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23:05: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第一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

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数”,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不尽然,“分数能够说明什么”,它只是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一个知识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其实,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知识有多少,认识的有多少,在实际中会运用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及格还是出色”“没有理由放弃对人的关注”,“让教育多一份诗性与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给心灵一个柔软的着陆点”,给自己一个修复灵魂的机会,不忘记成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另一种力量”,知道“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第二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

本周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磨难是什么”一节,在书中王教授列举了如今有些青年教师经历的所谓“磨难”,列举了柳永、唐寅等大师级的经历以及自己艰辛的教育历程,件件桩桩无不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王教授刚毕业时的遭遇,致使他毕业后的三年是在非教育状态下度过的:无学生可教,无课可上,老师不像老师,工人不像工人。这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称得上是磨难,但也恰恰是这三年,让他在孤寂中深入阅读了大量教育经典,不仅完成教育人生的起始积淀,更让他有了坚韧的教育意志品质。试想倘若王教授当初不是逆境逢生,而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那我们就少了一位大师级的教育专家。

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了自己,今年的交流生活可谓艰难。暑期过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被安排到离家20多公里的学校,环境改变了倒是小问题,最头疼的是班里的“天才”学生太多,文化基础太差,很多孩子的背后跟着的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这让我大大感到“水土不服”。虽然诸多不适,但我仍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挑战,以满满的爱心来对待班里的孩子。我依照本性给没吃早餐的孩子递上自己的备用口粮;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嘘寒问暖,送学习用品并鼓励他改变现状;跟玩手机的同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述玩手机的危害,并与其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不厌其烦地给生活在单亲家庭且与父亲关系僵硬、顶撞老师的孩子进行感恩和励志教育……我自认为自己的行动足以感动或感化他们,但几个回合后,现实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些孩子仍“我行我素”,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周末还是不完成,而且有百般理由来为自己解脱;早晨迟到的还会姗姗来迟;玩手机的一位同学在周六与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并保证痛改前非之后的周天又出门玩游戏了……我感到深深的挫败感,感受到无语无力加无奈!这是怎样的一个班级,这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啊……

在班级状况接踵而来让我应接不暇的时候,我也气馁过,过得过且过,甚至想是不是欺负我一个外来人?但这样的念头转瞬即逝,不服输的内心不允许我就此放弃,我不由想到了张爱玲的:“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孙悟空西天取经还八十一难呢,这或许也是我们班的磨难吧。既然自己遇到了这些问题,那就见招拆招吧,我欣然接受所有,我也暗暗告诫自己,必须尽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帮这群孩子!之后我一如既往,甚至比之前还努力,还用心,针对孩子的习性和状态,竭尽所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努力使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虽然班级仍然有状况出现,但我能感觉到学生与我更近了,而且每个孩子都在尝试改变,都在努力和进步,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欣喜的呢?与王教授所遭受的磨难相比,我的这点事算什么?庆幸的是,读了王教授的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更平和了,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启迪。的确,磨难是雕刻人品质的利剑,是鞭策人进步的长绳,是人生的.调和剂和催化剂,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正如书中引用朱永新所说:“同样的石头,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到脚下就成高度。同样的遭遇,有人哀怨,有人奋起,哀怨者得到包袱,奋起者成就高度。”同样是磨难,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成长的理由和力量,那么磨难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拐点和积淀。期待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育的磨难中不断成长和成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2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如与学生交往的困惑、教学上的困惑、对专业发展的困惑等。这些困惑,让我产生迷茫,有时候失去方向。读了王老师《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一书,一下子让我开阔了眼界,走出了困惑,有了一颗进取之心。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是王维审老师“觉者为师”系列书的第二本,书中精选了王老师在各级报刊发表的与教师成长有关的随笔。王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警言箴语,从“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的另一种力量、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这七个章节,向我们解读了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解答了我们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也让我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

王老师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章节中,说到“我们为什么要读写、教师读书怎么读、教师写作怎么写”等问题时,我真是觉得惭愧!忽然想到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忙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等,闲暇时只想放松休息,哪怕买了书籍,也很少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更不要说动手来写一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日复一日,似乎越来越成为了一名“匠”,当年入师范学校的初心与梦想丢弃了,没有了“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常读书、会思考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怎样读呢?王老师读书的建议是:读出一个桩、读出一个圈、读出一个我。先要熟读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籍,丰厚教育基本理论;其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阅读各类书籍,丰富阅读视野,聚拢成一个读书圈;再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读出自己来,构建自我。同时,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学会用文字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发现那些长久存在小烦恼、小心情,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小事件,透过现象,探索教育规律,寻找到教育之“道”。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都是教育的必须和必需。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才是适合于学生和教育的爱,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时时思考的话题。在“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章节中,王老师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我要表扬你。作为学生,很在意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渴望能得到教师的赞美与表扬。教师的一声夸奖,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无穷的创造力。尤其是对差生不吝啬表扬的言语,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怀着一片爱心,真诚发自内心地去鼓励、赞扬学生的进步,给予热情和温暖,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指出、纠正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充满情和爱,顾及到学生的“面子”,把握好批评的时机,注意批评的形式,尽可能地留个台阶给学生下,学生不仅会没有委屈,而且也从教师善解人意的举动中感受到教师的一片爱心。教师还要在学生的困难之际、关键之刻、教学之余爱心融入,使师生情感交融氛围进一步稳固、升化,达到更加融洽的情境。

