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莆田申论热点:超级连接 创新博物馆发展
莆田申论热点:超级连接 创新博物馆发展
自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设立以来,每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都会在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旨在使社会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仅2017年,全球共有157个国家和地区逾3.6万座博物馆参与了国际博物馆日庆祝活动。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一主题充分揭示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当下互联网迅速发展,这一主题的涵义就是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获得深刻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权威论述]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习近平
博物馆建设不要 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习近平
[内涵]
“超级连接”对于博物馆而言,应该是有三个方面的,提示了博物馆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博物馆与物的连接,暨文物藏品与科技手段的连接;二是博物馆与人和社会的连接;三是博物馆是多元文化的纽带。
在时间维度上: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
在空间维度上:博物馆展示的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能够清楚地说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以及区域外之间人们的相互联系;
在意识形态的维度上:博物馆展现了文化与文明、宗教与信仰、艺术与创意,它能够提供一种高度凝练的哲学思考。
今天的博物馆已经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中,无法分离的重要部分。博物馆的本质功能,就是强化与社会的连接,与人的连接。
[意义]
在全球联络变得日渐复杂、多元和密切的今天,博物馆也融入了这个超级互联的世界:博物馆可以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博物馆可以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甚至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标签”就可以让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身处其中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既是这个超级连接世界的组成部分,又是构成其中某个超级连接的关联节点和交互中心。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引发的变革,推动了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使其不仅局限于收藏、研究、展示藏品,而且在连接社会与公众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各文明之间,博物馆的连接作用所产生的文化教育影响力,社会其他机构无法替代,博物馆连接的社会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
由互联网技术衍生出的超级连接正成为人际间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机构,博物馆只有主动顺应超级连接这一世界性潮流,创造性地运用、扩展藏品、展览、科技、观众、社会之间的各种连接关系,才能更好地拉近人们与文物文化之间的距离,发挥好自身的桥梁作用。
[参考对策]
一是人工智能助力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数字故宫”,通过视频短片、互动设计、青少年版网站、App等形式,让不同的社会群体走进故宫;秦始皇兵马俑,通过图像识别、AR技术让兵马俑“活”起来。例如在5.18博物馆日当天,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也就是在博物馆展览中启用人工智能,为今后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借力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影像进行展示。《国家宝藏》的热播以及特展的举办,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展出文物藏品,引发国内外文化热现象,为博物馆陈列展览交流提供新方法。“智慧博物馆”推动了博物馆创新服务。这一服务集博物馆虚拟展览、藏品展示、微信和手机导览、互动线上活动、实时观众分析等功能于一身,精准掌握公众需求,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紧密联系,极大拓展了自身受众的范围,向公众提供更便捷、丰富、便利的服务。
三是区域博物馆协作常态化。博物馆之间建立博物馆联盟,立足特色、优势互补、统筹协调,以博物馆文化资源融合利用来满足“新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例如河南博物院通过成立“客家博物馆联盟”“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联盟”,搭建“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共建历史教室”,开设“河南博物院平顶山分院”等,建立省内博物馆间的“超级链接”,不仅实现了区域间协作,还实现了跨界融合搭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无边界”的博物馆服务等。
第二篇:2019南昌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超级连接 创新博物馆发展
2019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超级连接 创新博物馆发
展
背景链接
自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设立以来,每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都会在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旨在使社会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仅2017年,全球共有157个国家和地区逾3.6万座博物馆参与了国际博物馆日庆祝活动。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一主题充分揭示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当下互联网迅速发展,这一主题的涵义就是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获得深刻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公考角度中公解读 [权威论述]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
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习近平
博物馆建设不要 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习近平
[内涵]
“超级连接”对于博物馆而言,应该是有三个方面的,提示了博物馆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博物馆与物的连接,暨文物藏品与科技手段的连接;二是博物馆与人和社会的连接;三是博物馆是多元文化的纽带。
在时间维度上: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空间维度上:博物馆展示的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能够清楚地说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以及区域外之间人们的相互联系;在意识形态的维度上:博物馆展现了文化与文明、宗教与信仰、艺术与创意,它能够提供一种高度凝练的哲学思考。
今天的博物馆已经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中,无法分离的重要部分。博物馆的本质功能,就是强化与社会的连接,与人的连接。
[意义]
在全球联络变得日渐复杂、多元和密切的今天,博物馆也融入了这个超级互联的世界:博物馆可以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博物馆可以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甚至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标签”就可以让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身处其中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既是这个超级连接世界的组成部分,又是构成其中某个超级连接的关联节点和交互中心。互联网的发展及其
接社会与公众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各文明之间,博物馆的连接作用所产生的文化教育影响力,社会其他机构无法替代,博物馆连接的社会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
