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城市雨水利用研究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高度聚集,城市工业生产进程加快,造成城市极度缺水,威胁城市用水安全,建成面积不断扩大,导致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一方面使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系数增大,雨洪量增加,加重了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负担,汛期会使径流迅速汇集,造成地面积水和局部洪灾,另一方面干扰了自然水文循环,减少降雨入渗量,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水分蒸发量下降,空气干燥,大量雨水流失后与生活、生产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厂,增加了污水处理成本。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城市雨水的利用为城市水资源开源,保障经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在阐述城市雨水利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国内研究进展,分析研究中存在问题,从服务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重点。
一、城市雨水利用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紧缺和环境、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的城市雨水利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约20a时间里发展了起来。
城市雨水利用,就是以减轻城市防洪压力、减少洪涝灾害和缓解水危机为目标,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其内容涉及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雨水作杂用水源的直接收集利用、通过渗透设施将雨水回灌地下的间接利用、城市生态小区的合理设计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利用等方面,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
城市雨水利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可有效地减小城市径流量,延滞汇流时间,减少排入市政管网的水量,减少防洪投资和洪灾损失。
2、雨水是轻污染水,经简单处理便可作为景观环境、洗车、道路冲洗、冷却用水及某些生活用水、增加城市生态水源补给量,改善小气候,回补地下水,减缓地面沉降。
3、运行费用低廉,经济效益突出。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由于屋面水便于收集,水质相对较好,经简单过滤处理,就可以用一些工业,如木材加工。也可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小区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小区居民洗车和冲洗马桶,省水又省钱。例如英国典型的雨水利用工程伦敦世纪圆顶,每天可回收500m³的水用以冲洗该建筑物内的厕所,这使其成为澳洲最大的建筑物内的水循环设施,它既以自然的方式有效地收集了雨水,又很好的融入到圆顶的景观设计中,可谓一举两得。
在丹麦,每年能从居民屋顶收集645万m³雨水,相当于居民总用水量的22%,占市政总饮用水量的7%,使得雨水成了可替代水源,大幅度地减少了地下水的消耗。
2、提高下垫面渗透性研究 城区不透水面积的增加,既破坏了城市水文循环,又会造成市区内涝,加重污水处理负荷等。因此,改善下垫面的渗透性,也是城市雨水利用研究的一个热点:
1、利用透水性铺装加大雨水入渗量。透水性铺装是由外部空气相连通的多孔结构形成骨架、能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铺装,其面层呈多孔构造,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还可降低噪音。它主要包括透水性沥青铺装,透水性混凝土铺装及透水性地砖等。
2、建筑下凹绿地,研究表明,室内地面高于路面,路面高于绿地,绿地下凹10cm即可拦蓄雨水80%以上。此法即可降低城市绿化用水量,又可减少内涝。
3、设置渗透管沟,渗井、渗池等。
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使地面径流就地入渗,可在控制径流汇集、减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给地下水,阻止地面沉降。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如加州富雷斯诺市的地下回灌系统,10a间(1971~1980)年的地下水回灌总量为1.338亿m³,其年回灌量占该市用水量的20%。日本于1992年颁发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2.1不透水地面集流研究
城市道路路面(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和停车场等都是良好的雨水收集面,只需少量投资即可在多雨季节临时储存雨水,降低管网排洪压力,蓄集的雨水还可用于城市清洁,绿地灌溉、维持城市水景等。欧美、日本广泛采用不透水地面汇集雨水,从而减轻城市汛期雨洪负担。美国丹佛市中心的SKYLINE下沉式广场雨水可容纳数英寸深的雨水。
2.2屋顶绿化(空中花园)研究
在城市建筑密集区,强化建筑屋顶绿化,既可有效地截留雨水,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净化空气、吸纳噪音、降低热岛效益。德国的屋顶通过绿化,配套防水和排水设施,使屋面系统径流系数降低到0.3有效地消减了雨洪水量。日本许多城市也在屋顶修建用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通过挖掘雨水资源的潜力,改善城市环境生态效益。
2.3法规、政策引导研究
到目前为止,德国、美国和日本已形成了较为成熟雨水利用、管理体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切实保障雨水利用的深层次研究与普遍推广,如美国联邦法律要求所有新开发区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各州如科罗拉多州相继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确保雨水利用的实施与普及。德国的法律明确规定,雨水在进入污水管道之前必须就地入渗消纳,或收集处理后再回用,只有超量和污染程度较高的部分才能排入污水管。
国内研究进展
在水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雨水集流事业的不断推动下,我国逐步重视雨水利用和水资源持续发展的研究。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基本处于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的阶段,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事业的发展,但总体上理论尚未成熟,技术还较落后,法律还不完善,应用有待于普及。
1、技术应用研究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国内第一个采用雨水收集系统的大型城市公园,全园雨洪利用率高达95%,年雨水回收量约134万m³,园区利用市政河道及公园湖泊水系收集雨水,因地制宜制定排水方案,并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园内绿化灌溉及道路喷洒等。国家会议中心主体部分的屋顶呈现“双曲线”图形,是雨水回收的绝佳工具,可收集雨水7000m³,降雨能够基本满足国家会议中心绿化用水需要,每年节省费用达18万元。城市雨水利用也是绿色世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大多数建筑物都将附设集雨装置。我国西部缺水地区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内蒙古的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等已成功实现了“收集屋面雨水”解决人畜饮用工程。