“一个温暖的思考者,带给教师的一束光”。这本书是一本教师心灵读本,王老师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更蕴含着教育生活的大道理,给了我以具体的指导,给了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路。愿我今后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3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

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数”,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不尽然,“分数能够说明什么”,它只是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一个知识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其实,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知识有多少,认识的有多少,在实际中会运用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及格还是出色”“没有理由放弃对人的关注”,“让教育多一份诗性与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给心灵一个柔软的着陆点”,给自己一个修复灵魂的机会,不忘记成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另一种力量”,知道“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第三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一个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或海边散步,如果这时突然从远处传来柔和的悠长的钟声,一下子,这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感受就得到了提升和深化。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很神奇的,似乎把我们从密密麻麻的繁琐的嘈杂的环境中飞升到了仙境般的十里桃林。

只有快乐的人,才能传递快乐。作为老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想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和学习,首先要让自己先快乐,才能感染身边的孩子,让他们做一个阳光快乐的学生。用快乐的每一天填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一生,我们何其幸福!

书上说,一个内心充盈、幸福感强烈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阳光和温暖,一个焦躁万分、疲惫不堪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一定是恐惧和寒冷。

朱永新老师说:“同样的石头,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在脚下就是高度”。面对同样的困难,有的人不堪一击,有的人却能走出人生的新高度。就好像工作生活中,我们因孩子们乱吵乱闹而焦躁万分,因孩子们乱窜乱跳而疲惫不堪,因孩子们课堂上左顾右盼而愤怒不已。那时的我们,会化身暴怒的魔鬼,冰冷的批评,无情的狠话,威胁、训斥。承载着老师盛怒的孩子被我们的坏情绪惊吓不已,他们低头战战兢兢,眼里充满了恐惧,小心翼翼的看着我。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被吓得不轻,然而,孩子始终是个孩子,不一会他们仍旧会再犯。生气毫无意义,没有对事情起到帮助,也没有对孩子做到教育。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心情大好之时,你会化身天使,用慈爱的眼神看待每一个孩子,你会因孩子的一句俏皮话而充满微笑,会因孩子无意摔倒而心疼不已。这时你会发现,孩子们是怎么看怎么可爱,小王熙扎的辫子真洋气啊,萧子涵跑着玩起来真是充满活力,小玲的嘴那么能说,还说的井井有条,真是个小能豆,或许将来能当个名主持人……心烦,不快乐,就一定会遇见熊孩子捣蛋,就一定会嫌他们不听话乱跑是一群疯娃娃,就一定会嫌他们叽叽喳喳乱讲话吵吵闹闹真烦人!我想这是应该就是心情在作祟,是情绪在传染!

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挣扎和焦虑,果断地走出去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拨开挡在眼前的迷雾与灰尘,就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天生的,每一位新入职的年轻老师都需要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对遭遇到的困苦。坦然点,换个视角,快乐点,就能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快乐就像一面镜子,你快乐照出的人也快乐,一切都温暖祥和。你不快乐,照出来的人也不快乐,一切都面目可憎。你快乐的时候,看一切都美好,孩子们看起来就像可爱的天使,听他们对话是天真又有趣,看他们行动起来是精力充沛充满活力,作为朋友分享他们的童言童语,看童乐童趣,那时我们就是世界上那个最幸福的人。不快乐的时候,孩子说句话都成了不可饶恕的重罪,讨厌听他们吵闹的乱讲话,烦他们速度那么快的跑来跑去,也不喜欢他们围着你蹭来蹭去。心情不同,眼里看的事物也不同。用喜爱与希望之心看孩子,教孩子,孩子一定是充满无限潜力,拥有美好光明的前途。

用一颗真诚的心,带孩子们去生活,去体验艰辛,去感悟人生。我先快乐,然后带着他们一天天的快乐过生活。常反思,带我成长,带孩子们成长,用心给他们最自然最朴实的教育,想他们之所想,解决他们之所需,培养他们之所长。启发无限潜能,让孩子们遇见最美的自己!

