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名词解释和简答
新制度经济学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机会主义行为:是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
不完全理论理性:诺思认为,人的理性不完全的含义: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单选 BBBCDCB 简答题
1、新制度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首次“发现”了交易费用,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揭示了制度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
2、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NIE是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经济学。
(1)NIE对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研究所使用的是“经济学”方法。
(2)NIE重点研究的是“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NIE不仅要对所有制度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的共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十分关注经济生活中对经济绩效至关重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产权、契约、企业、国家等)的构成、运行、演进及其影响。
5、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假设有何修证和扩展?
(1)对经济人假设的扩展——人既有利己主义的一面,也有利他主义的一面(2)从合理利己到机会主义行为及诚信假设的提出(3)从完全理性到不完全理性的行为假设
7、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什么联系?
A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新古典经济学个人理性主义前提下的均衡分析框架,坚持偏好、技术、禀赋三大结构,坚持完全竞争的工具性假设。
B 引入交易成本范畴,拓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C 运用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经济制度作局不能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以效率为标准,解释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变迁根据。概括为:新制度经济学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但是这种利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照搬式的应用,而是一种修正、有发展的运用。威廉姆森指出:“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他们正在做的乃是对常规分析的补充,而不是对它的取代”。
8、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什么关系?
差别:价值判断标准不一样、研究对象的把握不同、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态度不同、在理论一般性方面的区别
创新:分析方法上的创新、理论体系上的创新、基本理论范畴上的创新、研究领域方面的创新
关系:新制度与旧制度经济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纲领,有着各不同的硬核和保护带,他们之间不存在 “修正”关系。虽然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制度及其变迁,但它不是在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第二章 交易费用理论
一、名词解释
交易: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交易不是“交货”意义上的“物品的交换”,而是以财产权利为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取得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本身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三项原则,实质上是人类交易关系的三个基本特征。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就是在法律意义上和有形的意义上的转移发生时所产生的各种金钱的和非金钱的代价。交易费用的外延由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三类构成,或者由制度交易费用和给定制度条件下交易的费用两类构成。(管理型交易费用:即组织内部的交易费用。
包括
1、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
2、组织运行的费用。政治型交易费用:即集体行动提供公共物品所产生的费用。
包括
1、设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制中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组织的费用;
2、政体运行的费用。)制度交易费用:略
资产专用型: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二、单选 CBACCBA 简答
1、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有哪些内容?
把交易作为比较严格的经济范畴建立起来并做了明确界定和分类的是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他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他定义了交易的内涵,分析了交易活动的具体类型和形式。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交易不是“交货”意义上的“物品的交换”,而是以财产权利为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取得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本身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三项原则,实质上是人类交易关系的三个基本特征。交易的类型:
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管理的交易,是一种以财富的生产为目的的交易。
限额的交易,也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在限额的交易里,上级是一个集体的上级。
2、决定交易费用的因素 威廉姆森的分析
威廉姆森是从资源的“转移”在有形的意义上发生的角度来理解交易的,这种转移意义上的交易既发生在市场间,也发生在企业内。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两种,即合同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费用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交易费用。
对于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威廉姆森主要是从人的因素、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以及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在威廉姆森看来,对交易成本起决定作用的六种因素并不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他特别强调了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种因素对交易成本的决定性作用,其中又以机会主义最为根本 诺思的分析
