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文库

时间:2019-05-15 00:0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文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文库》。

第一篇: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文库

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应正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内涵,采取有效措施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好,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而且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深刻认识这个重点,牢牢把握这个重点,扎实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助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深刻认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重要意义

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反映了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最紧要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各项工作真正有利于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人们的一切奋斗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利益是具体的,人们只有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才谈得上从事其他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毛泽东同志说过,解决群众的柴米油盐等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历来十分注重把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相结合,既注重教育人民群众明确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之所在,又注重不断解决各个阶段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在现阶段,能否满足群众的具体利益要求,仍然是我们党能否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是满足群众具体利益要求的有效途径。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条件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不同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和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不断协调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目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就决定了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正确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内涵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涉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利益,涉及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且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涉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等。对此,我们应在实践中加以正确把握和处理。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前提。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正确把握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的关系。脱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追求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具体利益,舍本逐末、因小失大,是难以长久的;不讲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具体利益,只讲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空洞抽象、脱离现实,是难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因此,既要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现实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具体利益服从根本利益,又要充分重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往往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而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中,有一些是眼前利益,有一些则是长远利益;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中,有的是现实的、能够做到的,有的是暂时做不到、需要不断创造条件才能做到的。在认识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时,应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辩证地加以分析。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比如,城乡居民、少数民族群众、东部西部地区群众的利益要求是不一样的,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立足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利益问题,确定哪些是本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奠定基础。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需要体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需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要求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应当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为此,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问题;才能增加社会财富,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公共文化设施缺少等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是转变发展观念,确立正确的发展目的,创新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手段,提高发展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结合点,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改革,就不能进一步调整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不发展,就没有解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的物质基础;不稳定,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得不到维护和实现。我们所坚持的改革,是着眼于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的改革。我们所谋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是城乡、沿海与内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是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我们所追求的稳定,是建立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基础上的稳定;是社会管理科学、社会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基础上的稳定。这就需要我们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推进反腐倡廉,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如果社会没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失去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就无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坚决惩治腐败,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也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需要。应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特别是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努力实现领导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卢青 时间:2006-11-7 17:23:5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一重要观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其次,这是由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又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脱离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追求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具体利益,是舍本逐末、难以长久的;不讲局部利益、现实利益、具体利益,光讲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也是空洞抽象、难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因此,我们既要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做到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现实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具体利益服从根本利益,又要充分重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第三,这是由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所决定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http://www.xiexiebang.com.net 中国铁路网 2006-12-18 00:00:00 网友评论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下,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只有这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信息来源:中国铁路行业第一网站-中国铁道网

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net/railway-weekly/focus/5934.html

为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标准,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提出这个观点也是由统筹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现实需要所决定的。”专家们指出,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下,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种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同时,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专家表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反映群众诉求、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变化。只有这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

北京电大毕业论文→目录→中文摘要→关键字→正文→注释→参考文献→致谢→附录(黑体部分为必备项目)

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第二篇: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进展情况综述

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司法改革的进展情况,同时重点通报了中央部署的司法改革任务和《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以下简称“三五”纲要)的实施及取得的重要成果。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自2009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三五”纲要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法院共同努力,切实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有效克服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截至目前,“三五”纲要确定的132项改革任务中,103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25项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4项也在有序推进之中。

通过深化司法改革,人民法院目前的司法公开、民意沟通、刑事被害人救助、多元纠纷解决渠道更加顺畅,民事小额速裁、民事、行政简易程序等诉讼机制更加便利,司法为民机制日臻完善;上下级法院关系更加规范,审委会、合议庭决策程序更加科学,量刑程序更加透明,证据规则更加严格,执行体制更加合理,极大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配套机制更加健全,法官司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长期困扰基层法院的法官断层、经费保障困难得到缓解,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

深化司法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法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总体目标。2008年底,中共中央据此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四个方面,就深化司法改革工作作出了总体部署,涉及60项改革任务。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共承担12项牵头任务、43项协办任务。

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司法改革工作的整体部署,最高人民法院迅速启动了深化司法改革方案的调研、起草工作,赴十余个省市,就“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及“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听取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基层群众、一线干警等各方面的意见,结合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实际,于2009年发布了“三五”纲要。