供稿:张 盈

第四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精选6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如与学生交往的困惑、教学上的困惑、对专业发展的困惑等。这些困惑,让我产生迷茫,有时候失去方向。读了王老师《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一书,一下子让我开阔了眼界,走出了困惑,有了一颗进取之心。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是王维审老师“觉者为师”系列书的第二本,书中精选了王老师在各级报刊发表的与教师成长有关的随笔。王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警言箴语,从“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的另一种力量、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这七个章节,向我们解读了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解答了我们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也让我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

王老师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章节中,说到“我们为什么要读写、教师读书怎么读、教师写作怎么写”等问题时,我真是觉得惭愧!忽然想到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忙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等,闲暇时只想放松休息,哪怕买了书籍,也很少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更不要说动手来写一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日复一日,似乎越来越成为了一名“匠”,当年入师范学校的初心与梦想丢弃了,没有了“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常读书、会思考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怎样读呢?王老师读书的建议是:读出一个桩、读出一个圈、读出一个我。先要熟读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籍,丰厚教育基本理论;其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阅读各类书籍,丰富阅读视野,聚拢成一个读书圈;再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读出自己来,构建自我。同时,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学会用文字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发现那些长久存在小烦恼、小心情,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小事件,透过现象,探索教育规律,寻找到教育之“道”。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都是教育的必须和必需。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才是适合于学生和教育的爱,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时时思考的话题。在“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章节中,王老师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我要表扬你。作为学生,很在意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渴望能得到教师的赞美与表扬。教师的一声夸奖,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无穷的创造力。

尤其是对差生不吝啬表扬的言语,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怀着一片爱心,真诚发自内心地去鼓励、赞扬学生的进步,给予热情和温暖,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指出、纠正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充满情和爱,顾及到学生的“面子”,把握好批评的时机,注意批评的形式,尽可能地留个台阶给学生下,学生不仅会没有委屈,而且也从教师善解人意的举动中感受到教师的一片爱心。教师还要在学生的困难之际、关键之刻、教学之余爱心融入,使师生情感交融氛围进一步稳固、升化,达到更加融洽的情境。

“一个温暖的思考者,带给教师的一束光”。这本书是一本教师心灵读本,王老师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更蕴含着教育生活的大道理,给了我以具体的指导,给了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路。

愿我今后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2

打开王维审老师的第二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扉页,我写着的日期是20xx年3月17日,记得当时是学校里发的,收到书时我很是欣喜,可惜的是我拿回家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一遍之后,就再也找不着了,这件事可以借用书名里的一个词,就是我很“困惑”。一直困惑到今年春天,搬家的时候才发现了这本书。

时隔三年多之后,借着教体局“师训科”掀起的“读书活动”,我们学校里暑假读书活动,我再次领到了同样的一本书,感觉是再遇老友,也感觉很幸运。新书送人,读的是老的一本。

今天,轮到我交本书的读后感,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从来没有的独特。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是“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就是老师要读书和写作。

我想起了我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喜欢的学校图书室里初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厚厚的书,抽出来翻看了一下,随即放回去,为什么呢?感觉如看天书,啥也不懂,更没有兴趣,主要是对这本书很陌生。而现在呢?我家里光教育专著就有70本多,仅仅一个多月前的“6·18”当当搞活动,我就一次性的买到20本书,李镇西的一套就10本,还有家风系列,尹建莉的,虽然拥有的不是全部读透,但是,大部分读完,而对比读书前后的感受,就是读教育专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对教育理解的浅薄;读得越多,不是懂得多了,而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越需要多读。

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都是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去看待教育的现状和学生,是运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是“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最后第七章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用动画片《杰克与仙豆》收尾,给了教育工作一个诗意的诠释。

关于写作,我想起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老师在2002年发过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如果哪位老师加持写作,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每天1000字,坚持十年,不能成为名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险金。的确,作为老师,谁的工作不遇到很多奇葩的学生和更奇葩的家长呢?下了课的办公室里哪位老师没有吐槽和抱怨呢?更有老师遇到棘手的工作上的'事情是一筹莫展,非常难堪,那么,去努力,从读书和写作开始,从记录和反思开始,如果选择这么做,你不但成为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还可能走上了从教书匠教育家的幸福之路。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3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

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数”,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不尽然,“分数能够说明什么”,它只是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一个知识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其实,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知识有多少,认识的有多少,在实际中会运用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及格还是出色”“没有理由放弃对人的关注”,“让教育多一份诗性与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给心灵一个柔软的着陆点”,给自己一个修复灵魂的机会,不忘记成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另一种力量”,知道“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4

本周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磨难是什么”一节,在书中王教授列举了如今有些青年教师经历的所谓“磨难”,列举了柳永、唐寅等大师级的经历以及自己艰辛的教育历程,件件桩桩无不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王教授刚毕业时的遭遇,致使他毕业后的三年是在非教育状态下度过的:无学生可教,无课可上,老师不像老师,工人不像工人。这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称得上是磨难,但也恰恰是这三年,让他在孤寂中深入阅读了大量教育经典,不仅完成教育人生的起始积淀,更让他有了坚韧的教育意志品质。试想倘若王教授当初不是逆境逢生,而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那我们就少了一位大师级的教育专家。

