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高三第三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君子在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同时还能坚持独立思想而不苟同于人,小人习惯于附和苟同别人的观点,但内心深处却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经常以此诫勉君臣,这体现出儒学 A.具有调节政治关系的功能 B.具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C.倡导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D.重视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答案】A
2.管仲改革后齐国实力大增。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齐桓公制订盟约,借周天子之名颁布。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 A.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得到维护 B.会盟巩固了原有的政治秩序 C.经济实力是新秩序构建的基础 D.尊王攘夷是成就霸业的业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葵丘会盟„„齐桓公制订盟约,借周天子之名颁布„„诸侯称顺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经过管仲改革,齐国实力增强后称霸的史实,说明当时 经济实力是新秩序构建的基础,故C选项正确;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这说明周天子衰微,故A选项错误;材料说明会盟已经破坏了原有的政治秩序,故B选项错误;成就霸业的关键是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强,不是尊王攘夷,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葵丘会盟”、“诸侯称顺焉”,结合据此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诸侯争霸,齐国称霸的历史背景,而管仲改革是齐国称霸的重要条件,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维护君主统治权威 D.削弱贵族政治势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来看,爵位只有名位而没有实权,这是为了巩固君主权力的绝对权威,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不够具体;B选项说法不够准确;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削弱贵族权力的态度。
4.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两岸兴起了六孜、庸桥、灵壁等商业大镇。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这说明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 C.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
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人口的问题与农业生产关系最紧密,北宋到元朝皖北地区人口的大幅下降,说明该地区农业水平下降,故D选项正确;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且材料未涉及南方的经济情况,故A选项错误;影响商业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和手工业,不是交通,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族政权有轻视农业发展的政策,故C选项错误。故选D。
5.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无法说明“明清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的原因,排除A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土地买卖频繁,从而导致土地分散,故B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土地兼并被有效抑制”,排除D项。
6.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慨叹,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新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主张道德良知的重要地位,故C选项正确;心学理论也没有强调认识与实践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主导的历史背景,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哲学理论的高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时应该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王阳明”、“世衰俗降”、“致良知”,这些关键词直接指向“心即理”,理即道德伦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同时,对于“知行合一”不能理解为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7.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实践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倡导海洋风气”“只有掌握海权”“制夷”体现出通过掌握海权摆脱民族危机的思想主张,故A正确;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他的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B项“发展资本主义”说法错误;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师技”层面,C错误;D不符合史实。【名师点睛】
采用阶级分析法,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8.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传统手工技艺优于机器生产 D.中国棉布纺织技术优于英国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可知,中国的土布价格具有优势,有利于商业竞争,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英两国劳动力价格对比,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机器生产优于传统手工生产,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英国借鉴了中国的纺织技术,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进行分析理解.需要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9.《海国图志》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 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 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 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 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海国图志》宣传西方的地理和相关军事技术与王公贵族的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导致“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的失败,故C项正确;其他选择与材料中信息不符。10.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校创办
A.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D.适应民族救亡的需要 【答案】D.....................11.汪靖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64.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使中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时期的工业发展不是清政府主导推动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争后列强是加强而非放松对华资本输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改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据此对辛亥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完成了社会转型 B.催生了社会新现象 C.实现了改朝换代 D.颠覆了封建秩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完成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材料“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说明辛亥革命催生了社会新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新变化,不是改朝换代,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没有颠覆封建秩序,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再认再现辛亥革命相关知识,尤其是其影响;同时对材料中“社会变革”一词要准确理解,要区别于“社会转型”等概念。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3.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廖廖。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答案】C 【解析】从“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可以看出国民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体现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A选项错误,《申报》不代表政府的态度;B选项说法不够准确,用机器织布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仿织洋布,定易销售”。D选项与材料无关。
14.1949年到1959年,国庆阅兵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从1949年的“万国造”到1954年“全苏式”,再到1959年受阅部队的最新式武器装备由我国自行制造。这一变化反映出
A.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 B.中国承担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 C.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D.外交“一边倒”局面日益巩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变化过程,说明在国防建设方面真正做到了独立自主。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反映武器装备的改进,不能说明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一边倒”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映的变化不符,排除D项。
15.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生产队实行责任制”体现了安徽省《省委六条》既在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又开始尝试突破,故B项正确。A和C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不选D。
16.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变化 A.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 B.促进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巨大波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关于农副产品交易描述,与“扩大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论述的是国家对农副产品交易的规定变化,与土地制度改革无关,故B项排除;据题干“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的”可得出这一变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巨大波动”的表述不合史实,故D项排除。
点晴:材料中反映的是国家对农副产品的规定的变化,由原来的统购统销到市场调节,给农民更大的自由空间,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7.有古罗马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该法学家的观点 A.强调法律至上,肯定天赋人权 B.追求公平正义,保障了奴隶利益 C.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罗马统治 D.蕴含人文精神,为后世提供借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把奴隶也要当成人看,这是典型的人文精神,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启蒙思想家才有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罗马奴隶的利益是不会得到保障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法学家的观点起不到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罗马统治的作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8.据古代雅典著作《诉美狄阿斯》记载:美狄阿斯在公共场合同德摩斯提尼发生了争执,并打了德摩斯提尼一巴掌。对此,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这从侧面反映了古代雅典 A.公民争执须通过司法解决 B.公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C.司法诉讼彰显了公民权利 D.司法审判会主持公平正义 【答案】B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公民争执须通过司法解决”,排除A;“德摩斯提尼并没有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还击,而是提起诉讼,对美狄阿斯进行控告”说明德摩斯提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执,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故B正确;材料正面反映了“司法诉讼彰显了公民权利”,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9.1819年—1846年英国棉纺织品的销售额从2940万英镑上升到4670万英镑,其中,每年出口的比例稳定在50%—55%,其余满足国内需求。可见,英国 A.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B.国内消费能力有较大增长 C.对殖民地市场的依赖性增强 D.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品的销售额逐年上升,但是出口的比例比较稳定,其余用于国内消费,说明国内市场消费稳定增长,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贫富分化信息,故A错误;英国工业品一般是国内消费,故C错误,材料显示的是消费,不是生产,故D错误。
