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武汉四月调考真题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尴尬(gà)
运筹(chóu)
饥肠辘辘(lù)
B.骁勇(ráo)
揣摩(chuǎi)
拈轻怕重(zhān)
C.镂空(lòu)
亢奋(kàng)
前瞻后顾(zhān)
D.奠定(diàn)
魁梧(wú)
悲天悯人(mǐn)
2.下面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惶恐
晦暗
流连忘返
B.鄙薄
殉职
莫名其妙
C.拮据
荒辟
重峦叠障
D.聪慧
繁琐
却之不恭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
(2)学问犹如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我们要获得学问的甜果,就要学习和
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
(3)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
而下定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A.热忱
发挥
怀疑
B.热情
发扬
迟疑
C.热忱
发扬
迟疑
D.热情
发挥
怀疑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网友专门为“春运”制作的漫画《春节回家运动会》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
B.春节联欢晚会上,湖北姑娘贾玲凭借相声《大话捧逗》一鸣惊人。
C.冬奥会上,经过中国小将周洋的奋力拼搏,终于获得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金牌。
D.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大力发展,汽车数量猛增,停车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5.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除了纽约,你还能在别的什么地方发现人们这么多的活动和这样纷繁的情景呢?
②我把第一天给了我的朋友,给了那些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东西,第二天我看到了人类和自然的历史面目。
③于是这城市成了我选择的目标。
④今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
⑤根据我想象中奇迹的期限,这是我能看见东西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
⑥我没有时间去悔恨或渴望,要看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A.⑥⑤④③②①
B.⑤⑥②④①③
C.④⑤②③⑥①
D.⑤④⑥②③①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发挥你的“巧实力”
近日,美国学者苏姗尼·诺瑟提出,美国在外交战略上要发挥“巧实力”,即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当用硬实力时用硬实力,当用软实力时用软实力,或是同时运用、混合运用,从而实现外交战略的转型,摆脱当前的困境。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再到巧实力,人们对实力的认识日益深化,更科学也更全面。其实,“巧实力”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实力,而是对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巧妙使用。不仅一个国家的外交有“巧实力”,军事有“巧实力”,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巧实力”,方方面面都可以挖掘“巧实力”,就是看你是不是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会不会往这个方向考虑罢了。
“巧实力”,就是不要硬碰硬,要学会四两拨千斤,及时调整方向,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毕竟,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硬碰硬谁都难占多少便宜,聪明人要学会用巧劲儿,就虚避实,不和你对面硬冲突,以巧取胜。二战时,法国耗巨资修建了一个著名的马其诺防线,据说是固若金汤,坚不可摧,要是硬攻,肯定损失惨重,旷日持久,两败俱伤。德国人干脆避开马其诺防线,绕了一个大圈子,直接来到马其诺防线的后方,几乎毫不费力就攻占了法国,而置马其诺防线于无用。这是作战中的巧实力。
发挥“巧实力”,就是要善于藏拙,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聪明的人,就是善于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不求全面突破,争取局部优势,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成功。春秋战国时,秦强赵弱,秦王要用十五个城市来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明知秦王是在欺诈,却不敢不答应。比较起来,赵国的硬实力、软实力都远不如秦国,但赵国有智勇双全善于审时度势的大臣蔺相如,充分信任并大胆使用蔺相如,这就是赵国的“巧实力”。果然,蔺相如不辱使命,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折冲樽俎,既避免了两国的交战,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完璧归赵,成为历史美谈。这是外交的巧实力。
发挥“巧实力”,就是要争取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干自己最擅长的事。NBA的火箭队,因为有姚明这个超级中锋,最擅长的就是打阵地战,一板一眼地按战术来进行,但缺陷是速度慢,不擅长打快攻,如果和善于快攻的球队打,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把速度降下来,以保证姚明有充沛的体力和对手周旋。相反,如果他们跟着对方的速度跑,以快对快,那就把姚明荒废了,而这样的比赛,火箭队必输无疑。运动场上也要讲究巧实力。
发挥“巧实力”,就是要善于寻求对方的破绽,在对手最薄弱的环节上下手,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赤壁之战,孙刘20万联军的实力远逊于80 万曹军的实力,他们就想方设法在“巧实力”上下工夫。不善水战是曹军最大的软肋,他们就在这个环节上大做文章,先是草船借箭,干扰曹军,接着是派庞统去实施连环计,又利用蒋干盗书,将计就计,用反间计杀掉曹军最精通水战的大将蔡瑁,最后利用火攻,一举破曹,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确,“巧实力”的发挥,使这一仗赢得异常轻松。
