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热点之创新
创新城乡互帮互助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要求。近年来,宁海县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推进了城乡基层党建统筹发展。
搭平台,创新互帮互助方式。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广覆盖的互帮互助网络平台,是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有效途径。宁海县积极整合各类资源,通过以城带乡、以企带村、以强带弱的方式,重点开展了五个层面的结对共建活动,构建起了党委统一领导、城乡组织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城乡互帮互助工作平台。建立县领导联系乡村企制度,明确每位县领导负责联系一个乡镇(街道)、一个示范村、一个贫困村和一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突出部门优势,按照“党群部门联组织涣散村、政法部门联矛盾复杂村、经济部门联经济薄弱村、涉农部门联产业专业村”的思路,组织全县72个部门、企事业单位与18个乡镇(街道)、72个重点农村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依托非公企业党建联促会,在697家会员企业党组织中择优推选出100家,组织开展了“百企联百村,共筑大党建”结对共建活动。采取产业带动型、合作开发型、基建资助型、公益慈善型等多种结对共建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同时建立以强带弱、以强村辐射带动帮扶的机制。一方面,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集中力量、集中优势推进中心村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村村联姻共建的方式,由强村辐射带动周边弱村,实现区块统筹发展。另外通过党员之间的互助帮。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加强了城乡党员个体的结对帮扶。开展党员人才互派交流活动,加强结对双方党员干部的互动。
抓载体,创新互帮互助内容。丰富活动载体和内容,是增强活动效果的关键所在。宁海县围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开展城乡互帮互助活动中,切实找准工作最佳结合点,开展了以“五联”为主要内容的互帮互助活动,较好实现了城乡优势互补、双向获益和共同发展。一是党建工作联动。积极参与结对共建村党建工作,大力实施先锋工程建设,重点指导和帮助结对共建村在加强基层组织、增强班子活力、提高党员素质、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通过班子联建、队伍联管、活动联动、工作联创等共建方式,拓展和完善了基层党组织功能。二是科学发展联谋。深入结对共建村调查研究,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指导制定和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着力在共谋农村发展上下功夫。三是活动阵地联建。通过共建党员学习园地等方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业务、学法律、学经济、学科技等各方面知识。帮助农村改善文体、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积极引导农村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传统道德建设,形成“友爱、互助、奉献、进步”的文明乡风。四是党员队伍联管。加强结对共建双方党员干部的互动管理,采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帮助结对共建村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起培养锻炼机关干部的任务,把农村建设成为机关干部实践锻炼的重要基地。五是民生实事联办。每年帮助结对共建村,力所能及地兴办1—2件民生实事。每年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到对结对共建村开展政策宣讲、党课辅导、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服务活动。每逢“七一”、“元旦”和“春节”,组织走访座谈活动,了解村情民意,帮助解决困难,增进群众感情,密切党群关系。
强基础,创新互帮互助制度。在组织方式、活动载体实现创新突破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力求城乡互帮互助工作的长效化。建立由县、乡镇(街道)、村三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城乡共建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安排结对共建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分析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交流共建工作经验。建立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工作责任制,把城乡结对共建工作纳入年度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评选先进党组织的重要依据。建立共建工作联络员制度。结对共建双方各指派一名党员担任联络员,负责具体工作联系,定期沟通情况,反馈信息,指导党建业务工作,有效推动城乡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上互促共赢。建立共建工作定期服务制度,采取“组团式、项目化”服务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欢迎、双方党员广泛参与的服务活动。建立共建工作督导制度。参加结对共建活动的城乡基层党组织每季度向所属党组(党委)汇报一次工作情况,县级机关党组织每年11月底前向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工委作一次书面汇报。县委组织部、机关党工委定期对结对共建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对主要领导不重视、结对共建措施不落实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第二篇:申论热点之“创新”篇
申论热点: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背景链接
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2015年以来,“新一轮创业潮”成为外媒讲述中国故事时的一个热词。《华盛顿邮报》网站以《去东方吧,创业者们》为题刊文称,中国正在迅速改变,技术和创新逐渐引导中国走向新的高峰。英国《金融时报》指出,创业精神已在中国蓬勃兴起,这是不可逆转的进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在更广范围内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让创新创业从“小众”走向“大众”,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民心,在全社会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打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引擎。
[权威论述]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双创”的人越多,社会就越有活力,也能带动更多就业。