20.15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是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之后,不是15世纪中叶,且欧洲的金银向外流出也不利于欧洲积累财富,故A项错误;欧洲的价格革命也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且价格革命是由于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故B项错误;由于欧洲的金银向外流出,使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急需金银货币,这直接导致欧洲开辟新航路以寻求金银,故C项正确;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也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学生据此可以联系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原因等相关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得出欧洲开辟新航路以寻求金银的结论。
2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了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 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 C.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D.总统和议会斗争的失败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与议会的矛盾斗争复杂曲折,在宪法中表述含糊不清,都说明当时法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的产物,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总统可以解散众议院,故不能说明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故A选项错误;各种政治势力妥协斗争不能说明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B选项错误;仅仅据材料的有限信息也不能说明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故D选项错误。故选C。
22.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在经济危机冲击下,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以及实行外汇管制、提高关税,说明当时自由主义盛行,世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各国各行其是。故答案为C项。这种政策导致世界市场日益萎缩,排除A项;当时凯恩斯还没有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政治危机,排除D项。
23.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后,在与苏联以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中奉行强硬的政策。1969年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西德对外政策的转变
A.受美苏冷战重心转移的影响 B.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C.受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制约 D.体现出两极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联邦德国„„1969年„„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西欧与日本挑战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在外交方面表现为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故B选项正确;当时美苏冷战重心仍然在欧洲,故A选项错误;苏联对外政策调整主要影响的是美国,故C选项错误;当时两极世界格局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时间:1949年到1969年,在提取材料信息“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表现在外交方面就是独立的外交政策,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4.马歇尔的接班人——国务卿艾奇逊将马歇尔计划描述成“我们作为人类的职责”,但从来没有认为它“主要是国家机构的私利”。苏联批评家和西方的观察者在认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动机时戏剧性诠释了私利和统治的不同含义。这种现象表明历史解释 A.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B.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运用 C.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D.受解释者立场及所处环境制约 【答案】D 【解析】材料这对于马歇尔计划美苏国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显然说明历史解释与解释者立场和时代环境有关,故D正确;历史解释有一定的客观性,故A错误;历史解释可以作为史料使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历史解释与时代变化关系,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纵观整个中国法制史,对于知识产权问题,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中国历朝法典曾通过法令限制使用某些特殊标志,但主要是与皇族和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诸如五爪的龙)。对于涉及民间工商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百姓主要求助于地方官,并非基于“父母官”指明为非法,而是靠恳请其防止不公和欺诈。官府也往往以民事纠纷来看待此类案件。据宋代史书记载:“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摘编自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对中国古代法的文化透视》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正式引入中国。1912年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194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专利法》等文件推动着我国专利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7%,知识产权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中国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摘编自蒋志培《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法律保护的含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古代相比中国近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答案】(1)特点:官方以法律手段保护,民间靠官府调节、家族内保护;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对民间知识产权不够重视;主要服务于专制统治。
原因:专制集权的政治制度;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政府知识产权意识的缺失。
(2)变化:借鉴了西方专利制度;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专门立法保护;保护的范围不断增加;加强了国际合作。
影响:有利于中国近代的救亡图存;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激发了民众的创造力,推动了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主要是与皇族和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诸如五爪的龙)。对于涉及民间工商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百姓主要求助于地方官,并非基于‘父母官’指明这种仿制为非法,而是靠恳请其防止不公和欺诈。官府也往往以民事纠纷来看待此类案件。‘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和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考虑,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正式引入中国”“1912年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194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专利法》等文件推动着我国专利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7%,知识产权的范围逐渐扩大„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可概括中国近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发生的变化。第二小问影响:关于中国近代知识产权保护发生的变化可以从时代背景考虑其影响;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发生的变化可以更多地从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考虑,言之有理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变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为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首先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即“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其次阅读史料,获取史料的核心内容,即“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等信息,得出改革是否得当,会促进或阻碍社会发展,最后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分析,如清末新政、十一届三中全会等,据此归纳即可。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
题计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驿站和急递铺系统。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东连高丽,东北至奴儿干(今黑龙江口一带),北达吉利吉思,西通伊利、钦察两汗国,西南抵乌思藏(今前、后藏地区),南接安南(今越南北部)、缅国,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1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急递铺是元代的官方邮递系统。每10或15、25里设一铺,置铺兵五人,负责传递文书。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规模大、分布范围广;水路并存;与政治、经济联系密切;信息传递效率高。
(2)作用:客观上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商旅安全,促进了元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对明清的驿站制度影响巨大。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全国范围内”“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共约1500处”“为各级政府因公差遣人员服务”“传递速度规定为一昼夜400里,急件500里”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时代背景及设置“驿站和急递铺系统”的目的等,从巩固政权、强化中央集权、保障商旅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及对后世阐释深远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科索沃战争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在北约主要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而且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在国际关系史上开创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北约这次空袭南联盟的高技术武器几乎达到100%,从游弋在亚得里亚海的航空母舰,到幽灵般掠过长空的隐形战机,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北约的空袭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飞机对付南联盟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的优势。北约的大规模空中作战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式因为它基本上掌握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劝,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北约多次增调EA-6B电子干扰机和能发射“哈姆”反辐射导弹的战斗机,就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索沃战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对国际形势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特点:局部战争;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主权国家发动军事打击;高科技武器的应用;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转变;战场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特征突出。
(2)影响:高科技战争的危害性,破坏性更大;联合国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的主要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和平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解析】依据材料“北约的空袭,上掌握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劝,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的信息并结合科索沃战争时期国际背景以及战争性质综合归纳回答。影响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从战争危害性、联合国地位挑战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等方面分析回答。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左宗棠(1812-1885)十分注重“耕读家风”的保持,他写下“纵读数千年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的楹联,“悬刊祠中,以示族子弟”。他据“儿求训甚切”之况,遂书“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的家训以“诏其子弟”。
在他人生尽头仅一个月前,左宗棠以豪迈的气质作诗回顾了他出关持节和坐镇东南的历历征程:如“提戎敌忾效前驱,马蹄蹴破天山雪”、“海防善后事孔急,将士还须猛着鞭”,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所以说,时代造就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
——摘编自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耕读家风”的内涵并分析其被倡导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的依据。【答案】(1)内涵:经世致用、品段学优、洁身自好。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儒家思想的影响;个人的家国情怀。
