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23:5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研究》。

第一篇: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研究

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研究

善意取得是指出让人和受让人之间,以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为目的而为不动产移转登记或者动产交付,即使出让人无转移所有权的权利,在受让人善意时仍可由其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制度。2007年我国出台并实施的《物权法》首次对善意取得制度作出了系统规定,条文将受让人受让时的善意、受让价格的合理和不动产已为登记或动产已为交付作为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实际上,2005年7月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在第111条中曾将“转让合同有效”一并纳入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范畴,但是与《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处分权人处分时合同“效力待定”的一般条款发生了文义上的冲突,引发了学者们就此问题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尽管《物权法》在最终颁行时删除了“转让合同有效”这一要件,但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合同效力问题并未因立法的回避得以解决,本文拟对《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下的“转让合同”效力问题进行分析。

债权形式主义下“转让合同”效力的分析

依据债权形式主义理论,如果转让行为的当事人在转让行为时欠缺相应的行为能力,或者意思表示存在瑕疵,存在欺诈、胁迫或者发生重大误解的事实,其所订立的转让合同需接受合同法之一般规则的调整,善意取得也因转让行为的效力瑕疵不能自然成立和适用。如在买卖合同中,买受人发现自己被欺诈,但放弃撤销或变更合同的权利时,善意取得制度可以适用,此时的转让合同,首先作为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用以满足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要件,在善意取得构成以后,基于公示公信原则的适用,转让合同在法律拟制之下变为有权转让合同,从而实现从无权到有权的过渡。

如果买受人未发现自己受欺诈的事实,首先就构成了善意取得,但后来发现被欺诈并基于买卖之瑕疵提出主张,此时转让合同因不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逻辑要求,善意取得变为自始无效,应恢复原状;若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法律所禁止流通之物,则转让合同本身无效,此时也便不存在对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物权行为理论下“转让合同”效力的分析

在债权形式主义模式的逻辑推理之下,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如果所转让的物品存在质量上的严重瑕疵,或者受让人方面迟延给付价金,无权处分人能否获得权利上的救济?区分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物权行为理论此时表现出其在立法技术层面相较其他理论所具备的与生俱来的优越性。

作为物权法上的一项制度,善意取得本身的法律效果仅体现在所有权的取得方面,属于物权合同的组成部分,与成立在前的涉及价金的给付、物的瑕疵担保、风险承担等一系列基础交易关系的可留待《合同法》调整的债权合同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买卖合同符合包括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等合同生效的各项要件被确定发生法律上效果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直接推导出物权合同的生效,这好比一物两卖情形下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在我国已被大众所普遍接受,《合同法解释(一)》第9条第1款和《物权法》第15条更是将其上升到立法的层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已无异议。同理,基于负担行为提出各种主张,并不以构成处分行为一部分的善意取得为前提。正是基于买卖合同已经生效的前提之下,我们进入处分行为的分析阶段,尽管此时的处分行为属于无权处分,但是依据针对处分行为而适用的公示公信原则,法律通过拟制的方式使处分行为实现了从无权到有权的过渡,善意取得也只得在处分行为阶段实现其在适用的上的可能性。而此时,如果再发现在处分行为成立之前的负担行为存在瑕疵,其合同效力也并不受当事人无处分权的影响,即使出卖人是无权处分,且无论是否构成善意取得,买受人皆可基于买卖提出各种主张,适用不当得利制度加以调整和救济。

解决善意取得中合同效力难题之路径

基于上述,在界定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时我们不难得出,遵循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现行法律框架,区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并将善意取得作为处分行为意义上的对无权处分的效力弥补制度,将《物权法》第106条中的“转让”的针对对象界定为物权合同,而非产生债之效果的买卖合同,能够更好得体现民法的精神,其法律技术也存在明显优势。

然而,基于我国采取债权形式主义的立法现实,尽管德国法中的物权行为理论存在解释上的优越性,但若将其直接适用到我国的实践中来,将导致《合同法》第51条和《物权法》第106的文义上的对立和内容上的矛盾。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解释的途径寻求对现行法局限性的突破。基于对我国立法现实的认知和实践意义的考量,我们仍可以在进一步贯彻《物权法》第15条对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加以区分的立法精神的基础上,考虑通过司法解释将《合同法》第51条的相关规定解释为处分行为,并认可善意取得制度中作为债权性的转让合同的效力,从而为负担行为的有效性留出解释的空间,从立法层面解决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并促成法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第二篇:善意取得制度相关问题研究

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物权法》上一项重要的关于物权变动的制度。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对于善意取得制度中两个问题的一些思考:登记错误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问题,以及我国《物权法》第107条制度设计合理与否。

首先是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一些思考。

我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可以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而其他各国民法典一般均将善意取得作为一种取得动产物权的特殊方法而加以规定,我国这种将善意取得扩展适用至不动产领域的规定无疑是一种很独特的做法。关于是否应该在不动产物权领域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学界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分。简单归纳来看,否定说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应该限制在动产物权领域内,不动产因其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可以依据不动产登记制度以及物权公示和公信原则来解决;而肯定说认为,善意取得制度无疑主要适用于动产领域,但是由于现实中无法避免地存在登记簿内容与实际权属不相符合的状况,出于保护交易安全的考虑,应该承认善意取得制度在不动产物权领域中的适用。

所谓登记簿内容与实际权属不相符合,主要是指不动产物权“登记错误”的情况,即: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人实际并不享有不动产处分权,但是第三人善意信赖了不动产登记簿而与实际上的无处分权人进行了不动产物权交易。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一般会认定第三人善意取得了该不动产,真实权利人不能再向第三人请求返还。针对这一问题,我所持的观点是,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并不应该理解为是解决这种“登记错误”的途径。在上述情况下,令第三人有效取得物权的依据并不应认为是善意取得制度,其根据应该理解为物权公示原则以及不动产登记簿的公信力。

所谓物权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各种变动以法律许可的方式向社会展示,从而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法律保护的原则。一般认为,物权公示有决定物权变动的效力、物权权利正确性推定的效力以及善意保护的效力,物权公示最根本的作用是给物权的各种变动提供有公信力的法律基础。而所谓公信力,是指社会公众信服、法律予以保障的法律效果。不动产登记具有国家公信力,这是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不动产登记的“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的根据。不论当事人实际情况如何,司法机关只能首先以国家建立的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为正

