情况到救援情况,政府官员赶赴现场均有消息发布,另外,当地政府在3天内举办了5场新闻发布会,即使公布事件处理情况,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有力依据。
2.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政府形象的形成具有如下基本模型:
图2[3]
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
“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在成都“6.5”公交车案中,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很好的体现了“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公众至上”的理念就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理念。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在事件初期,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却缺乏担当的勇气,没有直面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而是简单粗暴的将警力推到了最前线,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没有将“公众”的权利放在心上。
3.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4]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所知、何时知道及知道何种细节有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具有守望、告知、影响、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前三种功能,正是政府形象传播所需要的。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政府无法逃避,必须妥善处理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发布消息的主要机构,而且还是联系政府与受众的纽带,大众媒介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李普曼认为大众不是对外界实实在在的事件作出反映,而是对被他称作“虚幻外界”的“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作出反应。[5]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为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介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政策制定者重视的事物即政策议程。从这三者关系中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媒介将公众与政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目光势必会集中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地方政府有责任为新闻界提供官方对事件处理调查情况的详细资料,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不适当封锁重要的信息,必然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流言止于公开”如2003年SARS爆发时,政府对于疫情的信息公开,流言最终消失在官方的声音之下;如H1N1流行的2009年,官方对于H1N1的流行情况及时的发布消息,避免了引起社会恐慌,有效地增加了公众对于预防甲流的知识,并且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因此,当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增大时,需要“把关人”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划其他重大事件,迁移公众的视线;或者组织报道正面的新闻内容,扩大正面形象。地方政府积极地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有侧重点的公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可以瞒报危机的严重程度,地方政府需要将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公布于众,在这里,就可以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的追究上。这样,可以显示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态度,公众对于其信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4.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中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凝聚力,而集体思想是群体凝聚力的一种直接产物,凝聚力可在小型群体中发挥功能。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在尚未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时,在一个网络群体中,网民会互相提供资料,试图解决问题,其流程往往遵照下图的程序
图3[6]
在整个流程图中,“资讯基础”影响着对于问题“情势的评估”和“肯定/否定结果的辨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全方位的将“资讯”提供给公众。除了尽其所能影响大众媒体之外,还要在网络论坛上,形成自己的凝聚力。
地方政府可以完善其政府官方网站。政府官方网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
地方政府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解决机制下,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可以随时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秉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办好办精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解决的范围内,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形成舆论影响,成为意见领袖。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舆情监测室一位分析师说得好,“事后应对永远是第二位的,事件的发生才是第一位的”。只有依法行政、信息透明成为一种自觉,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才是从根本上提高“应对能力”。
温岭国税局成立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和应对办公室,配备政治觉悟高、精通网络技术、擅长协调沟通、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精兵强将。坚持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构建网络舆情搜集监测体系,制定了突发舆情的应急预案。定期从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渠道, 主动搜集与温岭国税相关或者属于国税机关关注范围的网络舆情。凭借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与事实的关联度、可信度、可查性分析,评估网络舆情的重要程度和价值。按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指标,科学分类应对处置网络舆情。比如对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网络舆情,立即组织展开调查,适时向网民通报调查进展,并争取知情网民的配合。调查结束后,对于反映属实的,及时依法处理,并通报处理结果;对于反映不属实的,用证据消除网民的顾虑,并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对于部分属实的,分别说明。该办法实行一年,该局已成功处置了四起网络涉税舆情,有效地维护了国税整体形象。、关于有效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08-15
