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11月8日起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述评”
人民日报11月8日起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述评” 2013年11月08日 03:18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三中全会,历史抉择树航标(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篇)本报记者 皮树义 朱剑红 陆娅楠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08日 10 版)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天开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即将展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述评”,敬请关注。又是一次三中全会。
金秋北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引来无数金色畅想。又是一座历史丰碑。关键时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再次勾画宏伟蓝图,推动改革迈出关键步伐。
回首35年改革,党中央已召开了7次三中全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每次三中全会,党中央都站在历史潮头,果敢抉择,科学部署,引领改革阔步前行。
7个三中全会,7座历史航标。举世瞩目的第八个三中全会,必将树起中国改革发展航程上的新航标。改革的航标灯
三中全会总是在关键时刻,指引改革的方向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重要抉择。
1978年的中国,就站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走出文革“十年**”,百废待兴。经济濒临崩溃,商品匮乏,百姓生活艰难,世界快速变化。面对此情此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觉醒,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决定,把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传统计划经济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
改革就是要解放生产力,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压抑活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的改革探索,使改革的方向越来越明晰。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搭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年后的2003年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新航程。
又是十年过去,中国再次站在了一个历史新起点。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十”,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从“濒临崩溃”变为“世界引擎”。但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腐败严重等社会矛盾压力日增。中国能不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10月的上海外高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服务大厅,一派热闹景象:20多个服务窗口前人头攒动,前来咨询和注册的长队一直排到楼外。挂牌刚一个月,自贸区就新增234家企业,外资新设企业的平均注册资本是去年同期的7倍。建立自贸区这项大胆的改革给上海经济带来了新活力。
经济迫切需要增强发展后劲,社会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人民迫切需要公平正义。这些都离不开深化改革。改革正从面对具体的经济问题转向面对相互交织的经济社会矛盾,改革正从经济体制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全面进发。
改革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勇气。正如总书记最近所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
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再次果敢抉择,指引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加油站
三中全会总是集中人民的意志,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改革是亿万人民的坚强意志,一次全会就是一次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那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35年前一个冬天的夜晚,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偷偷在一份契约上按下了手印,“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是每到秋收就被迫出门要饭的小岗村农民的悲壮之举,也是广大农民有粮吃、有钱花的朴素愿望。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呼吁:请给我们松绑。这是国有企业摆脱僵化体制束缚的大声呼唤,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解放生产力的迫切要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社会进步的追求,是改革的根本动力。民有所呼,党有所应。每一次三中全会都顺应民意,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小岗村农民的呼声得到了回应。十一届三中全会让改革首先在农村开花结果,广大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1998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加快农村改革。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对深化农村改革做出决定。改革惠及亿万农民,希望的田野生机勃勃,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斑斓。
福建厂长们的呼声得到了回应。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城市经济和企业改革的大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活力焕发,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为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改革才得以稳步推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带来成就也带来了更多的期盼。最近,人民网关于“改革心声”的大型调查,表明人们对新一轮改革最为关切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人们期待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公平。
人民的新期待就是改革的新目标。十八大以来,多项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汇聚更多民意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更多地回应人民的呼声。
改革的百宝箱
三中全会总是驾驭复杂局面,科学组织改革
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一次三中全会就是一次领导改革能力的提升。
价格闯关是改革史上第一次遇到的重大挑战。1988年,为了革除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弊端,中央准备一举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消息传出,各地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抢购风潮,当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飙升到20%以上。这年9月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果断决定,把今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党中央第一次提出了改善宏观调控以及综合改革的理念,这成为此后推进改革发展的两项基本方法。改革是一场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单兵突进。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组织,党中央在驾驭复杂局面中展示大智大勇。
历次三中全会在部署改革任务时,都要部署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结合,重点突破与统筹协调结合,尊重群众创造与顶层设计结合……一系列科学方法的运用,保证了改革有序推进。
改革进入深水区,渡过深水区,需要方向,更需要方法。“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相伴,“下行因素”和“上行因素”对冲,深化改革的努力和既得利益的阻力博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这样描述今天改革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无疑,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又一次考验领导改革的能力和智慧。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要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稿已经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了意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今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密集到基层调研,了解民情,问计于民。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总结改革经验,汇聚各方智慧,决定将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35年风雨兼程,35年挑战接踵。一次次穿过风雨,一次次越过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以更大的勇气、更高超的智慧,续写改革新篇章。
第二篇:申论热点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
“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再一次发出动员令。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刚刚过半,随着一批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一场深刻变革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党中央的坚定意志与使命担当
——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中枢”。
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肃性。
“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总书记郑重宣示。
短短8个多月时间,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