诺思认为,交易费用包括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诺思并没有对这三种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主要是分析了市场型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
对市场型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诺思主要从商品的多维属性和特征、信息不对称与人的机会主义动机、交易的人格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区分交易费用上升的因素与决定因素
威廉姆斯和诺思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的分析,其实只能说明交易费用上升的原因,并不能说明交易费用的产生。
即使假设交易者具有完全理性,没有机会主义行为,也没有不确定性,商品和劳务的属性单一,交易是简单的人格化交易,人们为完成交易仍然需要付出代价。
要揭示交易费用的产生原因,需要在认识到交易具有稀缺性的基础上,从交易主体、交易环境和交易客体三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上来说明。
首先,交易主体因素。
其次,交易环境因素。
最后,交易客体因素。
有关交易费用产生原因和决定因素的既有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每一种交易都有其不同于其它交易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不能把市场型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完全套用到其它交易类型的分析上。有关管理型交易、政治型交易和制度交易的交易费用决定因素的深入研究仍然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第四章 产权理论 名词解释 产权:产权的直接内容是人对财产的一种行为权利,而这种行为权利又体现了人们之间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可的关系。这就是产权的本质特征。
产权清晰:所谓产权清晰,指的是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产权权属关系的清晰。即不同产权主体之间有清晰的产权界限存在,可以分清楚谁对某项财产拥有产权以及拥有何种形式的产权和拥有多大份额的产权。
产权残缺:产权残缺是指对一种物品、资产或资源的控制权与收益权相分离的现象。
单选 ACBDADB 简答题
1、产权的权利构成包含哪些基本因素? 对产权权利构成的基本因素,也存在不同的观点。这里主要包括“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张五常和埃格特森坚持产权权利构成的“三要素说”。他们认为,产权权利主要由使用权、收入享受权和自由转让权三种权利构成。张五常:
私有产权是一种结构,主要是由三种权利组合的,即私人使用权、收入享受权和自由转让权。私有产权中,所有权不重要。
①私人的使用权是指有权私人使用,但可以不私用。重点是有权决定由谁使用和怎样使用。另外一个重点,是这使用权的范围一定是有约束、有限制的。没有用途的约束或上限,他人的权利不能受到保障,私有产权就不能在社会中成立了。
②有私人使用权的资产必须有私有的收入权或租值,否则在竞争下资产的使用会有非私产或公共产的效果,出现租值消散(rent dissipation)。③有私人使用权与收入权,不一定有私人转让权。埃格特森:
第一是使用一项资产的权利——使用者权利,即规定某个人对资产的潜在使用是合法的,包括改变甚或销毁这项资产的权利。
第二是从资产中获取收入以及与他人订立契约的权利。
第三是永久转让有关资产所有权的权利,即让渡或出卖一种资产。国内学者:
对产权权利构成的基本因素,国内学者大多坚持“四要素说”,即认为除了上述三种权利外,所有权也是产权权利构成的重要因素。如黄少安和刘诗白等就持这种观点。当然,即使是产权权利构成的“四要素说”,也存在差别。如黄少安认为构成产权权利的四要素是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而刘诗白则认为构成产权权利的四要素是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2、如何认识产权的激励与约束功能?
产权的内容包括权能和利益两个方面,任何一个主体,有了属于他的产权,不仅意味着他有权做什么,而且界定了他得到了相应的利益,或者有了获取相应利益的稳定的依据或条件。这样,其行为就有利益刺激或激励。有效的激励就是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使其行为的收益或收益预期与其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者说与其努力程度一致。产权的激励功能就是保证这种基本一致。界定了产权就能使产权主体为了自己的相应利益而努力行使产权权能。确定产权并不是单纯地赋予权力、承担责任,而是责、权、利一体的确定。现代公司的经理们为什么有努力从事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因为他掌握经营权,股东们将经营性产权分解出来委托给他了,这种产权使他有管理公司的权力和责任,同时,也有收益。经营权的行使状态即经营绩效的好坏与他自己的效用密切相关。假设公司经理没有经营性产权,或者说,只有管理的权力,却没有相应的利益或利益预期,他就不可能积极地为公司经营而努力,至少这种努力不会持久。所以,产权的界定可以起到稳定而长久的激励作用。约束和激励,对于经济活动主体来说,可以说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力量。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约束也是一种反面的激励。
当然,约束和激励虽然都是作用于主体的力,却是两种不同的力,作用方式和方向都有所不同。激励对主体来说,是一种诱致性、吸引性的力,调动其某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他做什么或做得更多更好。而约束却是一种逆向的、限制性的力,是抑制其某方面的积极性,阻止或限制他做什么,或者使之不要做过头。
3、如何认识产权安排效率比较的标准及影响产权安排效率的因素? 在西方经济学中,对效率进行评价主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作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标准的帕雷托最优,另一个是作为微观企业生产效率评价标准的投入产出比。产权安排的效率就是产权制度安排成本与其效用或收益的比。由于产权安排总是作为一套约束和保护个人行为的规则而存在,其作用或效用就每个人来说都一样——使自己的交易行为受到保护、认可和约束。故可以说产权安排的效率矛盾的效用一方是既定的,那么,效率评价就可以从成本方面进行,而成本正是可以计量和比较的。特定产权安排的成本一般由两大类组成:一是制度本身的成本。一项产权制度能够存在并运转,必须对产权进行必要的界定、划分、保护、监督,要一定的规则和机构作为保证。为此所花费的成本就构成制度本身的成本。二是在特定产权安排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即交易所花费的成本。
影响产权安排成本的因素也就是影响产权安排效率的因素,降低产权安排的成本也就是提高产权安排的效率。第一,通过划分产权,明确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责任边界,使权利与责任对称,从而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减少交易成本。
第二,适时地排解产权纠纷,重新界定产权,使外部性(收益和损害)内在化从而减少外在成本。
第三,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使产权边界清晰,主体定位明确,产权交易的客体和主体都规范化和显性化,交易环境的透明化增加,从而降低交易信息费用。
