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进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

时间:2019-05-14 23:0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杨通进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杨通进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

第一篇:杨通进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

·伦理学研究·(《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与其一般 正义论的矛盾与冲突

杨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 100732)[中图分类号]B7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6)08-0057-07 罗尔斯自己说过,“将正义延伸到包括我们对未来各代人的义务(包括正义储存的问

题)”,是他的正义理论所遇到的四个难题之一。正义的储存原则是代际正义的主要内容,但 是,“至少在目前我们不可能对应当有多高的储存率制定出精确的标准。资金积累和提高文 明、文化水准的费用如何在代际之间被分担的问题看来不容有明确的回答”。所以,代际正义 问题“使伦理学理论受到了即使不是不可忍受也是极严重的考验”[1]。通过对罗尔斯的代际 正义理论与其一般正义论的对比分析,我们将会发现,罗尔斯的这一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表 白或许主要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他的代际正义理论和他的一般正义论之间存在着许多明 显的反差、矛盾和冲突;这些反差、矛盾和冲突不仅限制了他对代际正义问题的探讨,而且威胁

着他的正义理论大厦。

一 正义的储存与代际正义

与其一般正义论一样,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所针对的也主要是功利主义。在罗尔斯看

来,由于功利主义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义务的根据,因而对总的功利的最大限度 的追求就可能导致一种过度的积累率,并要求较穷的世代为了以后要富得多的后代的更大利 益做出沉重的牺牲。“这种使一些人的所失与另一些人的所得相平衡的利益计算,在代际之 间看来比在同代之间更难得到辩护。”[2]正义的储存原则就是作为对积累率的一种限制而起 作用的:“它在要求某一代为后代的福利储存的可能数量方面提出了一个上限。”

罗尔斯把社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需要净储存率的积累阶段和无需净储存率的维持阶

段。在积累阶段,人们留给后代的东西需要比他们继承的多:“一旦积累的过程开始并继续下 去,它就对所有后继的世代都有好处。每一代都把公平地相等于正义储蓄原则所规定的实际 资金的一份东西留给下一代。„„这种等价物是对从前面的世代所得到的东西的回报,它使 后代在一个较正义的社会中享受较好的生活。”[3]当社会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数量,足以维持 正义的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行时,积累阶段就可结束;社会发展于是进入维持阶段。在这个阶 段,每一世代只要求留下与其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大致相等的财富:“只要正义制度得到牢 固确立,所要求的净积累就会降低到零。在这一阶段,一个社会是通过维持正义制度和保持它 们的物质基础来履行它的正义义务的。”[4] 那么,每一个具体的世代如何判断,他们所处的社会是否属于正义制度已得到牢固树立的 社会,以致可以把积累率降低到零呢?判断正义的基本制度是否已经确立的标准是什么?罗 尔斯可能会把他的两个正义原则视为判断的标准。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正义制度的建立是 57一个历史的、逐渐接近正义理想的过程。历史上大多数时代的人都会认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比

他们之前的社会更为公正。他们可能会认为,用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作为判断他们社会的 正义程度的标准是一种过高的、超出了历史发展水平的要求。反过来说,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 的可能性,即未来世代的人可能会接受比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更为接近正义理想的正义原 则。在他们看来,把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的实现程度作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已经建立起正 义制度、从而只需保持零积累率的标准,实际仍是一个太低的要求。

站在古人和未来世代的角度来诘难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或许失之公平,而且可能会陷

入历史相对主义的泥潭。让我们假定,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是合理的,可以作为判断一个社 会是否可以选择零积累率的依据。但是,即使如此,罗尔斯所说的“实际资金”的具体内涵也 仍然过于狭隘,难以保证代际正义的真正实现。

罗尔斯请我们记住,留给后代的“资金不仅是工厂、机器等,而且是知识、文化及其技术和 工艺”。这几项都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不包括“自然资本”(如土地、森林、物种、自然景观

等)的要素。但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本的总量是有限的,地球给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和服务的 能力也是有限的。机器、厂房、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本的增加并不能弥补物种、自然景观等自

然资本的消失。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即使我们留给后人的社会资本 的总量与我们继承而来的总量一样多,后代人能够实际拥有和消费的自然资本的总量也会逐 渐减少。他们的生活质量会随着自然资本总量的减少而逐渐降低。因此,从代际正义的角度 看,其社会发展处于积累率为零的维持阶段的人们,不仅需要把一定数量(与他们继承而来的 相等甚至更多)的社会资本留给后代,而且必须要把一个功能健全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留给后 代。未能认识到代际正义与环境保护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或许是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的一 个重要的薄弱环节。

在积累阶段,各个不同世代的人们如何确定彼此的储存比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操作难题。罗尔斯假定,“一个正义的储存原则是可行的,它能够告诉我们应该投资多大,社会最低受惠 值应该被确定在什么水平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一劳永逸地制定一个固定的、适 用于所有世代的储存率。相反,正义的储存比率“依赖于社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当人们贫 困因而储存比较困难的时候,就应当要求一种较低的储存率;而在一个较富裕的社会里,人们 就可以合理地期望一种较高的储存率,因为此时真正的负担较少”[5]。这似乎意味着,处于积 累阶段的每一个世代的人们都要亲自为自己制定一个正义的储存比率。

这与罗尔斯对正义原则的特征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按照罗尔斯的一般正义论,正义原

则是处于原初状态的人们一次性地选择和确定的;一旦选择和确定,就不可更改;这些原则适 用于所有的人。但是,正义的储存比率却不是这样的。我们看到,正义的储存比率依社会发展 阶段的不同而各异,因此,每一个阶段的人们都要亲自进入原初状态,修改前一阶段的人们制 定的储存比率,并依据自己的富裕程度选择一个在自己看来符合代际正义标准的储存比率。如果每一个世代的人们都可以进入原初状态重新签订正义的储存比率,那么,正义储存原则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就令人担忧了。二 原初状态与代际正义