——李克强
通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创业空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热潮。
——李克强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就是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李克强
培育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李克强
[新一轮创业潮行成的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当前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1600多家,在孵企业8万余家,毕业企业超过5.5万家,其中上市和挂牌企业近500家;大学科技园115家,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200多家,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万个;2014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诞生科技企业1.3万余家、武汉东湖超过5000家,115家国家级高新区总收入达23万亿元,每年吸纳应届毕业生超过50万人;技术市场体制不断健全,201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创业投融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400多家,资本总量超过3500亿元。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带动我国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加速扩大,效率显著提升。
透过大众创新创业繁荣活跃的现象,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不难看出其出现的必然原因和基础条件。
一是新技术革命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便捷工具。互联网、大数据、开源软硬件、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让社会大众可以方便地将创意和想法形象化,并快速转化为现实产品,降低了创业的门槛和成本。
二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条件保障。我国信息产业在移动通信、宽带网络、超级计算、卫星导航、智能终端、光通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走在世界前列,互联网企业提供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O2O等创新平台,带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
三是高素质人才为新一轮创业潮提供了智慧源泉。由于几十年坚持不断的教育发展,以当代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创新创业群体具备了扎实的科学基础、网络技术和开放视野,可以轻松快捷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社会大众需要什么,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创意。
四是改革开放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商事改革、第三方支付、P2P金融等改革措施创造了政策支撑条件。宽容失败、鼓励个性的社会文化氛围让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观念,理解、认同和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意义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第二,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洗,一部分势必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第三,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开放的社交网络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将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
第四,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收入分配制度、社会基本保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底层群众和年轻人发展存在“玻璃天花板”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就是要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自由分配,让每个有创新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全体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第五,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满足人的最高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列为人的最高需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通过创造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给人民群众创造出满足人生需求、实现人生价值的发展渠道,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保持着不断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和精神风貌。
第六,大众创新创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大众创新创业从根本上是要通过完善法治环境和加大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破除一切不公平、不合理、制约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政策制度障碍,让政府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有权者不可任性也不敢任性,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之风。
[措施]
其一,净化创业生态。减轻负担以利轻松上阵,是增强创业创新者信心的必要之举。中央已陆续出台一批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各地各部门也要尽快落实相关实施细则,严查并制止形形色色的“土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严格规范基层行政执法人员行为,惩治“小官大贪”、治理“苍蝇扑脸”,根除故意刁难、吃拿卡要、滥权牟利的“蝇贪”之患,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其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提升有利于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出实招推动。要研究制定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加快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形成一套全链条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可以考虑在各地设立创业创新基地、创业扶持基金及创业创新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市场分析指导。申论热点文章素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标题示例]