第四,赋予产权制度的开放性,使不同的制度之间可以转化,从而使人们能比较自如地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交易方式。显然,产权安排效率比较的直接标准是交易费用的高低。但由于产权安排的交易费用无法直接观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影响交易费用高低的因素来判断一种产权安排的效率。
一般来说,产权界定清晰、激励约束强、外部性较好地内部化、产权能够自由转让的产权安排往往交易费用更低,从而也是更有效的产权安排。
4、为什么私有产权是最有效的?公共产权的低效率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产权的交易是否自由。在这方面私有产权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产权属于唯一的经济主体,产权的让渡取决于所有者的独立决策,交易的复杂性相对较小。
其次,产权的激励约束作用大小。在私有产权下,产权主体明确,保证了产权主体排他性地获得行使产权的收益,有利于激励产权主体以最高的效率来使用其产权。第三,一种产权安排是否有效率还取决于它是否能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在私有产权下,私产所有者在做出一项行动决策时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并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有权利的现期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方式来做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私产所有者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因而在其他产权形式下的许多外部性收益在私有产权下能够被最大程度地“内在化”,从而产生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激励。
首先,共有产权的交易比私有产权的交易困难。共有产权在共有组织成员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共有产权不具备产权利益的“匿名可转让性”。共有产权的“共有”特性所派生出的较高的交易费用,阻碍了以交易来实现共有产权的最优配置。
其次,共有产权在其组织内部不具有排他性,带来较大外部性,且易产生“搭便车”行为。
第七章 制度理论
一、名词解释
制度:制度的完整定义是约束个人与组织行为的规则。因为不仅个人会受到规则的约束,各种具体组织同样会受到规则的约束。
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包括政府、国家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或内部规则。
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
制度效率:效率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家也是从制度成本与制度收益的对比来解释制度效率。制度成本包括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等费用;制度收益则指制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等给经济人提供的激励与约束的程度。制度的效率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假定制度所提供的服务或实现的功能为既定,则选择费用较低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另一种是,假定制度选择的费用为给定,那么能够提供更多服务或实现更多功能的制度是更有效的制度。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二、单选 CBACDCA
三、简答题
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联系:
首先,二者是相互生成的。先有非正式制度,而后才形成正式制度;而正式制度的建立又可形成新的非正式制度。
其次,二者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正式制度要靠非正式制度的辅助,后者亦需要前者之补充。区别: 第一,就表现形式而言,非正式制度规则是无形的,而正式制度都有其相应明确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第二,从实现机制来看,非正式的制度不具有外在的强制约束机制,而是依靠内心的自省和自觉。与此相反,正式的制度具有外在的强制约束机制,凡生活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内,其行为都受到某种正式制度规则的约束。
第三,从实施成本来看,非正式制度的实行是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或社会的风尚和习惯,其实施几乎不需要花费多大的社会成本。而正式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不仅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组织机构,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程序,其运行成本较高。第四,从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来看,非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其变化和演进也是一个相对较慢的、渐进的过程。正式制度的建立虽然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但是建立的过程所需时间较短,甚至一个决定、一道命令即可完成,其变迁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以激进方式完成。
第五,从制度的可移植性来看,由于非正式制度内在所具有的传统根性和历史积淀性,使它很难在国家或区域之间移植。正式制度较之非正式制度则具有较大的可流动性、可移植性。
2、制度的功能是什么?制度的核心功能是什么?它通过哪些具体功能来实现?
新制度经济学家揭示的制度功能主要有:降低交易费用、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预期、外部性内在化、提供便利、提供信息、共担风险、激励、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和安全等。
制度最核心的功能是给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提供激励与约束。
作为经济人的主体要得到激励与约束,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降低他进行经济活动的成本,二是提高他进行经济活动的收益。通过这些具体功能来实现: A 通过抑制人的机会主义或提供有效信息,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B 通过降低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C 直接降低交易费用。
D 通过外部性内部化,起到提供激励约束作用。
3、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安排的效率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制度的普适性①制度应具有一般性。
②制度应具有确定性。③制度应当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2)制度设计是否合理
制度安排设计是否合理则主要看其是否体现了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3)制度的实施机制。人们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外,更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实施机制,那么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4)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实现其功能的完善程度.4、制度效率递减的原因有哪些?