“三五”纲要共提出30项改革内容,涉及132项具体改革任务,涵盖人民法院审判、执行、人事管理、经费保障等各个层面。例如,加强和完善审判与执行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司法配合”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机制、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司法为民长效机制、完善人民法院反腐倡廉长效工作机制等等。“三五”纲要的基本宗旨,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加强司法权威,推动司法公开,确保司法廉洁,提升司法形象,切实回应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司法问题,有效克服影响人民法院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

主要措施和成效

3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法院的共同努力,深化司法改革工作整体进展顺利。截至目前,“三五”改革纲要确定的132项改革任务中,有103项改革任务已经完成,25项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4项也在有序推进之中。最高人民法院承担的中央司改牵头任务、协办任务也已基本完成。改革呈现出整体推进、扎实有序、成效明显的良好态势。

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司法公开、民意沟通、刑事被害人救助、多元纠纷解决渠道更加顺畅,民事小额速裁、民事、行政简易程序等诉讼机制更加便利,司法为民机制日臻完善;上下级法院关系更加规范,审委会、合议庭决策程序更加科学,量刑程序更加透明,证据规则更加严格,执行体制更加合理,极大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配套机制更加健全,法官司法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长期困扰基层法院的法官断层、经费保障困难得到缓解,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

总体来看,人民法院深化司法改革工作的措施和成效,主要体现在不断推进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规范审判权执行权运行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工作机制改革确保国家法律规范实施等三个方面。

首先,人民法院积极深化工作机制改革,努力确保国家法律规范实施。

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并发布了《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极大便利了当事人多渠道、高效率地解决纠纷。

为了方便人民群众更加充分、有效地参与司法,最高人民法院拓宽了陪审员来源,通过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确保人民陪审员依法行使职权。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人民陪审员共参与审理案件316.6万件,占人民法院普通程序一审案件总数的33.98%。其中,刑事案件84.4万余件,民事案件221.32万件,行政案件10.85万件。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宽严标准,完善相关机制,推动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工

作真正实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增加人民群众内心的安全感和对法院判决的认同感。

最高人民法院还会同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排除非法证据,规范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等行为,做到不枉不纵。自2009年以来,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陆续开展,已有17个省和一些地市出台了实施意见,并逐步落实。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大力推动下,最高人民法院配合有关部门,对传统的“分级管理、分级负担”行政经费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初步建立起“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经费保障体制,实行分项目、分区域、分部门的分类保障政策,逐步建立了分部门、分类别的法院业务装备配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健全完善了法院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贫困地区的中、基层法院的办案经费得到了保障,司法服务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此外,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也有了飞速发展,全国95%的中级人民法院和75%的基层人民法院实现了与上一级法院的网络联通,为当事人行使诉权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其次,人民法院不断规范审判权执行权运行机制,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在审判业务上的关系,对案件请示做法进行诉讼化改造,使当事人的知情权、上诉权等诉讼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通过制定《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和《人民法院量刑程序指导意见》,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规范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被告人不仅知晓法官的量刑过程,还可以就量刑发表意见,当庭认罪率、退赃退赔率、调解撤诉率、服判息诉率均明显提升。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建立指导性案例制度,陆续发布指导性案例,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使法官判案有了更充分的实证依据。

为完善执行权配置和运行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确保执行权公正、高效、规范、廉洁运行,有力推动了执行工作的良性发展。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制定《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委托评估、拍卖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通过开通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不仅为全国法院司法拍卖信息公开提供了全天候平台,也为竞买人提供了“足不出户”就能参加竞买的高品质服务。为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修订了《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案件信息反馈机制,提升了人民法院司法服务的质量。

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确保司法廉洁,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了《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审判人员在诉讼活动中执行回避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截至2012年1月底,全国法院已有975名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的法官实现了任职回避,从制度层面进一步保障了公正廉洁司法。

第三,人民法院不断推进司法公开,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2009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即发布了 《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两个改革方案,标志着司法公开制度改革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

2010年,为了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制度改革,最高人民法院以重点问题为切入点,制定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直播录播庭审活动的规定》。实践中,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上述文件精神,将文件落实与“三五改革”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普遍制定了落实司法公开的相关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司法公开工作机制。