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了自己,今年的交流生活可谓艰难。暑期过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被安排到离家20多公里的学校,环境改变了倒是小问题,最头疼的是班里的“天才”学生太多,文化基础太差,很多孩子的背后跟着的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这让我大大感到“水土不服”。虽然诸多不适,但我仍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挑战,以满满的爱心来对待班里的孩子。我依照本性给没吃早餐的孩子递上自己的备用口粮;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嘘寒问暖,送学习用品并鼓励他改变现状;跟玩手机的同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述玩手机的危害,并与其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不厌其烦地给生活在单亲家庭且与父亲关系僵硬、顶撞老师的孩子进行感恩和励志教育……我自认为自己的行动足以感动或感化他们,但几个回合后,现实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些孩子仍“我行我素”,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周末还是不完成,而且有百般理由来为自己解脱;早晨迟到的还会姗姗来迟;玩手机的一位同学在周六与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并保证痛改前非之后的周天又出门玩游戏了……我感到深深的挫败感,感受到无语无力加无奈!这是怎样的一个班级,这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啊……

在班级状况接踵而来让我应接不暇的时候,我也气馁过,过得过且过,甚至想是不是欺负我一个外来人?但这样的念头转瞬即逝,不服输的内心不允许我就此放弃,我不由想到了张爱玲的:“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孙悟空西天取经还八十一难呢,这或许也是我们班的磨难吧。既然自己遇到了这些问题,那就见招拆招吧,我欣然接受所有,我也暗暗告诫自己,必须尽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帮这群孩子!之后我一如既往,甚至比之前还努力,还用心,针对孩子的习性和状态,竭尽所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努力使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虽然班级仍然有状况出现,但我能感觉到学生与我更近了,而且每个孩子都在尝试改变,都在努力和进步,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欣喜的呢?与王教授所遭受的磨难相比,我的这点事算什么?庆幸的是,读了王教授的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更平和了,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启迪。的确,磨难是雕刻人品质的利剑,是鞭策人进步的长绳,是人生的调和剂和催化剂,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正如书中引用朱永新所说:“同样的石头,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到脚下就成高度。同样的遭遇,有人哀怨,有人奋起,哀怨者得到包袱,奋起者成就高度。”同样是磨难,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成长的理由和力量,那么磨难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拐点和积淀。

期待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育的磨难中不断成长和成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5

暑期,惯例是读书时间。从数本推荐书目中,我一眼就选中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原因很简单——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困惑的老师,乃至于我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教越觉得自己不会教了!”于是,在当当下单,不两日,书到。也没有刻意苦读,时不时翻上几张,竟也觉颇有心得。

从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来看,其实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是相当松散独立的。从前言里也可找到答案,这是王老师从自己曾发表过的上千篇文章里采选而来,可说是他历年来的反思结晶。作者也没有特意套用什么深刻玄妙的“理念”来使之“高大上”。就是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实如常的语言,让我读起来犹如朋友间的闲聊,倍觉轻松又有所教益。这可说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读的时候我时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王老师许多的经历我也似曾相识,作者的感悟往往也与我不谋而合。

如王老师告诫老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坚守的方向——做一个安静的老师”;要“寻找坚守的理由——喜欢”;更要“获得坚守的信心”。

王老师一直在书里强调:做一个简单的老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变得“简单”,王老师也给指明了方向——要“断舍离”,学会取舍。该放弃的必须毫不犹豫,该坚持的必须坚定不移。“要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过于利落了,乃至该“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说自己有些堕落了。

还有,王老师关于现今教育界的一些乱象的批评也让我大呼痛快!如谈到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瞎胡闹的“课改”时,王老师指出,“在许多时候,我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总是忍不住采用极端的态度去对待它,要么顶礼膜拜,视为神物,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要么深恶痛绝,把它视为挡在创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师郑重指出,“我们的传统课堂里,一定有许多许多积淀下来的好东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属于传统的独特价值。改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够非此即彼,更不适合采用“革命”的激进手段。"

当然,也并非王老师所有的观点我都赞同。如在《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这篇文章里,王老师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班里举行创意征集活动,每个同学都得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独特创意。一个男生,用废旧鞋盒做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语”,魔盒里绽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师和同学纷纷围上去看个究竟。就在这个时候,他再念一遍“咒语”,魔盒突然“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孩子的班主任让孩子回家写检讨反省,孩子的爸爸“觉得孩子的创意虽然有点“恶搞”,但确实是“出乎人预料”,符合老师在活动前提出的要求,便与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孩子老师的答复是“老师的回答让朋友顿时哑口无言——你的孩子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应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这是常识,还用专门强调吗?”而王老师认为孩子老师的意思是说,“组织的创意征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体现教师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后不是飞扬的尘土,而是“好好学习”之类的字条,就应该算是符合“常识”的创意,若是“为国争光”之类的口号,则会更好。”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师由“这是常识”这四个字引申开去,认为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约定成俗的东西,这样的‘常识还有很多: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什么时候说会,什么时候说不会,这是常识;老师提问,谁可以回答,谁不能回答,这是常识;上级领导来检查,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来‘应付,怎么朝着‘好的方向去说,这是常识……一个学生,能够揣测出老师的意图,并顺着老师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识。在这种‘常识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学会了适应教师,顺应教育。”王老师还拿剑桥大学曾经发生过的一次“空中汽车”恶搞事件作为反例来证明让孩子写检讨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