任何制度的产生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或性质决定的,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制度的效率必然会降低。
制度的效率之所以会递减,还可以从人们对制度的需求的角度来看。一项制度的效率如何,显然也与制度需求者的接受和适应程度有关。制度需求者也就是制度的“消费”者。制度“消费”的过程也一定符合“边际效用递减”律。就是说,新制度产生的新激励水平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激励的新鲜感。
第二篇:新制度名词解释+简答
09经2内部交流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 :
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自私且不惜损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损人利己。
不完全理性: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经济活动交易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
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四:3.P12-134.P14-155.P16-197.P21-2
2第二章:
市场型交易费用:主要包括:1.搜寻和信息费用.2.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
管理型交易费用:即组织内部的交易的费用.包括:1.设立维持或改变组织设计的费用
运行的费用。
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
它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
交易频率:指同类交易的重复发生的次数。
人格化交易:从本质上讲是将经济活动范围限制在熟人圈里,进行重复的面对面交易。
非人格化交易:在这类交易形式中,市场得以扩大,长距离与跨文化交易得到发展,交易费
用明显上升。
四:4.P50-545.P55-566.P58-609.P66-69
第三章:
.代际外部性:人类代际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问题主要是要消除前代对后代,当代对后代的不利影响。
双向外部性:指两个经济主体相互之间造成外部性。
科斯第一定理:在市场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安排对资源配置没有什么影响。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产权的不同界定将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
科斯第三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现实世界,制度安排的生产本身是有成本的。
四:3.P80-827.P90-9210.P110-113.3.监督和执行费用.2.组织
第四章:
产权制度: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的产权安排。
共有产权:如果产权的主体是由多个经济主体所构成的共同体,同拥有,则称这种产权为共有产权。
产权清晰:指不同产权主体之间产权权属关系的清晰,限存在,可用分清楚谁对某项财产拥有产权以及拥有何种形式的产权和拥有多大份额的产权。
中性制度:即对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有益或至少不受损的制度。
非中性制度:是给社会的部分成员的带来好处并以另一部分人受损失为代价的制度。
公共领域:由于产权界定的相对性,产权界定中就必然会存在公共领域。
公地悲剧: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景中。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
四:6.P127-128
第五章:
关系性契约:是一种长期契约关系,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契约各方之间非常重要。它强调专业化合作和长期契约关系的维持。
不完全契约:契约中总留有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市场治理:是依据市场上业已形成的组织安排和交易规范,理。
三方治理:是依据交易双方所签订的契约,借助第三方潜在的管理作用来维护交易的进行,保证契约的执行,这是由双方和受邀仲裁人共同组成的一种治理结构。
双方治理:对于混合重复交易和特质重复交易需要专用性治理结构,是双方治理。主要特征是交易双方的自主权得到维持。
9.P14413.P155但如果所有人都如此行事,16614.161-162 权利为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共因而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就会出现资源过去、现在和预期未来的 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对标准化的交易行为直接进行治 其中与前种交易匹配的 即不同产权主体之间有清晰的产权界一项资产的有价值属性总会存在未被界定的情形,-15.P163-164 它不考虑所有的未来偶然性。
委托代理关系:当交易的一方,将需要完成的某一项任务交给另一方,并给对方以相应的报酬时,双方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代理成本:1.委托人的监督支出 2.代理人的保证支出3.委托人的剩余损失
四: 3.P1845.P187-1886.P1887.P191-192
第六章:
团队生产:是指这样一种生产:一是使用几种类型的资源;二是其产品不是每一参与合作的资源的分产出之和,由一个追加的因素创造了团队组织问题;源不属于一个人。
中心签约人:是指在企业所集中的要素各项交易契约中,契约人。
剩余索取权:传统剩余索取权概念是建立在所有权的法律定义的基础上的,有权的一个特征,其经济后果是所有者可以拒绝哪些不按他的要求使用资产的人使用其资产,这使得所有者能够获得并保留这项资产的剩余收益。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的。当事人得到固定的合同收入,剩余控制权:是相对与契约条款明确规定的特定控制权而言的,的权利。
四.1.P222-224 P233
第七章:
制度安排:按照林毅夫的解释,就是管束特定行动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制度结构:林毅夫将其界定为“一个社会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制度安排的总和。定则是“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它们的实施特征的结合。
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
制度耦合:指的是制度结构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为了实现其核心功能而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同角度来激励与约束人们的行为。
制度冲突:指在制度结构内部不同的制度安排之间的作用方向不一致,互矛盾和抵触,对于同一行为某些制度给予鼓励,而另一些制度则加以限制。
制度真空:指对于某些行为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规范,度功能的缺失,从而使人们的某些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对社会经济带来危害。
契约不完全则意味着存在剩余收益。但不完备契约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2.P2245.P237-238 非正式规则,三是团队生产中使用的所有资在所有的要素交易契约中都出现的认为占有权是所现代的剩余索取权概念是建立在不完备的契约可以使所有契约这就是剩余索取权的由来。是契约条款一楼或未加规定7.P243”诺斯的界”从在行为规范上存在相 形成制度结构中的漏洞,造成制是职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
四. 7.P1388.P320--3229.P322--32310.P325
第八章
制度非均衡:就是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的状态。
制度供给不足:是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代替。
制度供给过剩:是指相对于社会对制度的需求而言有些制度是多余的,或者是故意供给或维持一些过时的、低效的制度。
四: 2.P335 P339--3498.P3489.358--36011.P362--363
第九章
制度变迁中的时滞:从认知制度非均衡、发现潜在利润的存在到实际发生制度变迁之间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和过程,这就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时滞现象。
路径依赖:它是描述过去对现在和将来产生强大影响的术语。路径依赖与其说是一种“惯性”,还不如说是过去的历史经验施加给现在的选择集的约束。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
