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车案”舆情应对的深圳案例

时间:2019-05-13 13:2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飙车案”舆情应对的深圳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飙车案”舆情应对的深圳案例》。

第一篇:“飙车案”舆情应对的深圳案例

“飙车案”舆情应对的深圳案例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交通事故引发大众质疑 警方4天内连续召开4次新闻发布会公开证据回应———

“真没想到事情会搞得这么大!”6月4日上午10时,坐在记者对面的彭庆明感慨万分。身为深圳交警局宣教中心主任,他说在他近20年的工作当中,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遇上。

有同感的还包括多次处理类似事故的深圳交警局福田大队中队长罗宏伟,他也没想到发生在辖区内的这起交通事故会如此受人关注;后期介入的深圳检察院,其公共关系处处长姚文斌亦表示:这在全国恐怕也是首例。

5月26日凌晨,深圳滨海大道上一辆跑车超速行驶连撞两辆出租车,导致3人死亡。肇事司机在逃逸7小时后自首,却被质疑是替人顶包。面对汹涌的舆情,两天后深圳交警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基本判定肇事司机不存在顶包,结果引发新一轮质疑浪潮。此后连续3天,警方每天召开一次发布会,展示新证据,回应新质疑,并且借助微博平台开展微访谈,与网友直接交流。追问—释疑—再追问—再解释的互动过程当中,疑云逐渐散去。

这样的处理方式当属特例。深圳交警局人士坦言,不可能每一起交通事故都办到这样的程度。尽管其间某些环节有待商榷,但能放下身段、直面危机、积极应对民意,仍然赢得了相当的赞许。有评论称,事件整个过程是“舆论和公权互动、推动事件进展和信息公开的一个良好范本”。

质疑催生正面回应

5月26日,深圳交警发布交通事故消息,媒体及死者家属质疑肇事司机是替人顶包,因为医生见过的就医男子下巴有伤,而死者家属在警局所拍肇事者却一脸干净。

5月28日,深圳交警首次召开发布会,向媒体公布了三名女子到华侨城医院的视频录像、当晚侯进出酒吧和逃逸后到游艇会的视频录像、侯遗留下的拖鞋等证据,表示基本可以判定侯就是肇事司机。

■凌晨3时的车祸

彭庆明有三个没想到:一是一起交通事故竟然会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二是公众会对警方的回应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质疑;三是他自己也成了应对公众质疑的中心人物之一。

彭庆明今年52岁,1992年从空军转业来到深圳交警局,做外宣工作已近20年,现担任宣教中心主任。5月26日凌晨3时,深圳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辆红色跑车超速连撞两辆出租车,造成3死多伤,肇事嫌疑人逃逸。

彭庆明是凌晨4时左右在睡梦中被交警局指挥中心叫醒的,赶紧穿着便服赶到事故现场。他的职责之一就是与在现场的媒体及时保持联络,沟通情况。这一去就是数日,连6岁的女儿钢琴考级和报考小学都不能陪伴。儿童节那天,他只能发条短信表示对女儿的歉意。

事发当天上午,福田交警大队就已将案情基本查明并有书面报告。据报告描述:26日凌晨3时零8分,侯培庆驾驶红色GTR跑车,载着3名女性,在滨海大道由东向西行驶至侨城东路段时,先与同向行驶谭某某驾驶的比亚迪出租车左后尾部碰撞,后又与晏某某驾驶的出租车碰撞。谭某某出租车被撞后失控,右侧与绿化带树木相撞,随即起火。出租车内3人当场死亡。跑车上一人与晏某某出租车上3人轻伤。开跑车的侯培庆弃车逃逸。

侯培庆当日上午10时左右到福田交警大队自首。警方检验后确认其身上的伤符合交通事故造成的损伤,血液检测结果属于醉酒驾驶,当即以涉嫌“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将其刑事拘留。

■初次遭遇顶包质疑

当天上午11时43分,深圳交警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这起事故的简要信息。没想到的是,该微博短时间内被转发7000余次,评论多达2400条,而许多网友认为深圳交警发布的信息不真实。

更没想到的是,5月27日,醉酒男涉嫌“顶包”成了多家媒体在这起特大交通事故报道中最抢眼的部分。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之声,深圳交警局官方的态度是:正面应对不回避,还原事实真相,不遗余力!用彭庆明的话说,就是“公众有什么疑问,我们就回应什么”。

交警局立即就“5·26”特大交通事故案成立了三个组:一个组负责收集公众的质疑信息,一个组对公众提出的质疑立即展开调查,还有一个组负责接待事故当事人家属。彭庆明所在的宣传中心也是倾巢而出,全部警力分到三个组一道展开工作。

■调查取证遭遇“巧合”

针对为什么与跑车上三名女子一起到医院治伤的男子经医生辨认不是死者家属在交警队看到的自首男子这一质疑,交警很快查明:事故发生后,跑车上的三名女性被朋友送到华侨城医院就医。就在这个过程中,一名下巴受伤的男子也到医院看病,医生以为这个男子与那三位女性都是一起的。

而5月26日下午死者家属在福田交警大队辨认物证时,恰巧看到正要转往看守所的开跑车的侯培庆。一位家属拍了三张侯的照片交给了一位记者,这位记者拿着照片到医院请医生辨认,医生说,看病的男子并非照片上的侯培庆。“顶包”一说由此而起。

据彭庆明介绍,为进一步证实事实,福田交警大队破例派出警力专门查找那位下巴受伤的男子。该男子姓杨,从上海到深圳办事。巧合的是,他5月26日凌晨3时43分在竹林五路越众公司路口过马路时,不小心摔伤下巴,也到华侨城医院就医,同一位医生给他和跑车上的三位女性看了病。那三位女性当中一位姓汪的女子本来没挂号,姓杨的男子离开后,她又挂了号也想检查一下,结果医生就误以为他们都是车祸受伤者。

在经过一天的调查取证后,深圳交警局决定5月28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公布调查结果。在向媒体明确表示侯培庆并非“顶包”之后,交警局还公布了侯遗留在跑车上的拖鞋、侯与三位女性进入酒吧和在医院等处调取的相关视频证据。

公开证据引发更多质疑

公众不相信来自广西农村、没有特别背景的侯培庆能开上价值150余万的跑车、在泡吧后带三个女性酒驾飙车,将顶包对象转向车主许楚辉。

5月29日,深圳交警将采集到的侯当晚离开酒吧的视频、红色跑车车主许楚辉当晚活动视频、许上身有无受伤的照片等证据向媒体公布,认定肇事者就是侯培庆,该事件中无顶包行为。

■更多专业质疑涌现

“公众的质疑声依然来势汹涌”,这是深圳交警局事后在“舆情应对”报告中就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后情况的描述。的确,随后质疑的问题更多也更专业:一个打工的怎么开得起价值百万的跑车?为什么没有事发现场的视频?为什么没有DNA比对?为什么侯培庆进入“大梅沙游艇会的视频”头顶上有“光圈”?同时,侯驾驶的跑车车主许楚辉——深圳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也被网友“人肉搜索”后列为“嫌疑人”。