“巧实力”的使用,当然不仅限于战争和外交上,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科研攻关,课题破解,还是军事训练,实战演习,商海拼搏,体坛竞技,或者市政建设,开发工程,都有一个如何使用“巧实力”的问题。“巧实力”的成功使用,能降低成本,可加快进度;能减少阻力,可放大实力。至于如何使用“巧实力”,并无一定之规,也无固定模式,那就得用岳飞的一句名言来诠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陈鲁民/文,有删改)
6.下面对本文的观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巧实力”和“硬实力”、“软实力”有差别。
B.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挖掘“巧实力”。
C.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发挥你的“巧实力”。
D.发挥“巧实力”并无固定模式。
7.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马其顿防线的例子证明发挥巧实力需要以巧取胜。
B.作者用蔺相如的例子证明发挥巧实力需要藏拙,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C.作者用火箭队的例子证明发挥巧实力需要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
D.作者用赤壁之战的例子证明发挥巧实力需要寻找对手破绽,在对手的薄弱处下手。
8.下面事例不能用作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A.战国时田忌赛马,在孙膑的策划下,用好马对中马,用中马对劣马,用劣马对好马,在整体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B.春秋时孔子在鲁国施政受阻,转而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回国后著书讲学,从而使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流传千古。
C.美国部分星巴克门店日前开始销售速溶咖啡产品,以挽留那些已无法负担传统咖啡价格,但仍想享受“星巴克质量体验”的顾客。这一举措抓住了处在经济萧条中的消费者的心理,从而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D.“暴走妈妈”陈玉蓉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奇迹,她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坚持每日步行十公里,七个月成功治愈自身的脂肪肝,把健康的肝脏捐献给儿子,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上又尝谓侍臣曰
未尝稍降辞色
B.故人君之患
故患有所不避也
C.夫欲盛则费广
我欲乘风归去
D.故不敢纵欲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A.登轼而望之
B.暮寝而思之
C.足肤皴裂而不知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
11.下列对老百姓偷盗原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
B.官吏们贪得无厌
C.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D.民众没有正确的廉耻观
【参考译文】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 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将徭役减轻,将赋税变少,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够用严厉的刑法呢!
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太宗又曾对侍臣说:“君王依托于国家,国家依托与人民。损害人民以供奉君王,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充饥,肚子饱而身也死,君王富而国家亡。所以君王的祸患,不是从外而来,常常由自身而出。欲望大则费用多,费用多则赋税重,赋税重则民众忧愁,民众忧愁则国家危险,国家危险那么君王就要丧命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
87分)
四、(14分)
12.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13.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填写古诗文句子。(共8分。每空2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2)一鼓作气,再而衰。(《左传·曹刿论战》)
(3)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无奈,他感叹:“,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近年来流行乐坛掀起一股“中国风”。一些词作者常常将古诗中的句子或意象植入作品中。比如《在水一方》的歌词“我愿逆流而上,找寻她的方向,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诗句:“,道阻且长。”
五、(1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4~17题。
工地上的父亲
父亲站起来,一阵眩晕。他下意识地把手往身旁一划拉,扶住了身后一垛垒高的墙石。闭了一阵眼,那阵眩晕过去,父亲用手撑住腰,抻了几下,站直了。
天真热,早上四点钟从家里骑车来的时候,还有一阵阵风,凉丝丝的真受用。六点钟一到工地,趁着凉快,父亲就领了任务。工头说今天是高温天气,上边任务紧,又有几个青年人怕中暑没来,所以今天计件。在路边砌一块一米长、半米宽、二十公分厚的条石,可以到手一块钱,傍晚回家就可以拿着现钱走人。
父亲高兴。高温天气怕啥的,也就是热一点。昨天一天,自己砌了五十块条石,按说好的价钱是三十元。其实昨天开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因为工头让父亲他们帮自己干了点私活。如果不耽误时间,父亲觉得今天自己满可以砌七十块。一天七十块钱,这是啥价钱。那些小青年,小小年纪,碰到天热就不来工地,做缩头乌龟,真让父亲看不起。