原初状态与无知之幕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两个最具原创性的证明工具。这两个概念也被用 于对代际正义的寻求和证明。从罗尔斯契约伦理的角度看,代际正义原则也是处于原初状态 之中的当事各方,站在无知之幕背后所预先确定和选择的关于如何在代际之间分配社会合作 58的利益和负担的重要契约。在制定代际正义原则时, 各方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一代,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以及他们处于社会文明的哪一阶 段。他们没有办法弄清楚自己这一代是贫穷的还是相对富裕的,是以农业为主还是已经 工业化了等等。在这方面,无知之幕是彻底的。这样,在原初状态的人就要问自己:在假 设所有其他各代都要以相同的比率来储存的基础上,他们愿意在每个发展阶段储存多 少。„„[他们]必须选择一个能分派给每一发展水平以一种合适的积累率的正义的储 存原则。[6] 由于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代,原始状态的当事方就没有办法选择一种有利于自己这 一代的储存原则。由于这样一种原则同时考虑了生活于不同时间、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利益, 因而从代际的角度看是公平的。

然而,罗尔斯对制定和选择代际正义原则的原初状态还做出了两个进一步的规定。这两 个规定与其关于原初状态的一般规定却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第一,原初状态当事方的动机。罗尔斯多次说过,原初状态中的人们是相互冷淡和对别人 利益不感兴趣的,他们不愿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处在原初状态中的人们是有理性 的,在选择原则时他们每个人都试图尽可能好地推进他的利益,„„试图接受那些尽可能地促 进他们的目标体系的原则。„„他们在努力为自己寻求一种尽可能高的绝对得分。”[7]然而, 如果原初状态的当事方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原初状态中又没有其他世代的人或代表,那 么,原初状态中的签约方怎么能够签订一个对所有世代来说都是公平的契约呢?代际正义原 则的选择离不开对其他世代的人的合理利益诉求的公正关怀。如果原初状态的当事方都是相 互冷淡的,不关心其他世代的利益,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指望他们会主动地从道德上关心其他 世代的利益? 于是,罗尔斯只得对原初状态的基本条件进行修改,“调整关于动机的假设。各方被看成 是代表着家庭的连续线,带有连续的世代之间的情感纽带”[8]。他们不再是相互冷淡或对后 代的利益漠不关心的;相反,他们被设想为家长,拥有推进他们的直系后代的福利的欲望。于 是,每一代都关心自己的直系后代,就像父亲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他们的善意至少泽及两 代。„„关键是在原初状态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关心某些下一代人的福利,并假定他们的关心 在每个场合都是对不同的个人的。”[9] 为什么同是在原初状态中签约的当事方,确定一般正义原则的当事方的动机是相互冷淡 和互不关心,而选择代际正义原则的当事方的动机却是关心和善意?二者的动机为什么如此 截然相反?这与罗尔斯对其本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正义概念———作为互利的正义与作为公平的

正义(见本文第四部分)———的误解和混淆有关。

第二,原初状态当事方的身份。按照契约论的逻辑,如果我们想要在不同世代的人们之间 签订某种公平的契约,那么,我们就应当允许不同世代的人或其代表参加契约的谈判和签订。然而,在罗尔斯看来,并非所有的人(更不用说所有世代的人了)都能够真正参加原初状态的 签约谈判。“原初状态不是被设想为一种在某一刻包括所有将在某个时期生活的人的普遍集 合,更不是可能在某个时期生活过的所有人的集合。原初状态不是一种所有现实的或可能的 人们的集合。”[10]因此,罗尔斯要求人们从现时的角度来解释不同世代的人的身份,“那些在原

初状态中的人们知道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于是,处在原初状态中的当事方便不再是不同世 代的人,而是同一世代的人。

59然而,如果原初状态中的当事方都是(或被设想为)同一世代的人,那么,他们所签订的关 于合作之权利与义务的分配的条款,就只能算做代内正义条款。一种正义原则要想成为代际 正义原则,它就必须考虑不同世代的合理利益诉求,公正地从不同世代的角度来权衡和考量权 利和义务的分配问题。代际正义的签约方必须明白,代际正义原则的适用对象是具有独立身 份和独特利益诉求的各个不同世代,而不是同一世代内部不同的个人。一种缺乏代际视野的 正义原则,很难说得上是一种真正的代际正义原则。

为什么不同世代的人或代表不能成为原初状态的签约者?罗尔斯给我们提供的解释是: 把原初状态理解为所有现实人或可能的人们的集合“都不免要深深地陷入幻想,从而使这一 概念不再是直觉的自然导向”[11]。然而,这只是一个托词。真正的原因还在于,如果我们把正

义理解为一种互利的安排,并把各方设想为自利和互不关心的,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集合在 原初状态中的不同世代的人们(或其代表)能够就储存达成任何互利的条款。因此,对互利正 义观的坚守才是罗尔斯把不同世代的代表从原初状态中排除出去的深层原因。三 正义的环境与代际正义

正义的环境(the circumstance of justice)指的是正义在其中得以产生、并发挥作用的自然 条件和社会条件。在大多数社会契约论者看来,只有在存在正义的环境的地方,正义的产生和 出现才会成为可能。

关于“正义的环境”的理论,首先是由休谟提出来的:“平等或正义的规则完全依赖于人们 所处的特殊状态和条件。„„如果人类的条件处在某种非常特别的情形下,如物产极端丰富 或极端匮乏,人心异常温厚慈善或极端贪婪邪恶———这些条件使正义变得完全无用,你就可以

因此而完全摧毁了它的本质,并中止它施加于人类的义务。”假如人类与一种在体力和智力方 面都不如人类、且对人类毫无反抗能力的其他生物或外星人生活在一起,那么,“在这样一种 不平等的联盟中,正义和财产权不仅毫无用处,也无立足之地”[12]。

罗尔斯把休谟确定的上述环境概括为三条:中等的稀缺、中等的自私(相互冷淡)、相对的平等。用罗尔斯自己的话来说: 首先,存在着使人类的合作有可能和有必要的客观环境。这样我们假定,众多的个人 同时在一个确定的地理区域内生存,他们的身体和精神能力大致相似,或无论如何,他们 的能力是可比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压倒其他所有人。他们是易受攻击的,每个人的计划 都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合力的阻止。最后,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一种中等程度的匮乏。„„ 为简化起见,我常常强调客观环境中的中等匮乏条件,强调主观环境中的相互冷淡或 对别人利益的不感兴趣的条件。这样,一个人可以扼要地说,只要相互冷淡的人们对中等 匮乏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划分提出了相互冲突的要求,正义的环境就算达到了。除非这些 环境因素存在,就不会有任何适合于正义德性的机会。[13] 中等程度的匮乏属于正义的“客观环境”。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如果人们所需要 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供应不存在短缺的问题,那么,如何公正地分配有限资源的问题就不 会出现,正义观念确实也就不会有什么用处。