面对这些新的质疑,深圳交警再次展开调查。他们收集了侯培庆事发前离开酒吧时在电梯里的录像和在酒吧门口与三位女性上车时的视频。同时,又找到跑车车主许楚辉,拍摄了许身上、下巴无伤痕的照片,并调取了许事发当天在家、凌晨4时许才离开住家的视频。

在收集到部分证据之后,交警局决定5月29日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收集到的许楚辉不在现场的证据。会上,交警局新闻发言人徐炜承诺:5月30日将召开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届时将公布DNA比对结果等一系列相关信息。

■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据彭庆明介绍,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后,交警局在应对公众质疑上做了两件重要事情,用以改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应对”。

交警局负责收集公众信息的小组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在跑车车主许楚辉“嫌疑”被排除后,侯培庆的老板许汉周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质疑的“嫌疑人”。交警局马上抽调警员,耐心说服许汉周脱衣拍照,证实自己身上没有车祸造成的伤痕。

同时,交警局又请了深圳当地电视台和办案交警一道,前往大梅沙游艇会进行现场视频勘查,证实游艇会内的走廊顶灯会在每一位经过人的头顶上形成“光圈”。这说明,视频中“光圈”并非人为作假。

交警再次将办案交警分成9个组,收集各处与本案相关的视频资料。福田交警大队中队长罗宏伟告诉记者,已经公布的相关视频,是从上万个小时的视频资料中采集得来的。

据彭庆明介绍,为了证明开跑车的就是侯培庆,交警们还从跑车经过的前一个路口视频拍摄器中,经过对近万张照片的筛选,查找到了侯开车、旁边坐着身着白色短袖衫女子的照片。

■质疑声渐弱余波未了

5月30日,在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上,深圳交警局如约公布了DNA检测报告,还公布了一系列收集到的视频资料及相关证据。“这样就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证据链。”彭庆明说。

交警局提供的视频显示了侯培庆出事前与三位女性进入酒吧、离开酒吧时的前后过程,其中一个细节显示:离开酒吧时侯将短袖白衣女子扶到副驾驶座位,自己坐到了驾驶位上;出事前一个路口的照片显示,开车的还是身着格子衫的侯培庆,短袖白衣女子坐在副驾驶座上。其他还有DNA检测结果、许楚辉和许汉周“嫌疑”排除的证据,以及此前侯培庆的供述和在场证人按了手印的证言等等。

据记者了解,“5·26”特大交通事故案已于6月1日由深圳交警局提请深圳市检察院批捕。不过6月4日上午在深圳交警局大楼内,记者还是听到大家在议论微博上与此次特大交通事故相关的最新传闻:一位女士事发当天正好打车路过那里,拍了一段视频发到网上。视频中传出的她的声音被人解读为:别说是我开的车。经过调查,这位女士当时说的是:车要爆炸了。

终于感觉可以休息一下的彭庆明说,交警局还会时刻关注此案的舆情变化,但不大会再次进行新闻发布会一类的回应了。

深圳经验能否复制

公众质疑警方为何无法提供现场监控视频及肇事者在车上的视频图像,并对侯的身份表示质疑。

5月30日,交警部门提供了24段新旧视频,力图还原事发当晚侯与3名女子先后进出两家酒吧喝酒直到投案自首的具体经过。同时公布了DNA比对结果,综合各类证据显示侯为肇事者。

■警方赞成正面应对质疑

之所以这起特大交通事故会引发公众质疑,警方人士认为,“百万跑车”、“深夜醉驾”、“超速行驶”、“美女相陪”、“三死多伤”、“逃逸自首”等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这起事故的特殊性,可能诱发了部分人的仇富心理。此外,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谈及后一个原因,彭庆明提高了嗓门说道:交警局是不可能被人收买的!

彭庆明如是描述此次媒体质疑的走势:媒体经历了一个“突起质疑—基本相信—完全相信”的过程。据他介绍,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来了50多位记者,第二次来了100多人,第三次来了70多人。

罗宏伟说,尽管增加了交警很大的工作量,但大家都赞成正面应对公众质疑。记者想再看看交警局提供给事故家属观看的视频等资料,罗亲自打开专门为事故家属提供的“5·26”交通事故视频证据查询房间,从电脑里调出相关资料,并逐一给记者讲解。

罗告诉记者,在应对公众质疑过程中,警方公布信息的一个难点是,既要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又要注意时刻保护另一部分公民的隐私权。

彭庆明很自豪地认为,交警局此次应对是成功的。他告诉记者,他的许多战友都发短信给他说:支持你们!彭认为,完全透明发布真实可信的信息,是这次应对成功的主要经验。

在深圳交警陆续拿出系列证据排除质疑、自证清白之后,《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是:“没有说服不了的公众,只有缺乏说服力的证据。”

■坦言不可能每起事故都如此处理

6月4日下午,在深圳福田交警大队院内,记者看到贴着“‘5·26’交通事故家属接待处”的房门紧闭着,门前清静已无人进出。其他办公室内,交警们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日常的交通事故。

罗宏伟告诉记者,案件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警力展开调查。这起交通事故性质属于“特大”,是因为有3名死者,但办案程序都是一样的。对家属公开相关证据的做法,与过去也没有什么不同。

罗表示,其实就5月26日当天的调查、收集的证据已足够定案。经过这样一场应对公众的质疑,警队抽出大量人力花时间收集到的证据,“证据力超过了百分之二百以上。”他说以前他经手的特大交通事故案不下几十起,还没有办到这样程度的。

交警局人士坦言,不可能每一起交通事故案都如此处理,即使是特大交通事故案。有人担心这样办案会造成对公共资源的浪费,与之对应的意见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必要的浪费也是可以承受的。

深圳检方表示,对办案机关来说,这就是侦办一起特大交通事故案而已。最新消息是,深圳市检察院5日以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批准逮捕了侯培庆。

媒体及死者家属仍质疑为何未见事故现场的视频录像。另有网民提出,侯出现在游艇会时有离奇光斑,怀疑视频是后期PS过的。

5月31日,深圳交警找到肇事车辆经过现场路段的图片,还邀请媒体当面验证视频中“光圈”并非人为作假。

权威访谈

正面回应的态度值得学习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认为,深圳交警的第一次回应并未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而深圳恰恰是一个社会参与度很高、公民对政府批评相当严苛的城市,于是激起了强烈反弹。

但纵观警方后来的几次回应,都是针对公众的质疑有针对性地进行释疑,不断靠近真相,并且采取了微博访谈的方式与网民平等对话,这样的态度值得其他政府部门学习。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7日发布全国公安交警政务微博排行榜,“深圳交警”微博因此事急速升至首位。“这或许会让其他政府部门看到网络这个民意直通车的重要作用。”庞胡瑞乐观地推测。