我觉得王老师曲解了或者是过度解读了那位老师的话了。那位老师的“常识”应该是指即便是“恶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线的。那么,“魔盒‘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你觉得这样的“恶搞”合适吗?不是我要“上纲上线”,试想,突然飞溅四射的粉尘落到人的眼睛里,吸入呼吸道里,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容易过敏的人的健康,能没有影响吗?恶搞的那个孩子怕是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吧?我们难道不应该让他明白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吗?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里如果爆炸出来的不是粉尘,而是其他的对别人身体没有什么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东东的话,难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体现不出孩子的创造力了吗?至于王老师举出的“反例”,我觉得二者根本就无法类比好吗?剑桥大学的“恶搞事件”,显示的是学生对“剑桥大学最庄严神圣之地的评议堂”不够尊重,只能表明学生蔑视权威罢了,压根儿扯不到道德层面。由此,我想说的是,如果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于偏激的。

最后,作为“教育叙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老师执着于教育反思,笔耕不辍,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的精神实在令我惭愧和敬佩!不过,学习的字眼儿我也很难说出口——我对自己的懒散与半途而废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6

期盼已久的暑假如期而至,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但是,看着暑假安排单上,照样如期而至的还要读一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内心又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看不完,因为确实也有些厚,但是也因为听过王维审,知道他写的东西比较亲切,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还是试着看了,也正因为我愿意去看了,所以我现在能为自己的尝试感到自豪,感到庆幸!

按照自己的习惯,首先看了他的自序。而这自序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共鸣:在教育之初,我的过度在意和紧张,让我在课堂上容不得任何一个学生的分心和走神,要是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一定会大声地斥责,如王维审一样。所不同的是:他是被书中的一段文字所惊醒,而我是被像他一样老师的点拨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指引: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要做的,就是轻轻地帮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甚至是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他是自序,总结起来就是:实践——读书——写作——反思,层层递进,让自己不断成长!因为他的自序,吸引我一章一章看下去!其中,最令人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做一个简单的教师》,是啊,我们都想做一个简单的教师,纯粹得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内心积攒下的东西也越来越负责,所以很多老师就显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个“身不由己”,道出了大多数教师耗光的激情和无奈的心态。在今天,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最集中的领域,也是一个排序、比拼最频繁的职业。对于学生来说,当堂检测、月考等等考试密度越来越大,评比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这些最终总会以某种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学生的成绩不公开排名,可是教师的名次是一定要排出来的。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承担学生的成绩传递而来的压力外,还要被诸如职称、考核、迎检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东西捆绑。这一切都让教师失去教育的原有耐心和理智,在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在教育指向上模糊不清,在教育行为上随笔逐流,处于一种被绑架、被挟持的被动工作状态。

但是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是的,要靠自己的顿悟和内心的觉醒。

一个内心觉醒的教师,他会认为教师不再只是一份职业,也不只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有着自己价值的生活态度:自律、自信、自由。

看完这本《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我想我争取做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即可!

第五篇:《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1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个教学中的意外,一名独特的学生,一堂有缺憾的课以及相悖于教育路上渐行渐远的步伐……它不仅仅是个插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它?如何去面对它?以怎样的心态去解决它?

依稀记得刚上班时自己宏大的理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自己也象王老师书中第一章——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中提到的“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从教育叙事开始”“做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从反思中思量“我们该有怎样的师生关系”,怎样“做一个从容的教师”,并“坚守住心中的美好”,朝着“最重要的是方向”努力着,并记录下自己一路走来的痕迹,可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却把原来的梦想丢弃了,各样各样的事情,疲于应付,就变成了敷衍,打开“百度”东拼西凑,面对使出浑身解数却无动于衷、原地不动的学生,我们纠结、苦恼,却不愿“承认差生的存在”,“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做一个简单的教师”,“不做链条上的那一环”,“给爱一个适当的位置”。

再次思量“分数”,它真的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不尽然,“分数能够说明什么”,它只是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一个知识段的掌握程度,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能力。其实,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学到知识有多少,认识的有多少,在实际中会运用多少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王维审老师说的“及格还是出色”“没有理由放弃对人的关注”,“让教育多一份诗性与美好”,“放下,才能走得更远”。