2、经济调节研究
经济调节即运用收费、补贴、罚款等经济手段,培育并开拓雨水利用市场,实现雨水利用的稳步发展与规范化管理。目前国内已实行补助、罚款和减免制度,由于雨水利用体系尚不成熟,所以更注重补助金制度。
3、公众认识研究
只有公众普遍接受这一新兴观念,城市雨水利用技术才能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各地区主要通过城市相关管理人员培训,对城市居民教育,志愿者宣传监督等手段提高公众认识。如北京、郑州等等地区水务局,通过开展节水宣传,开通网站,举办学术交流等形式,使雨水资源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得以普及。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1、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对城市雨水利用展开研究,但是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政府财政扶持力度不够,政府给予的财政资助有限,绝大部分资金为建设单位自筹,给雨水利用的推动和发展带来一定难度。
2、缺乏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城市雨水利用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完善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体系,使其研究与推广缺乏保障。
3、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且各地区城市布局差异较大,雨水利用规范不相一致,目前还只是在缺水地区小型、局部应用。
4、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雨水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的基础设施,而现有城市的近、远期规划均很少考虑雨水利用,这显然不利于该技术的实施与推广。
5、技术措施较落后,发达国家的雨水利用技术已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并逐步向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而我国尚处于研究阶段,取得的成效有待提高。
6、公众认识程度不高。由于我国水价较低,人们节水意识薄弱,且政府对雨水利用的宣传力度沟、致使公众对于雨水利用的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缺乏认识。研究发展方向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我国应结合已有的经验与问题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
1、由国外的经验可看出,法规支持和政策导向是雨水利用成功的关键,我国要加强该方面的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使城市雨水的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引导,使城市雨水利用步入法制化和正规化的轨道。
2、充分利用经济扛轩的作用,通过建立雨水排污费制度,实施雨水排放许可证制度等措施,保证城市雨水利用的实施。
3、由于城市雨水利用涉及水利、城建、地址等部门,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吗,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管理体系不相同,各部门应协调合作,强化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从而普及城市雨水利用,节约我国水资源。
4、鉴于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较为单一,应加强该方面的科学研究,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一些城市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带动全国城市全面有效地利用雨水。
5、提高公民参与度。要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城市雨水利用知识,转变公众观念,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雨水利用,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雨水利用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城市雨水利用对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1、把雨水拦截并储存起来,留到用水高峰或缺水季节利用,可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据估计,80m²的屋面每年可收集40m³以上的雨水,可满足4~5口之家枯水季节的用水需要。
2、雨水便于收集和处理,可用于绿地浇灌,公园河湖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还可用于地下水回灌,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区的生态环境。
3、工程投资少、运行费地,见效快,便于大规模开展。如北京某雨水利用工程,雨水收集基本建设投资不到200元/m³,运行费用不足0.1元/m³。
结论
世界各国曾在国际雨水收集系统协会上达成共识,雨水利用将成为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实现城市雨水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贯切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解决我国水危机,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雨水利用具有巨大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然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雨水利用基础理论、技术设施、经济手段、政策与管理等各个方面,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水利、城建等部门应全方位协调配合,相关研究机构应加大研究力度,并普及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推广城市雨水利用,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篇:建设节水型城市
建设节水型城市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的起点,生命离开了水,就会枯竭、凋谢、死亡,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生活中却是时常浪费着这一大自然所赐予的生命瑰宝。例如,在生活中,时常有人水龙头开了不关,让水资源一点一滴地流失,这种现象刚开始不会觉得在意,可是时间长了,日积月累,所列出来的数字还是很客观的: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流掉1至6立方米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流掉3至25立方米的水而从国家的方面来说,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这些现象正在危害着我们的生命!