这一点当然也适用于证明代际正义的必要性,因为,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它都不 可能达到诗人所设想的那种黄金时代;或多或少的匮乏将伴随人类历史的始终。因此,我们必须

要用某种代际正义原则来公平地分配不同世代的人使用中等匮乏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的份额。60“为了确保正义原则不致依赖太多的假设”,罗尔斯把原初状态中的各方设想成“是相互 冷淡而非同情的”[14]。他们对别人的利益不感兴趣,只想最大限度地推进自己的利益。关于 正义的这一必要条件很难应用于代际正义,因为,如果上一代人对其后代(包括较遥远的后 代)缺乏基本的同情和关怀,代际正义就不可能产生。于是,我们看到,在讨论代际正义时,罗 尔斯不得不对正义的环境进行了修改:使得代际正义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不再是相互冷淡,而 是至少泽及两代的善意,是对自己的直系后代的福利的关心。在探讨一般正义论时,罗尔斯 说,一种正义观不应当预先假定广泛的自然情感的纽带。而在讨论代际正义的可能性时,罗尔 斯却又强调“世代之间的情感纽带”。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与其一般正义论之间的巨大反 差和矛盾再一次显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说,关于自利是建立正义的动机的观点还只是给正义理论增添了一些麻烦,那么,关 于正义只存在于力量或能力大致相等的人们之间的论点,给正义理论大厦带来的消极影响就 是毁灭性的了。如果正义是一种互利的安排,而协商合作的各方都想寻求利益的最大化,那 么,在一个拥有为所欲为的力量的群体与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群体之间就不可能达成任何公平的合作条款。前者会利用其绝对的优势力量寻求与其力量相等的收益,而后者由于缺乏可 以与前者谈判的筹码,就只能接受某种比被前者灭亡稍强一点的不公平契约。因此,把大致相 等的力量视为正义的必要环境的观点,不过是“强权即真理”的精致翻版。“如果由于受害者 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反抗就认为这种杀戮或抢夺是正义的,那么,这无疑是对正义理念的无情践 踏———是在伤害之上再添加侮辱。我们通常并不认为,在力量极端不平等的情况下正义就不 再起作用了;恰恰相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正义才显得特别重要。”[15] 把力量的对等视为正义产生的必要环境的观点尤其不适用于代际正义。因为代际关系的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代际力量的不对称性。相对于当代人来说,后代人是绝对弱小的。他们没 有任何可以与前者谈判的筹码。出于自利的考虑,当代人在做出决策时完全可以不考虑后代 人的利益。因此,如果大致对等的力量是正义得以产生的前提,那么,我们就只能放弃在代际 之间寻求正义的努力。

或许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自利动机假设和力量平等假设给其正义理论所带来的麻烦和毁灭 性影响,罗尔斯在《作为公平的正义》一书中才有意淡化了正义的这两个主观环境,而代之以 “理性多元论的事实”: 在一个现代民主社会里,公民依照他们所理解的善观念来确认不同的、也是不可公度 的和不相容的、但是理性的统合性学说。这就是理性多元论的事实。„„我们将这种多 元论当做民主社会的一个永久性特征,并将它视为一种对我们可以称为正义之主观环境 的东西的典型描述。[16] 理性多元论承认每一种合理的完备性学说的价值与平等地位,认为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 的信奉者都可以、且有权利根据该学说所理解的善观念来追求他们的好生活。由于在这些完 备性学说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可通约、甚至相互矛盾的善观念,因而,当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按照 这些观念来安排其生活时,摩擦和冲突就在所难免。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些规则来协调或约束 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使人们对其善观念的追求不致伤害他人的类似追求。正义规则所发挥的 正是这种作用。

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不仅存在于当代人之间,而且更存在于不同代人之间。我们既要承认

当代人所持有的理性的完备性学说的合理性以及当代人追求其善观念的权利,也要承认后代 61人所持有的理性的完备性学说的合理性以及他们追求其善观念的权利。只有当我们不再把力

量的平等和自利视为正义的必要条件,而是把理性多元论视为正义的合适环境,正义(特别是 代际正义)才会拥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从公平正义的角度看,理性多元论和适度匮乏这两个事实还只是正义产生的必要条件,而

非充分条件。要使正义真正成为现实,我们还需要一个条件,即人具有道德能力的事实。正是 人作为道德存在物、具有重要的道德能力(特别是罗尔斯一再强调的具有正义感和善观念的 能力)的事实,才使得正义最终得以成立。因此,根据下文对正义的本质的理解,我们似乎可 以合理地把正义和代际正义的环境设定为:资源相对匮乏的事实;理性多元论的事实;人具有 道德能力的事实。前两个事实的存在决定了正义和代际正义是必要的,人具有道德能力的事 实则决定了正义和代际正义的可能性,并最终使正义和代际正义从可能变成现实。四 代际正义的实质

正如布莱恩·伯瑞曾指出的那样,在罗尔斯那里,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正义概念。一 是作为互利的正义(justice asmutual advantage),一是作为公平的正义(justice as fairness)。这

两种正义概念有着两个共同特征:第一,当人们之间或人群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正义问题便 提了出来。第二,正义是所有人在原则上可以达成的合作协议。

但是,这两种正义概念在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种正义概念把自利(self-interest)视为人们选择正义行为的动机,把正义理解为缔约各方经讨价还价而达成的互利合作条款,否 认在这些条款之外还存在着某些可以用于判断这些条款的合理性或公正性的独立标准。根据 这种正义概念,人们达成的协议可以反映这一事实: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拥有更强的谈判控制 力。如果协议的条款未能反映不同的谈判控制力,那么,那些其所得与其实力不相称的一方就 可以推翻已达成的协议。如果对协议的遵守不能带来实际的利益,人们也可以不遵守它。相反,第二种正义概念力图把正义与谈判控制力分离开来。它并不拘泥于“正义必须是 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这一约束条件,而是把正义理解为人们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所达成的 一种公平而合理的协议。正义的条款是理性的人们所订立的能够获得理性辩护的条款。正义 原则就是充分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理性地加以接受、或无法合理地加以拒斥的那 些原则,是共同的人类理性所赞成的那些原则。

公平正义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否认人们选择正义的动机是出于正义的预期好处。“正义行为不能归结为对自我利益的精致的和间接的追求。”[17]在互利正义观看来,正义之所

