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政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综合能力测试题.doc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拉法格说过:“私有观念对于一切资产者是非常自然的,但当初它跑进人们的脑筋却不那么容易。当人们开始思想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切应当归大家。”这段话
()
A.揭示了私有观念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
B.表明了自私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天生的、是人脑的产物 C.承认了私有观念是资产阶级所特有的
D.肯定了自私只能是客观存在的私有制的产物,绝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2.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由个人的理性思维水平决定的 B.一个人的价值不包括个人向社会的索取 C.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D.人生价值的大小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关,而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无关 3.人们常说:“个人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体现了()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 B.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C.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 D.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4.德国诗人歌德于1814年5月8日给叔本华写的题词:“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B.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C.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
5.下列选项体现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有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 6.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或相通之处为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有理性,会思考 C.人能够制造工具 D.人会从事生产劳动
7.人的自然性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
()A.它是单纯的自然性 B.它具有鲜明的色彩
C.它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制约 D.它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结合
8.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A.阶级性
B.自保性
C.自私性
D.主动性 9.“人性自私论”违背的哲学原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作用 D.物质的可知性
10.关于个人对社会历史作用的不正确认识是
()A.个人的实践都会对社会有作用 B.有人对社会作用大,有人对社会作用小
C.有的人对社会有积极作用,有的人则起消极作用 D.有的人对社会有作用,有的人则没有作用
11.在社会生活中,物质和意识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现为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现实和理想的关系问题
12.2000年1月11日,徐州某煤矿发生事故,63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关头,被困矿工英勇自救,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谁也没有为水而争。这说明
()
A.人的自然性制约着人的社会性 B.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C.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同等重要
D.人的社会性总是渗透在人的自然性中 13.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理解
()
A.居里夫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在精神方面 B.难以计量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有价值
C.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其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D.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其在物质方面对社
会的贡献,又要注重其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14.华西村人有句名言:“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他们并以此为座右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种致富观蕴含的人生哲理是
()
A.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对立的
B.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完全统一的 C.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生价值全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5.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
()A.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 C.贡献与索取 D.有无精神贡献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人的属性可分两大类,即
()A.先进性和落后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物质性和意识性
D.必然性和偶然性 17.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A.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B.人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C.人和活动总会给自然带来一定影响 D.人的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
18.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A.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B.人是社会的产物
C.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19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这段话主要说明()
A.动物能进行搜集活动 B.人只能从事生产 C.人与动物有共通的地方
D.生产活动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了 20.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是由于
()A.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高低不同 B.个人科学文化知识的多少有差异
C.个人实际工作能力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不完全一样 D.个人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不尽相同
21.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社会环境包括()A.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B.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C.一定社会人们的思想状况
D.一定社会的政治、文化制度等 22.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这段话从本质上揭示了
()
A.自然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也是人的本质属性 B.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C.人的自然性无足轻重,只有社会性更为重要 D.社会性是人的主要的、根本的属性 23.“抗洪英雄”高建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从人生价值看这体现
()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 B.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C.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这两种形式
(三)简答题
24.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诗句,表达了革命青年的崇高志向和广阔胸怀。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由于毛泽东的思想和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所以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试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道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四)辨析题
25.世界上任何人,上至英雄豪杰,下至黎民百姓,都有个人利益问题,而追求个人利益就必然导致“自私”。
(五)论述题
26.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李向群在家庭拥有百万资产的情况下,毅然参军报国,立志献身国防事业。短短20个月的军旅岁月中,他在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大学校里,实现了从特区青年到优秀士兵到抗洪英雄的跨越:训练场上,他获得20个课目中的17个优秀,被评为全团训练尖子;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曾从水火之中救出5名老人和儿童;国防施工,他勇挑重担,荣立三等功;抗洪前线,他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昏倒在大堤上„„
李向群牺牲后,他所在的集团军为他追记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他“抗洪勇士”称号,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曾就读过的琼山市东山圩小学,被海南省政府命名为“向群小学”。他生前所在班被广州军区命名为“李向群班”,中央军委授予他“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他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
结合材料,请回答:
①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在李向群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②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A 5.B 6.A 7.C 8.A 9.A 10.D 11.C 12.B 13.D 14.C 15.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B 17.ABD 18.BCD 19.D 20.ABCD 21.ABCD 22.BD23.ABCD
(三)简答题
24.①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②个人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树立有崇高志向,革命中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参加并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毛泽东的思想和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他的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进步发展起极大的促进作用。④同时,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正是因为毛泽东的思想和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其思想指导下的中国革命才能取胜,否则,任何人都会受到社会规律的惩罚。
(四)辨析题 25.①世界上任何人都有个人利益问题这是正确的,但若认为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或必然导致“自私”,这是错误的,这种观点把个人利益和自私混为一谈。②人们要生存和发展,既需要一定的生活、学习、工作、发展个性和才能等方面的物质条件,又需要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和荣誉等方面的精神条件,这些个人物质和精神需要综合起来,就是个人利益。而自私是私有制产生之后才有的一种思想观念,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必然导致“自私”是错误的。③该题把个人利益等同于自私,混淆了二者界限,因而是错误的。
(五)论述题
26.①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李向群在家庭拥有百万资产的情况下参军报国,立志献身国防事业,从军仅20个月,他先后五次投入水火抢救人民生命财产,捧给战友都是爱,献给人民的尽是情,为了国家、人民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李向群牺牲后,社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被授予“抗洪勇士”称号,追授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和班级,体现了社会对他的尊重。②从李向群身上可以看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篇:高二政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3
第七课第一节第三框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
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掌握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用贡献和索取的关系理解人生价值问题;
通过“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看待精神贡献。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这是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讨论的问题,对此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那你们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在用已有的尺度来进行着价值判断,那么对人生价值,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尺度来进行价值评价呢?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1、人生价值的含义:
回忆:从哲学上讲,价值是指什么?(多媒体显示)
价值: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从哲学上讲,价值是从人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引申出来的。那么人的价值又应当如何确定呢?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能由他自身来说明,必须放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双重关系中,才能得到正确的说明。依据哲学上所讲的价值的含义,同学们能否概括出人生价值的含义?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总结:(多媒体显示)
人生价值即人的一生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的积极意义。
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作为一种“事物”,必须也可能以自己所具有的属性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同个性、利益和需要,要求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就是从这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而,人生价值也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把它称之为贡献;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我们把它称之为索取。多媒体显示:
2、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
请同学们思考: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你是如何理解二者的地位的?跟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教师引发思考:部分同学认为自我价值是第一位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获得尊重与满足。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与满足,实现自我价值呢?
上节课同学们收集了2005年《感动中国》中认为感动自己的人物。下面我们来交流同学们所收集的资料(视频、PPT),交流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多媒体显示)
讨论:(1)他们各自从哪些方面感动了中国?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2)他们的自我价值是怎样实现的?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在他们身上是怎样体现的?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发现这些感动中国的人,尽管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工作领域不同、感动我们的原因不同,但是都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同时他们也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满足,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可见,贡献与索取是统一的。一方面个人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社会中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
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个人也需要有所贡献才能实现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但是贡献和所取得地位不是等同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的贡献(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思考三个问题:
一个社会如果贡献等于索取,社会是什么状况? 一个社会如果贡献小于索取,社会是什么状况? 一个社会如果贡献大于索取呢,社会是什么状况?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一个社会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需要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社会成员如果只想从社会上索取,而少于风险,这个社会就会倒退,甚至会不可能存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失去了保证。
(多媒体显示)(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请同学们思考:魏青刚、黄伯云这等人的人生价值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人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这两方面都标志着人生价值的实现。魏青刚、黄伯云等等任何人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都需要从社会中索取,需要社会的尊重和满足。但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离开了他们所做的感人事迹,他们获得不到这么大的社会的尊重。因此当我们讲到人生价值的时候,虽然离不开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最主要的是要看个人实实在在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因此,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一个人人贡献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人人贡献的集体,是一个温暖的集体;一个人人贡献的国家,一定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多媒体显示)(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多媒体显示)(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学生活动:寻找感动,请同学们寻找曾经感动过我们,帮助我们的人物,交流、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在自己的身边,有这么多人为同学们的成长和成才创造了条件,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形式主要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种。
讨论发言:在感动我们的人物中,你认为白芳礼和黄伯云的贡献谁的更大?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即要看他的物质贡献又要看他的精神贡献,特别要重视精神方面的贡献。多媒体显示:
4、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教师点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注重物质贡献而忽视精神贡献。但是我们感到在感动我们的人物中,我们无法确定谁比谁的贡献更大,魏青刚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义无反顾,他虽然没有救活落水女青年,但是他三次下水救人的精神带给了我们深深地感动;黄伯云,所发明的飞机刹车片所带来的物质贡献以及他倾二十年磨砺不到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给我们带来持久地激励和感动;白芳礼老人17年来蹬三轮车捐资助学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精神的感召;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的物质贡献,又要看他的精神贡献。白芳礼老人的事迹感动了大江南北,在老人逝世后,有人在网上建立了《白芳礼老人网上纪念馆》,(多媒体显示)不少网友前往悼念,他们在表达自己的崇敬之心的同时,也深受老人高尚精神的感召,决定继承老人的事业,这种精神的力量教育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更多的物质贡献。(多媒体显示)