四. 4.P382--3838.P39111.P402 P40513.P410--411
第三篇: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推荐)
1、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人口平均实际产出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及其人均数值来衡量。
2、经济发展:指经济增长中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经济体制的改革。
3、经济效益:有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
4、投资:一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进行的资金运用或投放的经济活动,二指投放的资金。
5、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一定限额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6、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存货、应收款项和现金等。
7、会计成本:会计记录在企业账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产、推销过程中发生的原料、动力、工资、租金、广告、利息等支出。
8、经济成本:企业自有的资源实际上已经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但在形式上没有支付报酬的那部分成本。
9、沉没成本:过去已经支出而现在已无法得到补偿的成本。
10、机会成本:将有限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高收益。
11、边际成本:企业多生产一单位产量所产生的总成本增加。
12、经济预测:根据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和现实,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方法,揭示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并对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作用机制作出科学的分析,指出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未来发展的可能途径以及结果。
13、头脑风暴法:通过一组专家共同开会讨论,进行信息交流和互相启发,从而诱发专家们发挥其创新思维,促进他们产生“思维共振”,已达到相互补充,并产生“组合效应”的预测方法。
14、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次数的乘
积。
15、基准收益率:也称基准折现率,是企业、行业或投资者以动态的观点所确定的、可接受的投资项目方案最低标准的收益水平。
16、内部收益率:项目实际能达到的投资效益水平。
17、盈亏平衡点:项目盈利与亏损的临界点。
18、经营风险:销售量、产品价格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等不确定因素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项目盈利额的波动。
19、敏感性分析:通过测定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实现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外部条件发生不利变化时投资方案的承受能力作出判断。
20、概率分析:通过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不同幅度变动的概率分布及其对方案经济效果的影响,对方案的净现金流量及经济效果指标做出某种概率描述,从而对方案的风险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21、有形磨损:又称物理磨损,第一种有型磨损是从零部件到整个设备受到摩擦、冲击、振动或疲劳,使设备的实体遭受到损伤。第二种有形磨损是设备在闲置中受到自然力的作用产生锈蚀,或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保养而自然丧失精度和工作能力,产生物质磨损。
22、无形磨损: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其他经济性原因而造成的机器设备的非实体性磨损。
23、加速折旧法:在设备折旧期内,前期较多而后期较少、递减的提取折旧费,从而使设备资产磨损得到加速赔偿的计提折旧费的方法。
24、设备自然寿命:又称物质寿命,即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直到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物质磨损而不能继续使用、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25、设备技术寿命:又称有效寿命,指设备在市场上维持其价格的时期。
26、设备经济寿命:设备从开始使用到其等值年成本最小(或年盈利最高)的使用年限。
27、可行性研究:在项目建设前,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工程建设是否可行所
进行的全面、详细、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论证。
28、影子价格:在一定经济结构中,以线性规划计划计算的,反映资源最优利用的价格。
29、价值工程: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和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以最短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用户所要求的功能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经济技术。
30、产品生命周期:从产品研制、制造,到用户使用后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31、功能整理:对顶溢出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明确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清功能类别,建立功能系统图。
32、渐进性创新: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33、根本性创新: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技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原理及一定的经验需要和社会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用以改造自然的劳动手段、知识、经验和技巧。
2、什么是硬技术?什么是软技术?体现为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的物质技术称为硬技术。体现为工艺、方法、程序、信息、经验、技巧和管理能力的非物质技术称为软技术。
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①技术经济分析强调的是技术可行基础上的经济分析②形成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③形成比较的基础,着眼方案的差异比较④选择影响正确决策的恰当的成本费用数据⑤充分揭示和估计项目的不确定性。
4、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前提是什么?①会计主体②经营持续③会计分期④货币计量。
5、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什么?①资产②负债③所有者权益。
6、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是什么?①收入②费用③利润。
7、简述会计等式的三种形式。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②收入-费用=利润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8、根据投资的性质,投资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混合性投资。
9、根据投资的对象,投资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房地产投资,其他投资。
10、资产可以分为哪几类?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
11、固定资产价值可以分为哪几类?原始价值,重置价值,折余价值。
12、财务评价的主要报表有哪些?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借贷还本付息表,资产负债表,财务外汇平衡表。
13、为什么说经济预测是可能的?①经济发展的连贯性②经济发展模式的相似性③经济现象之间的相关性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综上所述,要对经济进行预测并达到一定精度,虽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