以成为人们选择正义行为的理由,是因为选择正义符合行为者的利益。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行 为不能给行为者带来好处,该行为者就没有理由选择该行为。与此不同,在公平正义观看来, 正义的力量存在于正义的条款所包含的道德合理性之中。正义的事物本身就是人们选择它的 好的理由。“选择正义的动机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行动的意愿,这种方式不诉诸个人的利益,但 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都能够得到辩护。”[18]正义地行动的愿望“部分来自想充分表现我们是什

么和我们能成为什么的愿望,即来自想成为具有一种选择自由的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物的愿 望”[19]。

由上可见,作为公平的正义与作为互利的正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代际正义只能是作为公

平的正义,而不可能是作为互利的正义。因为当代人与遥远的后代人不是生活在同一时空范 围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具有当代人之间的那种相互性或互利性。当代人不可能从他们对遥 远的后代人的正义行为中获得任何好处。他们对后代人的正义行为只能建立在道德理性的基 62础之上,而不可能建立在理性自利或互利的基础之上。因此,代际正义的实质只能是公平的正

义,而不可能是互利的正义。

然而,罗尔斯在探讨其一般正义论和代际正义理论时,往往把这二者混为一谈。出于稳定 性的考虑,他试图把正义(包括代际正义)建立在互利或互惠的基础之上。但是,为了凸现其 伦理性,他又转而从公平或公正的角度来解释正义(包括代际正义)。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 与他的一般正义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前述诸多不一致和相互矛盾的地方,就是由于他混淆了 这两种其本质完全不同的正义观,并试图把它们结合在一起。

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正义观之间摇摆不定的态度还导致了罗尔斯对代际正义的本质的相

互矛盾的解释。在有的地方,罗尔斯从互利的角度把正义的储存原则诠释成“每一代(也许除 了第一代)都可以获得好处”的安排,把上一代留给下一代的实际资金说成是“对从前面的世 代所得到的东西的回报”。代际正义的相互性(reciprocity)因素也得到特别的强调:正义的储 存原则是“任何一代(和所有各代)的成员所采用的原则,也正是他们自己这一代所要遵循的 原则,亦是他们可能要求其前辈各代人(和以后各代人)所要遵循的原则,无论往前(或往后)追溯多远”[20]。所有其他各代都以相同的比率来储存,成为原初状态的人确定其储存率的前 提条件。

但是,罗尔斯也从公平正义观的角度把正义的储存原则视为“代际之间的一种相互理 解”,是“公正地对待所有世代”的一种方式。正义的储存比率被理解为“紧邻两代的成员在每

一发展水平上能合理地相互期望的东西”。在制订正义的储存方案时,原初状态的各方“想象 自己是处于父亲的地位,他们根据自己所认为的对他们的父亲的合理要求,来弄清楚他们自己 应该为子女们储存多少。当他们达到一个从父子两方面来看都是公平的估计、并且为改善他 们的环境留下了必要的资金时,这一阶段的公平储存比例(或者比例的范围)就确定了”[21]。因此,正是由于罗尔斯混淆了“作为互利的正义”与“作为公平的正义”,并试图把它们整 合在一起,才使他的代际正义理论与他的一般正义论之间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反差、矛盾和 冲突,也使他对代际正义的本质给出了模棱两可的解释。看来,为了使他的正义理论变得更加 连贯和一致,罗尔斯得做出某种艰难而痛苦的选择:要么义无反顾地放弃他从互利正义观的角 度对正义的基础所做的理论预设,要么修改从公平正义观的角度对代际正义所做的(当然也 是更符合人们的道德直觉的)理论阐释。如今,一代大师罗尔斯已驾鹤西归。消除其理论的 不连贯性和内在矛盾的艰巨任务或许只能指望他的弟子们来完成了。注 释

[1][2][3][4][5][6][7][8][9][10][11][13][14][19][21]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1988,第276~278、275页;第277页;第278~279页;第278页;第278页;第277~278页;第136、138页;第282页;第123页;第133页;第133页;第121、122页;第179页;第247页;第280页。

[12]休谟:《道德原理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第17、19页。

[15][17][18]Brian Barry,Theories ofJustice,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n Press, 1989, p.163, p.7, p.359.[16]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 2002,第137~138页。[20]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 2000,第290页。(责任编辑 冯瑞梅)63

第二篇:追求正义(罗尔斯)

追求正义4000字!!!------结合罗尔斯的正义理论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

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

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

------罗尔斯《正义论》 正义,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美好社会理想和愿望,是人类社会所

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何谓正义?《辞海》做出如下解释:对政治、法律、道德等

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

从哲学角度来看,正义是伦理学、政治学的基本范畴。“正义”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正义

观念萌于原始人的平等观,形成于私有财产出现后的社会。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

为,人们按自己的等级做应当做的事就是正义;基督教伦理学家则认为,肉体应

当归顺于灵魂就是正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

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

到了20 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著作《正义论》

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

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

罗尔斯1921年出生于马里兰的巴尔的摩,18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期间,对神学产生浓厚兴趣,一度想成为一名公会牧师。二战时入伍服役,后来拒绝升

军官的机会退伍回大学念书。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获该校博士

学位。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任教。尽管

著作不多,但其在西方学术界影响甚大。

罗尔斯的正义论,追本溯源,可以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它的滥觞。但它有别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同样是讲正义, 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社会秩序,认为正义体现为国家和谐的秩序。而罗尔斯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平等, 认为人的自由是正义的核心。

罗尔斯的正义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正义

论,继承了启蒙时期自由主义这一传统。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修正和发展了启蒙

主义思想家的正义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罗尔斯从人都处在“无知的面纱”中的“原初状态”出发, 推出正义的两条根本原则。

第一条原则:每个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和其他人相当的基本的自由

权利。第二条原则: 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在与正义的储

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②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

罗尔斯假定, 正义的两个原则之所以是公正合理的原则, 就在于它们是在原初状态中被人们一致同意的选择。原初状态是一种其间所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

公平的状态, 是一种各方在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 选择的结果不受

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等所决定的状态。罗尔斯着重考察了两个正义原则

和功利原则之间的选择问题。他借用“最大的最小值规则”来解决人们在正义原

则与功利原则之间的选择问题。得出了两个正义原则正是由原初状态提出来选择

问题的合理答案这一结论。

罗尔斯认为, 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是一种合作体系中主要的社会安排, 它们支配权利与义务的分配, 调节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这样, 将正义的两个原则应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 就是要确定与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 并对它们进行合理调节。具体地说, 正义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支配权利与利益的分配, 第二个原则就是调节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