信息来源:市区国税局
点击数:52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舆情对国税事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河南驿城国税人员杀人案”、“陕西国税员工辱骂纳税人事件”、“馒头税”等舆情事件,都给国税工作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有的税收政策,因各种原因被社会媒体炒作,造成国家税收政策被曲解、误解,影响了国税机关形象和公信力,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俗话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如何面对互联网这个舆论放大器,营造良好的税收舆论环境,是国税机关当前必须应对的新课题。
一、充分认识涉税舆情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涉税舆情主要来源于报刊媒体、电视、电台媒体及网络、帖吧、微博、QQ群等网络媒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传播的快捷性。现在的信息传播都是通过光纤和无线网络,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信息发布,使得一个事情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快速传播出去。二是事件的突发性。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一些涉税舆情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一些人对一些涉税事情动不动就向网上发帖或通知相关新闻媒体以引起社会关注,使得舆情形成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让人始料不及。三是利益的关联性。大多数涉税舆情都是与公民的利益相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遭到忽视损害时,就借助媒体来表达反映。四是整体的联动性。一些事件发生后,迅速发酵,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网民也迅速跟帖,发表评论,使得各方言论铺天盖地,形成一种舆情风暴。五是观点的多样性。由于人们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千差万别、众说纷纭。六是影响的破坏性。一些人心存恶意,制造虚假信息炒作,让民众真假难辨,不明真相,这些涉税舆情往往让民众对税务机关执法的公信力产生质疑,思想情绪化,引发民众与税务部门、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冲突,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影响征纳关系。七是处置的紧迫性。舆情如火情、汛情,税务部门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研判,在第一时间进行出面处理。消极怠慢只会导致事态扩大。
舆情的影响会产生“涟漪效应”、“蝴蝶效应”。即:某些事件引起的社会被动,如果不及时制止、引导和调节,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因而对涉税舆情,如果处置不当,会出现简单问题复杂化,小的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影响征纳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如果处置得当,则将由坏事变好事,让公众认可税务机关依法办事能力,增强税务机关的公信力。
二、当前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种不良倾向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负面事件”,几乎背后都有网络影子。面对“网上被骂,网下加压”的境况,无论是国税机关还是国税干部,都承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压力双重考验。
(一)网络“恐惧症”。对互联网存在畏惧、畏难、甚至过敏心理,是当前国税干部群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有哪些顾虑”的调查选项中,21%的人担心“说错话表错态”,42%不能接受“网民谩骂和嘲讽”,12.6%担心“被当面举报和质疑而难堪”。有的国税干部,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地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件”。还有的干部,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凡是辖区内的突发事件或违法犯罪事件,都关着门解决,严禁走漏消息,期望这样“上可以瞒领导,下可以骗百姓”。其实,在成千上万的网民“网络围观”与“人肉搜索”的情况下,没有人或部门能只手遮天、掩盖真相,堵、封、瞒、蒙的手段只会让整个国税系统为个别问题付出了整体公信力的代价。
(二)网络“麻木症”。与以上网络恐惧过敏相对的是,一些国税干部则对网络完全“脱敏”,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一个是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而且无处不在的网络实际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生态,即使是过去认为的一些“冷门”科室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舆论中心,缺少应对意识与经验让它们往往“被动挨打,步步被骂”。反观很多基层国税干部,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和风细雨”式的舆论监督往往让他们形成“媒体可控”的依赖心理与集体无意识,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必然会在新媒体舆论场的“暴风骤雨”中败下阵来。此外,“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刚愎心态,也使一些国税干部自认为为官清正,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民声,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还有的干部,抱着“网络让问题扩大化”的错误观念,认为网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网,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使问题扩大化、复杂化,从而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敬而远之,一躲了之。
(三)网络“本领缺陷症”。尽管这些年来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很多国税基层干部大多处在“菜鸟”水平,不少干部对网络还一知半解,多属浅层单向触网状态,81%的人只是上网“看看新闻”,不会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达42.7%,对微博等社交网站完全不了解的达81.3%,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落后于网络时代。弥补这种“本领缺陷”,迫切需要干部与“网”俱进从“你说我听”,走向“你问我答”,再走向“你说我说”,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过程。”
三、诱发涉税舆情的根源分析
从目前来看,涉税舆情主要有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诱发涉税舆情的核心是征纳关系,尤其征管一线的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是诱发涉税舆情的高发地带。一是税收征收。税务人员在工作中,对纳税人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或程序错误,用语不文雅不严谨。搞税收摊派,提前预缴等易引发征纳矛盾。尤其是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提高,如果税务机关在调整定额程序不严格,起征点把握不准,最容易引发纳税人群体上访及形成对抗。二是行政强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未按规申报缴纳税款采取的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在扣押、查封纳税人的商品货物及其他财产时,纳税人情绪容易激发,诱发语言和肢体冲突,或出现其他严重后果。三是纳税服务。税务人员对纳税人办税事时,服务不周到,语言不文明,态度傲慢,办事推诿,故意刁难等。四是政策执行。对国家出台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没有严格执行到位,有的变相操作,有的自行制订相关政策,造成地区之间的政策执行不平衡,损害纳税人的权益。五是行风建设。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收人情税、关系税,以权谋私,以税谋私,索、拿、卡、要、报,乱收费、乱罚款,打击报复,公款消费,公车私用,搞铺张讲排场等行风问题。