14、简述经济预测的基本步骤。①确定预测目标和预测期限②确定预测因子③进行市场调查,收集各因素的历史和现状的信息、数据、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分析④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⑤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⑥指出根据最新的经济动态和新到来的经济信息或数据,可否重新调整原来的预测值,并提高预测精度⑦写好预测报告。
15、随机抽样包括哪几种?①单纯随机抽样②分层随机抽样③分群随机抽样。
16、非随机抽样包括哪几种?①便利抽样②判断抽样③配额抽样。
17、简述头脑风暴的优点。①通过信息交流,产生思维共振,进而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在短期内得到创造性的成果②通过头脑风暴会议,获取的信息量大,考虑的预测因素多,提供的方案也比较全面和广泛。
18、简述头脑风暴的缺点。①专家会议易受权威的影响,不利于充分发表意见②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③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19、简述市场调研的基本原则。①准确性②时效性③全面性④经济性。
20、从投资角度来看资金的时间价值取决于哪几个方面?①投资利润率②通货膨胀率③风险因素。
21、资金等值与哪些因素有关?①资金的数量②资金发生的时间③利率。
22、风险决策包括哪些原则?优势原则,期望值原则,最小方差原则,最大可能原则,满意原则。
23、简述有形磨损的三个阶段。①初期磨损阶段:时间很短,零部件表面粗糙不平的部分在相对运动中很快磨去,磨损量较大②正常磨损阶段:将维持一段时间,零部件的磨损趋于平缓,基本上随时间而匀速缓慢增加③剧烈磨损阶段:零部件磨损超过一定限度,正常磨损关系被破坏,工作情况恶化而零部件磨损量迅速增大,设备的精度、性能和生产率都会迅速下降。
24、设备故障率随时间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发故障期,磨损故障期。
25、无形磨损包括哪几个方面?①设备的技术结构和性能并没有变化,但由于设备制造厂制造工艺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使得生产相同机械设备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而使原来购买的设备价值相应贬值了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出性能更完善、效率更高的设备,使原有设备相对陈旧落后,其经济效益相对降低而发生贬值③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如竞争的加剧、经济衰退,市场对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减少,导致资产产生的效益下降,而造成机器设备的损失。
26、设备磨损的主要补偿方式有哪几种?①大修理②现代化改造③更新。
27、在计算与时间有关的设备折旧时应考虑
哪几个因素?①设备资产的原值②净残值③折旧年限。
28、设备更新决策应考虑哪几个原则?①不考虑沉没成本②不要简单地按照新旧设备方案的直接现金流量进行比较③逐年滚动比较。
29、设备租赁决策的前提有哪些?支付方式,筹资方式,使用方式。
30、可行性研究分为哪几个阶段?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
31、技术创新包括哪五种情况?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利用和开发新的资源,组织体制和管理创新。
32、技术创新的特征是什么?创造性,先进性,主动性,实用性,经济性,高风险性。
第四篇:新制度经济学论文第三部分
三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向这种城乡分割状况提出了挑战。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性日益增加,加之户籍制度改革,“城保”、“乡保”的分割状态显然有失“公平”,也限制了“效率”,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已经引发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
例如,原农村养老保险服务对象中的“乡镇企业”与“城镇企业”在概念上和实质上已基本不存在差别,继续以“乡镇企业”与“城镇企业”来界定农保与“城保”对象,已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平等对待每一个劳动者的要求,若继续保持这一“城乡”差别,就会形成城市人口与乡镇人口“国民待遇”不相同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公平”原则。
近年来,不少农村农民要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呼声很高,特别是原乡镇集体企业由于到达退休年龄而退下来的人员。各级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的提案中也不止一次提及这个问题。所以,从现实出发,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也就是从制度上将养老保险的目标覆盖人群扩大到所有劳动者(我们将其称为“制度扩面”),不再区分“城保”和“乡保”。具体地说,就是打破传统的以城乡为界的方式,实施新的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应该说,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体系很有必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管理部门不一致,不利于形成一张完整的“安全网”。
(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模式不一致,不利于建立劳动力市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城镇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总结各地的制度设计,制度基本覆盖了农村居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但没有基本养老保险等群体。但覆盖对象一般要求:具有本地户口、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或不符合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生)。有些地方规定户籍年限,例如天津市要求拥有本市户籍10年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安徽芜湖市和宁夏石嘴山市则要求5年以上。参保者年龄范围限制包括两种情况:(1)有下限、无上限。例如四川成都市、重庆市、浙江省等要求16周岁及以上,对于超过一定年龄的参保人允许其一次性补缴;(2)有下限、有上限。例如北京市规定男性年满16周岁未满60周岁、女性年满16周岁未满55周岁,天津市规定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有些地方将五保户、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人员、已领取工伤职工伤残津贴人员、现役军人排除在外,例如河北省任丘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是实行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即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政府补贴主要用于基础养老金,也有地方对个人缴费给予补贴,例如重庆市、浙江省、四川成都
市等。但是,具体模式仍然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在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基础上,设置了附加账户,例如“政府补贴账户养老金”、“缴费年限养老金”等。
各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接近,采取“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模式,但是,在新农保制度设计中,政府既“补出口”(即基础养老金补贴),又“补入口”(个人缴费补贴),而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分担,责任比较明确。当前,各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主要由本级财政负担,只有在全省(市)范围出台制度的地方,省级财政与县(市)财政才能实现共同分担。由于财政负担压力,各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有限,这也是造成当前制度模式不一致的原因之一。中央财政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中发挥作用,需要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基本模式。