各级人民法院根据立案公开的具体要求,积极将立案阶段的相关信息通过便捷、有效的方式向当事人公开。具体措施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程序、工作内容等方面建章立制,建立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诉讼指导、材料收转、审判流程查询、诉前调解、判后答疑、信访接待等多功能、综合型、一站式的诉讼服务工作平台,依法公开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立案流程、诉讼文书样式、诉讼费用标准、缓减免交诉讼费等程序和条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以及诉讼风险等内容。有条件的法院还推行了网上立案审查、网上执行立案等制度,进一步方便当事人立案。

各级人民法院还根据庭审公开的相关要求,不断拓展庭审活动公开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措施是建立案件邀请旁听制度,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有关方面关注的案件,除法律规定不允许公开审理外,一律公开开庭审理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有关方面代表旁听庭审;完善庭审旁听制度,对依法可以公开开庭审理的案件,允许旁听,并优先保证当事人近亲属旁听的需要;建立健全新闻媒体旁听和报道庭审制度,有的法院还专门设置媒体旁听席;北京市建立了以案件庭审和人物访谈现场直播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站——北京法院直播网,全市23家法院全部具备庭审网络直播能力。

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普遍在裁判文书中公开了诉讼过程和程序,充分表述当事人各方的诉辩意见,阐述当事人举证、质证的内容;加强裁判说理,在裁判文书中全面公开证据采信情况及理由,对当事人的请求和主张详细论证支持与否的理由,做到说理公开。在审务公开方面,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利用法院网站、法院“微博”或者其他信息公开平台,公布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人员状况等基本情况,并公布重大案件审判情况、法院重要活动部署和规范性文件等信息;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社区居民等参观法院,让人民群众参与和感受司法;主动向社会聘请廉政监督员、立案信访窗口监督员和工作作风监督员,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法院工作中来。

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2年是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也是司法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

记者获悉,人民法院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精神,着力抓好中央司法改革任务的“收尾”、各项司法改革措施督促落实、司法改革的总结宣传、司法改革基础调研规划等四项工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在着力抓好中央司法改革任务的“收尾”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积极推进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的中央司法改革项目,尚未结项的争取尽快结项。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将抓好人民法院“三五”纲要尚未完成的各项改革安排,为2013年全面完成“三五”纲要打下基础。

在着力抓好各项司法改革措施督促落实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加强对已出台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和评估,健全司法改革目标责任制,巩固改革成果,提升司法公信。着眼于方便群众诉讼,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完善小额速裁制度、量刑制度;深化执行改革,完善执行联动机制和司法评估、拍卖制度;深化人事管理改革,完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建设法官职业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司法公开、司法民主和司法为民等措施,充分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着力抓好司法改革的总结宣传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认真总结这些年来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工作,客观展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人们切身感受到司法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效。

在着力抓好司法改革基础调研规划工作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将结合对前几年司法改革工作的总结,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司法改革的要求,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深入分析制约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问题,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确定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

第三篇:用最朴实的情怀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用最朴实的情怀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标题提炼得非常精准贴切,很见功力)

——重庆奉节县创新驻村帮扶“六个环节”工作法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我们深学笃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行驻村帮扶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进门开柜子、伸手开管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六个环节’,逐村逐户排查,逐个环节落实,精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坚决兑现脱贫奔小康的庄严承诺(引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毫不拖泥带水,短短几句话将思路、做法、目标囊括其中)。

一、到户看院子,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是驻村帮扶的首要一环

(整篇发言的六个标题拟制很有新意,前一句是做法+目的,后一句是认识和体会,此类标题拟制方法很少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重点关注地质安不安全、交通便不便利、设施配不配套、环境整不整洁、邻里和不和谐(使用排比手法,在增强文字节奏感的同时,用最少的字表达了应表述的意思),统筹推进农村畅通工程,村级公路提档升级,产业道路纵横阡陌,入户便道连接万家,成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推

行美丽乡村“六整齐”“六统一”“六不要”,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坝,动员群众栽花种树美环境、望山看水留乡韵。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健全集镇公约、村规民约,强引导、硬约束、可量化、重应用,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乡风民风越来越正,乡里乡亲越来越亲(这部分的写法是,前几句陈述做法和措施,后一句陈述成效,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二、抬眼看房子,全面落实住房保障