内部方面:主要是干部待遇,人事调整安排重大事项的决策,干部纪律处分,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诱发舆情。
四、加强涉税舆情管理工作的建议
舆情不是“敌情”,更多的是反映了一些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全面、反映个别干部损害国税形象,或者夹杂着个人思想倾向的言论而引发网民的集中评论。这正说明需要我们理性看待,正确面对,认真处置,切不能高高在上,高高挂起。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涉税舆情责任追究。要在坚持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认识。把涉税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涉税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舆情事故的,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要建立涉税舆情的监控预警机制,制订涉税舆情处置预案。要建立有关资料证据的搜集制度,对与纳税人发生的矛盾冲突,应注重对当时事发的全过程的录音、录像等视频资料,有关证人证言,物证等证据的搜集,当涉税舆情出现时,在第一时间公布真实情况,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占据主动。
(二)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引领舆论主流能力。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围绕网络热点问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当事人当面交流等方式,抓住事初、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舆情走向,及时披露信息,解疑释惑,维护网络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形成健康的网络氛围;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将对网上舆情信息的处理意见和处理理由反馈给群众,化解矛盾,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对外报送信息应由办公室等部门专人把关,严格审核;坚持“全面真实、注重实效、及时便民和利于监督”的原则,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涉税信息月报、部门网站等载体及时、准确公开纳税人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创建“阳光税务”品牌;利用“纳税人之家”和“纳税人学校”平台认真倾听纳税人心声,帮助纳税人及时化解难题,进一步夯实和谐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遵从度。
(三)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不留舆论负面炒作素材。针对当前涉税舆情频发所反映的政策执行、纳税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要通过发放联系卡,公开服务投诉电话、监察举报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一经核实的违法违纪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即时公开,做到惩前毖后。同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优化服务,从细节入手,注意执法的一言一行,进一步夯实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不给媒体和网络留下炒作的素材。对“杂音”亦应接纳、分析和疏导,做到尊重民意,不被民意束缚甚至挟持。
(四)要着力加强舆论监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应制定《加强涉税舆情管理的方案》、《信访工作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对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进行明确。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由办公室等部门专人负责,在百度和“贴吧”等网页定时收集涉及“纳税”和近期涉税关注热点词条,全面掌握纳税人关心的税收事项,在第一时间发声,把握舆论“麦克风”,加强与政法维稳、组织、宣传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在网上的传播空间,快速解决问题、迅速化解矛盾。舆情事件发生后,要果断决策,迅速统一思想,“快讲事实,慎讲结论,换位思考,透明公正”,抢先发出声音,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第一时间占领信息高地,避免让谣言扩散,正确引导舆论。省国税局全面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
一是正确认识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从维护国家机关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服务税收工作大局的角度出发,提高对涉税网络舆情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做好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刻认识互联网条件下,涉税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对涉税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管理。
二是高度重视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涉税网络舆情管理方案,建立起符合工作实际、操作性强的涉税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及应对处置的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收集、掌握和研究新形势下的涉税舆情动态,正确引导,妥善应对,不断提高网络问政能力,特别加强对涉税网络舆情的专人、专项监控管理,从而有效化解涉税舆论危机,为税收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三是认真做好涉税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按照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科学规划、严密组织、细致疏导、掌控全局的原则,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及时进行分类整理,有针对性地做好涉税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重点关注关系改革、发展、民生的涉税网络舆情,重点监测和搜集本地区范围内与税收工作有关的各类舆情信息,重点监测税收征管、纳税服务、队伍建设等工作中的苗头性问题以及涉税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根据涉税网络舆情的活跃程度、影响和覆盖范围,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研判舆论热点、媒体焦点及其发展走向,科学界定涉税舆情的重要和受关注程度。同时,各级涉税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结合政治经济形势及社会关注程度,联合做好舆情会商工作,认真分析研判涉税网络舆情对税收工作的潜在影响和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工作改进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积极妥善应对与处置涉税网络舆情危机。认真遵循“第一时间、公开透明、第三方、坦诚、情感、口径一致、留有余地”的原则,应对与处置涉税网络舆情危机。同时,采取以下有效应对与处置方法及技巧:迅速启动涉税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全面展开调查,慎报事件原因;加强外部合作,形成涉税网络舆情的有效控管;将社会问题去政治化;发挥主场优势,警惕主场劣势;巧用抢夺旗帜和切割战术;发展网上“统一战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