(三)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在待遇计算上不一致,不利于社会保险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农民工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他们具有城市——农村两栖性,因此,农民工养老地点的选择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与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防止由于在城乡之间流动而造成养老保险权益的中断或者损失,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是相当有必要的。在当今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在所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占到六成,相对来说,他们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
熟悉。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工实现城镇化最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选择。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中,又一大部分人要选择返乡养老。因此,为农民工提供养老保险的同时,必须提供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
而且无论是《劳动法》,还是新《宪法》都明确了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障)制度,这应当是全体劳动者都共同享有的“国民待遇”。因此,我们应适时调整政策,实施“制度扩面”,尽快构建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新体系。如果继续抱着那些“条条框框”,显然对很大数量的劳动者有失公平。
(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在政策及操作口径上不一致,不利于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我国城镇居民实行的是多层次的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方法,做到多层次统筹。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第二层次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和地方拨款。因此各个地方的保障水平悬殊较大,有的地区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的老年生活。
另外,诸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再就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从不同方面反映在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险》(林丽、田伟平主编)<法律出版社(1996年)> [2]仲越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现状及其对策》(《中国社会保险研究》2011年第1期)
[3]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仲越海:《谈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乡镇财政》2009年第二期)
[5]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60年:成就与教训[J].中国人口科学,2009,(5):2-18.
[6]赵德余,梁鸿.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新思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0-75.
[7]何子英,郁建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浙江社会科学,2010,(3):72-79.
第五篇: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它涵盖了经济学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既关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也关心制度在经济经验影响下的发展。
2.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
3.有限理性: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4.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新凯恩斯学派认为,不完全信息经济比完全信息经济更加具有现实性,市场均衡理论必须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予以修正。
5.产权: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6.寻租:个人为增加个人财富所作出的对社会净财富发生不利影响的努力。
7.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权利如何配置,自由交易都会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状态。在正交易费用的情况下,法律在决定资源如何利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8.制度创新: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等。
9.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的实质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10.路径依赖:它指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
11.产权残缺:所有权的残缺可以被理解为是对那些用来确定“完整的”所有制的权利束中的一些私有权的删除。
12.诺思悖论:一方面,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诺思悖论”。
二、简答题
1.产权的特征有哪些?
答:(1)产权的完备性与残缺性。
(2)产权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
(3)产权的明晰性与模糊性。
(4)产权的实物性与价值性。
(5)产权的可分割性、可分离性与可转让性。
(6)产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新制度经济学有关人的行为有哪些假设?
答: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假定有:
(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
(2)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有限理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此所获得的信息也就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3)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指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考虑和追求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3.简述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
答:(1)人的本性决定交费用的存在。威廉姆斯认为,人的本性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市场上交易的双方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随时提防对方机会主义的倾向。
(2)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决定交易费用的存在。一个人做出决策时,无从了解其他人同时也在做的决策和计划。
(3)与个体间产权交易有关的各种行为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产生。这些行为包括寻找有关价格的确切信息、谈判、订立和约、监督、索赔等。
4.国家在产权制度形成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1)国家凭借暴力潜能和权威在全社会实现所有权。
(2)有利于降低产权界定和转让中的交易费用。
(3)还取决于权力介入产权安排的方式和程度的差异。
(4)离开了国家,产权制度无法建立,但无效或低效的产权又或多或少与国家有关。
5.简述制度的构成?