第二篇:舆情应对

网络具有容量大、传播快、影响广、覆盖面宽的特点。应对网络舆情,首先,要摒弃封堵思想。古语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记者,以对媒体和记者的尊重和诚恳赢得理解和支持。要按照从“网上来”到“网上去”的思路。加强与网络的沟通,以面对面的方式和媒体的语言风格,确保新闻和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虚假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先入为主,确保更准、更快、更好地引导舆情。其次、要抢占舆论先机。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面对网络舆情,要有政治敏感性,要迅速核清事实,拟定对外发布口径,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不能等有了最终结果再反馈;要先说事实,慎说原因;要边处理边报道,不断跟进发布,增强对网络舆情把握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引导先机和主动,做到“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引导网络舆论,要由新闻发言人或网络评论员把话说出来,避免把政府第一首长直接推到前台,以保留更大的回旋余地。再次,要回应虚假信息。网络舆情由于上网人员的隐蔽性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信息真假难辨,致使一些政府或部门很容易成为不准确信息或舆情的受害者。面对虚假信息,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对抗,对现今领导提出了挑战。如果以回避或对抗的方式出现,就难免发生舆论危机。稍不注意,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舆论风潮;略一迟缓,就可能带来难以控制的舆论审判,可谓“一言兴邦,一网丧言”。流言始于封锁,谎言止于公开。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员队伍,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贴和讨论,号召广大领导干部参与网评,扩大网上主流声音,增强正面控制力;同时,也可以有选择的邀请一些媒体或“意见领袖”做一些专访或现场报道,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影响公众、引导舆情。通过这些有号召力的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驳斥一些消极的、失真的社会舆论,消除其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作为行使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机关,对网络舆情要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及时与网民进行网络交互,把网络打造成沟通的平台、理解的平台、宣传的平台、监督的平台。笔者认为,在网络审计信息公开上须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要“重”而不要“藐”。审计机关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面对网路舆情不能不理不睬,也不能只言片语,敷衍了事。审计干部在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便捷性,通过网络搜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了解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与要求的同时,一定要正视网络的严峻挑战,把网络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来对待,各级审计机关都要明确1-2名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人。应对网络舆情责任人,每天要坚持“上网看看”,搜索网上信息,了解相关舆情,包括正面的、反面的,对重大反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并根据舆情的不同情况,研究确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二要“导”而不要“堵”。审计对网民曝出的审计信息,不能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对正面的网络舆情要及时呼应;对网络出现的负面信息和过激言论,要立足于疏导、化解的原则,不能不理不睬或者简单否认,更不能采取删贴、删除ID、封网、堵截、对抗等简单粗暴的措施,这些都会给网友以误导;要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舆情、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及时发布消息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同网民坦诚沟通,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三要“急”而不要“缓”。传播迅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特点,面对涉及审计工作的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审计部门不能久拖不决、消极对待,而要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抢占舆论先机。对于确有其事的,一方面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公布有关情况,表明态度,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初始状态,并随着事件的进展及时发布最新消息,释疑解惑,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造谣生事甚至恶意诽谤的,则要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予以澄清。另一方面,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反映真实情况,争取支持。(彭夫恒)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代中,作为领导干部而言,能否正确应对网络舆论,不仅关乎自身的形象,同时也关乎党委政府的形象。本人以为,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应把握三个关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领导干部应当了解互联网,这是正确应对的基础。一要加强学习。了解并掌握互联网的一些基础知识,运用互联网技术的一些基本技巧。二要了解网络舆论。要看得懂网络舆论,知晓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能对网络舆论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正确区分出一般网络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谣言。知晓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网络舆论产生的载体,网络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三要了解并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发表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时要进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讲,不合理的不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网络舆论虽然产生并流传于网络上,其根源还在现实生活。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加强日常工作的处理是重要一环。首先,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对时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断,准确的理解并掌握上级的精神,不说、不做与时代精神、发展趋势和上级精神相违背的话、相违背的事;对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了然于胸,不说外行话;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领导干部身份,不说与自己身份不符的话;时刻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说与党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违背的话;不断的聆听并吸收群众意见,尊重民意,不说“雷人”的话。

其次,要创新政府新闻机制建设。包括建设好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产生的现实途径;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释疑答难;加强与网友的沟通,采取“做客”、与网友网上聊天等形式,主动的说明问题;加强政府网络平台的建设,主动设置话题,主动的引导网友。五要加强网络信息的回应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主动公开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决策的结果,并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

第四,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督机制。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论,要知晓,能判断,有回应。要特别注意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有预案、有应对、有措施。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应对网络舆论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确的应对措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这是应对网络舆论的落脚点。具体要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第一时间处理的原则。对网络舆论,特别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应对,不能拖拖拉拉。坚持开放的原则。网络在上达民意、公开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网络已成为作为社会公众一部分的网民群体最为直观、便捷、互动、顺畅的参政议政平台,要让网友充分的发声,这既是政府的职能之所在,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坚持包容并蓄的原则,对于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吸收,一时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进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释,解释要尽量做到详细,不但要讲清楚为什么没有采纳,而且要讲清楚在什么条件下、经过多长时间会采纳,同时,还要讲清楚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坚持依法处理的原则。(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新的舆论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一系列冲击和深刻影响。研究熟悉网络,重视网络舆情处理,学会运用网络获取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新形势下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服务职能的集中体现。只要科学应对,善于运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增强党员干部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

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水平;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舆论引导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必须学习在群众和舆论的批评和监督下推进工作,主动接受网络监督。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让互联网成为执政党学习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把互联网作为向实践学习和群众学习的有效途径,借助互联网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良好氛围。网络反映的问题,有些不完全准确,有些偏颇过激,这需要领导干部具有清醒的判断力,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把网络建设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善于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寻找舆情形成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目前,敏感度高和容忍度低,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民生事件的共同特征。而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决策者的主观意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主管官员对事态的判断,对舆论监督的态度,才是决定舆情应对得当与否的关键。若将私利和仕途置于政府公信力之上,致力于黑箱操作,一味地“捂盖子”,甚至干涉舆论监督,就会使问题的处理偏离正常的轨道,效果适得其反。这一点,在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上就有充分的显露。换言之,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唯有公开透明、依法行事、接受监督、秉持正义,才是应对舆情的正道,才是促进官民理性互动、实现双赢的良策。

1.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J.艾卢尔在《宣传:人类态度的形成》一书中谈到“舆论的不可捉摸的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又决定了政府的决策不可能追随迎合舆论,那么只能让舆论来追随政府,宣传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2]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中,最有效的“宣传”方法就是即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在重要敏感事件中,“沉默”未必是“金”。2003年SARS时期,政府向公众对SARS情况的详细汇报和建立起的新闻发布制度,有效的平定了谣言、避免了恐慌;2008年汶川地震,政府每天的伤亡人数、救援情况的信息发布和新闻媒体的及时迅速、透明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打了一场漂亮仗;四川成都6.5公交车燃烧事件中,在人民网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在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6月5日当天,地方政府官网就发布了13条消息,从事件发生、伤亡情况到救援情况,政府官员赶赴现场均有消息发布,另外,当地政府在3天内举办了5场新闻发布会,即使公布事件处理情况,为媒体报道提供了有力依据。