由互联网技术衍生出的超级连接正成为人际间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机构,博物馆只有主动顺应超级连接这一世界性潮流,创造性地运用、扩展藏品、展览、科技、观众、社会之间的各种连接关系,才能更好地拉近人们与文物文化之间的距离,发挥好自身的桥梁作用。
[参考对策]
一是人工智能助力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数字故宫”,通过视频短片、互动设计、青少年版网站、App等形式,让不同的社会群体走进故宫;秦始皇兵马俑,通过图像识别、AR技术让兵马俑“活”起来。例如在5.18博物馆日当天,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也就是在博物馆展览中启用人工智能,为今后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借力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影像进行展示。《国家宝藏》的热播以及特展的举办,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展出文物藏品,引发国内外文化热现象,为博物馆陈列展览交流提供新方法。“智慧博物馆”推动了博物馆创新服务。这一服务集博物馆虚拟展览、藏品展示、微信和手机导览、互动线上活动、实时观众分析等功能于一身,精准掌握公众需求,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紧密联系,极大拓展了自身受众的范围,向公众提供更便捷、丰富、便利的服务。
三是区域博物馆协作常态化。博物馆之间建立博物馆联盟,立足特色、优势互补、统筹协调,以博物馆文化资源融合利用来满足“新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例如河南博物
“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联盟”,搭建“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共建历史教室”,开设“河南博物院平顶山分院”等,建立省内博物馆间的“超级链接”,不仅实现了区域间协作,还实现了跨界融合搭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无边界”的博物馆服务等。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超级连接”助力博物馆新发展 2.博物馆 连接文化之桥 [精彩开头示例]
1.今天是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博物馆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拥抱“互联网+”,通过与数字技术的连接交融,为公众带来全新的交互方式和文化体验,成为摆在新时代博物馆人面前的崭新课题。
2.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博物馆常常以一种为专业人士而设、展品深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显得高冷有余亲和不足。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博物馆在人们心中的进入门槛开始逐渐降低,快速便捷的信息搜索获取渠道让参观博物馆变得更为轻松愉悦,使得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建筑也开始变得亲民起来。在新时代,博物馆不再只是一所让人高山仰止的藏宝阁,而是开始成为一个连古通今的超级连接。
[精彩结尾示例]
1.博纳群宝,物通古今,不论何时博物馆始终都是承载和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场所。面对新公众,博物馆应当积极寻找新方法,做新时代的“超级连接”,以文物连接情感,让历史融入生活。
2.“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被互联网思维颠覆、重构,这种新的生态环境也给博物馆创造了新的社会价值。“互联网+博物馆”不仅丰富了文物的表现形式,也重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渐渐从幕后转到幕前,文物真正在广大群众的眼前“活起来”。
第三篇:2018抚州遴选材料分析题:超级连接 创新博物馆发展
2018抚州遴选材料分析题:超级连接 创新博物馆发展
背背景链接
自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设立以来,每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都会在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旨在使社会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合作,实现和平的重要机构”。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参与到这一活动中,仅2017年,全球共有157个国家和地区逾3.6万座博物馆参与了国际博物馆日庆祝活动。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一主题充分揭示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当下互联网迅速发展,这一主题的涵义就是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获得深刻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解读 [权威论述]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习近平
博物馆建设不要 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习近平
[内涵] “超级连接”对于博物馆而言,应该是有三个方面的,提示了博物馆新的发展思路。一是博物馆与物的连接,暨文物藏品与科技手段的连接;二是博物馆与人和社会的连接;三是博物馆是多元文化的纽带。
在时间维度上: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空间维度上:博物馆展示的是一种实体的存在,能够清楚地说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以及区域外之间人们的相互联系;在意识形态的维度上:博物馆展现了文化与文明、宗教与信仰、艺术与创意,它能够提供一种高度凝练的哲学思考。
今天的博物馆已经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中,无法分离的重要部分。博物馆的本质功能,就是强化与社会的连接,与人的连接。
[意义]
在全球联络变得日渐复杂、多元和密切的今天,博物馆也融入了这个超级互联的世界:博物馆可以吸引核心观众以外的群体,通过新的藏品阐释手段找到新的观众;博物馆可以将藏品数字化,为展览增添多媒体元素,甚至一个简单的社交媒体“标签”就可以让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体验。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身处其中的任何组织和个人,既是这个超级连接世界的组成部分,又是构成其中某个超级连接的关联节点和交互中心。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引发的变革,推动了博物馆功能的拓展,使其不仅局限于收藏、研究、展示藏品,而且在连接社会与公众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各文明之间,博物馆的连接作用所产生的文化教育影响力,社会其他机构无法替代,博物馆连接的社会价值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
由互联网技术衍生出的超级连接正成为人际间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机构,博物馆只有主动顺应超级连接这一世界性潮流,创造性地运用、扩展藏品、展览、科技、观众、社会之间的各种连接关系,才能更好地拉近人们与文物文化之间的距离,发挥好自身的桥梁作用。
参考对策
一是人工智能助力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数字故宫”,通过视频短片、互动设计、青少年版网站、App等形式,让不同的社会群体走进故宫;秦始皇兵马俑,通过图像识别、AR技术让兵马俑“活”起来。例如在5.18博物馆日当天,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也就是在博物馆展览中启用人工智能,为今后博物馆智慧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借力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影像进行展示。《国家宝藏》的热播以及特展的举办,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展出文物藏品,引发国内外文化热现象,为博物馆陈列展览交流提供新方法。“智慧博物馆”推动了博物馆创新服务。这一服务集博物馆虚拟展览、藏品展示、微信和手机导览、互动线上活动、实时观众分析等功能于一身,精准掌握公众需求,实现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紧密联系,极大拓展了自身受众的范围,向公众提供更便捷、丰富、便利的服务。
三是区域博物馆协作常态化。博物馆之间建立博物馆联盟,立足特色、优势互补、统筹协调,以博物馆文化资源融合利用来满足“新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例如河南博物院通过成立“客家博物馆联盟”“中原五省博物馆教育联盟”,搭建“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共建历史教室”,开设“河南博物院平顶山分院”等,建立省内博物馆间的“超级链接”,不仅实现了区域间协作,还实现了跨界融合搭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无边界”的博物馆服务等。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超级连接”助力博物馆新发展 2.博物馆 连接文化之桥 [精彩开头示例]