透过紧锣密鼓的日程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和科学稳慎的工作部署清晰可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4年春节前夕,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工作规则,并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6个专项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会后,各专项小组按照“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抓调研”的工作要求立即运转行动起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建立了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的改革工作机制。
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将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逐一确定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为保证任务落到实处明确了责任。
时隔1个多月,2月2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序盘阶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总要求。以336项重要改革举措为经纬,领导小组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今年要完成的80条重要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
早春3月,全国两会洋溢着改革的春风。会议期间,总书记分别参加5个人大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改革发展大计。
在广东代表团,总书记表示,爬坡迈坎、敢于改革,殷切希望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在安徽代表团,总书记指出,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强大动力;在上海代表团,总书记强调,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智慧,在交流中迸发;共识,在讨论中增进;力量,在互动中凝聚。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强调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
6月,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进入半程。总书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不可避免要涉及利益调整,必须杜绝局部利益以各种理由阻挠、虚化、拖延改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防止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仅仅又过两个月,刚刚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回到北京,总书记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改革进展,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强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这次会议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突出关联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成败攸关的一年。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做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起步,蹄疾而步稳,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矛盾,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
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海内外舆论称赞中国的改革计划“雄心勃勃”,但也不乏观望怀疑之声。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去年11月18日在报道中说,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将宏伟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并取得成果。
半年多来,中国的改革行动之迅速、之果敢令世人惊叹。今年8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的改革幅度和力度“超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在治国安邦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书记先后于6月6日、6月12日和6月30日,分别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真研究并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决定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重点推进改革。此前,国务院已就改革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讨论。
今年以来,一批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方案摆上改革决策者的案头。
一纸户籍,犹如立在城乡之间的一堵高墙,将中国人的身份牢牢地隔离在城与乡的两面。能否给户口簿松松绑,为农民进城打开一扇“希望之窗”,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之广、人口之多、力度之大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乎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考验着改革决策者的决心与智慧。
同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一样,《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党中央、国务院多道审议程序而获得通过,为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因地制宜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坚冰开始融化,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追梦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司法体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势推进,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重大改革方案的议程清单不难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
6月5日:《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
6月12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7月1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8月28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总书记分别于6月30日和8月29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上述相关改革方案。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冲破藩篱,勇往直前。
舆论普遍认为,半年多来的改革“组合拳”,让人民看到了党中央除顽瘴、克痼疾,真枪真刀触动利益“奶酪”的坚定决心,令人由衷振奋、充满期待。网民评价说:“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为几十年来所未有。”
一份份实施方案、一张张进度报表从四面八方汇集上来。
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批批改革成果接连涌现。
——国务院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我革命,下出简政放权“先手棋”。取消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改革前的220个减少到目前的150个左右,减少了近1/3;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施行,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已逾600万户,呈爆发式增长;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继续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破冰前行,民营资本设立银行启动;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以改革姿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重要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扎实推进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废,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建立健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机制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着力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改革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
——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在健全完善;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得到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建立;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力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修订环境保护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专项整治违规用人、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裸官”等问题;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快推进。
——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立行立改,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规范中央单位纪检组长分工和兼职,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开展专项巡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持续发力。
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创新的改革举措一经推进,犹如阵阵新风吹拂华夏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
——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力量智慧的源泉
8月初的安徽合肥烈日炎炎。当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工商窗口前,27岁的刘少辉正认真填写《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
4年前大学毕业的刘少辉一直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今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放宽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和出资期限的限制取消了,以前横亘在刘少辉创业路上的“坎儿”消除了。他说:“改革圆了我的创业梦!”