父亲往后走去,他要活动一下腿脚,其实是再次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砌了二十一块。他嘴里不停的数着“
一、二„„”,怕自己眼花,数一块,用手中的瓦刀点一下条石。正好二十一块,不多一块,也没少一块。如今才过了半个上午,到中午没准自己可以砌够四十块呢。
父亲往回走的时候,脚步明显变得轻快。他从旁边的垛子上一气搬下十块条石,一块块排放在早挖好的土沟里备用。从脖子上拽下湿透的手巾,摸几把脸,喘息一阵,又开始蹲下。
今天这天还真是热,早上红彤彤的太阳早变成了一个金麟,浑身冒着火,向工地上瞪着眼。老伴给他搭在脖子上的手巾已经不太管用了,拧一把,水流在条石上,“吱”的一声不见了踪影。汗水早不再是一滴滴,它们在父亲的背上、脸上汇成一道道,似乎要抽干父亲的身体。
早放好的条石还有一块就砌完了,父亲抹一把眼睛,因为汗水把眼睛刺得生疼。他想起身,想弯腰把条石放得更齐整些,省得监工对质量不满意。其实父亲这个想法纯属多余,他不知道监工对他最放心,训斥那些偷懒耍滑的年轻人,总是拿他做榜样。
父亲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只是一阵眩晕,就没有声息地倒下了,好像他只是想躺下来,歇一歇,就像年轻时在地里劳作,累了顺势躺在田野里歇一歇一样。
父亲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工地大楼北面的背阴处。身边,围了几个年老的工友。见父亲醒来,在别处休息的几个工友也围过来,高兴地喊:“醒了,醒了!”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嘴唇生疼。他的下嘴唇磕破了,人中被工友掐得有几道血痕。
“老林,你还是回家歇着吧。今天这么热,你这身体,看来是受不了。”一个比父亲小几岁的工友劝父亲。
“就是,你孩子都工作了,还这么受累干啥?”一个小年轻不知深浅,插一句。
“就是工作了老林才受罪呢。找对象、结婚、买房子,那样不要钱?”邻村的知根知底。
“不用,我没事。也不知怎么就躺下了,歇一歇就行。天太热,我凉快凉快就没事了。”父亲不想让就要到手的钱飞走,为了证明自己身体还行,边说边起身靠着楼墙坐好。
十一点的时候,父亲砌好了三十七块条石。本来他还想多砌几块,工头说什么也不让干了。他说这么热的天,要是再躺倒几个,他就没法交差了。大家都商量下午是不是还来,又有几个年轻人打了退堂鼓,骑着摩托车走了。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舍不得今天的好价钱,打算中午去附近找个小酒馆喝上几盅,等下午四点以后再开始。
父亲没有接受大家的规劝跟着去酒馆。从家里拿来的油饼还很软和,带的水也满够,父亲想在工地上找个地方睡一觉。大家给他出主意,让他去楼上跟人家说一声,允许他中午在一楼过道里休息。
父亲在大楼北面的阴凉里吃过饭,觉得浑身像掉进火窟里一般。他的身上已经不出汗,心里却火烧火燎地难受。他没有上楼麻烦人家,觉得自己在那么亮堂的大楼里,会睡不着。而且人家那些怜惜目光,会让自己很难堪。他铺开从家里带来的半旧草席,躺下来。这个地方,父亲觉得很安心。
父亲很快睡着了,鼾声不均匀,也不那么响亮。不过睡着的父亲梦到了儿子,前几天出去旅游的儿子已经到了泰山顶上,双手托着火球一样的太阳照像呢。他笑得真好看,跟小时候一样甜。
梦里的父亲笑了,皱纹一条条聚拢起来,凑成一个难受的抽搐,引出一串痛苦的呻吟„„(郭凯冰/文,有删改。)
14.按照事情经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根据提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接受任务—→
—→
—→坚持砌石—→午休美梦
15.仔细品读下面句子,说说它是如何表现出天气的酷热的?(3分)
汗水早不再是一滴滴,它们在父亲的背上、脸上汇成一道道,似乎要抽干父亲的身体。
16.联系全文概括“父亲”的形象特点。(4分)
17.读完这篇文章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围绕“父亲对儿子的爱”展开了讨论。请你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就这个话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六、(8分)根据要求完成18~20题。
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众多中学生拥有自主使用的零花钱,为了让中学生的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中学生的自主消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帮助解决以下问题。
18.请为调查问卷“中学生的自主消费现状”设计一个调查问题。(2分)
19.在调查过程中,有同学搜集到如下资料,请归纳出图表中所反映的问题,并提一条合理化建议。(4分)
20.过完春节,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到校后相互打听过年收了多少压岁钱。放学后有同学约你一起去聚餐。你表示不想去,同学说:“真吝啬,刚才还说过年收了那么多压岁钱,现在就不肯花钱了。” 你觉得花钱还是应该有个目标,有个计划,于是你这样拒绝了他:“
。”
七、(5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地理课上,大家在观察《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河流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当大家纷纷探究其科学原因的时候,老师却谈出了一番人生启示:“在我看来,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则是一种非常态。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只有绕道而行。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成长的道路亦是如此,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那么走弯路就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途径,这样才能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
有时候,“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啊!这一现象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题目解说】