而在这条道路上,没有亘古不变之法,只能借鉴前人经验,不断地增加智慧才能培养好每一个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来衡量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事必躬亲,循循善诱,集思广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永不放弃对教育智慧的修炼,终身学习,潜心为学,“给心灵一个柔软的着陆点”,给自己一个修复灵魂的机会,不忘记成长。

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回归,教育的另一种力量”,知道“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在窗外”,“你若寻找,便能得到”。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2

本周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磨难是什么”一节,在书中王教授列举了如今有些青年教师经历的所谓“磨难”,列举了柳永、唐寅等大师级的经历以及自己艰辛的教育历程,件件桩桩无不让人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王教授刚毕业时的遭遇,致使他毕业后的三年是在非教育状态下度过的:无学生可教,无课可上,老师不像老师,工人不像工人。这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称得上是磨难,但也恰恰是这三年,让他在孤寂中深入阅读了大量教育经典,不仅完成教育人生的起始积淀,更让他有了坚韧的教育意志品质。试想倘若王教授当初不是逆境逢生,而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那我们就少了一位大师级的教育专家。

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了自己,今年的交流生活可谓艰难。暑期过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被安排到离家20多公里的学校,环境改变了倒是小问题,最头疼的是班里的“天才”学生太多,文化基础太差,很多孩子的背后跟着的是一个特殊的家庭,这让我大大感到“水土不服”。虽然诸多不适,但我仍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挑战,以满满的爱心来对待班里的孩子。我依照本性给没吃早餐的孩子递上自己的备用口粮;对家庭困难的孩子嘘寒问暖,送学习用品并鼓励他改变现状;跟玩手机的同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述玩手机的危害,并与其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不厌其烦地给生活在单亲家庭且与父亲关系僵硬、顶撞老师的孩子进行感恩和励志教育……我自认为自己的行动足以感动或感化他们,但几个回合后,现实给了我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些孩子仍“我行我素”,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周末还是不完成,而且有百般理由来为自己解脱;早晨迟到的还会姗姗来迟;玩手机的一位同学在周六与我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通话并保证痛改前非之后的周天又出门玩游戏了……我感到深深的挫败感,感受到无语无力加无奈!这是怎样的一个班级,这是怎样的一群孩子啊……

在班级状况接踵而来让我应接不暇的时候,我也气馁过,过得过且过,甚至想是不是欺负我一个外来人?但这样的念头转瞬即逝,不服输的内心不允许我就此放弃,我不由想到了张爱玲的:“短的是人生,长的是磨难”,孙悟空西天取经还八十一难呢,这或许也是我们班的磨难吧。既然自己遇到了这些问题,那就见招拆招吧,我欣然接受所有,我也暗暗告诫自己,必须尽自己所能,全力以赴帮这群孩子!之后我一如既往,甚至比之前还努力,还用心,针对孩子的习性和状态,竭尽所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努力使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虽然班级仍然有状况出现,但我能感觉到学生与我更近了,而且每个孩子都在尝试改变,都在努力和进步,有什么比这更让老师欣喜的呢?与王教授所遭受的磨难相比,我的这点事算什么?庆幸的是,读了王教授的这本书之后,我的心更平和了,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启迪。的确,磨难是雕刻人品质的利剑,是鞭策人进步的长绳,是人生的调和剂和催化剂,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正如书中引用朱永新所说:“同样的石头,背在肩上就是包袱,踩到脚下就成高度。同样的遭遇,有人哀怨,有人奋起,哀怨者得到包袱,奋起者成就高度。”同样是磨难,如果我们能从中寻找到成长的理由和力量,那么磨难就是一个人成功的拐点和积淀。期待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育的磨难中不断成长和成熟。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3

打开王维审老师的第二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扉页,我写着的日期是2017年3月17日,记得当时是学校里发的,收到书时我很是欣喜,可惜的是我拿回家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一遍之后,就再也找不着了,这件事可以借用书名里的一个词,就是我很“困惑”。一直困惑到今年春天,搬家的时候才发现了这本书。

时隔三年多之后,借着教体局“师训科”掀起的“读书活动”,我们学校里暑假读书活动,我再次领到了同样的一本书,感觉是再遇老友,也感觉很幸运。新书送人,读的是老的一本。

今天,轮到我交本书的读后感,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从来没有的独特。

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是“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就是老师要读书和写作。

我想起了我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喜欢的学校图书室里初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厚厚的书,抽出来翻看了一下,随即放回去,为什么呢?感觉如看天书,啥也不懂,更没有兴趣,主要是对这本书很陌生。而现在呢?我家里光教育专著就有70本多,仅仅一个多月前的“6.18”当当搞活动,我就一次性的买到20本书,李镇西的一套就10本,还有家风系列,尹建莉的,虽然拥有的不是全部读透,但是,大部分读完,而对比读书前后的感受,就是读教育专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对教育理解的浅薄;读得越多,不是懂得多了,而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越需要多读。