——保障住房安全是驻村帮扶的重中之重

重点摸排建设年代、建筑结构、安全等级、政策享受、一房多房等情况,严守面积不超标、负债不超限“两条红线”,建设微型安置点103个、市级示范安置点3个,分类解决搬迁就业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整合易地搬迁、宅基地复垦、农房收储等政策解决建房困难,特困群体由村集体兜底代建,拎包入住。坚持“小雨不停工、大雨撑雨棚、晚上点油灯、昼夜都要动”(很有画面感),抢抓工期,严控质量,危房改造、易地搬迁47598户,“满山都是土坯房”的局面彻底改变。

三、进门开柜子,全面实现吃穿不愁

——确保吃穿不愁是驻村帮扶的底线任务

明确橱柜中米面油、冰柜中肉蛋奶、衣柜中衣被鞋等配置标准,因户落实25种增收措施,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4+3+X”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一人一

亩高效田、一户一个标准园”。深入开展“三变”改革,围绕农民、农产品出农村和城市工商资本、“一懂两爱”人才进农村的“两出两进”,推进以确权到户、确股到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人口适当集中居住,农民转变身份、收入转变来源的“两确权两到位、两集中两转变”,实现集体经济全覆盖。推动农村淘宝进村入户,电商扶贫3.5万户,完善订单收购、股权分红、资金入股等利益链接方式,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家家收入达标、人人吃穿不愁。

四、伸手开管子,全面确保饮水安全

——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驻村帮扶的基础工作

全面收集掌握群众家中是否有水、水质是否安全、管护是否到位、费用是否合理等情况,靶向施策。以工程性、季节性缺水为突破口,紧盯国家标准,新建供水工程5775处,铺设管网7718千米,75.56万人彻底告别“看天蓄水、靠挑吃水”的历史。落实镇村两级主体责任,建立“公司+协会+公益岗位+受益农户”管护机制,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建立理事机构等措施,最大限度发挥饮水工程效益,让所有农村人口吃上干净安全放心水。

五、走近问身子,全面杜绝因病致贫

——杜绝因病致(返)贫是驻村帮扶的最大民生

深入排查群众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政策享受、报销比例等状况,统筹医疗资源,组建332支家庭医生巡访队伍。改造25所基层医疗机构、168个村卫生室,构建健康扶贫“六重保障”,贫困户住院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用数字说明,与措施及做法形成呼应,增强文稿说服力)搭建以互联网为纽带、分级诊疗为核心、实体医院为支撑的网络医院,建立县乡医联体,全面落实医疗政策,让群众小病少跑路、大病少花钱。

六、坐下问孩子,全面推进扶智树德

——阻断贫困传递、倡导守孝风尚是驻村帮扶的责任担当

动态监控儿童上学、子女就业、户籍关系、抚养赡养等情况,推行网格化管理,筛查收回贫困辍学适龄儿童,常态化家访13.45万名学生,定期为病残学生送教送育送爱上门,全覆盖落实教育资助政策,不让一人因贫辍学失学。开展就业培训,打造“扶贫车间”(比喻很形象),建成3个失能人员供养中心,开发公益性岗位8912个,提供扶贫小额信贷6.58亿,让群众就业有门路、脱贫有收入。倡导“厚养薄葬”风尚,依法打击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行为。

奉节脱贫攻坚,开局就是决战、出发就是冲锋(金句,直接可以引用)。一万余名干部驻村帮扶,1400多个日夜尽锐攻坚,每月开一次家庭会、干一天农家活、做一件贴心事、吃一顿家常饭、住一晚农家屋(五个一总结提炼得很到位),真正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做群众贴心人,演绎了呼天抢地、顺天应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感天动地、欢天喜地(这五个“地”使用得很贴切传神)的攻坚历程,群众满意度跃居全市前列。

第四篇:从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民生

从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民生

论文摘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必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快构建保障体系制度的骨架,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着力加强技能培训、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始终坚持政府的指导和督查。强调解决民生问题重在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决杜绝花架子、形象工程。

论文关键词:民生 问题 解决 现实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特征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而结构失衡在加剧。究其原因,是民生状态的改善滞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党的十六大全面彰显了我们党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路,以发展谋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和信心。正是着眼于此,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备受关注。