第一个原则可概括为平等原则, 它规定和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在罗尔斯看来, 公民的平等自由权利的基本内容, 大致有政治上的自由(选举和被选举担任公职的权利), 及言论和集会自由;良心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个人的自由和保障个人财产的权利;依法不受任意逮捕和剥夺财产的自由。而且, 按照平等原则,这些自由都要求是一律平等的;因为一个正义社会中的公民拥有同样的基本权利。

第二个原则可以概括为差别原则。这一原则就是要调节社会和经济利益分配。因为社会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会因为社会、自然等因素而无法做到绝对平等;这就需要调节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分配, 使它合乎每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利益;同时, 在机会公平的基础上, 权力地位和领导性职务必须向所有人开放, 以便所有人都有可能进入权力地位和担当领导性职务。

罗尔斯认为, 正义的两个原则不是等量齐观而是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第二个原则中的公平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 只有在充分满足了前一个原则的情况下才考虑后一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第一个优先原则是自由的优先性, 即平等自由的原则对第二个原则的优先。因为只有自由的主张获得满足之后, 其他原则才能发挥作用

第三篇:罗尔斯《正义论》读书笔记(精选)

罗尔斯《正义论》读书笔记

罗尔斯是当代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以正义理论知名。他继承洛克、卢梭、康德的社会契约论,并加以修正,使之上升到一个更高抽象的理论水平。他的《正义论》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成为二战之后西方伦理学与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人类在自然状态下,依靠合作才可以生存发展。社会契约是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以及政治义务的基础。因此,它也是一种道德义务,人承诺要遵守自己先前的约定。罗尔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正义问题。他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如真理是思想的首要德性一样。正义要负责地保障平等的公民自由与权利义务,解决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推进所有公民的利益等。

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了“原初状态”。它的特征有三点:一,“无知之幕”,即没有人知道他人的出身、地位、阶级和能力、智力、体力等,甚至不知道他特定的善观念或特殊的心理倾向。二,每个人都是有理性的,但对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也没有仁爱等道德因素。三,在无知之幕的后面,达成共识原则绝不会与平等互利的社会合作冲突,也不会使某些人享受较大利益而损害另一些人的生活远景。

罗尔斯认为作为“制度”即“社会基本结构”的“一般正义观念”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这一正义观念体现为两个正义原则:

“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2)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

第一个正义原则又叫平等自由原则,它确定与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使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它适用于对公民政治权利方面问题的处理。第二个正义原则适用于公民对社会和经济利益方面问题的处理。公民的社会和经济利益是不可能平等的,但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要有两个并存的条件。第一,最少得益的社会成员得到最大利益。罗尔斯称之为“差别原则”;第二,官职和地位在平等的条件下向所有人开放。罗尔斯称之为“机会公平平等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机会公平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

罗尔斯正义论在合理性在于他看到了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结构”)和经济基础(利益分配)与人们正义生活和自由平等的客观联系,并对这些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而它的不足之处则在于他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在于罗尔斯对社会基本结构(制度和经济基础)有保留的不彻底性认识。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何怀宏:公平的正义:何怀宏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4、顾肃:罗尔斯:正义与自由的探索,辽海出版社,1999.

第四篇: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通用)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通用7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1

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它既是构建合法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构建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广泛渗透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自古至今,历久常新,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探究的根本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他的学说,对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西方学界对“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从而形成了当今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大繁荣局面,以致人们将《正义论》的出版视为“罗尔斯时代”或“罗尔斯轴心时代”的开始的标志。笔者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观,其视野虽然限于一种“国内社会”,但是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回顾和探讨他关于公平与正义、平等与效率等一系列观点,并对我国的社会先行制度作出合理的反思,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应该说,罗尔斯《正义论》的逻辑还是挺清楚的,而且论证也特别的仔细而清晰,从演绎的和经验的两条路证明了正义的两个原则,成为能替代功利主义的新的伦理观。罗尔斯走的是一条契约论的路线,继承而又超越了传统的霍布斯、洛克的思想,并借鉴的吸收了康德的某些思想。他试图恢复社会的正义,坚持公平正义的理想,这样一种坚持而崇高的理想我是十分钦佩的,而且我觉得这是当下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了这样的原则,那么社会也就会治理的更好了。可是,当前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人们的思想都太过于功利了,人们把人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从而更加注重发展一些工具性的东西,赚钱甚至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整个社会成为了一个技术型工具型的社会,我深深的感到悲哀和无助。我总在想,这样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到底是社会体制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历史的必然呢?

罗尔斯的回答必然是社会体制的问题,因为正义的原则还没有被人们普遍的意识到接受并贯彻:平等自由并没有放在第一位,并且人们往往同意牺牲平等自由而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国家打着和谐的旗号去肆意的践踏人民的自由权,机会也不是对每个人都敞开,往往富裕的有权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出现了“富二代”“官二代”的现象,并不是具有相同才能的人就能获得同等的地位,另外社会的发展也并没有把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的提高放在重要地位,农民,农民工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并不安居乐业,他们对于自己所受到的损失和不公平待遇往往表示极其的不满和愤慨,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可以看到,在中国,正义原则的任何一条原则都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在中国能建立起来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还有多远呢?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而我也要为着中国的民主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奋斗!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2

在读完这本我自以为很难读懂的书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难懂,相反,我读懂了一些东西,一些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

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知道什么是正义,就要知道为什么需要正义。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状态和无知之幕。这自然也是一种纯粹假设的状态,但也是得到真正正义必须的状态。

那么,反省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现实中的道德社会是什恶魔样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指责范的人几乎全部是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混沦吞枣的道德观念。很多都是仅仅在心领意会的共同道德认识基础上做出。责任义务,权利自由,善恶公私等握在一块。指责起来头头是道,但永远缺乏社会根据和理论根据。没有一定清晰的逻辑,如果叫他解释,不可能解释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通过二条途径来反击。就是通过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和性善论来进行,即在把人同动物的区别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区别中进行认识,所以我觉得读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也很有意义。

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虽然对于它的内容还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正义的一种力量,一种反省,一种启示,还是很有意义的!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3

读完了这部巨著,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刚逛了下豆瓣,发现给这本书作评论的人特别少,而且很多人反应这部书难度,我就突然对自己的信心倍增,因为我没有觉得它难度,只是觉得罗尔斯是个太谨慎的学者了,总是不断给自己设置理论上的限制,并且从先验和经验两条路径来系统而仔细的论证自己的正义原则。