考试中作文的评价标准是考查初中生运用母语和周围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分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评价学生的水平。此题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希望学生能够关注生活现象,挖掘生活现象背后隐藏的生活哲理。通过这道作文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材料内容是老师对一个自然现象所做的解读,解读的重点是自然现象对人生的启示,解读的过程就是对原因的分析。提示语从“有时候,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排除“绕道而行”是害怕困难,投机取巧等含义,直接探讨“绕道而行是一种智慧”的原因。其原因包含在材料中:障碍是客观存在的,要正确面对客观事实,培养良好的生活心态;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这是客观现实逼迫人寻找新的出路,给了人创新的机会;走弯路能巧妙避开障碍,不和障碍硬碰硬,发挥人的巧实力,方能寻找到新的出路;方法的选择是灵活的,只要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人生的最终目标;走弯路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途径,“条条大路通罗马”,视野要开阔,思路要宽广„„学生可以多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关键是能自圆其说。可以明确表白自己观点,援引相关论据写议论文,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暗扣这些原因,阐发生活哲理写记叙文或散文。能充分地挖掘材料的价值就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中要给学生宽广的思考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基础上再来衡量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阅卷时对立意的限制过窄会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标准,请把握好“度”。
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请给予尊重!评价中注意对不同文体的文章给予不同的评价要求。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探究原因、分析问题条理清楚,事例典型,说理透彻;记叙文要求主旨明确,叙事清楚或人物特点明晰,主旨要能扣住文题所要求的原因的探究;散文要求感情充沛,结构清晰,主旨扣住文题要求。对好的记叙文应该及时加以肯定。不管是那种文体,应该注意学生的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出的看法主张应该和材料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所言之物应该在共同的话题范围内,是否援引材料,以何种方式用材料并不重要。评价过程中内容方面要注重从思维层面上区分不同能力的学生,表达方面要注意肯定学生的优势。
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共15分,每小题3分)
1.B(骁—xiāo 拈—niān)
2.C(辟—僻 障—嶂)
3.C 4.C(成分残缺)
5.B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6.C(ABD都只概括了文章局部的内容。)
7.A(这个例子用来解释什么是“巧实力”。)
8.D(“暴走妈妈”用的是硬实力,靠的是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爱,这是和病魔正面的对抗。)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9.C(欲望/想要
A.曾经 B.祸患 D.所以)
10.C(表转折。A.表承接
B.表修饰
D.表并列)
11.D(据文意可知,老百姓是有廉耻观的,只是因为饥寒切身顾不上廉耻了。)
第Ⅱ卷
四、(14分)
12.我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将徭役减轻(减轻徭役),将赋税变少(减少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够用严厉的刑法呢!(去、轻、则、安各1分,句子通顺,大意正确2分。)
13.(1)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三而竭(3)人有悲欢离合(4)溯回从之(共8分。每空2分。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五、(15分)
14.本题概括时内容上应突出“砌石”、“中暑”两个要点,形式为四字短语即可。共4分。每空2分。
【示例】认真砌石
天热中暑
15.本题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侧面烘托三方面作答,共3分,每个方面1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滴滴”向“一道道”的转化写出了父亲流汗之多之快,“抽干”这一动词写出汗水蒸发力量之强;作者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赋予汗水以人的特点,写出天热汗多给父亲带来的折磨;这里没有直接写天热,而是借助父亲的汗水从侧面烘托出天气的酷热,从而表现父亲谋生的艰难。
16.本题围绕父亲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深爱孩子、独立自尊四方面作答,意思对即可。共4分,每个方面1分。
17.本题能围绕文本中“父亲”对“儿子”的爱回答,有自己的观点,并能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观点1分,理由3分。)
【示例1】我觉得文中父亲这样的爱太不值得。父亲对儿子的爱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应该让孩子懂得生活的艰难,这样才能成人成才。
【示例2】我觉得文中父亲这样的爱特别感人。爱就意味着奉献,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一位父母不是宁愿自己吃尽苦头也不让孩子吃苦?父亲在工地上的辛劳和坚持令读者肃然起敬。
六、(8分)
18.本题围绕“自主消费”的金额、用途、分配管理、消费态度等方面回答即可。2分。
【示例】(1)你每月的零花钱是多少?(2)你的零花钱通常用来买什么?(3)你会光临路边摊吗?(4)你经常购买教辅书籍吗?(5)你经常购买零食饮料吗?(6)你用钱之前会作规划吗?
19.本题的问题部分围绕“大多数”、“很少问”两个关键词即可,建议部分应强调“关心”、“过问”两层意思。共4分。结论和建议各2分。
【示例】问题:大多数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零花钱的去向很少问(不太关心)。建议:父母亲不仅给孩子零花钱,还要关心他们如何使用零花钱,最好能为孩子提一些正确使用零花钱的建议。
20.本题围绕表示拒绝却不影响同学关系的核心回答即可。2分。
【示例】不是吝啬,我觉得钱再多也应该用在刀刃上,我的钱还要用来买书,买我喜欢的歌碟呢!
