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心得
适应新常态 谋求新发展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已成为县级层面工作主旋律。
一、适应“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不断为建成“中心县”增添新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全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分析了经济发展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和“四大转向”,指出了两个“改变”、两个“没有改变”。
1.筑牢项目投资引擎。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必须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上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通过抓项目的新举措,寻求和扩大“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有利于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构筑长久发展优势。按照“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源、以绿为美”理念,坚持城市镇村共建、建设管理齐抓、绿化环保并重,加快城市扩容提质,统筹推进城镇建设。
二、适应“释放红利”改革新常态,不断为建成“中心县”激发新活力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已成为新常态,“改革春风”过处,市场更有活力,经济更有动力,百姓更有福利。
1.大胆破除思想障碍。习总书记说过,改革要“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个别干部的惯性思维开始暴露:有的“不敢改”,担心出问题;有的“不愿改”,顾虑部门利益;有的“不会改”,不知如何改。这些观念如同绊脚石,正在成为改革的掣肘因素。
2.走稳踩实改革路线。改革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习总书记强调:“必须一个一个克服困难,一个一个解决问题,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紧紧扭住核心问题,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稳稳把握改革节奏,对中央统一主导和操作的重大改革,按照部署,有序推进;对中央、省、市已经部署的各项改革,坚决落实,扎实推进;对一时看不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先搞试点,不盲目、不走虚。
3.做大做甜红利“蛋糕”。只有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阻碍市场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释放制度红利,又强化民生导向,分好红利“蛋糕”,让百姓真正尝到甜头。依靠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办结时限,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有效调动全社会的改革热情,汇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依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走集约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通过优化体制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水平,突破土地、资金等要素瓶颈,让有限的资源在发展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三、适应“从严治党”政治新常态,不断为建成“中心县”凝聚新合力
中央高压反腐与作风建设一体两翼,使破除潜规则、弘扬正能量逐步成为政治新常态。
1.严明责任。习总书记强调:“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好的”。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抓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和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重点落实好“六个一”机制,把党建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化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和 “两级联述联评联考联用”工作,形成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聚精会神抓党建的良好氛围。
2.严格纪律。治党必从严,从严必肃纪。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完善纪律规定、扎紧制度笼子,严格执纪问责、保持高压态势,加强权力监督、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让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自觉讲道德、懂规矩、守纪律。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违规必究,拒绝说情风、关系网、利益链,严肃查办贪污贿赂、徇私枉法、失职渎职案件,重点解决好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做到惩处警廉。建立健全惩防体系,重点抓好人事财权的制度创新,完善和执行好反腐败协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十二项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做到制度治廉。
3.严管干部。党员干部决定党的生命力和党的事业成败,从严治党必须重点从严管理干部。严管干部,必须常念制度紧箍咒,力戒“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建立健全党性教育、道德教育、警示教育长效机制,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纠正“为官不为”,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争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严格干部选拔任用,全面贯彻“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按照“三个看重,三个重用”用人导向选好用好干部,大力宣传、培养、使用“推土机式”、“狮子型”和“老黄牛式”干部。
4.严改作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一篙松劲退千寻”,必须持续深入推进,抓常抓细抓长,防止问题反弹、雨过地皮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制定出台相关制度,健全反对“四风”长效机制,把贯彻执行作风建设制度情况作为评价领导班子、选人用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定期暗访抽查和集中检查,对违反制度者严惩不贷,坚决防止“破窗”效应。
第二篇: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合集8篇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一】
通过认真学习使我进一步深刻领会______在x考察时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的讲话精神。洪教授的专题报告,使我过去对新常态的概念由模糊不清到逐步有清醒认识。
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如何适应新常态,或如何顺应新常态发展规律,如何在这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我们应有的作用,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当前,市委魏书记以非常优越的战略决策,及时在全市开展“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即如何认识x新优势、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如何推进转型新发展、如何实现民生新改善、如何谋求改革新成效。“五新”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就是围绕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市提前小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早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洪教授在授课中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一是在经济高速增长进入正常性增长新常态,二是在客观经济合理区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三是精致发展引擎转换,即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四在市场决定资源方面由基础性改为决定性,是市场决定企业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作为我市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在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必须紧密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来认真学习,为此:
一是思想上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必须进一步深刻学习,______关于中国发展新常态精神实质,只有深刻领会才能在指引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性,少走或不走弯路。