(2)根据:左宗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推进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他收复了新疆,化解了西北边疆危机,捍卫了国家主权,符合人民的利益;其塞防和海防并重的思想,顺应了近代化潮流。
【解析】(1)由材料“纵读数千年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可见“耕读家风”指学习要关心社会实务。要注重个人品行修养。原因,可用从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个人的家国情怀分析。
(2)关于“左宗棠也没有负于他所处的时代”,要结合左宗棠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分析。左宗棠所处的时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面临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又要向西方学习,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中国近代化。所以选择的材料要能体现左宗棠维护国家主权、促进近代化等方面的成就。
第二篇:四川省雅安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雅安中学高2015级第3次周考文综试题
历史试题
1.西周学校制度为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与商代相比,虽有较大发展,但教师仍是政府官吏兼教导之责任,而非专门意义上的教师职责。这反映了西周()A.孔子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 B.“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式 C.封建统治者对教育的垄断 D.教师职责专一地位较高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指西周时期,而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西周时期学校制度是“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可知当时仍是由政府垄断教育,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式,故B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仍处于奴隶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当时的教师都是政府官吏兼任,并不是专职教师,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信息是“西周学校制度为典型的官师合一类型”。
2.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甘肃出土了大量的铜农具,不是对甘肃地区的政治统治,故A项错误;商朝时期青铜器是比较贵重的金属,主要用来制造礼器和兵器,农业生产并未普遍使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铜器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因此与手工业的细密分工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信息说明当时我国已经使用青铜农具,故D项正确。
3.《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材料反映东汉时期()
A.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确立以考试来甄别人才的制度 C.改变了单凭以德选拔人才的标准 D.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已趋于成熟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说明察举制在年龄上的要求不是必须四十岁以上,故排除A;材料中“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说明当时的考查方式是考试+察访,故排除B;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说明此时的考查内容包括文化水平,不仅仅是以德选拔标准,故C正确;古代的选官制以科举制的推行标志着人才选拔任用制度趋于成熟,察举制在后期,为世家大族垄断,压制人才,因此不能说选拔制度趋于成熟,故排除D。4.隋文帝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中宗任命尚书省左右仆射时,只给其中一人加上同中书省门下衔,形成“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的局面。唐中宗此措施()
A.巩固了宰相集体负责制 B.提高了尚书省的行政效率 C.平衡了左右仆射的职权 D.使中书省职权超越尚书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宗任命尚书省左右仆射时,只给其中一人加上同中书省门下衔,形成‘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有利于形成宰相的集体负责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提高尚书省的行政效率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指的是对左右仆射的管理,不是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出中书省和尚书省权力的比较,故D项错误。
5.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行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洁净,含有理性之美。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这说明了宋代()
A.服饰呈现多元化 B.宗法礼制逐渐崩馈 C.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大 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唐代崇尚“华贵、夸张和开放”体现了唐代开放的思想,宋代注重朴素无华的理性之美,这主要是受理学的影响,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故C项正确;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6.宋元时期主要港口政府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可见宋元时期()
A.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设置市舶司和颁布《市舶则法》对中外贸易进行严格的约束,体现了这一时期政府对中外贸易的规范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对贸易的管理,不是强调贸易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我国已经设立对外贸易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对中外贸易的管理,不是限制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
7.“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说明明清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故D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当时一部分进步思想家提出,并未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它继承了儒学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故B项错误;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
8.通商口岸贸易情形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种现象出现造成了()
A.近代民族纺织业布局集中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洋纱洋布在中国销售萎缩 D.洋纱洋布价廉物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描述的洋纱大量在中国倾销,导致中国“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说明列强的商品输出导致中国传统的棉纺织业衰败,也标志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洋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得出洋布洋纱在中国大量倾销,故C项错误;洋纱洋布价廉物美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不是影响,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
根据材料信息“洋纱一纵,尤为畅销”、“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说明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
9.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引导宣传 B.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解体 D.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近代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所以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的现象出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的引导宣传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家族发展的需要而是民族发展的需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理解材料其实是考查实业救国思潮,还要知道该思潮的出现是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
10.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与苏格拉底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有着不同的着眼点。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强调()
A.人的平等 B.社会的等级秩序 C.道德的重要性 D.人的尊严和价值 【答案】B 【解析】人的平等是苏格拉底等古希腊思想家追求的目标,而孔子主张“仁”、“礼”,强调伦理道德,即强调人必须遵循社会的等级秩序,故答案为B项。孔子没有强调人的平等,排除A项;两位思想家均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与人的尊严和价值,排除CD项。
点睛: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可以看出孔子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他的理论极力维护这种等级秩序。
11.罗马法规定,在物品所有权转移时可采用“拟诉弃权”的方式,即买卖双方当事人持买卖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亲自到裁判官(法官)面前,买受人充当原告,出卖人充当被告,伪称诉讼,由原告手持标的物或者象征物,并声称:“依罗马法,此物为我所有。”裁判官则问被告(出卖人):“你对原告的主张有无异议?”出卖人不提出异议或默不作声,裁判官便裁定该物为原告(买受人)所有,买卖就告成立。这说明当时()A.罗马人买卖物品必须接受裁判官的裁决
B.罗马法中形式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内容则是次要的 C.罗马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比较完善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12.曾经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供职的美国人马士说,“直至1839年,使西方国家听从条件方可允许双方关系存在的是中国;1860年以后,把和中国共同来往的条件强加于中国的却是西方国家”,条约中的种种原则“曾在半个多世纪中成为支配中国对外关系的常规”。马士的言论()
A.反映出西方列强对华关系的不断发展 B.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说明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 D.体现出清朝政府的保守与落后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中马士的言论可以得出,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中国的控制程度逐渐加深,B项正确。A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实际上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程度加深;C项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表述偏离了材料的本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所以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比较重视人口蕃衍问题。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中指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唐代的刘晏则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明代的丘浚则指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古人也看到了人口蕃衍过多之弊端。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指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而“今…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罚而不免于乱。”处于北宋盛世的大文豪苏东坡说:“生之者寡而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至乾隆55年全国人口增至3.1亿人,乾隆帝十分担忧地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朕甚忧之”。
﹣﹣据吴江生《中国20世纪以前人口资源环境思想探要》
材料二 据统计,1500年,英国人口为300万人,1700年为500万人,1800年为850万人,1850年为1675万人。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大量的“过剩人口”,出现了大批失业者和贫民。19世纪初年在约克郡就有1/3的工人失业。随着失业和贫困而来的是,在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赤贫者和半赤贫者,在1834年以前,其半赤贫者便有340万。
﹣﹣舒小昀《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问题和人口理论》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人口增长又对人口增长表示担忧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工业革命导致英国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3)据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1)重视原因: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人口增加能增强国力(巩固统治).
担忧原因:人口过多易导致社会动荡;人口过多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贫穷并滋生种种弊端;土地和自然条件的承受能力有限.
(2)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革命后农业生产的发展能为更多的人口生存提供粮食资源;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刺激着英国的人口增长;工业革命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类寿命的延长等提供了条件. 问题:劳动力过剩,贫困者增加;国家负担加重等.
