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素材:讲规矩
【背景链接】
无论是会议讲话还是考察调研,“规矩”一词被总书记一再提及,并且明确提出“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2012年11月16日,刚刚履新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就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提出党章是“根本大法”和“总规矩”。此后,在不同场合,他也多次强调“规矩”。在2015年1月13日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政治规矩”这个词。他指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在2015年1月16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
【理论链接】
十八届四中全会期间,总书记指出了一些“不守政治规矩”的现象:“有的干部也认为,自己没有腐败问题就行了,其他问题都不在话下”,并集中概括为“七个有之”:“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七种恶劣作风的危害性,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权威表述】
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党的规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2014年1月14日)“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不反腐败确实要亡党,真反腐败不仅不会亡党,而且能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更有力量。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形成对干部的严格约束。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要管理好、监督好,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这是个好传统,要注意保持和发扬。
第二篇: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慈善立法
通过历年福建公务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到,福建省公务员招录公告每年3月发布,约4月考试。同时,根据考情大纲,福建中公教育整理了福建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背景链接
我国慈善事业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终于要出台了。2016年3月9日,共计12章112条的慈善法草案,提交给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审议,并将在16日的全国人大闭幕会议上进行表决。自民政部提出《慈善事业促进法》立法建议至今,我国慈善立法可谓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作为今年全国两会立法方面的一大热点,这部着眼于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无疑将有助于厘清慈善领域的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关系,从制度层面规范慈善行为,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助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
综合分析 [原因分析]
首先,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引下,中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破解问题,已经成为常态。当前,中国的慈善事业、社会中的慈善活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2006年社会捐赠额不到100亿元,现在这个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10年增长逾10倍。与此同时,慈善事业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传统捐赠多是捐款捐物,现在出现了捐时间、捐服务;过去常常是单位号召捐助,现在出现了网络捐赠、慈善众筹。更重要的是,社会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近几年来有关慈善事件引发的舆情可以看出,慈善组织本身不透明的运作、亵渎慈善的行为和言论,都不被社会容忍。这种新的社会矛盾,在客观上吁请制定法律来调整。从2008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相关议案27件、建议29件。到今天慈善法进入审议程序,中国制定慈善法正当其时。
其次,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就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在“大扶贫格局”中,慈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慈善活动本身,从单个个体的意义上来看是扶贫济困,从整个社会的意义上看,意味着社会财富从富裕阶层往贫困阶层的流动,而且会更精准地达到扶贫、脱贫的效果。有人将之视为“第三次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在这个流动过程当中,不管对自然人、法人,还是其他组织而言,一部慈善法既能够为慈善行为提供程序保障,也能起到鼓励慈善行为的作用。因此,慈善法的制定无疑将助力中国在未来5年中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最后,十八大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逐渐融入中共治国理政的思路中。
何谓传统文化?正如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何谓“创造性转化”?就是学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扬弃。中华民族一直崇尚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的慈善精神,有办义学、义仓,腊八舍粥等慈善传统。慈善法草案中的精神与内容,应该说就是这些优秀传统的“创新性发展”。如草案第一章第七条将每年9月5日定为“中华慈善日”。这个日子的设立,就是从法律的高度,彰显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基因,弘扬中国人世代相守的传统美德,进而丰富、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意义分析]
这部慈善法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比如,草案规定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这样的规定既保证了公民募捐的自由,又防范了欺诈募捐的产生,能够很好的保护爱心,打造社会温暖。
这部慈善法让老百姓感到温暖。比如,慈善法草案规定,“向单位或者个人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将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众所周知,被募捐现象让人厌烦,被募捐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亵渎爱心形象,是个别管理者拿着老百姓的爱心当好人,这种现象是对爱心的侮辱。现在,草案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民政其他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如果摊派或者变相摊派捐赠任务,就将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应当给予处分。这个规定让募捐活动不再冷冰冰,而是保护了个人利益,让人感到温暖贴心。