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都是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去看待教育的现状和学生,是运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是“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最后第七章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用动画片《杰克与仙豆》收尾,给了教育工作一个诗意的诠释。

关于写作,我想起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老师在2002年发过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如果哪位老师加持写作,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每天1000字,坚持十年,不能成为名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险金。的确,作为老师,谁的工作不遇到很多奇葩的学生和更奇葩的家长呢?下了课的办公室里哪位老师没有吐槽和抱怨呢?更有老师遇到棘手的工作上的事情是一筹莫展,非常难堪,那么,去努力,从读书和写作开始,从记录和反思开始,如果选择这么做,你不但成为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还可能走上了从教书匠教育家的幸福之路。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4

暑期,惯例是读书时间。从数本推荐书目中,我一眼就选中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原因很简单——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困惑的老师,乃至于我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教越觉得自己不会教了!”于是,在当当下单,不两日,书到。也没有刻意苦读,时不时翻上几张,竟也觉颇有心得。

从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来看,其实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是相当松散独立的。从前言里也可找到答案,这是王老师从自己曾发表过的上千篇文章里采选而来,可说是他历年来的反思结晶。作者也没有特意套用什么深刻玄妙的“理念”来使之“高大上”。就是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实如常的语言,让我读起来犹如朋友间的闲聊,倍觉轻松又有所教益。这可说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读的时候我时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王老师许多的经历我也似曾相识,作者的感悟往往也与我不谋而合。

如王老师告诫老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坚守的方向——做一个安静的老师”;要“寻找坚守的理由——喜欢”;更要“获得坚守的信心”。

王老师一直在书里强调:做一个简单的老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变得“简单”,王老师也给指明了方向——要“断舍离”,学会取舍。该放弃的必须毫不犹豫,该坚持的必须坚定不移。“要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过于利落了,乃至该“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说自己有些堕落了。

还有,王老师关于现今教育界的一些乱象的批评也让我大呼痛快!如谈到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瞎胡闹的“课改”时,王老师指出,“在许多时候,我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总是忍不住采用极端的态度去对待它,要么顶礼膜拜,视为神物,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要么深恶痛绝,把它视为挡在创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师郑重指出,“我们的'传统课堂里,一定有许多许多积淀下来的好东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属于传统的独特价值。改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够非此即彼,更不适合采用“革命”的激进手段。"

当然,也并非王老师所有的观点我都赞同。如在《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这篇文章里,王老师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班里举行创意征集活动,每个同学都得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独特创意。一个男生,用废旧鞋盒做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语”,魔盒里绽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师和同学纷纷围上去看个究竟。就在这个时候,他再念一遍“咒语”,魔盒突然“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孩子的班主任让孩子回家写检讨反省,孩子的爸爸“觉得孩子的创意虽然有点“恶搞”,但确实是“出乎人预料”,符合老师在活动前提出的要求,便与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孩子老师的答复是“老师的回答让朋友顿时哑口无言——你的孩子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应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这是常识,还用专门强调吗?”而王老师认为孩子老师的意思是说,“组织的创意征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体现教师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后不是飞扬的尘土,而是“好好学习”之类的字条,就应该算是符合“常识”的创意,若是“为国争光”之类的口号,则会更好。”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师由“这是常识”这四个字引申开去,认为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约定成俗的东西,这样的‘常识还有很多: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什么时候说会,什么时候说不会,这是常识;老师提问,谁可以回答,谁不能回答,这是常识;上级领导来检查,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来‘应付,怎么朝着‘好的方向去说,这是常识……一个学生,能够揣测出老师的意图,并顺着老师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识。在这种‘常识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学会了适应教师,顺应教育。”王老师还拿剑桥大学曾经发生过的一次“空中汽车”恶搞事件作为反例来证明让孩子写检讨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

我觉得王老师曲解了或者是过度解读了那位老师的话了。那位老师的“常识”应该是指即便是“恶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线的。那么,“魔盒‘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你觉得这样的“恶搞”合适吗?不是我要“上纲上线”,试想,突然飞溅四射的粉尘落到人的眼睛里,吸入呼吸道里,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容易过敏的人的健康,能没有影响吗?恶搞的那个孩子怕是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吧?我们难道不应该让他明白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吗?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里如果爆炸出来的不是粉尘,而是其他的对别人身体没有什么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东东的话,难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体现不出孩子的创造力了吗?至于王老师举出的“反例”,我觉得二者根本就无法类比好吗?剑桥大学的“恶搞事件”,显示的是学生对“剑桥大学最庄严神圣之地的评议堂”不够尊重,只能表明学生蔑视权威罢了,压根儿扯不到道德层面。由此,我想说的是,如果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于偏激的。