答:(1)制度构成一般概括地讲可分为两大类:即硬制度(正式制度)和软制度(非正式制度)。
(2)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宪法层次,集体行动层次,操作层次和选择层次。
(3)柯武刚、史漫飞将制度分为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内在制度和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外在制度两类。
(4)诺斯则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制度),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制度)和实施机制所构成。这三个部分就是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6.科斯定理有何意义?
答:(1)理论意义:科斯定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制度安排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影响,这就使制度安排这一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当作既定前提的因素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践意义:科斯定理的提出为解决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外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措施。科斯定理的提出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可资借鉴之处。科斯定理指出,产权的清晰界定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往中的交易费用,达到最优经济效率。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它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改革者进一步认识产权明晰化的重要性,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法律上对产权的规定,而重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具体明确产权边界;二是启发人们在探讨更为合理
和更为有效的产权配置时,必须考虑交易费用。
(3)方法论意义:进行经济学研究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从经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事实的详细考察,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材料分析题
答:(1)产权界定: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的产权理论,产权经济学强调财产权的买卖和分配应该是经济学研究和分析的主要对象,而不是商品买卖。财产权的买卖和商品买卖相比,更有利于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资源配置。
① 假定个人在现有的阶级结构所确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且使效用最大化;
② 通过考察各种可能的制度安排对收益—报酬的影响,从而可能详细地分析制度安排与经济行为之间的关系;
③ 认识到交易费用大于零在所有权情形中具有的实际重要性。
(2)交易费用:
① 交易是分析的基本单元;
② 造成交易成本差异的关键是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及资产专用性;
③ 各种一般治理模式都是由一系列属性所界定的;
④ 每种一般治理模式都适用不同的契约法;
⑤ 交易与治理结构都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⑥ 制度环境的变化会导致治理成本的变化。
四、论述题
1.为什么利益集团的存在会导致低效率产权的出现?
答:(1)加入不同集团以后,产权的选择不一定是最优的了,对某一集团有利的产权安排不一定有利于其他团体。
(2)产权的安排取决于利益集团对统治者的影响力。在利益集团中失利的往往是那些从属于大集团的个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获得有关可靠信息的高额成本;二是搭便车问题;三是相对较小的人均受损额。越是小的利益集团越是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可以影响统治者。为什么少数人能愚弄多数人呢?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原因:产权结构的边际变化能导致人们的收益和成本的不公平分配,而在这些变化中,得益者和受损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
(3)利益集团对统治者的影响力决定制度安排:人人皆大欢喜的制度是不存在的。因此,一种制度能否得以实行,就要看一个社会的决定政策的权力掌握在什么人的手中。
(4)既得利益集团阻止有效的产权制度变迁的原因:
① 从舆论上打着国家利益的招牌,进行院外活动,影响政府制定对自己有利的产业政策或保护政策。
② 对新的进入者设置障碍,即斯蒂格勒所说的一种管制需求,强调管制,以行政的手段分配资源等。
③ 在这种有利益集团影响的行业或部门往往形成以行政垄断为支撑的产权结构,其他经济主体很难进行这些行业,产业缺乏竞争,从而导致低效。
2.试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
答:(1)两者相互补充:
① 当诱致性制度变迁满足不了社会对制度的需求的时候,由国家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就可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
② 制度作为一种“公共品”也并不是无差异的,即制度是有层次性、差异性及其特殊性的。有些制度供给及其变迁只能由国家来实施;而另外一些制度及其变迁,由于适用范围是特定的,它就只能由相关的团体(或群体)来完成。
(2)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有许多共同点,如两者都是对制度不均衡的反应;两者都得遵循成本——收益比较的基本原则等。
(3)种制度变迁模式差别:
① 制度变迁的主体不同。
② 两类制度变迁的优势不同。
③ 两类制度变迁面临的问题不同。
3.什么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人们常常将正式制度称为正式规则和硬制度。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特征。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
联系:(1)二者是相互生成的。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2)二者的作用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任何正式制度安排都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各种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必要补充,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约束体系。
区别:二者之间只有量的差异,而无本质的不同。(1)存在和表现的形式不同。(2)实现机制不同。(3)实施成本不同。正式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成本较高。(4)形成和演变的时间长短和稳定性不同。正式制度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而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却是一相当长期的过程。(5)可移植性不同。正式规则是可以从一个国家移植到另一个国家。但非正式制度其可移植性就差得多。(6)认知表达和传导方式不同。非正式制度形成和运行所依据的是心照不宣的默认的知识,而正式制度可以通过语言或以符号形式进行表述、传递和存储。
总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作为社会制度体系的两个组成部分,互为条件、相互补充。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二者的作用,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