确的权利,并以此建立不动产物权的交易秩序;同时,如果第三人依据不动产登记簿取得登记的权利,则他取得的权利当然应该得到保护(即上文所述之“善意保护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善意保护作用,与本文论述的善意取得制度是大不相同的。善意保护作用,其性质是不动产登记的一种法律效力,一旦完成了登记,自然而然就要依据法律而发生相应的效力。但是,本文所论述的善意取得制度,性质上应该理解为是法律出于保护交易安全等价值考虑而予以另行规定的一种所有权乃至其他物权的特殊取得方式。虽然乍看起来,两种制度在结果上都是由第三人取得不动产物权,但是应该看到两者的价值取向其实是不同的。如上所述,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取向偏重于第三人所代表的交易秩序的保护;“不动产登记的善意保护作用”当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是它更加强调不动产登记所具有的国家公信力,维护的是国家的权威和信誉。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意义,就是完成物权公示原则的要求,通过登记为不动产物权交易提供具有国家公信力支持的、统一的、公开的法律基础。因此,虽然“登记错误”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即使发生了错误,只要第三人是依据具有国家公信力的不动产登记簿取得的权利,就推定其为善意,并且受到国家的保护。

这样的理解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质疑,即质疑这种理解是否对真正的权利人过于不利。我们知道,根据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善意第三人除了“善意”和“完成公示”这两个要件之外,还必须具有“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一要件,也正是这个“合理价格交易”的要求体现了善意取得制度对市场交易中动态安全的保护。而缺少了这一要件的“不动产登记的善意保护作用”,似乎对真正的权利人保护过于不周到,即第三人即使无偿也能够从无处分权人处取得权利。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物权法》已经在法律上建立了一整套应对“登记错误”的制度。《物权法》第19条至第21条分别规定了,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制度、预告登记制度、登记错误赔偿责任分配等救济措施。因此我认为,采用

第19条至第21条所规定的救济措施才是解决“登记错误”这一问题的正确路径,而且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护真正的权利人。

我国《物权法》第19条是关于更正登记与异议登记的规定。所谓更正登记是指不动产物权人或者登记机关发现登记错误而进行的予以更正的登记;异议登

记是事实上的权利人以及利害关系人对于现时登记的权利的异议的登记,它的主要特征是临时性,因为异议登记中的不动产物权处于一种不稳定的法律状态,所以需要督促申请人尽快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物权法》第20条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所谓预告登记是为保全关于不动产物权的请求权而将此权利进行的登记,它的本质特征是使被登记的请求权具有物权的效力,即纳入预告登记的请求权具有排他效力,以此来保证请求权得以顺利实现。

如上所述,预告登记制度实际上具有“未雨绸缪”的保护作用;更正登记和异议登记是允许真正权利人对不动产登记簿发起挑战的途径。除此之外,登记错误赔偿责任的分配也充分表达了国家对维护自身公信力所下的决心:《物权法》

第21条第2款明确将登记机关的责任规定为严格责任,即出现错误,登记机关就要负责赔偿损失。虽然这种严格责任的合理性值得商榷,但是这刚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家维护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不动产登记制度内部事实上已经存在一整套解决“登记错误”的救济途径了。

因此,我的结论是,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并不应该被理解为是解决“登记错误”的方法,不动产登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在相关联的领域内加以救济,不能因为最终结果的类似而归因到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中去。虽然在《物权法》以外有了建设部颁布的《房屋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土地登记办法》,但总体上看现行立法对不动产登记错误的救济措施规定的较为简略。制度构建需要一定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动产登记制度。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来解决不动产登记错误,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缺陷,在实务中也不利于不动产登记救济制度的适用和完善。

下面是第二个问题点,即对于我国《物权法》107条制度设计的一些思考。世界各国针对脱离物是否采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上,大致存在三种立场。第一种是“否定说”,即完全否定此制度的采用。这种立场将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作为原则,强调财产“静的安全”。以挪威和丹麦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和葡萄牙及南美大部分国家均拒绝承认赃物的善意取得。现行的《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302条第2项规定,“如果财产系从无权转让的人那里无偿取得,则财产所有人

在任何情况下均有权要求返还该财产”。第二种是“肯定说”,即完全肯定此制度的采用,此种立场着眼于保证财产的动态流转以及市场交易秩序的保护。采取肯定说的代表国家是英国、美国、意大利和荷兰,如195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403条中规定:具有可撤销的所有权的人有权向按价购货的善意第三人转让所有权。当货物是以买卖交易的形式交付时,购货人有权取得其所有权。第三种是“折衷说”,也称为“中间法”立场,采纳这种立场的代表国家是日本、德国以及瑞士等。《瑞士民法典》第934条第2款规定:动产被拍卖或经专营同类商品的商人转卖的,对第一位及其后的善意取得人,非经补偿已支付的价款,不得请求返还。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949条规定:善意取得之动产如为盗赃或遗失物时,丧失动产之被害人或遗失人,自被盗或遗失之时起2年内,得向占有人请求回复其物;第950条规定:盗赃或遗失物,如占有人由拍卖或公开市场,或由贩卖与其同种类之物之商人,以善意买得者,非偿还其支出之价金,不得回复其物。从我国《物权法》第107条可以看出,我国采纳的是一种“中间法”立场。

关于“中间法”立场,尹田教授有过这样的评述,我认为这很值得与大家分享:“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如果说,在委托物被无权处分的情形,所有权人的信赖被辜负所激起的社会同情尚不至过于强烈的话,那么,遗失物尤其是盗窃物的所有人的遭遇,则通常会博得更多的社会同情。这是因为,盗窃(甚至抢劫)直接伤害人们的正义情感,且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盗窃行为的受害者,而‘销赃’行为的恶劣性,则使此种‘交易’本身就带有邪恶的特征,所谓购买人的‘无辜’,常常值得怀疑,因此,在赃物购买人与受害人之间,社会同情心理的天平,自然地会向受害人倾斜,此时,占有公信力亦即交易安全保护之说服力,显得极其孱弱。而这正是多数国家采‘中间法’立场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原权利人取回原物这种制度设计,我想引用孙宪忠教授在评论物权无因性理论时的一段话:“如果站在自然经济的田园牧歌式经济的基础上,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一个自耕农民对于一头耕牛的所有权返还的必要性;但是如果站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看到农民养牛只是为了销售,那么我们就不会对于牛的所有权不能或者不必返还那么冲动,那么大加斥责。”

同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无论原权利人是否要求追回原物,如果无处分权人无力支付赔偿,原权利人所受到的损害都无法得到补偿,这一“买回”原

物的做法其实最终只是对善意受让人的保护而已,而对所有人而言毫无实益。

第107条后半段的规定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正常市场秩序的保护,正是由于是正常的交易过程,所以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不能受到损害,这其实又一次强调了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保护交易安全。但是就像上文引用的论述所评论的,这种把“原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作为一种表面上的原则,而事实上却在后面追加了一个适用范围相当广泛的“例外”的立法方法,可能只是一种“纯粹的法律上的虚伪”。