第二篇:2014武汉四月调考语文答案(最终版)
2013-2014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
试(四月)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2.B3.D4.B5.A6.A7.D8.A9.B10.C
11.齐军杀死了燕军将领骑劫,追杀逃亡的燕军,收复了齐国失去的土地。(共4分。“追亡逐北”2分,“复”1分,句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设下反间计,使燕国任用骑劫代替乐毅为燕军主帅。田单又下令城中居民吃饭前一定要在庭院中祭祀祖先。于是飞鸟就常常飞来啄食,燕军在城外看见齐国城内群鸟飞翔,感到十分惊异。田单就到处扬言:“这是天神降临来教化我齐国。”每次发出法令,必称是神的教诲。又从民间募集到千镒金钱,让即墨城里的富豪将这笔钱贿路燕军将领,说:“即墨城里的齐军就要投降了,希望得城后不要掳掠我们的族人。”燕军将领高兴地允诺了。燕军自此更加松懈。田单于是集中了城中一千多头牛,为牛披上红绸衣,画上五彩的龙纹,在牛角上绑上利刃,把沾满油脂的苇草系在牛尾上,用火点燃,又在城墙周围挖了几十个通向城外的地道。到了晚上,把牛放出城去,五千名勇士随牛出战。牛尾着火后,狂怒地冲向燕军,被狂牛撞到的非死即伤,燕军在黑夜里乱作一团。齐军五千勇士潜行疾走,奋勇杀敌。城中战鼓激越,男女老弱都登城敲击铜器,发出震天动地的声响。燕军惊慌失措,大败而走。齐军杀死了燕军将领骑劫,追杀逃亡的燕军。收复了齐国失去的土地。
12.⑴窈窕淑女⑵海上生明月⑶—鼓作气(共6分,每空2分,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⑷蛰处一隅、无远大抱负的人虽困囚笼却不失自信,期冀早脱牢笼,再干一番宏图伟业(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空2分。)
13.此题应以突出“大地上的读书人”这一核心语意来概括。共4分,每点2分。
第2段:概述自己干农活歇息时和放学路上读书的情景。
第3段:描写自己在野外读书时的畅快而兴奋的心情,勾勒自己边走边读的形象。
14.此题围绕两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个方面2分。
感情:敬佩(或赞美)
表达:面带菜色——物质上的艰难,“孜孜”、“自得其乐”——精神上的快乐,通过两者的反差凸显出来。
【示例】以“面带菜色”揭示物质生活的艰难,以“孜孜埋首于卷册,自得其乐”表达出读书的勤奋和快乐,作者从清贫的物质生活和快乐的读书生活的强烈的反差中,表达了对“那一群读书人”敬佩和赞美之情。
15.此题围绕自然环境、读书环境、读书心态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每点2分。
⑴野外(山间地头)⑵艰难环境下的⑶脚踏实地的做学问(真实而实在的)
16.此题围绕以下要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每点2分。
⑴读书人的姓名和事迹。⑵读书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著作、人格魅力等)。
17.此题围绕“年龄”“职业”“性别”等人群分类的依据,并写出相应的对象即可。共2分,依据1分,对象1分)
【示例】⑴按年龄:如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等。
⑵按职业:教师、职员、工程师等。
18.此题围绕下面要点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毎个方面2分。
研究方向:韩剧的商业价值(或经济价值、消费价值)。
或:韩剧如何带动商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韩剧在制作上,有意选择前卫的穿着打扮、精美的家居摆设、时尚的消费用品、环境优美的拍摄地点等等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带动荧屏以外的经济发展。
19.此题围绕“各有所长”和“分工合作”两点进行劝说,达到劝说目的即可。共2分,每点1分。
【示例】别急别急!我们的学习报告有很多内容需要美工设计,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编辑方式,恰好你们各有所长,那就根据搜集来的素材特点确定美工方案,分工合作吧。
20.作文。
本次作文题目可以这样理解:
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花园里的其他植物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垂头丧气,草莓在“比”中寻找自己的长处,获取成长的动力,让自己蓬勃发展。同为“比”的行为,却因比较的方式方法不同,造成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材料的结束语引导考生思考“比”的“学问”,这正是做文章的空间。
题目为“比”,孤立一个“比”字,可以包罗众多“比”的现象。然而,因为有了上面材料的提示和限制,对这里的“比”应该理解为:在“比”中真正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从而更好地成长发展,而不能在盲目的“比”中迷失自己,进而放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篇:2016武汉语文四月调考题目和参考答案
2015-----2016学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6.4.21
第I卷
(选择题共30分)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禁锢
冗(rǒng)杂
鄙薄(bó)
瞬息万变 ....
B.斟酌
骁(xiáo)勇
拮据(jū)
重峦叠障 ....
C.显赫
镂(lòu)空
窈窕(tiǎo)
大彻大悟 ....