大家可能会吃惊,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浪费水的现象,竟有如此严重的后果。但是我们不必惊慌,因为这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一个世界可能很难,改变一个国家也不容易,但是改变一个城市,改变一个家庭,改变自己,就会相对容易了。面对频频告急的全国用水形势,每个家庭的行动对于目前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行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先从自己做起,在看到水龙头没关紧时,我们只要向前迈一步,用手关上它,就能让世界上少一份浪费的水,多一份能利用的水,这一小小的举动可能会感染他人,让别人也在看到这一现象后也向前迈那一小步。一个人的一小步不代表什么,可是全世界的人的一小步却是现如今人类文明社会的一大步。我们也可以利用现在的高科技来为节约水资源做贡献。专家说,如果全国的城市家庭都把坐便器或淋浴器换成节水产品,每月就可节水4.9亿吨。在家务中,洗衣服时用的洗衣机其实是最浪费水的,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居民生活用水量每月超过8吨的用户占总用户的50%至80%,有绝大部分的水量都是家庭洗衣用水,据统计,洗衣用水占家庭用水的1/3,一般洗衣机洗一次衣服用水就在150升-180升之间,目前我国城市的洗衣机约有1.2亿台,若以每周三次的使用频率来计算,每年全部洗衣机耗水量至少30亿立方米。但是,如果把这些洗衣机都换成节水型洗衣机,一年下来,大约能节省下714个昆明湖或93个怀柔水库。可是这项想法虽节水却不招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消费者目前购买洗衣机的核心元素还不是节水,而是省钱、省力、省心,却没有人想到去省水,为保护国家的水资源做出贡献。既然高科技节水不提倡,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妙招来为节水做贡献。
一.水的多用性。洗脸的水可以洗脚,洗完脚的水可以冲厕所,当三件事情不能连续做时,我们可以先在家中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水都收集起来,再来利用。按这种方法做,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可节水1吨左右。
二.节水的利处。用洗米水、煮面水清洗碗筷,不仅可以节省生活用水,还能减少洗洁精的污染;用洗菜水、洗衣水、洗澡水等清洗所剩下来的水浇花、洗车,既环保又能美观我们的生活;用养鱼的水浇花,还能促进花草树木的生长呢!
三.在生活中少用水。有的人吃瓜果蔬菜一定要用洗涤灵清洗,才放心吃,可用了这种方式清洗的瓜果蔬菜还要用清水再冲刷几遍才能食用,如果我们改用盐浸泡消毒,只要用清水清洗一遍便足矣;如果每次用抽水马桶时,都觉得冲刷的水用得太多了,可以在水箱里竖放一块砖头或一只装满水的大可乐瓶,以减少每次的冲水量,但要避免不会妨碍水箱部件运动的安全,产生安全隐患。6升一下的马桶可以不必要安放这些东西。避免长时间淋浴也是可以帮助我们节约水的。
四.定期检查盛水物的损坏,可以避免多余的水漏泄出来。如,茶杯、茶壶、还有马桶上的水箱,如果觉得马桶上的水箱难检查,可以在水箱中滴几滴食用色素,等20分钟,如果有刚刚使用的食用色素的颜色的水流入马桶,就表示这水箱在漏水。还有水管,冬天时,水管如果冻结了,不要用火烤或开水烫,因为那样会使水管因突然膨胀而损害,应当用热毛巾裹住水管帮助化冻。
建设节水型城市,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炳着一颗炙热的热爱着生命,热爱着大自然的心去为我们未来更美好更和谐的社会一起做出贡献,让我们的地球更富生机!