在当前我们的发展是以消费很多资源方式来生活的,而作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种生活方式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方式,必须要开辟新路。______掷地有声的回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是要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增强自己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二是落实在行动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五新”大调研、大讨论这个活动,找出适合我们自己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我是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执行命令使我的天职,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我是否积极参与的外在表现,如何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要求我必须对每项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按可持续的要求,稳步推进,如招商引资就要引低能耗高科技、高产出、无污染的工业企业,或农业上引养殖业。三是在保障措施上,扎根基层。
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因素,因此群众事是事无小事,必须要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能独立处理和解决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如群众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农业生产,为群众排忧解难,遇大事与村支两委共同协商部署,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引导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以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推动经济新常态发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二】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官场的“新常态”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官员要对之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三】
隆冬时节,德清大地到处是加快发展的春光。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德清县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县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未来五年,德清将进入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城乡区域融合的关键期,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转型意识和赶超意识,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谋求新跨越,全力以赴加快实现更高水平新崛起,力争在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走在前列。”德清县委书记项乐民说。
项乐民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德清将明确一个总定位,就是要建设“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聚焦“两新”大主题,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更高水平新崛起;主攻五大新任务,就是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更有质量,城乡融合更加深入,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对外合作更加高端,百姓生活更加美好;推进“六重”强支撑,就是要梳理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点产业、重大政策、重点要素“六重”单子,为实现更高水平新崛起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我们将更加注重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导,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凝聚改革发展整体合力。
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项乐民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德清将按照市委决策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县域实际,以“聚焦好项目,培育新动力”、“服务G20,展示新形象”、“创新提效能,强化新担当”三大行动为主抓手,攻坚破难促转型,振奋精神勇争先,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十三五”良好开局。
项乐民表示,“三大行动”是推进各项工作的主抓手,要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是要进一步明确重点,精准发力,切实打好四大攻坚战。一是打好产业转型攻坚战。提质发展先进制造业,力争三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00亿元;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动信息经济、金融业、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提升发展精品农业,不断深化“讲道德·更健康”诚信农产品工程建设,推动产业发展逐步向中高端迈进。二是打好项目双进攻坚战。项目谋划好中求深,积极谋划莫干山风情小镇、航空小镇和钢琴小镇等特色小镇培育;项目引进好中求多,以产业招商为统领确保全年引进“大好高”项目50个以上;项目推进好中求快,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以上,切实以项目的有效突破来增强和培育发展动力。三是打好改革创新攻坚战。改革试点求深求实,加快推动“多规合一”、“农地入市”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驱动点面结合,发力“供给侧”引导企业创新做强;开放融合扬长补短,加快与x的产业接轨、交通接轨和要素接轨,不断提升县域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四是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环境整治推向纵深,全面完成治水治气、“三改一拆”等工作任务;城乡建设提档升级,不断提速104国道德清段改建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小城镇特色化建设和中东部美丽乡村建设。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展新作为,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努力以战略主动谋取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最关键是深入学习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具体实际,必须强化改革引领,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供需新平衡;必须强化开放支撑,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供需新空间;必须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必须正确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统筹做好“加减法”,调优存量、做优增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市场导向、靶向施策、立足实际、积极稳妥、重在落实。抓好五个方面:增有效供给,切实瞄准市场需求,紧盯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力度,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去无效供给,科学看待和把握经济发展周期,既要以市场化手段去“僵尸企业”、空壳公司,推动市场出清;也要保护、发展好优质产能和市场份额,帮助暂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谋求新的发展。
减轻企业负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尊重企业家精神,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强化风险管控,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妥善应对金融、房地产、政府性债务等领域风险。补经济社会短板,重视抓好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总之,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进绿色发展,关键是要以绿色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我们要紧紧扭住产业升级节能降耗这个根本,按照集约、节能、低碳的生态环保标准,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断降低土地、能源、水的消耗强度。对于整治无望的企业和项目坚决关停并转。新上项目一定要坚持高标准的环保门槛,在污染物排放上至少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绿色化来打造绿色产业升级版。
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生态优势是竞争力的环境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最花力气抓的人文建设。按照______确定的战略思想,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今天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比较协调发展的局面。因此,推进绿色发展,还要大力改变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引导民众追求绿色、简单、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
推进绿色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和法治建设,落实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中国。