一、解决民生的意义和作用

1、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更多地关注公平、重视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国家顺应这种要求,关注和重视民生,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表明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无数事实证明,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思想家管子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翻开中国历史,民不聊生的时期必定产生社会**,只要一遇灾害必有大规模农民起义,因民生问题恶化而造成朝代更迭似乎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公例;而中国历史上少数重视民生问题的时期,如唐代“贞观之治”、汉代“文景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以及其他朝代中的某个时期,都基于重视民生而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与政治稳定构成了这些强盛时期的共同特色。

2、公平、正义、和谐是民生之本

一是牢固树立起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因为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越来越受到尊重。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要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要忧民之长忧、乐民之长乐。这样,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便很自然地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在持续改善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尤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民生问题的突显与以往发展中公平、正义、共享理念的缺失密切相关,只有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起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做到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

二是用公平、正义的标尺来评估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反思改革以来的制度安排与政策取向,发现被忽略的往往是社会公平、正义,不能很好地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所以有违社会公平及突破正义底线的不良现象才会层出不穷,不同社会群体在改革发展中的损益状态亦有很大差异,有的人获益大,有的人代价高,有的人财富积累太快,有的人却是贫困积累过深。因此,用公平、正义的标尺来评估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用合理分享的理念来指导国家、单位乃至个人的发展,即使暂时还不能完全实现公平、正义、共享的社会发展目标,但至少也要确保国家的发展持续不断地、更快捷地接近这个发展目标。

站到新的历史起点后,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个人的尊严与体面,就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重大民生问题。

二、目前我国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有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收入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而我国目前民生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并不牢靠,依然存在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福利性保障不足、受教育机会尚不公平等问题;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岗位的增长并不能让大学生放心就业,农民工也不能安居乐业,城镇失业率更是在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在未来十年都将相当严峻;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同样存在着失衡、失范与不公的现象,初次分配格局依然是资本所有者回报畸形偏高、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畸形偏低,再分配中的公共财政构架尚未完成,真正直接用于城乡居民福利的财政支出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可以润滑社会关系并以捐献为特征的第三次分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更是城乡分割、漏洞巨大,大多数国民不能享受到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还有环境问题尤其令人忧虑,污染在不分城乡扩散,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成为政府最难控制的治理指标;顽固的户籍壁垒与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限制着个人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人民对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以及个人尊严与体面的追求,还有待满足。虽达不到屈原所说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还是需要诗人所要求的“吾将上下而求索”啊。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做法

1、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

贵州省普安等地的以下做法就应该说是值得参考: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建立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认真实施好计生优生优育优惠政策和奖励扶助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高度重视煤矿、交通、建筑、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领导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杜绝恶性安全事故的发生。着力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畅通信访渠道,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健全和完善救灾网络,巩固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进一步转变作风,使广大干部树立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扎实苦干,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求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解决关系全面的重大问题和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

2、尽快构建保障体系制度的骨架

切实保障民生的落脚点要放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构建起这一制度的骨架,即“二免除一解除”:能够免除国民生存恐惧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够免除国民疾病恐惧的医疗保障体系、能够解除老年后顾之忧的老年保障制度

以今天中国的财力,构建一个城乡一体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是能办得到的。国家正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2007年在全国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越来越多的地区同时还在探索着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相关救助机制。一个健全的、城乡一体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将真正免除全体国民的生存危机,每一个人都将不再因生活困难而陷入绝望的境地。

以今天中国的财力,虽然还不可能构建一个公平的、统一制度并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完全可以构建一个相对公平的、多元制度组合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已经建立了面向城镇劳动者的医疗保险制度,正在加快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并从2007年起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让全体人民免除疾病恐惧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将极大地增进城乡居民生活的安全感,也完全可以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老年保障虽然要复杂一些,要求的水平更高,但确保老年人不因年老而降低生活质量却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所有劳动者身上,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不仅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而且应当尽快付诸行动。

3、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最近提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随着社会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

4、始终坚持政府的指导和督查

首先,实践证明,越是百姓经济发展好和快的地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越高,观念转变得也越快,反之,越是百姓经济发展差和慢的地区,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越存在差距,观念转变得也越慢。因此,基层政府的改革步伐应该加快。指导工作靠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法规的研究拟定、修改完善和实施落实上。用完善的政策指导民生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按照我们规划的方向发展、设计的思路推进,高质量地实现预期目标。