三明三中初一:郭欣
第三篇:关于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研究
李晓西 范丽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100875)
节约用水早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水供求关系紧张、水资源严重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却是用水的低效率。社会各界尤其专家们想过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的一个根本性措施。我们对节水型社会体制建设,提出5个机制的内容,供有关方面参考。
这五方面是:价格机制、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技术创新机制、激励机制、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1.水的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最重要的市场信号和资源配置手段。因此,水价的制定只有遵循价值规律,全面反映用水成本,充分考虑水资源的稀缺性,才能形成合理的供需关系,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建立节水型社会,首先就要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目前,我国的水价偏低,不能反映出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价不能起到调节水资源供需的杠杆作用,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供水企业亏损,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如黄河沿岸一些农村使用1000立方米黄河水浇地,所付价格居然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过低的水价很难培养用水者的节水意识。而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水价来调整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是实现节约用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如德国、荷兰等国都不缺水,但从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的角度出发,都非常重视通过价格机制节水。居民用水的水价中,包含了清水成本和污水处理成本两部分,高昂的水价,使居民不得不拧紧水龙头;而工业上也设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目前德国工业用水平均重复利用3次,著名的大众汽车公司用水可循环利用5~6次(何斌)。可见推进水价制度的完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水价的调整是有条件和空间的,世界银行研究认为,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1%时,对心理影响不大;而当水费占家庭收入的5%以上时,则对心理影响很大,并考虑水的重复利用问题。目前我国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家庭收入的1%以下,工厂企业水费支出一般仅占工业产品成本的0.1%~0.4%(施熙灿),因此我国调整水价将是有条件的。水价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价格问题,也体现了水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统一提高用水的价格是一个方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用水计价方式做出一些创新的尝试,1 本文发表在《中国水利》,2005年第13期。
比如,采取高峰水价、超计划用水水价、阶梯水价等方式。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开始着手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价,阶梯水价对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没有增加负担,但超额用水者却需要付出高价,这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公民节水观念和习惯的养成。可以预料到,在上浮城市居民用水价格的基础上,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将更有利于居民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从而有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
2.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产权主体混乱,缺乏流转制度,造成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节水工作的开展。要做好水资源开发和管理这项工作,关键就是要明晰水权,实施水权管理。水权就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管理(处置)的权力;水权可以分为物权和产权,产权又可以分解为开发权、使用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吴季松)。做到水权明晰,重点是解决好明确、保障、推动这样几个问题。
水权明晰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明确是指明确水资源的权属,如果连水资源属于谁都不清楚,将失去实践的基础,即便实施起来,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问题。
保障就是通过有效的行政及法律手段来保证水权的有效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赋予政府职能部门以足够的执法地位,严格执法。随着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各国都普遍通过立法规定水资源为公共所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水权制度,实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等,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方面很多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澳大利亚政府重视利用水权制度来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加强对水权市场的建立与培育。1992年开始对灌溉机构及其他水利机构进行了包括多项内容的市场化改革,并且通过了立法,其中的流域协议对我国跨省河流水权分配尤其具有借鉴意义(杨少林等),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资源使用和水权的分配,如果流域各省能根据河流的供水能力签订永久性的水资源分享协议,并以定量的形式明确各省的水权,那么各省都将从中受益,流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也将得到极大改善。
推动就是通过建立水权市场,推动水权制度的顺利开展,这是水权制度创新的实质。通过重新分配现有水资源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以市场方式实现水权在不同地区或行业间的转让。水权明晰,将更有利于各地区特别是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和保护。我国关于水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和排污权的交易目前正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同样,我国各地近几年兴起的水务市场,也是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产物。水务市场的出现,结束了长期以来“多龙治水”的局面,突破政府或其他经济组织独家垄断经营的模式,激发企业经营者的市场竞争意识。在上下水系统中尽可能在生产方和销售方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效率达到节水目的。
3.节水的技术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为节水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不管是农业用水,还是工业和居民用水,都应该把节水技术的创新开发摆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首先,要通过政策鼓励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通过制定政策,鼓励科研、推广部门及相关企业从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并配套必要的专项资金,以推动节水技术开发工作的开展。其次,还要推动各种节水技术的应用,加速节水技术成果转化,使各种节水技术能尽快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渗透到千家万户。
目前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展的节水技术项目比较多,取得的成效也比较大。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是农业用水大户。以前农作物灌溉大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其实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只占到了用水量的1/3左右(高娜),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针对这种状况,为了节约用水,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浇灌作物而不浇灌土壤”的观念,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政府则为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提供支持。为了发展节水灌溉,澳大利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一项是鼓励农场改造灌溉渠道,推广应用先进的微、喷、滴灌节水技术,以改变传统灌水方式。政府规定,农场需改造灌溉系统,可以向州政府申请1.2万澳元的设计补助,州政府农业部门负责推荐专家,帮助渠道设计,同时州政府向农场主补助30%的灌溉系统设备费用,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许发辉等)。目前,在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专门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节水灌溉公司,使采用高技术的节水灌溉方式成为可能。