新常态下,经济实现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应该看到,新常态对干部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一些事情过去可以做现在不能再做了,一些办法过去很管用现在可能没有效果了,必须加快形成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新常态对工作指导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又不能放任经济增速下滑。
必须更好地把握工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切实做到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新常态对发展的要求更高了,技术革命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市场分工模式调整相互交织,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实体经济利润下降同时显现,必须统筹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新常态本身并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工作成效有好与不好之别,关键在于解决好“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机遇孕育新生机。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加快推进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更加坚定地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一切发展活动向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力,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五】
近期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适应“新
常态”。官场的“新常态”对于我们基层人员的从政品德和行为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要对新常态充分
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
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
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
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人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
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
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
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积极性和
中央坚定的反腐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这样的反腐就绝对
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
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
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
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
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
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
“新常态”
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
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
要不得。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
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
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
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六】
______指出,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展新作为,做到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努力以战略主动谋取发展先机、赢得发展优势。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最关键是深入学习贯彻___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具体实际,必须强化改革引领,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位和要素配置扭曲,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供需新平衡;必须强化开放支撑,全面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供需新空间;必须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必须正确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统筹做好“加减法”,调优存量、做优增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下”。
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市场导向、靶向施策、立足实际、积极稳妥、重在落实。抓好五个方面:增有效供给,切实瞄准市场需求,紧盯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力度,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去无效供给,科学看待和把握经济发展周期,既要以市场化手段去“僵尸企业”、空壳,公司,推动市场出清;也要保护、发展好优质产能和市场份额,帮助暂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谋求新的发展。
减轻企业负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尊重企业家精神,激发微观主体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强化风险管控,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妥善应对金融、房地产、政府性债务等领域风险。补经济社会短板,重视抓好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总之,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进绿色发展,关键是要以绿色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型。我们要紧紧扭住产业升级节能降耗这个根本,按照集约、节能、低碳的生态环保标准,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不断降低土地、能源、水的消耗强度。对于整治无望的企业和项目坚决关停并转。新上项目一定要坚持高标准的环保门槛,在污染物排放上至少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绿色化来打造绿色产业升级版。
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生态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环境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最花力气抓的人文建设。按照______确定的战略思想,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有今天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比较协调发展的局面。因此,推进绿色发展,还要大力改变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引导民众追求绿色、简单、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
推进绿色发展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和法治建设,落实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主体责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中国。
新常态下,经济实现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应该看到,新常态对干部能力的要求更高了,一些事情过去可以做现在不能再做了,一些办法过去很管用现在可能没有效果了,必须加快形成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工作方式;新常态对工作指导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又不能放任经济增速下滑。
必须更好地把握工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切实做到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新常态对发展的要求更高了,技术革命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市场分工模式调整相互交织,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实体经济利润下降同时显现,必须统筹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新常态本身并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工作成效有好与不好之别,关键在于解决好“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新常态蕴含新机遇,新机遇孕育新生机。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加快推进工作指导的重大转变,更加坚定地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一切发展活动向新发展理念聚焦发力,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七】