最后,作为“教育叙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老师执着于教育反思,笔耕不辍,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的精神实在令我惭愧和敬佩!不过,学习的字眼儿我也很难说出口——我对自己的懒散与半途而废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5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像夫妻之间的陪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而在叙事者,这是另一种精神陪伴。

王维审老师说从人治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他的成长路径就是源于忘我的阅读、坚持不懈的写作以及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他说:“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从进入叙事者一路走来,我最深的感受是读书还可以照亮生命。可以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安放心灵的故乡。而教师写作的意义,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是这么归纳的:一是可以去掉教师身上的匠气、俗气,二是可以让教师的心灵变得澄明清澈,三是可以让教师对自我有一种静谧的梳理与关照,四是可以让教师灵魂深处最丰饶的部分得以深度开垦。

如果说阅读可以照亮生命,写作使心灵变得澄明、清澈,那么反思无疑是对灵魂的一种追问。这种追问,“是一种自觉的寻找,向更深处漫溯的寻找。”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叛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如何读,写什么,怎样思?王维审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众多一线教师的困惑,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中一一作了详细的阐述。面对“教育之道”,虽然每个教师有不同的经历和个性,教不同的学科和学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和问题,每个人选择的方式方法、策略技巧也会不大相同,但最终都将归向教育之道。有些“道”虽不可照搬照抄,却可以给我们一些智慧的启迪。

王维审老师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从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开始,亲切自然地娓娓道来,教我们如何读,怎样写,怎样坚守自己成长的方向,告诉我们“无法与体制对抗,也没有时间等待体制的完善,但我们完全可以在体制下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用为师的智慧、专业和勇气,抵挡那些纷沓而来的倾轧,为那些纯真的孩子赢得一个缓冲地带,让他们有可能触碰到教育的柔软。”而我们可以“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做一个简单的老师。在本书的第三章:用什么样的眼晴看学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教育需要转个弯,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处,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比如在《蹲成蘑菇》一文中,一个年轻班主任说他遇到了一个说什么道理都“油盐不进”的学生,问王老师该如何处理,王老师就很认真地在QQ上给那个年轻班主任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精神病人把自己当成一只蘑菇,整天撑把伞蹲在墙角,不吃也不喝。心理医生却想了一个办法,和那个精神病人一样撑把伞蹲在他旁边。病人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说他也是一只蘑菇,之后医生站起来在房间走动,吃汉堡,并告诉精神病人蘑菇可以动,也可以吃东西,几星期后,虽然那个精神病人还觉得自己是蘑菇,但他却能正常生活了。王老师举这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最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遇到蘑菇就蹲成蘑菇,遇到白杨就站成白杨,这才是为师之道。

王老师说我们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人,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一辈子生活在教师的影子里,我们给予学生的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信,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时时都能够信任自己的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是拯救人,而是发展人;教育不是推动人,而是引领人。教育其实还有另一种力量:回归的课堂,安静的阅读,亲情的温暖,这些质朴的东西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勇气,回到宁静,心无旁骛,开始最本真的教育,到那时,我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触,一定能够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并找到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道路。

从教书匠到教育家,我不敢奢望。但两者之间要跨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可以走走,至少这段征程中会有不一样的迷人风景,是我们以前未曾涉足过的。毕竟做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赠人玫瑰的能力,还要有感受手留余香的能力,这也是教师幸福的本源。

下载《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磨难是什么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磨难是什么张卫娟本周拜读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磨难是什么"一节,在书中王教授列举了如今有些青年教师经历的所谓"磨难"......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合集五篇)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2000字文/二七区大学路第二小学 樊志军博客名:我心飞扬1975暑期,惯例是读书时间。从数本推荐书目中,我一眼就选中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

    《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读后感

    睡梦中醒来,拿起身边的书,接着认真地看,仿佛成为了梅老师的一名学生,感受着跟随他成长的自由与快乐,偶尔,也成为了一个教育旁观人,冷眼看着他的一个个教育事故变成了令人心生崇敬的......

    《做一个卓越的老师 》读后感文档

    《做一个卓越的老师》读后感 程联才 寒假前学校发了一本书,叫做《做一名卓越的教师》,当时非常地不以为然,而且还心存不满,“放个假也不让人轻松”,可是我从放假开始读,当时读的原......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后感(范文大全)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后感郑献清2012/05/11借用肖川老师的一段话就是,“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者。”而让自己幸福是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追求。“一个能感受到生......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后感

    中国教师报《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后感 从教十几年,如今越来越感觉做一名老师肩负的重任和压力,这份压力来自于家长和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值,所以很多老师和我一样,工作着、累着、......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很荣幸的拜读了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读后体会不少,感触颇多。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书的封面陶老师那幸福的微笑真令人陶醉,使我很想探究下陶老师书......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读后感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藁城区通安小学 王艳坤 引言: 假如你命该扫街, 就扫得有模有样, 一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 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 一如贝多芬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