既然善意取得制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在保护交易安全,那么我们不妨将之贯彻到底,即规定由拍卖或从有经营资格的商家购得的遗失物,可以由善意第三人取得。但同时必须强调,遗失物与委托物的区分的确是必要的,如果完全不加以区分,那么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知赃买赃”,从而也间接地助长了偷盗行为。因此,问题的关键点是如何对遗失物与委托物这两种不同情况的善意取得加以区分。

遗失物善意取得的“善意”要件不同于委托物善意取得。从第107条来看,这里“善意”的判定标准更为复杂,并且采取了一种不同的举证责任分配设计。受让人如果想要拿回自己所支付的价款,则必须证明自己是通过拍卖或从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处购得的,即出示购买时取得的发票或其它相关证明。可以看出,这里的“善意”已经不再是“不知而且不应知”那么简单了,善意第三人必须出示特定的证据才能证明自己的主观善意。而且,从这句话的阐述方式来看,这里的举证责任分配不是由原权利人主张第三人为恶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只能是由第三人自己通过举证证明自己购买途径具有正当性来证明自己的“善意”。

除此之外,“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一要件也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法律明确列举了需要通过拍卖或者从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处购买等正规途径购得该物,那么“合理价格”的认定也应该比原来更加具体和严格,甚至可以存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这样,当受让人在完成上述“正规市场途径”的举证之后,还必须要经过是否以“合理价格转让”的认定。如果不符合这一标准,第三人就会陷入“虽然在正规市场交易,但是以不合理低价购得该物”的质疑,那么第三人的主观心态就不能被认定是善意,自然不能适用善意取得,该物应该由原权利人追回。

这种区分的好处在于:第一,消除了“买回自己之物”这种既尴尬又无实益的局面;第二,摆脱了现行第107条前后立场不一致的矛盾,贯彻了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交易安全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三,通过对“善意”界定的区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扶平了“社会同情心理的天平”。

第三篇:合同与物权效力,善意取得案例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物权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合同与物权效力,善意取得案例

一、关于合同效力和物权效力区分的问题以及预告登记防止“一房多卖”的问题

点评律师:鼎立所首席合伙人施杰律师

案例:某开发商甲将房屋卖给乙,合同约定,若逾期不交房,开发商将承担五万元的违约金。合同签订后,开发商甲未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此后,甲又将同一套房屋卖给丙,并办理登记手续。

本案涉及的问题:

1、乙签订合同后未办理登记手续,其房屋买卖合同是否生效?乙要求甲承担违约金的请求能否得到支持?

2、乙能否主张甲和丙的合同无效?乙与甲先签合同,丙后签,但丙办理了登记手续,那么丙是否对该诉争房屋享有物权?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3、将来遇到类似情况,乙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

该问题涉及到合同效力和物权效力区分的问题以及预告登记防止“一房多卖”的问题。

立法背景:

当事人之间买卖房屋未经登记的情况错综复杂,如果以登记为合同生效要件,那么,在因出卖人的原因而未办理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在房屋价格上涨之后,出卖人有可能以未办理登记将导致合同无效为理由,要求确认合同无效并返还房屋,这样,将有可能损害善意买受人的利益。尤其是在房屋已经交付使用,买受人对房屋进行了装修的情况下,如果因未登记而确认合同无效并返还房屋,将可能妨碍现有的财产秩序。此外,如果因为未办理登记而导致合同无效,非违约方将无法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如果严格区分合同效力和登记效力,以及建立预先登记制度,则可以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

分析本案:

《物权法》第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关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不动产物权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合同另有约定外,自合同成立时生效;未办理物权登记的,不影响合同效力。实际上明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确了以下观点:当事人双方订立了房产买卖合同之后,合同就已经生效,如果没有办理登记手续,房屋所有权不能发生转移;违约的合同当事人一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同时,《物权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所登记的,不是不动产物权,而是目的在于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的请求权。《物权法》关于预告登记的规定,使被登记的请求权具有物权的效力,也就是说,进行了预告登记的请求权,对后来发生的与该项请求权内容相同的处分行为,具有对抗的效力,这样,所登记的请求权就得到了保护,购房者将能够获得约定买卖的房屋,这对预防商品房销售中一房二卖起着特殊的作用。

本案中,甲乙之间签订的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虽然没有办理登记手续,仅表明不能发生物权的变动。根据物权法十五条的规定,乙和甲之间签订的合同已经生效;乙要求甲承担违约责任的请求将得到支持,甲将被判令支付五万元的违约金并赔偿乙的实际损失。同理,甲与丙之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属于有效合同,由于办理了登记,该诉争房屋的所有权属于丙。乙为避免遭遇一房二卖,将来在与开发商签订购房合同后,应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若开发商又将该房出售,虽然其与购房者签订的合同可能有效,但将不会发生物权的效力。

二、涉及善意取得的案例

点评律师:鼎立所主任江敏律师

案例:甲乙系夫妻。双方于婚后购买一栋别墅,但产权证上的所有权人登记为甲。后夫妻双方感情恶化,甲遂私自将夫妻共有的该别墅卖给丙。丙在查询了房产登记部门的登记簿确认甲是该房屋的所有权人之后,与甲签订合同。合同签订后,丙支付了房款,甲、丙到登记机构办理了房产登记。乙知道后,将丙告上法庭,认为甲无权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甲丙签订的房产转让合同无效,丙应将该房产返还。

物权法实施之前可能的处理后果:

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反推过去,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权利人不予追认的,合同无效,因此,在物权法实施之前,法院将可能判决甲丙之间签订的合同无效。

《物权法》实施后,该判决结果将发生逆转: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物权法》的该条规定是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善意取得的条件是:

1、受让人必须是善意的,不知出让人是无权处分人。

2、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价款。

3、转让的财产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如房产),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如货物)。三项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构成善意取得。善意取得既适用于不动产,又可适用于动产。

本案中,由于甲乙是夫妻,而产权证上登记的房产所有权人是甲,根据《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登记生效原则,丙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产权证上的产权人甲有权处分房产,因此,其符合善意的条件;第二,丙取得该房产支付了合理的价款;第三,已经办理了产权登记,完全符合物权法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丙取得房屋所有权。法院将可能判决驳回乙要求丙返还房产的请求。

当然,乙的权利并非不能得到保障。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其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有权请求甲赔偿损失,甲应当将转让房产的款项作为与乙的夫妻共同财产而不能作为其自己的财产。

 财产继承的财产包含哪些内容

http://s.yingle.com/l/ms/764471.html

 夫妻如何办理协议离婚手续

http://s.yingle.com/l/ms/764470.html

  儿媳具有继承权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69.html 夫妻债务协议能否对抗善意第三人 http://s.yingle.com/l/ms/764468.html

 转继承纠纷中应注意的内容都有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467.html

 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有哪些内容

http://s.yingle.com/l/ms/764466.html

 书写格式2018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l/ms/764465.html

 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范本内容是什么样的 http://s.yingle.com/l/ms/764464.html