按照区委安排,陈从2月16日开始至29日在全办党员干部中开展“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集中学习教育,旨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为加快“五个秦都”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该办成立了集中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担任,成员由各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学习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工作,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同时,该办要求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集中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活动主题,认真抓好落实,推动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
组织集中学习,强化督查宣传。该办采取集中学习、研讨交流、专题辅导、个人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党章党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要求全办、社区党员干部,村、非公党员要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及心得体会,集中查找并解决理想信念、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三新”要求的突出问题。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对学习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及时通报督查结果,总结推广好典型、好经验,为学习教育营造舆论氛围。
注重学用结合,实现跨越发展。该办要求辖区各党(总)支部、各村、各社区、各企业要结合工作实际,把开展集中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相结合,与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转变工作作风、严明纪律规矩相结合,与解决农村、社区、企业和群众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借集中学习教育之力弥补不足、破解难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陈杨创新、跨越式发展。
新常态新形象新作为教育心得【八】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党员干部都要以新的境界、新的习惯、新的作为,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
“政治生态“是指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更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树立形象的土壤。x市要求各地各部门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全国全省全市系列会议精神,深化对“四个全面”、“四个新常态”的理解和把握,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上来。要采取召开党委(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部门单位干部职工会、支部专题学习会以及务虚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增强讨论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无疑是营造当地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举措。
目前,虽然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多数干部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作风认真干事创业,但仍然有一些干部存在不适应新常态,思想懈怠、作风懒散、工作不力的现象。通过大讨论活动的扎实开展,一方面可以巩固教育活动成果,为“三严三实”活动预热升温,另一方面能够解决部分班子及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切实达到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目的。
当今时代在快速发展,如果党员干部不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新常态新习惯新作为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会导致行动迟缓,工作不在状态,没有实绩,无法引领社会发展,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本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能够解决部分党员干部思想上仍存在的问题,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回归主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伊始就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践行群众路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本次大讨论活动的开展,再一次醒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观望的心态和一阵风的想法。作风建设必将作为常态在新时期常抓不懈,唯有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到工作中,放到为人民服务中,才能适应新常态,有所作为。
作风建设“新常态”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然而,有的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却出现了不适应、不习惯、不舒服,信奉“少干事、不出事”,推崇“冷”执行,甚至产生由“为官不易”向“为官不为”转变的苗头和倾向。秦光荣严肃指出,必须彻底丢掉作风建设一阵风的幻想,彻底抛弃“重温旧梦”的侥幸心理,坚决克服“且行且观望”的工作心态,以新的作为适应新常态。
第三篇:学习新常态新形势新作为心得
学习新常态新形势新作为心得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学习新常态新形势新作为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学习新常态新形势新作为心得
今天,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适应反腐带来的官场“新常态”》这篇文章。官场的“新常态”对于领导干部的从政品德和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因此官员要对之充分认识,坚定信心,不应该抱观望和应付的态度。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正常状态。之所以说是“新常态”,就是说这种状态不是一阵风。这种“新常态”,将是领导干部从政新的基本环境,因此也就形成了对领导干部的基本的底线,不能违背和僭越。当然这种“新常态”也是会变化的,但是其变化只能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更高、更明确,而绝不是相反。
现在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对于这种“新常态”持犹疑、观望、猜测的态度,认为中央这样的严要求不可能持续太久。这种判断一方面是出自于以往的所谓“经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利益关系而怀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其实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央的决心和勇气,也没有认识清楚信息化时代人民群众高度的反腐败积极性和中央坚定的反腐败部署之间的紧密互动、互相促进效果。
实际上,清楚的事实正摆在面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全面彻底地治理腐败的顽疾,既抓“苍蝇”又抓“老虎”,既抓小事又抓制度建设,既把腐败分子关进监狱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样的反腐就绝对不是选择式、运动式和有退路的反腐。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没有一个完全的改观,“新常态”没有完全稳定和充分到位,中央在这方面的推进是绝不会停止的,何况这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坚定的支持。
反腐败带来的官场“新常态”,切切实实地向领导干部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权力行使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则了,监督无时无刻不在了,以致有些领导干部私下里感慨现在工作不好做了,因此出现了消极应付的现象。这种不作为心态正是对官场“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当然,在官场“新常态”下工作确实要求高多了,所以暂时有所不适应也还可以理解,但是一味抱怨的态度要不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善于从长远看问题,并且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看到自己同党和人民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心态,尽快学会在这样的“新常态”下开展工作,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争取在新的条件下、按照新的标准要求,有更大的作为。
篇二:学习新常态新形势新作为心得
