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与范式转换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与范式转换
【摘 要】文章力求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旨在通过对教育内化和范式转换两条主线的探析,使“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性认知,继而转化为情感认同,并最终联系自我升华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范式转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而严密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不断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的价值取向。由于其具有理论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彻底的说服力,因此,在针对当今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90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要满怀信心地坚信其容易为大学生认同和接纳,并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90后”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基础保障,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化是重中之重。在“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范式中,由传统“消极被动”到现代“积极互动”的范式转换是必然趋势。基本范式是教育内化的基础,教育内化从心理学范畴又内涉教育范式的转换。
一、“90后”大学生特点及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规律
(一)“90后”大学生特点
“90后”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是社会中最具有鲜活思想的生命体。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态势下,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思想。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独立自我、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但由于目前社会上关于道德缺失、贫富差距、腐败现象等问题的偏差,社会舆论严重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架构,部分90后独生子女在心理行为上表现为过度依赖,更有甚者心理叛逆、抗挫能力差。
“90后”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经常是处于混沌和不稳定的状态。他们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感悟,加上又经常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很多大学生渐渐失去了理想信念。当受到某些榜样或者社会正气的影响就会产生某些内心的认同感,但是如果再面对社会现实,尤其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时候又会转向对自身价值的否定。
(二)教育规律
把握“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应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初级阶段――表面上的认识和接受,即“90后”大学生个体先通过教育手段被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阶段――进一步的情感认同,即由表面上的认同和接受慢慢地过渡到自愿接受价值体系中的观点和态度;最终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由自愿接受继而依此不断修正自己的信念和行为,直至最后真正相信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我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简扼地说而言之,针对“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过程就是使他们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的过程,从理性认知,达到情感认同,最终实现自觉践行。
二、“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
(一)对教育内化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生的外部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由外而内产生作用的过程中,外因是教师授教或外界事务环境等因素对受教者的影响,内因是受教者通过外因作用产生思想矛盾运动,以改变自己的自我改造过程的因素。
教育内化,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把外在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自觉转化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外炼”到“内化”的过程,内化过程是关键。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将教育内化作为教育研究的重点。
(二)教育内化中需要注意的和谐与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体现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即突出强调将个人利益和集体有机结合起来,承认集体和个人的价值主体和利益主体地位,就是要把对“90后”大学生主体性的肯定和社会性原则统一起来,既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又要反对“90后”大学生主体性的极度膨胀;既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又要反对忽视个人的价值,这对于我们的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处理好价值取向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一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冲突,在两者的相互联结和统一中促进其价值实现。
(三)“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化
针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中,教育的“外炼”到“内化”应从对“90后”外部施教作用转化为其内心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与自我联系起来,最终作为自己价值观实现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笔者认为在对“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内化”是重中之重。
实现“90”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过程是教育的整合过程,其前提是在教育的理念上以人为本、注重生命关怀,其介质是在教育的手段上平等交往、对话理解,其标准是在教育的行为上达到“知行合一”,其目标是在教育的本质上追求和谐、回归现实生活。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重点论述:“教育即生活”。教育内化归根结底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实际意义,对“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化必须做到“三贴近”原则,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他们的生活与成长中。
第二篇:90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
90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
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
姓名:冯推清
班级:1202
学号:0305120401
摘要
近些年来,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并被社会所关注。因为90后的大学生与70后和80后的成长经历不相同。90后的大学生的生活在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善下、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世界各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同时,90后的大学生也承担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90后的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研究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0后大学生价值观
正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各种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世界观的具体表现。在我国,只有那些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此外,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2)“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2、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这让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的90后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其价值观也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1)价值观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表现为乐观向上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仍然存在很多困惑和矛盾。
(2)市场经济的发展,使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他们的价值观更趋于理性化。
(3)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矛盾具有可调和性,大部分90后大学生认可公私兼顾的观念,既注重个性解放但也追求集体认同,呈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一致。
(4)90后大学生个体人格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非同一性问题,即他们的“知”、“行”不统一,这非常不利于其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
3、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90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逐渐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是同国内反动势力作斗争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负面问题,如贫富分化、社会失衡、信仰危机、政治腐败等。其次是现阶段社会转型给90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经济也对广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有促进的一面,如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竞争机制、等价交换原则等,这些对于90后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拼搏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精神,以及敢于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如: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9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再次是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普遍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
4、对90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要充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的实际效用。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②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树立典型通过抓典型、树典型,通过课内课外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突出事迹,激励90后大学生学习先进,引导其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失衡现象,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组织90后大学生参加学校党、团和社团组织活动,使90后大学生在党团活动中净化心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要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先进人物在大学开设讲座,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和鼓舞学生。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是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目前,90后大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90后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 代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才能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篇: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毛诗焙 周炳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
