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张红英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形势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已经是当下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就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进行论述,以期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人们理解和评价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就目前我国的发展而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它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一直想改变当时落后的现状,我们发愤图强就是为了振兴我们的祖国。现如今,中国闭关锁国、被比作东亚病夫的日子早已远去,现在的我们已经有了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资格。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有这个责任与义务,要振兴中华!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的是社会层面的要求。国家就是一个大社会,想要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有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价值导向也会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国人亲和力,更有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邓小平时代曾强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现如今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确立一个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观是关系到我国发展的相当重要的一环。不论男女老少,皆应对我们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明确如何更好的建设这个社会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集体的利益,同样关系到我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十八大以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这种观点也可以起到避免思想混乱,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的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我们作为国家新一代生力军,更应努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振兴中华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其现状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
1、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生事物,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贯穿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2、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是务实的。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进取的、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对“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普遍持认可态度。他们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追求完美的人格质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误区
1、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现象有所抬头,表现在:只顾自己利益,处处为自己着想、不愿关心和帮助他人,不参加集体活动,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现象严重。
2、拜金主义的兴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个别大学生开始接受并认同金钱至上的观点,出现了拜金主义,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3、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近年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与个别大学生的高消费、高享受的追求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个别大学生心里逐渐产生了价值偶像的错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价值观教育的理念,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核心
当前大学生坚持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尊重大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要借助于建构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构造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精髓,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为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大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正内化;另一方面要尊重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日常工作入手,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树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课堂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前途,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基础。
(三)把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髓也在于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挖掘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发扬民族精神,增加民族凝聚力。借此要指导学生理解强国之路、发展之路在于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突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是要突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要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挑战,又要让学生感受到其表现的旺盛生命力,自觉、主动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把此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树立终身为之奋斗的理念。
(五)夯实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道德,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目前,构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主,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理论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紧紧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主题,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教育作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两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德育课,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主要来自“两课”教学。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研究,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化于知识总体的能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改革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改变照本宣科、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2]苑勇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30)[3]谢志远.加强高校扩招后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2,(4):94-96 [4]郑德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06)
[5]孙建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6)
[6]王占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学2010班
蒙俏霞
201013410157 摘要: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与人的知、情、信、意、行等情感要素密切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大学生从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价值观 教育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自觉践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追求功利化、选择矛盾化的特点,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无可厚非。但人之所以为人,又不能仅仅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生理的满足,我们还要寻求精神的提升和满足。当代
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自己的人生毫无关系,虽然具有爱国精神,但行动上却十分盲目,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对荣辱、是非的认知有偏差。当代社会的贪污腐败、消极堕落现象,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泛滥
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利益主体、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现多元化,很容易产生价值相对主义,使人们竞相追逐自己的利益而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于不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化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多元文化,包含了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观念,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一元化得价值观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理想,所以它对每个个体都具有权威性,使每个个体自觉地去遵循与维护这种一元化的社会价值观。
(三)高校教育存在弊端
高校教育,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把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学习的重心,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此。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普遍忽视信仰,道德,精神和操守。当利益遭遇道德,当前途遇上操守,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向个人物质利益倾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严重挑战。此外,承担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师资紧张,教学模式单一和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阻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
(四)网络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是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大量自己需要的知识,可以在网上购物,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娱乐视频、学习视频,看到媒体报道的大量新闻、时事,奇闻异事。但也不得不承认,当网络媒体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步宣传反动,落后、腐朽、消极的思想,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传统道德、民族精神形成冲击,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思想产生负面影响。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注重发挥高校课堂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说教”式授课必须改进;授课内荣要贴近学生生活及现实需求,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用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日常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紧密结合,从而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把控实施过程,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效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检验和保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集体,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与之形成的就是不良的习惯。、学业上马虎对待、对班集体漠不关心,自私自利。这就为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因此应该得到真正张扬和提升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意识,但并不是要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制约着学校文明教育的推进,也制约着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聪明智慧的头脑、高尚道德情操的未来公民,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