2.坚持“诚实透明”和“公众至上”理念

在危机事件中,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政府形象受到了严重挑战。政府形象的形成具有如下基本模型:

图2[3]

政府形象的形成既具有政府本身的行为,也具有对政府行为的解释。在公共危机面前,政府信息发布的态度与效果,本身就构成了政府形象的一部分,二者相互支撑,在对政府形象极为不利的公共危机下,政府做的信息公布工作其实是在进行“矫形传播”,真诚透明的态度,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还有助于扭转局势。

“诚实透明”的理念即是,面对公众,功不夸大、过不掩饰,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做一个取信于民、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在成都“6.5”公交车案中,当地政府三天五场新闻发布会,很好的体现了“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公众至上”的理念就是“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至上的理念。在湖北石首市骚乱事件中,在事件初期,地方政府面对网友在网上“实时”的报道,却缺乏担当的勇气,没有直面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而是简单粗暴的将警力推到了最前线,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就没有将“公众”的权利放在心上。

3.借助大众媒体“把关人”角色

大众传播是一个由媒介组织向受众传播信息,由受众选择、使用、理解和影响信息的过程。[4]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空间、时间的组织有重大影响,而且对我们所知、何时知道及知道何种细节有重大影响。”大众媒介具有守望、告知、影响、教化和娱乐等功能,前三种功能,正是政府形象传播所需要的。因此,在大众传播时代,地方政府无法逃避,必须妥善处理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大众媒介不仅仅是发布消息的主要机构,而且还是联系政府与受众的纽带,大众媒介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解”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李普曼认为大众不是对外界实实在在的事件作出反映,而是对被他称作“虚幻外界”的“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作出反应。[5]在议程设置理论中,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为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介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介议程;其次,媒介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政策制定者重视的事物即政策议程。从这三者关系中可以看出,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议程设置过程中,媒介将公众与政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危机事件发生时,公众的目光势必会集中在“权威主流媒体”上,地方政府有责任为新闻界提供官方对事件处理调查情况的详细资料,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如果政府不适当封锁重要的信息,必然是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流言止于公开”如2003年SARS爆发时,政府对于疫情的信息公开,流言最终消失在官方的声音之下;如H1N1流行的2009年,官方对于H1N1的流行情况及时的发布消息,避免了引起社会恐慌,有效地增加了公众对于预防甲流的知识,并且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因此,当地方政府的负面形象增大时,需要“把关人”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维护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划其他重大事件,迁移公众的视线;或者组织报道正面的新闻内容,扩大正面形象。地方政府积极地利用议程设置理论,有侧重点的公布信息内容,并不代表可以瞒报危机的严重程度,地方政府需要将事情解决的进展情况及时地公布于众,在这里,就可以将着眼点放在事后的处理、原因的调查以及责任的追究上。这样,可以显示政府“执政为民”的积极态度,公众对于其信任感也会大大增强。

4.完善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

突发危机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反应速度是最为迅速的。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在一些情况下,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网上论坛,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阵地”,根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群体中有一个重要属性,即凝聚力,而集体思想是群体凝聚力的一种直接产物,凝聚力可在小型群体中发挥功能。在网络论坛上,网民之间所形成的凝聚力往往集中在“意见领袖”周围。当一个问题出现时,在尚未得到准确可靠的信息时,在一个网络群体中,网民会互相提供资料,试图解决问题,其流程往往遵照下图的程序

图3[6]

在整个流程图中,“资讯基础”影响着对于问题“情势的评估”和“肯定/否定结果的辨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应该全方位的将“资讯”提供给公众。除了尽其所能影响大众媒体之外,还要在网络论坛上,形成自己的凝聚力。

地方政府可以完善其政府官方网站。政府官方网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面向公众的“门面”,更是沟通公众与政府部门的桥梁。传播互动的沟通过程是舆论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网络论坛上没有政府的参与,那么在网络民意中,政府部门则扮演着“失语”的角色。

地方政府可以学习“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模式,在其官方网站上开放与公众讨论的平台,允许网友匿名留言,由地方政府的有关人员进行专门的解答,建立高效畅通的解决机制。在这样的解决机制下,遇到突发危机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发布部门,可以随时对公众的疑问作出回应,同时可以随时掌握网络民意与网络舆情。秉着坦诚开放的态度办好办精地方政府官方网站,开放讨论平台,可以有效地将公众的视线吸引到政府可解决的范围内,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形成舆论影响,成为意见领袖。

在“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舆情监测室一位分析师说得好,“事后应对永远是第二位的,事件的发生才是第一位的”。只有依法行政、信息透明成为一种自觉,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才是从根本上提高“应对能力”。

温岭国税局成立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和应对办公室,配备政治觉悟高、精通网络技术、擅长协调沟通、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精兵强将。坚持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构建网络舆情搜集监测体系,制定了突发舆情的应急预案。定期从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渠道, 主动搜集与温岭国税相关或者属于国税机关关注范围的网络舆情。凭借技术手段进行舆情与事实的关联度、可信度、可查性分析,评估网络舆情的重要程度和价值。按网络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指标,科学分类应对处置网络舆情。比如对可信度高、可查性强的网络舆情,立即组织展开调查,适时向网民通报调查进展,并争取知情网民的配合。调查结束后,对于反映属实的,及时依法处理,并通报处理结果;对于反映不属实的,用证据消除网民的顾虑,并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对于部分属实的,分别说明。该办法实行一年,该局已成功处置了四起网络涉税舆情,有效地维护了国税整体形象。、关于有效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08-15

信息来源:市区国税局

点击数:52 【字体:大 中 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舆情对国税事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河南驿城国税人员杀人案”、“陕西国税员工辱骂纳税人事件”、“馒头税”等舆情事件,都给国税工作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有的税收政策,因各种原因被社会媒体炒作,造成国家税收政策被曲解、误解,影响了国税机关形象和公信力,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秩序。俗话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如何面对互联网这个舆论放大器,营造良好的税收舆论环境,是国税机关当前必须应对的新课题。

一、充分认识涉税舆情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涉税舆情主要来源于报刊媒体、电视、电台媒体及网络、帖吧、微博、QQ群等网络媒体,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传播的快捷性。现在的信息传播都是通过光纤和无线网络,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信息发布,使得一个事情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快速传播出去。二是事件的突发性。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一些涉税舆情成为关注的焦点。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一些人对一些涉税事情动不动就向网上发帖或通知相关新闻媒体以引起社会关注,使得舆情形成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让人始料不及。三是利益的关联性。大多数涉税舆情都是与公民的利益相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遭到忽视损害时,就借助媒体来表达反映。四是整体的联动性。一些事件发生后,迅速发酵,各类媒体竞相报道,网民也迅速跟帖,发表评论,使得各方言论铺天盖地,形成一种舆情风暴。五是观点的多样性。由于人们的利益诉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千差万别、众说纷纭。六是影响的破坏性。一些人心存恶意,制造虚假信息炒作,让民众真假难辨,不明真相,这些涉税舆情往往让民众对税务机关执法的公信力产生质疑,思想情绪化,引发民众与税务部门、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冲突,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影响征纳关系。七是处置的紧迫性。舆情如火情、汛情,税务部门必须迅速作出正确研判,在第一时间进行出面处理。消极怠慢只会导致事态扩大。