五是有效保障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由省国税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办公室的局领导为副组长的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指导小组,局内各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下设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加强对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领导。组建税收网络宣传队伍,省国税局机关配备1-2名专职网络舆情联络员,组建25人左右的网络舆情宣传员队伍,成员由局内各单位人员组成。省国税局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担任特邀评论员,组建意见领袖团队,针对涉税网络舆情发表网评文章,发布实时信息。进一步明确了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职责,规范涉税网络舆情管理流程。
六是切实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的宣传引导。加强税收网络宣传,充分发挥各级国税机关网站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与重点网站开展合作,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努力扩大话语权和辐射面,形成涉税舆论的主流观点。通过网上调查、投诉举报、内外部论坛等方式,收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税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把握涉税舆论热点和焦点。进一步规范当地涉税信息的发布,凡涉及全省范围的信息发布,尤其是税收政策等信息,一律以省国税局发布的口径为准。
金黔在线讯近日,笔者从遵义市国税局了解到,针对各级国税机关在应对舆情时存在的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够强、方法不够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遵义市国税局建立“四项机制”提高涉税舆情应对能力。
一是建立涉税舆情动态监测机制。明确专人24小时负责涉税舆情监测,扩大舆情监测的覆盖面,研究新形势下的涉税网络舆情动态,借助网络媒体的功能和作用,重点关注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涉及国税工作及其人员的涉税网络舆情,以及其他可能与国税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建立税收网络宣传员队伍,更好地与广大纳税人之间沟通,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坦诚的互动关系,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引导涉税舆论,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税收发展环境。
二是建立涉税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形成与有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及时有效处理涉税舆情事件,进一步提高涉税舆情反应和处置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搜集、分析各类媒体及网络平台对税收工作的报道及评论,及时掌握税收舆情动态信息,努力提高引导涉税舆论和防范、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
三是建立涉税舆情新闻发布机制。针对社会各界对国税政务公开的需求,以重要税收政策、税收收入、政策调整、税务案件、税收管理重大决定为主要内容,及时公布客观、准确的权威信息,避免信息传播失真、失控,化解涉税误解,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纳税环境。
四是建立涉税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将应急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防范自然灾害、处理重大事故、处置社会安全事件的制度措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强日常应急演练,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篇:政法机关网络舆情监测的背景
政法机关网络舆情监测的背景
2011-07-04 16:26:00|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引发政法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况,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第二,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很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
第三,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政法机关的消息,有关部门只能被动删除,防不胜防。
第四,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材料一直在网络中转帖。第五,政法机关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通道,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形成网络信息危机的重要原因。
政法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A.突发性: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难以预料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极其严重。
B.破坏性: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检察机关和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
C.紧迫性:检察机关必须对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以防止舆情危机的扩散。
4.政法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
A.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
B.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
C.危机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造成危机事件处置的被动。
D.在网络时代,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党和政府处理事件的被动。
信息来源:乐思政法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第四篇:网络舆情及其应对
网络舆情及应对
贺飞宇
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 232100
【摘要】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注定任何公共事件的泛起和传播都与网络有密切联系,而网络又是民意表达最为便捷的平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自然会有很多矛盾。存在一些人不能明辨是非,也存在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迂回或者堵塞,这些导致了我国网络舆情的繁荣。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个复杂而难以操作的问题,网络舆情的管理也是相当艰巨的。