(三)不断创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示范激励作用
对先进模范人物进行表彰、树立典型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应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前那些平面性、单一性的“榜样”正在逐渐失去其应有作用,同时,在大众化教育时期,传统的表彰模式,单一的成绩标榜对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已经缺少了吸引力。因此,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
索,创新性地发挥榜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示范激励作用。在典型的选择上,要注重可学性、亲和力;在典型树立上,多角度、全方位考虑,把表彰证书上的一个个名字还原为鲜活的,在生活中可以切实学习的一个个榜样;在宣传途径上,可以根据当今大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舞台演出、网络传播的喜爱,不断创新载体。
参考文献:
[1]宰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1:122-125.[2]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22-24.[3]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8:104-106.[4]徐柏才,孙明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6:22-24.4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分页下载分章下载整本下载在线阅读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
【作者】 田海舰;
【导师】 戴木才;
【作者基本信息】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2008,博士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的根本着力点和切入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对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一种实践运动、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价值。社会主义价值观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革命到建设和改革的转换,存在着革命的逻辑、建设的逻辑与改革的逻辑之间的差异。对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热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的基本点;而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友爱互助、富裕和谐、自由则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前苏联“现实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既有理论贡献又有历史局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艰辛地探索,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多内容多层次的理论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其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共同富裕是经济的核心价值、人民民主是政治的核心价值、文化“文明”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社会和谐是“社会”的核心价值、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的核心价值。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理想。当前,从国内、国际形势、历史经验和党的建设来看,加快确立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从学理依据来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行的;从现实基础来看,我国已经步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具备各种有利条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核心地位与兼收并蓄、广泛性与先进性、价值现实与价值理想相统一等方法论原则,处理好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非科学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人类文明普适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既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对人类的价值,又标示出社会主义价值的美好前景。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将把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使社会主义向更加健康方向发展的新经验、新范例和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同时,全球化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和复兴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景辉煌。更多还原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indispensable aspect of developing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 basic point of application a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pushing the socialism to the advanc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essence and the highest abstrac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the...更多还原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re Value System; the Core Values;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zation; Harmony; Human’s Fre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第四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8、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以极少的观念和范畴揭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地整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现实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观念基础。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我们应该有一颗爱国的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道德。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我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我们应该始终对国家保持这一份真挚的情感与深深的热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无不透露着和谐这一重要理念,小到同学之间、室友之间的相处,达到国家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从点滴之中,我们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现在我们都说要建设和谐校园,所以可见我们的生活实际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完全符合的。和谐校园让我们大学生不仅身心得到了净化,而且也有益于我们的文化知识以及学术的培养,还有利于我们的全面的发展。
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是一项良好的品质,一个有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不仅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观念,而且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要想实践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责任心,不仅对于目前学习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而且还应该要融会贯通,无论是简单的课程,还是较难的课程,都要进行扎实、稳固的锻炼和学习。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我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从某方面来说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我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对事物的鉴别力是有些欠缺的。要想赢得未来我们就要让自己从根本做起,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对我们个人、对学校,甚至是社会、国家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应该学习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尺。我们应该要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虽然不能做到无私奉献,但同时也不能太自私,要以大局考虑,注重自己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当代大学生,才能使我们更好地明辨是非、正确地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
摘 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中国共产党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在高校以各种形式蓬勃展开。文章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分析、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大学生所认同,认同状况如何,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文章以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三所在校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实地调查和访谈。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功利化,过度张扬其个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相矛盾,甚至相对抗。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识比较明确,但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但是,西方国家一直强调其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优势,从未放弃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国家鼓吹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冲突。值得关注的是,认为西方学说“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占5.56%,而9.03%的大学生则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少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甚至有动摇倾向,说明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理论已经作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进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在调查中发现,只有15.28%的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基本了解”的占40.97%,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但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不了解”的学生占41.67%;抱“无所谓”态度的有2.08%。其中,40.28%的大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依然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还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非常紧要的工作。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较强,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较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着眼点是要使大学生认同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大学生本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调查表明,68.05%的大学生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另外79.31%的大学生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愿意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去不懈追求;15.83%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4.86%的大学生则愿意将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这说明少数大学生中存在信仰模糊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仍不能松懈。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态度和认识自然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大学生在理想和价值选择方面,他们更看重“幸福”、“实现自我”等,他们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思考更加理性,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个体和自我。调查表明,只有23.75%的大学生认为“为振兴国家,服务社会做贡献”是“人生最大的成功”,39.58%的人认为是“生活安逸、快乐”,36.67%的人认为是“成为名人、有钱人”,这说明他们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奉献精神明显不足。