舆情的影响会产生“涟漪效应”、“蝴蝶效应”。即:某些事件引起的社会被动,如果不及时制止、引导和调节,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因而对涉税舆情,如果处置不当,会出现简单问题复杂化,小的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影响征纳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如果处置得当,则将由坏事变好事,让公众认可税务机关依法办事能力,增强税务机关的公信力。

二、当前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种不良倾向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负面事件”,几乎背后都有网络影子。面对“网上被骂,网下加压”的境况,无论是国税机关还是国税干部,都承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压力双重考验。

(一)网络“恐惧症”。对互联网存在畏惧、畏难、甚至过敏心理,是当前国税干部群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在“与网民在线交流有哪些顾虑”的调查选项中,21%的人担心“说错话表错态”,42%不能接受“网民谩骂和嘲讽”,12.6%担心“被当面举报和质疑而难堪”。有的国税干部,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地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件”。还有的干部,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思维定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提防并设法控制。凡是辖区内的突发事件或违法犯罪事件,都关着门解决,严禁走漏消息,期望这样“上可以瞒领导,下可以骗百姓”。其实,在成千上万的网民“网络围观”与“人肉搜索”的情况下,没有人或部门能只手遮天、掩盖真相,堵、封、瞒、蒙的手段只会让整个国税系统为个别问题付出了整体公信力的代价。

(二)网络“麻木症”。与以上网络恐惧过敏相对的是,一些国税干部则对网络完全“脱敏”,对网络舆情麻木迟钝。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客观上形成了两个舆论场,一个是由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媒体形成的传统舆论场;一个是由网络与手机等新媒体构成的新兴舆论场。而且无处不在的网络实际已打破了传统的舆论生态,即使是过去认为的一些“冷门”科室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舆论中心,缺少应对意识与经验让它们往往“被动挨打,步步被骂”。反观很多基层国税干部,是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构成的“舆论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和风细雨”式的舆论监督往往让他们形成“媒体可控”的依赖心理与集体无意识,用对待传统媒体的心态和方式来对待具有高度开放、互动、参与的新兴舆论场,必然会在新媒体舆论场的“暴风骤雨”中败下阵来。此外,“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刚愎心态,也使一些国税干部自认为为官清正,不理睬舆论监督,不注重民声,对各种传言和质疑不回应。还有的干部,抱着“网络让问题扩大化”的错误观念,认为网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网,往往会掀起轩然大波,使问题扩大化、复杂化,从而采取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敬而远之,一躲了之。

(三)网络“本领缺陷症”。尽管这些年来基层干部的网络知识、参与能力以及对新兴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很多国税基层干部大多处在“菜鸟”水平,不少干部对网络还一知半解,多属浅层单向触网状态,81%的人只是上网“看看新闻”,不会使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达42.7%,对微博等社交网站完全不了解的达81.3%,可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落后于网络时代。弥补这种“本领缺陷”,迫切需要干部与“网”俱进从“你说我听”,走向“你问我答”,再走向“你说我说”,还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过程。”

三、诱发涉税舆情的根源分析

从目前来看,涉税舆情主要有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外部诱发涉税舆情的核心是征纳关系,尤其征管一线的税源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是诱发涉税舆情的高发地带。一是税收征收。税务人员在工作中,对纳税人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或程序错误,用语不文雅不严谨。搞税收摊派,提前预缴等易引发征纳矛盾。尤其是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提高,如果税务机关在调整定额程序不严格,起征点把握不准,最容易引发纳税人群体上访及形成对抗。二是行政强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未按规申报缴纳税款采取的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在扣押、查封纳税人的商品货物及其他财产时,纳税人情绪容易激发,诱发语言和肢体冲突,或出现其他严重后果。三是纳税服务。税务人员对纳税人办税事时,服务不周到,语言不文明,态度傲慢,办事推诿,故意刁难等。四是政策执行。对国家出台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没有严格执行到位,有的变相操作,有的自行制订相关政策,造成地区之间的政策执行不平衡,损害纳税人的权益。五是行风建设。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收人情税、关系税,以权谋私,以税谋私,索、拿、卡、要、报,乱收费、乱罚款,打击报复,公款消费,公车私用,搞铺张讲排场等行风问题。

内部方面:主要是干部待遇,人事调整安排重大事项的决策,干部纪律处分,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等方面诱发舆情。

四、加强涉税舆情管理工作的建议

舆情不是“敌情”,更多的是反映了一些纳税人对税收政策了解不全面、反映个别干部损害国税形象,或者夹杂着个人思想倾向的言论而引发网民的集中评论。这正说明需要我们理性看待,正确面对,认真处置,切不能高高在上,高高挂起。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涉税舆情责任追究。要在坚持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认识。把涉税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成立“涉税舆情管理领导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舆情事故的,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要建立涉税舆情的监控预警机制,制订涉税舆情处置预案。要建立有关资料证据的搜集制度,对与纳税人发生的矛盾冲突,应注重对当时事发的全过程的录音、录像等视频资料,有关证人证言,物证等证据的搜集,当涉税舆情出现时,在第一时间公布真实情况,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占据主动。

(二)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引领舆论主流能力。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围绕网络热点问题,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当事人当面交流等方式,抓住事初、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舆情走向,及时披露信息,解疑释惑,维护网络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形成健康的网络氛围;建立舆情信息反馈机制,将对网上舆情信息的处理意见和处理理由反馈给群众,化解矛盾,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对外报送信息应由办公室等部门专人把关,严格审核;坚持“全面真实、注重实效、及时便民和利于监督”的原则,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涉税信息月报、部门网站等载体及时、准确公开纳税人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积极创建“阳光税务”品牌;利用“纳税人之家”和“纳税人学校”平台认真倾听纳税人心声,帮助纳税人及时化解难题,进一步夯实和谐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遵从度。

(三)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不留舆论负面炒作素材。针对当前涉税舆情频发所反映的政策执行、纳税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要通过发放联系卡,公开服务投诉电话、监察举报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一经核实的违法违纪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即时公开,做到惩前毖后。同时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优化服务,从细节入手,注意执法的一言一行,进一步夯实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不给媒体和网络留下炒作的素材。对“杂音”亦应接纳、分析和疏导,做到尊重民意,不被民意束缚甚至挟持。