在第一编“理论”部分,罗尔斯主要从原初状态出发,为了让原则更加的简单而且易于推出,他还预设了无知之幕,由此,他论证了处于无知之幕状态下的人们会倾向于统一两个正义原则,第一原则即自由平等原则,第二原则即机会均等及差别原则。虽然主要内容只有这么多,但是谨慎的罗尔斯花了整整一编来说明这些问题,包括对无知之幕的限定,对原初状态的说明,以及为什么要假设这样一个前提,通过与功利主义、直觉主义的对比,说明人们为什么会选择正义原则(最大最小值推理),正义原则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而这两个正义原则之间以及内部又有怎样的词汇序列,这种词汇序列是如何形成的……总之,罗尔斯在不断的与各种功利主义对比中,详细而又全面的说明了正义的两个原则是如何被选择的。

第二遍“制度”部分,罗尔斯主要是描述满足两个正义原则的社会基本结构并考察它们给个人所带来的义务和职责。应该说,这是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制度和个人的部分。这也是使理论不至流于形而上的思考的重要一环。在应用于制度时有四个阶段的序列,即接受正义原则、立宪阶段、立法阶段、法官和行政官员把指定的规范应用于具体个人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是去无知之幕的过程。而正义原则的第二原则即机会均等和差别原则在经济分配制度中也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罗尔斯还考虑用储蓄正义来解决代际间的正义问题。至于在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部分,罗尔斯基于正义原则推导出了许多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如忠诚、承诺等。另外,罗尔斯还特别考察了社会出现不正义法律的情况,他强调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而且人们还必须去遵守,因为这是过半数原则所通过了的,但是人们也可以通过非暴力的反抗和良心的拒绝等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4

《正义论》这本书,越往后看,越晦涩难懂。但也因此,让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我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不仅收获了书中的知识,也开始反思:哲学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即理”或者说尼采的“权力意志”,磨练了我的毅力。而罗尔斯的正义思想,则逐渐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总之,到目前为止,哲学改变了我的内在。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会给我带来更多。但实际上,“毅力”和“思考能力”,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就已经很受用了。我也渐渐总结出了一些学习方法。知识就像水,探索知识的过程就像挖井。不一定要挖的很宽,但却一定要挖的足够深。

罗尔斯的“公平的正义”这一正义观念,受了社会契约论很大启发。社会契约论具体是什么,它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在此不做深究。虽然“公平的正义”与社会契约论一脉相传,但我认为我们更应该看到“公平的正义”与“社会契约论”二者之间的差别。简单来说,社会契约论是一种在历史某一时期存在过的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产生的理论。而“公平的正义”,则以假设为前提。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理想的正义观念一样,“公平的正义”这一正义观念,即是理想的。我个人这样理解“公平的正义”:这种正义观念,毋庸置疑是理想的。但它却不像社会契约论那样,目标明确的要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毋宁说,“公平的正义”恰恰是要为那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论提供一种指导。

《正义论》当中的两段话,大概可以支撑我的观点。第一段话是,为一个暂时被理解为同其他社会隔绝的封闭社会的基本结构,概括出一种合理的正义观来。这一特殊情形的意义是明显的,无需解释。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推测:我们一旦有了一种对于这种情形的正确理论,借助于它,其它有关的正义问题就能比较容易地处理了。只需做出适当的修改,这样一种理论便可以为别的正义问题提供钥匙。第二段话是,我相信,我们从理想的理论(idealtheory)开始的理由是,这种理论能为系统地把握那些较紧迫的问题提供唯一的基础。我们也许还可以做一个不太恰当但在我看来却很形象的比喻。人是由干细胞分化而来的。由于干细胞的存在,我们才有了皮肤、骨骼、血液、五官、内脏等人体结构。似乎可以说,干细胞蕴含了一种可以变成人体各种成分的能量。于是,我似乎就可以说:“公平的正义”就好比干细胞,它蕴含了一种可以变成各种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论的能量。在此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如果一种理论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那么恐怕无论这种理论的目的是多么的好,其本身仍然存在缺陷。正如一种现实的正义观念,无论它多么的想解决与之对应的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其本身仍然无法彻底消除这一现实社会的不平等。

因此,在罗尔斯看来,一种现实的正义观念,如果能最大限度上解决某一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这种正义观念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在这层含义上看,“公平的正义”,作为这种现实的正义观念及类似于这种现实的正义观念的其他正义观念的抽象,在罗尔斯看来,就必须是绝对的平等的。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种绝对的平等,罗尔斯假设了一种原初状态作为辅助。这种原初状态如同社会契约论里所讲的自然状态,但二者仍然存在差别。正如《正义论》中所提到的那样,这种原初状态当然不可以看作是一种实际的历史状态,更非文明之初的那种真实的原始状况,它应被理解为一种用来达到某种确定的正义观的纯粹假设状态。这一处境(situation)的基本特征是:没有一个人知)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阶级地位还是社会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能力、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运气。我甚至假定各方并不知道他们特定的善的观念或他们的特殊心理倾向。正义的原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veilofignorance)后被选择的。这可以保证任何人在原则的选择中都不会因自然的机遇或社会环境中的偶然因素得益或受害。在这一原初状态下,由于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和他人处在社会的什么位置,因此每个人不仅希望自己是处在社会最顶层的那一个人,同时也都会担心自己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那一个人。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人和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共识。在这样一种共识的基础上,人们在选择正义原则的时候就都不会考虑社会地位(包括阶级地位、个人天赋等因素)这一条件。因为社会地位这一概念对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确定的。由于他们每个人都会这样选择,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共同的确定了一个考虑到所有人的正义原则。亦即罗尔斯所说,这说明了“公平的正义”这一名称的性质:它意示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概括的说,罗尔斯在原初状态中,建立的平等是一种从出发点就开始的平等。

如果在一开始人们就确定了一种正义原则,并且这种原则是被普遍接受并且是绝对正义的,那么由这一正义原则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就是绝对正义的。由这一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社会结构,也是绝对正义的。《正义论》中提到,在选择了一种正义观之后,我们就可推测他们要决定一部宪法和建立一个立法机关来制定法律等,所有这些都须符合于最初同意的正义原则。我们的社会状况如果按这样一种假设的契约系列订立成一种确定它的规范体系,那么它就是正义的。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5