这部慈善立法十分接地气,激发大家做慈善的积极性。比如,慈善组织募来的钱,经营、投资的收益,国家有税收优惠政策;捐赠者,包括捐赠组织、捐赠企业、捐赠个人,也有优惠政策;受益人,这个钱最后给到谁了,财物给到谁了,谁接受慈善服务了,对他也有相应的优惠。“三大优惠”是慈善事业的催化剂,让慈善事业传递出温暖生活的正能量,必然让慈善事业更好的普及开来。
[对策措施]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慈善应以法为纲,杜绝伪善行为。“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门”、“中非希望工程”到最近媒体报道的“慈善妈妈”敛财事件„„这些事件的曝光,伤害的不止是真正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更是那些默默行善、想要施善的人。一部关于慈善的立法要对当前慈善事业中“伪善”行为形成刚性约束。
慈善应以法为领,大开方便之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将慈善理解为解决贫困问题,体现在具体案例上就是不少需要救助的人群“求救无门”,助人之路狭窄难行,体现在现实上就是不少地方志愿服务都是带有行政色彩。慈善的立法,要划可以划分好各方权力和责任,同时也将有效督促地方相应的管理部门,建立完善慈善进入渠道,加强对从事慈善事业的民间团体协助和指导作用;广泛借助社会力量的更好的为困难者提供帮助。
慈善应以法为盾,发展慈善事业。慈善法将为慈善向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立法后为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医疗、教育、养老、残障康复、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机构和设施,为慈善事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服务载体提供有力依据。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慈善立法 打造中国“善时代” 慈善立法助推慈善事业入“暖春” 慈善立法以制度规范助善行 [开头示例]
1.自古以来,中国人做事讲究“时势”两个字。“势”是大势;“时”是时机。做事情,一要看清大势、顺势而为,二要抓住时机、因时而动。中国制定慈善法这个具体立法动作的背后,就体现出对大势的清醒认识和对时机的准确把握。
2.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公益慈善事业也乘坐着改革的快车迅猛发展。从1981年7月,中国首个现代意义的公益慈善团体——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到“壹基金”“信托基金”的成立,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也蔚成景观。发展成效有目共睹,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难免良莠不齐。慈善事业立法,激发了慈善组织活力,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规范慈善行为,助推慈善事业进入暖春。
[结尾示例]
1.“成人善事,其功更倍;动人善愿,其量无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扶危济困、德行化人的传统,慈善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中国人的基因里。用善意的风驱散冷漠的霾,是一件高尚且严肃的事,既不能“有钱任性”地随心而为,也不能用困难绑架道德;既要考虑到慈善的公益性与服务性,也不能忽视其法律权利。慈善立法将是中国改革进程当中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它不会一次就变得绝对完美,但我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法治化充满期待并满怀信心!2.“开门立法”,获得更多温暖滋养,让慈善法贴身、贴心、接地气。慈善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爱心是社会幸福的源泉。随着慈善法的实施,“慈善中国”的崭新形象必然精彩屹立在世界慈善事业的舞台上。
第三篇:2018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红船精神
2018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红船精神
又是一年省考时,又是一年梦圆季,在公务员考试备考阶段应坚守简单之道,化繁为简,举一反三,更容易让你在最终的考试中超水平发挥,实现最后冲刺的完美收官。都说得申论者得公考,得作文者得申论,这一句话,道出了申论写作在公考中的重要性。今天,厦门中公教育专家为你介绍热点红船精神。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伟大号召。
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发展永无止境,精神一脉相承。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提炼了中国革命的源头精神、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的建构、呈现了完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此次参观,总书记再次指出,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权威论述] 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习近平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习近平[内涵阐释]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首创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之源。而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要着眼于探讨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回答新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紧密联系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通过创造性的思维,不断摸索和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精神创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才能时刻保持蓬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活力,走在时代前列。
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奋斗精神首先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意志坚强,品节刚毅,无所畏惧,无论遭受多少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只有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认定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奉献精神是本质,是德政之基。奉献精神的关键在于党的一切决策和措施都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保持根本性质、恪守根本宗旨、牢记根本使命,才能巩固长期执政的地位。