(四)要着力加强舆论监控,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应制定《加强涉税舆情管理的方案》、《信访工作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对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工作职责等进行明确。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由办公室等部门专人负责,在百度和“贴吧”等网页定时收集涉及“纳税”和近期涉税关注热点词条,全面掌握纳税人关心的税收事项,在第一时间发声,把握舆论“麦克风”,加强与政法维稳、组织、宣传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向公众传递权威信息、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在网上的传播空间,快速解决问题、迅速化解矛盾。舆情事件发生后,要果断决策,迅速统一思想,“快讲事实,慎讲结论,换位思考,透明公正”,抢先发出声音,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第一时间占领信息高地,避免让谣言扩散,正确引导舆论。省国税局全面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

一是正确认识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意义。从维护国家机关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服务税收工作大局的角度出发,提高对涉税网络舆情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做好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刻认识互联网条件下,涉税舆情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对涉税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管理。

二是高度重视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涉税网络舆情管理方案,建立起符合工作实际、操作性强的涉税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及应对处置的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收集、掌握和研究新形势下的涉税舆情动态,正确引导,妥善应对,不断提高网络问政能力,特别加强对涉税网络舆情的专人、专项监控管理,从而有效化解涉税舆论危机,为税收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三是认真做好涉税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按照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科学规划、严密组织、细致疏导、掌控全局的原则,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及时进行分类整理,有针对性地做好涉税网络舆情应对工作。重点关注关系改革、发展、民生的涉税网络舆情,重点监测和搜集本地区范围内与税收工作有关的各类舆情信息,重点监测税收征管、纳税服务、队伍建设等工作中的苗头性问题以及涉税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根据涉税网络舆情的活跃程度、影响和覆盖范围,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研判舆论热点、媒体焦点及其发展走向,科学界定涉税舆情的重要和受关注程度。同时,各级涉税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结合政治经济形势及社会关注程度,联合做好舆情会商工作,认真分析研判涉税网络舆情对税收工作的潜在影响和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和工作改进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积极妥善应对与处置涉税网络舆情危机。认真遵循“第一时间、公开透明、第三方、坦诚、情感、口径一致、留有余地”的原则,应对与处置涉税网络舆情危机。同时,采取以下有效应对与处置方法及技巧:迅速启动涉税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全面展开调查,慎报事件原因;加强外部合作,形成涉税网络舆情的有效控管;将社会问题去政治化;发挥主场优势,警惕主场劣势;巧用抢夺旗帜和切割战术;发展网上“统一战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等。

五是有效保障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由省国税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办公室的局领导为副组长的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指导小组,局内各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下设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加强对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领导。组建税收网络宣传队伍,省国税局机关配备1-2名专职网络舆情联络员,组建25人左右的网络舆情宣传员队伍,成员由局内各单位人员组成。省国税局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担任特邀评论员,组建意见领袖团队,针对涉税网络舆情发表网评文章,发布实时信息。进一步明确了涉税网络舆情管理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职责,规范涉税网络舆情管理流程。

六是切实加强涉税网络舆情的宣传引导。加强税收网络宣传,充分发挥各级国税机关网站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与重点网站开展合作,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努力扩大话语权和辐射面,形成涉税舆论的主流观点。通过网上调查、投诉举报、内外部论坛等方式,收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税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把握涉税舆论热点和焦点。进一步规范当地涉税信息的发布,凡涉及全省范围的信息发布,尤其是税收政策等信息,一律以省国税局发布的口径为准。

金黔在线讯近日,笔者从遵义市国税局了解到,针对各级国税机关在应对舆情时存在的认识不到位、能力不够强、方法不够多、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遵义市国税局建立“四项机制”提高涉税舆情应对能力。

一是建立涉税舆情动态监测机制。明确专人24小时负责涉税舆情监测,扩大舆情监测的覆盖面,研究新形势下的涉税网络舆情动态,借助网络媒体的功能和作用,重点关注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涉及国税工作及其人员的涉税网络舆情,以及其他可能与国税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建立税收网络宣传员队伍,更好地与广大纳税人之间沟通,真正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坦诚的互动关系,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引导涉税舆论,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税收发展环境。

二是建立涉税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形成与有关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及时有效处理涉税舆情事件,进一步提高涉税舆情反应和处置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搜集、分析各类媒体及网络平台对税收工作的报道及评论,及时掌握税收舆情动态信息,努力提高引导涉税舆论和防范、化解舆论危机的能力。

三是建立涉税舆情新闻发布机制。针对社会各界对国税政务公开的需求,以重要税收政策、税收收入、政策调整、税务案件、税收管理重大决定为主要内容,及时公布客观、准确的权威信息,避免信息传播失真、失控,化解涉税误解,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纳税环境。

四是建立涉税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将应急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防范自然灾害、处理重大事故、处置社会安全事件的制度措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强日常应急演练,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篇:网络舆情及其应对

网络舆情及应对

贺飞宇

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 232100

【摘要】处在网络信息时代,注定任何公共事件的泛起和传播都与网络有密切联系,而网络又是民意表达最为便捷的平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自然会有很多矛盾。存在一些人不能明辨是非,也存在少数社会管理者对于舆论习惯迂回或者堵塞,这些导致了我国网络舆情的繁荣。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是个复杂而难以操作的问题,网络舆情的管理也是相当艰巨的。

【关键词】网络、网络舆情、引导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的讲话中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可以看到是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反映了民众的心声。互联网这个平台的影响力是我们以前处理社会舆论工作中从未遇到的,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5亿,其中手机网民近4 亿,有一半以上的网民经常发表言论,目前很多的热点事件是在网民发起或参与下传播开来的,网络舆情的传播力,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要运用先进的网络知识和管理方法来监测网络舆情的动态,将网络这个平台更好的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网络舆情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某个网络时间有了大量的关注者,并且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和解决。

二、我国网络舆情呈现的特点

1、网络舆情的参与者的非理性表达

网络舆论常常具有非理性的色彩。存在道听途说、耸人听闻之辞,还有粗俗谩骂、恶意攻击的行为,很多网民由于受到学识和阅历的局

限,表现出理性思考的少,情绪宣泄的多,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无法客观看待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认识问题片面,言论观点难免偏颇。大家看到网络上的言论一般都经过了审核,可想而知如果包含了未经审核的言论,非理性的声音有多大。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网络舆论参与的门槛低,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弱势群体、边缘人群的情绪宣泄平台。同时还因为网络舆情发展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会大规模的扩散,参与的网民还来不及深入分析,仓促发表的意见缺乏理性就显得不奇怪了。

2、负面的网络舆情较多

网络舆论中有很多赞扬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的声音,当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爱国热情。比如在今年的钓鱼岛事件上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通过网络舆论充分的表达出来。最近我国航母舰载机试飞成功,也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但是总体上说,网上舆论多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在《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报告》指出,2011新浪微博、天涯论坛的首报负面事件占比在75%以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负面事件的天然的吸引力,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当然还由于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言论尺度宽松很多,另一方面也存在现实路径下存在一些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人们就把这些问题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就像最近的“雷政富”事件,凤凰县腊尔山镇所德小学的午餐事件。