处理:合理调节人口增长幅度,将人口的增长控制在社会财富、生产水平和自然环境能够承载的基础之上,实现和谐发展.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人口政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思想家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学生从材料中“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中概况即可;第二问从材料中“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 是以公私枵然(空虚的状况)而百弊并生”“ 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土地亦不啻倍蓰(数倍”概况出两点即可;
(2)本题第一问学生从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城市化进程加快;海外市场的扩大和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问学生从材料中“失业和贫困”、国家负担加重等角度方面来阐述即可。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很好的概况能力。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甲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乙
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丙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的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的例证.
.........考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考查学生论证、探讨与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问题的第一步是要准确理解材料,能够归纳出材料的主要观点,其次是要明确你自己的观点态度,第三步是必须结合相关史实对你自己的观点作出论证。这种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当前高考中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1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采用汉式中央集权官僚制为统治全国的王要制度,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分层统治。但又保留蒙古原有封建制度,即使在汉地亦有五户丛封尸,遍布多数州县,并与朝廷分享其分尸所在地之主权。边远地区的统治万式也各不相同,如畏兀儿族由大都护府管辖,吐蕃直属宣政院,湖广、江西等行省境内少数民蔽地区仍由土官、土司世袭统治。元朝建立南北一致的货币及度量衡,但主要的赋税北方则为岁粮、科差,大休以丁与户为征收单位。江南则沿袭宋朝两税制度,分秋税、夏税,接亩征收。元朝多种法律并行,种族不同的涉案人由不同裁判管辖机构,依“从其本俗法”的原则加以审理。不同族群者同涉一隶时,则组织混合法庭共同审理。不同族群法律待遇不同。
﹣﹣摘蝙自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影响。
【答案】(1)特点:多制并行;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民族分化.成因:元代为少数民族王朝统治,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法律、文化及风俗差异巨大.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保持各地区稳定,减少政治震荡;不利于民族融合,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族矛盾,对国家统一又有消极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行省之下,设有路、府、州、县,分层统治。但又保留蒙古原有封建制度”“边远地区的统治方式也各不相同”“如畏兀儿族由大都护府管辖,吐蕃直属宣政院,湖广、江西等行省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仍由土官、土司世袭统治”等进行总结措施的特点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成因进行总结归纳即可。
(2)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在认再现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元朝巩固国家统一措施的影响的认识。首先巩固国家统一就有利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再者有利于各地区稳定,其次根据材料来看,“元朝建立南北一致的货币及度量衡”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等。最后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影响,结合所学,可回答负面影响即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元朝·元朝巩固国家统一
第三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齐齐哈尔八中2018届高三第四阶段测试文科综合试题
命题人:王晶崔朵华张冰 审题人:张福荣金鑫王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7题,12页,总分30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语,见载于《尚书》,此语乃殷大臣祖伊深感周邦对殷王朝已构成巨大威胁而奔告于纣时,纣对祖伊说的话。它反映出殷商时期 A.天子成为君主称号 B.存在君权神授观念 C.纣王权威受到质疑 D.萌发天人感应学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商纣王认为自己的权威是“上天赐给”,这反映了君权神授的观念,故选B项。商朝时君主称王,不称天子;题干中缺乏“纣王权威受到质疑”的信息;天人感应学说为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故排除AC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存在君权神授观念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A.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B.批评太监干政
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批评皇权过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批评皇权过重,故D正确。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本质上说明皇权加强,故A排除。太监干政,也源于君主专制,故B排除。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仍然说明皇权加强,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
【名师点睛】明朝的内阁制,清朝的军机处,等于是将一个丞相变成多个丞相;同时,内阁制和军机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担任的人员,可能不具备任何实权的职务。最大的影响在于,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皇权达到至高无上.也是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导致文字狱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等,对社会的进步、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3.乌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清乾隆朝乌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的大市镇之一。乌镇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纺织业发展最迅速 D.政府赋税重要来源地 【答案】A 【解析】根据“乌青镇(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说明乌镇交通位置优越,通过钱塘江、大运河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促进乌镇发展,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化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在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B、C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故排除;中国的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D项明显错误。根据关键信息“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突出,但轻视理论构建,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5.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政府坚持用“禀”“谕”的体制(英国官员用下对上的“禀”,清政府官员用上对下的“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答案】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外交影响
6.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的是“四不象的天主教”与“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不是说和传统思想相对立,故A项错误;梁启超分析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不是在论述它和民主化进程的关系,并且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在说太平天国所宣传的宗教与国民心理相反,不是在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是因为它“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说明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所宣传的拜上帝教的思想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即“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清政府和列强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反动势力空前强大。②领导这次起义的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是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农民小生产者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自私,保守等弱点。③太平天国未能科学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纲领。④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存在严重的宗派思想,造成内部团结破坏,革命力量削弱。⑤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领导集团享乐腐化。⑥太平天国军事战略的严重失误。⑦宗教迷信对革命的破坏。
7.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说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具有垄断性,排斥华商设厂,不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A正确,B错误;材料不符合“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再有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已经开启近代化的历程,故排除D。
8.20世纪60年代上海承担导弹研制任务后,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电子元器生产厂、精密加工厂以及仪器仪表厂。这表明导弹研制 A.增加了造纸业和纺织业的科技含量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C.依赖于我国传统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批传统产品生产厂,如造纸厂、纺织厂、手工工厂被改造为超高强度合金钢、特种有色金属、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生产厂等”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故选D项;A中科技含量错误;B中与国民经济发展无关;C中依赖说法错误。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曲折发展的十年 【名师点睛】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9.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古希腊的民主是奴隶制下的民主,只有公民才具有民主的权利(城邦内的成年男子,妇女、儿童、外邦人除外),在近代西方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所以公民的身份有所不同,A项正确;在材料中主要是说“公民观”不同,不是义务责任不同,B项错误;不管是在古希腊还是在近代西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都很强,C项错误;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公民在参政的权利上是相同的,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的含义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依据材料“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可知历史的价值是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到历史编排的时序性,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可见历史的时代需求性,而不是求真,是时代的需要,故C项错误;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材料没能反映全球史观,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史学研究·史学理论·方法