【关键词】网络、网络舆情、引导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可以看到是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是我们以前处理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其中手机网民近4 亿,有一半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目前很多的热点事件是在网民发起或参与下传播开来的,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要运用先进的网络知识和管理方法来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将网络这个平台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网络舆情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某个网络时间有了大量的关注者,并且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二、我国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参与者的非理性表达
网络舆论常常具有非理性的色彩。存在道听途说、耸人听闻之辞,还有粗俗谩骂、恶意攻击的行为,很多网民由于受到学识和阅历的局
限,表现出理性思考的少,情绪宣泄的多,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无法客观看待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片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大家看到网络上的言论一般都经过了审核,可想而知如果包含了未经审核的言论,非理性的声音有多大。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同时还因为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会大规模的扩散,参与的网民还来不及深入分析,仓促发表的意见缺乏理性就显得不奇怪了。
2、负面的网络舆情较多
网络舆论中有很多赞扬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的声音,当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爱国热情。比如在今年的钓鱼岛事件上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充分的表达出来。最近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但是总体上说,网上舆论多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在《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指出,2011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的首报负面事件占比在75%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负面事件的天然的吸引力,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当然还由于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言论尺度宽松很多,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实路径下存在一些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人们就把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就像最近的“雷政富”事件,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的午餐事件。
3、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也就是说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激进。由于互联网的门槛低,大部分是匿名环境,信息量及其巨大,观点相近网民的频繁沟通,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并可能出现谩骂、人身攻击的现象,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在网络中容易发生“三人成虎”的现象,错误的观点,如果被多人转发,就会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多数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均体现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化情绪,这种情绪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普遍认识与共鸣,进
而推动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漫延扩散。
4、我国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我国网络舆情的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矛盾并存,由于互联网源于西方,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搞网络谣言,动摇我们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一些网民非理性行为的不断出现。而在国内“网络水军”和“非法删帖”的现象暴露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的目的。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在互联网各大论坛上发帖。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被称为“网络水军”。另一方面,网友通过发帖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督。而相关利益方总是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负面信息,维护自身形象,导致大量“删帖”需求市场。这样看来我国的网络舆情还真的存在“内忧外患”,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情,应该要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论。
二、对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1、坚持信息公开,并且及时公布准确信息原则
互联网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是很难鉴别真伪的。政府信息资源最大占有者,政府要针对网上现的网络谣言苗头,及时的通过官方公布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会有效的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只有保证公众掌握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才能让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否则虚假信息就会蔓延。政府应在信息公开并保持信息畅通情况下,多解释、多引导,矛盾自然会得到化解。
2、提高网民素质,增强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网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网民来提高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引导广大网民站出来揭穿网络谣言。同时我们还要建设高水平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培养高素质、业务全、文字功底好、熟悉网络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并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及时开展正面引导。
3、规范有关网络行业,加快快网络立法