3、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也就是说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更激进。由于互联网的门槛低,大部分是匿名环境,信息量及其巨大,观点相近网民的频繁沟通,容易产生“群体极化”,并可能出现谩骂、人身攻击的现象,甚至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在网络中容易发生“三人成虎”的现象,错误的观点,如果被多人转发,就会产生很强的说服力,多数网络舆情在初始阶段均体现出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普遍化情绪,这种情绪在迅速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普遍认识与共鸣,进

而推动舆情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领域漫延扩散。

4、我国网络舆情的特殊性

我国网络舆情的外部的威胁和内部矛盾并存,由于互联网源于西方,网络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渗透,易导致人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偏移,网络为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提供了便捷手段,一些敌对势力凭借网络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他们搞网络谣言,动摇我们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观念,造成一些网民非理性行为的不断出现。而在国内“网络水军”和“非法删帖”的现象暴露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用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的目的。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在互联网各大论坛上发帖。由于人数众多,所以被称为“网络水军”。另一方面,网友通过发帖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进行监督。而相关利益方总是设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负面信息,维护自身形象,导致大量“删帖”需求市场。这样看来我国的网络舆情还真的存在“内忧外患”,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把网上声音当成社会主流舆情,应该要认真分析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论。

二、对应对网络舆情的思考

1、坚持信息公开,并且及时公布准确信息原则

互联网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是很难鉴别真伪的。政府信息资源最大占有者,政府要针对网上现的网络谣言苗头,及时的通过官方公布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这样就会有效的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只有保证公众掌握的信息是客观真实的,才能让网络谣言不攻自破,否则虚假信息就会蔓延。政府应在信息公开并保持信息畅通情况下,多解释、多引导,矛盾自然会得到化解。

2、提高网民素质,增强网络舆情应对水平

网民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帮助网民来提高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引导广大网民站出来揭穿网络谣言。同时我们还要建设高水平网络舆情应对队伍,培养高素质、业务全、文字功底好、熟悉网络的专业人员来进行网络信息发布和网络信息的收集,并监控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出现时,及时开展正面引导。

3、规范有关网络行业,加快快网络立法

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建议逐步实现网络上实名制,防止“ 网络水军”在网上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混淆视听。坚决杜绝“非法删帖”这类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使发布虚假信息的人付出代价,对那些散布网络谣言、进行攻击诽谤的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我们相信,政府会利用网络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而我们的网民也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共同维护网络平台的正常秩序,把它建设成为一个清净、真实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 邓君韬 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2012,(20)

[3] 姜胜洪.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J].社科纵横.2008,(01)

第四篇:舆情应对领导小组

关于成立舆情应对领导小组

根据公司下发关于印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舆情应对工作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为科学规范开展项目部舆情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及舆论危机,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条件,确保项目和谐稳定,项目部决定成立舆情应对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名单公布如下:

组长:项目部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组员:各部门负责人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把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工作重点 现场处置方面:

1.迅速报告。事件当事单位要按照突发事件等级,按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等规定的程序要求和时限要求,向项目分管领导、公司相关部门迅速汇报。公司党委工作部根据突发事件等级适时向局党委宣传部报告。

2.积极稳妥进行现场处置。要本着“既迅速处理,又力避消息扩散”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处置。

(1)尽早移除或遮盖相关宣传品。如:移除带有企业标志和企业名称的展板、宣传标语、旗帜等;移除带有组织机构、人员名称及联系方式的宣传展板;对无法有效移除的宣

传牌及组织机构图等进行适当的、有效的遮盖。

(2)按要求和规定控制现场。尽量封闭事发现场,设置警戒线,安排专人看护,清理闲杂人员,实行持证进场。

(3)现场工作人员应尽量避免穿着佩戴带有企业标志、企业名称的安全帽和工作服。

媒体应对方面:

媒体应对措施,前期可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

(一)第一阶段。一般从突发事件发生,到媒体抵达现场开始采访止。主要工作是部署媒体应对工作,努力避免或消除负面报道的发生。

1.发通知规范媒体应对。采取电话通知或会议传达等口头方式,对媒体的应对事宜进行规范。通知内容:①信息发布实行统一管理,不得随意接受记者采访;②不得采用粗暴方式对待记者;③如遇记者采访,可问清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并尽快向领导汇报;④在现场听到有不实传言、谣言,要立即向领导汇报;⑤媒体发布消息后,由专人负责在网上搜索相关报道和进展情况,其他人员应尽量减少在网站上搜索相关内容的频次。通知范围:项目部主要领导、各部门、工班及协作队伍负责人,并层层传达至现场每个员工。通知发出后,通知人应将通知情况及时向项目书记反馈。

(二)第二阶段。一般从媒体抵达现场采访开始,到舆论危机风险化解完毕止。主要工作是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媒体应对工作,努力减少负面报道及其影响,避免舆情发酵升级。

1.完成新闻通稿,规范信息发布。按照“谁主管、谁发布”的原则,研究制定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方案,在统一指挥协调下,科学有序进行信息发布。可首先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应对措施和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的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前,应由党委工作部起草或把关,拟出新闻通稿,经舆情应对小组领导审核,作为正式、统一的媒体回应内容,并作为接受采访人员介绍情况、回答问题的依据。新闻通稿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科学地介绍事件原委及相关背景,介绍采取的措施。要努力争取政府、业主、知名专业学者的支持,提高权威性。

2.规范媒体采访活动。对事件现场依法设置警戒线,持证进场,必要时可在警戒线外划定新闻采访区。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一般应要求记者提交采访提纲,在进行认真分析准备后,决定是否接受采访。同意接受采访的,要妥善安排好采访事宜,由指定的现场人员,按照统一口径介绍情况,不得随意让记者进入现场采访。采访结束后,要与媒体记者保持联系,掌握报道内容,努力减少负面报道及其影响。

3.启动突发事件专项舆情监测工作。要关注社会公众媒体对突发事件和企业的报道及舆论倾向,适时启动专项舆情监测工作。舆情监测应由项目专人负责。专项舆情监测工作是:在网络上搜索(或借助专业机构力量)突发事件相关报道情况,快速找到传播源头和关键媒体;密切跟踪舆情发展情况,发现负面消息大规模传播苗头时或出现不实传言、谣

言时及时发出预警;在舆情应对小组进行研判后及时按要求进行应对和处置。

4.努力化解负面影响。突发事件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已经出现时,应尽早与媒体记者沟通,做出正面回应。应本着“既厘清真相,又兼顾日后沟通”的原则,有理、有据、有力、有节地进行交涉,避免造成更大规模的媒体集中关注。必要时利用好第三方机构或有关专家学者的评价和言论。

负面影响的处理应把握以下几点:①提高反应速度,力避因回应迟缓而形成炒作空间。掌握传统媒体报道方向和内容,通过正面接触等方式应对网络上的各类负面消息,防止舆情发酵升级。②冷静稳妥对待网络上各论坛、贴吧上的帖子,不断输入正面信息或用新的热点,吸引或转移公众关注。③对已经形成热点或焦点、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帖子,可及时组织网络评论等方式参与讨论,努力形成主流声音,将网络舆论引向对企业相对有利的方面。④做好各项处置工作,妥善安抚家属及有关利益相关方,密切关注新的问题和情况,尽力避免因出现次生问题而使舆情出现反复甚至发酵升级。