1.实现大众创业创新重在人才“破茧” 2.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 3.优化创业创新制度环境 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4.让“大众创业”为青年人争一个未来 [开头示例]
1.2015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经济发展现状下,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是应有之义。这其中,创新驱动必不可少,“创客”,也将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只要给“创客”搭好舞台、留好空间,点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星星之火,经济社会定能迸发出勃勃生机。
2.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大众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培育新市场、打造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3.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创业创新始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掀起过多轮创业创新浪潮,每一次都给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可以预期,随着新一轮创业创新大潮的到来,通过深化改革将激发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的创业和创新潜能,从而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引擎。
[分析示例]
1.大众创新创业是保持“中高速”的新动力。从扩大消费需求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将加快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业生态,帮助创业者制造出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高质量利基产品,挖掘产业“长尾”中蕴藏的富饶金矿,充分激发和释放新的消费潜力;从增加投资需求看,大众创新创业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创造新的投资空间,创新投融资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2.大众创新创业是迈向“中高端”的新途径。大众创新创业能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的领域培育出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洗,一部分势必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3.大众创新创业是创新产业组织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从而带动传统大规模生产逐渐向柔性化、智能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按需生产、规模定制正在变为现实。开放的社交网络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将优化封闭的产业资源配置方式,让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
[结尾示例]
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会一帆风顺。“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只有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时不我待的改革精神和破釜沉舟的改革勇气,破除制约大众创新创业的各种障碍,才能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双中高”目标,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2.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说,我们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经济作用的同时,还要密切跟踪其可能产生的其他积极效果。因此,我们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赴基层实现梦想而喝彩,为大量城市“白领”、“金领”有勇气从头创业而叫好,为已经取得成功却再起航的二次创业者而鼓掌,更期待着政府部门能够与创业创新者良性互动,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与活力。
3.在这个多元化的创新时代,点燃星星之火,就要以创客为基点,社会为土壤,全力营造鼓励支持创客追逐梦想、敢为人先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创客们的内在能量,让创客“小圈子”影响社会发展“大环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梦想转变为现实。
申论范文:跨越经济意义看“双创”的溢出效应
跨越经济意义看“双创”的溢出效应
自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创业创新之火迅速呈现燎原之势。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鼓励创业创新已成为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的重要抓手,被认为是中央推进经济工作的“一招妙棋”。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正被实践证明,这里不必赘言。需要指出的是,“双创”战略看似是个纯经济政策,其影响和意义却绝不止于经济领域。各地政府不应仅将其视作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工具,更要用长远的眼光,重视其在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社会治理、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的溢出效应。
比如,鼓励创新创业将倒逼一些地方政府转变发展观念。这些年,少数地方将抓经济工作等同于“抓项目”,有的甚至异化为抓“招商引资”。为了找项目,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时要求干部职工全员上阵,甚至还要摊派任务指标。为了上马某个项目,有的地方不惜违反政策给优惠,违反百姓意愿搞拆迁,破坏生态环境搞征地。在这种思路引领下,经济工作的任务似乎变得十分明确,发展经济的政绩也能较快体现出来,但发展却留下大量后遗症,并且不可持续。