 结婚有哪些法定条件

http://s.yingle.com/l/ms/764463.html

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有什么不同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6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军人离婚案件由地方法院管辖分为哪些情况 http://s.yingle.com/l/ms/764461.html

   代位继承的特征 http://s.yingle.com/l/ms/764460.html 法院如何调解离婚 http://s.yingle.com/l/ms/764459.html 离婚协议的性质以及具有哪些法律效力 http://s.yingle.com/l/ms/764458.html

 彩礼返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http://s.yingle.com/l/ms/764457.html

 被监护人如果死亡,监护人需要处理哪些法律问题 http://s.yingle.com/l/ms/764456.html

 处理在国外的中国公民的离婚纠纷方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455.html

 怎样进行婚外情取证方法

http://s.yingle.com/l/ms/764454.html

 第二次起诉离婚要注意哪些问题

http://s.yingle.com/l/ms/764453.html

 夫妻间相互之间可以继承遗产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52.html

 离婚协议中对子女的赠与能不能撤销 http://s.yingle.com/l/ms/764451.html

 有效遗嘱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45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什么是执行遗嘱信托,执行遗嘱信托的有关原则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449.html

 关于禁止直系血亲结婚的要求

http://s.yingle.com/l/ms/764448.html

 什么是离婚的电子证据

http://s.yingle.com/l/ms/764447.html

 登记离婚的条件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446.html

 我国财产继承需要遵守的法定程序 http://s.yingle.com/l/ms/764445.html

 子女能否代替父母写遗嘱

http://s.yingle.com/l/ms/764444.html

 涉外离婚时房产应该如何分割

http://s.yingle.com/l/ms/764443.html

 跨省结婚需要提交哪些证件

http://s.yingle.com/l/ms/764442.html

 变更监护人的程序是怎么样的

http://s.yingle.com/l/ms/764441.html

 离婚起诉书应当具备的内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440.html

 父母的抚养义务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439.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遭到家暴应该怎么办

http://s.yingle.com/l/ms/764438.html

 一方失踪的离婚程序是怎么样的

http://s.yingle.com/l/ms/764437.html

 继承权在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的哪些情况之下会丧失资格 http://s.yingle.com/l/ms/764436.html

 外国人之间结婚在中国境内要如何办理离婚 http://s.yingle.com/l/ms/764435.html

 离婚诉讼中可以提起反诉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34.html

 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相关知识介绍

http://s.yingle.com/l/ms/764433.html

 夫妻双方均为外国国籍,如何在我国境内办理诉讼离婚 http://s.yingle.com/l/ms/764432.html

 被监护人的年龄有限制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31.html

 涉外离婚的诉讼管辖可以约定法院管辖权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30.html

 财产继承的相关规定(2018)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429.html

 大陆的2018新婚姻法和香港的2018新婚姻法有哪些异同 http://s.yingle.com/l/ms/76442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家庭暴力有什么危害要怎么求助

http://s.yingle.com/l/ms/764427.html

 财产继承权放弃之后还可以继承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26.html

 涉外诉讼离婚夫妻双方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http://s.yingle.com/l/ms/764425.html

 无人继承财产的财产归国家所有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24.html

 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包含哪些内容

http://s.yingle.com/l/ms/764423.html

 遗嘱继承与法定继承哪个效力更大 http://s.yingle.com/l/ms/764422.html

 协议离婚时有哪些流程http://s.yingle.com/l/ms/764421.html

2018最新呢

 起诉离婚有没有时间限制

http://s.yingle.com/l/ms/764420.html

 在什么情况下适用离婚损害赔偿

http://s.yingle.com/l/ms/764419.html

 夫妻同是美籍华人,这种离婚案件怎么判 http://s.yingle.com/l/ms/764418.html

 彩礼返还引发的婚约财产纠纷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l/ms/76441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涉外协议离婚当事人需要提交哪些证件 http://s.yingle.com/l/ms/764416.html

 离婚案件的诉讼费用如何计算的

http://s.yingle.com/l/ms/764415.html

 离婚案件的证据材料包含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414.html

 被监护人的利益要通过什么方式保障 http://s.yingle.com/l/ms/764413.html

 涉外房屋继承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http://s.yingle.com/l/ms/764412.html

 起草离婚起诉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http://s.yingle.com/l/ms/764411.html

 涉外婚姻离婚程序如何办理

http://s.yingle.com/l/ms/764410.html

 夫妻离婚房产如何分配

http://s.yingle.com/l/ms/764409.html

 离婚协议书(2018最新)是否具有约束力

http://s.yingle.com/l/ms/764408.html

 怎么样的离婚案件法院不予受理

http://s.yingle.com/l/ms/764407.html

 代位继承仅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0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房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405.html

 第二次起诉离婚一定能离成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04.html

 什么是重婚罪,重婚行为主要有哪几种种类 http://s.yingle.com/l/ms/764403.html

 诉讼离婚时如何收集和提交证据

http://s.yingle.com/l/ms/764402.html

 离婚财产分割注意三个方面

http://s.yingle.com/l/ms/764401.html

 无效婚姻可以申请财产分割吗

http://s.yingle.com/l/ms/764400.html

 什么法律责任是重婚罪需要承担的 http://s.yingle.com/l/ms/764399.html

 离婚案件被告在哪个法院享有管辖权 http://s.yingle.com/l/ms/764398.html

 如何与服刑人员离婚

http://s.yingle.com/l/ms/764397.html

 离婚案件中,律师对手机短信证据如何进行把握 http://s.yingle.com/l/ms/764396.html

 取消继承权与放弃继承权有哪些区别 http://s.yingle.com/l/ms/76439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重婚罪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

http://s.yingle.com/l/ms/764394.html

 一方出轨导致离婚可以要求精神赔偿吗 http://s.yingle.com/l/ms/764393.html

 律师代写遗嘱需要公证吗

http://s.yingle.com/l/ms/764392.html

 离婚夫妻的房屋应该如何分割

http://s.yingle.com/l/ms/764391.html

 婚前检查有必要做吗

http://s.yingle.com/l/ms/764390.html

 一方不同意离婚怎么办

http://s.yingle.com/l/ms/764389.html

 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彩礼

http://s.yingle.com/l/ms/764388.html

 婚前协议是否需要公证

http://s.yingle.com/l/ms/764387.html

 夫妻双方均在国外居住怎样起诉离婚 http://s.yingle.com/l/ms/764386.html

 亲子鉴定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385.html

 借父母名买房到底归谁,借名买的房其他兄妹能继承吗 http://s.yingle.com/l/ms/764384.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什么情况下可强制离婚

http://s.yingle.com/l/ms/764383.html

 丧偶儿媳是否有赡养公婆的义务

http://s.yingle.com/l/ms/764382.html

 无人继承财产时被继承的债权如何实现 http://s.yingle.com/l/ms/764381.html

 子女抚养权提出变更的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http://s.yingle.com/l/ms/764380.html