冬日暖阳,饱含春意。昨天,近300名市政协委员齐聚八步,出席市政协三届五次会议,共商改革发展大计。本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协三届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听取和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补选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0**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促开放、惠民生各项工作,有效克服了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一年来,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围绕中心,咨政建言,把握主题,凝聚力量,关注民生,反映民情,真正做到了服务大局有高度,建言献策有力度,团结联谊有广度,体现了政治协商有方,民主监督有力,参政议政有为,呈现出齐心协力、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步伐。
20**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贺州法治建设,把贺州建设成为广西对接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打造贺州发展的“升级版”,以新的精神状态主动适应推动贺州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充分展示政协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展示新作为,就必须把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重中之重,多立科学发展之论,多献科学发展之策;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协组织渠道通畅、联系面广、包容性强的优势,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言出力;就必须全力推进人民政协自身建设,以履职尽责新作为展现新形象。
我们相信,广大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一定会不负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好本次大会的各项任务,以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新姿态,为圆满完成今年和“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共同谱写贺州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篇三:学习新常态新形势新作为心得
通过学习了高德荣同志的先进事迹,给我的感触很深。“戴着落后的帽子一点儿都不光彩,太难看了,不要总想着伸手要,要多想想如何放手干”。这是高德荣同志常说的一句话。总书记关于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使“新常态”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热的关键词。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教育落后是乡村尤其偏远乡村现状的客观存在,乡村是农村经济的主战场,广大基层干部要切实把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作为近期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导向,面对发展困难,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敢作脊梁,以新作为、新业绩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少动嘴指挥人,多动腿带动人,用实干的脚步丈量百姓的幸福。
一是树立新的理念。没有新思维新理念,就不会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高度自觉性,就不会有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思想境界。只有新理念,才能打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惯性思维,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科学认识,勤于思考,因地制宜,积极适应,顺势而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质量、增效益和促民生上来,放手干,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节奏提升工作水平。
二是调整新的状态。新常态要求我们不能沿袭惯性思维,必须对变化了的形势作出快速反应,紧紧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干部存在的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抑或认为要干成事必须有政策扶持、项目支撑、资金保障等问题,克服“等、要、靠”的思想观念,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敢作脊梁,勇于担当。
三是探索新的思路。农村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传统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新的产业业态和新的增长点加快孕育,必须彻底走出那种高投入、低产出且结构单一的粗放状况。农特产品加工业,特色资源开发,优势项目的建设,要从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的集约、低碳、生态的科学增长模式,同时,要彻底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不能再按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新的阶段寻找发展的新动力。
四是创出新的局面。作为基层干部,面对未知世界,不论发展定位还是推动落实,都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大胆试、大胆闯、放手干,摈弃“等、要、靠”的习惯,少用嘴巴指挥人,多用脚步和身影带动人。甩开膀子、迈出步子,做个合格的泥腿子,融入群众中,真正的发现问题,认真的研究问题,实在的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带领群众因地制宜谋发展、找出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放手干,充分发挥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主心骨作用,调动百姓的积极性,手拉手搭起连心桥,脚跟脚走出幸福路,在新常态下创出新局面,用实干的脚步丈量百姓的幸福。
第四篇:新常态介绍
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随后,习近平7月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在习近平看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提新常态。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中,有三处提到新常态:“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
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新网李金磊)[2]
中国经济新常态九大特征编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会议认为,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
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3]
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编辑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
础。”《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而《人民日报》的三篇评论恰为人们清晰呈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正如评论中所说,“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习近平阐述编辑
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增速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能不能爬坡过坎?风险确实有,但没有那么可怕。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了60%以上。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热议新常态编辑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是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讲这番话的。观察家认为,中国领导人发表“新常态”之论,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走向新常态的中国也将给处于缓慢且脆弱复苏中的全球经济注入持久动力。
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说,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今天的APEC演讲标志着,习近平“新常态”之论进一步成形。
“„新常态‟是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智慧在APEC北京会议上留下的重要思想印记之一。”卢锋说。
当习近平谈论“新常态”时,他在说什么?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历来是中国领导人阐述中国经济发展路向和回应外界关切与疑问的重要场合。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7.4%,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忧甚至唱空论调的出现。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习近平在2014年11月9日的演讲中轻松地说,他同时列举了诸多结构调整的积极迹象,包括就业持续增加,居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稳增,服务业增势显著,内需不断扩大等。、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卢锋评论指出,习近平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包括增速变化、结构升级、动力转变,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为什么是“新常态”?