其次,事业发展的合力来源于协调配合。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作用。政府要有投入,职能要到位、企业要讲社会责任、要发挥民众的作用,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生问题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老百姓谋生创造条件和环境,进一步加强系统内外相关部门的协调、协作和配合。通过协调促进相关制度间的衔接和制度各要素的配套,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民生工作,形成各种力量相互协调、共同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此外,督促检查有利于修正错误、完善做法、推进工作。一方面,要对照上级的工作安排,结合工作推进情况,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办法,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对于基本完成的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丰富和完善;对于即将完成的工作,要善始善终,绝不可功亏一篑;对于正在推进的工作,要加大力度,提高质量,加快速度;对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新增的工作,要认真应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四、感受和启示

1、解决民生问题重在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厚民”。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加快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发展教育,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真正让群众安居乐业。一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的保障在于制度化、法制化,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二是解决民生问题重在走向全面的体制创新,要树立共建、共享的改革观,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要建立面向民生的财政体制,加快以民生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解决民生问题。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要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公共治理结构,要强化改革决策机制和执行力的重要性、迫切性。

2、坚决杜绝花架子、形象工程

在指导思想上,要始终围绕让广大农民得益,坚持一切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一切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在工作重点上,要坚持不懈地推行竞争机制,要扎实推进乡村发展协会工作,要探索新做法、新路子;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从群众最急盼的问题入手,从现实最可能解决的事情起步,从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办起,决不搞群众不参与的事情,决不搞群众不愿意干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防止搞花架子、搞形象工程,确保民生工作最终成为民心工程和满意工程。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改善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转变政府职能,自觉关注民生,进一步完善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统筹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到位。把这些事情做好,广大群众就能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共创和谐和幸福。

关于群众路线的论文:群众路线法制化的意义和路径选择

总书记在中央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总书记的这一论述高屋建瓴,抓住了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如何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一、群众路线法制化的重要意义

群众路线法制化就是把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制度,转化为群众的权利以及党员、干部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制裁功能的发挥,形成群众路线所追求的价值秩序。在新世纪、新阶段,将群众路线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是根植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而产生的处理党群关系的准则,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好、执行好,防止因执行不好而影响党群关系,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确保党员、干部执行好群众路线?光靠宣传教育不行,宣传教育只能起到一时之功效;光靠党员、干部的道德自觉也不行,因为每个人道德自觉的程度不一样。最主要的还是靠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通过制定良好的法律制度,把群众路线的理论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具体化为可操作性的工作程序和规范动作,这样,群众路线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就由政治道德上的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要求,对党员、干部的行为产生较强约束力,因而有助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

其次,它是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群众对党的认同、支持是党执政最深厚的基础、最稳固的根基。为了巩固执政基础,群众路线理论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长期以来,群众路线的要求一直作为工作传统而存在,并没有上升为法律,对党员、干部的刚性约束不够,这导致有些党员、干部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淡化了群众路线的要求,在工作中养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败坏了党群关系,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公信力,削弱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怎么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减少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各种不正之风?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党员、干部树立群众的观点,掌握联系群众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打破单纯依赖教育整治不正之风的思维定式,从制度入手,建立保障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把党员、干部处理党群关系的行为纳入法制轨道。

二、群众路线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群众路线法制化需要通过法律规范把群众路线的要求规定下来,形成具体的法律制度。根据群众路线的要求,当前我们应建立、完善如下几个方面的法律制度:

1.建立、完善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党的群众路线涉及党、党所领导的国家机关和群众之间的关系。群众路线理论并没有把党员、干部等精英人物视为唯一的知识主体,而是强调群众同样是知识的拥有者。因此,党委在作出决定、有关国家机关在进行立法和出台公共政策时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容易被解读为群众是被动听取意见的客体,忽视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完善保障群众权利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可以通过赋予群众权利的方式确认群众权利主体的法律地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国家机关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形成一种持久的外部压力。