11.1928年美国迪士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末,“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士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表明了美国市场繁荣假象的幻灭 【答案】A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链接20世纪30年代末有关史实,可知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尚未完全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开始了,西方社会出现了以现代主义为表现形式的文学艺术,精神危机在现代主义中表现出来,故选A;B与题目时代不符,排除;30年代末新政的作用已经凸显,其不会让人们产生恐慌,C错误;D是20年代末,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
12.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A.使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唯一的国际流通货币 B.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C.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 D.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答案】D 【解析】美元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是不符合史实的,故A项错误;世界货币体系在1880至1914年就已经形成,故B项错误;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与主要作用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元进入流通领域,并通过双挂钩,推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故D项正确。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平定新疆等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以后,为保证政治上的有效统治,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1761年,清政府首先实行有组织的移民出关,尔后对落户的农户放宽起课年限,有力的保证了应募农民在迁入地有时间和力量开垦种地,受有组织的移民的吸引和鼓舞,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在西南地区,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汉族手工业者纷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定居,有的开荒,有的经营木工,金工,石工等手工业,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摘编自王兴文《试论中国古代西部经济开发政策》
材料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一批批移民像潮水般涌入西部地区,一望无际的西部荒原逐步得到开发。最先的移民在西部开拓荒地,建立居民点,发展农业,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则完全仰仗东部,这就为东部资本主义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反过来,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农业资本主义沿着这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西部发展起来。总之,美国西进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在北美大陆的横向发展过程。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初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共同的历史借鉴。
【答案】(1)特点:清朝:以政府组织引导为主(从政府组织移民到民众自发流移),移民屯垦为主要内容,农业开发为主。
美国:以市场作导向,以发展农业资本主义为主,东西部经济形成互补。
背景: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内地人口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边疆地区人少地荒。美国:领土扩展,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借鉴:政府引导和民众自发相结合;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正确处 理民族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可从政府组织、移民屯垦、开发农业等方面归纳概括清朝西部开发的特点;根据材料“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农业资本主义沿着这条所谓的‘美国式道路’,在西部发展起来。”可从市场导向、发展农业资本主义、东西经济互补等角度归纳概括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在平定新疆等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以后,为保证政冶上的有效统治”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家统一、人地矛盾等方面分析清朝西部开发的背景;根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美国领土扩张的同时,兴起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领土扩张、工业革命推动等方面分析美国西进运动的背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共同的历史借鉴,根据材料“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 “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府引导和民众自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关系、环境保护等方面思考分析,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特点”“背景”“历史借鉴”。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清廷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内地人民完成向新疆的迁徙”“自发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 “西部新农业区的开辟,又为东部城市和工业人口提供了粮食及原料”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整体分析:本题以材料为依托,引用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材料,设置了三个问题,难度一般。考查了清朝西部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特点、背景以及共同的历史借鉴等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意,无论是清朝西部开发还是美国西进运动,都是基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重要地位,也给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西方近代化进程比较
分析上表,提取中西方近代化不同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答案】信息:
(1)西方:经济—思想—政治;中国:经济—政治—思想。
(2)西方:从追求个人价值到民族国家观念强化;中国:从民族国家独立诉求到个人主义启蒙。
(3)西方: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强化;中国:民族国家独立、富强的诉求贯穿始终。(4)西方:早发内生型(先发内源型);中国:后发外生型。(5)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实现近代化;中国:资本主义未能推动近代化实现,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
【解析】。“西方”由材料中的“经济力量出现”至“对个人价值与自由的张扬”再到“制度建设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强化”即可得出“近代化的历程历经经济至思想再到政治的过程、从追求个人价值到民族国家观念强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实现了近代化”的结论;“中国”由材料中的“民族国家的独立诉求”至“器物层面的学习导致经济力量的出现但极其薄弱”、“把民主作为工具理性以使国家力量强大”、“追求不得进而转向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个人主义启蒙”再到“启蒙未完寻找新的工具理性”即可得出“近代化的历程历经经济至政治再到思想的过程、从民族国家独立诉求到个人主义启蒙、国家独立和富强的诉求贯穿始终、资本主义未能推动近代化实现,不得不寻求其它途径”的结论。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异端,玄宗开元二年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作用。
【答案】(1)措施:精减政府官员;规范选官体制;重视对地方官的选派。(2)作用: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开支;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解析】(1)依据材料“罢免所有的员外”可以得出精减政府官员;“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可以得出规范选官体制;“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万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可以得出重视对地方官的选派。
(2)本小问的作用,依据第一问的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作用:是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减少了政府的财政开支;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希特勒在发动战役前说:“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指阿登地区)……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丘吉尔则指出:“德军第6党卫装甲军是一支大家公认的劲旅……1944年12月初,那条战线的战斗沉寂下去时,他暂时逃脱了我方情报部门的监视。”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一名德国奥宁堡部队的士兵后来回忆说:“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致。”他们以为能够重现4年前席卷英法军队的情景,然而最终结果,却是西线盟军踏上了直捣柏林之路。
——摘编自《阿登战役》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军发动阿登战役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登战役的影响。
【答案】(1)条件:阿登地区盟军防守薄弱;参战德军战斗力较强,隐蔽工作到位;盟军对德军反击,缺乏思想准备;恶劣的天气条件。
(2)影响:再次粉碎了德军在西线的反击计划,消耗了德军西线实力,沉重打击德军士气;削弱了德国西线的防守,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解析】(1)根据“防线单薄”“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德军第6党卫装甲军是一支大家公认的劲旅”“他暂时逃脱了我方情报部门的监视”概括得出。
(2)根据“他们以为能够重现4年前席卷英法军队的情景”得出再次粉碎了德军在西线的反击计划,消耗了德军西线实力,沉重打击德军士气;“却是西线盟军踏上了直捣柏林之路”得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名师点睛】
(1)根据材料一获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即可;(2)根据材料二语言的语气可以得出沉重打击德军士气;根据“最终结果”得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军知军。他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守边防,固前沿,从此荆门有了城池。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提拔人才。他宣讲心学,崇教化,易风俗;引导民众从内心自觉履行道德仁义。他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一时间荆门商贾云集,税收日增,民讼渐息,盗贼敛迹。
——摘编自《荆州地方志》等
(1)根据材料,指出陆九渊治理荆门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九渊治理荆门的主要措施。
【答案】(1)背景:南宋面临金军南侵,政权飘摇;理学系统化,心学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义利观发生变化。
