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述实事求是
外国语学院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中论文
简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 院 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 2010级俄语班 学 号 01025016 姓 名 延金容 任课教师 袁会琴 日 期 2012年 5月
简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摘要】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从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中国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这条道路。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实践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思想路线,哲学上又称为认识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说过“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于《班固 汉书》中。班固在文章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整个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解释来看,“实事求是”是对严谨治学学风的概括,本非哲学命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写的一封信中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他在这封信中从哲学上对当时红四军党内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一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只是“历史的结穴”,是“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同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反 对“本本主义”的问题。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像,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概括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1957年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地偏离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 3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1.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一,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第三,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2.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3.胡锦涛强调求真务实。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最大的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二)理论联系实际
1.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两者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的主观主义。
2.党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
3.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三)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内涵。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沦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第二,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3.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在实践中检验真理2.在实践中发展真理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将思维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统一起来,阐明了人类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应该由实践来证明,等等,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 5 法的结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确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这条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等,都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推进了党的事业的发展和党本身的成熟;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将原来制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贯彻下去的结果。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工作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自觉地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而不会浮在上空、脱离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 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
(毛泽东选集)
邓小平文选
第二篇: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词源及运用
“
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在班固写的《汉书 · 河间献王德传》中。班固在《汉书》里赞河间献王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
【唐】颜师古作《汉书注》注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学者治学办学的指南,它强调做学问必
须以真实的材料为依据,从其中得出真实的结论来。
在近代,梁启超将“实事求是”写进了《京师大学堂章程》之中:
“本学堂以实事求是为主”
岳麓书院的讲学堂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幅楹联:
工善其事必利其器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实事求是
据考证,这是1915年利用这个书院开办的湖南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的学监宾步程的手笔。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党在初创时期,并没有提出思想路线问题。
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渐提出了解决思想路线的任务,自觉地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并把它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
(1)为了加强红四军的思想政治建设,毛泽东在1929年6月14日写给林彪(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在这封信中,毛泽东从哲学上对当时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那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
——(见《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74页)(2)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调查工作》(1961年毛泽东将题目改为《关于调查工作》;1964年出《毛泽东著作选读》时,毛泽东又将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个重要命题,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2.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2)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一词,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3)在延安整风期间,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并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
(4)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第三篇: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张旭光B100301198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北大,清华及中科院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成立国情研究中心,国家或企业在做出重大决策前都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西方很好的管理理论常常在我国应用时失效,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很看重实践经验„„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无不在昭示一个真理:实事求是!
何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求,“是”就是真理。老百姓把这归结为“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看似简单的话,却蕴藏着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哲理,为人者不实事求是就难以取信于人,为政者不实事求是就难以取信于民。
实事求是作为认识真理的基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任何主观的臆想出发;坚持从纷纭复杂的事实材料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不是将事实材料任意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碎片,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而不是用框框来套实践,把主观的意志强加在实践之上。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首先要熟悉环境,了解情况,摸清情况,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在对环境,条件掌握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去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寻找,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找”的过程就是 “求”,找的结果就是 “是”。
中国在历经清朝衰亡之后,在外敌压境的情况下,又陷入了残酷的内战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救中国,是无数仁人志士毕生奋斗的目标。毛泽东同志当时提出,中国的事情还是要熟悉中国的同志去办。他在送走自己的同学、朋友西去留学后,自己独自留下来,通过年少时的游学,入党后领导学生斗争,农民运动,深入农村调查,组织秋收起义,担任国民党的农民部长,宣传部长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大量接触,读书读史来对中国的国情做了透彻的掌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献可见一斑。国共两党分裂后,在最初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年幼的共产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共高层大都是留学回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深受苏联成功经验的影响,苏联的胜利就是通过一次战役,攻克一个大城市来最终波及全国取得胜利,而马克思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工人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留学生还常常接受公产国际的直接指挥。于是灾难便发生了,城市中心论,工人主力论盛行,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给革命力量招致了毁灭性的打击。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认为首先任务是生存下来,到敌人薄弱的地方去,把力量引导到农村去发展,并创造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实事求是而把马克思主义进行本土化,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政权。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搞革命,我们也是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但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用农村包围城市。这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至于以后像“联蒋抗日”,“抗日战争持久战战略”等都是根据革命形式这个“实事”的变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无不是“实事求是”的典范!总之,这个阶段的事情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就是实事求是的问题。战争是一种势力的较量和转换,其结果完全可以在短期内逆转,这是由战争这种事件的性质决定的,它只是现实力量的一种对抗,沟通,交换和整合,它可以由于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分化,政策格局变化而得到任何你所期望的结果。因为它不需要你创造新的东西,其周期完全可以很短。而建设一个国家就大相径庭了,以这种阶级斗争的思维在治理国家方面使得我们的国家陷入越来越大的危机,最终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实质上就是脱离了“实事求是”。在处理了四人帮后,整个全国全党所面临的就是中国到何处去的问题。按照传统思想,就是继承毛泽东的遗志,把文化大革命及当时所贯彻的方针执行到低。思想的束缚使得人民无法再做到实事求是了!