“中国的改革因其人口众多而独特,中国的改革是为了13亿人的改革。”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今年7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旁观者是敏锐的。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鲜明论断,已经明确载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中国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中找准改革切入点——
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反映强烈。为进一步纠风并规范制度,中央在整治违规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的同时,决定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今年7月,在充分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多数部门和各省区市意见的基础上,公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同时,提升了家庭发展能力,增强了家庭养老功能;城乡养老并轨为人们提供了“老有所养”的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发展、科学选才,革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病„„随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一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汇民智、集民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集纳各方意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调研咨询作用。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
院士制度改革启动后,在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不约而同地在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上做了“减法”,在遴选机制上做了“加法”,取消由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名院士的途径,增加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环节。改革举措受到科技界广泛赞誉。“减少行政色彩,把可能产生腐败的情况降到最低。这个改革方向非常正确。”中国工程院王小谟院士说。
许多重大改革,都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形成方案,在向各地各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凝聚共识。
尊重人民首创,开展试点先行,是中国改革的又一个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司法体制改革剑指司法不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总书记谈到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要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于今年下半年渐次推开。
完善司法责任制,既赋予法官、检察官相应的职权,又落实法官、检察官的办案责任,强化监督制约。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打破层层审批的行政化做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司法职业特点,让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改革试点,就是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既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总体谋划;也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机制改革上进行积极探索,为全国逐步推开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推进改革中,宣传动员凝聚改革共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巨大热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从江南到塞北,从高原到边陲,研讨班授课、宣讲团宣讲,以及网上宣讲和进基层、进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宣讲活动,广泛播撒、准确传递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
基层干部群众表示,改革涉及切身利益,个人要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也应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改革中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面深化改革添力。
近一时期,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拿出重要版面和时段,通过权威访谈、专家解读、典型案例、背景链接等多种体裁,以图文并茂、多媒体呈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改革进行充分报道。
“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上,对户籍制度改革报道得很详细,我关心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改革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四川来京务工的米华英告诉记者。
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对改革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
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向着改革总目标奋力前行
——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改革再次扬帆起航,“抓落实”、“抓到位”是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关键词”。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时,总书记要求,各牵头单位加大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改革各项工作抓到位,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
建立督办总台账、落实督办责任制,按任务进展时间节点到有关部委办走访督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改革任务的督办落实,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国务院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对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等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开展大督查,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使政策落实成为一场“接力赛”,确保抵达终点。各地区各部门也普遍以列出改革任务清单、施工图、时间表的方式明确自身责任、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坐言起行,善作善成。改革在抓落实中稳步推开,成效在抓落实中逐步显现。
放眼神州大地,改革风云再次激荡——
在东北三省,黑龙江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吉林建立“舟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辽宁整合市场监管机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在京津冀,北京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通过“一颗公章管审批”避免“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河北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地已启动通关一体化,正在共同推动以交通、产业、生态环保为重点的区域协同发展;
在长三角,上海自贸区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负面清单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商事登记、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江苏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浙江实施“河长制”推进环境治理改革;
在长江流域,覆盖11省市、促进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启航,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开始实施。
聆听时代脉动,改革步伐坚定向前——
在东部,广东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福建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海南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山东探索改进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
在中部,湖北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山西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纳入考核指标,安徽、河南、湖南加快农村改革;
在西部,四川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庆推动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广西在全区推广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模式”,贵州、云南、青海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陕西、甘肃加强党政机关效能建设,宁夏探索农林科学院改革,西藏推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10项措施;
在边塞,新疆加快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内蒙古深化同俄罗斯、蒙古国各领域合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让改革落地,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
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言犹在耳——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
“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这是党中央的清醒与担当——“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这是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把全面深化改革每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让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改革展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图景
——改革精神,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8月27日,总书记在中南海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谆谆告诫全党。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里程碑上烙下的鲜明时代印记。