3.大学生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但存在一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的核心,理应在大学生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依然是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同时,在部分大学生中,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仍有错位和模糊现象,有必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依然未变,且更加隐秘化、多样化,通过书籍、影片、多媒体等方式在青年学生中加以渗透,既能获取实际的商业利益,又能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灌输,一些青年学生走入了“一切都是西方好”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误区。在“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接受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89.58%的大学生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项,说明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及其成果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4.大学生基本上能明荣辱,辨是非,对社会道德认知比较准确,但知行分离比较明显。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其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将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统一起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调查统计表明,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很有必要。另外在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方面,71.53%的大学生讲求二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赞成”竞争不能顾及道德和良心。但是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意识模糊,是非辨别力不强,行为举止不雅,道德“个人化”、“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比如,45.83%的大学生认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追求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37.5%的人认为是“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知、情、信、意、行”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在思想观念层面基本上认同集体主义、提倡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在实践层面则趋向个人、家庭,注重自我、功利、实用。这就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灵活、宽容的态度,同时也暴露了他们道德践履的缺乏、思想道德外化不足等问题。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乏的现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要认清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就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看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价值认知是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价值认知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价值认同则是理性认识阶段,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社会现实进行初步了解和把握,并在判断、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完成已有价值对其的过滤,才能达到由知其然的感性认同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同——即价值认同的阶段。[2]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以往那种在单一环境中形成的价值体系被削弱,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之趋于淡化,甚至迷茫,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较低,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未能有效外化于价值实践之中。当他们面对现实问题需要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往往是从个人情感和自身利益的角度做出选择,体现出个人本位,忽视社会群体利益和集体主义的倾向。一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来为社会作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会考虑到自身利益的保障问题。当两者出现冲突时更会不知所措,尤其当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或受到挫折时,就会发生思想上的异化。
2.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首先是浅层次的利益层面的认同,然后是理想信念层面的认同,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只能是部分方面的认同,而不是全方位的认同。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内容的认同,具有片面性特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3]价值认同主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高低程度不同。价值认同客体的不平衡,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内容的认同程度不同。比如,70.14%的大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这一问题,回答“不了解”的大学生占41.67%。相对来讲,大学生对贴近自己生活实践的内容可能更为了解和熟识,认同程度可能会高一些。而对与自己现实生活和个人利益直接联系不明显的价值观念就可能比较冷漠。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相对滞后。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教育和引导,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是内容空泛、手段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造成一些人有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的错误认识。从调查结果来看,70.14%的大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认可并期待的。也就是说,学生不是不需要价值观教育,而是对教育方法不满意甚至具有抵触情绪。绝大部分学生渴望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亲眼观察、亲手实践、亲身体验来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在多元背景下,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苏醒,个体自我价值也必然会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对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带来难题。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敏锐而善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错误和落后的价值观缺乏理性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质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渗透,从多个侧面和途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最大限度的限制一些不良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把国际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减少到最低,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以上表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有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性和矛盾性等特点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原因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从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与否。因此,思考与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1.确立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价值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定社会虽然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价值体系并存和发展,但必然有一个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这是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思想保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予以客观评价,科学分析,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必须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基,大胆介绍和研究其他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识辨能力,让他们明白我国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强调政治功能,缺乏人文关怀,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观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创造一系列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较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它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其作用表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按照隐性教育的自身特点和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中必须要创造一系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方式,通过有意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字、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对大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地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和“怎么办”,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努力在课堂上用生动、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案例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多思考、多实践,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不仅从感情上,更能从世界观的理性高度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趋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教育。正确的灌输教育有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更自觉地接受教育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同升华到理性认同,增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效果。
5.将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价值问题上,价值理论学习与价值实践过程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价值理论学习,使当代大学生明白何为价值,以及人生价值何在,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形成思想认同,并最终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行为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价值生活实践教育就是通过参加具有一定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参观革命遗址等,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使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事关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要求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出发,通过各种方式,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自觉追求,使他们真正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