邓小平同志看到问题的实质,那就是如何让人民从阶级斗争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能认清中国新的形式和国情,来发展经济。他高屋建瓴的从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入手,来解放禁锢以久的思想。他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对社会主义的界定从生产关系转移到生产力上,把人们一直将市场和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提出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把人民从战争与革命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只有解放了思想,人民才能够更好的去实事求是,以便找到解决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国家这这种思想指导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
经过20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资本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席卷全球。中国面临的国情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情况,还有整个世界的发展,一个全球环境,因为我们已经无法面对一体化的趋势而置身事外,不能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就只能被这个世界所抛弃。面对新的形式,新问题,对中国走向的思考就应该有全球的视角。这个时候江泽民同志提出“与时俱进”。是极为恰当的也是适时的。“与时俱进”就是要充分考虑我们所面临国情的变化发展,把实事求是所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实事求是在新形式下的深化。
所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或对实事求是的深化,从本质上讲,三者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者的核心还是实事求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也应该是开放的。当理论形成了,去指导实践的时候,那么由于理论的相对稳定性和实践的动态性,理论随时都会和你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偏离,这个时候就不可以局限于既成的理论,就应该摆脱旧的理论,以更好的分析现实,解决问题,这就是解放思想。当我们面临的环境和实际情况继续变化时,理论也应该动态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这就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普遍的真理,对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有广泛的指导价值。
就个人而言,我们做一件事首先分析自己的情况,面临的环境,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具有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才可以结合要达到的目标,制定最佳的方案,其实就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
另外有两个因素也很重要,一个是目标,一个是方法。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也就失去了你实事求是的意义。方法上有缺陷就会影响效率,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所以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和理念。
第四篇:实事求是
论“实事求是”
答: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曲折的过程。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毛泽东在1929年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在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的概念。1937年7、8月间撰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提倡“共产党员要做实事求是的模范”,并提出了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命题。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标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中共七大把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党的七大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丰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立了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践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正确的。这一正确思想路线在建国初期得到了进一步贯彻。七届二中全会运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制定了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勾画出一幅建设新中国的重要蓝图。会中准确地把握政治形势的变化,及时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由此带来的两个转变,一个是由乡村到城市的转变,一个是由战争到经济建设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的思想,成为建国初期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工作重心实行转移和确定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的中心任务的同时,全党全国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来确定工作任务。这使得实事求是思想在建国初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继而成功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在改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逐步偏离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导致了一些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错误决策。虽党意识到了这样的偏离做了些思想整改工作力图把实事求是精神恢复起来,但是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以致发生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两个凡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造成了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的局面。致使党的思想路线在一段时间内出现间断的局面。在我国到底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前,邓小平的出现逐步使党的思想路线逐步趋于正常,他领导全党抓思想路线,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80年,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政府始终坚持着“实事求是”为党的思想路线不动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针对党内外存在的一些自满和懈怠的情绪,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他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同时,针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一些不思进取、工作不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贪图享受、脱离群众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指出,越是形式越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抓住机遇,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在“实事求是”由提出、确立和再确立的曲折过程中,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逐步实现,而“实事求是”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精髓。所谓精髓,是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反对离开中国的具体实际而去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一切性成果: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而制定并贯彻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或者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将原来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贯彻下去;党之所以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也在于重新确立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经验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摸索中所得的宝贵经验,中国最近几十年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实事求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当代大学生毫无疑问也离不开实事求是,我们大学生都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来解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会改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才有望把问题解决;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不佳或者其它的原因。对于在校大学生,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立足于学习知识、技能以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学习实事求是思想的过程。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去付出才会有收获,这应该是每个大学生应该有的认识。在大学期间,我们所要做的有很多很多,不应该让自己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应该沉迷于整天无所事事的状态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自己停下来,当自己忙于学习、社团活动或者兼职的时候,我们往往能够在这忙碌之中找到自己潜在的价值。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伟人、英雄的。他们都是在不断的在小事中实事求是,磨练自己意志和追求,他们都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朝着目标前进,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傲视群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而你所在的高度都是你实事求是,勤勤恳恳走出来的。很多人都会想着有天能够有一双翅膀带着你翱翔,但是如果你没有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翅膀,那只会在你飞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折翼了,让你重重摔了下来。当我们做到了实事求是,把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时,我们将会发现走向成功并不是那么困难!