 婚后夫妻一方以个人婚前财产购买的房屋是否属于共同财产 http://s.yingle.com/l/ms/764379.html

 如何确认离婚时的约定效力

http://s.yingle.com/l/ms/764378.html

 如果犯了重婚罪有哪些判刑

http://s.yingle.com/l/ms/764377.html

 夫妻买房,房子究竟应登记在谁的名下 http://s.yingle.com/l/ms/764376.html

 婚后个人财产应怎么判定

http://s.yingle.com/l/ms/764375.html

 离婚后抚养权变更需要准备的材料有哪些 http://s.yingle.com/l/ms/764374.html

 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的子女抚养费的给付标准(2018年)是怎么样的 http://s.yingle.com/l/ms/76437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夫妻一方在国外如何办理协议离婚 http://s.yingle.com/l/ms/764372.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第四篇: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正式确立了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作为物权法乃至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民事立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依该条规定,对我国物权法所确立的善意取得制度应作广义的理解,其作为我国民事立法中制度创新的积极成果,较传统民法意义上的善意取得制度有了开拓性发展。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有助于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正常的商品交换。因而该制度业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民事立法所确认。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尚未在整体上实现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化,关于这一制度的理论探讨也未尽完备。如何构建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理论,从而为其立法化进行理论准备,就成为民法学上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将从善意取得的起源、概念、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及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等方面阐述善意取得制度,期待着我国制定民法典,确认善意取得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正是由于我国传统民法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将善意取得制度与登记的公信力制度分别予以规定,所以才导致人们长期以来对善意取得制度理解上的争议。有人认为两种制度的差异不能调和,善意取得制度仅指动产的善意取得,不应也不能包括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因为不动产的善意取得问题系由登记的公信力制度规范之;有人则认为两种制度可以统一,善意取得制度不仅指动产的善意取得,也应当且能够包括不动产的善意取得。笔者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传统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与登记的公信力制度在理论基础上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其归根结底是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的逻辑结果,两者创制的目的是一致的,其在功能上可谓异曲同工。在促进交易便捷、保护交易安全和维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方面并无二致。因此,对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解宜根据具体情况作狭义与广义之区分。狭义的善意取得制度系指传统民法意义上的善意取得制度,即动产善意取得。其界定如上所述。广义的善意取得制度系指适用范围涵盖动产、不动产及其他物权的善意取得制度。其界定如下: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无处分权人将其占有的动产或者错误登记在其名下的不动产转让给善意第三人或者为善意第三人设定他物权,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善意第三人依据法律的规定取得动产或者不动产所有权或者他物权的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十分复杂,多数学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发源于日尔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近代以来,为了保证交易安全和便捷的需要,善意取得制度进一步吸收了罗马法上的时效取得中善意要件,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善意取得制度是通过第三人在交易时对占有的公信力的信赖,对于已登记的不动产则是对登记公信力的善意信赖,通过这种善意信赖来保护第三人即无辜毫不知情者的合法权益,进而维护已形成的新的财产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阻断原所有入对该物的追及力。

我国善意取得制度具有以下特点:①统一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②统一适用于所有权和他物权。③构成要件比较严格,以利于兼顾所有权的保护与交易安全的维护。④从反面规定了不适用善意取得的情形。《物权法》第107条规定,遗失物赃物等占有脱离物不适用善意取得。

从本质上说,善意取得制度是一种以牺牲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为代价来保障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的制度。在符合善意取得条件的情况下,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结果是,由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权或者他物权,而真正所有权人的所有权消灭或者所有权上产生他物权的负担。但是,善意取得制度并非完全不考虑对原所有权人的保护,而是在优先保护交易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所有权人利益的保护。善意取得制度的主要立法目的在于协调由无权处分行为所产生的善意第三人与物的所有人之间的矛盾,其结果是物的原所有人丧失权利,而善意第三人取得权利。也可以说,善意取得制度解决了当静的财产安全与财产交易时动的财产安全发生冲突时,两方面利益的取舍问题。对财产静的安全的保护以保护原所有人的利益,为了维护静态的社会秩序和平稳定;当涉及财产交易时,对财产动的安全的保护则为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形成动态的社会秩序的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发展,财产的流通更为频繁,社会秩序不可能永远静止,一成不变,因此,维护动态的社会秩序,保护财产交易中动的财产安全迫在眉睫,必须完善善意取得制度。当今,承认善意取得制度,保护财产交易动的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地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善意取得制度,作为在物权法领域优先保护交易安全,在债权法领域兼顾所有权的保护,具有以下功能:①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维护公共利益;②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鼓励交易,促进物的流转;③有利于充分发挥物的效用,促进物尽其用。

构成要件是善意取得制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善意取得制度与登记的公信力制度的构成要件及其具体要求差异很大而且较为复杂。正因为我国物权法动产的善意取得和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合并在一起作出规定,从而统一和简化了善取得的构成要件。根据《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应具备如构成要件:1.无处分权人处分了他人财产。2.受让人受让该财产时是善意的。3.受让人以合理的价格有偿取得。4.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应当注意的是,尽管物权法将动产善意取得和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统一起来作了规定,但毕竟动产与不动产的公示方法

是不同的,因此,并不排除在构成要件的具体要求上仍然会存在一些区别。所谓准善意取得,是指善意取得所有权之外的其他物权。无处分权人进行处分,并不限于所有权,还包括在标的物上设定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此种情形,如果受让人善意,同样发生该项物权的善意取得。由于传统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因此准善意取得的准用范围也限于以动产为客体的他物权。同时由于其善意取得须以取得物之占有为构成要件,故传统民法中准善意取得的范围极为有限,主要指质权。因为传统民法中的他物权,除质权外,均主要以不动产为客体。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统一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相应地,准善意取得的准用范围也不限于以动产为客体的他物权。诸如以不动产为客体的房屋抵押权、地役权等他物权均可准用于准善意取得。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所有权类型的多样化、商品交易活动的日益频繁的现实,要求立法由 原来保护所有权静态安全的价值取向转变为保护交易动态安全的价值取向。作为物权法乃至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民事立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善意取得制度将以其特有的创新精神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促进交易便捷、保护交易安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和谐的制度功能。

适于善意取得的不动产,一定是发生了登记错误的不动产。如果不动产上没有发生登记错误,则不会有错误登记的公信力产生,也就不符合善意取得的要件。不动产登记错误的发生,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形:① 共有的不动产登记在一个人名下。② 因履行无效合同发生的不动产登记错误。③ 因其他原因发生的登记错误。