摘 要:在社会大发展、经济大变革、文化多元化和大学生价值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从教育原则、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几方面来做好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90后大学生;教育认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这一战略任务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各个领域需要的栋梁之才的园地。在社会大发展、经济大变革、文化多元化和大学生价值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尽管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且这些好的做法也带来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错综复杂,以及90后大学生带来的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性特征,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甚至有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而不信、知而不行,出现了严重的知行分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内容没有契合90后大学生的需求,使之脱离实际。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教育内容没有契合90后大学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宣传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教条化,让学生感觉内容抽象、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2、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形式,教学效果欠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达到认同和践行的目的,能够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也是教育效果的关键。然而,多数大学生认为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效果欠佳,特别是课程沦为形式,起不到好的教育效果。高校只有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构建教育内容,才能提升教育效果。3、90后大学生对现有的教育途径不感兴趣。教育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很多,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课、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理论刊物、校园网络等。然而,一些高校运用的途径形式单一,单纯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式,而没有采用其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导致学生失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注意力。信奉和遵循即为政治信仰[1]。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当其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然而,受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冲击,90后大学生价值观日趋多样化,从而出现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更有部分大学生在理想追求上呈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问题上把满足自身需求放于首要位置。
二、加强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也有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需要从教育原则、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几方面作出改进,来进一步做好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以“三贴近”的原则来开展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根本保证。要让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提升,关键在于做到“三贴近”,即以贴近实际为出发点,以贴近生活为切入点,以贴近学生为落脚点[3]。
“贴近实际”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与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90后大学生的实际相贴近,不以“空谈误国”,不以“空谈误人”。“贴近生活”是指教育要立足于社会生活,不游离于社会生活,紧密围绕90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调整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当前90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分类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积极拓展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拓展有限,如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新媒体并未完全运用,社会实践不够贴近学生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不断改进、拓展教育途径,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从而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1)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受众面广,知识量大。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其他课程的渗透作用。此外,也要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
(2)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校园传媒是高校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其快速的传播方式和成千上万的用户面,成了高校用于传播思想和宣传文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如校园网、微博、微信、QQ群、信息化系统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中。
(3)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举办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内举办文艺汇演,播放励志电影,开展知识竞赛、辩论、演讲、征文活动,读经典、唱红歌、讲故事、传箴言、听专家讲座、听典型人物报告会,开展参观考察交流等各类活动。在校外可以多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要从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拓展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见识、受教育、长才干。还要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保障大学生实践活动规范化开展。
3、正确选择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适合90后大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一般而言,主要的教育方法有:
(1)加强理论教育。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运用理论教育法的 2 各种形式,不能丢弃不用。在以课堂讲解为主的同时应该创新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其次,充分利用校园传媒,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思想和文化。再次,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党校、团校等理论学习。最后,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和沙龙。
(2)推广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与理论教育相联系的实践活动,从中接受锻炼和教育,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实践教育法,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学校要把握好实践教育活动的量和度,注意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学生要从思想上和认识上重视实践活动,克服随意和散漫,避免“打酱油”、“走过场”等不良现象。
(3)辅助情感熏陶。情感熏陶就是要将理论融入情感,这样容易被学生接受,可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运用情感熏陶要注重情感的沟通交流,90后的学生比较敏感和自我,教育者要以朋友、知心人的身份接近学生,以热情、亲切的态度消除学生的反感、陌生、对抗等心理状态。另外,教育者要真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同时,还要科学选择教材,注重将正面熏陶与反面案例结合使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养成正确的、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结合榜样示范。榜样示范就是把抽象的理论与相关的先进人物或事例相结合,通过现实例子形成示范教育,从而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并促使其去学习。运用榜样示范法,就要求教育者善于发现典型,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同时,作为教育者也要起到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去发现榜样,正确对待典型,向先进人物学习,向先进事迹学习。此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包括冲突缓解法、活动渗透法、思维引导法、疏导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和心理咨询法等多种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者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实效。
4、合力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
做好高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发挥好环境的育人作用,要加大力度建设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
(1)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一是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适当的人文景观和绿化景物,要突出校园历史、名人名事的景物建设。现如今很多高校都已经建造了“校史馆”和“名人堂”等建筑,也有为高校名人建立雕像和雕刻名言警句等,增强学校文化历史底蕴,激发全校师生的自豪感;二是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行为方式、价值观、集体舆论、校风传统等。可以凝练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校训;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等来建设校园精神文化,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2)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基本保障,其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在高校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弘扬时代主旋律,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师生舆论。同时,高校可通过如广播、校(院)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各方面舆论力量,对校园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3)形成家校教育合力。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提高实效,也要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教育合力即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4]。首先,学校要建立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利用邮件、电话和信件等通讯工具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在家的基本情况和性格特点。学校可以为家长开通网络教育平台的账号,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加强社会教育。社会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正面消息,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和社会风气,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 3 舆论报道中来,教育并感染在校学生。再次,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最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联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6.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7.