与上述思路不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是要让群众唱主角,把大众请到经济发展的中心舞台。政府不能再将目光仅仅盯在少数几个大企业、大项目身上,必须彻底转变理念,思考如何更好提供公共产品,更加科学地开展市场监管。本质上,这就是要求政府主动“自我革命”:只有破除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门槛,创业者才能顺利走进市场;只有提供相对完善的社保医疗,创业者才能减少后顾之忧;只有搭建起科技、人才、融资等公共平台,创业创新的社会成本才能降低;只有科学履行市场监管、加强产权保护,创业创新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可以预见,创业创新的大潮有望倒逼政府转变经济工作思路,转变社会事务管理方式,这种作用显然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将有助于加快不同群体和阶层间的流动融合,形成更加良性和谐的社会互动。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防止不同群体的相对固化和阶层割裂。试想,如果农村人难以找到进入城市的通道,年轻人要获得成功必须“拼爹”,拥有财富者可以一劳永逸,那长此以往,社会的公平公正就会遭到质疑,社会创新创造的活力也将降低。政府通过鼓励创业创新,正是要打破这样的固化与割裂,给一切有才能、肯拼搏、愿奋斗的人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和上升通道,给他们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将在全社会发挥巨大的示范引领意义和精神凝聚力量。
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说,我们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稳经济作用的同时,还要密切跟踪其可能产生的其他积极效果。因此,我们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赴基层实现梦想而喝彩,为大量城市“白领”、“金领”有勇气从头创业而叫好,为已经取得成功却再起航的二次创业者而鼓掌,更期待着政府部门能够与创业创新者良性互动,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动力与活力。
第三篇:事业单位之申论热点
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公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望文生义,把国家公园等同于“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认为建立国家公园就是把高价值的资源拿来进行开发建设,开展大众旅游。这种理解偏离了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和保育国土生态的实质,容易对社会公众产生误导,会影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健康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国家公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公园体制?这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要问题,必须在行动开始前厘清。
国家公园游憩与大众旅游有何区别? 国家公园游憩游客通过到国家公园里按规划的生态旅游线路,去观赏、旅行、探索,可以享受清新、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国家公园并不排斥经济收入,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实现非损伤性的获取利益,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国家公园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公众的环境教育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大众观光旅游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借助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按照规定的时间、线路和活动的内容,有计划地完成全程旅游活动,其接待人数、经济收入是主要的考核指标,难免会产生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无节制、超容量开发的现象。
国家公园属于自然生态保护范畴,还是属于经济文化建设范畴? 国家公园内涵丰富,含有国家公园范围内具有保护、科研、教育、文化、游憩等价值的一切要素,包括了有形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景观,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资源。自然资源是根本,是“皮”,是文化等资源的载体,其余都是“毛”,所以,保护自然资源是最主要的功能。国家公园主要功能是生态保育,但并不排斥其文化和经济功能,从主导方面而言,国家公园属于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范畴,文化和经济是辅助功能,不能本末倒置。
有了自然保护区还需要国家公园吗? 有人问,如果是为了搞自然保护,何需建立国家公园,沿用自然保护区模式不就可以了么?这是对我国和国际自然生态保护现状的不了解。虽然已经有了自然保护区,但还是需要建立国家公园,有两点理由:一是我国目前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并不完善,需要进行改革。在我国,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水源保护区、国家公益林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区,而自然保护区是主体。这些保护区虽然名目繁多,但都是部门和地方各自发展起来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设计,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保护区体系。二是需要理顺保护区管理体制。各种类型保护区经常出现交叉重叠现象,有的被挂上了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景区的牌子,导致管理混乱、权责不分。完整的生态系统被人为割裂,生态破碎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功能的发挥。
建立国家公园,在地域上要把分散的、片段化的保护区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整合起来,形成大范围的完整保护区,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及其构成的生态结构和生态过程;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责权利,理顺管理,克服原来那种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利益交织,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现象。国家公园具有资源属性,科学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必须由资源管理部门实施专业的科学管理。因此,国家公园应实行“统一协调、专业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期待中的国家公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不只是发达的西方国家才有一流的国家公园,非洲也建成了世界级的国家公园,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走向富强文明的大国,有着世界级的资源禀赋,如果我们没有世界级的国家公园,我们作为自然保护工作者将感到汗颜。