(1)人生贡献的两种形式: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2)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即要看他的物质贡献又要看他的精神贡献(3)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价值。
新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他们或者带给了社会丰富的物质成果,或者成为我们精神上的偶像,或者兼而有之。这些人离我们很远,又似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作为学生,并不一定非要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迹,更多的是应该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培养自己优良的品质,努力为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打好基础,在为人民的奉献
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歌德所说:(多媒体显示)
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
──歌德 [课外拓展]
1、搜集其他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资料,了解他们是怎样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的。
2、登陆校园网论坛参与“奉献精神大家谈”。
第三篇:《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设计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讲授目标:识记人生价值;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运用具体事例说明只讲索取不讲贡献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和训练是非理解、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和审题能力,提高运用学科知识判断和评价有关观点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表达和辩证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基础,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努力学习,培养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过程与方法:
运用启发式方法,创设问题,激发思考;运用讲授式、探究式方法,通过观看录像探究问题,理解归纳;开展讨论,深化认识。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事例和典型观点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精神贡献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激发情意,导入正]
展示《伊索寓言》中“鹿与狮子”的故事:
鹿在喝水时,望着水里的影子,看见自己的角长得很优美,它洋洋得意;看见自己的腿细而无力,它闷闷不乐。鹿正在思考着,一头狮子突然向它扑来,鹿转身就跑。在空旷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面,保住了性命。到了丛林地带,鹿的角被树枝绊住了,狮子出现了……在临死时,鹿又意识到,它的腿比它的角更有价值。
思考:该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发言略。
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价值判断,或者说都在用已有的尺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那么对人生价值,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尺度来进行价值评价呢?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呢?这是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讨论的问题,对此话题,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激趣诱思:我们新任的总理对此又是如何回答的呢?(屏幕展示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的视屏图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现任总理的人生态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入正题。)那你们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第二部分:情意互动,以诱达思,变学为悟]
二、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价值的含义
[温故知新,知识迁移]
结合我们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忆一忆:什么是价值?(学生回答)
价值: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人的价值又应当如何理解呢?
引导:事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
人生价值:人对人的积极意义。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不可能从他自身得到说明,必须放到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说明。
教师引导:人的存在具有双重性: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作为一种“事物”,必须也可能以自己所具有的属性去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同个性、利益和需要,要求得到满足。人生价值就是从这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而,人生价值也就包含了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把它称之为贡献,也称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我们把它称之为索取,也称自我价值。
个人满足社会集体他人的需要→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
社会集体他人满足个人的需要→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
我们如何理解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呢?
由学生回答后总结: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贡献和索取的统一。
堂训练:请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内容分析以下材料:
背景材料:在XX年的春天,中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奖金00万元,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评审委员会专家都认为,袁隆平院士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虽然袁隆平也已七十多岁高龄,但他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他们荣获大奖受之无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正是因为袁隆平院士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体现了其社会价值所在,他才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满足,00万元的巨奖就体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价值包括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那么贡献与索取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否是平衡的呢?
[情意互动,以诱达思]
观看视频资料:殷雪梅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殷雪梅老师坚持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社会给予她什么态度?对此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
由此进入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请思考:为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对社会的贡献?
想一想: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正确理解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正确理解贡献和索取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基础。请同学们思考:若贡献=索取,贡献<索取,贡献>索取,社会会是什么状况?
展示:若贡献=索取(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止步不前)
贡献<索取(萎缩退化,不存在)
贡献>索取(社会才能存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因此,从人生价值两个方面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来说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巩固:漫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想一想:事物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回答)
一个班长的人生价值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由班长回答)
因此,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关系来说,(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巩固: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这表明
A任何人活着都有价值,有意义
B欣赏自己的价值就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为社会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思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怎样衡量不同人的人生价值的大小?
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享受的多少?占有金钱的多少?拥有职位高低和权力的大小?占有知识的多少?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
比如我们用什么衡量班长和团支书的人生价值大小?学生回答。
因此,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怎样衡量人生价值来说,(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扩展:①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为什么?