约翰·罗尔斯(JohnRawls1921—),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1921年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1943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1950—1952年)、康奈尔大学(1953—1959年)、麻省理性工学院(1960—1962年)和哈佛大学(1962—)任教,现为哈佛大学哲学系教授。

《正义论》一书是罗尔斯积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条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

罗尔斯有一句名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不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纠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

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理念层面)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入理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意义,要妥善协调、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风险。其次,(决策层面)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时,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要综合考虑给群众带来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要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平衡点。第三,(操作层面)要高度关注民生,要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和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困难和问题,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第四,(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长效机制,有关促进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必须整体推进,相互配套,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与社会等多种手段,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6

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想谈谈读了这本书几节之后给我的感受。拜读罗尔斯的《正义论》,个人认为理论性太强,又太深奥,大多没有读懂,只是了解了许多新的概念,虽然有的是过去知道的词语,但罗尔斯都有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诸如,正义,正义观,公平的原始状态,契约论等等,很简略地将书翻了一下,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哲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多门学科。初次接触这本书的第一章的前几节,虽然就像之前说的看不太懂,但是很感兴趣并且有耐心去研读,也希望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知识,懂得很多道理。

罗尔斯在开篇论述正义的作用时就直接认为,人类社会的第一美德有两个方面,一是真理,一是正义,并且二者是不可调和、决不妥协的。其中,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他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下面,我想就“公平正义原则的原始状态和证明”进行简要分析。

罗尔斯说过:公平的正义并不是一种完整的契约论。因为契约论的思想显然可以扩大应用于选择一种或多或少完整的伦理体系,就是说,扩大应用于一种把不但对正义而且对所有美德也同样适用的原则包括进去的体系。也就是说,正义即公平观以及它所体现的有普遍代表性的那类观点所涉及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可能有人会提出类似的结论,这些结论可能更加吸引和新颖。然而要像罗尔斯一样,要证明这些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道德常识,尤其是具有理性上的说服力,却是异常艰难的。因此,我们只是在意罗尔斯的结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知道罗尔斯是如何证明的,即这些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只有这样做,我觉得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罗尔斯的思想;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一些错误与批评,因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论证体系是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强。

首先必须对原初状态要有正确的刻画。原初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它在历史上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在思维中的一种状态,但是由它所得出的结论却对现实有巨大的作用和参考价值,我想这就是罗尔斯要提出原初状态的重要原因。罗尔斯是这样定义原初状态的:“它是一种期间所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公平的状态,是一种各方在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选择的结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当然,原初状态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环境,而且也会有一些可取的限制,使我们排除受到偏见指引的偶然因素的察知。

原初状态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公平的程序,从而使达到的每一个同意的原则都将是正义的,也就是试图通过程序上的正义,达到实质上的正义。“我们必须以某种方法排除使人们陷入争论的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引导人们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以适应他们自己的利益。”基于此,罗尔斯假定各方都在无知之幕之中。无知之幕中的各方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不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也不知道他在先天的资质、体力、智力等方面的运气;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特定的善的观念或他们特殊的心理倾向,但是他们知道自己正在经受环境的制约,他们也具有选择正义原则所必须的一般知识。

因此,无知之幕的假设,使原初状态摆脱了历史和现实的性质而成为纯粹理性的虚拟,也最终排除了订约各方的特异性,使他们成为抽象的、一般的人,排除了一切会影响到原则选择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偶然因素,排除了一切会妨碍人们达到意见一致的冲突因素。这就使契约已完全不是现实的契约,订立契约的行为变成了对原则的选择,这种选择实际上已不是在各方之间进行,而是在一个人的脑子里进行。也就是说,一个知道自己的人会明确的选择对自己公平的原则。但是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此一无所知,那么他必须代表全部人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原则。

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7

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学院举办了一个读书沙龙的活动,就是那时,我读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关于这本书,本人觉得很有深度,其实我多少有点看不明白的,或者我根本驾驭不了这本书。

《正义论》这本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正义的,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直认为正义两字只能跟道德联系起来,正义是一种道德行为,但是罗尔斯所认识的正义确远比我所认识的要复杂,它涉及了政治、经济、道德等领域。作者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题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

罗尔斯在《正义论》当中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第一条是所谓平等的自由原则,即每个人应该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第二条原则包括差别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前者要求在进行分配的时候,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就是说,利益分配应该像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倾斜;后者要求将机会平等的原则应用于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术与动机的人们享有平等的获得职位的机会。我觉得这两条原则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现状和广大人民的需求,首先,现实中每个人都存在着各种差别,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公平的机会,而人们恰恰就是需要平等的自由权和公平的机会。

罗尔斯把既存的主导西方社会的正义理论分为两大类: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和直觉主义的正义观。但是罗尔斯对功利主义和直觉主义都是不赞成的,而且尤其反对功利主义。认为在现代道德哲学的许多理论中,某种形式的功利主义始终占据上风。道德哲学是社会理想生活模式的基础之一,不改变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哲学,使不可能改变这个社会的各种体制。从这点出发,罗尔斯便把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当作了批判对象。

根据《正义论》的内容,罗尔斯确信功利主义的正义观存在着几个弊端:

(一)它没有揭示自由和权利的要求与社会福利的增长欲望之间的原则区别,它没有肯定正义的优先原则,正义否认使一些人享受较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政治交易和社会利益不能成为妨碍基本权利的理由;

(二)它假定一个人类社团的调节原则只是个人选择原则的扩大是不足取的,这里没有把人们将一致赞同的原则视为正义的基础,其原则内容无法成为调节全体人的宏观标准;

(三)它是一种目的论的理论,用最大量地增加善来解释正当的理论,而真正的正义原则是事先设定的,不能从结果来看正义与否;

(四)它认为任何欲望的满足本身都具有价值,而没有区别这些欲望的性质,不问这些满足的来源和性质以及它们对幸福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怎样看待人们在相互歧视或者损害别人的自由以提高自己的尊严中得到快乐的行为。

这里直接表现为对功利主义的批评,也间接地批评了西方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正现象,如分配不平等,欲望至上,种族歧视,贫困问题等。

虽然我并没有了解到西方的功利主义的正义观,但是。从这点中我的确认为罗尔斯是个正义之人,而且极具挑战精神。所以我非常敬佩罗尔斯先生。

《正义论》作为经典,博大而精深,基于它的难度,我也不能做太多的评价,并且我觉得自己有机会应该多看几次。另外,关于正义,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正义变得越来越贫乏了,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坚持正义……