1.今天是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博物馆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拥抱“互联网+”,通过与数字技术的连接交融,为公众带来全新的交互方式和文化体验,成为摆在新时代博物馆人面前的崭新课题。
2.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博物馆常常以一种为专业人士而设、展品深涩难懂的刻板印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显得高冷有余亲和不足。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博物馆在人们心中的进入门槛开始逐渐降低,快速便捷的信息搜索获取渠道让参观博物馆变得更为轻松愉悦,使得这些看似高大上的建筑也开始变得亲民起来。在新时代,博物馆不再只是一所让人高山仰止的藏宝阁,而是开始成为一个连古通今的超级连接。
[精彩结尾示例] 1.博纳群宝,物通古今,不论何时博物馆始终都是承载和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场所。面对新公众,博物馆应当积极寻找新方法,做新时代的“超级连接”,以文物连接情感,让历史融入生活。
2.“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被互联网思维颠覆、重构,这种新的生态环境也给博物馆创造了新的社会价值。“互联网+博物馆”不仅丰富了文物的表现形式,也重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渐渐从幕后转到幕前,文物真正在广大群众的眼前“活起来”。
原标题: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单霁翔
原标题:“超级连接”助力博物馆新发展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马萧林 原标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背后有何深意? 来源:新华网思客 原标题:全新体验 博物馆这样实现“超级连接” 来源:南京日报
原标题: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桥梁作用 来源:南方时论作者:南方日报评论员 原标题:博物馆要当好“超级连接” 来源:莆田文明网 作者:言冉
第四篇:莆田申论热点:蓝天保卫战
莆田申论热点:蓝天保卫战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2018年7月,国务院关于下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狠抓秋冬季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大气十条》实施五年来,我国全面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平均下降四成,北京也实现了2017年PM2.5年均浓度低于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
[权威论述]
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李克强
自然的阴晴风雨不是人类能支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可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李克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
[综合分析]
秀美的山川、良好的生态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后代子孙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没有好的环境,不仅美丽家园无从谈起,幸福指数难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也会遭遇日趋严重的环境瓶颈。
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人要满足呼吸、饮水、吃饭等基本的生理需求,必须生活在由空气、水和土壤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环境中。这些基本环境要素哪一个出了问题,人的身体健康都会受影响。如果说身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那么水清天蓝地干净是保障健康的前提,是本钱的本钱。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种必然。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参考对策]
要按照“四个一”的要求,谋划打赢蓝天保卫战。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压实一个政治责任,即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把握一个核心目标,即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形成一套策略方法,即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严格执法督察问责倒逼工作落实。
要通过狠抓落实,推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要紧紧围绕核心目标任务,通过强化环境执法、专项督查等手段,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污染防治责任,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督促各项部署要求落地见效。要在重点地区,选择重点领域,针对重点问题,一竿子插到底,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克”,以强化督查带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整体顺利推进。
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利剑斩污”作用,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工作责任大、任务重、时间紧,生态环境部精心组织,早谋划、早部署、早安排,相关地方要根据统一部署,抽调精兵强将参加,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执法队伍“排头兵”“冲锋队”作用,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以过硬的素质本领夺取蓝天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凝心聚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打赢蓝天保卫战护航百姓幸福感
[精彩开头示例] 示例1
向大气污染宣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示例2
蓝天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共享资源,大家必须同呼吸、共命运。放眼现实,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减排任务尤为艰巨。不言而喻,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精彩结尾示例] 示例1
使命重在担当,实干铸就辉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既是立下的军令状,也是行动的总动员,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爬坡过坎,务求实效,让人民乐享更多蓝天,让美丽中国早日实现。
示例2
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治霾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责任,政府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都得绷紧这根弦,每一位公民也需要养成更加绿色的生活方式。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打赢蓝天保卫战。
第五篇:莆田申论热点:传统村落保护
莆田申论热点:传统村落保护
说起传统村落,它是与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另一类遗产,是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同时又包含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国传统村落是指那些在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近年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名录显示,我国传统村落已达4000余个。不久前,我们对200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保护细则,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但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不断加以改进。