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议逐步实现网络上实名制,防止“ 网络水军”在网上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混淆视听。坚决杜绝“非法删帖”这类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使发布虚假信息的人付出代价,对那些散布网络谣言、进行攻击诽谤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我们相信,政府会利用网络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而我们的网民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维护网络平台的正常秩序,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清净、真实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邓君韬 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2012,(20)
[3] 姜胜洪.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J].社科纵横.2008,(01)
第五篇:舆情应对领导小组
关于成立舆情应对领导小组
根据公司下发关于印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舆情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为科学规范开展项目部舆情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及舆论危机,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条件,确保项目和谐稳定,项目部决定成立舆情应对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名单公布如下:
组长:项目部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组员:各部门负责人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把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工作重点 现场处置方面:
1.迅速报告。事件当事单位要按照突发事件等级,按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等规定的程序要求和时限要求,向项目分管领导、公司相关部门迅速汇报。公司党委工作部根据突发事件等级适时向局党委宣传部报告。
2.积极稳妥进行现场处置。要本着“既迅速处理,又力避消息扩散”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处置。
(1)尽早移除或遮盖相关宣传品。如:移除带有企业标志和企业名称的展板、宣传标语、旗帜等;移除带有组织机构、人员名称及联系方式的宣传展板;对无法有效移除的宣
传牌及组织机构图等进行适当的、有效的遮盖。
(2)按要求和规定控制现场。尽量封闭事发现场,设置警戒线,安排专人看护,清理闲杂人员,实行持证进场。
(3)现场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穿着佩戴带有企业标志、企业名称的安全帽和工作服。
媒体应对方面:
媒体应对措施,前期可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
(一)第一阶段。一般从突发事件发生,到媒体抵达现场开始采访止。主要工作是部署媒体应对工作,努力避免或消除负面报道的发生。
1.发通知规范媒体应对。采取电话通知或会议传达等口头方式,对媒体的应对事宜进行规范。通知内容:①信息发布实行统一管理,不得随意接受记者采访;②不得采用粗暴方式对待记者;③如遇记者采访,可问清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并尽快向领导汇报;④在现场听到有不实传言、谣言,要立即向领导汇报;⑤媒体发布消息后,由专人负责在网上搜索相关报道和进展情况,其他人员应尽量减少在网站上搜索相关内容的频次。通知范围:项目部主要领导、各部门、工班及协作队伍负责人,并层层传达至现场每个员工。通知发出后,通知人应将通知情况及时向项目书记反馈。
(二)第二阶段。一般从媒体抵达现场采访开始,到舆论危机风险化解完毕止。主要工作是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媒体应对工作,努力减少负面报道及其影响,避免舆情发酵升级。
1.完成新闻通稿,规范信息发布。按照“谁主管、谁发布”的原则,研究制定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方案,在统一指挥协调下,科学有序进行信息发布。可首先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应对措施和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的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前,应由党委工作部起草或把关,拟出新闻通稿,经舆情应对小组领导审核,作为正式、统一的媒体回应内容,并作为接受采访人员介绍情况、回答问题的依据。新闻通稿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科学地介绍事件原委及相关背景,介绍采取的措施。要努力争取政府、业主、知名专业学者的支持,提高权威性。
2.规范媒体采访活动。对事件现场依法设置警戒线,持证进场,必要时可在警戒线外划定新闻采访区。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一般应要求记者提交采访提纲,在进行认真分析准备后,决定是否接受采访。同意接受采访的,要妥善安排好采访事宜,由指定的现场人员,按照统一口径介绍情况,不得随意让记者进入现场采访。采访结束后,要与媒体记者保持联系,掌握报道内容,努力减少负面报道及其影响。
3.启动突发事件专项舆情监测工作。要关注社会公众媒体对突发事件和企业的报道及舆论倾向,适时启动专项舆情监测工作。舆情监测应由项目专人负责。专项舆情监测工作是:在网络上搜索(或借助专业机构力量)突发事件相关报道情况,快速找到传播源头和关键媒体;密切跟踪舆情发展情况,发现负面消息大规模传播苗头时或出现不实传言、谣
言时及时发出预警;在舆情应对小组进行研判后及时按要求进行应对和处置。
4.努力化解负面影响。突发事件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已经出现时,应尽早与媒体记者沟通,做出正面回应。应本着“既厘清真相,又兼顾日后沟通”的原则,有理、有据、有力、有节地进行交涉,避免造成更大规模的媒体集中关注。必要时利用好第三方机构或有关专家学者的评价和言论。
负面影响的处理应把握以下几点:①提高反应速度,力避因回应迟缓而形成炒作空间。掌握传统媒体报道方向和内容,通过正面接触等方式应对网络上的各类负面消息,防止舆情发酵升级。②冷静稳妥对待网络上各论坛、贴吧上的帖子,不断输入正面信息或用新的热点,吸引或转移公众关注。③对已经形成热点或焦点、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帖子,可及时组织网络评论等方式参与讨论,努力形成主流声音,将网络舆论引向对企业相对有利的方面。④做好各项处置工作,妥善安抚家属及有关利益相关方,密切关注新的问题和情况,尽力避免因出现次生问题而使舆情出现反复甚至发酵升级。
5.及时准确记录情况。要及时准确记录舆情应对工作中的各个细节(时间,地点,采访媒体的相关情况,记者采访的内容,答复的内容,记者对答复的满意度等),为下一步应对做好准备。
二、总结和评估
突发事件基本平息、舆情应对工作基本结束后,要对整
个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对舆情应对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1.整理上报。应将整个事件过程中所有收发信息、领导批示、事故调查报告、现场录像及图片、媒体登记档案、新闻通稿、媒体报道情况等材料及时整理上报至公司党委工作部。
2.总结研讨。要对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效果进行总结。组织有关人员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进行学习研讨,进一步完善舆情应对预案,掌握舆论应对技巧,提高舆论应对能力。
3.修复形象。对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接触到的媒体,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建立良性沟通渠道。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宣传,消减负面影响,修复和改善企业形象。
抄送:中铁十局建筑公司、中铁十局石济客专 中铁十局石济客专8标二分部 2015年1月1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