(2)措施:军事上兴建城池,加强军队建设;政治上改革弊政,重用人才,提高行政效率;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繁荣地方经济;思想上重视儒学教化和民众价值观建设,提高民众自身修养。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材料中“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他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可以得出当时正值南宋末年,政权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理学系统化,心学兴起。此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义利观发生变化。(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守边防,固前沿”可以得出军事上兴建城池,加强军队建设;从“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提拔人才”可以得出政治上改革弊政,重用人才,提高行政效率;从“废除了荆门境内税卡,减免捐税”可以得出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繁荣地方经济;从“他宣讲心学,崇教化,易风俗”可以得出思想上重视儒学教化和民众价值观建设,提高民众自身修养。
点睛:解答本题完全是从材料中总结关键信息,可以看出本题涉及的内容都是材料所叙述的内容,因此我们只要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即可,这样就可以得出完整的答案。
第四篇:江苏省滨海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滨海中学2012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第Ⅱ卷非选择题(第21题~第25题,共5题。)两部分。
2.本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3.选择题答案添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认为:分封制度开创了中央和地方贵族分权管理体制。对于这一说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贵族分权是指分封的诸侯国
②这一体制影响中国两千多年 ③中央和地方之间存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④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下列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秦军衔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明朝内阁制
D.清朝军机处
3.明朝中后期,孙百万在苏州开一店铺,后规模日大。“其店选制之精,合郡无有”。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材料说明孙百万店铺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有
()
①注重商品质量
②制作精细
③信誉极好
④采用手工工场的经营模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5.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能创造一些利润,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是接受新式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了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6.观察下图,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在占小
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
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7.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西方侵略者与清政府相互勾结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B.清政府完全放弃了对抗外国势力的传统做法
C.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暂时的满足 D.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西方殖民者在华利益的根基
8.甲午中日战争,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资本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资金 B.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C.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D.列强资本输入迫使清政府鼓励民办工业
9.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历史传统的不同
B.生产方式的不同
C.生活习俗的不同
D.宗教信仰的不同
10.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地位问题颇有一些争议。有史料记载: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这最主要说明了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B.中国共产党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真正领导者
C.其实国民政府始终消极抗日,四大会战也是消极防御 D.百团大战扭转了抗战形势,成为抗战胜利的决定性一役
11.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针对当前朝鲜进行的导弹核试验,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对朝鲜进行谴责,但我国坚决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朝鲜问题。材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A.两类资本都
不断扩大
B.两类资本所比重差距在缩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反对霸权主义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当时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B.中国的综合国力有显著增强 C.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D.中美建交近十年,关系明显好转 15.如右图,2009年国庆节16名战斗机女飞行员驾驶着新一代国产飞机参加了阅兵式,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空军力量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国内工业基础主要应归功于
()A.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B.“大跃进”运动
C.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D.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16.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是在“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对希罗多德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通过克利斯提尼改革打破了部落贵族控制政权的局面
②通过克利斯提尼改革使大多数的雅典人获得了民主政治权利
③通过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的政治事务 ④通过克利斯提尼改革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成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④
17.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这表明
()
①雅典法庭审判具有程序规范特点②雅典居民皆可报名成为陪审员③雅典的司法审判的程序决定其结果合理性④抽签产生的代表具有一定民主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1763— 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材料,对“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正确理解是
()A.背离了最初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现在的联邦派已经成为革命派的敌人
19.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有关这一国际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组织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与原则
B.该组织成员国极其广泛,包括欧美诸强
C.该组织是一个政治、经济为一体的区域集团
D.该组织是由中国倡导建立
20.约瑟夫〃奈教授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犹如一个三维空间: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符合约瑟夫·奈教授看法的是
()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但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还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的说法都是比较准确的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计5小题,其中21题为10分、22题为14分、23题为14分,24题为12分、25题为10分,共6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九条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1912年3月5日的《时报》载文说:“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服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第二条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2分)
(2)材料一中第十九条和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在当时有何针对性?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概括说明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辛亥革命所起的伟大作用。(4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等到将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土地改革的情况及人民进步的程度,才可把普选由个别逐步推广到全国,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
【材料二】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将继续存在,并须在一切必要的地方设立地方组织,其名称可沿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
【材料三】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国家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亍职能,积极通过提案建言献策。截至2008年3月9日下午2时,提案审查委员会共收到提案4772件,参与提案的委员1992人,占委员总数的89.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材料四】 我们中国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是选举民主加协商民主。协商民主的出现,确实考虑到选举民主的不足……西方民主主要是选举民主,英国著名的哲学家说,选举的时候公民是主人,选完了以后公民是奴隶。协商民主的特点首先是由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还有一个好处,选举前可以协商,选举中可以协商,选举完以后还可以协商:并不像选举民主,选的时候很高兴,选完以后就不能更改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
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李君如《中国在民主政治的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未能实现普选并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四,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的作用。(3分)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对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认识。(4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法律规定,农村地区议员必须有年收入600英镑以上的地产,城市议员年收入必须在300英镑以上……1869年选民的年龄限制降为18岁,凡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不分男女,都有权参加下议院的选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