深化改革,剑指作风顽疾;
优良作风,凝聚改革力量。
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正是改革攻坚的宣示。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
当“四菜一汤”不再是新闻,当“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当禁令指向月饼、贺卡、会所,当用制度的笼子遏制“舌尖上的腐败”、管住“车轮上的铺张”„„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是除顽瘴、克痼疾的实招硬招,是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5月1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在习近平主席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女子仪仗兵首次精彩亮相,接受中外领导人检阅。
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三军仪仗队建队62年来首次由女兵参与执行外交司礼任务,有利于全面彰显国威与军威。”
外交礼宾是国家形象的名片。今年以来,从选拔女仪仗兵,到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换发新式礼宾服装,再到外国领导人访华欢迎仪式上展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风貌,处处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改进外事礼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
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们呼唤改革、投身改革、见证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扬奋进。
(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记者霍小光、张晓松、华春雨)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述评
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述评
2014年09月09日 08时56分00秒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8日电(记者霍小光、张晓松、华春雨)“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为全面深化改革再一次发出动员令。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大潮涌动,风生水起。
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刚刚过半,随着一批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一场深刻变革在中华大地孕育迸发。
党中央的坚定意志与使命担当——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中枢”。
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肃性。
“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总书记郑重宣示。
短短8个多月时间,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步步精心谋篇布局,为全面深化改革引领航程。
透过紧锣密鼓的日程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和科学稳慎的工作部署清晰可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4年春节前夕,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工作规则,并成立了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6个专项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会后,各专项小组按照“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抓调研”的工作要求立即运转行动起来。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建立了党委(党组)统一领导下的改革工作机制。
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将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逐一确定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为保证任务落到实处明确了责任。
时隔1个多月,2月28日,总书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对序盘阶段的改革工作提出了总要求。以336项重要改革举措为经纬,领导小组制定了2014年工作要点,排出今年要完成的80条重要改革任务予以重点督办。
早春3月,全国两会洋溢着改革的春风。会议期间,总书记分别参加5个人大代表团审议,看望少数民族界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改革发展大计。
在广东代表团,总书记表示,爬坡迈坎、敢于改革,殷切希望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在安徽代表团,总书记指出,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强大动力;在上海代表团,总书记强调,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
智慧,在交流中迸发;共识,在讨论中增进;力量,在互动中凝聚。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也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强调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
6月,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进入半程。总书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强调改革进入实施阶段,不可避免要涉及利益调整,必须杜绝局部利益以各种理由阻挠、虚化、拖延改革。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防止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仅仅又过两个月,刚刚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回到北京,总书记即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改革进展,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强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这次会议通过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7年改革实施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突出每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突出关联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成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成败攸关的一年。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做出艰难决定并聪明地贯彻实施。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全面深化改革扎实起步,蹄疾而步稳,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矛盾,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
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海内外舆论称赞中国的改革计划“雄心勃勃”,但也不乏观望怀疑之声。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去年11月18日在报道中说,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将宏伟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并取得成果。
半年多来,中国的改革行动之迅速、之果敢令世人惊叹。今年8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的改革幅度和力度“超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在治国安邦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书记先后于6月6日、6月12日和6月30日,分别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认真研究并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决定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重点推进改革。此前,国务院已就改革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充分讨论。
今年以来,一批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方案摆上改革决策者的案头。
一纸户籍,犹如立在城乡之间的一堵高墙,将中国人的身份牢牢地隔离在城与乡的两面。能否给户口簿松松绑,为农民进城打开一扇“希望之窗”,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之广、人口之多、力度之大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乎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考验着改革决策者的决心与智慧。
同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一样,《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经党中央、国务院多道审议程序而获得通过,为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因地制宜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明确了路径和要求。坚冰开始融化,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追梦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司法体制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得以强势推进,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
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重大改革方案的议程清单不难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
6月5日:《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方案》;
6月12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7月1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
8月28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总书记分别于6月30日和8月29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上述相关改革方案。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冲破藩篱,勇往直前。
舆论普遍认为,半年多来的改革“组合拳”,让人民看到了党中央除顽瘴、克痼疾,真枪真刀触动利益“奶酪”的坚定决心,令人由衷振奋、充满期待。网民评价说:“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涉及面之广、措施之实,为几十年来所未有。”