能够适用善意取得的动产,原则上限于占有委托物。所谓占有委托物,指基于真正权利人的意思而丧失占有的物。如基于租赁、保管合同关系,由承租人、保管人直接占有的动产。此外,借用物、运输物、承揽物、试用买卖物、质物均属于占有委托物。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第89条的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对于这一司法解释,笔者认

为,该司法解释并不能表明善意取得制度在我国民事立法或司法实践中的确立。这是因为,首先,该条司法解释的立法目的并非规定所谓善意取得制度,而是针对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行为所作的相应法律评定。其次,该条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基本内容相差甚远。但是,就强调维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而言。该司法解释却首次从我国民事立法层面体现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思想。而且,其体现出来的善意取得制度的思想较传统民法更具中国特色,其肯定共同共有财产可以善意取得,即表明没有将不动产排除在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之外。因为该条中虽未明确说明共同共有财产的范围,但此条解释中的“共同共有财产”显然既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而且就此司法解释演变生成的历程而言,其实质是指共同共有的不动产,而且主要是指共同共有的房屋。

第五篇: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文档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孙 积 星

根据传统的的民法理论,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占有的他人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如果第三人取得该动产是基于善意且是有偿,第三人就依法取得了该动产的所有权或他物权。在此情况下,原权利人不得向第三人行使物权返还请求权,只能请求占有人赔偿损失。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民法法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保护善意取得财产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交易活动的动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由所谓无权利者善意取得动产的制度乃是伴随着财货流通的扩大,因应流通安全的经济要求,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在传统民法上,善意取得制度只适用于动产而不适用于不动产。而我国刚通过的物权法第106条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物权法》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定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本条的规定意义颇大,它将在我国确立统一的善意取得制度,即将动产与不动产的善意取得统一规定,将所有权与他物权的善意取得统一规定。这一规定,使得我国在不动产所有权取得方面与以往相比有了开拓性进展,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这项制度创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历史沿革

在民法发展史上,罗马法上没有建立过善意取得制度,概因其奉行“后手的权利不得优于前手”以及“发现己物,我即收回”的原则。学界一般认为,日耳曼法中的“以手护手”原则,为善意取得制度的渊源。根据这一原则,占有是物权的外在表征,占有动产者即推定其为动产的所有者。对动产享有权利者也必须以对标的物的占有为前提,如果物的所有权人丧失了对物的占有,其权利的效力便会因此而减弱。所以,当所有者之物被占有人让与第三人的情况下,所有人只能向占有人请求损害赔偿,而不能向第三人请求物权返还。第三人依据“以手护手”原则取得所有权,是原权利人由于丧失对物的占有导致对其物的权利效力减弱的逻辑结果,而且在此也无须考察第三人是善意还是恶意。由此可以看出,“以手护手”原则与善意取得制度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在对该原则进行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之上,善意取得制度应运而生。善意取得制度在阻断所有人对其物的追及力,维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保持财产动的安全与静的安全之平衡等方面确有其他制度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当代两大法系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所继受,如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英美法系的美国和英国。善意取得制度自其产生之日,就因其所特有的制度功能而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

在我国学术界,对于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也至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⒈否定说

这些学者们一般认为善意取得制度仅适用于动产领域,认为所谓善意取得,即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于不法将其占有的他人交付于买受人后,若买受人于取得该动产时系出于善意,即取得该动产所有权,原动产所有人不得要求买受人返还。”② ①

②① 《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至于不动产,“因以登记为其公示方法,交易中不致误认占有人为所有人”,“因为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第三人若再以不知不动产之权利状态为理由予以抗辩已不可能。”

故在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后,“善意取得的原理以及规则在不动产法领域已经无法适③用。”

即使存在“不动产准用动产善意取得的必要,也仅在违章建筑等极少数未进行保存登记的不动产之上。”

对于“已登记的不动产发生登记错误,应通过公信原则或登记更正程序来解决,不适用善意取得。”

⒉肯定说

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应承认不动产善意取得。他们认为我国《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关于共同共有财产善意取得的规定,就包括了共同共有不动产的善意取得。认为“如果买受人在买受该不动产时为善意无过失,则采牺牲其他共有人的利益,而维护交易秩序和交易规则的立场,确认买卖关系有效。⑥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无论现代不动产登记制度多么独立、完善,仍不能完全避免登记权利内容与实际权利状态不一致的情况发生”,⑦

因而存在不动产无权处分的可能。所以,仅以“交易方不会误信不动产占有人为有权处分人而与之交易”为理由,一概排斥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之适用是缺乏根据的,对于相信登记公示力而自无权处分人处取得不动产的善意第三人而言,也有失公允。⑧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立法实践与借鉴意义

在德国、瑞士以及我国台湾民法典中都明确规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如《德国民法典》第892条规定:为了权利取得人之利益,关于由法律行为取得土地上权利,或取得此项权利之其他权利各项情形,应将土地登记簿上登载的内容,当做真实,但对于真实曾有异议登记,或权利取得人已知其不真实者,不在此限。土地登记簿内曾经登记之权利处分,曾为特定人之利益而受有限制者,只限于土地登记簿上有明显限制或权利取得人已知有此限制时,对于权利取得人始生效力。权利取得人知有前项事实的时期,在取得权利须登记者,以提出申请登记时为标准。《瑞士民法典》第973条第一款规定:出于善意而信赖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因而取得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人,均受保护。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法》第四十三条也规定:依本法所为之登记,有绝对效力。在1993年完成的《民法物权编部分修文草案》第759条第二项:因信赖不动产登记之善意第三人,依法律行为为物权变动之登记者,其变动之效力,不因原登记无效或撤销之原因而受影响。

我国在物权法颁布以前,在相关司法解释中也有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相关规定,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意见》(试行)第89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该项财产的,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对其他共有人的损失,由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人赔偿。”该条中虽未明确说明共有财产的范围,但解释上理应包括不动产。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于海涌:《物权变动中第三人保护的基本原则》,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4期

③孙宪忠:《物权法基本范畴及主要制度的反思》(下),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

④王利明、王轶:《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5期

⑤王利明:《试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上),载《求索》,2001年第5期

⑥杨立新:《共同共有不动产交易中的善意取得》,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19卷第4期

⑦李建伟:《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初探》,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⑧李晓云:《乱花渐欲迷人眼—追问不动产善意取得》,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7卷第6期①②①②④⑤