一提到国家公园,人们脑子里就应该浮现出这样的一幅幅景象:无数野生植物生长在那里,一群群的野生动物自由奔跑,壮美的景观充满自然之美,一切还保存着自然的原始状态,多样文化共存,人们可以按规定的路线观察,在小的范围内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绝不是充满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斥着“到此一游”的大众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第四篇:申论之科技创新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奢华有内涵申论范文之科技创新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为了让考生们在考前有效地抱一些“佛脚”,中公教育专家特将一些品质高、内涵深的申论范文给大家借阅,希望其中的言语可以帮助考生在考场上“点睛”。
【范文示例】
推进科技创新 转变发展方式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我省要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有众多高水平人才,这是我省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需重视企业的作用,使其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力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市场需求最敏感,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最迫切。我省科技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是企业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科技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少,缺乏知名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科技型企业,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能力。
推进科技创新需培育和引进人才,使其为转变发展方式发挥支撑作用。“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还是科技创新,都要坚持人才为本。要坚持人才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稳定现有人才与培养后继人才相结合,采取利益激励、项目带动、团队建设、培训交流等多种措施,同时,还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鼓励政策,促进科研人员走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投身生产实践,使科技创新带头人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需明确政府的责任,使其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护驾之责。在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征程上,雄关漫道,其路修远,掌握着广泛资源的政府对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进行支持并明确自身责任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政府对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大力支持,使芬兰在电信、生物以及环保技术等众多领域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同样我国政府也应明确自身职责,提供法律、税收、财政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护驾之责。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在此关键之际,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尤为紧迫,我们必须重视企业的作用,使其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力量,培育和引进人才,使其为转变发展方式发挥支撑作用,明确政府的责任,使其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护驾之责,从而实现我省的振兴发展。(936字)
第五篇:申论热点之公车改革
591up公务员考试应战平台
公务员考试热点天天读:公车改革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3月底,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同时,要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2)广东公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东莞市沙田镇。该镇从1993年起取消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
在2003年开始的大规模车改中,东莞仍领跑在前。2004年年底,东莞完成了市直党政机关车改;2005年10月前,镇街车改完成。
车改后,东莞公务员交通支出节约了一大笔。最早车改的沙田镇,车改前该镇机关每年交通费用为84万元,车改后为38万元。全市各个镇区车改前3年平均每年公务员交通费为11759.64万元,车改后每年公务交通费用测算为8875.97万元,节省了近3000万元。
在东莞公务用车的改革中,最引人关注的第一件事便是车改后公务员个人的交通补贴标准。在天涯等论坛上当时火热的帖子是《天!东莞车改科员有1000元补贴》。东莞市一局级机关公务员蔡先生告诉记者,“老百姓意见那么大,不可能不顾及的”。后来车改方案正式出台,科员的车补为800元。对于大多数公务员来说,这个补贴标准还算满意,“车补基本上能满足需要了”。
(3)“三水区自2004年6月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先后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车改。”佛山三水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水区的公车全部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当时开创了广东车改先河。
“车改前做了近一年的调研!”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调研后得出结论:“不如把公车拍卖,这样车改就一步到位了。”
2004年7月4日,佛山市三水区公车首场拍卖会如期举行,首批79辆拍卖公车共吸引了1312名竞拍人参与竞拍。“公车拍卖,那是从没见过的新鲜事。”参加过公车拍卖的私企业主黄先生回忆说,当时他看中的一辆丰田起拍价为7.2万元,最终以16万元成交,他因出价少没得到“心头好”。三水区分五批拍卖公车367辆,成交总价3738.26万元。
车改后,三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支出分别每年至少降低700多万元和60多万元,节约率在30%以上。“车改后,没公车不下乡的情况改变了。”三水区农业局一负责人介绍说。