一份份实施方案、一张张进度报表从四面八方汇集上来。一项项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批批改革成果接连涌现。
——国务院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自我革命,下出简政放权“先手棋”。取消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需报国务院部门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左右;减少、整合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改革前的220个减少到目前的150个左右,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施行,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已逾600万户,呈爆发式增长;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继续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破冰前行,民营资本设立银行启动;农产品、资源性产品、公共服务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使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升经济内生动力,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以改革姿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重要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扎实推进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废,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作用。建立健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机制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着力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内宣外宣体制,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改革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在健全完善;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得到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建立;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力度;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修订环境保护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专项整治违规用人、领导干部违规兼职取酬、“裸官”等问题;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快推进。
——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立行立改,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规范中央单位纪检组长分工和兼职,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开展专项巡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持续发力。
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创新的改革举措一经推进,犹如阵阵新风吹拂华夏大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和力量智慧的源泉
8月初的安徽合肥烈日炎炎。当地政务服务中心的工商窗口前,27岁的刘少辉正认真填写《公司登记(备案)申请书》。
4年前大学毕业的刘少辉一直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今年3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放宽了,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和出资期限的限制取消了,以前横亘在刘少辉创业路上的“坎儿”消除了。他说:“改革圆了我的创业梦!”
“中国的改革因其人口众多而独特,中国的改革是为了13亿人的改革。”长期研究中国问题的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罗兰德,今年7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旁观者是敏锐的。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鲜明论断,已经明确载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始终注重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中找准改革切入点——
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对“车轮上的铺张”反映强烈。为进一步纠风并规范制度,中央在整治违规配备和使用公务用车的同时,决定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今年7月,在充分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多数部门和各省区市意见的基础上,公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增加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同时,提升了家庭发展能力,增强了家庭养老功能;城乡养老并轨为人们提供了“老有所养”的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发展、科学选才,革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病„„随着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不断推出,人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紧相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中一起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汇民智、集民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集纳各方意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尽可能多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调研咨询作用。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
院士制度改革启动后,在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不约而同地在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上做了“减法”,在遴选机制上做了“加法”,取消由部门和地方政府提名院士的途径,增加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环节。改革举措受到科技界广泛赞誉。“减少行政色彩,把可能产生腐败的情况降到最低。这个改革方向非常正确。”中国工程院王小谟院士说。
许多重大改革,都在深入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形成方案,在向各地各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凝聚共识。
尊重人民首创,开展试点先行,是中国改革的又一个鲜明特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司法体制改革剑指司法不公,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制、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进。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总书记谈到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时强调,要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司法体制改革先行试点,于今年下半年渐次推开。
完善司法责任制,既赋予法官、检察官相应的职权,又落实法官、检察官的办案责任,强化监督制约。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打破层层审批的行政化做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生效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司法职业特点,让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改革试点,就是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既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总体谋划;也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机制改革上进行积极探索,为全国逐步推开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推进改革中,宣传动员凝聚改革共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巨大热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从江南到塞北,从高原到边陲,研讨班授课、宣讲团宣讲,以及网上宣讲和进基层、进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宣讲活动,广泛播撒、准确传递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
基层干部群众表示,改革涉及切身利益,个人要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也应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改革中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面深化改革添力。
近一时期,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拿出重要版面和时段,通过权威访谈、专家解读、典型案例、背景链接等多种体裁,以图文并茂、多媒体呈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改革进行充分报道。
“报纸、电视和互联网上,对户籍制度改革报道得很详细,我关心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改革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四川来京务工的米华英告诉记者。
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推进改革,让人民从改革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对改革的坚决支持和积极参与。
实践已经证明、而且还将继续证明——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向着改革总目标奋力前行——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改革再次扬帆起航,“抓落实”、“抓到位”是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关键词”。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狠抓落实,务求实效。
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时,总书记要求,各牵头单位加大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改革各项工作抓到位,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