【材料二】 1832年改革法案规定,取消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地区”的议席,另外31个人口在2000至4000之间的选区分别减少一个议席,空出的143个席位中,65个给了新兴大工业城市……1885年《重新分配议席法》规定,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除22个城市和2个大学外,其余选区均实行单一选区制,即一个选区只选一名代表。1918年法案中,授予了年满30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4年,又将妇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为21岁,成年公民普选权终于真正得以实现。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1867年改革法案再次对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丁46个“衰败选区”,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了大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财产资格,它规定,在城市中凡拥有单独住宅的房主(不论其价值多少)和每年缴纳房租lO镑以上的房客,人要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都有选举权;在各郡,每年交纳地租12镑以上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
——哈纳姆主编《1 9世纪宪法》
请回答:
(1)据材料概述英国选举制度演变的信息。(不得摘抄原文)(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
(3)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2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謇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中,说到他办厂的宗旨:“通(州)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
——易乾《中华民族工商业百年史话》
【材料二】 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唯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民办。”
——《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三】 张謇认为:“至于铁矿需本(资本)尤重,非用开放主心。无可措手。但使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借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以赡民生之生活。”
——《实业之梦——张謇传》
【材料四】 张謇有句名言“教育为父,实业为母”。他将实业盈利可来大举办学,他雄心勃勃在通海地区推广普及小学教育,先后创办南通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盲哑学校、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博物院,还资助创立上海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易乾《中华民族工商业百年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张謇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2分)
(2)在材料二、三中,张謇提出了哪些实业主张?材料四表明张謇还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4分)
(3)指出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张謇创办的企业和所提出的实业主张起到的积极作用。(4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所以这也是一个对于发展内地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如果是真想,不是假想,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特别是轻工业。”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邓小平先生早在80年代就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另一个大局”是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江泽民主席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大开发。他明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现在“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定会像前20年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样,将为东部和中部地区提供巨大的市场与发展前景,有力地促进全国经济的更大繁荣。
------------摘自朱镕基在“新加坡讲座”的演讲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同观点?(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西部开发的着眼点上有哪些不同?(4分)
(3)结合史实分析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历史原因。(6分)
江苏省滨海中学2012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BBCCB 6——10 DBBAD 11——15 CDCCC 16——20 CCBAC
二、非选择题(共计5小题,其中21题为10分、22题为14分、23题为14分,24题为12分、25题为10分,共60分)
(1)
21、(10分)
(1)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家天下”,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2分)
(2)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2分)没有,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把它废除了,约法成为一纸空文。(2分)
(3)答: 政治:推翻封建帝制,确立共和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2分)
社会生活:通过断发易服、禁缠足等做法,废除封建陋习,移风易俗,宣传民主平等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22.(14分)
(1)原因: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改没有完成;人民进步的程度(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尚不足。(3分)
(2)变化: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2)(3)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2分)
(4)作用: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共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的参政议政。(3分)
(5)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历史形成的;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4分)
23.(14分)
(1)答:(1)信息:①资产阶级政治民主不断完善,最终实现普选。②选举的资格不断降低或答财产限制逐渐降低直至取消、妇女取得选举权、年龄限制降低。③新兴工业城市拥有越来越多的选举权。(6分)
(2)
原因: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人民群众要求普选权的斗争日益高涨。(4分)
(3)启示:民主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个渐进性和曲折性的历程。(答其他内容言之有理的同样给分)(4分)
24.(10分)
(l)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国(日本)经济侵略。(2分)
(2)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开放资本,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兴办教育文化事业。(4分)
(3)利用中国的农产品发展棉纺业等民族工业抵御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的作用;使南通以至江苏地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4分)
25.(12分)
(1)相同观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发展全国经济。(2分)
(2)前者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分)(3)近代以来,由于东部沿海一带受到列强侵略,加速了那里自然经济瓦解。众多通商口岸开放,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外商投资和近代科技设备的引进。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集中出现在沿海一带。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举办的重工业也分布在东部。以后西部工业虽有很大发展,但改革开放后20年间由于东部经济特区等享有优惠政策,发展迅速,东西部差距加大,形成了布局不合理局面。(答出一点给2分,此题最多6分。)
江苏省滨海中学2012年秋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5 BBCCB 6——10 DBBAD 11——15 CDCCC 16——20 CCBAC
二、非选择题(共计5小题,其中21题为10分、22题为14分、23题为14分,24题为12分、25题为10分,共60分)
(2)
21、(10分)
(1)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的“家天下”,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2分)
(2)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2分)没有,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把它废除了,约法成为一纸空文。(2分)
(3)答: 政治:推翻封建帝制,确立共和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2分)
社会生活:通过断发易服、禁缠足等做法,废除封建陋习,移风易俗,宣传民主平等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2分)
23.(14分)(1)原因: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土改没有完成;人民进步的程度(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尚不足。(3分)
(2)变化:成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或立法机构变成协商机构)。(2)(3)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2分)
(4)作用: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共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的参政议政。(3分)
(5)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历史形成的;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4分)
23.(14分)
(1)答:(1)信息:①资产阶级政治民主不断完善,最终实现普选。②选举的资格不断降低或答财产限制逐渐降低直至取消、妇女取得选举权、年龄限制降低。③新兴工业城市拥有越来越多的选举权。(6分)
(2)
原因: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人民群众要求普选权的斗争日益高涨。(4分)
(3)启示:民主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个渐进性和曲折性的历程。(答其他内容言之有理的同样给分)(4分)
24.(10分)
(l)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国(日本)经济侵略。(2分)
(2)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开放资本,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兴办教育文化事业。(4分)
(3)利用中国的农产品发展棉纺业等民族工业抵御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的作用;使南通以至江苏地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4分)
25.(12分)
(1)相同观点:都主张改变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缩小东西部差距;都主张利用东部沿海经济优势发展西部内地经济,发展全国经济。(2分)
(2)前者着眼于工业布局的平衡和备战的需要;后者主要是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分)(3)近代以来,由于东部沿海一带受到列强侵略,加速了那里自然经济瓦解。众多通商口岸开放,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外商投资和近代科技设备的引进。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集中出现在沿海一带。国民政府建立后,官僚资本企业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举办的重工业也分布在东部。以后西部工业虽有很大发展,但改革开放后20年间由于东部经济特区等享有优惠政策,发展迅速,东西部差距加大,形成了布局不合理局面。(答出一点给2分,此题最多6分。)
第五篇: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范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A.危险裹挟着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chà)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B.只一炷香的功夫,校门口的油炸(zhá)食品全被学生抢光了。