工业用水中,开展节水技术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可以高达75~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高娜),可见我们在引进和推广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节水空间。生活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能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比如,生活热水使用前,管道中的冷水需提前排放,这部分水是无效水,造成了严重浪费。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来完善,比如开发新型的热水器,能够实现用完后自动回抽水以排空管道中的剩余水,达到节水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和推广各种节水器具和配套设备,包括各种阀门、过滤器、输水管道、龙头装置等来节水。
4.节水的激励机制
广大的用水户是节水型社会的主体。针对用水户建立起激励制度,有利于调动他们的节水积极性。水资源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道德观念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每个公民每一个用水者从自我做起,共同参与。激励机制有助于通过每个用水户的参与,达到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的。通过不断增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改变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和道德风尚,不断提高节水能力,增强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是建设节水性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节水效益的重要环节。
为鼓励节水技术的应用,可以允许将通过节水措施、降低用水定额而节约下来的水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允许在排污总量范围内,对因积极的污水处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而剩余下来的排污权进行有偿转让,这对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是有积极作用的。在确定需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实行水量的定额控制,对于节约用水者,实行奖励;而对于浪费严重或是用水超标的单位或个人,将给予处罚。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人人参与提高用水效率的工作中来。为了激发大家的节水积极性,在水资源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引入
民主管理和广泛参与机制,鼓励各种用水者协会的建立,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与公众的组织桥梁,国家与社会达成共识的制度渠道。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激励机制和农民参与被认为是灌区水管理制度改革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王金霞等),可见提供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出台农业用水节余量有偿转让的政策,帮助农民有意识的节水。工业生产中建立企业节水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促进“节流减污”,缓解水资源危机状况。
5.水资源的保护机制
建立水资源的保护机制,一方面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养成人人爱护水,时时处处节水的习惯。我们的水资源紧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浪费严重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节水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如果能改变生产生活中的用水方式,提高节水意识,就可以将很多无效水利用起来,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宣传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搞好节水的重要基础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加大对各种情况下污水排放的管理,建立起排污收费制度,有效地控制企业污水的排放量。将水体划定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初步建立起来,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市、区都实行了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另外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开征和调整,提高了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促进了污水处理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这种途径,建立起了约束机制,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鼓励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建立生态用水制度,做好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加大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力度,改善、修复水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水系、湿地、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等特殊生态区域,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水资源保护机制建立起来,就是对水资源的“开源”。
总之,节水型社会的体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观念,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管理方法,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部长: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节水型社会。《人民日报》 2004年04月23日第十
三版。
2.胡鞍钢,王亚华。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利学会网站,2003.10。
3.何斌。德国、荷兰的节水政策及措施。四川水利,1998(1)。
4.施熙灿。国外及我国部分地区水价概况,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03(3)。
5.吴季松。分配初始水权 建立水权制度,中国水利报 2004-03-15。
6.杨少林,孟菁玲。澳大利亚水权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水利发展研究,2004(8)。
7.高娜。国外主要节水经验。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3)。
8.许发辉,崔勇,马常宝。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世界农业,2004(5)。
9.赵小平。加快建立以促进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价格理论与
实践,2004(4)。
10.王金霞,黄季,ScottRozelle。激励机制农民参与和节水效应黄河流域灌区水管理制度改
革的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11)。
11.田圃德,张淑华。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水权制度创新,2002(1)。
12.王浩,王建华,陈明。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我国第一个节水
型社会建设试点张掖地区为例,中国水利,2002(12)。
13.姜悦楷。浅议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人大网,2004.12。
14.赵海林,赵敏,郑垂勇。关于完善我国水价机制的研究和思考,水利发展研究,2004(3)。
15.于濛。“人水和谐”:构建节水型社会,中国财经报,2005-03-22。
第四篇:节水型社会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五篇: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研究
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研究
任杰,阎官法,刘爱荣,张中霞,文春波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摘要】郑州市是水利部确定的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自2005年试点建设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为科学评价试点建设成效,参照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郑州市实际,建立了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进行了评价,确定郑州市已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层次分析法;试点建设;评价;郑州市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综合措施,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人们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建立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保障人民的饮水安全、充分发挥水资源
[1]的经济社会效益,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有利于科学、准确把握区