三、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和制度基础

(一)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

善意取得制度渊源于古日耳曼法的“以手护手”原则。依据该原则,占有是物权的外形,占有动产者,即推定其为动产占有人,而对动产有权利者,也须通过占有标的物而加以表现。因此,有权利者未占有其物时,其权利之效力便因此而减弱。任意将自己的动产交付与他人者,仅能向相对人请求返还,若该相对人将动产让与第三人时,则仅可向相对人请求损害赔偿,而不得向第三人请求返还其动产。“以手护手”原则注重权利的外观,并以权利的外观视为权利的表征。这虽然是与古日耳曼法时观念的所有权并未生成发展起来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它却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保护交易安全的客观需要,因而显示了其极强的生命力。后世的德国民法、瑞士民法等基本上采用于“以手护手”原则的权利的外观标准,把不动产登记和动产的占有作为物权的法定公示形式,以盖然性的推定方式来判断物权的正确性,而不是从客观真实的角度来界定的正确性。

“以手护手”原则虽然并未蕴含交易安全的理念,但权利外观理论在吸收其占有为权利之“外衣”的观念的基础上,并吸纳罗马法的“善意”要件,逐渐生成发展起来,并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说。

日耳曼法的物追及制度及其限制基础深深地根植于日耳曼固有的公示思想里,这个思想的现代表现就是善意取得制度。按照物权的公示原则,物权正确性的实质通过法律认可的形式反映出来,即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不动产物权和动产占有的事实表征的物权是正确的物权,这就是物权公示所具有的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根据该推定效力,善意第三人信赖不动产的登记或动产占有的表征,而与不动产登记名义人或动产占有人为交易时,纵使其表征与实质的权利不符,对于信赖此表征的善意第三人亦不生任何影响,该善意第三人取得的物权受法律保护。权利外观理论是为了因应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交易安全之保护要求而诞生的,它将当事人内部诸要素切断,是当事人之间的内部情势不致外溢,而影响、害及第三人,把权利及法律关系的外相形态作为相对人利益的保护标准。③

善意取得制度的前提是观念的所有权的产生。由于占有与本权分离现象的存在,始有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现实根据和意义。若占有人与所有人合而为一,则根本无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余地。观念所有权的发展,使得占有与本权分离的现象增多,从而为保护善意第三人之正当利益以保护交易安全,而发展出善意取得制度。近代各国物权公示方法的统一为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提供了基础。德国民法理由书曾言“在动产交易里,对善意取得者确保取得的安全甚为重要。在不动产,对登记簿公正之信赖予以法的保护。在动产,代替登记簿者乃让与人的所持与占有,它们构成了应受保护的善意的基础。”由此可见,占有与登记都具有表征本权的功能。占有之所以具有表征本权的功能,乃在于占有“外观之状态与实际之情形,一般而言系八九不离十。”因此,“基于此项概然性,占有即具有事实支配标的物之外观,自应具有本权。”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所有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致使占有与本权分离的现象经常发生,使得近代以来占有通常表征本权的命题受到挑战。占有与本权的时常分离,使得占有作为动产的公示方法就不再充分,不能当然地推定对动产实行实际支配的占有人即为该动产的所有人,尤其在所有权保留和让与担保的场合,以占有人的占有这样的权利外观认定其为动产的所有人,更显得可疑。这就使得善意取得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动摇。观念的所有权通过一定外形加以明示的公示原则,在动产物权于事实上被孙宪忠、常鹏翱:《论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的区分》,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日〕安永正昭:《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的考察》,转引自肖厚国:《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③肖厚国:《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①②①②

放弃,从而外形再也无法肩任表明物权存在的机能。这样由公示原则导出的公信原则便失却了其前提。

在不动产领域,则不存在上述情形。由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建立和完备,不动产的登记由官方统一进行,使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与真实权利状态保持一致有着较高的保障,因而社会公众可以信赖登记簿上所记载的权利即为真实的权利。既然动产占有因其概然性可生公信力,以登记为公示方法的不动产发生登记与实际权利不符的情形远较动产为少,因而具有更高的概然性,从而更具有公信力。因此,善意第三人因信赖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而与登记名义人为交易时,即使存在登记与本权分离的情形,善意第三人亦可获其利益,除非有他人向登记机关提出异议并已记载于登记簿上的情形。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制度基础

考察先进国家的立法,各国对不动产善意取得规定不一。《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规定:“涉及动产物品时,占有即等于所有权证书。”由此条可知,法国法的善意取得仅适用于动产,这是因为,唯有动产适用于占有和根据占有对之作权利归属。

《德国民法典》第932条规定:“物即使不属于出让人,受让人也可以因第929条规定的让与成为所有权人,但在其根据上述规定取得所有权的当时非出于善意的除外。”第929条规定:“转让动产所有权需有所有权人将物交付于受让人,并就所有权的转移由双方成立合意。受让人以占有该物的,仅需转移所有权的合意即可。”《德国民法典》第932条虽然未明确指出善意取得只适用动产,但其所指向的第929条则明确将物限定为动产,而且第932条规定与“动产所有权的去的和丧失”之下。《日本民法典》第192条第192条,《瑞士民法典》第708条,我国台湾民法第801条,1952年《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403条均有类似规定,将善意取得之适用限定为动产。因此,我国有学者断言:“各国民事立法都规定只对动产交易依善意取得制度予以保护,而对不动产交易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但是,《德国民法典》第892条又规定了可以基于相信土地登记公信力而取得土地上的权利,事实上突破了善意取得仅限于动产的限制,将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不动产。瑞士则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所有已登记的不动产。《瑞士民法典》第973条第1款规定:“出于善意而信赖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因而取得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人,均受保护。”台湾《土地法》第43条亦规定:“依本法所为之登记,有绝对效力。”登记有绝对效力,系为保护第三人,将登记事项赋予绝对真实之公信力,俾第三人因信赖登记而取得土地权利时,纵令其登记原因无效或得撤销,真正权利人亦不得以之对抗该第三人。

并且,台湾地区经多年全面的检讨,于1999年3月完成《民法物权编部分修文草案》,与原有条文210条,增订75条,删除15条,修正127条,变动幅度甚大。在物权变动方面,为确保善意第三人的权益,以维护交易安全,明定不动产善意取得,于第759条第二项规定:“因信赖不动产登记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为为物权变动之登记者,其变动之效力,不因原登记有无效或撤销之原因而受影响。”可见,各国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立法规定,并非如有的学者所断言。

然为何各国立法对善意取得是否适用于不动产存有如是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不同。法国、日本以及美国的大多数州对不动产实行契据登记制度,该登记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形式审查主义。登记官吏对于登记的申请,只进行形式上的审查,至于契据上所载权利事项有无瑕疵,则不予过问。(2)登记无公信力。已登记的权利事项,公众不可信赖其为真实的权利状况。德国、瑞士等国的不动产登记,实行权利登记制度,该登记制度的特点有:(1)实质审查主义。(2)登记具有公信力。