公考角度解读 [权威论述]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
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习近平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
[原因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很多乡村出现了萎缩、凋敝的情况,这要体现在自然衰败和损毁现象严重,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等方面。但是乡村不会因为快速城镇化而消亡,随着中国进入城镇化高级阶段,大家对空间的需求、文化的追求更加多元,乡村的价值比以往更加重要。
就风貌特征而言,传统村落最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内涵和种类最为丰富多彩;从全国角度来看,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是规模最大且属于活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为此,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未来中华文明及建筑文化的复兴应该去传统村落里取经,因为那里有中华文明及文化的基因。
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传统与现代既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又存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记忆。当下,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一种反思和对乡愁的一种眷恋。现代化虽然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但也造成人际关系某种程度上的异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再像传统社区中那么熟悉和信任,一些人甚至出现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和安全感的缺失。同时,人与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使人们特别怀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统村落。可见,传统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淡出历史舞台,它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强调保护传统村落,体现了人们对乡愁的一种眷恋。
[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观念、机制等方面原因,传统村落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保护理念有待提升。保护传统村落理应重视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但一些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规划、轻实施,重有形、轻无形,重建筑、轻文化,偏离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目的。
二是保护责任有待划清。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管理部门众多,导致权责主体不够明确,监督与评估机制也不健全。
三是保护模式有待调整。比如,修缮一幢古建筑往往花费不菲,单靠地方财政拨款可能远远不够。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目前社会资金还没有适当的进入渠道。一些地方的旅游型保护模式让很多传统村落融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这有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但也出现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建筑无序开发利用等问题。此外,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参考对策]
坚持“四个保护”原则。一是原生性保护原则。保护当地特色文化,防止同质化。二是整体保护原则。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开发利用活动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四是活态保护原则。注重保留原汁原味,重视当地居民在创造、传承文化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保护当地居民的利益。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应在保护为重、活态传承、平衡利益、改善民生理念指引下,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重点确立以下几方面规范:一是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尊重原住居民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二是确定权责主体,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三是规范保护政策制定的程序,确保保护政策科学合理,尤其要重视传统村落的社会民生,保障原住居民的生产生活权益,形成利益平衡机制。
完善保护机制。完善评估与监管机制,凡涉及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建设项目或工程,应依法接受评估和认定。建立定期检查报告以及责任考核机制,防止因旅游开发而破坏原有生态、景观、建筑、环境。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联席会商、协同保护等机制,使保护与开发工作统筹推进。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稳定财政资金投入的前提下,适当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传统村落保护,建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保护机制。定期组织全国性的传统村落专项普查工作,进行甄别、分类、评级,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数字化追踪与管理,以现代科技手段保护传统村落。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
1.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2.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3.保护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
[精彩开头]
示例一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活”见证,是中国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个体而言,传统村落蕴含着中国人历久的“乡愁”情节;于国家而言,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磅礴文化的“活载体”。当曾经熟悉的传统村落在一个个消失,“乡愁”无处安放,民族精神也逐渐失去赖以传承的纯真的“活载体”。为此,保护传统村落刻不容缓,要在这个快速城镇化、工业化的洪流中留下一抹“乡愁”、一抹“儿时记忆”,让“文化遗产”不要变成“文化遗憾”。
示例二
提到传统村落,人们的脑海中会出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美景。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鲜活载体,更是我们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只有保护好传统村落,延续乡村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示例三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根,是我们寄托“乡愁”、传承民族文化的“活载体”。其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为此,我们在对传统村落差异化保护的过程中,使其成为涵养现代文明、传承中华文化、营造社会道德的标杆。
[精彩结尾] 示例一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示例二
要让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至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示例三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镇化的要求,也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要从立法和法规的角度,建立保护传统村落的长效机制;以尊重传统村落发展规律、文化传承、历史价值为底线,做活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文章;建立传统村落规范和退出机制,让村落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根本上守住乡村文脉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