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及发展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分析现有节水方案、制定良好的发展规
[2-3]划,为今后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基于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持续关注,为弄
清该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水平,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1郑州市基本情况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是河南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郑州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市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
333总量为13.23亿m,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7.22亿m。全市人均水资源量180m,是全省人
均水资源量的44.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平均水平的1/16,远远低于国
33际公认的人均1000m的水资源紧缺标准,按国际公认的人均500m为严重缺水边缘标准,郑
[4]州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2005年2月,郑州市被水利部确定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6个试点之一。自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开展以来,坚持“留住天上水,拦蓄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按照“典型带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手段措施,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始终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切实转变对水资源的粗放管理与利用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2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选择
2.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郑州市实际,确定郑
[5]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组成:目
标层是节水型社会要实现的总体目标,综合评价一定时期区域内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系统层由综合评价和各主要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子系统组成;指标层由具体评价指标组成。郑州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包括综合考核指标、三产及居民生活用水指标和水生态和环境指标(表1)。
2.2评价方法
[6]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郑州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AHP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多
目标、多层次决策及综合评价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它可以统一处理评价中的定性与定量问题,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2.3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咨询有关专家的基础上,运用1~9标度评分方法判定其相对重要性或优劣程度,建
立同一层次所有元素构成的判断矩阵R。采用特征根法对同一层次下的各元素计算相对权重
max向量,根据方程组RW=λW,得到该矩阵最大特征值λ对应的特征向量W,并进行一致性检
[7]验。当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小于0.1时,认为判断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当一致性比例大于或等于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到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2.4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采集完各指标的特征值后,由于特征值量纲不统一,无法进行比较,采用单项指数法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处理后的指标值处于[0,1]区间。
对于正项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优的指标),其公式为
2.5综合评价模型
计算各指标值相对于总体目标的合成权重以及归一化数值,采用加权函数,计算综合评估值Y为
式中:Wj为第j项指标相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向量;Vj为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3试点建设评价
2005年郑州市被确定为试点,经过3年的试点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选取2008年作为评价年。2008年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表2。
3.1目标值确定
根据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实际,参考《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河南省用水定额(DB41/T385-2009)》、国内外先进
[8]节水指标、国内外节水研究成果及相关文献等确定指标的目标值,然后对指标值进行标准
化处理,结果见表2。
3.2综合评价结果
节水型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将节水型社会发展划分为起步、初步实现、基本实
[9]现和建成4个阶段,分别代表节水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建立阶段评分区间,由综合得分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阶段(表3)。
在计算各指标合成权重的基础上,由公式(3)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2008年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值为0.855,由表3可以看出,郑州市已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4结论
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开展以来,采取“政策保驾、体制推进、试点先行、量质齐进”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促进了郑州市的节约用水工作、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郑州市被水利部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这是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成绩的充分肯定。但是,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存在“社会建设、机制驱动和全面推广不够以及城乡统筹、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不足”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当前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只能说是基本或初步建立。
由此可见,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效的综合评价结果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实际是相符的。本研究可用于未来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也可为其他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褚俊英,王浩,秦大庸,等.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经验、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1-15.
[2]颜志衡,袁鹏,黄艳,等.节水型社会模糊层次评价模型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0,28(4):35.
[3]陈莹,刘昌明,赵勇.节水及节水型社会的分析和对比评价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6(1):82-87.
[4]刘爱荣,任长江,阎官法.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与科学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6.
[5]张华,王东明,王晶日,等.建设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5):65-68.
[6]徐海洋,杜明侠,张大鹏,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J].节水灌溉,2009(9):31-33.
[7]安娟.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以济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12-1214.
[8]王善荣.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方法研究[J].吉林水利,2010(5):33-35.
[9]杨玮,陈军飞,王慧敏.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J].水利经济,2008,2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