建立督办总台账、落实督办责任制,按任务进展时间节点到有关部委办走访督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高度重视改革任务的督办落实,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国务院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对简政放权、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等重大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开展大督查,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使政策落实成为一场“接力赛”,确保抵达终点。各地区各部门也普遍以列出改革任务清单、施工图、时间表的方式明确自身责任、推动改革举措落地。
坐言起行,善作善成。改革在抓落实中稳步推开,成效在抓落实中逐步显现。放眼神州大地,改革风云再次激荡——
在东北三省,黑龙江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吉林建立“舟桥”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辽宁整合市场监管机构、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在京津冀,北京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通过“一颗公章管审批”避免“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河北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地已启动通关一体化,正在共同推动以交通、产业、生态环保为重点的区域协同发展;
在长三角,上海自贸区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负面清单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商事登记、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江苏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浙江实施“河长制”推进环境治理改革;
在长江流域,覆盖11省市、促进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启航,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开始实施。
聆听时代脉动,改革步伐坚定向前——
在东部,广东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福建加快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海南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山东探索改进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 在中部,湖北推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实制度,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山西把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纳入考核指标,安徽、河南、湖南加快农村改革;
在西部,四川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庆推动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广西在全区推广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模式”,贵州、云南、青海多措并举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陕西、甘肃加强党政机关效能建设,宁夏探索农林科学院改革,西藏推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10项措施;
在边塞,新疆加快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步伐,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内蒙古深化同俄罗斯、蒙古国各领域合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让改革落地,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讲话言犹在耳——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
“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
这是党中央的清醒与担当——“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这是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把全面深化改革每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让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
改革展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图景——改革精神,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加强作风建设无尽期”——8月27日,总书记在中南海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谆谆告诫全党。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里程碑上烙下的鲜明时代印记。
深化改革,剑指作风顽疾; 优良作风,凝聚改革力量。
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正是改革攻坚的宣示。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要求,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
当“四菜一汤”不再是新闻,当“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当禁令指向月饼、贺卡、会所,当用制度的笼子遏制“舌尖上的腐败”、管住“车轮上的铺张”„„党中央言必信、行必果,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改革是除顽瘴、克痼疾的实招硬招,是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5月1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在习近平主席为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举行的欢迎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女子仪仗兵首次精彩亮相,接受中外领导人检阅。
三军仪仗队大队长李本涛说:“三军仪仗队建队62年来首次由女兵参与执行外交司礼任务,有利于全面彰显国威与军威。”
外交礼宾是国家形象的名片。今年以来,从选拔女仪仗兵,到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换发新式礼宾服装,再到外国领导人访华欢迎仪式上展现中国少年儿童精神风貌,处处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改进外事礼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
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们呼唤改革、投身改革、见证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昂扬奋进。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日报评论: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历经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代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的壮丽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全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揭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发展之道。35年来,从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到国家和人民面貌的深刻变化,莫不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天,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这次三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为的就是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亿万人民的中国梦释放强大动力。这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并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35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谱写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领导改革开放这一前无古人、世所罕见的伟大事业,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更加奋发有为地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机遇最可宝贵,历史上的中国曾多次与机遇失之交臂。18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失去了工业革命、世界现代化浪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直到1978年以来,我们抓住了机遇,中华民族才大踏步赶了上来。今天,从我国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到经济发展能力和潜力巨大,主客观条件都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有利,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历史性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否则就有可能陷于被动。“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今天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三中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我们就一定能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和勇气,凝聚共识和力量,迎接我们的将是可以载入史册的新胜利。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4日 01 版)
第五篇:人民日报----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目 录
◇ 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是
◇ 二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 三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既要顶层设计,也要摸石过河
◇ 四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 五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
既要解放思想 也要实事求是