②列举XX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为什么感动了公众?感动了中国?
③许多平凡的工作岗位,被有的人认为“低人一等”,但许多人干得很出色,被评为劳动模范,如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水电修理工徐虎等。这表明
A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B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是统一的 D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有顽强奋斗精神
结论: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而大量的贡献更多表现在平凡工作的默默奉献中。这些人对社会的贡献有的是物质贡献有的是精神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思考:那么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什么呢,是物质贡献还是精神贡献呢?
[创设情境,引发讨论]
堂讨论:
982年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共产党员张华为抢救一个沼气中毒落入粪池的老农,光荣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事情发生后,全国上下广大青年掀起了学习张华事迹的热潮。可是有人却说: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抢救一个普通农民而牺牲,是“金子”换了“石头”,太不值得了。
这种观点对不对?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事情虽已过去了二十几年,但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是否还有意义?
提示:
(1)这种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人生在世,要为社会和人民服务,必要时为他人、为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评价人生的价值不能用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去理解和利己主义的天平去衡量。张华的行为充分显示了他的高尚道德境界。
(2)这种行为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张华奋不顾身地抢救遇险的老农,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
(3)精神价值可以转化为物质价值。张华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为亿万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千百万有志青年,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奋努力,开拓创造了比张华个人大很多倍的物质财富,精神价值是无法用数字去计算的。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下,仍然要发扬奉献精神。人们的贡献可以表现为具有重大突破的发明创造或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大量的贡献则表现在平凡工作中默默无闻的奉献中。所以我们学生也应该自觉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这两种形式。衡量人生价值既要看物质贡献又要看精神贡献,至于哪一方面价值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
3、正确处理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
(1)我们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时,既要看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精神方面的贡献。
(2)精神贡献能够转化为物质贡献。
[第三部分: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堂小结:
第四篇: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说课稿)
说课: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与对社会的贡献
鲁仲友
(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07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学生)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生的真正价值的与对社会的贡献”,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说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义的人。
二、说对教材的分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是高中哲学常识人生价值关的核心所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掌握贡献与索取、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关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乐于贡献的态度。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基础。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精神贡献?——根据学生思想实际,不少学生不相信社会中有讲贡献的人,认为离我们也很遥远。
4、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初步掌握相关原理及方法,了解一些社会现象,但缺乏思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现实连接,提出问题;
第二步、自学教材,讨论探究;
第三步、弄清道理,建构知识;
第四步、学会运用,能力提升;
第五步、情感升华,行为引导。
2、学法:自主思考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3、教法和学法的理论依据:新课程提倡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学观。
四、说课前准备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搜集感动我新的人和事等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学生自己去了解社会现象,思考对人生价值的真实看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五、说教学过程
1、“现实链接”
播放丛飞的相关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提出问题:
①看了丛飞的事迹你有什么感受?
②丛飞为什么要帮助他人?
③社会各界为什么要帮助丛飞?
④丛飞的事迹包含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以丛飞的事迹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现象中去感悟人生价值包含贡献和索取两个方面。
2、“自学教材,讨论探究”
组织学生大声读书,思考,然后分组讨论探究思考题。——人生价值的真谛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交流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思维品质。
3、“弄清道理,构建知识”
(多媒体播放袁隆平、徐本禹、丛飞等相关资料)袁隆平、徐本禹、赖昌星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通过正反两方面对比: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怎样的人生?
结合以上资料,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我组织活动:
“实话实说”
要求每个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到底是什么?(贡献、索取、追求、快乐、自由、享受、责任、金钱„„)这是 多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反映,学生不同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要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人生的真正价值到底是贡献还是索取?通过组织学生发言,进行思维碰撞。
设计这一环节,一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引发思维活动,展开思想交锋,显示教育价值,使课堂充满活力。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启迪学生: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向赖昌星之流只索取不奉献,那么这个社会还能不能存在和发展?不能,也正是有向袁隆平、丛飞这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付出的人,他们为了社会做出贡献,才使得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从而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因为:a.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b.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c.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为了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从知识向能力和素质转化。我组织活动——唇枪舌战,使学生展开辩论:袁隆平、徐本禹他们都为了社会做出了贡献,到底谁的贡献大?教材中的大学生张华该不该救落水农民?通过辩论,可以得出本框第三个知识点: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关系:
从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大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落到实处,徐本禹通过高尚精神感召使更多的人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启示: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4、学会应用,能力提升
前面教学难点提到,不少学生认为讲贡献的人和事离我们很远。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观察”,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讲贡献的人和事?