[3]杨大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4]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7:60.
第四篇: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学2010班
蒙俏霞
201013410157 摘要: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与人的知、情、信、意、行等情感要素密切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大学生从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价值观 教育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觉践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追求功利化、选择矛盾化的特点,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无可厚非。但人之所以为人,又不能仅仅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生理的满足,我们还要寻求精神的提升和满足。当代
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自己的人生毫无关系,虽然具有爱国精神,但行动上却十分盲目,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对荣辱、是非的认知有偏差。当代社会的贪污腐败、消极堕落现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泛滥
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化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多元文化,包含了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一元化得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每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循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三)高校教育存在弊端
高校教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把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学习的重心,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此。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普遍忽视信仰,道德,精神和操守。当利益遭遇道德,当前途遇上操守,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向个人物质利益倾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此外,承担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师资紧张,教学模式单一和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四)网络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是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大量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在网上购物,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娱乐视频、学习视频,看到媒体报道的大量新闻、时事,奇闻异事。但也不得不承认,当网络媒体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步宣传反动,落后、腐朽、消极的思想,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传统道德、民族精神形成冲击,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发挥高校课堂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说教”式授课必须改进;授课内荣要贴近学生生活及现实需求,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用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紧密结合,从而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把控实施过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检验和保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集体,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与之形成的就是不良的习惯。、学业上马虎对待、对班集体漠不关心,自私自利。这就为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因此应该得到真正张扬和提升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意识,但并不是要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制约着学校文明教育的推进,也制约着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聪明智慧的头脑、高尚道德情操的未来公民,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
(三)不断创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示范激励作用
对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应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前那些平面性、单一性的“榜样”正在逐渐失去其应有作用,同时,在大众化教育时期,传统的表彰模式,单一的成绩标榜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经缺少了吸引力。因此,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
索,创新性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示范激励作用。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注重可学性、亲和力;在典型树立上,多角度、全方位考虑,把表彰证书上的一个个名字还原为鲜活的,在生活中可以切实学习的一个个榜样;在宣传途径上,可以根据当今大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舞台演出、网络传播的喜爱,不断创新载体。
参考文献:
[1]宰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122-125.[2]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22-24.[3]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8:104-106.[4]徐柏才,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6:22-24.4
第五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地整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实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我们应该有一颗爱国的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我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我们应该始终对国家保持这一份真挚的情感与深深的热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无不透露着和谐这一重要理念,小到同学之间、室友之间的相处,达到国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从点滴之中,我们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现在我们都说要建设和谐校园,所以可见我们的生活实际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完全符合的。和谐校园让我们大学生不仅身心得到了净化,而且也有益于我们的文化知识以及学术的培养,还有利于我们的全面的发展。
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是一项良好的品质,一个有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不仅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观念,而且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要想实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责任心,不仅对于目前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而且还应该要融会贯通,无论是简单的课程,还是较难的课程,都要进行扎实、稳固的锻炼和学习。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我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从某方面来说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我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对事物的鉴别力是有些欠缺的。要想赢得未来我们就要让自己从根本做起,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对我们个人、对学校,甚至是社会、国家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应该学习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尺。我们应该要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虽然不能做到无私奉献,但同时也不能太自私,要以大局考虑,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当代大学生,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明辨是非、正确地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