C.8月2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并在蒙古国观看了传统的狩猎(shǒu)表演。.D.在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被曝(pù)光后,我们无不痛心疾首,怒斥那些唯利是图、有恃无恐的不法奸商,对食位素餐、渎职的有关官员进行无情地鞭挞。
2.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过去三十年来始终代表华语电影最高水准的香港金像奖,如今已沦为“港片式微”的最佳佐证,表明“香港制造”的旗帜正在慢慢蜕化。
B.胜利了,总会有些不相干的人来沾光,来捞稻草,就好像失败时总会有人开脱责任一样,都属于官场陋习。
C.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D.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氨基酸即便有益无害,“吊瓶”即便真是为学生健康着想,但当高三学生竟然要以“挂吊瓶,打点滴”的方式来维系健康,给大脑进补时,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
B.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C. 鲁甸地震救援难度很大,这是由于余震不断并且地形复杂造成的。专家呼吁,志愿者不要盲目前往灾区,以免造成交通压力。
D.尽管在世界杯决赛面前,三四名之间的比赛显得无足轻重,取消的呼声也一度此起彼伏,但国际足联坚持认为三四名决赛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4.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___’”
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B.白以为常,文以应变。C、文白相济,见真求新 D.白话为本,力求立体。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 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①、田常②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
【注】①子之:春秋战国时燕国的相国,他怂恿燕王效法尧舜将王位让给他,后来燕国差不多名存实亡了。②田常:春秋时期齐国大臣。齐简公四年田常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任相国。从此,齐国的政权完全由田氏控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
徒:白白地 B.听其臣而行其赏罚 听:准许 ..C.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效:显露
D.饰行以要君欲
要: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某所 / 某所,而母立于兹 ..C.故劫杀拥蔽之主 / 凌万顷之茫然 ..D.非不说于大功也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B.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C.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D.入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中韩非提出了君主治国要“自用其刑德”的主张,用刑罚与奖赏来控制臣下。B.第二段中要求臣子只做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言与行要相符,否则要加以惩罚。C.第三段用子之、田常的例子告诫君主,如果“人主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那么就会难辨忠贤,难免有奸臣出现。不要轻易把大权让给臣子,以免国破家亡。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3分)译文:
(2)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4分)译文:
(3)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3分)译文:
第二卷 主观题(共120分)
诗歌鉴赏与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小题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
【小题2】
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11.默写(5分)
(1)于嗟鸠兮,______________。(《诗经•氓》)(2)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4)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5)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简答题4分,选择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EU 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自2005年建立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广泛和密切的关注。
EU ETS虽然常被称为“碳税”,但实际上它并非税收,而是一种总量交易,即于系统内限定一个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在规定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不超过此总量的前提下,向系统内各排放源分别发放排放权配额,并由这些排放源在交易市场上通过货币交换方式相互调剂排放量。减排成本较高的厂商,一旦用完自己的配额,就必须进入交易市场从其他企业手中购买更多排放权以满足自己的排污需要,而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则可以选择将节余下来的配额出售获利,或留到次年自用。
因此EU ETS是基于总量控制的碳排放权交易手段,从而有别于基于价格控制的税收手段。当欧盟宣布从2012年起将航空业纳入EU ETS时,大范围的争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根据欧盟的规定,以2004-2006年在欧盟境内起降航班年平均排放量的97%为基准,其中85%的配额免费发放给各航空公司,其余15%通过拍卖发放。此后,在允许的排放总量逐年递减的同时,免费配额的比例也将逐年减少,直到2020年取消免费配额而全部采取拍卖方式发放。根据中国民航局的计算,EU ETS施行第一年将使中国航空业额外支出8亿元人民币用于购买配额,2020年为30亿元,9年累计达176亿元。
由于全球经济疲软、油价高涨以及运能过剩,航空公司此时再增加碳排放费用的负担,无异于雪上加霜。欧盟这一举动,除了增加航运公司的运营成本而必然遭遇抵制外,也面临理论和操作上的难题。
美国第一个将欧盟告上了法庭。美国认为欧盟是在变相地向国际航空碳企业征收燃油税,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中的相关规定。此外,起降欧盟国家的国际航班只有少数里程是在欧盟境内,欧盟全程计费是越权行为。美国对于欧盟“越权行为”的指控得到了大量支持。
中国对于EU ETS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更为关切。民航局副局长王昌顺强调,欧盟单边强行将进出欧盟的国际航空排放纳入EU ETS,违反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违反了相关国际公约,也阻碍了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航空公司的发展。
分析人士还指出,由于欧盟对于在欧盟境内起降的飞机进行碳排放全程计费,导致了直飞欧盟的成本大幅度上升,由此可能造成中转航班的增加,促成中东国家一些航空港的崛起并改写全球民航版图。在经营往返欧盟国家的远程航线时,近欧盟的国家占据地利之便,可在本国设置中转站,从而规避大量碳排放费用。
欧盟的动机也成为被怀疑的对象。欧盟声称将排污量迅速增长的航运业纳入其ETS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必需的。但享有领先的碳排放技术的欧盟国家在技术转让方面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抑或欧盟国家在碳排放系统中所受到的明显小于发展中国家的压力,都无法不让人将欧盟的碳税政策与欧盟的“开源”需求结合起来,使得欧盟的目的显得不再单纯,无法占领“为了全人类福祉”这一道德高地。
【小题1】结合文意,谈谈欧盟将航空业纳人EU ETS这一举措的利弊。(4分)【小题2】下列关于EU 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被称为“碳税”的EU ETS实际上并非税收,而是一种在系统内进行的交易,这种碳排放权交易受总量控制。
B.在EU ETS中,各厂商可根据白己对排放权配额的需求到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这套规则早在2005年就建立了。
C.EU ETS要求系统内各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控制“总量”,且这种总量要呈逐年下降趋势。
D.EU ETS有别于基于价格控制的税收手段,系统内各厂商将冈为减排成本的高低或支付或收获一定数额的货币。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欧盟计划到2020年取消所有免费配额而采取拍卖方式发放配额,这将使中国民航业承受无法承担的经济压力。
B.欧盟将航空业纳入EU ETS,遭到所有欧盟以外围家的强烈反对,美国就第一个采取行动,将欧盟告上法庭。
C.中国认为,EU ETS在公平性方面存在问题,它违反了“区别但有共同的责任”原则,违反了相关国际公约。
D.欧盟声称将航运业纳入其ETS是减排必须,但其动机遭到质疑,欧盟国家领先的碳排放技术将使其从中受益。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目。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 凝
⑴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⑵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⑶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⑷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⑸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
⑹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⑺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⑻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⑼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⑽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原文有删改)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答:
(2)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答:
【小题2】文章开头从大雾对城市与人的影响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该文内涵丰富。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点列出。(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题为“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但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社区办公室大门贴出这样一则告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即将开始,希望本社区各住户密切配合工作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否则,责任自负。
材料二:该项工作开展后,不少媒体都在报道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的问题。原因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其中一个问题可能就出在此类的告示上。
【小题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小题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从上述材料中可看出孔子和老子的观点有什么近似之处?联系实际,就孔子与老子观点的异或同,谈谈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退刀记 希尼尔
干了多年的店员,遇到的怪事可真不少。就说前些时候吧。一位老妇人来到了柜台前,硬说要把东西退回。
“老太太,这把刀子你已经用了一个时期了,退不得的呀!”
“可是——可是这种刀子太阴冷,用了令人厌恶心寒!”“哼哈,老太太,您看看,这类牌子与款式,市面上流行得很啊!”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以前被用来杀了不少人呢。”
“不可能吧?这是最新设计的。”“有,有,杀了人……” “您看见了?”
“哦,这——倒没有,我若看见了,我也没命了。” “那可别乱说,小心警察找你问话。”
“但,我老伴,还有幼弟全家是被杀过的!”“全家!真的?报警了没有?” “没有!不可能的……凶手还歪曲了真相……”
“哦——”
我不知如何接下去才好。老妇人看到我态度坚硬,没有意思接纳她的退货,也就怅然离开了。
临走时,我想想,不可能吧!这么一把小刀子,杀不了这样多人的。我拉开喉咙问道:“老太太,是在哪儿发生的啊?” “南京。”“什么?南京街?”
我蹲下,把那种款式的刀子从柜台里取出,研究了好一阵子,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刀锋较光亮了些吧!还有一排小小横行的字样:日本制造。【小题1】分析本文在情节构思上的独到之处。(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日本侵华战争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那一段历史?(150字左右)(4分)答: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泰戈尔)
(2)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鲜花和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一个荒漠。(萨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