D.轮廓
殉(xùn)职
蜥(xī)蜴
风尘仆仆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坐船游玩的人们而言,这一段__________是惬意的。崎岖的海岸线上满是蓝宝石般的峡湾,翠绿的山峦间散布着精巧的农家小屋,这里不断_______的景色都让游客们______ 到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A.旅游
变换
领略
B.旅途
变换
领会
C.旅途
变幻
领略
D.旅游
变幻
领会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可以督促其前往探望。
B.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双方在巨额建设费用的分担上未能达成一致。
c.我们只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D.加拿大人对于“高考”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大学录取的依据还是考试的分数。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国家疫苗监管有6项职能: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管检查和临床试验监管,这些监管覆盖了从疫苗研发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C.在旅游网上,杏花村前被冠以“酒都”二字。对于该地的介绍,网上是如此表述的: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成为千古绝唱。
D.美国、欧盟和日本于1990年成立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简称ICH),旨在促进新药的同步申报、审批和上市。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人与自然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的掠夺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的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成三个层次:宜居、利居和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景观的构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们的审美。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5.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
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
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取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
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6.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
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
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
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7.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性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
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
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
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统一在一起。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郭文,少爱山水。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辞家游名山。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日:“费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日:“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日:“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日:“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有删改)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旬忘反
弥:满
B.苫覆其上而居焉
居:住
C.文以语人
语:告诉
D.复何异乎
异:惊异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B.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C.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D.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爱山水,到山林中游玩,很多天都不回家。父母最终也无法让他留在家乡。
B.郭文在山中倚树搭建草棚,当时猛兽常常进入草棚中伤人,而郭文十余年竟安然无恙。
C.郭文在山中种植菽麦,采摘野生的食物换取食盐,生活极为贫穷匮乏,常被别人救济。D.郭文被王导请出山后,朝中官员都来看望他,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90分)
四、(14分)
11.将第三题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
12.填空。(10分,每空2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④夏完淳《别云间》一诗中,“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的“泉路”意指这一诗句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生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②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③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妤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
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所以这常温正是它们的冬天。
⑥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条件下偶然的化合。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⑦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3.第④段开头连用了三个“这一刻”,“这一刻”指的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14.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对下面句子语意的理解。(4分)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15.从写作意图来看,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什么样的认识?请概括表述。(4分)16.文章结尾,作者要我们“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6分)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班级要开展“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其实就是走进大课堂。请你设计出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三条可行途径。要求:依据示例,从目的、方式等角度将设计的每条途径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清楚。(4分)
示例: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参观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18.班级需要就“走进大自然”这一活动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中需要有表达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的内容,请写一段话,将“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这一内容表达出来。
(字数100~120字)(4分)
七、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从一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第四篇:2016年武汉四月调考语文试卷
2016年武汉四月调考语文试卷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禁锢 冗(rǒng)杂 鄙薄(bó)瞬息万变 B.斟酌 骁(xiáo)勇 拮据(jū)重峦叠障 ........ C.显赫 镂(lòu)空 窈窕(tiǎo)大彻大悟 D.轮廓 殉(xùn)职 蜥(xī)蜴 风尘仆仆 ........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坐船游玩的人们而言,这一段 是惬意的。崎岖的海岸线上满是蓝宝石般的峡湾,翠绿的山峦间散布着精巧的农家小屋,这里不断 的景色都让游客们 到大自然的绮丽风光。A、旅游 变换 领略 B、旅途 变换 领会 C、旅途 变幻 领略 D、旅游 变幻 领会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可以督促其前往探望。B.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双方在巨额建设费用的分担上未能达成一致。