(4)2001年起,广州在5家单位试行公车改革,其中4家为市属国企,天河区21个街道办事处是唯一试点的政府机关单位。记者调查发现天河区的街道车改近10年,就连至今偶尔还会发牢骚的个别街道领导同志也承认车改不但省了钱也没有误事;而由于街道再无公车,被广大市民诟病的公车私用、超标配车等中国公务车的传统痼疾基本上不治而愈。
(5)公车没了,出外办公是否不方便,而且交通费还得自掏腰包,公务员们会不会为省钱干脆直接“省事”偷懒呢?记者询问目前仍在职或刚离职的9位街道正职及中层干部,都得到了正面的答复,“没听说过谁为省钱而偷懒不干活的”。
591up公务员考试应战平台
591up公务员考试应战平台
珠江新城一街道科级干部A向记者直言,“没车确实不好开展工作”。他说,以该街道办事处为例,副科以上超过九成的公务员都买了车,尤其是近年来车价一直在下降,“公务员的收入稳定,福利也好,买部经济型车还是没问题”。
(6)2004年8月,广州市监察局在答复一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时提到天河区车改后预计每年可节约158万元。先后在街道做主任、书记近6年的B认为自己没沾车补的光,他拿最高档2800元/月的车补,除了送送孩子上学,偶尔周末家庭旅游,绝大部分里程都是公务。“新车只保养,每月还能剩个三四百块;但是里程数过了10万公里,修车次数多了,每月有时还得倒贴点钱”;“更何况买新车是自己家拿了20多万,车辆折旧都自掏腰包”。
另一位科级干部T提到另一个问题,车改时广州93号汽油不到3元/升,现在已超过6元/升;停车费同样也翻了1倍,但是车补却10年没调整。
(7)2004年,顺德颁布了《顺德区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正式拉开了车改的序幕。事实上,从2002年起,大良、勒流等镇就陆陆续续自发进行了车改,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来说算是“先行者”。顺德“车改”以后,公务员的交通补贴按级别分,最高1000多元,低的几百元。据交通部门统计,现在,顺德每百户人家中就有44户拥有私家车,体现了改革的成效。
(8)中山市从2004年10月1日启动公务用车改革,以货币化形式发放公务岗位交通补贴,正处级定额补贴最高2800元。首先进行车改的是139个市直机关单位,之后逐渐扩展到公检法以及事业单位。据统计,中山车改第一年就为政府财政“减负”2200万元,2009年中山则干脆暂停了公务用车购置。车改当年,不少公务员参与公务车拍卖,直接把单位的公车买回来作私车,如今大多数科级干部都有小车。
(9)2004年中,惠州16个市直单位和大亚湾区作为试点单位正式取消单位的公务用车,按级别给个人发放交通补贴,随后在全市全面铺开。据改革前后的统计测算,通过减少公车数量,市级机关公车从567辆减到127辆,三年内不用购买新车和每年不再新增50名司机等三项将每年节省开支2500万元。车改后,大部分公务员购车自用。一位干部说:“改革之初,被取消了专车很不适应,很不习惯。改革之后,自己购买了小汽车,一家共享,用车公私分明,用私家车上下班,节假日外出,心安理得。”
(10)国外及地区公车管理对策借鉴。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公车管理方面都有一些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借鉴他们这些成熟的做法及经验,对于加强我国公车管理与改革,缩减公车消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据对日本、英国、德国、瑞典、芬兰、美国、印度、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务用车管理情况分析和研究,他们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做法值得借鉴:
对公务配车和公车标准及适用范围有严格规定。一般只有内阁部长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下班以后的私人活动一般乘用私家车,并且部长的配偶或伴侣通常不可以使用公车进行私人活动。香港特首董建华离任后的当日,便不再乘坐公车。
对公车使用全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公车由专人保管、维修,保证其性能良好、使用安全。每辆公车都有用车登记卡,卡内详细记录起始时间、地点、行程、油耗、计费等信息,登记卡定期上报主管部门,车辆使用完毕及时交回车库。并且严格执行因私用车的收费制度,倡导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理念。
对公车使用情况实行科学监控。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由指挥中心对公车实行智能化的实时监控,并在每辆公车上分别安装带有“公务”和“私用”双按钮的计程器和代码发射器,任何人用车都必须先按下其中一个按钮,使得监控中心能及时地掌控全部用车情况。
591up公务员考试应战平台
591up公务员考试应战平台
鼓励私车公用。对于使用私车或公交车等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实行按行驶里程或票据给予一定补贴。
重视社会舆论对公车使用的监督。所有公车都会贴上特殊标志,便于公民对政府实施监督。法国曾有一位部长因公车私用被拍照(因公车有标志),囿于社会舆论压力,被迫辞职。
【核心观点】
(1)我国的公车改革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公车改革探索面临“政策不明确”的难题。由于中央对公车管理制度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和操作原则,使得长期以来公车改革只是在少数部门、少数地区自发并分散地进行。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的车改模式、适用范围、公车管理、补贴标准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给国家对公车统一监管造成了不便;对未进行公车货币化改革的地区和部门,会因为无政策可依或操作难度大而推迟或拒绝公车改革。
(2)加强公车管理与改革,应在客观地总结我国公车改革地区及部门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入分析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借鉴国外公车管理的经验,综合考虑公务活动需求、财政支出成本、行政运行效率、预防和遏制腐败、社会承受能力、节能减排降耗等因素,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实事求是地积极稳妥推进。以逐步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高效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相统一的公车管理新机制。
(3)严格强化对确需保留公车的监管。严格公车编制和配置标准;对公车实行统一车牌标志,统一喷涂车体,统一标明使用单位和举报监督电话,便于社会监督。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或在公车上安装行驶记录卡。
(4)公车出行要登记时间、事由、目的地、里程,乘车人和司机要分别签字,公车用后一律入库,并定期公布用车记录;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将对公车使用的监督纳入到纪检监察工作的范围,将交通补贴经费的发放纳入审计监督范围,提高公车使用效率和监管水平。
(5)建立健全与公务员绩效考核相配套的规章制度。细化对公务员勤政廉政表现的日常考核指标,避免车改后公务人员因吝惜交通包干费而不愿意外出执行公务等现象发生。
(6)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私车公用”。允许经常性私车公用人员报销一部分费用或给予适当补贴。同时,妥善安置好司勤人员。可通过组建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运行的机关出租车队的方式,为原有编制内司机提供就业岗位,为其他司机提供就业机会,避免出现新的失业群体,减少社会震动和摩擦。
591up公务员考试应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