伟大的党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使我们党由小变大,从弱到强,推动中国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重要意义] “红船精神”是激励我们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大胆探索、创新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当今世界处于深刻变化之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刻舟求剑,必须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以创新的精神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面对新挑战、新机遇和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有敢于突破前人的勇气和智慧,自觉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创新的思想观念谋划工作,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红船精神”是鼓舞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红船精神”昭示我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没有不畏艰辛、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就难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以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处盛虑衰,以共产党人的胸襟和眼界观察世界、判断形势,恪尽职守、脚踏实地,不怕艰难、坚韧不拔,矢志拼搏、艰苦创业,努力谱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红船精神”是鞭策我们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强大道德力量。“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就好比舟和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我们党从民族大义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动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夺取了政权,从此成为在全国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受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党的先进性能否始终保持,党的执政地位能否不断巩固,根本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和拥护,而这又取决于我们党能否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我们必须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谆谆教诲,继续发扬“红船精神”,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必须结合伟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好“红船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必须结合伟大使命。实现伟大使命需要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在红船上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正是这一梦想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96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觉践行奋斗精神,历尽重重苦难,付出巨大牺牲,使中
国人民从列强欺凌、山河破碎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从物质匮乏、贫穷落后到民富国强、繁荣富强,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次次伟大飞跃。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站在新的起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需要我们发挥永远奋斗的精神。
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必须结合伟大工程。“红船精神”凝结着我们党的初心,体现着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使命型政党,从诞生那天起,就以自己的纲领、宗旨和实际行动,确立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价值追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党领导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打铁必须自身硬”,面向新时代、面对新使命,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我们党“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精彩标题示例] 1.弘扬“红船精神” 引领伟大征程 2.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 3.弘扬红船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精彩开头事例] 1.一个大党诞生在一条小船上。96年前,南湖红船冲破了旧中国的烟雨迷蒙,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进入新时代、面向新征程,重温“红船精神”,追寻革命的火种,赓续红色的血脉,亮明执政的宗旨,宣示担负的使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坚毅的革命品质。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扛起民族复兴的大旗,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一路劈波斩浪,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1921年,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红船精神它象征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无论是“继往”还是“开来”,都不会过时。因此,要不忘“红船初心”,砥砺前行。
3.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起,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体系,是激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的精神资源和强大动力。[精彩结尾示例] 1.总之,我们要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在“红船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切实把“走在前列”的要求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贯彻到衡量标准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上,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2.红船驶进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刻,“红船精神”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绽放新的时代光芒。3.激荡“红船精神”,引领时代风气。新时代呼唤新的时代精神,也就是呼唤“红船精神”,也就是呼唤新时代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在伟大实践之中感受“红船精神”的磅礴伟力,在实践洪流之中强化前列意识,奋力谱写实现中国梦的华彩乐章。厦门中公教育专家相信通过以上讲解会对大家有所帮助,衷心祝愿广大考生直挂云帆济沧海,早日成功上岸。
第四篇:2018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生态文明建设
2018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生态文明建设
又是一年省考时,又是一年梦圆季,在公务员考试备考阶段应坚守简单之道,化繁为简,举一反三,更容易让你在最终的考试中超水平发挥,实现最后冲刺的完美收官。都说得申论者得公考,得作文者得申论,这一句话,道出了申论写作在公考中的重要性。今天,厦门中公教育专家为你介绍热点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而对于我们同学来说,简单的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向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书记曾经讲过:“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句话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中公分析* [问题]