2.出台《公众意见征询法》,规范国家机关征询群众意见的行为。1954年,毛泽东在谈到一九五四年宪法草案成功的经验时说:这个宪法草案之所以得人心,就是由于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今后,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这个方法。出台《公众意见征询法》就是要把这个方法法定化,变成领导机关的义务,把领导机关征询群众意见的行为规范化、程序化。这样,可以避免有关机关把走群众路线口号化、形式化,从根本上杜绝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3.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法律制度。首先,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宪法的要求。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过去由于受官僚主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为民的宗旨和宪法要求并未完全落到实处。2004年生效的《行政许可法》开始把为民的理念体现在法律规定当中,一方面,通过行政许可设定权的限制性规定大大减少了行政许可事项,给市场主体较多的权利和自由;另一方面,通过“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创新方式,为群众办事提供了较多方便。从近十年《行政许可法》实施情况看,该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建立健全便民的法律制度,就是要在这些具体的制度安排上下功夫,把为民的宗旨和宪法要求落到实处。

其次,务实。务实是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古人云:“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建立务实的法律制度就是通过立法确保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改革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当前,建立务实的法律制度,一是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防止考核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领导干部热衷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二是完善干部任期制。当前,有些地方,对干部的调任、转任、提拔使用过于频繁,每隔两三年就动一次干部,有些干部在现有的职位上对工作刚熟悉就被调到新的岗位上,这种状况不利于干部务实、踏实工作。建议有关部门出台规定,明确干部任现职的最低年限,这样可以督促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为群众办实事上。

第三,清廉。清正廉洁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但近年来,面对权力、利益、美色等各种诱惑,有些党员、干部失去了政治本色,背离了人民授权的初衷和党的宗旨,热衷于以权谋私,把党置于脱离群众的风险境地。从国际经验看,确保干部清廉,必须依靠严密的法律体系。一是建立完善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二是制定政务公开法,确保所有党政机关权力都在阳光下运行。同时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确保官员财产透明,群众能够有效监督,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三是加大职务犯罪的刑罚打击力度,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第五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免费

分享

创新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

最关心的问题

全国全省全市全区正式启动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为主题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以开展大讨论、下基层行动、创新实践活动“三大活动”为载体,以着力树立群众观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改进工作作风、着力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努力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作为新时期的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应该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新胜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同第九期县委宣传部长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责任,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只有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群众、热忱服务群众,才能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性质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着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现在形势任务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依靠群众推动事业发展的传统不能丢,一定要在指导思想上不断强化群众路线,在各项工作中全面体现群众路线,在队伍建设中深入落实群众路线。

回顾我们党在战争年代能取得胜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历史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无往不胜的根本。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党依靠群众,依靠信念,勇于胜利,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宣传文化系统工作者。新时期宣传文化系统工作者更要树立密切联

免费

分享

创新

系群众的观念,立足本职,踏实工作。

目前,全省上下开展“三个一切”群众路线主题教育之际,我们更应该以新理念适应新形势,认真抓好落实,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镇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下载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文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和谐社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文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今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当今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最近,全国一些网站对当今教师的生存现状及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问卷调查。本版综合整理如下,参与这项调查的1673名教师来自全国23个省市。 教......

    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问题

    未毕业的学生只能签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是要和毕业后的个体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届毕业生是不能签劳动合同的,因为公司要去劳动局办理保险,必须要毕业证明,下岗、内退、退休、在校学......

    家电经销商最关心的问题

    家电经销商最关心的问题 随着家电行业竞争形势的日渐严峻,特别是近年来外资不断渗透大型家电零售业,使我国的家电渠道业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渠道价值链关键环节的家电经销......

    始终保持干部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秦光荣)

    2月14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的署名文章《始终保持干部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全文如下: 始终保持干部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秦光荣2008年,云......

    家长最关心的高中留学问题

    家长最关心的高中留学问题 卢 巍[ 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 ] 1. 现在留学低龄化呈现普遍化的现实状况及是不是年龄越低留学就越好? 答:不是所有青少年在14 到17 岁的阶段......

    民众最关心的问题调查问卷

    民众当前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您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年均收入(1万元以下 1万元至三万元三万元至五万元)其它 1、请从以下社会热点问题中选出你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并按关心程度排序。......

    家长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之我见

    一、家长在学习成绩方面能给孩子什么帮助?每次考完试,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成绩好与坏都有担忧,那么,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究竟能给孩子什么帮助?让我们先来分析......

    老板最关心的十大财务问题

    老板最关心的十大财务问题一、现金短缺问题1.资金分散,效率低下企业资金需要集中管理,而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存在资金分散占用的现象.2.资金监控不力,资产流失。由于缺乏......