我国台湾民法规定,不动产物权之变动,非经登记不生效力或不得为处分。至于登记,对于第三取得人之关系如何,以之让与登记法,未为明文规定。

依台湾“土地登记规则”第49条、50条之规定,登记机关接受申请案件后,应即依法

审查,如有瑕疵,应通知补正。由此可见,我国台湾的土地登记制度亦实行实质审查主义。德国虽实行形式审查主义,但其采“窗口的审查”的同时,采取了公证制度。这样,公证人便首先对内容进行审查。由于有此审查,登记管理纵只作形式的审查,也可保障登记的正确性。

因而德国的形式审查实可起到实质审查同样的效果。只有正确的公示,公众才有理由相信不动产登记有正确的权利归属,才能赋予不动产登记以公信力。在实行形式审查主义的国家,由于登记机关对登记事项有无瑕疵不予过问,因此经常会出现登记外观状态与实际情形不相一致。因不动产的登记缺乏公信力,善意取得制度也无法获得其存在的基础。并且,此时如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不动产,则显然不利于保护不动产所有权人的正当利益。善意取得制度的目的虽然在于保护交易安全,但从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其意亦在于在当时片面强调静的安全的社会现实中,保护动的安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需要,平衡善意第三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利益。因此,在设计善意取得制度时,不能片面的追求动的安全,而忽视了善意第三人与权利人之间的平衡。对不动产登记实行形式审查主义的国家未将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不动产,皆因如此将可能摧毁近百年来精心构建起来的所有权的法秩序。

我国对不动产登记实行实质审查主义,赋予不动产登记以公信力。依公示公信原则,只要无异议登记,即使登记所记载的权利与真实的权利状态不符,因相信登记正确而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其所得利益仍受法律保护。我国虽然在《民法通则》中没有确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但《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明确规定了共同共有财产的善意取得。此条解释中的“共有财产”显然既包括动产也包括不动产,而且就此司法解释演变生成的历程而言,其“实质是指共同共有的不动产,而且主要是指共同共有的房屋。”由此可见,我国实际上已经承认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

我国有学者反对目前在我国建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理由在于“我国因国情所限,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

笔者认为上述理由是缺乏依据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确属真实,但这并不影响我国建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不动产公示登记的方法,为各国通例。不动产善意取得系借助登记的公信力原则来达到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善意第三人因信赖登记而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交易,纵使存在登记与本权分离的现象,善意第三人亦因其信赖登记的公信力而获其利益。如不动产未予登记,即因缺乏登记的公信力,而第三人仍与无权处分人进行交易,则可推定第三人存在过失,不能适用善意取得。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主要指存在大量应登记而未登记的不动产的现象。但因未登记的不动产不能依公示公信原则而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那么我国尚未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并无实质影响。况且,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7条第6项规定,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此规定排除了未登记的房地产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可能。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尚未健全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并不影响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根基。

四、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特点与具体适用

我国物权法明确将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不动产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纵观外国立法例,对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存在不同规定的重要原因在于登记制度的差异。采登记形式审查的国家由于登记不具有公信力,所以善意取得就无法适用于不动产;采实质审查的国家由于登记具备了公信力,就使得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获得了存在的基础。在物权法立法过程中,关于我国到底采取何种审查方式存有争议,不过从我国关于登记的传统、物权法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的规定以及结合国外的立法例来看,我们可以推测立法者是倾向于

采取实质审查主义的。在此前提之下,肯定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推定力和公信力便成为我国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制度基础。任何权利的存在必有其外在表征,动产以占有为其表征方式,不动产以登记为其表征方式。不过权利的表征毕竟不能等同于权利的真实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当权利的外在表征与权利的实有状态不符之时,如何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则是物权法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和便捷,节约交易成本,当出现权利的表征与权利的实有状态不符之时,就必须赋予该表征即登记以公信力。受让人只要基于对于表征的信任而从事了交易行为,此时善意的受让人就必须得到保护。不动产的善意取得与动产的善意取得具有本质上的共同之处,都是经由公示至公信,然后在公示权利与实际权利不符的情况下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去消除权利的冲突。

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不动产的善意取得要符合以下要件:

第一,让与人对让与之不动产无处分权。

第二,受让人取得不动产须基于有偿的法律行为。这是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交易安全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要适用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受让人取得不动产必须是通过买卖、互易等具有交换性的行为。如果是基于非法律行为取得不动产,则没有适用善意取得的空间。

第三,受让人须为善意。此处的善意我们可以理解为受让人非基于故意和重大过失,而对转让人无处分权的情形不知情。

第四,已作权利的变更登记。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存在的主要表征方式,如果受让人没有及时作权利的变更登记,也没有善意取得适用的余地。

符合以上条件即可适用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原权利人只能向无权处分人要求赔偿,而不能向受让人行使物权请求权。

在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时,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1)物权法中删除了草案中关于不动产善意取得要求转让合同有效的规定。删除这一规定是科学合理的,因为不动产善意取得适用的前提是无权处分,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无权处分是效力待定的合同,所以此处规定转让合同的有效显然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冲突。现在删除这一规定即能达到整个民法体系间的协调;又能满足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不过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动产无权处分行为中去除无权处分这一因素外,其他的因素应当符合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要件。如果存在无权处分之外的可以导致转让行为无效或可撤销的因素,那也没有适用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空间。

(2)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异议登记制度。所谓异议登记,就是将事实上的权利人以及利害关系人对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权利所提出的异议记入登记簿,异议登记的法律效力是,登记簿上所记载权利失去正确性推定的效力,第三人也不得主张依照登记的公信力而受到保护。由此可见,在异议登记的情况下没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可能。

(3)对于土地所有权和违章建筑不适用善意取得。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不存在个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必要。同时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违章建筑的建造违反了强行法的规定,因此不能成为交易的标的物,所以不存在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问题。(作者单位: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法院)

下载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善意取得制度中合同效力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档抵押权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抵押权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姓名:李昱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法学民商法 指导教师:周辉斌 20100401 摘 要 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明......

    无权处分效力待定合同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适用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无权处分效力待定合同与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适用 & 案例:甲将其所有的一幅古画寄存于乙......

    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研究[五篇材料]

    不动产抵押权的善意取得问题研究杜会云廖文燕【摘 要】作为我国民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善意取得制度对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照现行《物权法》的规......

    浅议善意取得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议善意取得制度 作者:黄艳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 【摘要】在我国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项重要且颇具现实意义的制度。本文基于对《中华人......

    论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论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善意取得制度是近代以来民事法律上一项至为重要的制度。所谓善意取得,又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让与人,在将其不法占有的他人的动产交付......

    浅析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浅析《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摘要:源于日耳曼法“以手护手”原则的善意取得制度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交易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颁......

    善意取得相关问题总结

    冉鹭 0161126072 善意取得相关问题总结 一、国家立法对善意取得的规定 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善意取得只适用于动产,不适用于不动产。 我国《物权法》打破善意取得......

    论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问题

    论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问题 论文摘要: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交易权益。但我国《物权法》并未对赃物的善意取得适用问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