—— 一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纵观我国现代化进程,未来的十年具有关键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航船破浪前行的动力引擎。以什么样的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以什么样的智慧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什么样的方法破解改革难题,决定未来这十年能不能向历史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握的“五大关系”。这是我们平稳走过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战略思考,是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的工作原则,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那么解放思想就是这一革命的先声。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经历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变革,在新的时代实践中,同样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思想观念无疑是先导之策;清除市场壁垒,有活跃的思想、开放的思维就有更好的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取决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与时俱进的把握。不进行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的大突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今天的中国仍然需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行,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行,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行,吃以往改革老本、躺在前人功劳簿上睡大觉更不行。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观念转变,正视了不同利益主体博弈频繁的现实,才会加紧建立利益协调平衡机制;把握了改革深水区矛盾问题的特点,才能确定深化改革哪些需要大刀阔斧、哪些需要循序渐进;看清了我国发展阶段的实际,民生改善措施才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深刻认知了基本国情,才能更好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保持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1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全面深入调研是重要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不了解实际情况,怎能形成正确的决策思路,如何确立务实的改革举措?深入了解中小微企业融资之难,懂得它们在解决就业、释放微观经济活力等方面的优势,就会在思想解放中找到破解之策。真切感知民生之艰,看到贫富差距拉大的隐患,就会在制度安排上更好地保障人民利益。只有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才有厚实的实践基础,也才能形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正确方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等“五大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轮驶向胜利彼岸。(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6日)
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
——二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整体推进,才能统筹协调,把握改革大局;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
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对改革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改革方法的科学认识。处理好这一关系,对于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中国改革历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论贯穿始终。30多年前,“联产承包”推动农村发展,布下一盘改革大棋;上世纪90年代,“放开搞活”激发了全社会活力,带来全方位进步;十八大以来,强调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大大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是中国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作为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以及党的相关制度,领域广泛,任务繁重。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不整体推进,很多单项改革很难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国改革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我们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同时,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改革的关键环节。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当前,一些公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大多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涉及宏大的改革命题。2.6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户籍制度需要破冰,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改革同样要跟进;做大蛋糕之后分好蛋糕,确保“收入倍增”是重点,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分配秩序等改革也是支撑。没有整体推进,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改革举步维艰;没有重点突破,也难免会乱了节奏,让改革久推不转。改革攻坚期、深水区,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法,至关重要。
毛泽东同志曾用弹钢琴比喻干工作,“要十个指头都动作”,同时“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推进改革,同样如此。必须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当此中流击水之际,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管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都既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也需要改革的智慧和技巧。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革巨轮才能驶入更为开阔的水域。(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8日)
既要顶层设计 也要摸石过河
——三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改革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点已是基本共识。但深化改革的路怎么走,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
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重大错误。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之一加以强调,这是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深刻论断,是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重要方法论。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形成改革共识的难度在增大。改革进程中,既有利益的藩篱盘根错节,也有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这样的背景下,要继续深化改革,必须把握大局、稳中求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可行性,离不开统筹谋划,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这些年来,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但在一些领域,难以上升到宏观层面,难以向纵深发展。有的地方和领域,单兵突进,没有系统整体谋划,缺乏配套协调。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要求我们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确保改革措施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确保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互动至关重要。无论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还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无论是推进城镇化进程,还是建设更加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都涉及国家、企业、居民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城乡、地区、行业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中央、地方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体建构,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使改革更加科学系统,富有成效。
强调顶层设计,决不是否定基层创新的重要性。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选择了渐进式的路径——摸着石头过河。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取得
了经验,形成了共识,看准了,就全面推开。30多年循序渐进,让中国得到了平稳和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这一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仍然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的探索过程,希望找到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必须集思广益、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改革智慧和基层探索的积极性。从这些年的情况看,不论是上海市率先推行的增值税扩围试点、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性行业,还是广东先行试水的“非禁即入”式工商登记制度、民间组织无主管登记制,都为整体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使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在统筹规划中协力推进改革,我们就能克服各种困难,使改革进程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2日)
胆子要大 步子要稳
——四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很难取得成功;同时改革又是“一个大试验”,面对复杂的国情,必须科学决策,稳中求进。正因如此,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问题时,总书记强调,要把握“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要啃“硬骨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更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更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经验证明,如果面对困难不敢过河,怎么会有当初的联产承包、放开搞活?如果不啃硬骨头、不敢涉险滩,今天的改革怎能向纵深推进?又怎能有新成就、新突破?