第五篇: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根据实证求索真理。根据毛泽东同志的理解,“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并探索其规律性。“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的见解,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它不但是一个思想原则问题、路线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必须身体力行的追求。实事求是重在真,贵在实。有的同志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好说假话空话,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如同风过树梢,一吹就散;有的学习外国外地经验不顾实情,生搬硬套,照搬照抄,简单复制;有的好大喜功,费尽心思“演戏”,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充分肯定,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有的为制造业绩绞尽脑汁,造假指标、搞假统计、报假数字。所有这些,都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真正内涵,然而这四个字已成为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一直大力倡导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类实践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地发展、上升和深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八十多年的历史就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历史。正是由于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规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才使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只有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我们的党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品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品质,是贯串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永葆指导思想的生机活力、永葆自身的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总有人说,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看不外乎三难。
一难是认识能力不足。不愿或者是没有机会接触实际,从事实践活动,并且好多的人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但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事”中找出“是”,找出规律性,并按规律办事,达到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其基础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事物具有复杂性,且随着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对其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本质不容易看清楚和把握准确。认识能力不足,主要是缺少三种“气”:一是没有“底气”,基础不实。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忽视学习,造成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陈旧单一。二是没有“勇气”,心胸不宽。既不重视自身理论素养的形成,也不愿意汲取间接经验。把胡思乱想当成解放思想,把自以为是当成实事求是,无法敞开
胸怀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三是没有“朝气”,精神不振。本身具备一定的能力,但认不清形势,辨不明方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求”的过程中。
二难是自身位置摆不正,没有宽广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实事求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是普遍性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是基本的要求。然而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变革之中,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也在不断的调整之中,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所在,正确处理好把关与服务的关系,是党员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过程中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三难是抗干扰能力不足。没有大公无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名族责任心,当具体行政执法行为与某种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会有种种诱惑接踵而至,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现阶段尚不健全的社会民主法制,以及有待完善的民主集中制,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导致“不唯实、只唯上”现象的出现。这些外部干扰因素,如果不加以坚决抵制,将严重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践行。
诚信,即“诚实、守信”之意。诚实就是对他人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对自己为善去恶,光明磊落。一句话,诚实就是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信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诚信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个人、单位乃至国家、民族形象,是一种重要的竞争力。社会呼唤诚信,个人、组织、市场乃至国家需要诚信。高等学校教育应特别关注诚信,充分认识诚信教育的社会价值,积极探索诚信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养诚实守信的大学人才。既然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那么当代大学生应怎样树立诚信品质呢?首先分析一下大学生目前面临诚信危机的原因: 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责任意识薄弱、思辨与分析能力欠缺是大学生“诚信危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但是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如:文化层次较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思想开放,传统保守的观念较少;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等。但也存在众多缺陷: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细心呵护下成长,虽然生理上已成熟但不少人心理素质并不成熟,经常表现出以我独尊、心理逆反、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等弊病;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社会阅历浅,对社会上多种不良现象缺乏清晰认识,容易将一些负面的现象当成社会的本质;他们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薄弱,在“义”与“利”面前往往选择后者;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各种文化冲蚀着祖国,由于他们缺乏冷静的思辨分析能力,加上自控能力较弱,容易迷失方向,放松对自己的自律致使遭遇诚信沦陷。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建设非常必要,大学生应该在“修业”的同时加强“修身”,防止大学生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失衡的现象发生。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克服纯文化课的倾向,即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淡化了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样就会把大学德育的灵魂淡化掉。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大学生提出了更新的挑战。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担。这并不只是需要坚实的知识底蕴,而且需要坚定的意志,创新的能力,诚信的品质等等。而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品质。古人云“一言足以兴邦,一诺岂止千金!”
“育人之本”,这就是最好证明。不仅如此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因此尽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涉世虽浅,眼光虽薄,心灵虽弱,但凭着一份执著,靠着一份不辍,携
着一份坚强,我们追求着一份美好的信仰,寻觅着永恒的美德,追求着一种有血有肉的人格魅力――诚信。诚信是大学生的一张身份证,诚信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责任。面对社会给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握诚信着张盖有特殊印迹的身份证 然而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趋势,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许多人忘记了诚信,丢弃了这个我们千年不变的民族信念。他们信仰“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这些人由于种种原因迷失在“利”的旋涡里,他们只看到了眼前微小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丰厚的利益。我们现在虽然处在校园之中,并没有真正的接触社会,也无法真正体会到诚信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利益。但这也是微型社会,我们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因此我们也要严守诚信这个规则,把它运用到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当中。
我是一名在大一刚刚转正的一个共产党员,对于实事求是的概念从来也没有探讨或者是研究的很深,然而在《毛概》这门课中我才发现和明白什么叫做深入和多方面的考虑。我觉得要做到实事求是这不是很明确的问题,不同身份的人实事求是对他的要求也不一样。而要克服这“三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应把握住以下两点。
一是突出“实”字说真话。说真话是一种社会责任,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只有求真务实,讲的话才有力量,只有讲真话,才能让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在各种困难面前,更要提倡讲真话,讲客观公正的话,讲有建设性的话。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形势,统一认识,坚定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和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是突出“求”字用真功。既要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实践中追求和掌握真理,又要尽力排除各种干扰,勇敢地去坚持和捍卫真理。既要学习掌握现有各种知识,又要不断超越已知,探索未知。这是我们探求真理应有的态度。
难与易是相对的,关键是认真二字。我们是党员干部,实事求是是党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只要我们认真了,有一颗立党为公的公正之心,有一腔执政为民的赤子之情,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浩然正气,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实事求是做起来就不难了。
在最后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善意的谎言到底算什么?我知道这个与政治无关但是它却和实事求是相关,这个问题在讨论课的时候就想问一下,但是除了我之外每一个人都在讨论政治,这个问题我没有提,然而这个问题困惑了我不止一年,却没有人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希望老师能给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