C.我们只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D.加拿大人对于“高考”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大学录职的依据还是考试的分数。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国家疫苗监管有6项职能: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管检查和临床试验监管,这些监管覆盖了从疫苗研麦到使用的各个环节。
B.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C.在旅游网上,吉花村前被冠以“酒都”二字。对于该地的介绍,网上是如此表述的: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成为千古绝唱。
D.美国、欧盟和日本于1990年启动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简称ICH),目在促进新药的同步自报、审批和上市。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不。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景观的形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5、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
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职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6、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
7、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
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
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境统一在一起。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O题。
郭文,少爱山水。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辞家游名山。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
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
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 心,则兽亦不害人。”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弥旬忘反 弥:满 B.苫覆其上而居焉 居:住 .. C.文以语人 语:告诉 D.复何异乎 异:惊异 ..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B.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C.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D.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爱山水,到山林中游玩,很多天都不回家。父母最终也无法让他留在家乡。B.郭文在山中倚树搭建草棚,当时猛兽常常进入草棚中伤人,而郭文十余年竟安然无恙。C.郭文在山中种植菽麦,采摘野生的售物换职食盐,生活极为贫穷匮乏,常被别人救济。D.郭文被王导请出山后,朝中官员都来看望他,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四、(14分)
11、将第三题文言材料中画线的甸子翻译威现代汉语。(4分)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
12、填空。(iO分,每空2分)①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②,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④夏完淳《别云间>一诗中,“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的“泉路”意指,这一诗句抒发了诗人 之情。
五、(18分)
阅读读下面文章,完成l3-16题。生 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②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③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
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所以这常温正是它们的冬天。
⑥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⑦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3、第④段开头连用了三个“这一刻”,“这一刻”指称的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14、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对下面句子语意的理解。(4分)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15、从写作意图来看,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什么样的认识?请概括表述。(4分)
16、文章结尾,作者要我们“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6分)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班级要开展“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其实就是走进大课堂。请你设计出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三条可行途径。要求:依据示例,从目的、方式等角度将设计的每条途径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清楚。(4分)
示例: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参观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18、班级需要就“走进大自然”这一活动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中需要有表达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的内容,请写一段话,将“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这一内容表达出来。(字数100—120字)(4分)
七、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从一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第五篇:2016年武汉九年级四月调考语文试卷范文
2016年武汉市九年级四月调考语文试题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禁锢 冗(rǒng)杂 鄙薄(bó)瞬息万变 B.斟酌 骁(xiáo)勇 拮据(jū)重峦叠障 C.显赫 镂(lòu)空 窈窕(tiǎo)大彻大悟 D.轮廓 殉(xùn)职 蜥(xī)蜴 风尘仆仆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坐船游玩的人们而言,这一段 是惬意的。崎岖的海岸线上满是蓝宝石般的峡湾,翠绿的山峦间散布着精巧的农家小屋,这里不断 的景色都让游客们 到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A、旅游
变换
领略
B、旅途
变换
领会
C、旅途
变幻
领略
D、旅游
变幻
领会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可以督促其前往探望。B.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双方在巨额建设费用的分担上未能达成一致。C.我们只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才能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D.加拿大人对于“高考”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大学录职的依据还是考试的分数。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国家疫苗监管有6项职能: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管检查和临床试验监管,这些监管覆盖了从疫苗研麦到使用的各个环节。B.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
C.在旅游网上,吉花村前被冠以“酒都”二字。对于该地的介绍,网上是如此表述的: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成为千古绝唱。
D.美国、欧盟和日本于1990年启动了“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规定国际协调会议”(简称ICH),目在促进新药的同步自报、审批和上市。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与自然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自然作为其自身,它与人无关。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成为了人的使用对象。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同一对象,既可以看作资源,也可以看作环境,都是为人所使用,但有重要的区别。资源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类。人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竭泽而渔,就可能严重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造成某些资源枯竭。这又反过来给人造成严重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宜居关乎人的生存。它首先指向环境的生态质量,生态关系人的健康不。利居关乎人的发展。利居,一是指生活方便,二是指创业方便,乐居关乎人的生活质量。