第五篇:罗尔斯《正义论》读后感

导语:本书被誉为是二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正义论》读后感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正义论》读后感1

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它既是构建合法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构建道德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广泛渗透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中,自古至今,历久常新,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探究的根本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着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1971年),从公平正义入手,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证了自由与公平、个人与国家、机会与结果等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力图为现代西方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他的学说,对西方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发了西方学界对“公共理性”与社会行为、个人权利与社会共同体要求、个人价值与社会正义、社会多元与社会统一、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秩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广泛讨论,从而形成了当今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大繁荣局面,以致人们将《正义论》的出版视为“罗尔斯时代”或“罗尔斯轴心时代”的开始的标志。笔者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观,其视野虽然限于一种“国内社会”,但是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回顾和探讨他关于公平与正义、平等与效率等一系列观点,并对我国的社会先行制度作出合理的反思,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应该说,罗尔斯《正义论》的逻辑还是挺清楚的,而且论证也特别的仔细而清晰,从演绎的和经验的两条路证明了正义的两个原则,成为能替代功利主义的新的伦理观。罗尔斯走的是一条契约论的路线,继承而又超越了传统的霍布斯、洛克的思想,并借鉴的吸收了康德的某些思想。他试图恢复社会的正义,坚持公平正义的理想,这样一种坚持而崇高的理想我是十分钦佩的,而且我觉得这是当下社会的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理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坚持了这样的原则,那么社会也就会治理的更好了。可是,当前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人们的思想都太过于功利了,人们把人当做手段而不是目的,从而更加注重发展一些工具性的东西,赚钱甚至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整个社会成为了一个技术型工具型的社会,我深深的感到悲哀和无助。我总在想,这样一种社会风气的形成到底是社会体制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还是历史的必然呢?

罗尔斯的回答必然是社会体制的问题,因为正义的原则还没有被人们普遍的意识到接受并贯彻:平等自由并没有放在第一位,并且人们往往同意牺牲平等自由而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国家打着和谐的旗号去肆意的践踏人民的自由权,机会也不是对每个人都敞开,往往富裕的有权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出现了“富二代”“官二代”的现象,并不是具有相同才能的人就能获得同等的地位,另外社会的发展也并没有把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的提高放在重要地位,农民,农民工们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并不安居乐业,他们对于自己所受到的损失和不公平待遇往往表示极其的不满和愤慨,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可以看到,在中国,正义原则的任何一条原则都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一个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在中国能建立起来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还有多远呢?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而我也要为着中国的民主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奋斗!

《正义论》读后感2

在读完这本我自以为很难读懂的书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难懂,相反,我读懂了一些东西,一些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

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知道什么是正义,就要知道为什么需要正义。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状态和无知之幕。这自然也是一种纯粹假设的状态,但也是得到真正正义必须的状态。

那么,反省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现实中的道德社会是什恶魔样的呢?。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指责范的人几乎全部是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混沦吞枣的道德观念。很多都是仅仅在心领意会的共同道德认识基础上做出。责任义务,权利自由,善恶公私等握在一块。指责起来头头是道,但永远缺乏社会根据和理论根据。没有一定清晰的逻辑,如果叫他解释,不可能解释清楚的。那么他只有通过二条途径来反击。1,就是通过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和性善论来进行,即在把人同动物的区别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区别中进行认识,所以我觉得读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也很有意义。

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虽然对于它的内容还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正义的一种力量,一种反省,一种启示,还是很有意义的!

《正义论》读后感3

罗尔斯的理论,也可以说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里政治事务日益世俗化的现实———政治过程逐步摆脱了宗教、道德、精神信仰等等的支配,开始寻求建立自身的目标与规范。多元社会要求政府严格按照公正规则与程序办事。

除了程序和规则外,对于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之争,政府必须严守中立。也因为这个缘故,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在所有这些问题上都保持沉默,不表立场,或者讲没有立场。

可以这么说,政治自由主义的目标,就是以最低限度的道德观念,来界定政府的角色,使自由主义的社会,能够包容多种不同的价值理想和多样化的生活形态。罗尔斯的正义论就是想达到这个目标。除了两个基本点———基本自由权利不可剥夺、社会经济不平等必须照顾底层人民利益———之外,他的正义原则力图与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保持最大限度的相容性。正是这一点,给了它自由主义的特色。

不过,这并不是说,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就是价值观中立的。正如罗尔斯所说,虽然逻辑出发点是价值观中立,由此所推导出的结果却往往不是价值观中立的。正义原则的一大功能,就是规范和限制可以被允许的价值观的内容。任何行为,若是违反自由、平等、理性人基于公平立场所选择的原则,都是一个该谴责的错误行为。相应地,要靠这类行为才能得到满足的价值观,也必须受到限制。这就是他的正义优先性原则:个人的特殊价值观,不得违背正义原则的要求,否则便没有合法地位。

从《正义论》的观点来看,机会均等是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它区别于功利主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强调国家要实现正义,即某种程度上公平、公正、公益的实现。而机会均等规则是保障个体自致性的发展起点和过程的平等的基本准则。当前,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阶层的教育、就业和保障存在相当严重的机会不均等,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能否从根本上消除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

罗尔斯理论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他的公平的正义理论中,表现出一种试图达到全面、综合和平衡的倾向,从而使他的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上的伸缩余地和回旋空间,以致具有相当不同倾向的理论家以致行动者都能从他的著作中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思想材料或至少批评的对象。他的正义论既可以满足那些仍缅怀和执着于构造某种一般正义理论的人的思辨兴趣,又可以为那些焦灼地面对社会现实中的严重不正义而绞尽脑汁的人提供某些理论根据或启发;既可以通过强调他的两个正义原则的平等主义倾向、尤其是最关怀最不利者的差别原则来使美国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左派获得某种支持,又可以说通过强调设计社会基本结构要考虑到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人们也不难从中得到某些辩护和建议。当然,前一种倾向是更突出的。但无论如何,他是试图为他所处的美国民主社会提供一个合适的、能最广泛地为人接受的道德基础;他试图发掘这一社会的活力,建立这一社会的良性循环;他直率地承认,他的正义论要通过一种反复比较、互相修正,达到与这一社会所流行的、人们深思熟虑和推重的正义判断接近一致的状态,并且把这种“反思的平衡”作为证明他的正义论的一种方式。

下载杨通进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杨通进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