1、资源约束趋紧。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然而人口众多,呈现出总量多而人均少的整体态势,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资源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限制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瓶颈。
2、环境污染严重。当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荒山、污水、雾霾、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仅严重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更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系统退化。当前,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质量不高、功能性不强;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严峻,沙化土地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的18%;生态多样性降低,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面临数量锐减甚至灭绝的危机。[具体举措] 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书记在十九大做出重要指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资源解决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活方式、产业结构,重现绿水青山。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
1、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给予绿色产业政策扶持以及资金帮扶。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和不合理浪费,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行动,号召全社会共同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超标排放污水废气企业的惩处力度,提高排污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开展综合性治理工作,推进“河长制”政策的落实,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完善问责制度,倒逼地方政府履行职责,保护当地环境。
3、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性治理,强化市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湖规模。
厦门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扎实理论方法并且勤加练习,明确考试的短板,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能够重点突破,快速提升,实现一考成“公”的梦想。
第五篇:2017福建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产业扶贫
背景链接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将通过产业扶持脱贫,并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医疗脱贫的群众提供持续稳定增收来源。在基层的具体实践中,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逐步形成,初步呈现出“产业强、民受益、村振兴”局面。
不过,在贵州、宁夏、河南等地的贫困地区,基层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调查研究、作风不实,个别地区产业扶贫扭曲走样,致使产业扶贫效果不佳。
综合分析 [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随意性强。部分地区盲目整县整区推进某一项目,不计成本投入且效益差,导致一哄而上发展,最后整体失败。如2014年至2015年,西部某贫困县在没有深入考察群众养殖技术、养殖成本及市场风险等情况下,在两个乡镇3000多户贫困户中硬性推广绿壳蛋鸡养殖,由于蛋鸡养殖防疫不到位、养殖成本较高、签约企业设置诸多门槛等,政府投入几百万元的养殖项目全面失败,部分农民还因为发展绿壳蛋鸡效益差,背着死鸡到政府上访。
此外,缺乏深加工等产业链配套是各地产业扶贫探索失败的共性因素。如在贵州某县近六年来,当地先后实施了核桃、天麻、养羊、党参、太子参等扶贫产业,但都不同程度地失败。由于深加工能力低、组织化程度低,分散农户难以应对市场风险。以茶叶为例,这个县近年来发展了20万亩茶园,目前存活并发展相对较好的有10万亩左右。但由于没有深加工产业链,当地只卖初级产品,产品的附加值低效果不明显。当地扶贫干部反思说:“农业具有高风险,如果没有熟谙市场和技术的龙头企业带动,仅靠干部和群众的一腔热情,最终是国家花了钱,农民反而受了害。”
二是贫困户参与度低,出现“有政府决策没有群众意愿”“有项目没有贫困户”等现象。部分干部“自以为比群众高明”的想法并不鲜见,地方政府“我要你种(养)项目”意识强,越俎代庖替农民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等,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处于从属地位,参与度低,贫困群体本身的声音和意愿边缘化,脱离实际的做法在基层造成一些失误和浪费。
三是资金缺口大。目前财政扶贫资金额度低,具体到全国680个片区县和152个片区外重点县,资金量不足,难以支撑贫困县产业发展。
四是市场保障体制不健全。涉农产业受天气、市场等因素影响比较大,目前我国的涉农保险严重欠缺,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较大风险。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
一是大力发展扶贫小额贷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作用和优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3年期以上,执行基准利率,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并由财政扶贫资金全额贴息,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二是构建开放性的产业扶贫平台。产业扶贫中,企业、大户、农民更接地气,应由他们决定或与他们商量发展什么产业,政府着力在构建产业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贫困群体能力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同时,通过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群体等主体平等参与和协同行动机制,让产业扶贫决策更加科学和更具参与性,避免产业扶贫因缺乏多方能动性,发展一大片,失败一大片。
三是因地制宜探索“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针对目前我国涉农保险严重欠缺,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政府、商业保险机构、企业等利益攸关方,需创新思维,合力构建“保险+产业扶贫”新模式,保险机构可根据贫困地区地域特色和产业发展特点,积极推进大众农产品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各类产品;并积极构建“保险+银行+政府”的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力破产业扶贫保险缺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