宜居是基础,立足于生存;利居,侧重于创业,立足于发展;乐居则侧重于生活,是前两者的综合与提高,乐居是人类对环境的最高追求。
宜居,重在环境保护。利居,重在环境开发,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明显地在利用环境,而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
在环境建设上如何落实乐居呢?
人在环境中生活,不能不对环境进行建设,人类的任何建设,都可以算作工程。人类的工程除了纯艺术性的外,均是功利性的。诸如城市中的房屋、马路、高架路、立交桥、下水管道等。无疑,这些工程给人类生活带来诸多的便利,但也给人类带来一些麻烦,有属于生态方面的,也有属于能源、卫生、经济等方面的,它们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有所破坏。
工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又是对环境的破坏。但设计合理、创意新颖的工程外观,不仅不是环境的破坏,反而是环境的美化。
这就需要我们化工程为景观。景观的形成,一是景,一是观,景有自然之景,也有人工之景。而观,也不止是生理和心理上的感觉,它涉及诸多的人文因素,实际上它指的是人类的文明。
将工程化成景观,让工程既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工程建设有两种原则:一是功利原则,如何让工程最大地发挥它的功能性;二是审美原则,如何让工程成为一道景观,这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提出,功利第一,审美第二。其实,功利与审美在这里不存在第一第二之分,二者统一就好。
5、下列对“自然”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自然往往是被人们当作资源和环境来加以利用的。
B.同一自然物,被看作资源还是被看作环境,其结果大不一样。C.当人们从自然中获职资源,不可避免地危及到人自身的生存。D.当人们把自然看成环境,人们就有可能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
6、下列对“居住的三个层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侧重生态对人生存的价值,利居侧重环境对人发展的价值。B.乐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最高追求。C.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生活品质的不同。D.宜居、利居和乐居这三个层次体现了对环境的友好态度。
7、下列对文本中“如何落实乐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多建设一些没有功利色彩的纯艺术性的工程。B.不应基于人的功利目的,实施对环境有改变的工程。C.在工程建设中,赋予更多的人文因素。D.在工程建设中,将功利和审美境统一在一起。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O题。
郭文,少爱山水。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辞家游名山。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日:“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臵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臵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旬忘反
弥:满
B.苫覆其上而居焉 居:住
C.文以语人
语:告诉 D.复何异乎
异:惊异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B.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C.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D.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文自幼喜爱山水,到山林中游玩,很多天都不回家。父母最终也无法让他留在家乡。B.郭文在山中倚树搭建草棚,当时猛兽常常进入草棚中伤人,而郭文十余年竟安然无恙。
C.郭文在山中种植菽麦,采摘野生的售物换职食盐,生活极为贫穷匮乏,常被别人救济。
D.郭文被王导请出山后,朝中官员都来看望他,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四、(14分)
11、将第三题文言材料中画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
12、填空。(1O分,每空2分)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②,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③,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④夏完淳《别云间》一诗中,“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中的“泉路”意指,这一诗句抒发了诗人
之情。
五、(18分)
阅读读下面文章,完成l3-16题。
生 命
韩少功
①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它们不会像很多童话里描述的那样送来珍珠宝石,也不会在你渴毙路途的时候,在你嘴唇上滴下甘露。
②它们甚至再也不会回头。
③但它们长久地凝视过你,好像一心要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事情,好像希望能尽可能记住你的面容,决心做出动物能力以外的什么事情。
④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不再是没有过这一刻的世界。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和信任弥散在大山里,群山就有了温暖,有了亲切。某一天,你在大山里行走的时候,大山给你一片树阴;你在一条草木覆盖的暗沟前失足的时候,大山垫给你一块石头或者借给你一根树枝,阻挡你危险地下坠。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⑤你不再感到孤单的危险,你能感到石块是你的血肉,树梢是你的肢体,而你的一声长啸或大笑其实来自大山那边的谷地。你早应该知道,科学的深入观测已经证明:植物其实有感情,也有喜爱和快乐的反应——当你为之除虫或授粉;也有恐惧和痛苦的反应——当你当面砍伐它们的同类。它们在特殊的“心电仪”和“脑电仪”里同样神绪万端,只是无法尖叫着拔腿而逃罢了。你还应该知道,科学的反复试验还证明:大地同样是“活”物和“动”物,只要你给它们足够的高温,比方说给它们太阳表面的炽热,它们就会手舞足蹈,龙腾虎跃,倒海翻江,风驰电掣,同样会有大怒的裂爆或者大爱的聚合,其“活”其“动”之能耐,远非人类可及。它们眼下之所以看似没有生命的蛰伏,只不过是如同动物的冬眠和植物的冬枯——地球的常温对于它们来说过于寒冷,所以这常温正是它们的冬天。
⑥你是人。其实人只是特定温度、特定重力、特定元素化合一类条件下的偶然。因此相对于大地来说,人不过是没有冬眠和冬枯的山;相对于植物来说,人不过是有嘴和有脚的树;相对于其他动物来说,人不过是穿戴了衣冠的禽兽,没有了尾巴却有了文字、职位、电脑以及偶尔寄生其中的铁壳子汽车。人是大地、植物、动物对某个衣冠者临时的身份客串,就像在化装舞会上有了一个假面。
⑦你抬起头来眺望群山,目光随着驮马铃声在大山那里消失,看到起伏的山脊线那边,有无数的蜻蜓从霞光的深处飞来,在你的逆光的视野里颤抖出万片金光,刹那间撒满了寂静天空——这是更大的一扇家门向你洞开,更大的一个家族将把你迎候和收留——只需要你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需要你触抚石块或树梢的问候。你知道。
13、第④段开头连用了三个“这一刻”,“这一刻”指称的内容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14、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对下面句子语意的理解。(4分)
在那个时候,你就会感触到一只狗或一只鸟的体温,在石头里,在树梢里。
15、从写作意图来看,第⑥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什么样的认识?请概括表述。(4分)
16、文章结尾,作者要我们“用新的语言来与骨肉相认”,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6分)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8题。
班级要开展“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7、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其实就是走进大课堂。请你设计出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三条可行途径。要求:依据示例,从目的、方式等角度将设计的每条途径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清楚。(4分)
示例: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生长的特点,参观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18、班级需要就“走进大自然”这一活动拟写一份倡议书,倡议书中需要有表达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的内容,请写一段话,将“中学生走进大自然的必要性”这一内容表达出来。(字数100—120字)(4分)
七、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科研人员以一项有趣的“伤痕实验”来研究人们的自我认知与感受到的外界对待自己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由专业化妆师在每位志愿者的脸上做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从一面小镜子看到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化妆师又以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的名义,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此时,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结果志愿者都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显得粗鲁无礼,极不友好。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