5.及时准确记录情况。要及时准确记录舆情应对工作中的各个细节(时间,地点,采访媒体的相关情况,记者采访的内容,答复的内容,记者对答复的满意度等),为下一步应对做好准备。

二、总结和评估

突发事件基本平息、舆情应对工作基本结束后,要对整

个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对舆情应对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1.整理上报。应将整个事件过程中所有收发信息、领导批示、事故调查报告、现场录像及图片、媒体登记档案、新闻通稿、媒体报道情况等材料及时整理上报至公司党委工作部。

2.总结研讨。要对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效果进行总结。组织有关人员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进行学习研讨,进一步完善舆情应对预案,掌握舆论应对技巧,提高舆论应对能力。

3.修复形象。对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接触到的媒体,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建立良性沟通渠道。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宣传,消减负面影响,修复和改善企业形象。

抄送:中铁十局建筑公司、中铁十局石济客专 中铁十局石济客专8标二分部 2015年1月11日印发

第五篇: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学习市委《重要工作内部通报》心得体会

嵩县公安局政委 张磊强

近日,学习了《关于近期洛阳几起突发事件的思考》一文,我觉得,文中的观点,非常贴近实际。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面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文中,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现实问题,不讲空泛的官话、套说,不进行空洞的说教,本着科学精神和认真的态度,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入手,通过对典型、真实案例进行辨析,探索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误的教训。这一点,正好弹在了现实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因此就比较好地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在新形势下,如果不能够善待、善用、善管媒体,很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比如,水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政府下台;前苏共的垮台,也与新闻舆论直接相关。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处置不当,直接引发了新闻舆论事件,造成了一些潜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有时,我们劳神费力几十年,千辛万苦树立的新风尚,可能会因为一起新闻舆论事件,而受到严重的损害。再比如,个别地方把上访群众作为敌对势力处理。所以,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不单单是一个专业性问题和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重大、影响全局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执政党和各级领导干部的面临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

(一)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

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就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与公众关系日益紧密。公众也希望得到最直接、最快捷的信息,这就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等行为主体加强与媒体的配合,直接面对媒体,通过媒体架起与公众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因此,处理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以往的宣传模式和宣传策略,显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系统。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机制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政府形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新闻发布机制是由政府主体、公众客体和传播中介三者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政府是新闻发布机制的主导性操作机构,公众是新闻发布机制的对象,传播机构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三)提高危机事件中面对媒体的能力

危机事件的爆发最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常常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捕捉的最佳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在危机事件中,领导干部要通过正确、有效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扭转危机,摆脱被动。而在危机处理中表现不当,则会使突发性事件进一步恶化,造成新一轮的危机。因此,领导干部在危机事件当中平息事端、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确实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它需要一定的应对媒体的经验、方法和技巧。

(四)提高面对记者的能力

西方人称记者为“无冕之王”。记者具有两重属性:最基本的、共性的职业道德是向公众提供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自然属性;而核心的、特殊的职业规范是维护阶级与国家的利益,这是记者的社会属性。通过记者来传递信息,这是与媒体接触的主要目的。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克服轻视记者、回避采访、盲目应对、蔑视媒体的心理状态,要坦诚、自然、客观地面对记者。具体而言:一要尊重每一位记者。要善待记者,不要给记者讲课,因为他们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因为他们不是你的部下;不要敌视记者,因为他们不是你的敌人;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记者,因为他们是你的合作者。二要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三要提供记者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四要利用事实来抓住记者的注意力。五要以事实为基础答复记者。六要尽量不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语言。七是不当众拒绝某位记者的提问,不公开表达自己的偏见。八不要企图控制记者,而是要控制自己的言行。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将有助于减少与记者的矛盾与冲突,并会吸引记者的关注力,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提高面对采访的能力

接受采访是与媒体面对面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受采访也是领导干部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树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今天,公众通过记者的采访可以直接了解政府的工作、理念以及价值取向。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作好及时接受采访的思想准备,主动与社会进行沟通,就一些群众关心的重大的热点、难点、疑点表明态度作出应答。要做好政府的重大决策的前期宣传、中期释疑解惑、后期总结推广。

(六)提高应对负面报道的能力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舆论宣传过程中,需要保持合理适度与相对平衡,充分发挥正反两方面报道的功效,为我所用。保持适量、适度的负面报道,对于改进工作、遏制不正之风、加强对权力规范运作等,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也是新闻媒体功能的体现。所以,对一些符合事实真相,出于改进工作为目的的监督报道,要虚心接受。如果出现了明显歪曲事实、扩大事态、造成恶劣影响的报道,就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通过与媒体人员的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有说服力的新闻稿,做到真正让事实讲话,受众也可以接受。一些批评报道播发后,多多少少会对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造成一定的影响。此时,一味指责媒体,敌视记者,很可能会对自身形象造成更大的损害。最好的办法是,静下心来查找问题,努力改进工作,与媒体合作;必要时,可与媒体协调,通过媒体,挽回形象。

(七)提高塑造媒体形象的能力

领导干部的媒体形象,是领导干部公众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一个人的理念、思想、道德、品质、行为等等。媒体形象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视觉形象,这是公众对客体的表象认识,包括媒体人物的相貌、服装、衣饰、动作、习惯以及体态语言等。第二层面是行为形象,这是公众对媒体人物平时的行为以及对公众生活、工作产生的影响的认识。第三层面是理念形象,这是公众对媒体人物的精神世界的认识,是对其文化道德涵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认识。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首先要在平时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经过长期精心培育和积累;其次,在接受采访时,尽量做到语言恰如其分、举止大方适度、观念与时俱进。

下载“飙车案”舆情应对的深圳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飙车案”舆情应对的深圳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9大案例(上篇)

    2016年度政法机关舆情应对9大案例(上篇) 2016年,舆情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月份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科学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根据中国互联网......

    反腐倡廉舆情应对预案

    关于印发反腐倡廉舆情应对预案的通知 局属各股室,各二层机构: 现将《反腐倡廉舆情应对预案》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8月29日 - 12腐倡廉舆情信息报告单》并......

    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胡锦澜: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2012年03月27日 新华网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

    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针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尤其对学院招生的影响深远。结合学院的现状,特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具体如下: 一、 网络舆情对应系统流......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学习舆情应对心得体会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舆论随之孕育而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官”与“民”互动交流的新模式,“网络问政”骤然兴起。置身于网络舆论的新时......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如何及时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的普及使得任何一个网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评论者, 海量的信息使得网络成为......

    小学舆情应对预案

    金盆小学舆情应对预案为维护我校安全稳定确保学校发生舆情安全问题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根据中小学安全相关条例及教育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