同学们回答:有同学们相互帮助的;老师给学生讲作业;同学们给我们擦黑板;„„“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发现,原来贡献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就在我们的平凡的日子里,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都 放着贡献的花朵,闪烁着贡献的美的光泽。在这里,我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材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使本节课结合到位,有声有色。
5、情感升华,行为引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促进学生从道德认知想道德行为转化,别须要以道德情感升华为桥梁。我组织活动——说一说:让同学当场说出自己心中的榜样;帮助别人后的心里感受;从丛飞、袁隆平、徐本禹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通过体验再次让学生经受高尚精神的洗礼,品味平凡中的崇高。让学生制定“一件小事行动计划”,要求学生在本周内为父母、老师、同学、班级做一件具体的小事,并感悟其中的哲学道理,写一册哲学日记或哲学随笔。
6、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拓展:社会调查以“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为题进行调查,对象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他们是怎样在为社会做贡献的,然后分析评价他们的人生价值。
7、板书设计
(1)、人生价值的含义 :贡献和索取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 a.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b.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c.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3、贡献的形式: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第五篇: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设计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
设计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掌握两组关系--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和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着重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去理解人生价值问题,通过对“贡献与索取”、“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理解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过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从而自觉培养热爱平凡岗位,踏实肯干,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教学难点:二是如何正确看待精神贡献。
二、教学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预习点拔——胸有成竹、哲学上讲的价值的含义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内容是什么?
2、人生价值包括那些方面,这些方面是什么关系?
3、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你怎样看待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时)
一、[感知生活,理性思考]
(通过展示两张图片):图片一内容:XX年03月19日,在日本岛根县强行通过“竹岛(韩国称独岛)日”条例案引发韩国政府强硬“对日新原则”出台之后,日韩之间关系日益紧张。对于韩国民众,在抗议“竹岛日”条例案的行动中也出现了激进突发事。18日中午12时10分左右,在位于汉城(首尔)的日本驻韩大使馆前,一位市民团体成员突然企图焚烧自己,以抗议日本岛根县“竹岛日”条例案。前几天还友人割断自己手指以示抗议的韩国民众。
图片二内容:XX年03月22日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受贿案,正式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不公开审理。其先后担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副市长、绥化地区行署专员、绥化地区地委书记、绥化市市委书记过程中,收受17人的贿赂共600余万元,此人生活腐化,小姐给他捏一次脚就给20万元。
结合价值的含义思考材料中两种人活得是否有价值?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包括那些内容是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一)然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那么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一样吗?如果不一样,用谁来衡量人生价值呢?(通过展示两则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XX年11月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向航天英雄杨利伟学习。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杨利伟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这是英雄对祖国的忠诚奉献。这是祖国对英雄的最高褒奖。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科技界的两位杰出代表吴文俊和袁隆平两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奖金00万元,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评审委员会专家认为,吴文俊院士和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虽然吴文俊已经82岁高龄,袁隆平也已71岁,但他们至今都仍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
材料二:杨利伟工程名就了,可那些为了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人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设问:
1、杨利伟和袁隆平为什么得到了国家那么多的奖励?向国家“索取”那多呢?
2、杨利伟成功了,出名了,那么那些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甚至牺牲生命的无名英雄呢?他们的人生就没有价值吗?又用什么来衡量他们的价值呢?
(二)[试当评判家]
你是怎么来衡量刘少奇和周恩来的人生价值的?
(三)[置身情景角色转化]
(通过向学生展示大学生救老农的故事)
设问: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你会救老农吗?为什么?
三[自我训练牛刀小试]
选择题:
.下列关于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关系的观点,正确的叙述是()
A物质贡献大于精神贡献
B物质贡献是主要的,精神贡献是次要的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的大小因人而异D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没有区别,二者可以互相转化
2.雷锋同志有一句名言: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这句话体现了(B)
A.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他人
B.人活着就应该有崇高的价值追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D人生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自我价值
简析:
“人人应该以服务为目的,不当以夺取为目的。”——孙中山
请同学们后运用本学习的人生价值的有关观点,分析这句话。
四[走进生活拓展自我]
下搜索“韩国民众焚烧抗议活动及马德卖官案的时事”等时政材料,运用人生价值观有关知识,利用网络、图书馆来搜集材料,引用古文警句,写一篇至少800字的政治小论文,题目自拟。
五[高瞻远瞩提炼知识师生比武]
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今天所讲的内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