无论经济转型升级,还是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改革既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革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更要直面利益关系的调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患得患失、谨小慎微、左顾右盼,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不能得到解决,还会因此积重难返,影响整个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我们强调“胆子要大”,就是克服瞻前顾后、小富即安的消极思维,就是在呼唤无私无畏、敢于担当的决心和勇气。只要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有利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只要是妨碍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弊端,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
强调改革的大胆,绝不意味着要蛮干。事实上,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走了一条从实际出发的渐进改革之路。安徽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的探索、广东小渔村经济特区的试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国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务实路线,坚持的是由点及面的稳步推进。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推倒重来。面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现实,面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改革来不得一蹴而就的“浪漫”和有勇无谋的鲁莽。
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是“闯”的精神,还是“冒”的勇气,都要沿着正确方向,都要从实际出发、讲究科学性。改革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和试验,都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行严格科学的充分论证。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可以提出总体思路和方案,但推行起来还是要稳扎稳打,通过不断努力逐步达到目标,积小胜为大胜。这就叫“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改革有勇气,国家有朝气;改革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既强调勇气和使命担当,又讲究方法和统筹,我们就能使改革大业一步一步推进、一步一步突破。(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5日)
实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
——五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始终贯穿30多年改革历程。能否科学把握三者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下一个十年的改革成败。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论及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时,总书记的这一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改革形势的准确判断,为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难有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福祉。放眼世界风云,政局动荡、社会**,让许多国家失去发展机遇,人民陷入深重灾难。回顾中国故事,改革开放的航船之所以能够乘风破浪,中国现代化的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正是由于我们正确把握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获得现实基础,这是历史与实践给我们的深刻结论。
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交融的态势更加明显。我们所攻坚的改革任务,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大险滩;所面对的发展形势,是过关夺隘的关键阶段,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所面临的稳定环境,是世所罕见的经济社会双转型,是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相互叠加。经济增长的速度略微调低,便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医疗改革的节奏稍稍调整,就招来公众的质疑;一些从长远看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大型项目,会因各种反对呼声无奈下马。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复杂关系与艰巨挑战前所未有,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科学把握,认真处置。
如何理解三者的“统一”?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人心所向、阻力甚少,是“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帕雷托改进;今日之改革,早已不可能“皆大欢喜”,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可承受度,成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必须坚持的三个维度。力度不能小,改革不是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革命。速度不能慢,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的,保持持续发展仍旧是必然要求。承受度不能冒,总结改革渐进式推进的成功经验,必须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不断推进。
怎样把握三者的“结合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彰显了改革发展的指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的目的、稳定的基石。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唯一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的红利不能体现在百姓切身利益上,发展的结果无法惠及群众,稳定的环境离开了民意基础,那么改革就必将失去动力,发展就会失去意义,稳定也无法真正实现。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下一个十年全面深化改革时依然需要坚持的逻辑前提。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出发点,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航船一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