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公报中评价过去一年执政成绩时提到了“新常态”: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了解中国政治的专家指出,中共领导人讲话中提及的新词汇、新表述,往往包含着重要的政治信息,党的理论家通常称其为“新话”。
2014年7月,习近平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新常态观点。
在卢锋看来,新常态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旧常态”。按照他的理解,所谓旧常态,是指一段时期增长速度偏高、经济偏热、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因素累积,并带来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矛盾增加以及国际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也是十八大以前长期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和宏观失衡“综合症”。
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中国领导人将这种挑战形容为“三期叠加”: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
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新理念新举措引人注目,包括对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强调;提出调控合理区间,将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5%左右”等。同时,以2013年秋天公布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揽子计划为标志,强力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改革。
他认为,提出新常态,以及对宏观政策要稳、要有定力的强调,表明中国领导人对形势有科学而清晰的判断,这有利于“稳”住宏观政策,避免了经济稍有动静就动辄大手刺激的做法。
“新常态”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习近平在APEC这一国际场合讲述„新常态‟,既彰显了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也揭示中国决策层直面失衡调整困难的决心,对中国经济形势特点给出一种合规律的解释。”卢锋说,“这可以引领预期、凝聚共识,引导海外人士更理性务实地看待中国经济,给世界经济吃下定心丸。”
尽管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但据IMF的测算,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超过美国。对亚洲而言,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亚洲增长0.3个百分点。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个走向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对亚太地区和世界都是利好消息。
他分析说,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中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EO道格·奥伯黑尔曼2014年11月9日在参加工商领导人峰会间隙对新华社记者说。
他说,增长除了速度以外,质量更加重要,一个国家也像一个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来驱动增长。
在APEC北京会议上,人们注意到,中国推动亚太地区发展所扮演的角色,也在进入一种“新常态”。
习近平在2014年11月9日的演讲中表示,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新倡议新设想。
此前一天,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中国为2014年APEC会议确定了“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主题,并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建设作为重点议题。
“中国将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太和世界。”习近平在演讲中说。
“新常态”:一把理解中国走向的钥匙
习近平在演讲中阐述新常态时也提醒,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他强调,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虽然习近平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风险”,但专家们对他的上述判断普遍有共鸣。
卢锋具体地指出了新常态化过程中可能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风险,比如房地产的“去泡沫”、影子银行与地方债务的“去杠杆”、产能过剩“挤水分”等等,都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因素和矛盾的调整和化解。
王小广说,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要进行结构优化升级等调整和改革,这其实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等、靠、要”,改革不成功,就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需要靠改革来化解风险。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习近平在演讲中坚定地表态。他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观察家认为,习近平的“新常态论”可能有远超出经济的更全面深刻的意涵。
中共知名的理论家施芝鸿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营造了“十个新常态”。
“在当下中国,新常态已大量出现,今后还将持续涌现。”施芝鸿说。
第五篇: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和释放,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变换也悄然进行。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经济新常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原因,机遇与挑战,经济建设
经济新常态是指国家在经济发生危机后,通过调整进入到的一个缓速增长的“过渡期”,相对而言还有旧常态,旧常态是一种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的是数量的递增以及成本的控制,而“新常态”则开始追求规模化以及质量化的发展目标,所以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性[1]。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7月末,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11月 9日,习近平在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地扩大。习近平表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并定义了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这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这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动力,这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2]。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科学认识新常态,既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背景,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既需要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是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外因与中国经济的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二是世界经济“新常态”促进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世界经济“新常态”下的总体持续低迷状态,直接降低了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速度。内部变化:中国经济内部的实质性特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实质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在进入新常态以前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的数量扩张。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生产资料成本(尤其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资料成本)相对较高。经济的最大竞争优势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形成的较低商品价格。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扩张来实现。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向注重质量、追求效率的集约增长。这种转变既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的趋势性新变化,又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2.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首先,进入新常态的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升级。一方面,供给能力过剩的传统产业要通过转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环保产业和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内的新兴产业要增加投资。其次,进入新常态的需求结构呈现积极的新变化。再次,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最后,区域结构有所改善。
3.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首先,经济发展所依靠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转向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逐步显现。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为什么近两年全社会总是关注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这实际上是在新常态下各个方面不适应的表现。特别是我们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等.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加快发展与升级发展并重[4]。
四、建设好经济新常态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把经济新常态建设好。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现在,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并逐渐形成主流。这就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急切需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的涌现,一定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5]。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们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使矛盾得到化解。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方面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
[6]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思维,坚持改革,经济新常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伟菊.积极面对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发展改革新突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210.[2]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3]高建昆,程恩富.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适应与引领[J].当代经济研究,2015,9:51-59.[4]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33(1):91-98.[5]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应解决十二大难题[J].中国中小企业,2015(2):72-77.[6]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政策瞭望,2014(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